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江湖上 ◎余光中
江湖上 ◎余光中
一雙鞋,能踢幾條街?
一雙腳,能換幾次鞋?
一口氣,嚥得下幾座城?
一輩子,闖幾次紅燈?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一雙眼,能燃燒到幾歲?
一張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頭髮,能抵抗幾把梳子?
一顆心,能年輕幾回?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為什麼,信總在雲上飛?
為什麼,車票在手裡?
為什麼,惡夢在枕頭下?
為什麼,抱你的是大衣?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
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
一輩子,算不算永遠?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
◎作者簡介
余光中,一九二八年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歷任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間並赴美講學四年,一九八五年起定居高雄西子灣,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講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先後主編多種文學刊物,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在華文世界已出版著作上百種,成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
除了創作不輟外,更關心青年們對固有文化的認識、自我創作的能力,認為這是身為師長者不容忽視的歷史責任。近年與學者、文化界人士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全國連署,搶救下一代的中文能力。
本簡介取自博客來網頁: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6981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小葵
--
◎ 小編賞析
江湖在何方?
〈江湖上〉一詩出自余光中的《白玉苦瓜》,是余光中在1970年代旅美時的作品。「江湖」兩字,在華人的文化中是一個相當特殊的詞,難以說清,但只要熟悉華人文化的人,通常都不會對江湖一無所知。江湖,有一說是三江五湖的簡稱,可以泛指整個世界,在這樣一個廣大的區域中,行經之處經歷的事便是江湖事,而流浪是江湖世界中最核心的精神。所以江湖在何方?流浪過的世界便是。
對流浪的提問
本詩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表現出來的是流浪的氣魄,從拿來「踢」街的鞋子、換了不知幾雙鞋的腳、一口嚥下幾座城的氣度,到闖了幾次的紅燈,連續四個問句,把年輕流浪時的氣志一層層推高。「紅燈」是一種禁制、規範、界限的象徵,因此,第一部分的流浪不僅僅是無止盡的行旅與認知,更有突破重圍與冒險犯難的意味,同時也有著不甘於屈於現實困境的想法。但四句問句之後,「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卻讓前面的意象頓時有了轉折。前面四個問句既然圍繞在流浪這件事情上,那麼在茫茫的風中尋找答案並不足以為奇;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在經過流浪之後,答案卻依舊在茫茫的風裡,就表示詩人依舊無法尋得解答。由此觀之,從時序上來看,第一部分雖然是在書寫初始流浪時的狀態,但同時也是回憶流浪時的反問。
之後的二、三、四部分也都如同第一部分一樣,先是四個問句,最後再以「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作結。
對年輕的反問
第二部分的四個問句,則是對「年輕」與「不年輕」之間的拉扯做出反問。「燃燒」、「抵抗」、「吻」還有「年輕」,都是建立在年輕的熱情與活力之上,然而隨著年歲過去,已不復當年年輕歲月的詩人,在得不到答案的流浪之後,那顆原本年輕的心又該如何?詩人因為還不願放棄,所以提問,但卻又因為不知能持續多久,是以提問的語氣中又帶著莫可奈何。在風中的答案表示了詩人的茫然,同時也揭露詩人過去流浪的結果。
對處境的質問
在對初始與過去提出問題之後,第三部分則是對當下的處境提出質問,可以看到的一個轉變處是,提問的開始並非是以「一……」而是以「為什麼」作為問句的開頭。詩人的處境為何呢?在雲上飛的信指的或許是航空信件,因為有家歸不得,所以只能透過通信聯絡;握在手中的車票代表著,詩人的家不在這裡,他必須流浪;在枕頭下的惡夢,表示詩人總是睡不好覺,而這原因應該和前兩個問句一樣,而且,也和詩人流浪的原因一樣;抱著你的是大衣,則揭露了孤單與寒冷。第四個問句中的「你」,在這裡並未明確指涉是指詩人,或是詩人所思念的人,但這一個問句卻能傳達出因為分隔兩地而無法傳遞彼此的體溫,只能勉強以大衣抵抗寒冷,同時也告訴讀者,詩人的心聲其實是想回去的。只是這些質問的答案一樣在風中,沒有人可以回答。
對自己與未來的詰問
既然對當下的處境提出質問之後,未來該怎麼走呢?「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這裡的一片大陸可以做兩種解釋,往過去看指的是中國大陸,當下則是美洲大陸,然而一個是曾經的歸屬,一個是當下的旅羈之地,前者已經失了根,後者本是他鄉,那這兩地對詩人來說算是什麼呢?同樣的,遷居的台灣、戒嚴的台灣算不算是家呢?若是,又為什麼要流浪呢?第三、四句的提問中,用一眨眼比喻年少,用一輩子對應永恆,把時間做了極度了濃縮與拉長,詩人藉此對自己的過去與未來提出一個問題:「若年少的流浪是一眨眼,那麼一輩子是否永遠如此呢?」。只是答案依然找不到,茫茫地在風裡。
茫茫地在風裡的答案
Bob Dylan被稱為美國民歌搖滾之父,他在1963年作的反戰歌曲 「Blowing in the Wind」是當時的一代人最膾炙人口的歌曲。這首歌有三段歌詞,每段的最後兩句都是「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那答案,朋友,飄散在風裡)/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答案飄散在風裡)」,余光中旅美時必然知道這首歌,他也曾自述〈江湖上〉化用了這首歌,因此才會出現「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詩句也和歌一樣用了一連串的問句。
掀起民歌四十年
1975年6月6日,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第一場演唱會,演唱會中把余光中的八首詩譜成了歌來唱,其中一首就是這首〈江湖上〉。楊弦曾說:「希望能以自己的語言,作自己的歌,唱給自己或喜好的朋友聽,而非總是唱那些與我們隔一層的西洋歌曲,或無法產生共鳴的民歌。」共鳴,是掀起風潮的原因之一。
楊弦辦的這場演唱會上有詩人余光中、資深電台主持人陶曉清、滾石的老闆段氏兄弟,還有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洪簡靜惠女士。之後在陶曉清的節目上播出實況錄音、《滾石雜誌》的報導,大受歡迎,開啟了「唱自己的歌」的先聲。後來在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楊弦將這演唱會上的八首歌以及余光中《蓮的聯想》中的〈迴旋曲〉錄成第一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余光中也為這張專輯寫了前言。而楊弦辦這場演唱會的這一天被稱為民歌的起點,這一年也被稱為民歌元年。
之後楊弦也將羅青、洛夫、張曉風、楊牧等人的詩作譜成曲,進一步於1977年出版《西出陽關》。將現代詩譜成歌曲來唱,楊弦應該也是台灣歌壇第一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