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焚風 ◎王志元

焚風 ◎王志元
 
她踩中了磁磚上的玻璃
他沒看見衣領黃漬上的洞
是良率外的一天
 
讓罪行颳起焚風
遊行的人們憤慨地躲進冷氣房
像飲料罐上密密麻麻的水珠
 
也許這輩子就想著
如何不當第一個滑下來的
看他的指甲,掐著帆布包
裡頭裝著能開鎖的刀
 
我很久不搭捷運了
騎車和活著都像一發子彈
要人不停地旋轉
 
--
 
◎作者介紹
 
王志元,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佳作、教育部文藝奬、南華文學獎、嘉大現代文學獎;部分作品收錄於《2012臺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以及《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2011年出版詩集《葬禮》,當過週刊旅遊記者、人物組記者,現職為商業攝影師。
 
(作者介紹摘錄自王志元詩集《惡意的郵差》)
 
--
 
Q:這首詩是如何觸動你呢?
 
投票選項A:動態畫面的捕捉
投票選項B:特別的表達方式:描寫當下、即時的感受
 
-- 
 
◎小編冠冠賞析
 
〈焚風〉是一首動態與畫面都相當縝密的詩,在閱讀的過程,可以逐步發現,每一段文字意象及音樂性的經營,似乎導向一個具普世性的、人在社會角色的選擇中滾動的、混雜的間性生存狀態,這並不像現代詩常出現的感性抒情,而是一種更靠近哲學思維的美感經驗啟發,該如何在詩中找尋主體的定錨點呢?這是讀者,也是身為社會的打造者──我們,值得深思的認同課題。
 
讓我們從抽象的思考回到地面,回到一天的開始,「她踩中了磁磚上的玻璃」,為何是「她」?踩中了玻璃又帶代表著什麼意蘊呢,或許在父權體制中,相對於玻璃天花板的無形框架──玻璃地板的映照是一解。而男性的他未發現衣領黃漬上的洞,敘事由此開展了第一個社會氛圍的擾動,也許是性別的、是階級流動的開端,此詩第一個價值判斷:良率的外的一天,主語的指涉是對應著他還是她或是兩者呢?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們能確認,這一天並非是正向的性質。
 
第二段首句「讓罪行颳起焚風」,與上一句同樣採用掩去主語,模糊敘事主體的寫作策略,接續著「遊行的人們」,消解了第一段營造的人的個體生存的詮釋,在第二個浪潮中,集體、均質、冷卻的抽象情緒被統攝成感官上密密麻麻的水珠,由此我們投入第二個生存的課題:遊行的意義闡釋,從上下文的內容推論,此遊行並非指涉特定事件,更靠近的語境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遊行展示了秩序感的建立。
 
第三段的「也許」開始,做了一個推斷,試圖在一個時空推翻了遊行的秩序。在這段描述中,可以看見原本抽象的情緒變得更加的完整,第一個滑下來的水珠、掐著帆布包的指甲、能開鎖的刀,三個隱喻承載了人的能動性,「想」的動作串連著所有主體,由此可以體現語境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緊張氛圍。
 
末段「我」不搭捷運,彷彿是觀察者的角色,但從自白中又發現了我的生存感受也有類似前三段所製造,滾動、旋轉的緊張感,只是不同於水珠及刀一類的冷兵器,我的狀態是一發子彈,纖細敏感者似乎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心理狀態處在一種更危險的處境。
 
整首詩從腳描述到頭;由㓊出發,形成風、水珠,形成刀、子彈;從他者參照到自我;從平聲韻起,到仄聲韻收;本來發散的意義,在末段被收束成子彈旋轉的力量。這是一種複雜而當下的感受,從詩中可以看見經驗搭建與累積的進程。
 
然而在諸多悲觀或負面的展演之外,我們或許還是有生存之道──每一個我都被社會推擠而前進,前進的力量如子彈,可以選擇傷人也可以帶來改變,行動本身即是意義。
 
--
 
美術設計: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
1月 #詩的三角板
本周 #LV3脈絡分野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王志元 #焚風 #惡意的郵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