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峻不回來吃飯 ◎黃春明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
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
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
一年了,你都沒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楊澤、焦桐、悔之、栗兒……
還有袁哲生,噢!哲生沒有
他三月間來向你借汪曾祺的集子
還對著你的掛相說了些話
他跟你一樣: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我們就沒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不回來吃飯
那個位子永遠在那裡啊
你的好友笑我
說我愛吃酸的
所以飯菜都加了醋
天大的冤枉
滿桌的醋香酸味那裡來?
望梅止渴吧
你不回來吃飯
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
國峻
--
◎作者簡介
黃春明(1935年2月13日-),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為台灣當代重要的文學作家。黃春明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
(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6%98%A5......)
--
美術設計:楊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Brooke Lark / ornella binni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國峻不回來吃飯〉作為黃春明悼念兒子黃國峻的名篇,卻常常在網路上流傳的版本有訛誤或增添。本次採用的版本是《2004臺灣詩選》中的版本。
(參考自:https://www.ptt.cc/bbs/poem/M.1297603247.A.8DC.html)
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1971-2003)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作家,可以參考他的生平跟著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5%9C%8B%E5%B3%BB)。這首詩是國峻喪後,黃春明白髮人送黑髮人之作,令人聞之悲涼。
全詩一共五段,寫作上是使用一種「對某某人說話」的口氣去完成的。從這首詩裡面,我們可以放棄太多原本對詩應該如何如何的講究,把注意力留在觀察黃春明說話的技巧上。對我來說,關鍵字可能是「補充」。用下一句補充上一句語意的方式,讓上句的意義發生了改變,而正因為他以兩句一組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組有意義的句子中,第一句大多是一種「狀態」,所以第二句的狀態又可以視為第一句的補充。
以第一段為例說明:「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前句為因,後句為果。這裡寫出父親「知道」後在外在行為的無動於衷。「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前句為一個動作狀態,卻用「總是」來裝飾,讓這個動作變成非一次性,而是不只一次發生的。後句則是這個「總是」後的動作往往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除了暗示家中用米量的大幅下降,同樣也有這樣的因果關係存在。
知道了這個「補充」的手法後,我們重新看這首詩。
本詩的前兩段寫媽媽因為兒子不回家吃飯而失去了進食與在家做菜的動力,在前兩段中,自己還能扮演好一個冷靜的父親。第三段後開始把「我」的血肉刻畫出來,一切就變得不同了。聯繫著「媽媽不願意做飯」這條線,詩中之「我」宴請了來訪的國峻友人──楊澤、許悔之、焦桐、栗兒。但提到兒子親近的友人,又不免想到了秀才袁哲生。過世前走訪全台灣,與朋友碰面的袁哲生,臨去前也來跟國峻說了說話。而他也不回家吃飯了。原先提到兒子的不回家吃飯,黃春明的語氣甚至像是有點斥責。但在此處,隨著哲生的不回家吃飯,這個狀態帶給人心理上的複雜意涵才一點一點地浮現出來。回顧一二段,或許我們可以重新解讀為,一個父親因為過度沉痛,而不得不故若無事的來強迫自己完成生活,並且用這樣的方式安慰傷心過度的妻子。
第四、五段彷彿引用了袁哲生〈遙遠的哭聲──悼黃國峻〉中的典故:「我有點生氣了,未來的日子,你將永遠地缺考了,你不夠意思,考題已經很難了,還要同學看著你那空空的座位和抽屜……。更不夠意思的是,你讓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無法責怪你。那我們的心情要收拾到哪裡去呢? 」(Warning:對照著黃國峻寫給母親的信,與袁哲生此篇和兩人生平的話,會讓人極度難過)黃春明寫與國峻的好友在餐桌上,面對一個永遠被空下來的位置。再怎麼樣談笑風生,若無其事,偶然看到那個座位,又怎能不令人心酸?最後兩字「國峻」已是一種呼告,一個父親的沉痛與哀傷,在這裡都被宣洩出來。
黃春明這首詩把寫作的場景限定在一個小餐廳內發生的故事,用生動的語言安排表現出極大的張力。真是聞者鼻酸。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打掃 ◎黎俊成
打掃 ◎黎俊成
迎接假日午後乾爽的陽光
我打掃房間
卸下窗戶,將鐵窗打開
把對面的公園請進屋內
風給我明亮的氣息
草地爬過窗子,蔓延到房間亮處
久違了,美麗的生活
躲在音響裡的女孩
歌聲特別高昂
澎湃的樂聲剛過,桌椅還在起伏
窗簾抹勻了夏天的味道
布娃娃拿起遙控器
把桌巾凌亂的髮絲一一梳好
落地鏡展示胸口潔淨的顏色
床也不再躡手躡腳了。
美麗的疲倦開始堆積
就先跟棉被擁抱一下
不要關上窗
--
◎作者簡介
黎俊成
1980 正 12 月生。高雄中學、高師大國文系畢業,現任教於國立雲林農工,並進修於高師大國文研究所。
曾任教高師大風燈詩社社長,曾獲2003 高雄市文學獎、南風文學獎,作品多發表在報紙副刊、文學雜誌、高雄市新間局刊物。經營有個人部落格「生活.家」
--
美術設計:楊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Sam X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乾淨與簡潔,當黎俊成寫下〈打掃〉,我們很難不被他作品中躍然紙上的,對待一切事務的熱情與欣賞眼光給打動。
房間的收拾是私人空間中秩序的重現,許多生活中微小的好壞習慣,包含著一些回憶的物事,都會在過程中浮現出來。但在黎俊成的筆下,這個整理與安頓的過程既閒適又親近。從「迎接」和「打開」兩個動作開始,自然和「美麗的生活」被帶入他的房間中,讓公園跟房間被畫上了等號。隨著他經營的這個空間感,第二、三段寫著一切如何重歸美好(第二段多用增添氣氛的方式書寫,第三段則以秩序的回歸補述,最末一句:床也不再躡手躡腳了。跳脫了前面的寫法,是空間裡一切乾淨整潔後,用一種發現的眼光重新審視後的感受。)
如果這首詩只有前面三段,阿Ben會認為雖然節奏氣氛俱佳,但內容並沒有什麼出彩處。直到這首詩的最後一段,才堪稱畫龍點睛。美麗的疲倦既可以把因收拾家務帶來的困倦視為一種美麗,也可以解讀為「對過多美麗的出現感到疲倦」,語意上的模糊空間很有趣。而不管是哪一個,都可以抵達第二句「就先跟棉被擁抱一下」,以這樣的方式書寫睡眠,又怎能不讓人感覺親近?
最後一句是黎俊成匠心獨具的設計,「不要關上窗」寫來簡單,卻可以回顧這首詩前面所敘述的部分,讓房間持續保有自然感、房間內的事物都俱備著生機。在自己能安心睡去的同時,還是保持著那個歡迎「假日午後乾爽的陽光」、「對面的公園」等等一切美好的姿態。在現代詩的寫作中要做出一個前後互應的方式並不困難,難就難在寫得如此渾然天成,親近可愛。
迎接假日午後乾爽的陽光
我打掃房間
卸下窗戶,將鐵窗打開
把對面的公園請進屋內
風給我明亮的氣息
草地爬過窗子,蔓延到房間亮處
久違了,美麗的生活
躲在音響裡的女孩
歌聲特別高昂
澎湃的樂聲剛過,桌椅還在起伏
窗簾抹勻了夏天的味道
布娃娃拿起遙控器
把桌巾凌亂的髮絲一一梳好
落地鏡展示胸口潔淨的顏色
床也不再躡手躡腳了。
美麗的疲倦開始堆積
就先跟棉被擁抱一下
不要關上窗
--
◎作者簡介
黎俊成
1980 正 12 月生。高雄中學、高師大國文系畢業,現任教於國立雲林農工,並進修於高師大國文研究所。
曾任教高師大風燈詩社社長,曾獲2003 高雄市文學獎、南風文學獎,作品多發表在報紙副刊、文學雜誌、高雄市新間局刊物。經營有個人部落格「生活.家」
--
美術設計:楊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Sam X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乾淨與簡潔,當黎俊成寫下〈打掃〉,我們很難不被他作品中躍然紙上的,對待一切事務的熱情與欣賞眼光給打動。
房間的收拾是私人空間中秩序的重現,許多生活中微小的好壞習慣,包含著一些回憶的物事,都會在過程中浮現出來。但在黎俊成的筆下,這個整理與安頓的過程既閒適又親近。從「迎接」和「打開」兩個動作開始,自然和「美麗的生活」被帶入他的房間中,讓公園跟房間被畫上了等號。隨著他經營的這個空間感,第二、三段寫著一切如何重歸美好(第二段多用增添氣氛的方式書寫,第三段則以秩序的回歸補述,最末一句:床也不再躡手躡腳了。跳脫了前面的寫法,是空間裡一切乾淨整潔後,用一種發現的眼光重新審視後的感受。)
如果這首詩只有前面三段,阿Ben會認為雖然節奏氣氛俱佳,但內容並沒有什麼出彩處。直到這首詩的最後一段,才堪稱畫龍點睛。美麗的疲倦既可以把因收拾家務帶來的困倦視為一種美麗,也可以解讀為「對過多美麗的出現感到疲倦」,語意上的模糊空間很有趣。而不管是哪一個,都可以抵達第二句「就先跟棉被擁抱一下」,以這樣的方式書寫睡眠,又怎能不讓人感覺親近?
最後一句是黎俊成匠心獨具的設計,「不要關上窗」寫來簡單,卻可以回顧這首詩前面所敘述的部分,讓房間持續保有自然感、房間內的事物都俱備著生機。在自己能安心睡去的同時,還是保持著那個歡迎「假日午後乾爽的陽光」、「對面的公園」等等一切美好的姿態。在現代詩的寫作中要做出一個前後互應的方式並不困難,難就難在寫得如此渾然天成,親近可愛。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懷念柏克萊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懷念柏克萊 ◎#楊牧
(Aorist: 1967)
我因此就記起來的一件舊事
蕭索,豐腴,藏在錯落
不調和的詩裏。細雨中
兩個漢子(其中一個留了把絡腮鬍
若是稍微白一點就像馬克斯)因難地
抬著一幅3 6的大油畫從惠勒堂
向加利弗館方向走,而我在三樓高處
憑欄吸菸,咀嚼動詞變化
他們畫放下來歇歇,指點天空
或許在討論雨的問題而我甚麼
都沒聽見。這時他們決定換手下臺階
我才發現那是一幅燦爛鮮潔的
秋林古道圖,橫過來一級一級顫著搖著
往下移,以四十五度傾斜之勢——
絡腮鬍子在前步步倒退,右手
緊抓著金黃的樹梢,另外那個人左手握住
一座小橋
我將菸熄滅
中止本來一直在心中進行著的
希臘文不定過去式動詞系列變化表
倚窗逼視。那是夾道兩排黃楊當中
最高的一顆,而橋下流水清且漣漪
是秋天的景象,筆路刀法隱約
屬於塞尚一派
乾燥的空氣在凹凸
的油彩裡細細流動,接近了
加利弗館大門,在雨中,乾燥流動
不調和的詩裏
蕭索,豐腴,藏在錯落
我因此就記起來的一件舊事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Nikiko (@pixabay)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懷念柏克萊〉是相對容易理解,也極具審美價值的詩。詩歌創作於一九九二年,楊牧於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某日他在閱讀一首「不調和的詩」,回想起一件「蕭索,豐腴」的舊事,那是在一九六七年,在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所讀書,學希臘文時,看到的一幅景象。
那時,他在三樓高處「倚窗逼視」,看到兩位工人將油畫從惠勒堂搬向加利弗館。他後來看到那幅畫的樣子,是「秋林古道圖」,並且「那是夾道兩排黃楊當中/最高的一顆,而橋下流水清且漣漪」,畫風屬於塞尚。畫被搬運的同時,楊牧看到油彩彷彿在流動,接近加利弗館大門。
回到詩的開頭,標示了「Aorist」。Aorist tense為希臘語中的「不定過去式」,表示該事件過去只發生過一次(如果重複發生,使用未完成式imperfect tense;如果發生完畢,則使用完成式 perfect tense)。因此,根據該文法,可以知道這次事件是單一卻深刻,是關於視覺的藝術,其記憶則透過一首詩的藝術而被召喚。
這種召喚,對楊牧來說,像是那首被閱讀的詩本來就藏著楊牧的記憶。這首〈懷念柏克萊〉,楊牧也透過寫一首詩,藏著自己的柏克萊回憶,並向讀者揭示。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怕冷 ◎楊智傑
怕冷 ◎楊智傑
一個人好怕冷
把往後的日子掛滿破襯衫
故事的結局有人悲傷有人幸福
但這故事大概
祇會出現一個人哪
就在剛熨好的大衣上 用小指輕輕
允諾一道摺痕
騙我你沒來過好嗎
走廊上無數的鞋和襪子
背對彼此
一個人走到盡頭
又折回來
說排隊的人太多了
下次吧
一個怕冷的人 在冬夜穿上
烘暖的大衣
緊緊擁抱一面鏡子
在海邊小屋裡
掛滿一生的破襯衫
被風吹了滿地
--
◎作者簡介
楊智傑
1985年十月在台北出生,生長於桃園,現於新店生活。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2716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來源:陳奕辰
--
◎小編賞析
作為一種容易被人感知的情感(好比夜深人靜,獨自行走在空蕩蕩的街道),寂寞在書寫上很容易獲得讀者的共鳴。然而取得共鳴的簡單只代表情感的複製與傳遞相對容易,並不意味著寫作技術上的提升。楊智傑的〈深深〉,是一首深得寂寞三味的作品。
〈怕冷〉以第三者視角的敘述方式書寫,被敘述的主體明面上是一個孤單的人,但不能輕忽他所晾掛的衣物,同樣作為他人生的寫影一樣存在著。詩中的冷當然不是真正氣溫上的冷,而是心理上因為寂寞悲涼,而失去前進力氣的內心感受。這首詩裡面的衣物就是一個例子。每一雙鞋子都被分開、每一個剛被熨燙好的衣物,就要面對酷寒。而剛洗淨的衣物,更是直接在戶外面對冷風的襲擊。當一個人寂寞得太久了,他甚至會失去自己可以在人群中被接受的感受,甚至會沒有來由的排拒著人群──這就是這首詩試圖告訴我們的,不斷複製的惡循環:因為害怕人,所以離人更遠→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又很輕易地選擇了放棄→最後只能孤另另的,不斷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這件事情。一個人的面對著一個現實或情感意義上的冬天,對著鏡子發現一個人的自己,讓自己洗好的衣服都變成了破襯衫也是一生的縮影,他所有的離群索居都是自己的選擇,而自己每一次鼓起勇氣的選擇都成了下一次提醒自己,這樣努力並沒有用,自己永遠逃離不了孤獨的藉口。
在我閱讀智傑作品的經驗裡,他的詩作一向很好讀。語言容易而親近(要用簡單的文字創造被人認可為「這就是詩」詩意,可比用複雜的技巧創造直觀的美感更困難),節奏感穩定(每一個長句跟短句的交錯與停頓,都像第四段那樣經過設計,卻又平實而有效)。
當然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會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人──但或許就是這樣的時刻,因為看著同樣一首詩,感受到別人也跟自己有著同樣的心情,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跟其他人並沒有那麼多不一樣吧。往好處想,這是某位常常感到寂寞的小編讀了這首詩以後的感動XD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拂牆 ◎陳義芝
拂牆 ◎陳義芝
已經是下午了
光從右街來過又到左街去了
又是新的一年
你仍在牆裡沒走出去
--
◎作者簡介
陳義芝,1953年生於台灣花蓮。高雄師大國文系博士。1997-2007 年任聯合報副刊主任,現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任教,主講現代文學。
曾獲時報文學推薦獎、聯合報最佳書獎、中山文藝新詩及散文二項大獎、榮後基金會台灣詩人獎。詩集有英譯本The Mysterious Hualien (Green Integer)、日譯本《服のなかに住んでいる女》(思潮社)。出版有詩集《落日長煙》、《青衫》、《新婚別》、《不能遺忘的遠方》、《不安的居住》、《我年輕的戀人》、《邊界》、《掩映》;散文集《在溫暖的土地上》、《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歌聲越過山丘》等,另有論著、編選十餘種。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來源: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陳義芝先生的這首詩,可以參考這裡的陳義芝夫人葉紅媛女士畫作。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814000846-260115
拂牆二字,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有他特殊的指涉。元稹的〈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也是〈鶯鶯傳〉的名詩,後來前幾句被改編為《西廂記》。
若小編查詢的資料無誤,則拂牆應該是夜合花。陳義芝以套用古典典故的方式,完成了這則小品的創作。
花語為合歡,夜合花的特性是花期極短,害怕陽光,越是入夜,香味越是濃烈。當我們知道這樣的掌故,就可以回頭來審視這首乍看之下沒有什麼特別處的小詩。
前兩句寫具體的時間,第三句甚至把時間拉長到現實意義上更長久的時間單位。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映襯最後一句:「你仍在牆裡沒走出去」。夜合花自有合歡之意,但或許是生性畏光,或許是沒辦法逾越自己內心的道德法庭,以結果論而言,夜合花終究沒有「走出去」。這所謂的牆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但不妨我們就視為一種隱形的道德規範。由是解,則這首詩寫的就是一種「即使內心動搖過,我還是安穩的守在這裡」的心境。包括,但不限於用男女感情來解讀。詩本來就有很多解讀的空間,如何玩弄這個解讀空間,也是詩人展現自己技術之處。
參考資料:https://kknews.cc/culture/3m5bmo.html
已經是下午了
光從右街來過又到左街去了
又是新的一年
你仍在牆裡沒走出去
--
◎作者簡介
陳義芝,1953年生於台灣花蓮。高雄師大國文系博士。1997-2007 年任聯合報副刊主任,現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任教,主講現代文學。
曾獲時報文學推薦獎、聯合報最佳書獎、中山文藝新詩及散文二項大獎、榮後基金會台灣詩人獎。詩集有英譯本The Mysterious Hualien (Green Integer)、日譯本《服のなかに住んでいる女》(思潮社)。出版有詩集《落日長煙》、《青衫》、《新婚別》、《不能遺忘的遠方》、《不安的居住》、《我年輕的戀人》、《邊界》、《掩映》;散文集《在溫暖的土地上》、《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歌聲越過山丘》等,另有論著、編選十餘種。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來源: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陳義芝先生的這首詩,可以參考這裡的陳義芝夫人葉紅媛女士畫作。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814000846-260115
拂牆二字,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有他特殊的指涉。元稹的〈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也是〈鶯鶯傳〉的名詩,後來前幾句被改編為《西廂記》。
若小編查詢的資料無誤,則拂牆應該是夜合花。陳義芝以套用古典典故的方式,完成了這則小品的創作。
花語為合歡,夜合花的特性是花期極短,害怕陽光,越是入夜,香味越是濃烈。當我們知道這樣的掌故,就可以回頭來審視這首乍看之下沒有什麼特別處的小詩。
前兩句寫具體的時間,第三句甚至把時間拉長到現實意義上更長久的時間單位。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映襯最後一句:「你仍在牆裡沒走出去」。夜合花自有合歡之意,但或許是生性畏光,或許是沒辦法逾越自己內心的道德法庭,以結果論而言,夜合花終究沒有「走出去」。這所謂的牆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但不妨我們就視為一種隱形的道德規範。由是解,則這首詩寫的就是一種「即使內心動搖過,我還是安穩的守在這裡」的心境。包括,但不限於用男女感情來解讀。詩本來就有很多解讀的空間,如何玩弄這個解讀空間,也是詩人展現自己技術之處。
參考資料:https://kknews.cc/culture/3m5bmo.html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盼望 ◎艾青
盼望 ◎艾青
一個海員說,
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那
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
那一陣鐵鍊的喧嘩……
一個盼望出發
一個盼望到達
--
◎作者簡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華縣人。中國現代詩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9%9D%92)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無
--
◎小編賞析
在中國詩人中,艾青的經歷是值得認識的一位。讀者們可以參考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9%9D%92),或自行蒐羅資料,此處不贅述太多。1979年3月在上海寫作〈盼望〉的時候,艾青已經年近七旬,歷經了被判定為右派的批鬥與文化大革命,重新獲得寫作自由不過三年,但在這首詩裡面,他的寫作呈現了一種寬容的氣度。
〈盼望〉這首詩在兩個海員的比較中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以錨的起落作為效應擴散的起點,延伸出了浪花和鐵鍊的喧嘩,彷彿是視覺美與力量美的對比。而這兩者又在不同人的內心中,投射出了不同的感受。這一首詩不談論兩種價值觀誰好誰壞,而是平等的對待兩者的喜愛與願望。語言表現上簡單親近,而沒有太多餘的字句。在這樣的表達中呈現出的寬容與尊重,或許也是今日許多人需要學習的素養──不是比誰好誰壞,甚至連比這個動作都放棄了。只是把兩邊的好都平等的呈現,讓做選擇的人自行取捨而已。
一個海員說,
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那
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
那一陣鐵鍊的喧嘩……
一個盼望出發
一個盼望到達
--
◎作者簡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華縣人。中國現代詩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
(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9%9D%92)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無
--
◎小編賞析
在中國詩人中,艾青的經歷是值得認識的一位。讀者們可以參考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9%9D%92),或自行蒐羅資料,此處不贅述太多。1979年3月在上海寫作〈盼望〉的時候,艾青已經年近七旬,歷經了被判定為右派的批鬥與文化大革命,重新獲得寫作自由不過三年,但在這首詩裡面,他的寫作呈現了一種寬容的氣度。
〈盼望〉這首詩在兩個海員的比較中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以錨的起落作為效應擴散的起點,延伸出了浪花和鐵鍊的喧嘩,彷彿是視覺美與力量美的對比。而這兩者又在不同人的內心中,投射出了不同的感受。這一首詩不談論兩種價值觀誰好誰壞,而是平等的對待兩者的喜愛與願望。語言表現上簡單親近,而沒有太多餘的字句。在這樣的表達中呈現出的寬容與尊重,或許也是今日許多人需要學習的素養──不是比誰好誰壞,甚至連比這個動作都放棄了。只是把兩邊的好都平等的呈現,讓做選擇的人自行取捨而已。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偏執狂 ◎許玄妮
偏執狂 ◎許玄妮
他用色紙剪下一個圓
紅色的、黃色的
他剪掉毛衣上的棉線
剪掉自己的血管
他囑咐老闆
雞排要剪、不要辣
他喜歡觀察切面白白的雞肉
好人被切開時
裡面也是白色的
或許自己也是
他著藍衫,鎮日發獃
沒有一座海洋比他更藍
也沒有一種顏料比他深刻
他幻想用帆船剪開湖面
用風箏剪開天空
也相信燭火可以剪開黑暗
他把詩剪開,看看裡面
有沒有破碎的心
冬天可以剪去綠葉
黑夜剪去更多的燭光
愛過的人用眼神剪開他的軀幹
他和樹一樣安靜坐著
像浪花一樣等待毀滅
--
◎作者簡介
許玄妮
一九九六年七月生,台東人,現就讀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堅信詩不是破碎的文字,寫詩的人卻都有一顆破碎的心。貫徹葉青所說的,把詩刪去贅言只剩三個字:「我愛你。」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X19華文詩獎等。
--
美術設計:楊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Joanna Kosinska
--
◎小編ㄇㄌ賞析
題目是〈偏執狂〉,詩中的「他」看起來也真的很偏執於「剪」這個動作。他剪下紙,剪下毛衣上的棉線、剪掉自己的血管。他想剪掉能看見的事物,買雞排的時候要剪、想用帆船將湖面剪開、用風箏將天空剪開,也想用燭火將黑暗剪開,又或者是將詩也剪開。
說到底這種「剪開」的動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們在談所有「行為」的時候,應該要做的其實是溯源到行為的根本,也就是你內心的什麼動機引發了你想做這件事情才是問題的核心。我們會發現到作者安排給我們許多細節,告訴你這個人有多麽偏執,於是我們從頭回去看詩裡面的各種「剪」的行為,其實只是想觀察最根本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剪開雞排,看看雞排裡白白的肉,那好人呢,好人被剪開的時候也許是白白的(當然我們會知道顏色是有意義的)。在這首詩裡面,「本質的展示」變得很有趣,雞的展示是雞本身的死亡,去對應人類本能的投射,但下兩句馬上接上了「好人被切開時/裡面也是白色的/或許自己也是」那好人究竟是對自己的描述,還是一個「他者」的存在,又或是「他」在觀察他者的生命時所做出的對應?接下來,如果顏色本身是有意義的,那藍色的衣服是不是也可以延引出意義出來,在這個脈絡下,「沒有一座海洋比他更藍/也沒有一種顏料比他深刻」作者以這兩句簡單地用顏色強調了情緒。
在這首詩裡面,「他」其實偏執的並非「剪」這個動作,他想做的事看清這些事物的質地究竟是什麼,不論是好人的顏色,被燭火剪開的黑暗,又或者是剪開詩,看看裡面有沒有破碎之心。在這首詩裡「剪」的動作選得很好,也覺得作者有在用心經營這個意象。這個剪的動作之所以不會變得笨重,是因為作者有計劃地在安排,從剪開他物、他者,到最後剪開自己,同樣是剪,但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最後作者寫,「冬天可以剪去樹葉/黑夜剪去更多的燭光/愛過的人用眼神剪開他的軀幹/他和樹一樣安靜坐著/像浪花一樣等待毀滅」我想說的則是即使浪花終究要毀滅,死亡可以剪開快樂,但時間也可以剪開痛苦,而且,既然有剪開,那必然也有縫合。希望你經歷更多生命中的不得不,在過程中不斷剪開自己,也持續縫合,將破碎的心拼湊起來。
他用色紙剪下一個圓
紅色的、黃色的
他剪掉毛衣上的棉線
剪掉自己的血管
他囑咐老闆
雞排要剪、不要辣
他喜歡觀察切面白白的雞肉
好人被切開時
裡面也是白色的
或許自己也是
他著藍衫,鎮日發獃
沒有一座海洋比他更藍
也沒有一種顏料比他深刻
他幻想用帆船剪開湖面
用風箏剪開天空
也相信燭火可以剪開黑暗
他把詩剪開,看看裡面
有沒有破碎的心
冬天可以剪去綠葉
黑夜剪去更多的燭光
愛過的人用眼神剪開他的軀幹
他和樹一樣安靜坐著
像浪花一樣等待毀滅
--
◎作者簡介
許玄妮
一九九六年七月生,台東人,現就讀長庚大學護理學系。堅信詩不是破碎的文字,寫詩的人卻都有一顆破碎的心。貫徹葉青所說的,把詩刪去贅言只剩三個字:「我愛你。」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X19華文詩獎等。
--
美術設計:楊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Joanna Kosinska
--
◎小編ㄇㄌ賞析
題目是〈偏執狂〉,詩中的「他」看起來也真的很偏執於「剪」這個動作。他剪下紙,剪下毛衣上的棉線、剪掉自己的血管。他想剪掉能看見的事物,買雞排的時候要剪、想用帆船將湖面剪開、用風箏將天空剪開,也想用燭火將黑暗剪開,又或者是將詩也剪開。
說到底這種「剪開」的動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們在談所有「行為」的時候,應該要做的其實是溯源到行為的根本,也就是你內心的什麼動機引發了你想做這件事情才是問題的核心。我們會發現到作者安排給我們許多細節,告訴你這個人有多麽偏執,於是我們從頭回去看詩裡面的各種「剪」的行為,其實只是想觀察最根本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剪開雞排,看看雞排裡白白的肉,那好人呢,好人被剪開的時候也許是白白的(當然我們會知道顏色是有意義的)。在這首詩裡面,「本質的展示」變得很有趣,雞的展示是雞本身的死亡,去對應人類本能的投射,但下兩句馬上接上了「好人被切開時/裡面也是白色的/或許自己也是」那好人究竟是對自己的描述,還是一個「他者」的存在,又或是「他」在觀察他者的生命時所做出的對應?接下來,如果顏色本身是有意義的,那藍色的衣服是不是也可以延引出意義出來,在這個脈絡下,「沒有一座海洋比他更藍/也沒有一種顏料比他深刻」作者以這兩句簡單地用顏色強調了情緒。
在這首詩裡面,「他」其實偏執的並非「剪」這個動作,他想做的事看清這些事物的質地究竟是什麼,不論是好人的顏色,被燭火剪開的黑暗,又或者是剪開詩,看看裡面有沒有破碎之心。在這首詩裡「剪」的動作選得很好,也覺得作者有在用心經營這個意象。這個剪的動作之所以不會變得笨重,是因為作者有計劃地在安排,從剪開他物、他者,到最後剪開自己,同樣是剪,但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最後作者寫,「冬天可以剪去樹葉/黑夜剪去更多的燭光/愛過的人用眼神剪開他的軀幹/他和樹一樣安靜坐著/像浪花一樣等待毀滅」我想說的則是即使浪花終究要毀滅,死亡可以剪開快樂,但時間也可以剪開痛苦,而且,既然有剪開,那必然也有縫合。希望你經歷更多生命中的不得不,在過程中不斷剪開自己,也持續縫合,將破碎的心拼湊起來。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遺失的哈達 ◎許悔之
遺失的哈達 ◎許悔之
我們攜手 站在轉世的渡口
船就要來了 我們深深對望
來生終將如月圓滿 遍照
十方虛空如我們的心房
然而風起轉狂
吹走了繫住你頸上的哈達
你心愛的哈達隨風而飄
我去追它 催你先上船
以為下一艘我就能趕上你
誰知哈達飄得那麼快
翻山越嶺 飛過大洋
五年之後我終於找到它
再過三十年 你坐在堂上說法
依序為生病的身軀繫上哈達
祝福迷途的靈魂堅厚充實
如架上葡萄的果肉撐的飽滿
輪到我了 我彎腰接受你
為我繫上哈達 那今生蜜鑄的鐐銬
我從懷中取出那遺失過的哈達
看見你眼中有滾滾紫色淚光
--
◎作者簡介
發軔於八O年代的詩人,在九O年代考掘的主題更形豐富,包括存在的焦慮、環保的議題、愛欲的形式、政治現實與國族建構、宗教的懺悔意識等等。試圖在自我抒情與集體抗爭中找尋妥適的位置。他認為詩是一種細緻的反抗,反抗公眾話語的陳辭、生命的大量重覆以及體制的層層桎梏。他的詩,映襯了台灣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的文化混血。
許悔之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中華日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年度詩人獎、五四獎等。從一九八O年代開始寫詩,迄今出版五本詩集《陽光蜂房》、《家族》、《肉身》、《我佛莫要,為我流淚》、《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散文作品《我一個人記住就好》(大田出版)。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323050 )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來源:無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遺失的哈達〉既是這首詩的名字,也是少年阿Ben所讀的第一本詩集的名稱。
作為一個佛教徒,許悔之的這本詩集中有一些與藏傳佛教相關的意象。例如這首詩裡面的哈達(在藏族地區的文化中,哈達是藏傳佛教用長形絹布製成的禮敬法器,如今作為一種表示敬意的吉祥物使用。──參考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8%BE%BE)但作為一個最開始讀詩是以許悔之作為出發的讀者而言,阿Ben認為許悔之的作品出色之處在於語調與精神層次。
以這首詩來說,對哈達的典故不做事前功課,並不會妨礙對於哈達在詩中做為信物的理解作用。這一首詩的書寫方式,在理解上沒有什麼困難之處,難就難在許悔之使用的語言,讓這首詩有著情詩的解讀可能,卻又不能被限縮在情詩解。詩中兩個主角:你、我的情感是什麼關係很難確定(可能是夫妻、情侶、友人),但現實關係中的「我」卻從主動讓你聽從而先離去,到追隨、聽法,最後讓「你」有了滾滾淚光。詩的主詞從第一段裡圓滿無畏的我們,慢慢被分化成了你、我,當這個分別,被放置在藏傳佛教的文化背景中,遺失的哈達成為失去彼此的信物,但這個「致贈哈達」的禮儀,卻也是雙方在輪迴後再見時,知道彼此仍有某些未曾改變的部分。多年後回首往事,面對熟悉又陌生的故人,知道對方仍篤信佛法,與人為善,仍以哈達贈人;但彼此的關係卻充滿了不確定──那會是怎樣的情懷?
許悔之以情詩的筆法結合宗教的虔誠寫作這首詩,在他的筆下,愛與信仰,都是一種純粹的虔誠。這些緣法問題他沒有嘗試解開,或許有的時候,也不需要解開。
讓我們聽聽詩人怎麼朗誦這首詩吧(3分13秒開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JAP5lGBaU
我們攜手 站在轉世的渡口
船就要來了 我們深深對望
來生終將如月圓滿 遍照
十方虛空如我們的心房
然而風起轉狂
吹走了繫住你頸上的哈達
你心愛的哈達隨風而飄
我去追它 催你先上船
以為下一艘我就能趕上你
誰知哈達飄得那麼快
翻山越嶺 飛過大洋
五年之後我終於找到它
再過三十年 你坐在堂上說法
依序為生病的身軀繫上哈達
祝福迷途的靈魂堅厚充實
如架上葡萄的果肉撐的飽滿
輪到我了 我彎腰接受你
為我繫上哈達 那今生蜜鑄的鐐銬
我從懷中取出那遺失過的哈達
看見你眼中有滾滾紫色淚光
--
◎作者簡介
發軔於八O年代的詩人,在九O年代考掘的主題更形豐富,包括存在的焦慮、環保的議題、愛欲的形式、政治現實與國族建構、宗教的懺悔意識等等。試圖在自我抒情與集體抗爭中找尋妥適的位置。他認為詩是一種細緻的反抗,反抗公眾話語的陳辭、生命的大量重覆以及體制的層層桎梏。他的詩,映襯了台灣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的文化混血。
許悔之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中華日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年度詩人獎、五四獎等。從一九八O年代開始寫詩,迄今出版五本詩集《陽光蜂房》、《家族》、《肉身》、《我佛莫要,為我流淚》、《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散文作品《我一個人記住就好》(大田出版)。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323050 )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來源:無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遺失的哈達〉既是這首詩的名字,也是少年阿Ben所讀的第一本詩集的名稱。
作為一個佛教徒,許悔之的這本詩集中有一些與藏傳佛教相關的意象。例如這首詩裡面的哈達(在藏族地區的文化中,哈達是藏傳佛教用長形絹布製成的禮敬法器,如今作為一種表示敬意的吉祥物使用。──參考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8%BE%BE)但作為一個最開始讀詩是以許悔之作為出發的讀者而言,阿Ben認為許悔之的作品出色之處在於語調與精神層次。
以這首詩來說,對哈達的典故不做事前功課,並不會妨礙對於哈達在詩中做為信物的理解作用。這一首詩的書寫方式,在理解上沒有什麼困難之處,難就難在許悔之使用的語言,讓這首詩有著情詩的解讀可能,卻又不能被限縮在情詩解。詩中兩個主角:你、我的情感是什麼關係很難確定(可能是夫妻、情侶、友人),但現實關係中的「我」卻從主動讓你聽從而先離去,到追隨、聽法,最後讓「你」有了滾滾淚光。詩的主詞從第一段裡圓滿無畏的我們,慢慢被分化成了你、我,當這個分別,被放置在藏傳佛教的文化背景中,遺失的哈達成為失去彼此的信物,但這個「致贈哈達」的禮儀,卻也是雙方在輪迴後再見時,知道彼此仍有某些未曾改變的部分。多年後回首往事,面對熟悉又陌生的故人,知道對方仍篤信佛法,與人為善,仍以哈達贈人;但彼此的關係卻充滿了不確定──那會是怎樣的情懷?
許悔之以情詩的筆法結合宗教的虔誠寫作這首詩,在他的筆下,愛與信仰,都是一種純粹的虔誠。這些緣法問題他沒有嘗試解開,或許有的時候,也不需要解開。
讓我們聽聽詩人怎麼朗誦這首詩吧(3分13秒開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JAP5lGBaU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海岸七疊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海岸七疊 ◎楊牧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我們尋到歇息生聚的地方
(你曾經長期隨我流浪
帶著雙鞭,和一對刀槍)
俯視溪谷草原的山坡上
我們尋到了喬木和果樹
練武的院子,和書房
並且我們驚喜地發覺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有生命比陽光還亮,比白雪
清潔,比風雷勇敢。這一切
北極星是這一切的見證
無論從哪一個方向觀察
凜凜巍峨,喜悅,堅強
快速還過海鷗鼓盪的
翅膀,飛越漂流的冰山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探索心的傳奇,血的傳奇
綠藻和珊瑚的神話
在我們掌心底下,生命的
汪洋浩瀚溫暖而明亮
時常,我看你這樣充滿了
好奇和期待,眉目之間
專注地設想着清秀和剛健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濃霧後面是巨鯨的花園
有定期的船舶繞道航過
航過,直放臺灣我們的故鄉
你纖細的小手握緊的時候
本是黑帶二段的拳頭
如今溫婉地梳攏着好看的
短髮,摺疊著小小的小衣裳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果然有一艘大船驕傲啟碇
啟碇,直放臺灣我們的故鄉
好像一切都這麼從容簡單
預備着整理着,忙著為盆花
澆水,將陽臺上的小松鼠餵胖
杖著鹿谷鄉的竹竿過馬路
捧回一兜滿滿的郵件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拆讀弟弟的信,以及航空版
這時日光已經越拉越長了
照滿你的院子和我的書房
春天即將來到,下一代
會比我們活得更充實放心
在臺灣,辯才無礙而剛強
雖然他是在外國出生的孩子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Unsplash (@pixabay)
--
◎小編利文祺賞析
這首的詩寫於一九八零年一月,為三月出生的兒子常名所作。楊牧的心歷轉折要回顧到七六年,和第一任妻子離婚,此時出版的《禁忌的遊戲》討論了愛情、偏見、迫害、英雄幻滅、和死亡的主題。然而認識了夏盈盈,並在七九年結婚,隔年是名名(兒子常名的暱稱)的誕生,此時出版的《海岸七疊》是楊牧中期最美妙,藝術價值最高的詩集。經典的詩如婚頌〈花蓮〉、為盈盈寫的本草綱目〈盈盈草木疏〉、想念盈盈的〈子午協奏曲〉、和給名名的〈出發〉。每首詩都是愛,都是快樂,都是幸福。
這首詩的開頭提示了穩定生活的開始,原本長期流浪的生活終於「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我們尋到歇息生聚的地方」。這黑潮洶湧的美國西岸讓他想起了太平洋另一邊的台灣。此時,根據詩集的跋,楊牧提到在整理稿子或寫作時,「聽見盈盈在樓上走路的腳步聲,洗菜淘米的水聲,⋯⋯所以我想像我又已經恢復我本來應該保有的安詳的面貌。我不能不覺得喜悅,感謝。⋯⋯我從前絕對不敢想像,一個詩人如何可能編出一本完整的,快樂的詩集」。確實,上本詩集的創作背景是人生的低潮期,致使楊牧去思索死亡和暴力的總和,他無法想像幸福可以就這樣來臨了,生活穩定,有了盈盈,且兒子即將出生。他隨後也出版了這麼明朗的詩集《海岸七疊》。
在詩的第六節,楊牧提到盈盈捧讀的信,或許可以呼應詩集的跋:「有一天早晨,盈盈在陽台上餵松鼠,我在書房裏,又聽見她開門出去取信,捧回滿懷的報紙和郵件。⋯⋯幾天來報上正在大幅刊登高雄事件的審判消息和辯論,我曾經對着微茫的北極光,不能自制地為一個事件的發生而放聲痛哭」。這裏的高雄事件是指美麗島事件,楊牧關心台灣的政治氛圍,也為此寫過〈悲歌為林義雄作〉。
透過跋所提示的政治意涵,楊牧對兒子以及台灣未來環境的期許也就更明白了。在西雅圖出生的名名,他的生命將「比陽光還亮,比白雪/清潔,比風雷勇敢」,他將「清秀和剛健」。如果他回到台灣,在未來的政治環境,不再發生類似美麗島事件、和林宅血案的悲劇,兒子將「活得更充實放心」,「辯才無礙而剛強」,不必擔心政治迫害,能夠享有集會、言論、出版的自由。
海岸七疊 ◎楊牧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我們尋到歇息生聚的地方
(你曾經長期隨我流浪
帶著雙鞭,和一對刀槍)
俯視溪谷草原的山坡上
我們尋到了喬木和果樹
練武的院子,和書房
並且我們驚喜地發覺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有生命比陽光還亮,比白雪
清潔,比風雷勇敢。這一切
北極星是這一切的見證
無論從哪一個方向觀察
凜凜巍峨,喜悅,堅強
快速還過海鷗鼓盪的
翅膀,飛越漂流的冰山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探索心的傳奇,血的傳奇
綠藻和珊瑚的神話
在我們掌心底下,生命的
汪洋浩瀚溫暖而明亮
時常,我看你這樣充滿了
好奇和期待,眉目之間
專注地設想着清秀和剛健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濃霧後面是巨鯨的花園
有定期的船舶繞道航過
航過,直放臺灣我們的故鄉
你纖細的小手握緊的時候
本是黑帶二段的拳頭
如今溫婉地梳攏着好看的
短髮,摺疊著小小的小衣裳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果然有一艘大船驕傲啟碇
啟碇,直放臺灣我們的故鄉
好像一切都這麼從容簡單
預備着整理着,忙著為盆花
澆水,將陽臺上的小松鼠餵胖
杖著鹿谷鄉的竹竿過馬路
捧回一兜滿滿的郵件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拆讀弟弟的信,以及航空版
這時日光已經越拉越長了
照滿你的院子和我的書房
春天即將來到,下一代
會比我們活得更充實放心
在臺灣,辯才無礙而剛強
雖然他是在外國出生的孩子
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Unsplash (@pixabay)
--
◎小編利文祺賞析
這首的詩寫於一九八零年一月,為三月出生的兒子常名所作。楊牧的心歷轉折要回顧到七六年,和第一任妻子離婚,此時出版的《禁忌的遊戲》討論了愛情、偏見、迫害、英雄幻滅、和死亡的主題。然而認識了夏盈盈,並在七九年結婚,隔年是名名(兒子常名的暱稱)的誕生,此時出版的《海岸七疊》是楊牧中期最美妙,藝術價值最高的詩集。經典的詩如婚頌〈花蓮〉、為盈盈寫的本草綱目〈盈盈草木疏〉、想念盈盈的〈子午協奏曲〉、和給名名的〈出發〉。每首詩都是愛,都是快樂,都是幸福。
這首詩的開頭提示了穩定生活的開始,原本長期流浪的生活終於「在一個黑潮洶湧的海岸/我們尋到歇息生聚的地方」。這黑潮洶湧的美國西岸讓他想起了太平洋另一邊的台灣。此時,根據詩集的跋,楊牧提到在整理稿子或寫作時,「聽見盈盈在樓上走路的腳步聲,洗菜淘米的水聲,⋯⋯所以我想像我又已經恢復我本來應該保有的安詳的面貌。我不能不覺得喜悅,感謝。⋯⋯我從前絕對不敢想像,一個詩人如何可能編出一本完整的,快樂的詩集」。確實,上本詩集的創作背景是人生的低潮期,致使楊牧去思索死亡和暴力的總和,他無法想像幸福可以就這樣來臨了,生活穩定,有了盈盈,且兒子即將出生。他隨後也出版了這麼明朗的詩集《海岸七疊》。
在詩的第六節,楊牧提到盈盈捧讀的信,或許可以呼應詩集的跋:「有一天早晨,盈盈在陽台上餵松鼠,我在書房裏,又聽見她開門出去取信,捧回滿懷的報紙和郵件。⋯⋯幾天來報上正在大幅刊登高雄事件的審判消息和辯論,我曾經對着微茫的北極光,不能自制地為一個事件的發生而放聲痛哭」。這裏的高雄事件是指美麗島事件,楊牧關心台灣的政治氛圍,也為此寫過〈悲歌為林義雄作〉。
透過跋所提示的政治意涵,楊牧對兒子以及台灣未來環境的期許也就更明白了。在西雅圖出生的名名,他的生命將「比陽光還亮,比白雪/清潔,比風雷勇敢」,他將「清秀和剛健」。如果他回到台灣,在未來的政治環境,不再發生類似美麗島事件、和林宅血案的悲劇,兒子將「活得更充實放心」,「辯才無礙而剛強」,不必擔心政治迫害,能夠享有集會、言論、出版的自由。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想念 ◎孫梓評
想念 ◎#孫梓評
想念是黑色的手
把春天摺成一夜薄薄的雨
在窗外,寫下一整行
遠方的名字
直到,日光掀開書頁邊緣
你迎面走來
將我輕輕闔上
--
◎作者簡介
孫梓評,1976年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著有散文集《甜鋼琴》、《除以一》。短篇小說集《星星遊樂場》、《女館》。長篇小說《男身》、《傷心童話》。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軍旅劄記《綠色遊牧民族》。以台灣經典文學作品為經緯所寫成的報導文學《飛翔之島》。並為已故版畫家蔡宏達作傳,《打開火盒子》。另有童書與少年小說《花開了》、《爺爺泡的茶》、《星星壞掉了》、《邊邊》等四冊。並與香港插畫家bubi合作圖文書《我愛樹仔》。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Pexels | Creative Commons Zero (CC0) license
--
◎小編賞析
孫梓評的〈想念〉名字點題而簡單,內容亦是如此。一種微微疼痛中卑微的在意,是這首詩的情調所在處。
一開始用了「想念是黑色的手」破題,透過把想念具象化的方式,提供詩句繼續運作下去的基礎。此一「黑色」之所以為黑色,很可能出自對這份想念的理智上排斥(不應該再想下去了,再想下去對彼此都不好),也可能是對這份想念帶給自己的情感壓力之重,而以黑色暗示其沉重。第二段是簡單而有效的比喻,春天通常做為愛情的想像發生的季節,但透過想像的變形,卻被摺成了「一夜薄薄的雨」。這個一夜提示了時間,與第三段對照,也不免有諧音雙關書頁之「頁」的意思。雨在流行音樂中被視為眼淚已經是很常見的比喻了,然而閱讀時這樣的判斷還是不能太輕易下,只能確定這個雨代表的是心情不好的負面象徵。「在窗外,寫下一整行/遠方的名字」,若試圖把這一段的畫面具象化,彷彿就是一個人獨坐在室內等待、受相思所苦。窗外的夜晚包圍著自己,窗外的雨聲打在自己的心上,自己的思念──在自己的想像中──甚至都只能被關在窗外一次又一次反覆書寫對方的名字。連最貼近此刻自己內心的,具象化了的孤獨都在窗外,這讓一個人顯得更加的孤獨,更加的無助。
最後的寫作倒是很溫馨,思念帶給人的焦慮與不安,在夜晚過去,白天來臨時終於有了解答。詩中之「我」,此刻才有了明確的化身──一本書翻開的書頁。而思念的對象也成了一個愛書人,當他看到一本張開的書在桌上躺了一晚,他願意將這本疲憊的書輕輕闔上。所有的想念與不安,就在這裡迎刃而解。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小伙子 ◎黃燦然
小伙子 ◎#黃燦然
小伙子,你有病,不要緊,
不要害怕。你無非是在黑夜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黑夜和白天。
你痛苦,那就擁抱它,像擁抱快樂
那樣熱烈地,要知道多少人沒有快樂
也沒有痛苦,也沒有感覺地活著。
你孤獨,不要緊,不要害怕,
也不要羨慕我:你是三個月來
第一個跟我說話的人。
--
◎作者簡介
黃燦然
1985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90年至今為香港《大公報》國際新聞翻譯。是香港兼備譯詩、寫詩和詩評的全才,而且無人能出其右。著有詩選集《游泳池畔的冥想》,《世界的隱喻》。評論集《必要的角度》等,譯有《見證與愉悅——當代外國作家文選》、《卡瓦菲斯詩集》、《聶魯達詩選》、《蘇珊‧桑塔格作品集》、《獄中詩抄》、《時代的喧囂》、《里爾克詩選》和薩爾曼‧拉什迪長篇小說《羞恥》等。
出處: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85647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無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小伙子〉這首詩看似是一個中老年人對年輕人有些倚老賣老的勸說,實則這首詩讀完,才發現句句都是直指自己的自婊。
這一首詩的內容不用太過延伸的去解釋,我們把焦點放在這些「病徵」是怎麼連結了「小伙子」與「說話者」的。從內容來看,說話者對於小伙子的處境跟病徵顯然知之甚詳,甚至懷抱著一些同情與理解來給予勸勉。
這首詩可以用每三句做為一組理解,第一組談白天與黑夜時指出年輕人的處境人人都有,不用擔心。這時的說話者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黑夜和白天。」這樣沒有結論的結論賣弄玄虛,看起來像是一個高深莫測的先知。第二組談快樂與痛苦,用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以「有人還比你慘」的方式來呈現出小伙子的「相對好」,是很常見的「試圖同理」論調,但沒有做到真正的同理。(如果讀者能同意這點的話:通常對情緒上有困擾的人講這些「有人過得比你還糟,為什麼他不會像你一樣灰心喪志的說詞通常對解決情緒困擾一點幫助都沒有。)第三組則是討論孤獨,勸說到把自己作為對象來勸勉,不得不說這位說話者的滿嘴魯味已溢於言表。但連自己都拿來作為切身範例,似乎也相當程度說明了這個說話者對於解決上述的困境(讓我們回顧原作:「你有病」、「你無非是在黑夜裏」、「多少人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也沒有感覺地活著。」、「你孤獨」)一點辦法也沒有?
當這位說話者老氣橫秋的勸慰全部成了對自己處境的喟嘆,或許值得我們玩味的是,這個說話者是否曾經也是那個小伙子?抑或是,這個說話者就是「小伙子」本人的自言自語?
當一個人的邊緣與魯可以表現到這種程度,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有的時候就是這些不能解決事情的無用勸勉讓一個人掉得越來越深。理解和同情說起來很容易,卻未必真的能做到並且幫助身邊的人。或許有的時候我們遇到這樣的人,也只能陪他們說說話,或者問一句:「我有什麼能夠幫忙你的?」
幫助每一個可能的「小伙子」,有時候我期待這樣世界會更好。有時候我會害怕自己就是那個小伙子(卻只有這樣的人跟我說話),或說話的人(卻只能跟一個小伙子說話,或自己對自己說話)。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為了一次比一次更愛你 ◎楚影
為了一次比一次更愛你 ◎#楚影
如果你沿著明白走來
就會微笑我的等待
鑲嵌星光的約定在堅持裡
雖然微弱卻沒有懷疑
即使黯淡我們也可以趨近
趨近更真實的我們
沒有遺忘,謹守方寸
然後繼續相信
在某個早晨,你的
以及我的淚水都變甜了
沒有別人知道
我們無視世界在擁抱
為了一次比一次更愛你
我是我自己的情敵
--
◎詩人簡介
楚影
一九八八年生。從汨羅甦醒的靈魂,仍有一顆寄託文字的心,更不信黃河之水,只讓李白一人獨醉。目前定居在繁花紛飛與凋落的台北城。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旅臺小子
--
◎小編Cookie Monster賞析
楚影的詩作向來直白、誠懇,而其所展現的情懷又是如此浪漫。從這首詩的開頭我們便可明白詩人的浪漫:「如果你沿著明白走來/就會微笑我的等待」將「明白」與「微笑」錯置,形成文字上的美感。如果「你」能夠理解「我」,便會了解我的等待、堅持是為了「你」而存在,「我」與「你」是雙向的互動。到了三、四句,暗示兩人的感情受到外在的壓力,但兩人「即使黯淡我們也可以趨近/趨近更真實的我們」「黯淡」反而能更真實的看見,坦承自己的胸膛,與彼此相愛。
第二段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心意與堅定,「沒有遺忘,謹守方寸/然後繼續相信」,相信痛苦會過去。詩人在「在某個早晨,你的/以及我的淚水都變甜了」運用「甜」的意象,象徵痛苦將會轉為幸福。而這樣的甜蜜能使「我們」無視世界的規則與限制,更加相信愛的理由。
最後「我」說:「為了一次比一次更愛你/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