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葬禮 ◎辛波絲卡 |譯 陳黎 /張芬齡


葬禮 ◎辛波絲卡 |譯 陳黎 /張芬齡
 
「這麼突然,有誰料到事情會發生」
「壓力和吸煙,我不斷告訴他」
「不錯,謝謝,你呢」
「這些花需要解開」
「他哥哥也心臟衰竭,是家族病」
「我從未見過你留那種鬍子」
「他自討苦吃,總是給自己找麻煩」
「那個新面孔準備發表演講,我沒見過他」
「卡薛克在華沙,塔德克到國外去了」
「你真聰明,只有你帶傘」
「他比他們聰明又怎樣」
「不,那是走道通過的房間,芭芭拉不會要的」
「他當然沒錯,但那不是藉口」
「車身,還有噴漆,你猜要多少錢」
「兩個蛋黃,加上一湯匙糖」
「干他屁事,這和他有什麼關係」
「只剩藍色和小號的尺碼」
「五次,都沒有回音」
「好吧,就算我做過,換了你也一樣」
「好事一樁,起碼她還有份工作」
「不認識,是親戚吧,我想」
「那牧師長得真像貝爾蒙多」
「我從沒來過墓園這一區」
「我上個星期夢見他,就有預感」
「他的女兒長得不錯」
「眾生必經之路」
「代我向未亡人致意,我得先走」
「用拉丁文說,聽起來莊嚴多了」
「往者已矣」
「再見」
「我真想喝一杯」
「打電話給我」
「搭什麼公車可到市區」
「我往這邊走」
「我們不是」
 
--
 
◎作者簡介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波蘭。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零一二年過世。公認為當代最迷人、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陳奕辰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一首詩」能被什麼所組成呢?一般的想像是美麗的句子,滿足基本精準的意象,但在閱讀不同詩人的作品時,似乎常常可以看到任何直覺的答案被成立,卻也很容易被排除。
 
〈葬禮〉這首詩就採用了很特別的寫作方式,以最小單位「談話的內容」作為詩句,集合而成了「葬禮」的大意象。
 
在我們閱讀的時候,可以留意幾個地方:1.每一個句子都是日常的話語,表達了一個狀態,或者自己的隱喻(並且在上下句的互動間被闡發出來)。2.這些句子的發言主體(人稱代名詞:你我他)是被省略的,由是我們可以猜測這些句子的關係可能是a.兩個(以上的)人在對話。b.路人不同的句子被嫁接出了新的意義。c.死者對生者說話。d.生者對死者致哀......等等。這些特別處跟模糊性,剛好讓整首詩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呈現出的葬禮也因為組成的元素意義上(單獨解讀,或者複數結合後對應出的關係)的複雜而展現了特別的情調。
 
以整體而言,我會認為〈葬禮〉的特色是充滿有趣的細節,但期待掌握一個整體性的解讀既不容易,也不必要。只要知道這是一個很多人各懷心思(但不見得是惡意的那種)的葬禮就好,葬禮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有趣的是,從這些話語的相互接受、排斥中,這些句子化整為零的呈現出了特別的狀態──可以是單獨有意義的,卻可以跟任何一個人(句子)互動的,相信足夠細心的讀者可以試著以幾句一組的方式尋找詩句間的對應關係,可以獲得很多閱讀的樂趣。
 
為不破壞閱讀想像和樂趣,阿Ben不想把這首詩解釋得太多(其實也是擔心多解釋多錯),僅提幾個例子供讀者參考。舉例而言:『「往者已矣」/「再見」』像是一種黑色幽默的展現,而『「我往這邊走」/「我們不是」』,我會認為前者像是死者的自白,後者是生者對其的回應。讓死亡這件事情像是一種簡單的別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