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媽媽的恨有時很深 ——致布靈奇 ◎王志元


媽媽的恨有時很深 ——致布靈奇 ◎王志元
 
媽媽的恨有時很深
像是洗手檯裡浸濕一半的頭髮
她身軀赤裸如蠟
彷彿有人偷偷將肋骨
從平薄胸部下緣嵌了進去
我喚她:「媽媽。」
她俯視我,用浴巾
把我包了起來。擦乾
說:「你乖。」
她把我放著,轉過身去
將自己擦乾。從上到下
讓我無法不記得她私處的樣子


像黑夜裡埋藏的眼睛
房間不斷包裹的房間
她說:「你乖。」
我聽話,撫摸她的臉頰
到現在還不問她為什麼不哭
她將墨鏡戴上,開車
路上沒說半句話
窗外有樹,根緊抓著泥土
我說媽媽看
她也沒停下的意思

我還沒問媽媽:「為什麼?」
她在床上流木似地躺著
我怕黑。讓媽媽將我
放在床下的被墊上
聽她呼吸,像海一樣
漫了過來
媽媽期望火
期望有人以枝條撥開灰燼
讓她散開、感覺冷的顏色
讓她所剩無幾地亮著
她說:「你乖。」
彷彿有人在黑暗張開手
散落那些碎裂的種子
媽媽說了故事讓我別哭
讓我試著遺忘
但沒抱我
我沿著床緣看她背影
長久地猜著是誰
將恨深深嵌了進去

我說媽媽妳看
用手敲拍著窗
讓玻璃上疊滿掌紋
車子穿過隧道,停下來
她把自己埋在方向盤上
沒有發出聲音的意思
窗外有樹
根緊抓泥土
我喚她:「媽媽。」
她抬頭看我
遠方有雨
沒人走來

■註:「媽媽的恨有時很深」此句出自詩人布靈奇〈遙遠的太空〉一詩。

--

◎詩人簡介
 
王志元。
嗎啡。網路id:poyicle、cannonball。喜歡觀眾少的棒球比賽,獨奏的爵士樂手,廉價威士忌,和可以反覆背誦的句子。每次酒醒後從棺材裡站起來,就得重新詮釋世界一次。覺得寫詩就像在比黑還深一些的夜裡行走,有些鬼魂向我招手,有些則面無表情,而前方那點火光,究竟還能期盼什麼?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27992
 
--

照片提供:鄭琬融
圖像設計:鄭琬融

--

◎小編賞析
 
  這首詩從題目就很強烈,每段都像一段黑白影片,沒有清楚地說明發生什麼事,但那黑暗與沈鬱一行一行堆疊,沒有一個字提到「悲哀」或「憂鬱」,卻把這些感覺深刻地在讀者心裡滾過一遍。
 
  親子關係並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我們所習慣的,總是應該要為孩子堅強、無止盡地忍耐與愛的那個母親形象,或許是一種化約,是除去了過多人性深度的想像。也或許是我們不願去想,比如當我們聽到一個母親承認自己曾想過——哪怕是短短幾秒——勒死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最無助的時刻,這樣的念頭可能一閃而過。我們不願去想,儘管理性地知道那真有可能,卻仍寧可回到某個溫暖光明的地方,轉頭繼續低唱讚頌母親的歌曲。
 
  其實什麼角色也是人扮演的。人就有百百種,每一種人也都會有各自的灰暗與無助,母親的形象又怎可能僅限於少少幾種?
 
  詩裡沒有明講發生了什麼事。父親是缺席的,原因不明。裡面只有凝重的母親,與有些徬徨的孩子。讀者藉由孩子的眼睛看出去,與孩子一樣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想做些什麼轉移她注意力,母親卻只是說:「你乖」,意思不明,每次可能都不一樣,總之不是表面上的那樣。
 
  男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妳現在依然恨著他嗎?那我呢?妳也會恨我嗎?孩子努力地反覆確認。「窗外有樹」詩人如是寫。「根緊抓著泥土」。孩子真的好想知道,但母親從不解釋。「她將墨鏡戴上,開車/路上沒說半句話……我說媽媽看/她也沒停下的意思」。
 
  溝通總是無效的。「她在床上流木似地躺著」。偶爾她也會做些像母親會做的事。「媽媽說了故事讓我別哭/讓我試著遺忘」、「但沒抱我」。難得的溫暖,卻立刻回到冰冷的現實。「我沿著床緣看她背影/長久地猜著是誰/將恨深深嵌了進去」這個嵌入的動作可聯繫到第一段的肋骨,肋骨想到它所包裹的心與肺,心跳與呼吸,或男人與女人。嵌進去,疼痛且深埋,失去正常機能,再也無法動作。
 
  整首詩裡,孩子的抵抗是漸漸變強的,從首段乖乖被擦拭身體、不問、要求睡在媽媽身邊聽故事、到最後「用手敲拍著窗/讓玻璃上疊滿掌紋」;母親的回應則是相反,漸趨衰弱,到最後「她把自己埋在方向盤上/沒有發出聲音的意思」,全然地靜止。最後「我喚她:『媽媽。』/她抬頭看我/遠方有雨/沒人走來」,就停在這個凝固的徬徨裡。
 
  這首詩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的描繪,某種抵抗「標準故事」的可能,而這正是有野心的藝術創作會嘗試去做的事。一個失去機能的母親與徬徨無助的孩子,要說這其中有什麼積極意義,可能從一開始就問錯了問題。因為教育或正向意義從來不是完成某種形式的創作必須具備的本質。好的作品能提供的只有理解。未曾經歷過的讀者,經由觀看這個作品,重新理解了自己未曾經歷過的可能,或許會因而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幸運;又或者,不巧,如果是早已明白這首詩的某些層面、經由親身經歷的讀者,那麼,這裏就至少有一首詩可能會理解你,不帶評判地說,我懂,你並不孤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