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美式廚房 ◎羅毓嘉





美式廚房 ◎羅毓嘉
 
他們喜歡一切
是洗滌過的。
食譜中剔除了與鮮血相關的場景
情節自遠方運抵前已徹底的冷凍
喜歡妥當地揀選
調劑、與分類
在固定的時間
事情將順利地發生

喜歡胡椒尚未研磨的樣子
但不喜歡噴嚏。喜歡
百里香在百里香的瓦罐裏
他們不認得任何一株植物
其實也不需要。甚麼時候開始
他們喜歡黃昏
黃昏像初烤自烤架上叉下的腱肉
醬淋淋地擺著
喜歡調整百葉窗的角度
喜歡航空器木訥飛越沉鬱的天空
不必抬起頭來看一看
他們說
「炸」
畢竟一切經過計算、切割
與預熱,都有規律的時限
烤箱裡偶有腐屍與亡靈

他們不食用任何的內臟
牛油不過一席淋漓的雨
計時器嗶嗶嗶響起催促的聲音
天空裏紫紅色煤煙
正冉冉昇起
 
--
 
◎作者簡介
 
羅毓嘉,臺灣新生代詩人、作家,1985年生,宜蘭人,台北市立建國高中紅樓詩社出身,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服務於證券金融資訊產業。著有散文集《樂園輿圖》、《棄子圍城》和詩集《青春期》、《嬰兒宇宙》、《偽博物誌》和《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網絡素材
 
--
 
◎小編賞析
 
這首詩著眼於美式餐廳這樣一個跨國連鎖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標誌,以餐廳內場一個員工的視角,道出異化無所不在的事實。

首段羅列「洗滌過」、「食譜」、「冷凍」、「揀選」、「調劑」與「分類」等詞,提示工商業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裏,連廚房這樣已經非常貼近人類本質、生命的地方,都充滿異化的痕跡。廚房烹調的員工,可能連肉的觸感、肉從何而來、是牲畜身體的哪一個部分、是否可安全食用,都不知道。他們僅是機械式的按照總店給的SOP,將大規模畜養、由機器宰殺、從工廠送出、包裝完整、羅列整齊的鮮紅肉品分類、烹調,這樣的敘述讓人感覺肉是一個無意義的元素。在此我們不妨比較一下,電視節目中偶見的古早農村或原始民族宰殺牲畜的影像,將一隻雞或一頭牛,就在自家的圈地或後院,從小養到大,要宰殺的時候,人類對於畜養的動物,是帶著崇敬、不捨或感謝的,即使可能因為年復一年的宰殺而麻木,但親手提刀、按捺住動物以及下刀的力道、砍到大骨所需費的力氣,絕對會在人的經驗留下刻痕,又每一次的宰殺都不可能完全一樣,在一整趟儀式或過程中,屠宰對人的精神具有特殊的意義。但在資本主義席捲下,這樣的經驗,已漸漸被打大規模畜養、屠宰的低廉成本打壓,因而逐漸絕跡。
 
承接首段對肉品、食品的疏離,第二段敘述人在餐廳內場的工作環境中,與自身心靈疏離的狀況。前段在此羅列「喜歡」與「不喜歡」兩詞,喜歡的皆是制式化的、有條理的,合乎餐廳SOP標準的事物;不喜歡的則是個人特性、無法被計算、預估的事情。從中段「他們喜歡黃昏」開始,似乎跳出了廚房內場的這個環境,但仔細思考,作者在此所言,似乎都是人社會化後所呈現的樣子,我們可以輕易想像:一個天真漫爛、未社會化的孩子的形象,往往精力充沛、喜歡藍天、喜歡看陽光灑進室內、酷愛觀察光影的變化、看見或聽見飛機航經上空會驚喜的大叫,但在這裡描述的人卻是「喜歡黃昏」、喜歡東西「醬淋淋的擺著」、「喜歡調整百葉窗」、將陽光拒於外頭,飛機對他們而言也不再是驚奇可喜的事物,而是木訥飛過(也許因為氣密窗緊閉)的「航空器」。這是人在一個制度化的環境下,經常有的改變。而後「他們說」開始,又強調,廚房內的一切時間,都是經歷過精密、嚴謹的計算,在這裡看不到廚師舀起湯淺嘗、卻認味道是否適中,也不見家庭主婦在烹飪時,用筷子戳戳肉品,確認是否熟透的動作。這裡的員工,用規律、制度烹飪,而非用味覺、用心。

最末段,「計時器嗶嗶嗶響起催促的聲音/天空裏紫紅色的煤煙/正冉冉升起」,這裏重疊聽覺和視覺的摹寫,描寫出一被包裹住、無法逃脫的景況。天空是一極巨大、廣容整個世界的形象,在此,卻於在計時器的聲音中,充斥紫紅色的煤菸,彷彿在說整個世界都滿溢這樣異化人心的制度,或與之相隨而來的汙染。

批判工業化後人心異化的品作品在所多有,但是以美式餐廳這樣歡樂的、充斥派對氣氛的地方為敘寫對象,似乎不常見。而在讀完詩作中所有批判後,再回到「美式廚房」這帶有歡樂意味的題目,可以感覺到,這裡不只說明內場的制度化、社會化、商業化,通時翻出與內場一牆之隔的外場,似乎我們所酷愛、所朝聖的恬靜早午餐或歡樂宴饗,必得用內場對人心逐步的蠶食鯨吞換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