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羅智成
是的吾愛,在第一行之後
我就必須現身了
帶著「我」在古典時代的謙遜、隱遁
和此刻的急切、張揚
來向妳展現躲在「我」後面的我
在文字上可以被杜撰的
豐盛可能
以及它所暗示的
在現實上無須兌現的
豐盛可能
當然「我」仍將謹守文學內外的
真誠與矯飾
那是妳專心閱讀的基礎
也是和第一人稱若即若離的我
在愛戀與創作中
和「我」之間的
默契與承諾
但是「我」似乎不以為意
他繼續握著妳的手
以輕吐出來的甜言蜜語
彈奏著妳的睫毛
用精巧串連的
動人詞彙
陳述並承諾著
我即使在文學作品裡
也無法做到的事
我只有適時中斷此刻的書寫
深深吻住妳
讓「我」窒息
--
◎作者簡介
羅智成,1955年生,師大附中282班、台大哲學系畢業。學生時期創辦附中聽濤詩社(已倒閉)、台大現代詩社,自20歲出版第一本詩集《畫冊》起,奠定日後台灣現代詩界的教皇地位。著有詩集《光之書》、《傾斜之書》、《寶寶之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夢中情人》、《夢中邊陲》、《地球之島》、《透明鳥》等等。
--
照片提供:無
圖像設計:小幽
--
◎小編賞析
這首詩以詩的形式,後設地去討論詩人與詩的創作。在大部份的詩裡,「我」常常是一個不必要對它太過認真的概念。即使它的確含有某種程度的私我,但總不是完全的、必然的我,它摻雜了更多你和他和她和牠和祂,或實質或想像的成分,透過許許多多個別的「我」的融合,在尋找一個普遍的「我」。這樣一個「我」對詩人而言,不只是一副絕對必要的面具,也是代表一股相對全新的自我得以浮現的力量。
詩人投射自己於這些角色的告白,但這也是詩人與「我」之間最掙扎的部份,也難怪柏拉圖把詩人逐出理想國。我們常常指控詩人在作品之中的這種危險性:當第一人稱隱藏在角色裡,人無法確證自己的身分,讓彼此做真實的溝通,人就可以不對自己說的話負責。第二段雖然試圖對這樣的隱憂提出保證,卻是帶著保留的。
其實,比較正面的看法也許是:如果「我」也不是特別是誰,不純然是詩人,也不完全能被讀者代入,在這樣的辯證之間,如果我們都只是一大堆的文字,那麼我們也就什麼都可以是了。詩或任何藝術創作都在開顯不同的世界,讓我們或實質或想像,透過這個虛構的「我」去經歷更多的生命經驗,做更多現實的自己做不到的事。
這是一首講概念的詩,我們就不糾結在太多細節的分析,主要說明背後的想法。只要推敲出詩裡「沒有引號的我」與「有引號的『我』」,和訴說對象「妳」之間的關係,相信不難解讀。另外,本詩也用了很多乍讀悖論的反義詞敘述同一件事情,這種張力,如同兩個我之間的拉扯,同樣也後設地點出了文學創作的迷人之處,實在是一首讓形式與內容兩者精巧結合的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