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10月主編圖.png
▍海詩選
 ──去看海 / 一直看 / 看到眼瞎
 
1/ 本月選詩的標準:
 
意象,在文學裡面幾乎就是陽光空氣一樣,自然出現、供給養分、最後有讀者摘取。而「太陽」、「群山」、「大海」,除了可以乘載人類心中某種突破而出的憂傷,抑或是那些美景裡面,也有著人性的一面。或許,自然從未跟我們說過什麼,我們未能找到異星人。
 
因此,我們回歸詩。
在大海這樣常見的主題裡面,不管是張雨生《大海》裡面:「如果大海能夠喚回曾經的愛 就讓我用一生等待」,大開大闔的情感展現,抑或是大海作為生物棲息之地,養活了玄武岩火山之島,如蔡宛璇《潮汐》〈小島〉(節錄)中,海是真切的存活著:
 
  而風自海上來
  帶來魚的鱗片候鳥羽毛
  生活的味道
  一朵朵微笑
  如浪潮
  野菊花說這是屬於我的
  我的小島
 
接下來的10月裡面,海詩選將會以四個大主題,羅列出各式各樣包含「海」這個常見意象的作品,並嘗試以比較特殊的角度,切出另一種讀詩的方法。
 
 
2/ 導聆
 
我們嘗試將有關「海」意象的作品,給予不同的創作上、閱讀上的意義。從李敏勇的《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提到,在解嚴之前,海的意象甚少被使用,原因也在於海禁,海做為一個錮禁島嶼的邊界,更成為某個自由的象徵。
 
因此,我們延伸出「海洋的國族想像」這個主題。從凌性傑〈光榮碼頭聽禁歌〉,更可以知道海與民族之間的關係。
 
接著,「海」在詩裡面出現,真的是寫海嗎?抑或是海在詩裡面,往往更為我們展開了另一種視角(像是特別有一周寫海與死亡),而放掉海的寫實性呢?另一個全然相反的主題則是,作為海洋詩選,那些有海洋生物、生命,將他們重新寫入陳少〈海面之下〉的「大王酸漿魷」呢?
 
儘管我們未能真正引導讀者解開這些問題(真的有解嗎?)
但我們更樂意成為這些視角的提供者,讓大家「去看海 / 一直看 / 看到眼瞎」(蔡宛璇  〈失 ______ 明〉)
 
3/ 未竟之憾
 
儘管未能將所有作品、作者羅列出來,但其足夠優秀的內容,絕對值得在這裡提到。如廖鴻基溫柔的將大海化為母親,並持續努力將海洋溫柔、多變的容貌展現出來。也有湯舒雯〈守夜〉這種,融合我們分類的主題,同時呈現海的容貌、生物、以及政治意義:
 
  可是今夜,
  蚵仔不該靜閉
  溼地不能乾等
  當白色的海豚成群結隊
  趨光而來
  或許我們只是
  一種 比較會許願的魚。
  齊聚時,鱗片堅定
  擦過四壁。
  在最深,最黑的
  海底隧道裡:
 
  白海豚不會轉彎;
  我們就不會轉彎
 
以及上面提到之蔡宛璇,以及吳晟《溼地.石化.島嶼想像》、陳育虹《其實,海》、嚴忠政〈海的選擇和遺忘〉、吳懷晨《浪人之歌》、吳岱穎《冬之光》、洪書勤《廢墟漫步指南》、顏艾琳〈海之中〉、覃子豪《海洋詩抄》、鄭愁予等──
 
最後,也感謝參與海洋詩選討論的四位責編,以及三進、石頭、崇德提供資料!
 
 
主編 泓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