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請柬——給讀詩的人 ◎席慕蓉
我們去看煙火好嗎
去 去看那
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
夢境之上如何再現夢境
讓我們并肩走過荒涼的河岸仰望夜空
生命的狂喜與刺痛
都在這頃刻
宛如煙火
——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二日
--
攝影提供:葉福炎
美術設計:葉福炎
--
◎作者簡介
席慕蓉,祖籍蒙古,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台灣。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在國內外舉行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及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等。曾任台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多年,現為專業畫家。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餘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現為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南開大學、呼倫貝爾學院、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校的名譽(或客座)教授,內蒙古博物院榮譽館員,鄂溫克族及鄂倫春族的榮譽公民。詩作被譯為多國文字,在蒙古國、美國及日本均有單行本出版發行。
(引自博客來)
--
◎小編賞析
表面上作者邀請朋友一起看煙火,實際上是作者邀請讀者一同讀詩,詩中以「煙火」比喻「詩」。「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 / 夢境之上如何再現夢境」,一方面符合煙火的形象,另一方面指的是詩像夢境一樣天馬行空,又像煙火的綻放,有著一層又一層的意象。優美亮眼的文句,如同炫麗奪目的煙火,讓人驚嘆。
生命悲喜交加,作者將自己的情感抒發於文字,時而狂喜,時而刺痛,均是強烈且短暫的,宛如煙火,綻放於片刻,期待讀者能捕捉那瞬間的感動。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2012 ◎陳少
窗外不再流行陽光
索性看雨的嗜好已經養成
低窪的積水深沉如鏡
反覆倒映逃逸意識
二十一世紀的
頹廢禮儀漸漸成形
磅礡而理直氣壯
並低調翼翼融入歷史一隅
如同藏躲於落葉身後的黑影
彼此結夥,肩併肩遊行
繞過所有主義和體制的步履
沒有人解釋分支通往何處
我們甘願逆流
制止時間繼續闖入
毛玻璃沾附未乾的雨
陸續折射受潮之夢
與熬夜過後新生的鬍髭
重新定義懶散,無所
意義卻彬彬有禮的存在
也懂得將史觀過度的雜誌
整理好,依序擺回書櫃
更多無從歸類的房間
由不具名的藤蔓認養、命名
攀爬被灰塵覆蓋的意念
一切於牆角慢慢滋生
即便現在決定刮掉鬍渣
也是不帶任何
抱負的革命
——《字花》第38期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作者簡介
陳少(1986-),臺灣桃園人,詩人。元智大學財務金融系畢業,現為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生。詩作刊於《衛生紙+》、《好燙詩刊》、《創世紀詩刊》、《海星詩刊》等。
--
◎小編賞析
末世的標題,卻沒有末日的影子。沈靜的場景,無面的遊行,像是哀弔過去的偉大功績,抑或藐視。但總之那些事已經過去。後半的主角現身,顯然末日對作者的意義也極端個人、或是隱喻個人。毀壞的意象跟新生意象同時竄出,像野火過後的森林,一種與舊世界相互成映,卻暗示為更好的、更禮貌,或只是初生而無爪的世界。遺留下的任何價值不帶有任何期待了,對新生的世界而言,這一切都新,那麼任何的命名也是。以這種傷懷的意念組合起的詩,卻不有太多黏膩的情感,彷彿造物者正視自己的局限、或寂寞,以不偏不倚的文雅意象,讓詩的世界提供了一種站立的可能。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合照 ◎蕭詒徽
天空並沒有像照片一樣停在那個適合拍照的天氣
雲很快就忘記
它們本來的位置。我們也一樣容易
在風吹的時候
如果沒有撞為閃電
就是永遠散開
你看,又下雨了
雨敲著玻璃打出生活的雜音,我的窗戶
總是播著無人收看的節目
不能靜音,無法轉台——我知道你不如想像中快樂
門鈴又響了那麼多次
我卻再也沒有為撐著傘的你開過門
但還是得認真說話
否則日子會就這樣過去,並且
忘記它們本來的位置
還是得偶爾拍照,偶爾撐傘
經過那些已經不一樣的地方
自言自語:「這裡真的發生過一些、
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雷擊一樣降臨在我們身上以後
誰就這樣消失,誰又得以倖存下來
偶爾因為灼傷而記得
偶爾因為記得而灼傷
我們是彼此這麼幸運
才得以遇上的災難嗎?偶爾
還是得把窗戶打開
否則房裡所有呼吸過的空氣
那些進入過我的心臟、又離開了的東西
是那麼容易令人昏厥
你看,又下雨了
每一次相遇都把我們單獨留在這個世上
像這樣的房間
我知道你有時候也因為以前的快樂
所以不快樂
我們並沒有像照片一樣維持在那個適合拍照的關係
生日過後剪掉你在的時候留的頭髮
是更喜歡拍照了
偶爾在獨照下面看到別人的留言:
「你一點都沒變。」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陳奕辰
--
◎作者簡介
蕭詒徽,1991年生,「按樂團」詞曲創作及經理,餵羚羊工作室文案創意,經營網站「輕易的蝴蝶」。政大中文系畢業。人生快變成「八十八顆芭樂籽」那首歌詞:「有一個搖滾樂隊/愛人跑了/口袋裡沒有什麼錢/世界末日永遠不是明天」,唯一的出入是我要再等七年才三十。
--
◎小編賞析
第十屆林榮三文學獎的佳作作品,圍繞著雷、雨、天氣,切入照片與記憶的保存,留下來的已經分開,分開的也都各自留下。像是災難過後倖存的一些人事感傷:那些災難停留在抽象的詩的世界、人的世界卻同等重創等待療傷。「我知道你不如想像中快樂」、「我們是彼此這麼幸運/才得以遇上的災難嗎?」一些口語如日常流行歌的句子,用精準的斷句切齊、將情感收納乾淨。因為後面有的意象正在排隊,不疾不徐地走向讀者。我們的快樂,因為簡單地接著他的相反詞「不快樂」,而變得簡單。詩的語言重新校正了它的意義,卻往詩中的氣氛歪斜。包括「生日」、「照片」,以及後面這句「生日過後剪掉你在的時候留的頭髮」,精準引爆日常的感傷。口語大量的使用卻保留了書面的流暢連結,讓拼借處有了粘合的可能,也首尾呼應了感傷的氣息。合照的氣氛,漫不經心卻情深意重,加上那些巧合、偶爾的不確定感。終於能確定那不帶一絲怨氣的感傷,卻是對情感真正扎實的感傷。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我相信電磁波 ◎艾思
就如同
我相信大樂透
不會中
聽你懷疑QED
不如相信告嘎D
你說這樣不理性
我說那樣不人性
邏輯上你鐵面無私
情感上我咚茲咚茲
我相信
每一個觸電的故事都是兇殺案
就是電子電流打到你
不是大腦神經內分泌
流星拳要靠小宇宙
electron要靠電磁波
聽你否認教唆犯
難道相信超自然?
今天感性之於理性
明天感覺之於邏輯
有沒有想過被害人的心情?
你說生活的樂趣在質疑
我說生活的方向在相信
你們愛老師但更愛真理
我最愛拎老師
的一句話
要怎麼知道
真理也愛你
我懂了
我瞭解
那些對與錯的堅持
真與假的對立
樂透共姑在所不惜
上帝到底是說要有光
還是說要被閃
的感覺
你到底是快掛了
還是有快掛了
的感覺
這個論證值得咀嚼
因此我願意
因此我學習
當你快要窒息
就需要氧氣
你怎麼知道?
※「Q.E.D.」即「證明完畢」,早期數學家在證明的尾段寫出,以顯示證明所需的結論已經完整了。(詳見《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E8%AD%89%E6%98%8E%E5......)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琬融
--
◎作者簡介
艾思,1983年生,台南人,成大物理博士班肄業。曾經在學術研究的路上踽踽獨行,最後力有未逮而棄逃。所有創作以及網路上的活動皆使用「艾思」或「Ays」的名字,因為念起來很好聽。喜歡音樂和漂亮的文字,追求未知,至今最愛的是物理和哲學。
--
◎小編賞析
本詩的作者是位以物理為學業;文學為興趣的人,對理性論證與感性抒發之間的碰撞,想來感受特別深。本詩開頭以「大樂透」帶出機率的數學元素,在預測大樂透「中與不中」之間,將主題引入「掌握物理世界之規律」的古希臘哲學所面對的問題中。
第二段,對知覺的產生究竟是來自外部物理,亦或內分泌的神經系統提出疑問。「 感性」、「理性」及「感覺」、「邏輯」在此被抓出來當作對立組,兩種對事物截然不同的認知模式,彼此相互辯證。透過「兇殺案」、「被害人的心情」等詞彙的運用,作者更加入了時事內容,凸顯了思想並非只是空想,而是面對現實世界時,各種價值觀的真實依據。
三、四段,對立的兩種認知模式始終拉拔。對於「客觀真實」與「主觀感覺」之間的角力,作者表示 「因此我願意」、「因此我學習」,看似認同的語調,卻又猛然一轉,以「 你怎麼知道?」作結,展現出縱使付出學習,卻不願順服邏輯知識的懷疑態度。
作者善用厘語及現代流行與,使這首詩朗讀起來彷彿輕鬆的打油詩,但實際上卻是一場「該用何種態度、視角理解世界」的辯論。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駐外記者實習 ◎林達陽
駐外記者實習 ◎#林達陽
某年某月天氣雨。陌生的海面上,神的鍵盤繼續敲擊
游標,脈搏,漣漪,黝黑的魚群繼續擺尾,安靜的腳印
引領鬼魅穿過船底─誰曾因憑空發出電子信件
在此留下日子的痕跡?我低頭注視倒影,彷彿看見
群眾奔跑在我的深處、石塊紛紛擊破酒館窗戶
濺起浪花─我是一句波折的標語,音節鏗鏘,知易
難行,我是一種恐懼,我懷疑,我在輿論中了解自己
截稿之前拿起酒杯,我只是水,謙卑且透明
船窗之外最後一批候鳥掠過,港邊嘩嘩長出
不合理的闊葉樹林,對著天空伸展枝葉、花卉
熟成的水果我能預見:味甜可食,容易成癮
我將難以釋懷─為何大霧仍未消散?不存在的商賈
繼續兜售神祕的香味,舶來品上標示著容易發音的外語
不同品牌的菸在我們嘴裡,有著一樣的口氣
我曾報導匯率,往事的價差。我有情緒但是
沒有目的,昨日的真偽難以辨明。倒敘的故事線
延伸向前,氣象預報引述剛剛發生的種種數據
高氣壓與低氣壓互相推擠、牽引─將起風了,不再有雲
無人觀測海象的此刻,握緊老舊的相機在我手裡
當事實離我越來越遠,我就離世界越來越近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琬融
--
◎作者簡介
林達陽(1982年-),台灣高雄人,臺灣新生代詩人、作家。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畢業,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學士,國立東華大學藝術碩士。作品以新詩、散文為主。曾獲三大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香港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
高中時與高雄女中、道明中學學生共同創辦第一屆馭墨三城文學獎,推廣南部校園創作風氣。高中畢業後與高雄中學校友凌性傑、陳雋弘、黃信恩、趙家緯等人成立出版坊松濤文社,致力於出版高雄年輕創作者的文學創作。
--
◎小編賞析
本詩是作者第十三屆台北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作者一向善於使用大量的意象和流動的比喻完成一首詩,這首「駐外記者實習」就是非常鮮明的例子。透過這些技法,這首詩試著傳達實習記者不得不面對事實的無奈。
從第一段前頭就是「群眾奔跑在我的深處」、「石塊紛紛擊破酒館玻璃」。這些爆發性的場面,所傳達出去卻只是大海濺起的浪花,筆電上一句波折的標語,於此透露出敘事者〈作為一位記者〉對自己工作的能力和使命的懷疑。究竟是敘事者的記者能力不夠,以至於對他面對到如此震撼的事件時,交到了讀者面前的文字就只能是波瀾不驚的小報導?還是他的工作使命,使得「傳達事實」這件事並不如表面所說真的就只是「傳達事實」而已?行動總是比認知還要困難,作者在恐懼懷疑中,藉由輿論對報導的反應來定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畢竟一位記者就是要用筆發揮影響力,而如果輿論不因記者的筆而有所導向──不論好或壞──那是否代表連做為一個記者基本的價值都蕩然無存?
在這樣的自我質問面前,作者透過這首詩,表達「唯有更謙卑的面對自己」這樣的立場。從這句「截稿之前拿起酒杯,我只是水,謙卑且透明」開始,詩語由實入虛,而這邊的水隨著意識慢慢延伸,有了變成大海的可能。這裡的海洋景觀成為敘事者思緒的流動,進入意識流的層次。第一個意象是「港邊嘩嘩長出/不合理的闊葉樹林」,此處用「嘩嘩」展現人群的鼎沸聲。而這樣的鼎沸聲,敘事者接著換了一行,又將此比喻成闊葉樹林。生長在溫和適宜的闊葉林環境當中,隱喻著普羅大眾的喧嚷熱情,和同時是「烏合之眾」的盲從性。
第二個「熟成的水果」意象暗喻著聳動的報導是人們容易成癮的水果,在此處不難聯想可能是前頭作者對自己的自我懷疑。在事實裏頭是否要添加一定分量的「添加物」,像水果一樣說成舶來品就會吸引群眾蜂擁而上。「大霧」指的是一種惡意欺騙,真相被蒙蔽的現象。「不存在的商賈」則代表這麼追隨大眾潮流的記者久而久之內心也逐漸扭曲。掛著善良的笑販賣變形的「真相」,並根據銷售量多少添加越來越強烈的添加物。
一直到最後兩段,對於現實的無奈無限擴大。「往事的價差」、「我有情緒但是/沒有目的」、「昨日的真偽難以辨明」的現實與想像中巨大的落差轉換成「高氣壓與低氣壓互相推擠、牽引─將起風了,不再有雲」如此富有圖像的意象。激盪、拉扯,可即使沒有人站在前頭,敘事者卻依然握緊老舊的相機在手裡。那樣的堅決,卻在最後迎向一種莫可奈何面對世界的覺悟──「當事實離我越來越遠,我就離世界越來越近」。
這個事實指的是當下發生的爆炸性事件,而世界則指稱前頭所說這個荒謬盲從又喧嘩熱情的世界,所謂覺悟則是對事實的書寫和輿論所好之間巨大落差帶來的挫敗感。這樣類似的經驗,曾在媒體實習過的小編有強烈共鳴。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大雨 ◎葉青
雨下得好大
你理應是在屋子裡
但我怕你被其他的東西淋濕
歲月之類
人群之類
你常常把傘弄丟
你的傘都很好看
小小的白雲 載著你 去許多地方
在大雨之中
你始終不會懂我在為你擔心些什麼
雨是不會停的
有些時候雨是不會停的
並不管你是否有傘
--
◎作者簡介
生於民國68年10月16日,卒於民國100年4月2日。北一女及台大中文系畢。曾任誠品書店商品處影音企劃,定期於誠品好讀撰寫評述,並為KKBOX古典樂、爵士樂長期約稿作者,曾翻譯音樂相關影片。另曾擔任教育部國語辭典編輯,及桃園縣立慈文國中國文老師。出版作品有《生死密碼─名人死亡之謎》《生存密碼─世界未解之謎》,譯有《陽性反應》。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琬融
--
◎小編賞析
雨跟詩常有一種深刻的共鳴,說不定跟濕同音有關,雨是一種真實世界另闢出來的虛擬時空。譬如酒醉微醺,雨滴打落產生的環境音可以招喚無數詩意,或近或遠,使愛或可能重新浮現腦中。首句雨下得好大為定錨,這句是口語,卻電影台詞式地確立時空與你我之間的遠近。我怕你被淋濕,確立你我之間的牽絆,以景入情,卻簡單包覆全詩的主軸。
把傘弄丟跟傘很好看都是日常的對白,恐怕連雨聲也無法承受太飽和情緒的句子。只不過是下雨,不是冰雹也不是隕石。像一場小小的病、淺淺地燒。如果雨將你打濕,也僅僅是打濕而已。就像是單純地說你的傘很好看,你很好看,我希望雨把你困住,但那卻不構成威脅或妨礙行動自由。
雨越下越多,也越下越不重要。所以說雨是不會停的,再重複這句,加上無關緊要的發語詞,呈現韻律的美感,依然是口語的清淡淺白。只要雨夠久,一切都會被淋濕,人事的無常與情緒無關,也與祈禱、盼望無關。人群跟歲月會沖刷消耗你,不過真正在意的,或曾經為你感到擔心的,是我。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5916508765917/?type=1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二零零七年,在台北國際書展聽見…… ◎李進文
聽見一則書與書的對話──
……他們會摸一下像我們這樣的書嗎?……
他們逛書展為了運動嗎?……
等待果陀很煩 像我們
我們這樣的書也很煩
沒被愛一次就老了
--
◎作者簡介
李進文
1965年生,臺灣高雄人,現職為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曾多次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臺灣文學獎,以及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2006年度詩人獎、入選九歌版臺灣文學30年菁英選之新詩30家、新聞局數位金鼎獎等。
曾任職編輯、記者。著有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不可能;可能》、《長得像夏卡爾的光》、《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靜到突然》;散文集《蘋果香的眼睛》、《如果MSN是詩,E-mail是散文》;圖文詩集《油菜花寫信》、動畫童詩繪本《騎鵝歷險記》、美術詩集《詩與藝的邂逅》;編有《Dear Epoch——創世紀詩選1994~2004》等。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琬融
--
◎小編賞析
《等待果陀》為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薩繆爾•貝克特於1952年所作,此劇本被公認為荒謬劇的代表,亦為20世紀最重要的劇本之一。劇中的人物在等待「果陀」,而果陀始終沒有出現。「等待果陀」原為名詞,在此詩中轉變成動詞,意思是徒勞的地等待。
詩中的「他們」指的是來到台北國際書展的人們,這些人們不知道是否只是來閒晃,抑或真的是來找書的讀者?作家將自己的意念化為文字,著書出版,書本可說是作家們嘔心瀝血之作。一年一次的台北國際書展裡,那些如海的書本,都在等待讀懂它們的讀者。然,作家們期待遇見讀懂自己的知音,就像等待果陀,徒勞無功。最後一句提到「沒被愛一次就老了」,意思是作家想表達的意涵,不曾被讀者理解。
作者以幽默輕鬆的筆調,將書本擬人,讓書本對話,再藉著這些對話呈現作者等待知音讀者的心聲。《等待果陀》揭示了當時荒謬、雜亂的社會現實,而這首詩也表現出這個大時代文學衰退的荒謬感。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5910915433143/?type=1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惡日 ◎孫梓評
又一種新的病被發明了
我們靜坐、聆聽祂的點名
將半個身子淹進日日上漲的熱
古老住民們曾擔憂不已的天氣戰爭
再度光臨
甚至等不及一艘龍形方舟到來
我們決定戴上假面,誤認彼此
去最熱鬧的街上
看一尊雕像如何過馬路
或者,審判書寄來的前夕
落日燃燒結果
讓細菌如塵土飛揚
覆蓋我所認為最美的手指
我將等待:
每一扇玻璃都被求愛的眼神敲碎
高速車廂在預言的下一秒斷電
靈魂歷經鋼骨建築的瓦解
寵物終於淪為誰的食物
無出口的城、融化的國家、
被欲望擦拭過的宇宙⋯⋯
都指向同一個疑問:
「我們真的那麼幸運能看見末日嗎?」
如果地球從不毀滅
只是輕輕撢掉身上多餘的人
--
◎作者簡介
孫梓評,1976年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
著有散文集《甜鋼琴》、《除以一》。短篇小說集《星星遊樂場》、《女館》。長篇小說《男身》、《傷心童話》。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軍旅劄記《綠色遊牧民族》。以台灣經典文學作品為經緯所寫成的報導文學《飛翔之島》。並為已故版畫家蔡宏達作傳,《打開火盒子》。另有童書與少年小說《花開了》、《爺爺泡的茶》、《星星壞掉了》、《邊邊》等四冊。並與香港插畫家bubi合作圖文書《我愛樹仔》。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38482 )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琬融
--
◎小編賞析
或許你還記得僅僅數年前的末日熱潮,像過了一班還有下班的列車,永不退流行之外,原因還越來越潮。這也是一首關於末日的詩。詩名「惡日」,音諧「厄日」,也可能與英文的「bad day」有關,但就是不肯乖乖用末日二字。為何?答案就在詩裡。前幾段引入了各種末日恐慌、狂歡與死亡的走馬燈——疾病、天氣、戰爭,只有在神話裡才會剛好趕上的救命方舟(還配合神秘東方的崛起而砌成龍形)。已知必死的人與各種奇曲的事態,最終導引到我最喜歡的最後三句:
「『我們真的那麼幸運能看見末日嗎?』」
「如果地球從不毀滅/只是輕輕撢掉身上多餘的人」
當我們說末日,常在前面加上世界;當我們說拯救,也常在前面綴上地球;但只要稍為想想就知道實情並非如此。即使把核武器全部引爆,把地球化成充滿放射性的焦土七次,現有的、不耐輻射的生物系統滅絕殆盡,也終究會有能適應這種生態的新生物誕生。更別提其他可能是只有人類才會滅絕的,比如病毒、天氣或糧食之類,對其他物種可能毫無壓力,甚至就順道接管了優勢物種的地位。或許也因此,詩人拒絕使用末日二字。對人類是bad day、是災厄之日,但對其他任何層面都未必如此。我們從來無法拯救地球,我們能拯救的只有自己的小命而已。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5905785433656/?type=1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隱形的共犯 ◎波戈拉
沒有人。來過
我憑藉神的名義釐清我的說詞,像你慣常
以唇形護衛你的謊
不能指認出你的長相
衣服與拖鞋的型號無法記起
不熟悉每餐清淡的調味
我們不曾刻意聯絡
但有時你撥錯了號碼
彼此對著空氣說話
時間的盜賊偷走了聲音
沒有人來過。我發誓
我拒絕回答私人問題
好讓愛成了密室,像每晚曾經
秘密進行串供的床
為了鞏固我們的睡眠
我會說,沒有人來過
但或許你來過、或許剛走
整個屋子……
留下的,都是你不在場的線索
--
◎作者簡介
波戈拉
一九八五年生,高雄人,世新大學中文系畢。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獎項;詩作散見報紙副刊,並入選2008、2009台灣詩選。
在時間裡,我仍揣想眾多細節之寓意。
仍感謝生活的總和皆如此有機。
先有不好言說的孤獨,然後有字,才有自製文明的勇氣。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1968 )
--
攝影素材: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賞析
想像一個房間,曾與愛人共居的密室,只剩自己住在裡面⋯⋯
當關係已成過去,仍未消化的愛即成了懲罰自己的罪行。隱形的共犯與不在場證明,大多是「我」在內心的自導自演。「你」仍有鑰匙,會不會來找過我?這是永遠無法證明的犯罪,在這個滿是你的氣味、你的痕跡的房間,我住在裡面是自我鞭笞,但那痛裡卻也帶著不捨離去的情緒。儘管對著單向的話筒、空蕩的房間,我的姿態始終是嚴正的:「我憑藉神的名義⋯⋯」、「我拒絕回答私人問題⋯⋯」,但仍不捨地在現場持續徘徊,像個罪犯般偷偷思念著那個曾在現場的共犯,隱形的你。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5890075435227/?type=1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禮物 ◎張瑋栩
孩子
難道不是最合適的禮物
在彼此無話可說的時候到來
奶嘴 非轉基因奶粉 發帶
再也無法過午起床的日子
他們適合在夜晚陪伴孤獨的靈魂
父親 母親 單身的姑姑 未成年但剛剛失去祖母的表哥
他們騎著四個輪子的自行車
響著車笛
穿越大人晚間閱讀的報頁之間
扳著指頭扮演警察護士殺人犯
在覺察到厭煩前一秒
迅速逃逸
隨著時間增長
進入青春期
不小心散發混雜乳臭的汗味
他們有了自己峭壁式的孤獨
一方面回不去來時天真的小徑
也還攀爬不進現實的大道
想像中的朋友接二連三離去
身體承受著更深刻的悲傷
在大人的利用與反利用中
長大
並積累做人的心得
然後
他們在無話可以對世界述說的時候
生下新的孩子
完成對這個地球的全新消耗
【《南洋文藝》6月詩人展】
-
◎作者簡介
1977年生於檳城。著有散文集《自己的房間》(台灣大塊文化出版,2003年)。
曾先後留學台北、倫敦,現居上海。
在時裝雜志編輯部工作近十年後轉換跑道,目前在某國際時裝品牌中國區公關部任職。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小葵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詩人書寫的是人類的一種循環:永無止盡地在複製一份份禮物。這首詩中採用的是一種單線性的歷史演進,促成某種必然。彷彿我們從世界中獲得的禮物,它必然會回歸這個世界。或許,這無形中讓人們去思考是否有辦法逃離這種循環?
所謂『單線性的歷史演進』是指:『孩子』作為禮物有種上天(指世界)恩賜,特別的是,這份『禮物』是會逐漸壯大,成為另外一個接收『禮物』的人。詩中的『禮物』,有著這兩種意涵:第一、夫妻間的禮物,具體所指為陪伴;第二、世界中的禮物,用社會學的語言來說,即是勞動力。
另外,這份『禮物』是孤獨的。似乎,其與生俱來的能力是陪伴。在失能之後,它則需要陪伴。又或者,我們不禁可以問:為何人在經歷青春歡騰、扮演大人,得到了許多,卻還是孤獨的?還是我們人只能是孤獨的?
這首詩,雖然給予了一個肯定的答案,卻讓我們在這『悲劇』中重新思考,找到另外一種可能性。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4007705623464/?type=1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4007705623464/?type=1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重量 ◎周若鵬
衣服 錢包 鑰匙
相片 車鑰匙 眼鏡 書本
信用卡 提款卡 折扣卡 優惠券
手機 筆電 耳機 名片 充電器 平板 文件 夢想
公事包 筆記本 鋼筆 領帶 袖口 手錶 公司鑰匙 身份
戒指 香煙 打火機 會員證 膽固醇藥 減肥藥
背包 運動服 運動鞋 毛巾 水瓶 髮蠟
衣服 錢包 鑰匙
詩集 記憶
--
◎作者簡介
周若鵬(1974年-),馬來西亞華裔詩人,生於吉隆坡,中學就讀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當時著名馬華詩人傅承得在該校執教,受其引導開始寫詩。1995年赴美國求學,主修電腦科學。作品散見於馬來西亞各大報章及個人部落格zhouruopeng.com。現任The Name Technology Sdn. Bhd.執行董事,大將出版社董事長。他的興趣範圍甚廣,除寫詩以外,喜好表演,詩歌朗誦、魔術、賽車均有所涉。1999年及2008年參與演出動地吟全國巡迴詩曲朗唱會,首次結合魔術和詩歌朗誦表演。2009年和共享空間舞團跨界合作,結合朗誦與舞蹈,同台演出。2012年再次參演動地吟。2014年成為動地吟總策劃,策劃聲音的演出首場於2月22日在四合院藝文坊開演。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小葵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詩全文皆是以名詞堆疊為『重量』。這是某種程度上的圖像詩:以各種名詞作為聯想的圖像。這首看似簡單的詩句,實有其奧妙之處。基本上,可分為兩種閱讀方式。
從詩的結構上來看,我們僅看到『衣服 錢包 鑰匙』是有重複的。這也是詩中敘事內容的重要轉折,可分為上節、下節。透過名詞上的猜測,上節,它幾乎是在描寫一個上班族、打工族所具備的工具或物件;下節,若不是一個詩人,就是愛詩之人。
若仔細閱讀,從詞性上也可發現:具體和抽象兩種不同性質的名詞。相較之下,『優惠券』是一種獲得而不是付出;『夢想』則是未來式。另外,『身份』列於尾部,總結了該句所述。『戒指 香煙 打火機 會員證 膽固醇藥 減肥藥』此句可切分為二,進行對比。後一句,可用『14/25/36』的對比方式參照。
『詩集』與『記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或許,正在讀詩的你可以慢慢思考。
這首詩最巧妙的地方,充分發揮符號的功能。不同鉅細靡遺的鋪陳與敘述,即可完成大家所共同認知的某個東西。這也打破了一般我們對於詩的形式,刻畫出一個立體的詩。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5881692102732/?type=1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生命中可承受之輕 ◎楊瀅靜
是我們所不願提及的
譬如翹翹板裡
誰的重量比較重
而輕盈的那一個
從來都做不成天平
像那朵白白的雲
總是喜歡奔跑
沒愛一個人的時候
譬如我
受傷了才黑著臉
有飽滿的水氣
你說胖了
是蝴蝶在鞦韆上有家
陽光反射出一個小小世界
翅膀終於可以不用飛
於是連
春天都不如一只破鞦韆
而什麼是公平
漫天的秤像市場喊價
太現實了
於是你終於坐上翹翹板
讓我輕盈
───收於《對號入座》(台北:麥田,2011:38-39)
--
◎作者簡介
楊瀅靜
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曾得過宗教文學獎、南華文學獎、林語堂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不擅長說話但慶幸自己至少還會使用文字,過著不切實際的生活,卻常常覺得自己應該要對人性夢幻一點。在這本詩集裡,我努力做到「在詩裡面我是倉頡」,不管虛實與否真真假假,但寫詩當下的感情都是真的。感謝翻閱這本書的人,在那麼一瞬間我覺得我被青睞了,雖然我極為害怕變成焦點,但卻還是偷偷希望這可以變成一本「人微言重』的詩集。
(摘自《對號入座》作者簡介)
--
攝影提供:小葵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本詩選自楊瀅靜《對號入座》(2011,麥田),我認為楊瀅靜詩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將日常物事賦予新意,且能在輕盈之處感受到一定的重量,那樣的重量來自於感情,在詩行段落與段落的跳接上也相當流暢。本詩旨在討論「輕/重」之間的情感命題,透過幾個的意象──天平、翹翹板、白雲、蝴蝶、鞦韆──來處理,他們似乎各自有各自的象徵,在詩行裡微微若現,待之後我們再討論。然而,敘事者試著提問生命中可承受的「輕」(以及相對的重)是什麼?也許再讓我們重讀這首詩一遍吧。
詩的首段即指陳「是我們所不願提及的」(那相對無法承受之重的關係本身?),即是後面所接的「而輕盈的那一個/從來都做不成天平」,讀來讓人有種搖擺不定之感;承接著第二段,敘事者用奔跑的白雲試著隱喻這樣一段關係:「沒愛一個人的時候/譬如我/受傷了才黑著臉/有飽滿的水氣」,在這裡所背負的「重」載滿了水(眼淚),在不愛的狀態裡實然如此。
三四段裡應當可以一次解讀:蝴蝶有了鞦韆就不必飛翔了,「於是連/春天都不如一只破鞦韆」,雖然胖了,然而把鞦韆當家的蝴蝶彷彿讓人更接近天空,更接近輕;現實則是「漫天的秤像市場喊價」,價格越來越重,我們是不堪負荷的,如同詩所隱喻的無法承受之重。
然而在楊瀅靜筆下,「重」於詩的末段有了全新的翻轉,先把輕的意象再說一遍:「於是你終於坐上翹翹板/讓我輕盈」。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你」不是天平一樣的打量敘事者「我」,我們不做天平,「你」成為翹翹板的的重,才讓我輕。
也許「重」是無法承受的現實實相,然而反過來說,「重」卻可以讓另一個人「輕」,宛若飛翔。如果生命的關係不計量、不喊價,也不執著等價的重,也許那就是給於對方一次的躍升,那也將是生命裡(的你)最可以承受的輕盈吧。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5813058776262/?type=1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我想我還能堅持下去 ◎許立志
還能在這裡呆多久
我無從得知
我想我還能堅持下去
每天我都是這樣想的
我想我還能堅持下去
我站著的時候想
坐著的時候也想
睡著了,我就用夢想
我想我還有個家
每每想到這
漂泊在外的冷也都是溫暖的
我想我還年輕
幹點粗活扛點重物
累是累了點,可也鍛煉身體
只是當陽光都走散了
一個人在夜裡
多少還是有點迷茫,有點難過
有時揉揉困倦的雙眼
想要清醒
卻不經意地朦朧了視線
我想我還能堅持下去
直到太陽擋住了月亮和星星
--
◎作者簡介
許立志(1990—2014),廣東揭陽人,高中畢業後即開始打工生涯,四處漂泊四海為家,2011年到深圳打工至今,喜愛文學,尤愛詩歌,少數作品散見於《打工詩人》《打工文學》《特區文學》《深圳特區報》等刊物,更多見於網路或藏於抽屜。2014年10月1日,許立志墜樓身亡。
--
攝影提供:小葵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全詩用著喃喃自語的口吻,像是在訴說生平事卻也一同道出這個時代下隱藏在基層員工的心情,作者用一句「我想我還能堅持下去」作為標題,也串起了整首詩,這句話放在標題處還讀不出情緒的起落,但從前兩句來讀,第三句我們便知道作者其實充滿了深切的無奈感,而這種心情更是每天每天不斷地席捲而來,無論白天黑夜、無論是否在工作或者休息,但是作者總是不停的安慰自己,然後告訴自己有個「家」,但是卻也只能在腦海裡想像著遠方的家人、和那磚瓦,為了「家」付出再多的勞力都覺得值得,甚至安慰自己把扛重物當鍛鍊身體,只是每每到了一個人困倦的晚上卻還是抵檔不了內心看不見未來的無奈困頓,都已經朦朧了視線之時還告訴自己「我想我還能堅持下去」,一直到晨起。但我們都知道那不過又是一天的輪迴。
讀這首詩不免從作者的背景來看,十八歲高中畢業後開始離家背景四處打工,面對著日復一日的機台,看著身邊的工人知道這樣的生活在未來也無法改變,得到利益的都是財團以及在上位者,面對這種無奈卻無力去改變的情況下,作者寫下了許多從基層角度去看待社會、未來甚至是人生的作品,偶爾讀著讀著也不免傷懷,他看見的又何嘗不是我們所看見的呢。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5797355444499/?type=1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你牽起我的手 ◎瑪格麗特‧艾特伍(Margaret Atwood)/陳育虹譯
你牽起我的手
我就突然跌進一齣爛電影
電影沒完沒了
為甚麼我那麼入戲
我們跳著慢華爾茲
穿過充滿格言的污濁空氣
我們在一排排棕梠盆景後面
相遇,你爬錯了窗
其他人都走了
但我總是待到散場
我可是付了錢的,我
想知道結局
在意外的浴缸
我必須離開你
從繚繞煙霧和融化的電影
膠卷中
必須承認自己
還是入了迷
爆米花和舊絨布的氣味
幾個禮拜散不掉
───收於《吞火》(台北:寶瓶,2015:147-148)
--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艾特伍(Margaret Atwood)
公認的「加拿大文學女王」。國際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重量級候選人。
1939年,瑪格麗特‧艾特伍出生於加拿大渥太華。1966年,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詩集《轉圈遊戲》即獲加拿大最重要的文學獎「總督文學獎」。除了寫詩,她也創作小說。1985年以小說《侍女的故事》再度獲「總督文學獎」,2000年《盲眼刺客》獲英國曼布克文學獎。二○○五年她獲頒愛丁堡圖書節啟蒙獎,得獎理由是對世界文學與思想的傑出貢獻;二○○八年榮膺西班牙艾斯杜里亞斯親王文學獎。
創作六十年,艾特伍出版詩集十二本,小說二十三部,另有散文、論文、童書與劇本,累積著作超過五十本;除了是加拿大國內最暢銷作家,她海外的讀者更散布四十多國。她目前住在多倫多。
--
攝影提供:小葵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在台灣,瑪格麗特‧艾特伍(Margaret Atwood)被大家廣為熟知的身份是小說家,然而她在詩創作也是相當豐沛的,截至今日已出版12本詩集,2015年才因為陳育虹的譯筆,她的詩作終於在華文世界以精選收錄的方式登場。近日由寶瓶出版社出版的《吞火》收錄1965-1995年的作品,其中陳育虹挑選了十本詩集裡的一些精彩作品集結翻譯。
而本詩收於1971年出版的詩集《強權政治》(Power Politics),寫於艾特伍婚姻破裂前。這一本詩集的基調多以「無情」的語言來追問、坦承並赤裸裸的展示出了情感的真實模樣。本詩所呈現的便是情感本身的矛盾性,艾特伍用走進電影院(以及入戲)的隱喻來說明這件事情。
我特別想提醒大家去注意艾特伍是怎麼處理情感的幻象:「我們跳著慢華爾茲/穿過充滿格言的污濁空氣」(舞蹈與格言)、「從繚繞煙霧和融化的電影/膠卷中」(迷離的影像)、「爆米花和舊絨布的氣味/幾個禮拜散不掉」(迷戀的氣味),透過這些動態的光影聲色,艾特伍精準的描述了戀人們那些往往足以成為彼此掉進情感漩渦裡的狀態,也許只能「必須承認自己/還是入了迷」的啊。
有人曾經形容感情的多數狀態是需要透過「想像」的,然而去除掉想像之後,會不會才發現壞死的感情如艾特伍的詩句「我就突然跌進一齣爛電影」?艾特伍的無情不妨視為一種現實的清醒提醒,然而在本質上卻也是矛盾的。那樣的愛情記憶啊,「幾個禮拜散不掉」......。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4018425622392/?type=1&permPage=1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遲來的讀後感 ◎羅智成
那時
每本書都是一個秘道入口
每夜我瞞著父母親
冒著回不來的危險
恣意進出於
各式故事與戀情
如今
那些書的入口都已封死
那些只為我開放過
便永遠荒廢在彼的
秘境啊
--
◎作者簡介
羅智成(1955年1月21日-),籍貫湖南安鄉,出生於台北,台灣詩人、作家、媒體工作者。
--
攝影提供:小葵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我時常在想,在求學階段,大多數人被參考書壓得喘不過氣時,是否有人和我一樣沉浸在各式的小說故事裡頭,彷彿躲進另一個世界一樣,既閃避壓力,又給年輕的心找到宣洩的出口,做著不切實際又不用負責任的夢。
讀這首詩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從「每本書都是一個秘道入口」開始,每一本書,每一篇故事都像是一個不曾被探索的私密空間,而「每夜我瞞著父母親/冒著回不來的危險」則讓人會心一笑,當初瞞著家人和老師藏著的小說、漫畫歷歷在目,和故事中的角色一起「恣意進出於/各式故事與戀情」,這種偷偷摸摸的刺激感又好像只有年輕時才有的體驗。
第二段開始,作者似乎踏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不用拮著午餐的零用錢買書,不用費盡心思把書藏在天花板上,「如今/那些書的入口都已封死」像是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入口的漁夫,學生時代的容易滿足又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心「便永遠荒廢在彼的/秘境啊」。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4014988956069/?type=1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尋找未完成的詩 ◎林婉瑜
被書寫的母鹿穿過被書寫的森林奔向何方?
是到複寫紙般複印她那溫馴小嘴的
被書寫的水邊飲水嗎?
她為何抬起頭來,聽到了什麼聲音嗎?
──摘自〈寫作的喜悅〉辛波斯卡,陳黎、張芬齡譯
被書寫的母鹿穿過字裏行間來至
被書寫的森林:「這是火,火焰;聲,音樂,語言;
這是風,以及風的方向。」我跟隨鹿的足印,學習
辨認巨大世界更多的陌生部分;星座群標,
葉的色澤,時間,曆法與季節,天,
日月,鳥以及飛行。(一行詩句的振翅
發動地球最遠處的颶風風暴)
鹿靜止於隱喻希望的辭彙旁(有沒有詩
足以召喚遠行的戀人,離散的時間?)踢踏,試探隱喻的強度
(以符號寫成,僭越符號?);被書寫的河流衝擊河床
發岀詩句被閱讀時的慨歎(記載深夜最末一秒與
凌晨的交界,海洋最遠與天的交界,理智
情感的分野,人與獸的分別);枝椏末梢,詩句變黃,落回土地
進入下一季輪迴(在一首詩的長度經歷一生)
分行、斷句被輕盈越過,鹿於留白處跪足
休憩(記憶起慾望,餓,痛,病
老,死,以及重生);我走向下一次的詩句
夜間,筆跡涉足每條路徑,為事物命名(天空、土地、土地上的生命,
夜晚、白天、事或現實)夜鷺啣著思想的果實飛躍我的額頭;
白晝,意義在日光下化合,將存在擴展得更為盛大(地圖未曾
標示森林盡處)。而我的步伐堅定,如鹿知道每一個
納入眼中的目標,每次
前往的方向
靜聽,水流流過意義的轉折處
水沖激岩塊發出血液衝擊血管的聲音
靜聽,被書寫的蝴蝶撲動翅膀
繞行尚未開放的花朵,飛行途徑構成神秘而隱喻的圖騰
昆蟲鳴叫如低吟經文。在一個被書寫的下午
或者是森林與鹿從真實世界找到我
將我寫入字裏行間?
被書寫的母鹿領我來至被書寫的森林,學習
廣袤世界更多陌生部分。我記得行旅最初
與最終,記得暗示與譬喻(和那些被命名的)。雨季之後
天色的藍,燃燒過後餘燼的灰;借描述彰顯(或猶疑)的真理
我記得落筆前的猶豫,每一筆劃的堅定
眼淚般的墨水,墨水其下的眼淚;我記得鹿
和她的足跡
--
◎作者簡介
林婉瑜
一九七七年生,台中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主修劇本創作。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www.poem.com.tw年度詩人、青年文學創作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入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詩卷》、小學國語教材等中外選集。編有《回家—顧城精選詩集》(與張梅芳合編);著有詩集《剛剛發生的事》、《可能的花蜜》、《那些閃電指向你》。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웃賞析
詩人之間以詩來對話,總是相當地精彩。我們讀過了辛波絲卡〈寫作的喜悅〉,對於寫作有了更多想法,來看看林婉瑜的回應,又想說些什麼呢?辛波絲卡說寫作是創造世界,是人類之手的復仇,林婉瑜則給我們另一種視角。
從題目「尋找未完成的詩」,很自然可以知道林認為這是一個探索的旅程:「我跟隨鹿的足印,學習/辨認巨大世界更多的陌生部分」比起寫作,林所說的可能更偏向閱讀,透過閱讀詩,我們跟隨其他詩人所創造的事物,探索他們創造的世界,因而看到更豐富的風景。類似〈寫作〉一詩,本詩也用了相當多自然界名詞,「星座群標,葉的色澤,時間……」,但看到括弧中的句子令人眼睛一亮「(一行詩句的振翅/發動地球最遠處的颶風風暴)」以蝴蝶效應,形容詩的影響力比我們想像得要大,簡單的詩句可以流傳,可以震撼人心很久。
第二段,林提到一些詩相關的名詞來書寫,例如:「鹿靜止於隱喻希望的辭彙旁」、「分行、斷句被輕盈越過,鹿於留白處跪足/休憩」,隱喻、分行斷句、留白,這些我們在詩中看到的技巧,如今被具象化出來,成為一棵樹、一條河、一片草地。詩中的模糊邊界(記載深夜最末一秒與/凌晨的交界,海洋最遠與天的交界,理智/情感的分野,人與獸的分別);詩句的生命(在一首詩的長度經歷一生)(記憶起慾望,餓,痛,病/老,死,以及重生);這些都隨著意象而鮮活了起來。
從首段的發現、學習;第二段的細微探索;到第三段,詩人開始確認,「為事物命名」、「意義在日光下化合,將存在擴展得更為盛大」、「而我的步伐堅定,如鹿知道每一個/納入眼中的目標,每次/前往的方向」,然後靜聽詩句的聲音和所傳達的意義。在第三段的末三行,她反轉了詩和人的位置,「在一個被書寫的下午/或者是森林與鹿從真實世界找到我/將我寫入字裏行間?」這個逆轉也是反思,究竟是人書寫詩,還是詩書寫人呢?
最末段,詩人為她的思考整體再作一次回顧,「我記得行旅最初/與最終,記得暗示與譬喻(和那些被命名的)」,回到本篇賞析前面所提到的,這是一個探索的旅程。於是再看看這首詩的題目:〈尋找未完成的詩〉,為什麼是「未完成」?我認為詩人要傳達的意思是,因為未完成,所以才有探索更多的可能,一個還沒被創造完全的世界,才會繼續發展,帶領讀者往詩的更深處前進,像一個持續膨脹的宇宙,永遠有我們未知的、神秘的地方。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4025318955036/?type=1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寫作的喜悅 ◎辛波絲卡
被書寫的母鹿穿過被書寫的森林奔向何方?
是到複寫紙般複印她那溫馴小嘴的
被書寫的水邊飲水嗎?
她為何抬起頭來,聽到了什麼聲音嗎?
她用向真理借來的四隻脆弱的腿平衡著身子,
在我手指下方豎起耳朵。
寂靜——這個詞也沙沙作響行過紙張
並且分開
「森林」這個詞所萌生的枝椏。
埋伏在白紙上方伺機而躍的
是那些隨意組合的字母,
團團相圍的句子,
使之欲逃無路。
一滴墨水裡包藏著為數甚夥的
獵人,瞇著眼睛,
準備撲向傾斜的筆,
包圍母鹿,瞄準好他們的槍。
他們忘了這並非真實人生。
另有法令,白紙黑字,統領此地。
一瞬間可以隨我所願盡情延續,
可以,如果我願意,切分成許多微小的永恆
佈滿暫停飛行的子彈。
除非我發號施令,這裡永不會有事情發生。
沒有葉子會違背我的旨意飄落,
沒有草葉敢在蹄的句點下自行彎身。
那麼是否真有這麼一個
由我統治、唯我獨尊的世界?
真有讓我以符號的鎖鍊綑住的時間?
真有永遠聽命於我的存在?
寫作的喜悅。
保存的力量。
人類之手的復仇。
--
◎作者簡介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波蘭。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零一二年過世。公認為當代最迷人、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提供:許宸碩
--
◎小編웃賞析
寫作者總是在文字的世界中探問許多問題,關於人生、愛情、自然、環境、社會……等等這些,以及對寫作的反思。我們為何寫作?寫作帶給讀者和作者什麼?辛波絲卡在本詩中,呈現她對這件事的想法。
寫作者在其筆下創造世界——辛波絲卡創造了一匹母鹿,牠在被創造的森林中奔跑、喝水、活動著,活生生『躍然於紙上』,然而「她用向真理借來的四隻脆弱的腿平衡著身子」,為何向真理借來的腿是脆弱的呢?也許在她想像的世界中,真理就是脆弱的,是值得去質疑、可以被打破的。字詞像阻礙、墨水中有獵人,隨時將這匹被書寫的母鹿包圍、獵捕,她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無法逃脫作者所創造的世界,「使之欲逃無路。」在這個世界,寫作者幾乎擁有無限的權力:「一瞬間可以隨我所願盡情延續」、「除非我發號施令,這裡永不會有事情發生。/沒有葉子會違背我的旨意飄落,/沒有草葉敢在蹄的句點下自行彎身。」
詩人並沒有將話說滿,反而提出了疑問:「那麼是否真有這麼一個/由我統治、唯我獨尊的世界?/真有讓我以符號的鎖鍊綑住的時間?/真有永遠聽命於我的存在?」不知道這些疑問是出自於怎樣的心情,是發現新天地的興奮?對自己(寫作)擁有這麼大的權力的疑懼?還是如標題所說的,寫作的喜悅呢?
本詩最有趣在末段:「寫作的喜悅。保存的力量。人類之手的復仇。」連用了三個排比句型,回答了整首詩的主題——寫作到底是如何一回事。喜悅是我們在寫作當下可以感受到的,然而寫作所擁有的力量是緩慢的,再將視野拉大到人類這個群體,寫作是人類對抗上帝造物主,自己所擁有的創造的能力,因此詩人說:人類之手的復仇。
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hotos/a.903237419700494.1073741828.902736833083886/1042461585778076/?type=1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我不和你談論 ◎吳晟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
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看看遍處的幼苗
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不和你談論人生
不和你談論那些深奧玄妙的思潮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撫觸清涼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
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探望一羣一羣的農人
如何沉默地揮汗耕作
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
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
已爭辯了很多
這是急於播種的春日
而你難得來鄉間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領略春風
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
--
◎作者簡介
吳晟,1944年生,本名吳勝雄。台灣鄉土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摘寫自維基百科)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提供:許宸碩
--
◎小編 ü 賞析
吳晟作為台灣鄉土文學最重要的代表詩人之一,文學與社會是他貫穿一生的主題,然而這首詩卻反過來說他不想再談這些,並在前三段的每次開頭反覆強調,到末段才指出原因與一種解決的可能。
前三段分別談與不談的東西,都有精巧而清楚的對比。一是不談的隱喻,對比要談的幼苗,同樣是只露出部分、尚有被詮釋發展的可能之物;二是思潮與流水,前者模糊無法看透,後者清澈直沁人心;三是現代社會與傳統農人,至此已經可以看出,文學真正的養份都在土地,而真正懂人生的是土地上的農人,並非書房裡的學者和詩人。
不過,這代表文學與社會就是不重要或者不需要談的嗎?其實不是這樣的,詩裡也說到這些東西在「熱鬧滾滾的都城」裡「已爭辯了很多」,表示是值得爭辯的。但這首詩要說的是,這些主題的談法,偏偏不該是用談的,或者至少,不能沒有接觸過土地就直接空談,而還要透過身體去貼近土地。這首詩告訴我們,談什麼前,有時候該先去去鄉間,「去領略春風/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才能對這些主題有更實際的理解。
另外,吳晟的多首作品曾在他的兒子、929樂團主唱吳志寧的籌劃下,召集多位音樂人譜曲演唱、錄製成輯,其中〈我不和你談論〉一首是歌手張懸的作品。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石頭因為悲傷而成為玉 ◎杜十三
文字涅盤之後送去火葬場
留下的舍利子是詩
石頭拒絕說話被斧鑽逼迫吐出真言
剖開的滿懷心事是玉
文字是因為歡喜而成為詩
石頭 是因為悲傷而成為玉
--
◎詩人介紹
本名黃人和,1950年生,師大化學系畢業,1982年以「杜十三(觀念)藝術探討展」重新進入藝文界,為台灣第一個出版有聲詩集者。曾獲國軍新文藝運動陸軍文藝金獅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散文獎、《創世紀》四十年詩創作獎、中國電視公司全國歌曲創作比賽首獎、年度詩人獎、中國文藝獎章新詩獎等獎項。
2005年打公共電話恐嚇時任行政院長謝長廷而被捕,但事後相當後悔;謝長廷也不提告、不究責,但譴責這種行為。
2010年到北京發表新書《杜十三主義》演講,由於證件問題而留在天津,於當地旅館因心肌梗塞去世。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提供:許宸碩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這是一首相當簡單的詩,作者以佛教中的「涅槃」、「火葬」概念來帶出,只有經過粹練的文字才能成為詩;而接著以石頭對比,寫出那種沉默的人的悲傷會凝結出一種純潔美好的內在。
可以注意的部份是,由於「文字」相關的部份,作者都是以佛教術語來處理,因此後面的「歡喜」很可能不是指我們平常所指的高興的心情,而是一種得法的「法喜」。
作者將這兩個意象放在一起,應該是要隱喻,只有那些內心如玉的人,才能將文字粹練成舍利子般的詩作吧。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玫瑰的模樣 ◎宋尚緯
玫瑰的模樣 ◎宋尚緯
他吃掉了他的玫瑰
細細品嘗那些刺人的況味
星球的詰問就彷若透明
輕輕揣摩那些問號的模樣
詢問小王子留下的影子
有關於寂寞的樣式
喔我們都知道,都知道
每一座星雲形成的秘密
脫序的星體都悄悄地成為一個新的星系
玫瑰的靈魂躲躲藏藏
緘默的綻放成一顆燦爛的星
那裡只有一片荒蕪
關於靈魂的草地
你知道,有些音階過於艱澀
我們形而上的信仰
都拿去交換秘密的階梯
這買賣並不平等
信仰交換的當是信仰
然而玫瑰,然而玫瑰都不在家
不在我們秘而不宣的現場等候
把他的胃袋打開滿是寂寞的模樣
但沒有玫瑰
甚麼都沒有
他悄悄地把門鎖上
到另一個星球長成誰也不認得的模樣
--
◎作者簡介
宋尚緯,筆名苗林。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碩士。出版詩集《輪迴手札》、《共生》。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此詩以眾所熟知的小王子與玫瑰為基底,卻從一開頭就岔入了讀者未知的領域。「吃掉玫瑰」是個非常有趣的開頭,暫且把《小王子》的原始文本拋開,專注在這個動作。玫瑰,象徵愛情,吃掉了刺人的愛情,讓它沿食道一路疼到胃裡,眼前已什麼都沒有。一般講失戀,胸悶胸痛什麼的很常見,吃食與胃卻相對少見,因而別致。星球也在問他為何要如此自苦,而他離開了,只問得到他留在這裡的影子。
主角「他」如小王子穿梭在眾多星雲追尋,玫瑰只遙遠而沈默地凝成遠方的星,記憶。「那裡只有一片荒蕪/關於靈魂的草地」,不是什麼全然幸福的記憶,很深,深至兩個靈魂交換秘密,但雙方卻無法光靠這個就一起活下去。玫瑰不再等在那裡。而吃掉玫瑰的他,打開胃袋卻什麼都沒有,似幻非真,只剩空無與刺痛的味道還留著,那正是所謂「寂寞的模樣」。
於是「他悄悄地把門鎖上/到另一個星球長成誰也不認得的模樣」。愛情的失落與傷痛迫人成長。小王子之所以為童話故事,或許在於他那持續追尋的純真。而這樣的故事之所以能撫慰人,正因那純真是太容易失去的東西。
在這個平行宇宙裡,小王子吞下了一切苦痛,到另一個星球變成了我們不認識的大人,從此不再旅行。
他吃掉了他的玫瑰
細細品嘗那些刺人的況味
星球的詰問就彷若透明
輕輕揣摩那些問號的模樣
詢問小王子留下的影子
有關於寂寞的樣式
喔我們都知道,都知道
每一座星雲形成的秘密
脫序的星體都悄悄地成為一個新的星系
玫瑰的靈魂躲躲藏藏
緘默的綻放成一顆燦爛的星
那裡只有一片荒蕪
關於靈魂的草地
你知道,有些音階過於艱澀
我們形而上的信仰
都拿去交換秘密的階梯
這買賣並不平等
信仰交換的當是信仰
然而玫瑰,然而玫瑰都不在家
不在我們秘而不宣的現場等候
把他的胃袋打開滿是寂寞的模樣
但沒有玫瑰
甚麼都沒有
他悄悄地把門鎖上
到另一個星球長成誰也不認得的模樣
--
◎作者簡介
宋尚緯,筆名苗林。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碩士。出版詩集《輪迴手札》、《共生》。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此詩以眾所熟知的小王子與玫瑰為基底,卻從一開頭就岔入了讀者未知的領域。「吃掉玫瑰」是個非常有趣的開頭,暫且把《小王子》的原始文本拋開,專注在這個動作。玫瑰,象徵愛情,吃掉了刺人的愛情,讓它沿食道一路疼到胃裡,眼前已什麼都沒有。一般講失戀,胸悶胸痛什麼的很常見,吃食與胃卻相對少見,因而別致。星球也在問他為何要如此自苦,而他離開了,只問得到他留在這裡的影子。
主角「他」如小王子穿梭在眾多星雲追尋,玫瑰只遙遠而沈默地凝成遠方的星,記憶。「那裡只有一片荒蕪/關於靈魂的草地」,不是什麼全然幸福的記憶,很深,深至兩個靈魂交換秘密,但雙方卻無法光靠這個就一起活下去。玫瑰不再等在那裡。而吃掉玫瑰的他,打開胃袋卻什麼都沒有,似幻非真,只剩空無與刺痛的味道還留著,那正是所謂「寂寞的模樣」。
於是「他悄悄地把門鎖上/到另一個星球長成誰也不認得的模樣」。愛情的失落與傷痛迫人成長。小王子之所以為童話故事,或許在於他那持續追尋的純真。而這樣的故事之所以能撫慰人,正因那純真是太容易失去的東西。
在這個平行宇宙裡,小王子吞下了一切苦痛,到另一個星球變成了我們不認識的大人,從此不再旅行。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給我預備啟程的朋友們 ◎陳依文
給我預備啟程的朋友們 ◎陳依文
我想請你
堅強地忍住脆弱
像蛹忍住蝶,楓葉忍住秋天
新濺下的
一枚水滴忍住破散
我想請你
平衡內在的美麗
如雪花的結構、流蘇的四瓣
泛黃紙卷上
夜靜春山空的一首五絕
我想請你
寬容一株水仙的秘密
原宥一條月江的曲折
直視陰雨直落的灰霾天空
如同傾聽一句赤裸的禱詞
像海洋
擁抱一場暴風雨的告解
然後,或許你願意
走上沒落的邊城
繁華的都心
看看生,看看死
看看一切熱鬧與無常
尊嚴與肅殺
生命有時
靜美如詩,荒涼如蔓
激越如鷹翱翔
寂寞如碑蒙塵
至若時移、境遷,容顏更改
旅途得很久了
我們回到出發時的房間
原點與終點繞成完美的環
我將認出你標定後的眼神
洗鍊貞定
如不鏽的鋼珠
圓整地,於暗室中
反射出簡淨的光芒
--
◎作者簡介
陳依文
台灣嘉義人,一九八三年生於嘉義市。
畢業於嘉義女中,台大中文系,台大台文所碩士班。
著有詩集《像蛹忍住蝶》、《海生月》。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本詩收入於陳依文的《像蛹忍住蝶》,文字大多質樸易讀,不堆砌詞藻,卻又不失詩意。
這首詩是給予朋友啟程前的祝福,卻不直言平安順心等流於客套的話。作者將期許附註於自然界的景物,如第一段的「像蛹忍住蝶」、「楓葉忍住秋天」、「一枚水滴忍住破散」,期許朋友在路途上也能像蛹、楓葉、水滴一樣,勇敢地面對時間的推移、現實的大勢等,在廣大的世界裡,仍保有一點點執著,堅強地忍住那些不可抵的事物。第二段以「雪花的結構」、「流蘇的四瓣」來詮釋內心的平衡,並盼望朋友們也能在旅途中擁有踏實安穩的心靈。第三段講的是寬容,「像海洋 / 擁抱一場暴風雨的告解」,路途上難免遭逢一些不如意的事,期盼朋友們能寬大為懷,擁抱那些暴風。前三段開頭第一句均為「我想請你」,作者以祈禱的口吻,為啟程的朋友念一句句的禱詞,祈求路途一切安好。第四段的「看看生,看看死」,呼應了前三段一再叮嚀面對事情該懷有勇敢、平衡、包容之心,提醒朋友們做好準備,當無常來臨時。末段,提到了「原點與終點燒成完美的環」,清楚的點出遠赴外地最終仍要回到家。
陳依文的詩兼顧理性與感性,乍看像是旁觀者冷靜地敘述著,細看卻又不乏典雅、感動人心的部分,像是「直視陰雨直落的灰霾天空 / 如同傾聽一句赤裸的禱詞 / 像海洋 / 擁抱一場暴風雨的告解」,作者將雨聲聽做禱詞,將落入海洋的雨水看作懷抱,這些都是符合邏輯的自然現象,而作者用浪漫的筆觸將其提升為更細膩的哲思。
我想請你
堅強地忍住脆弱
像蛹忍住蝶,楓葉忍住秋天
新濺下的
一枚水滴忍住破散
我想請你
平衡內在的美麗
如雪花的結構、流蘇的四瓣
泛黃紙卷上
夜靜春山空的一首五絕
我想請你
寬容一株水仙的秘密
原宥一條月江的曲折
直視陰雨直落的灰霾天空
如同傾聽一句赤裸的禱詞
像海洋
擁抱一場暴風雨的告解
然後,或許你願意
走上沒落的邊城
繁華的都心
看看生,看看死
看看一切熱鬧與無常
尊嚴與肅殺
生命有時
靜美如詩,荒涼如蔓
激越如鷹翱翔
寂寞如碑蒙塵
至若時移、境遷,容顏更改
旅途得很久了
我們回到出發時的房間
原點與終點繞成完美的環
我將認出你標定後的眼神
洗鍊貞定
如不鏽的鋼珠
圓整地,於暗室中
反射出簡淨的光芒
--
◎作者簡介
陳依文
台灣嘉義人,一九八三年生於嘉義市。
畢業於嘉義女中,台大中文系,台大台文所碩士班。
著有詩集《像蛹忍住蝶》、《海生月》。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本詩收入於陳依文的《像蛹忍住蝶》,文字大多質樸易讀,不堆砌詞藻,卻又不失詩意。
這首詩是給予朋友啟程前的祝福,卻不直言平安順心等流於客套的話。作者將期許附註於自然界的景物,如第一段的「像蛹忍住蝶」、「楓葉忍住秋天」、「一枚水滴忍住破散」,期許朋友在路途上也能像蛹、楓葉、水滴一樣,勇敢地面對時間的推移、現實的大勢等,在廣大的世界裡,仍保有一點點執著,堅強地忍住那些不可抵的事物。第二段以「雪花的結構」、「流蘇的四瓣」來詮釋內心的平衡,並盼望朋友們也能在旅途中擁有踏實安穩的心靈。第三段講的是寬容,「像海洋 / 擁抱一場暴風雨的告解」,路途上難免遭逢一些不如意的事,期盼朋友們能寬大為懷,擁抱那些暴風。前三段開頭第一句均為「我想請你」,作者以祈禱的口吻,為啟程的朋友念一句句的禱詞,祈求路途一切安好。第四段的「看看生,看看死」,呼應了前三段一再叮嚀面對事情該懷有勇敢、平衡、包容之心,提醒朋友們做好準備,當無常來臨時。末段,提到了「原點與終點燒成完美的環」,清楚的點出遠赴外地最終仍要回到家。
陳依文的詩兼顧理性與感性,乍看像是旁觀者冷靜地敘述著,細看卻又不乏典雅、感動人心的部分,像是「直視陰雨直落的灰霾天空 / 如同傾聽一句赤裸的禱詞 / 像海洋 / 擁抱一場暴風雨的告解」,作者將雨聲聽做禱詞,將落入海洋的雨水看作懷抱,這些都是符合邏輯的自然現象,而作者用浪漫的筆觸將其提升為更細膩的哲思。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懸置的日常 ◎丁威仁
幾支菸的下午安靜地有點抽象
死心塌地的暈眩賴著不走
我想不通能墮落的理由
只得把眼底的風景
揉出以後上鎖
為什麼要用不安調酒
寫實的小城熱得像被赤道
掃過,微醺偶爾宿醉
都調戲著我夢中
那張沒有面目的臉孔
上帝疲倦
因為我們比誰都討厭
自己,時常謀殺
僅剩的一點點懸空的
快樂
聽一首歌,換一副眼鏡
只是為著找出謊言的疆界
撿起沙堆裡的白骨
抱著,窩在懶骨頭裡
把自己寫成半個
敦煌
--
◎詩人簡介
1974年生於基隆,現任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新詩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奬。研究方向為現代詩、中國古典詩學、中國古代房中術、數位與網路文學、文化研究、三國學等。已出版詩集與學術專書多種。(節錄自博客來書局作者介紹)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賞析
高等教育普及,不少莘莘學子都有過閑而聊賴的憂鬱經驗。這種情緒低迷發乎微之於生活,同時觸乎廣之於人生思辨。小編認為《懸置的日常》這首詩,就是在寫這樣一個情緒低迷的下午遐思。
本詩第一句以「幾支菸的下午安靜地有點抽象」,引帶出作者在一段無所事事的時光裡,感知與現實脫節、處於日夢狀態的境況。不過因為想起人生尚有需面對之事,故而「只得把眼底的風景 揉出以後上鎖」,強迫自己打起精神,回歸生活常軌。
第二段的重點放在「微醺」、「熱」的身體感知上。彷彿有種暑天造成的腦袋暈沉感,離開第一段抽象而略失真實的下午,振作將視野放在自己居住的「寫實的小城」,但仍闖不出似醒亦夢的狀態。第三段的筆調表達出一種疲態的不滿,直指自己認為快樂是「稀少不真實的」看法。
最終以「聽一首歌,換一副眼鏡」重新轉換心情,雖未完全重振下午精神,詩人卻已開始思考將自身所有(包括情緒、感知)轉化為創作的事了,儘管身體還是窩在懶骨頭裡。詩末提到的敦煌,地理上位處沙漠,一向含有荒涼卻廣大的意象,恍若詩人的精神世界。
總體而言,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表現出一種意識的拉拔。詩人在聊賴、憂鬱、離俗的精神世界,與外部現實生活的界線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交通問題 ◎林燿德
交通問題 ◎林燿德
紅燈/愛國東路/限速四十公里/
黃燈/民族西路/晨六時以後夜九時以前禁止左轉/
綠燈/中山北路/禁按喇叭/紅燈/建國南路/施工中請繞道行駛/
黃燈/羅斯福路五段/讓/
綠燈/民權東路/內環車先行/
紅燈/北平路/單行道/
--
◎作者簡介
林燿德,本名林耀德,1962年生於台北市城中區。原籍福建廈門,先祖僑居於緬甸仰光市;祖父林振成曾任台灣省府政務官暨行政院顧問,父親林瑞翰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燿德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財經法學組。1995年5月與陳璐茜女士結縭。1996年1月8日逝世。
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最初發表於《三三集刊》(1978)等媒體。歷任《草根》詩刊編輯、《四度空間》詩刊藝術指導暨編輯委員、《書林詩叢》編輯委員兼執編、《台北評論》執行主編暨企畫主任、《台灣春秋》文學主編、《小說族》編輯委員、尚書文化出版社總編輯、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秘書長、《錦囊開卷》、《琳琅展卷》、《大師的印記》等多種公共電視節目企畫顧問暨編劇、《活水》文化雙週報特約主編、師大人文中心當代小說暨散文創作鑒賞課程教師、漢霖暨漢傑戲劇藝術團企畫顧問、有線電視節目顧問、《般若文教》執行顧問、羚傑企業有限公司出版部編輯顧問;並擔任《時報周刊》、《中華日報》、《自由時報》等多種媒體專欄作家及特約撰述。
曾擔任新加坡金獅獎、台灣幼獅文學獎、台大文學獎、《聯合文學》台灣省巡迴文藝營創作獎、桃園縣散文創作獎等多項文學獎決審委員;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新人獎、時報百萬小說獎等初複審委員。著有詩、散文、長短篇小說等各類創作三十餘種、編著選集《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等四十餘種;各項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梁實秋文學獎首獎、時報文學獎首獎等三十餘項。
1988年以後,應邀至中國大陸、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沙勞越、新加坡、美國等地演講訪問或發表學術論文。作品入選爾雅版、前衛版暨現代詩社版年度詩選、九歌版與希代版年度散文選、希代版年度小說選、知識系統版科幻小說選、爾雅版年度文學批評選及各中外文版文學大系、選集。
林燿德曾自稱「永遠拒絕被編碼的愚人」,於八、九○年代的文壇極度活躍,充滿企圖心與創造力,在他逝後的十年,其作品仍受高度重視與研究。他的文學生涯,彷若一顆奮力燃燒的晶燦流星,超越時間的限制,至今仍兀自飛旋閃爍。
以上部分擷自詩人楊宗翰所編,網站詩路:http://dcc.ndhu.edu.tw/....../category/introduction/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被稱為八十年代台灣文學旗手的林燿德,本篇作品寫作於1986年。那是台灣的戒嚴時期,林燿德作為一個文學產量旺盛,勇於實驗與挑戰的天才型寫作者,以這樣的方式來呈現他特有的匠心獨具。
本詩使用大量的/符號來區隔字詞。雖不同於一般分行詩般以順暢的語句連結,欲判讀本詩並不困難,只要對幾個關鍵字詞稍一留意,便知其內涵:一是交通號誌(紅、黃、綠)燈,二是路名,三是交通指示。
通過上面的三個小提醒,回歸此詩的脈絡閱讀,不難發現,路名(作為現實生活的路標,他隱隱暗示著意識形態)是決定燈號紅、綠、黃的關鍵之處(紅綠燈的顏色應不須我在此處多做解釋),而在這些「意識形態」下你或者可以通過,或者禁止通行的「動作」得到的指示卻是充滿著沒有轉圜餘地的「權威字句」,這些字句中的「請」仍作為命令的修辭,而「禁止」、「限速」、「禁按喇叭」這些明確的限制,和「內環車先行」、「單行道」這類有著階級或隱隱呈現不可踰越規則的字句,又何嘗不作為一種上對下的命令而呈現?戒嚴時期的國家對人民,就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與思想檢查中,樹立一個又一個規則,直到隨著解嚴後社會風氣改變。林燿德這首詩堪稱是歷史的一個見證,而其呈現上的巧思之處,亦打破了一般對詩的想像而成立。
紅燈/愛國東路/限速四十公里/
黃燈/民族西路/晨六時以後夜九時以前禁止左轉/
綠燈/中山北路/禁按喇叭/紅燈/建國南路/施工中請繞道行駛/
黃燈/羅斯福路五段/讓/
綠燈/民權東路/內環車先行/
紅燈/北平路/單行道/
--
◎作者簡介
林燿德,本名林耀德,1962年生於台北市城中區。原籍福建廈門,先祖僑居於緬甸仰光市;祖父林振成曾任台灣省府政務官暨行政院顧問,父親林瑞翰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燿德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財經法學組。1995年5月與陳璐茜女士結縭。1996年1月8日逝世。
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最初發表於《三三集刊》(1978)等媒體。歷任《草根》詩刊編輯、《四度空間》詩刊藝術指導暨編輯委員、《書林詩叢》編輯委員兼執編、《台北評論》執行主編暨企畫主任、《台灣春秋》文學主編、《小說族》編輯委員、尚書文化出版社總編輯、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秘書長、《錦囊開卷》、《琳琅展卷》、《大師的印記》等多種公共電視節目企畫顧問暨編劇、《活水》文化雙週報特約主編、師大人文中心當代小說暨散文創作鑒賞課程教師、漢霖暨漢傑戲劇藝術團企畫顧問、有線電視節目顧問、《般若文教》執行顧問、羚傑企業有限公司出版部編輯顧問;並擔任《時報周刊》、《中華日報》、《自由時報》等多種媒體專欄作家及特約撰述。
曾擔任新加坡金獅獎、台灣幼獅文學獎、台大文學獎、《聯合文學》台灣省巡迴文藝營創作獎、桃園縣散文創作獎等多項文學獎決審委員;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新人獎、時報百萬小說獎等初複審委員。著有詩、散文、長短篇小說等各類創作三十餘種、編著選集《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等四十餘種;各項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梁實秋文學獎首獎、時報文學獎首獎等三十餘項。
1988年以後,應邀至中國大陸、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沙勞越、新加坡、美國等地演講訪問或發表學術論文。作品入選爾雅版、前衛版暨現代詩社版年度詩選、九歌版與希代版年度散文選、希代版年度小說選、知識系統版科幻小說選、爾雅版年度文學批評選及各中外文版文學大系、選集。
林燿德曾自稱「永遠拒絕被編碼的愚人」,於八、九○年代的文壇極度活躍,充滿企圖心與創造力,在他逝後的十年,其作品仍受高度重視與研究。他的文學生涯,彷若一顆奮力燃燒的晶燦流星,超越時間的限制,至今仍兀自飛旋閃爍。
以上部分擷自詩人楊宗翰所編,網站詩路:http://dcc.ndhu.edu.tw/....../category/introduction/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被稱為八十年代台灣文學旗手的林燿德,本篇作品寫作於1986年。那是台灣的戒嚴時期,林燿德作為一個文學產量旺盛,勇於實驗與挑戰的天才型寫作者,以這樣的方式來呈現他特有的匠心獨具。
本詩使用大量的/符號來區隔字詞。雖不同於一般分行詩般以順暢的語句連結,欲判讀本詩並不困難,只要對幾個關鍵字詞稍一留意,便知其內涵:一是交通號誌(紅、黃、綠)燈,二是路名,三是交通指示。
通過上面的三個小提醒,回歸此詩的脈絡閱讀,不難發現,路名(作為現實生活的路標,他隱隱暗示著意識形態)是決定燈號紅、綠、黃的關鍵之處(紅綠燈的顏色應不須我在此處多做解釋),而在這些「意識形態」下你或者可以通過,或者禁止通行的「動作」得到的指示卻是充滿著沒有轉圜餘地的「權威字句」,這些字句中的「請」仍作為命令的修辭,而「禁止」、「限速」、「禁按喇叭」這些明確的限制,和「內環車先行」、「單行道」這類有著階級或隱隱呈現不可踰越規則的字句,又何嘗不作為一種上對下的命令而呈現?戒嚴時期的國家對人民,就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與思想檢查中,樹立一個又一個規則,直到隨著解嚴後社會風氣改變。林燿德這首詩堪稱是歷史的一個見證,而其呈現上的巧思之處,亦打破了一般對詩的想像而成立。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利文琪專欄/利利歷險記] 夏日,在拱頂之下 ◎鄒佑昇
[利文祺專欄 ▍利利歷險記]
夏日,在拱頂之下 ◎鄒佑昇
發生在一隻手數次翻轉的陰影裡
我也俯身介入,參與
移動反光,鹽和胡椒閃爍的玻璃罐
如移動棋子,海鳥的鳴叫與花間刺探的蜜蜂
逐步在桌面推演,向你逼近
揭示一枚濃蔭裡爛熟的果實
在彎垂的末梢
像是對著巖穴乾燥的高處說話
聲音經過已無意伺候的蛛網
向更高處遊蕩,復又
宛轉如一手將握
一棲息的鳥形側首顯現
在碗櫥上,複音音樂裡行星一時的逗留
熱浪,眼角內側閃現的夢
你的手肘撐著而掌短暫懸著
湊近我,我也湊近你
燈下複數身體的影子
暗處短暫開啟,孕育的花
--
◎詩人簡介
鄒佑昇,一九八七年生。台大中文系畢業,目前於慕尼黑求學。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我認識鄒佑昇時,那時他正在讀台大地質系。他很靦腆,所以我們話不多,我對他的認識,是在偶爾加入台大現代詩社的討論。現代詩社與政大長廊的討論氛圍相當不同,前者著重在腦力激盪,透過哲學、文學、藝術的觸類旁通,找到閱讀一首詩的方法,後者則非常的綜藝化,我們發餅乾,喝飲料,把一首詩當作茶餘飯後的甜點或八卦。我個人偏愛輕鬆地閱讀詩歌,可以讓學弟妹不覺得讀詩的門檻很高,但台大的氛圍我亦喜愛。
在討論會上,鄒佑昇發表的高見大多出自於他所受習的哲學,對當時沒有任何相關訓練的我來說,有時真的很難領略。也就是說,他在說話,但說的不是人話。後來我知道他想轉物理系,因為他親口跟我說,想在萬有理論被發現時,能夠理解,那是一種可以套用在宇宙、以及任何物理現象的迷人定律(我仍記得這件事,若干年後寫下了詩歌〈科學家與終極定理〉)。很可惜他的敗北,讓他因緣際會轉到了中文系。後來,他也跟我說過,他有時仍會夢到,那時他在物理系找老師,詢問轉系事宜,等在外面的漫長難熬的過程。那是噩夢。
我更加地認識佑昇,是我當完兵回政大,在申請愛丁堡大學的2012年春,我邀請他來政大聽沈志中的心理分析。佑昇除了靦腆外,還很固執,一輩子的固執,固執得霸氣,腦子有什麼念頭別人都阻止不了。那時,我在課後聽到他後來決定到國外念書,到歐洲,學另一種語言,看另一種世界,但當時的我也沒想到我也會需要用到德文的時候,在目前的蘇黎世。
我到愛丁堡後仍常和他聯繫,知道他辦簽證的難處,到德國後語言班的考試很恐怖,沒過就刷人,失敗一次就可能拿不到碩班入學許可或是之後的簽證。我知道他在求學生涯遭遇很多難處,也並不太順遂。他在台大學習佛教哲學,想更多了解語言介入知識的過程,以及密契論、詩、知識論。目前,我很高興他找到慕尼黑大學,也正在申請該校。
然後他出版的詩集也是自己的決定,一樣固執又霸氣。裡面有很多首我很喜愛,如〈即景〉、〈黑洞〉、〈蘆葦叢〉、〈Emile Galle的花瓶〉、〈十三個片段〉、〈約會〉、〈在其中一個支持大霹靂理論的宇宙〉、〈玫瑰星雲〉、〈在洗手檯前〉、〈中子星〉,這些作品屬於上乘之作,在我的審美觀中,已是毫無挑惕可言,可以進入文學史的作品。我承認佑昇的詩歌有時並不容易理解,因為就跟他在台大詩社發表的高見一樣,講的都不是人話,但這樣對讀者的挑戰,我覺得是好的,透過不斷閱讀他的作品,我們總能抓到一絲美妙的地方,其作品具有完備內部邏輯,最後總能領悟,而喜愛。
我要介紹他的一首詩〈夏日,在拱頂之下〉。這首情詩,嗯⋯⋯是很典型的佑昇風格,也就是說情詩內斂到不像在談情,跟他交往還要談哲學,然後永遠大概連牽手都沒發展到,只有我看著你,你看著我(就是該詩的「湊近我,我也湊近你」啦!),沒有任何情慾。是的,佑昇的詩常常這樣的特別,他寫哲學,寫含蓄,哲學與愛情的交織,寫哲學家皇帝。
第一段藉由手的翻轉,進入到陰影,卻看到反光的鹽罐和玻璃罐。佑昇可能化用了周夢蝶的句子,「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孤獨國〉),以及和後來零雨的句子相呼應,「陰影中,眾生物總是/特別豐饒——」(〈紅鳳菜〉)。而在佑昇關於「陰影」的邏輯,預示了在黑暗中萬物卻可能被解蔽。移動的棋子、海鳥、蜂蜜如運行的宇宙,「逐步在桌面推演」,也和後來的句子「行星一時的逗留」呼應。
當敘述者陷入黑暗中,並看到閃爍的宇宙,他能向所愛的「你」、那處於性靈高處的「你」、甚至可以說,是神化的「祢」表達愛意。因此第二段敘述者說話,彷彿對著巖穴高處說話,如對方不在場,抑或向空無表達。這樣「在場」卻看似「不在場」的矛盾,彷彿在大教堂中,面對高大的穹頂祈禱、呼告,聲音「向更高處遊蕩」,肉眼看不見神,卻感覺存在。
根據教堂的經驗,我們遂能理解下一段「鳥」的顯現,乃為聖靈的隱喻。如〈馬可福音〉所提示:「他(耶穌)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聖父以鳥的形式降臨,並喜悅聖子,如同佑昇詩歌的「你」以鳥為譬喻,喜悅著「我」。另外,「鳥」的象徵可以巴舍拉為參照,提示了光明、年輕、喜悅、與超然。我曾分析佑昇的詩歌時,提到鳥的形象總脫離不了「你」的隱喻,如〈十三個片段〉的兩處引文:「你的形象如遠遠盤旋的白鳥」,以及「我在泉畔的石上/向你伸出適合停棲的手勢」。「鳥」的乍臨乃為「你」的來到,「熱浪」的湧現,提示敘述者的熱情,「眼角的夢」,為愛情、親密、對話的可能。
如果閱讀一首詩,如同聆聽音樂,須按照時間行進的邏輯。此時,時間的結束則為詩歌被閱讀的終點,亦表示音樂的休止。因此,在最後一段,「你」、「我」彼此湊近,乃為第一段的「果實」,透過「音樂行進」、「棋子移動」所提示的時間性,進展至最後一段的「花朵」的結局。複數身體的冥合,時間的結束、音樂的終結、這也是這首詩完成的階段。
--
◎延伸閱讀
「你」與「我」之間的摸索、宣敘、與愛慕——談鄒佑昇《大衍 曆略釋》
http://ppt.cc/IpJCL
夏日,在拱頂之下 ◎鄒佑昇
發生在一隻手數次翻轉的陰影裡
我也俯身介入,參與
移動反光,鹽和胡椒閃爍的玻璃罐
如移動棋子,海鳥的鳴叫與花間刺探的蜜蜂
逐步在桌面推演,向你逼近
揭示一枚濃蔭裡爛熟的果實
在彎垂的末梢
像是對著巖穴乾燥的高處說話
聲音經過已無意伺候的蛛網
向更高處遊蕩,復又
宛轉如一手將握
一棲息的鳥形側首顯現
在碗櫥上,複音音樂裡行星一時的逗留
熱浪,眼角內側閃現的夢
你的手肘撐著而掌短暫懸著
湊近我,我也湊近你
燈下複數身體的影子
暗處短暫開啟,孕育的花
--
◎詩人簡介
鄒佑昇,一九八七年生。台大中文系畢業,目前於慕尼黑求學。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我認識鄒佑昇時,那時他正在讀台大地質系。他很靦腆,所以我們話不多,我對他的認識,是在偶爾加入台大現代詩社的討論。現代詩社與政大長廊的討論氛圍相當不同,前者著重在腦力激盪,透過哲學、文學、藝術的觸類旁通,找到閱讀一首詩的方法,後者則非常的綜藝化,我們發餅乾,喝飲料,把一首詩當作茶餘飯後的甜點或八卦。我個人偏愛輕鬆地閱讀詩歌,可以讓學弟妹不覺得讀詩的門檻很高,但台大的氛圍我亦喜愛。
在討論會上,鄒佑昇發表的高見大多出自於他所受習的哲學,對當時沒有任何相關訓練的我來說,有時真的很難領略。也就是說,他在說話,但說的不是人話。後來我知道他想轉物理系,因為他親口跟我說,想在萬有理論被發現時,能夠理解,那是一種可以套用在宇宙、以及任何物理現象的迷人定律(我仍記得這件事,若干年後寫下了詩歌〈科學家與終極定理〉)。很可惜他的敗北,讓他因緣際會轉到了中文系。後來,他也跟我說過,他有時仍會夢到,那時他在物理系找老師,詢問轉系事宜,等在外面的漫長難熬的過程。那是噩夢。
我更加地認識佑昇,是我當完兵回政大,在申請愛丁堡大學的2012年春,我邀請他來政大聽沈志中的心理分析。佑昇除了靦腆外,還很固執,一輩子的固執,固執得霸氣,腦子有什麼念頭別人都阻止不了。那時,我在課後聽到他後來決定到國外念書,到歐洲,學另一種語言,看另一種世界,但當時的我也沒想到我也會需要用到德文的時候,在目前的蘇黎世。
我到愛丁堡後仍常和他聯繫,知道他辦簽證的難處,到德國後語言班的考試很恐怖,沒過就刷人,失敗一次就可能拿不到碩班入學許可或是之後的簽證。我知道他在求學生涯遭遇很多難處,也並不太順遂。他在台大學習佛教哲學,想更多了解語言介入知識的過程,以及密契論、詩、知識論。目前,我很高興他找到慕尼黑大學,也正在申請該校。
然後他出版的詩集也是自己的決定,一樣固執又霸氣。裡面有很多首我很喜愛,如〈即景〉、〈黑洞〉、〈蘆葦叢〉、〈Emile Galle的花瓶〉、〈十三個片段〉、〈約會〉、〈在其中一個支持大霹靂理論的宇宙〉、〈玫瑰星雲〉、〈在洗手檯前〉、〈中子星〉,這些作品屬於上乘之作,在我的審美觀中,已是毫無挑惕可言,可以進入文學史的作品。我承認佑昇的詩歌有時並不容易理解,因為就跟他在台大詩社發表的高見一樣,講的都不是人話,但這樣對讀者的挑戰,我覺得是好的,透過不斷閱讀他的作品,我們總能抓到一絲美妙的地方,其作品具有完備內部邏輯,最後總能領悟,而喜愛。
我要介紹他的一首詩〈夏日,在拱頂之下〉。這首情詩,嗯⋯⋯是很典型的佑昇風格,也就是說情詩內斂到不像在談情,跟他交往還要談哲學,然後永遠大概連牽手都沒發展到,只有我看著你,你看著我(就是該詩的「湊近我,我也湊近你」啦!),沒有任何情慾。是的,佑昇的詩常常這樣的特別,他寫哲學,寫含蓄,哲學與愛情的交織,寫哲學家皇帝。
第一段藉由手的翻轉,進入到陰影,卻看到反光的鹽罐和玻璃罐。佑昇可能化用了周夢蝶的句子,「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孤獨國〉),以及和後來零雨的句子相呼應,「陰影中,眾生物總是/特別豐饒——」(〈紅鳳菜〉)。而在佑昇關於「陰影」的邏輯,預示了在黑暗中萬物卻可能被解蔽。移動的棋子、海鳥、蜂蜜如運行的宇宙,「逐步在桌面推演」,也和後來的句子「行星一時的逗留」呼應。
當敘述者陷入黑暗中,並看到閃爍的宇宙,他能向所愛的「你」、那處於性靈高處的「你」、甚至可以說,是神化的「祢」表達愛意。因此第二段敘述者說話,彷彿對著巖穴高處說話,如對方不在場,抑或向空無表達。這樣「在場」卻看似「不在場」的矛盾,彷彿在大教堂中,面對高大的穹頂祈禱、呼告,聲音「向更高處遊蕩」,肉眼看不見神,卻感覺存在。
根據教堂的經驗,我們遂能理解下一段「鳥」的顯現,乃為聖靈的隱喻。如〈馬可福音〉所提示:「他(耶穌)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聖父以鳥的形式降臨,並喜悅聖子,如同佑昇詩歌的「你」以鳥為譬喻,喜悅著「我」。另外,「鳥」的象徵可以巴舍拉為參照,提示了光明、年輕、喜悅、與超然。我曾分析佑昇的詩歌時,提到鳥的形象總脫離不了「你」的隱喻,如〈十三個片段〉的兩處引文:「你的形象如遠遠盤旋的白鳥」,以及「我在泉畔的石上/向你伸出適合停棲的手勢」。「鳥」的乍臨乃為「你」的來到,「熱浪」的湧現,提示敘述者的熱情,「眼角的夢」,為愛情、親密、對話的可能。
如果閱讀一首詩,如同聆聽音樂,須按照時間行進的邏輯。此時,時間的結束則為詩歌被閱讀的終點,亦表示音樂的休止。因此,在最後一段,「你」、「我」彼此湊近,乃為第一段的「果實」,透過「音樂行進」、「棋子移動」所提示的時間性,進展至最後一段的「花朵」的結局。複數身體的冥合,時間的結束、音樂的終結、這也是這首詩完成的階段。
--
◎延伸閱讀
「你」與「我」之間的摸索、宣敘、與愛慕——談鄒佑昇《大衍 曆略釋》
http://ppt.cc/IpJCL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你已誤觸我的敏感帶 ◎康書恩
你已誤觸我的敏感帶 ◎康書恩
每條褲底都有神諭存在
熱辣之後,日常縮回各自的
器官,開始學會胃痛、心律不整
時間扣緊褲頭和口袋,皮帶
繞行夜一般漫長的港灣
有些事如螻蟻般不安,磨合為鞋底
軟弱的部分。踏上足跡未乾的沙灘
腳趾頭褪去舊皮滑出溫柔的小刀
輕輕刺進安分的礁岸,戲水時
泳褲又為了暴力緩緩裸開
也許海面為床,卻不具好夢保證單
月光蓋過頭頂還誤以為你在道晚安
欲望濕成大片海草,沿髮茨向胸脯纏繞
水蛇盤桓失溫的肢體如過期的保險套
褲檔裡盡是傷人的技巧
有時我褪去衣褲為青春煩惱
站在鏡前,短小的指涉無可救藥
像車過幽暗的隧道,回聲穿越
不明的邊界,途經深不見底的夜空
記憶重新安裝上路:一切安好
黎明時看到海線,衣衫更寂寞
一邊拍打波浪,一邊風乾成鹽
如果憂傷溶解,在潮濕的語氣裡
那些卑微的傷痛會不會和你
遺失同一件錯誤的褲袋?
每條褲底都有神諭存在
讓不諳現狀的人易於青睞
熱辣之後,時光扣緊褲頭和口袋
掉入另一人徒勞無功的敏感帶
神就窩藏在我們各自
難言的器官……
--
◎詩人簡介
康書恩,筆名羽沁,1995年1月12日生,2013年畢業於國立花蓮高級中學,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二年級,任職臺師大噴泉現代詩社第四十八屆社長、風球詩社大學詩展執行長、《風球詩雜誌》編輯、《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救國團生活美學文藝營授課講師,並為香港聲韻詩社臺灣分部同仁。曾獲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三獎、師大紅樓文學獎新詩組首獎,並出版個人詩集《潮海印象》。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詩題用敏感帶的顯眼詞彙,不禁讓人往性的方面聯想,文字中又討論到愛,以及愛與性的交界地帶,「每條褲底都有神諭存在」試圖自我探討性的寓意,「熱辣之後,日常縮回各自的器官/開始學會胃痛、心律不整」,生動的描寫出性行為過後的動物傷感,詩中用海水、蛇與衣著,隱約但深情的表現性慾起伏的抽象思維。
「泳褲又為了暴力緩緩裸開」、「水蛇盤桓失溫的肢體如過期的保險套/褲檔裡盡是傷人的技巧」的句子中,可見作者並非持平的討論性,更帶有些許敬畏,謹慎含蓄的寫性愛場景,「如果憂傷溶解,在潮濕的語氣裡/那些卑微的傷痛會不會和你/遺失同一件錯誤的褲袋?」,性能使兩人真正的互相抵達彼此嗎?是兩個人最近的距離嗎?性與愛是否可互相容納為同一物質呢?引發人更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
詩中的段落間,推進的思維較少,但也呈現出被苦悶纏繞的意象,行句間的尾音,若有似無的押韻,念起來的口感綿密,輾轉反側的穿梭在詩中,作者將無解的課題落在無解,青春期勃發的情緒形塑的恰如其分、點到為止。
--
每條褲底都有神諭存在
熱辣之後,日常縮回各自的
器官,開始學會胃痛、心律不整
時間扣緊褲頭和口袋,皮帶
繞行夜一般漫長的港灣
有些事如螻蟻般不安,磨合為鞋底
軟弱的部分。踏上足跡未乾的沙灘
腳趾頭褪去舊皮滑出溫柔的小刀
輕輕刺進安分的礁岸,戲水時
泳褲又為了暴力緩緩裸開
也許海面為床,卻不具好夢保證單
月光蓋過頭頂還誤以為你在道晚安
欲望濕成大片海草,沿髮茨向胸脯纏繞
水蛇盤桓失溫的肢體如過期的保險套
褲檔裡盡是傷人的技巧
有時我褪去衣褲為青春煩惱
站在鏡前,短小的指涉無可救藥
像車過幽暗的隧道,回聲穿越
不明的邊界,途經深不見底的夜空
記憶重新安裝上路:一切安好
黎明時看到海線,衣衫更寂寞
一邊拍打波浪,一邊風乾成鹽
如果憂傷溶解,在潮濕的語氣裡
那些卑微的傷痛會不會和你
遺失同一件錯誤的褲袋?
每條褲底都有神諭存在
讓不諳現狀的人易於青睞
熱辣之後,時光扣緊褲頭和口袋
掉入另一人徒勞無功的敏感帶
神就窩藏在我們各自
難言的器官……
--
◎詩人簡介
康書恩,筆名羽沁,1995年1月12日生,2013年畢業於國立花蓮高級中學,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二年級,任職臺師大噴泉現代詩社第四十八屆社長、風球詩社大學詩展執行長、《風球詩雜誌》編輯、《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救國團生活美學文藝營授課講師,並為香港聲韻詩社臺灣分部同仁。曾獲臺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三獎、師大紅樓文學獎新詩組首獎,並出版個人詩集《潮海印象》。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詩題用敏感帶的顯眼詞彙,不禁讓人往性的方面聯想,文字中又討論到愛,以及愛與性的交界地帶,「每條褲底都有神諭存在」試圖自我探討性的寓意,「熱辣之後,日常縮回各自的器官/開始學會胃痛、心律不整」,生動的描寫出性行為過後的動物傷感,詩中用海水、蛇與衣著,隱約但深情的表現性慾起伏的抽象思維。
「泳褲又為了暴力緩緩裸開」、「水蛇盤桓失溫的肢體如過期的保險套/褲檔裡盡是傷人的技巧」的句子中,可見作者並非持平的討論性,更帶有些許敬畏,謹慎含蓄的寫性愛場景,「如果憂傷溶解,在潮濕的語氣裡/那些卑微的傷痛會不會和你/遺失同一件錯誤的褲袋?」,性能使兩人真正的互相抵達彼此嗎?是兩個人最近的距離嗎?性與愛是否可互相容納為同一物質呢?引發人更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
詩中的段落間,推進的思維較少,但也呈現出被苦悶纏繞的意象,行句間的尾音,若有似無的押韻,念起來的口感綿密,輾轉反側的穿梭在詩中,作者將無解的課題落在無解,青春期勃發的情緒形塑的恰如其分、點到為止。
--
◎小編的工商服務時間:
各位讀者們大家好,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絲頁將在這周六(08/08)首次推出【利利歷險記】的專欄文章,希望各位會喜歡另外一種賞析的樣貌。
各位讀者們大家好,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絲頁將在這周六(08/08)首次推出【利利歷險記】的專欄文章,希望各位會喜歡另外一種賞析的樣貌。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歧視 ◎潘柏霖
歧視 ◎潘柏霖
他們很可憐
不要看他們
這樣很不禮貌
不會開車的是女人
女人比較愛洋人
黑人不是洋人
當過兵的才是
真正的男人
所以那些沒有的
他們很可憐
他們沒有社會化
不懂規矩
不要看他們
我們移開山
打開通往神靈的路
貼一張徵收紙條
封住祖靈的通道
保護殘存的原住民
有些不能結婚的人
每年固定一日
在街頭穿上婚紗
我們讓他們遊行
但不要看他們
今天天氣很好
你們知道這些就好
我們這樣才是
真正的公平
他們好可憐這件事
我們不要告訴他們
--
◎詩人簡介
潘柏霖,與PTT廝混多年,創作常用的ID為:Genway/urmygod/anastomosis,於詩版以Genway活動為主。筆名:呻吟/麋人。
(簡介來自:https://www.facebook.com/neverwillhappyagain)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無
--
◎小編賞析
全詩緊扣著詩題〈歧視〉,作者用「我們」和「他們」這兩個人稱代名詞貫穿整首詩。從詩中可以得知,「他們」指的是女人、黑人、沒當過兵的男人、原住民、同性戀,作者在描述「他們」的時候使用負面字詞,然而在描述「我們」的時候卻用了「保護」、「真正的公平」這樣正面的字詞,營造出「我們」和「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
詩中反覆提到「他們很可憐」、「不要看他們」,這兩句是本詩的核心,「可憐」讓人聯想到弱勢、令人同情,這兩句的語氣帶有隱隱的同情,而「不要看他們」這樣的動作帶有「憐憫」的意味,這些舉動顯現出「我們」的自以為是,「我們」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沒有歧視「他們」,卻總在有意或無意間將「他們」與「我們」的階級關係明確的切割出來,「我們」是高高在上的一群人,而「他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群人。小編認為,作者運用反諷手法呈現這首詩的模樣,同時也是在展現存在於這世界某些人的真正面貌。
--
◎小編的工商服務時間:
各位讀者們大家好,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絲頁將在這周六(08/08)首次推出【利利歷險記】的專欄文章,希望各位會喜歡另外一種賞析的樣貌。
他們很可憐
不要看他們
這樣很不禮貌
不會開車的是女人
女人比較愛洋人
黑人不是洋人
當過兵的才是
真正的男人
所以那些沒有的
他們很可憐
他們沒有社會化
不懂規矩
不要看他們
我們移開山
打開通往神靈的路
貼一張徵收紙條
封住祖靈的通道
保護殘存的原住民
有些不能結婚的人
每年固定一日
在街頭穿上婚紗
我們讓他們遊行
但不要看他們
今天天氣很好
你們知道這些就好
我們這樣才是
真正的公平
他們好可憐這件事
我們不要告訴他們
--
◎詩人簡介
潘柏霖,與PTT廝混多年,創作常用的ID為:Genway/urmygod/anastomosis,於詩版以Genway活動為主。筆名:呻吟/麋人。
(簡介來自:https://www.facebook.com/neverwillhappyagain)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無
--
◎小編賞析
全詩緊扣著詩題〈歧視〉,作者用「我們」和「他們」這兩個人稱代名詞貫穿整首詩。從詩中可以得知,「他們」指的是女人、黑人、沒當過兵的男人、原住民、同性戀,作者在描述「他們」的時候使用負面字詞,然而在描述「我們」的時候卻用了「保護」、「真正的公平」這樣正面的字詞,營造出「我們」和「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
詩中反覆提到「他們很可憐」、「不要看他們」,這兩句是本詩的核心,「可憐」讓人聯想到弱勢、令人同情,這兩句的語氣帶有隱隱的同情,而「不要看他們」這樣的動作帶有「憐憫」的意味,這些舉動顯現出「我們」的自以為是,「我們」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沒有歧視「他們」,卻總在有意或無意間將「他們」與「我們」的階級關係明確的切割出來,「我們」是高高在上的一群人,而「他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群人。小編認為,作者運用反諷手法呈現這首詩的模樣,同時也是在展現存在於這世界某些人的真正面貌。
--
◎小編的工商服務時間:
各位讀者們大家好,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絲頁將在這周六(08/08)首次推出【利利歷險記】的專欄文章,希望各位會喜歡另外一種賞析的樣貌。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乏術 ◎孫梓評
乏術 ◎孫梓評
誰在重複點播簡單的事物
最後的光已經宣布孤獨
還缺少一根繩子好好圈住
那些差點脫口而出含鈉量過高的幾種祝福
在舌尖平原地形煎煮
一種象徵性質的什麼坡度
送到時間無人的住處
守門員的眼睛被悄悄矇住
無數次或甜或苦的字幕
終於讀到麻木
誰還在持續開放左心房出租
過時家具紛紛長出頭顱
光線沈默負責運輸
星球都是個體戶
我們失去對待的魔術
--
◎詩人簡介
孫梓評,1976年生,高雄人。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曾出版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福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及其他文類多項。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賞析
這首詩選自於孫梓評《善遞饅頭》(2012)的第一首詩,從詩集名稱就可看到作者偏好音韻遊戲,也在詩集後頭自言:「善地饅頭,sentimental諧音:傷感,剛好是整本詩的伏流。」
全詩完成了一韻到底的技法,有人認為現代詩不應該像歌詞,但詩人的押韻強迫症,好像冥冥中犯了現代詩的忌諱。讓讀者讀起來時會有重複、輪迴、無力的感覺,可是這樣的形式回應詩中「誰在重複點播簡單的事物」,直言生活中日復一日的命運狀態。
而詩人仍堅持「最後的光已經宣布孤獨」時去祝福對方「那些差點脫口而出/含鈉量過高的幾種祝福/在舌尖平原地形煎煮」,像是想要用自己濃度過高的淚水,去給予他人溫度與美好。但祝福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話說得不好,反而像是某種諷刺。話到了舌尖,卻翻來覆去不知如何說出口,最後只能沈默以對。
城市讓時間變得寶貴,而娛樂也壓縮成通勤時的手機屏幕。生活決定我們的模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開始被侷限成「星球都是個體戶/我們失去對待的魔術」,無法好好的彼此對待。雖然魔術亦真亦假,還需要苦練,但它能讓雙方都能獲得最簡單的快樂。
回到詩題〈乏術〉,匆忙的生活下我們都忘了真誠,忘了如何彼此對待。我感覺上,像是作者提供了一個房間,一個灰色而憂鬱的隔離。房內或許有光,但是仍微弱的照不清對方的面容。作者用這樣的感傷,提醒我們都住在這樣一個,被水泥封閉的個體戶中。
--
◎小編的工商服務時間:
各位讀者們大家好,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絲頁將在這周六(08/08)首次推出【利利歷險記】的專欄文章,希望各位會喜歡另外一種賞析的樣貌。
誰在重複點播簡單的事物
最後的光已經宣布孤獨
還缺少一根繩子好好圈住
那些差點脫口而出含鈉量過高的幾種祝福
在舌尖平原地形煎煮
一種象徵性質的什麼坡度
送到時間無人的住處
守門員的眼睛被悄悄矇住
無數次或甜或苦的字幕
終於讀到麻木
誰還在持續開放左心房出租
過時家具紛紛長出頭顱
光線沈默負責運輸
星球都是個體戶
我們失去對待的魔術
--
◎詩人簡介
孫梓評,1976年生,高雄人。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曾出版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福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及其他文類多項。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賞析
這首詩選自於孫梓評《善遞饅頭》(2012)的第一首詩,從詩集名稱就可看到作者偏好音韻遊戲,也在詩集後頭自言:「善地饅頭,sentimental諧音:傷感,剛好是整本詩的伏流。」
全詩完成了一韻到底的技法,有人認為現代詩不應該像歌詞,但詩人的押韻強迫症,好像冥冥中犯了現代詩的忌諱。讓讀者讀起來時會有重複、輪迴、無力的感覺,可是這樣的形式回應詩中「誰在重複點播簡單的事物」,直言生活中日復一日的命運狀態。
而詩人仍堅持「最後的光已經宣布孤獨」時去祝福對方「那些差點脫口而出/含鈉量過高的幾種祝福/在舌尖平原地形煎煮」,像是想要用自己濃度過高的淚水,去給予他人溫度與美好。但祝福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話說得不好,反而像是某種諷刺。話到了舌尖,卻翻來覆去不知如何說出口,最後只能沈默以對。
城市讓時間變得寶貴,而娛樂也壓縮成通勤時的手機屏幕。生活決定我們的模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開始被侷限成「星球都是個體戶/我們失去對待的魔術」,無法好好的彼此對待。雖然魔術亦真亦假,還需要苦練,但它能讓雙方都能獲得最簡單的快樂。
回到詩題〈乏術〉,匆忙的生活下我們都忘了真誠,忘了如何彼此對待。我感覺上,像是作者提供了一個房間,一個灰色而憂鬱的隔離。房內或許有光,但是仍微弱的照不清對方的面容。作者用這樣的感傷,提醒我們都住在這樣一個,被水泥封閉的個體戶中。
--
◎小編的工商服務時間:
各位讀者們大家好,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絲頁將在這周六(08/08)首次推出【利利歷險記】的專欄文章,希望各位會喜歡另外一種賞析的樣貌。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頭城 ◎零雨
頭城 ◎零雨
—悼F
初夏的黃昏你最好
坐6點5分那班火車
龜山島的腳剛被薄霧洗過
房屋的白牆壁
把黑窗襯得更黑
黑得有點讓人心動
然後火車經過隧道
然後樹也變黑了
然後比艷藍還亮的淺藍布簾
漸漸掉落火車的窗口
最後掉在村子裡
電線杆的路燈上
那時你特別聽到
跌落山谷的一面鐘
細細叫著蟬一樣地叫
向右掠過水域騷動
龜山島淺淺的睡眠
列車長來剪票了不知為什麼
他說了謝謝又說旅途愉快
而那正是我想對你說的
--
◎詩人簡介
零雨
本名王美琴,1952年生於台北縣,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文學碩士,曾任《國文天地》副總編輯、《現代詩》主編,是《現在詩》的創始成員,現於宜蘭大學任教,擔任宜蘭詩社「歪仔歪」顧問。
不同於多數女詩人的溫婉詩風,零雨的詩有著更多的洞察與知性,用心靈書寫生命與人類關係,擅長運象徵和比喻營造出一種形式化的畫面,藉此表達她獨特的書寫視角。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這首詩由副標「悼F」,我們可得知這首詩是悼念某人的。以此為基礎來分析這首詩,才能看到它淡淡的文字下的情感。
這首詩的前五段都是在講景色,我們可以藉由時間與空間來分析這五段,藉此和第六段相呼應。
先就時間的層面來講吧,在「黃昏」的時候搭火車,天色自然是準備轉暗。6點5分寫起來就是0605,或許是指某個重要的日期,對作者及作者預設的某部份讀者而言有其意義,但我們並非作者,不須、也無法就這數字來探討下去。
接著在第二、第三段出現了「黑」,第四段的「淺藍布簾」,從「火車的窗口」落到「路燈上」,天色正從黃昏的橘紅轉至一種介於藍、紫之間的豔藍色,這樣的豔藍色落到火車窗邊,最後又落到路燈上,這樣的寫法自然也就提示了時間的流動是從黃昏變成黑夜,最後收在路燈,也就暗示了路燈亮起,進入夜晚,才有後來「龜山島淺淺的睡眠」。
時間上由黃昏走向黑夜,自然也就暗示著F的逝去。
接著是空間,詩名為〈頭城〉,是宜蘭往台北的最後一個鄉鎮。宜蘭是被山環繞的平原,當景色從平原變成山上時,也就知道是往離開宜蘭的路上;配上詩名來理解,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你」在黃昏搭火車,從頭城往台北過去。
景色先是龜山島,龜山島靠近頭城,搭火車往台北的遊子們,往往都是在火車裡看向右方的龜山島的。接著是民房(房屋的白牆壁/把黑窗襯得更黑),表示還在平地。(雖然山上也是有人居住的,不過火車鐵軌穿過的山區事實上是很少看見房屋的。)在這裡,有個比較令人在意的修辭是「黑的讓人有點心動」,不大確定這是作者對死亡或某種平靜有嚮往,或者是黑本身便如黑洞般吸引人。
「然後火車經過隧道/然後樹也黑了」,隧道表示山區(畢竟沒有山哪需要隧道呢),此時已經開始進入山裡,看得見樹林,而進入隧道的那一刻,就看不見樹了。「然後比艷藍還亮的淺藍布簾/漸漸掉落火車的窗口」這兩句自然也提示了火車已出隧道。
之後是聽覺,明明是在火車裡,火車的聲音是相當吵雜的,卻還是能聽到「跌落山谷的一面鐘/細細叫著蟬一樣地叫」,也只有聽覺,才能穿過山林,「向右掠過水域騷動/龜山島淺淺的睡眠」。
這聽很可能不是真正物理上的聽到,而是一種感覺。鐘聲是葬禮時常見的聲音,龜山島代表宜蘭,呼應了第二段的第一行。如果僅僅用一個淺薄的解釋方式,是可以說「你」可能去世於宜蘭,但是我認為作者應該有更深的含意,畢竟是「你」在離去時聽到這鐘聲的,這或許是一種對於蘭陽土地的情感。如果「你」沒有逝去,或許也不會想離開這片土地吧。
總結一下,就空間上而言,「你」正在離開宜蘭。而這離開的旅程,很可能和死亡相關,因為去世了而必須回去。
在這樣的最後一段旅程之中,作者藉由列車長說出「謝謝」及「旅途愉快」,「而那正是我想對你說的」。作者將這最後一趟的哀傷寫得很淡,甚至以「旅途愉快」來取代「一路好走」這樣的句子。
作者不寫和F互動過的場景,只寫景色與時間的流動,只有最後一段才真正告白,但那樣的告白卻也是極輕的。或許就是因為回憶那些互動實在太痛,所以才描寫景色,用一種接近目送的方式來告別F吧。
—悼F
初夏的黃昏你最好
坐6點5分那班火車
龜山島的腳剛被薄霧洗過
房屋的白牆壁
把黑窗襯得更黑
黑得有點讓人心動
然後火車經過隧道
然後樹也變黑了
然後比艷藍還亮的淺藍布簾
漸漸掉落火車的窗口
最後掉在村子裡
電線杆的路燈上
那時你特別聽到
跌落山谷的一面鐘
細細叫著蟬一樣地叫
向右掠過水域騷動
龜山島淺淺的睡眠
列車長來剪票了不知為什麼
他說了謝謝又說旅途愉快
而那正是我想對你說的
--
◎詩人簡介
零雨
本名王美琴,1952年生於台北縣,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文學碩士,曾任《國文天地》副總編輯、《現代詩》主編,是《現在詩》的創始成員,現於宜蘭大學任教,擔任宜蘭詩社「歪仔歪」顧問。
不同於多數女詩人的溫婉詩風,零雨的詩有著更多的洞察與知性,用心靈書寫生命與人類關係,擅長運象徵和比喻營造出一種形式化的畫面,藉此表達她獨特的書寫視角。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這首詩由副標「悼F」,我們可得知這首詩是悼念某人的。以此為基礎來分析這首詩,才能看到它淡淡的文字下的情感。
這首詩的前五段都是在講景色,我們可以藉由時間與空間來分析這五段,藉此和第六段相呼應。
先就時間的層面來講吧,在「黃昏」的時候搭火車,天色自然是準備轉暗。6點5分寫起來就是0605,或許是指某個重要的日期,對作者及作者預設的某部份讀者而言有其意義,但我們並非作者,不須、也無法就這數字來探討下去。
接著在第二、第三段出現了「黑」,第四段的「淺藍布簾」,從「火車的窗口」落到「路燈上」,天色正從黃昏的橘紅轉至一種介於藍、紫之間的豔藍色,這樣的豔藍色落到火車窗邊,最後又落到路燈上,這樣的寫法自然也就提示了時間的流動是從黃昏變成黑夜,最後收在路燈,也就暗示了路燈亮起,進入夜晚,才有後來「龜山島淺淺的睡眠」。
時間上由黃昏走向黑夜,自然也就暗示著F的逝去。
接著是空間,詩名為〈頭城〉,是宜蘭往台北的最後一個鄉鎮。宜蘭是被山環繞的平原,當景色從平原變成山上時,也就知道是往離開宜蘭的路上;配上詩名來理解,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你」在黃昏搭火車,從頭城往台北過去。
景色先是龜山島,龜山島靠近頭城,搭火車往台北的遊子們,往往都是在火車裡看向右方的龜山島的。接著是民房(房屋的白牆壁/把黑窗襯得更黑),表示還在平地。(雖然山上也是有人居住的,不過火車鐵軌穿過的山區事實上是很少看見房屋的。)在這裡,有個比較令人在意的修辭是「黑的讓人有點心動」,不大確定這是作者對死亡或某種平靜有嚮往,或者是黑本身便如黑洞般吸引人。
「然後火車經過隧道/然後樹也黑了」,隧道表示山區(畢竟沒有山哪需要隧道呢),此時已經開始進入山裡,看得見樹林,而進入隧道的那一刻,就看不見樹了。「然後比艷藍還亮的淺藍布簾/漸漸掉落火車的窗口」這兩句自然也提示了火車已出隧道。
之後是聽覺,明明是在火車裡,火車的聲音是相當吵雜的,卻還是能聽到「跌落山谷的一面鐘/細細叫著蟬一樣地叫」,也只有聽覺,才能穿過山林,「向右掠過水域騷動/龜山島淺淺的睡眠」。
這聽很可能不是真正物理上的聽到,而是一種感覺。鐘聲是葬禮時常見的聲音,龜山島代表宜蘭,呼應了第二段的第一行。如果僅僅用一個淺薄的解釋方式,是可以說「你」可能去世於宜蘭,但是我認為作者應該有更深的含意,畢竟是「你」在離去時聽到這鐘聲的,這或許是一種對於蘭陽土地的情感。如果「你」沒有逝去,或許也不會想離開這片土地吧。
總結一下,就空間上而言,「你」正在離開宜蘭。而這離開的旅程,很可能和死亡相關,因為去世了而必須回去。
在這樣的最後一段旅程之中,作者藉由列車長說出「謝謝」及「旅途愉快」,「而那正是我想對你說的」。作者將這最後一趟的哀傷寫得很淡,甚至以「旅途愉快」來取代「一路好走」這樣的句子。
作者不寫和F互動過的場景,只寫景色與時間的流動,只有最後一段才真正告白,但那樣的告白卻也是極輕的。或許就是因為回憶那些互動實在太痛,所以才描寫景色,用一種接近目送的方式來告別F吧。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再過去就是我家 ◎黃翾
再過去就是我家 ◎黃翾
──3/20
「要如何去說明我內心
無數過早的疑慮與惶惶不安?」
那些希望誰看卻來不及的花,今天
都已經謝盡了
總想著要遲緩一類因累積造就的
無力感,然後對誰好
但不應該讓人察知你偶或
回頭的習慣;不應該讓人愛你
小小的膽量
以為黑暗是沒有,或許
某日會忽然領悟了一種難以為繼的感傷
賸下的時間要這麼走,這麼走
再過去就是我家
--
◎作者簡介
黃翾
1987年生於深坑,長成於台北。
曾獲
第一屆x19評審獎
第二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組優勝
曾獲推薦發表作品於聯合文學〈青春新浪〉專輯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黃翾。這個名字有如秘密般,被一些喜歡詩的人所記得。
在「每天為你讀一首詩」4/19日時,郭哲佑〈從來不是如此輕易〉一詩的末段,也提及了這個名字。
〈再過去是我家〉這首詩的意象綿密,開場有如故事般地敘事,希望某一個「你」能看到的花,都已經謝盡了。要有足夠數量的花朵,才能夠「謝盡」,敘事者第一句就拉出了一個令人難受的場景。一個女孩,看著窗口的花,日復一日地凋謝完畢。
「那些希望誰看卻來不及的花」,花又暗指在關係中所付出的好意,付出的好意,在沒有得到對等的回饋時,慢慢地,也就不會再想繼續付出。敘事者想要將爬上身體的無力感,不那麼快地蔓延,因為必需還是要對人好,對誰好都行。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得到「你」的回應,那就對隨便誰好吧。
對了這一個新的「誰」好之後,但仍無法放下舊日的關係,因此自己不應該獲得愛。對於自己這樣在關係上的行為,那種茫然和惶惑感日漸深重。
「以為黑暗是沒有」,以為「黑暗」的本身,就是「虛無」這個概念。一進入到了黑暗,甚至一閉上眼睛,身邊的那些和自己交纏的人、事、物,都不再出現,自己不再擁有他們。或許自己會開始明白,開始懂得,在剩下的時間,就只能夠繼續往前。擁有一個人,或沒有一個人,都只得繼續往前走了。
再過去,就是我家。但是卻一點也沒有回家的感覺,反而全詩充滿了諸多徬徨感。全詩收束在「我家」,就會讓人開始思考,「我家」的意含是什麼呢?小編的解讀是,家是一個歸屬的概念,但以全詩來判斷,這一個歸屬,卻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因此再過去即使是我家,也暗指的是接下來的路,我即使一個人也得好好地走。
https://goo.gl/MdGphO
──3/20
「要如何去說明我內心
無數過早的疑慮與惶惶不安?」
那些希望誰看卻來不及的花,今天
都已經謝盡了
總想著要遲緩一類因累積造就的
無力感,然後對誰好
但不應該讓人察知你偶或
回頭的習慣;不應該讓人愛你
小小的膽量
以為黑暗是沒有,或許
某日會忽然領悟了一種難以為繼的感傷
賸下的時間要這麼走,這麼走
再過去就是我家
--
◎作者簡介
黃翾
1987年生於深坑,長成於台北。
曾獲
第一屆x19評審獎
第二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組優勝
曾獲推薦發表作品於聯合文學〈青春新浪〉專輯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黃翾。這個名字有如秘密般,被一些喜歡詩的人所記得。
在「每天為你讀一首詩」4/19日時,郭哲佑〈從來不是如此輕易〉一詩的末段,也提及了這個名字。
〈再過去是我家〉這首詩的意象綿密,開場有如故事般地敘事,希望某一個「你」能看到的花,都已經謝盡了。要有足夠數量的花朵,才能夠「謝盡」,敘事者第一句就拉出了一個令人難受的場景。一個女孩,看著窗口的花,日復一日地凋謝完畢。
「那些希望誰看卻來不及的花」,花又暗指在關係中所付出的好意,付出的好意,在沒有得到對等的回饋時,慢慢地,也就不會再想繼續付出。敘事者想要將爬上身體的無力感,不那麼快地蔓延,因為必需還是要對人好,對誰好都行。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得到「你」的回應,那就對隨便誰好吧。
對了這一個新的「誰」好之後,但仍無法放下舊日的關係,因此自己不應該獲得愛。對於自己這樣在關係上的行為,那種茫然和惶惑感日漸深重。
「以為黑暗是沒有」,以為「黑暗」的本身,就是「虛無」這個概念。一進入到了黑暗,甚至一閉上眼睛,身邊的那些和自己交纏的人、事、物,都不再出現,自己不再擁有他們。或許自己會開始明白,開始懂得,在剩下的時間,就只能夠繼續往前。擁有一個人,或沒有一個人,都只得繼續往前走了。
再過去,就是我家。但是卻一點也沒有回家的感覺,反而全詩充滿了諸多徬徨感。全詩收束在「我家」,就會讓人開始思考,「我家」的意含是什麼呢?小編的解讀是,家是一個歸屬的概念,但以全詩來判斷,這一個歸屬,卻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因此再過去即使是我家,也暗指的是接下來的路,我即使一個人也得好好地走。
https://goo.gl/MdGphO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種子——兒童炸彈客 ◎葉蓬玲
種子——兒童炸彈客 ◎葉蓬玲
雨水是它們
在土壤中看見天空第一朵白雲
墜落成透明的鮮血
干涸成渣滓
它們被人供養
以節奏
以規律而冗長的禱聲
它們沒有翅膀
卻幻想若飛翔只是
——卸下羽毛切割雲的儀式
並在大街上播放走調的聖歌
它們可以穿上羽衣劇烈地跳舞踢踢踏踏
踏亂規律的節奏踢踢踏踏
不斷旋轉以暈眩耳鳴為理由
——人們的禱聲繼續,有雲
墜落,伴隨走調的聖歌
它們旋轉時身上開出無意義的枝椏
如同合十的雙手升起
割裂一朵雲
開闢一條鮮紅的道路
它們的雙手如同人們的虔誠
白紙黑字的經文遺失
禱聲的節奏記錯
於是有鳥飛過
有羽毛被拾起
天空最後一朵白雲裂開
此後,雨水是
烏雲沉重地墜落
擊醒孩子們的酣睡
一顆種子清醒地萌芽與落血
那些孩子們忘記曾經幻想飛翔
【動地吟╳花蹤_新人小輯】
--
◎作者簡介
葉蓬玲。二十歲,目前就讀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二年級,出生在水瓶與雙魚之間,徘徊在理智與多疑之間,寫在文字與自我之間。喜歡詩和像詩一樣悠閒跳躍的生活。曾獲第十一屆花蹤新秀新詩評審獎、游川短詩二獎、三獎、優秀獎等。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詩題『種子』和『兒童(炸彈客)』之間用破折號連接,將『兒童』和『種子』視為一種希望的意味,也是全詩裡頭貫徹的中心:種子是農地的希望;兒童是農村(或世界)的希望。『炸彈客』挪用的是電影《白米炸彈客》的名稱,將『白米』回歸到原型,並且與『種子』鏈接,書寫農村小孩的故事
但是,顯然這首詩所描述的是一場悲劇:白雲墜落為鮮血、走調的聖歌、曾經幻想飛翔,書寫出農夫們面對大環境的無力、無助。這悲劇的書寫精彩在於,詩人擅用農村常出現的事物:雨水、土壤、白雲、鳥、種子、儀式,大致描繪農村場景;再以另外一種違背我們顛倒常理所知的農村規律,刻畫農夫的困境:白雲降落的雨水是鮮血;儀式的聖歌走調、舞步踏亂、鳥兒不再成為一種飛翔的夕陽,反而是重重的墜落,像烏雲般。同時,這樣的反差也回應了詩題。
被擊醒的孩子們,從酣睡中醒來,要如何面對希望的破滅?這是詩人沒說的。
雨水是它們
在土壤中看見天空第一朵白雲
墜落成透明的鮮血
干涸成渣滓
它們被人供養
以節奏
以規律而冗長的禱聲
它們沒有翅膀
卻幻想若飛翔只是
——卸下羽毛切割雲的儀式
並在大街上播放走調的聖歌
它們可以穿上羽衣劇烈地跳舞踢踢踏踏
踏亂規律的節奏踢踢踏踏
不斷旋轉以暈眩耳鳴為理由
——人們的禱聲繼續,有雲
墜落,伴隨走調的聖歌
它們旋轉時身上開出無意義的枝椏
如同合十的雙手升起
割裂一朵雲
開闢一條鮮紅的道路
它們的雙手如同人們的虔誠
白紙黑字的經文遺失
禱聲的節奏記錯
於是有鳥飛過
有羽毛被拾起
天空最後一朵白雲裂開
此後,雨水是
烏雲沉重地墜落
擊醒孩子們的酣睡
一顆種子清醒地萌芽與落血
那些孩子們忘記曾經幻想飛翔
【動地吟╳花蹤_新人小輯】
--
◎作者簡介
葉蓬玲。二十歲,目前就讀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二年級,出生在水瓶與雙魚之間,徘徊在理智與多疑之間,寫在文字與自我之間。喜歡詩和像詩一樣悠閒跳躍的生活。曾獲第十一屆花蹤新秀新詩評審獎、游川短詩二獎、三獎、優秀獎等。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詩題『種子』和『兒童(炸彈客)』之間用破折號連接,將『兒童』和『種子』視為一種希望的意味,也是全詩裡頭貫徹的中心:種子是農地的希望;兒童是農村(或世界)的希望。『炸彈客』挪用的是電影《白米炸彈客》的名稱,將『白米』回歸到原型,並且與『種子』鏈接,書寫農村小孩的故事
但是,顯然這首詩所描述的是一場悲劇:白雲墜落為鮮血、走調的聖歌、曾經幻想飛翔,書寫出農夫們面對大環境的無力、無助。這悲劇的書寫精彩在於,詩人擅用農村常出現的事物:雨水、土壤、白雲、鳥、種子、儀式,大致描繪農村場景;再以另外一種違背我們顛倒常理所知的農村規律,刻畫農夫的困境:白雲降落的雨水是鮮血;儀式的聖歌走調、舞步踏亂、鳥兒不再成為一種飛翔的夕陽,反而是重重的墜落,像烏雲般。同時,這樣的反差也回應了詩題。
被擊醒的孩子們,從酣睡中醒來,要如何面對希望的破滅?這是詩人沒說的。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In Situ ◎黃子揚
我從城市雲端眺望
你的身影錯落高樓夾縫
你願意聽我唸完一首詩嗎?
即使拒絕了陽光
只看見你自己,在大樓玻璃鏡前
如蟻獸馱負現代的甲殼
你願意聽我唸完一首詩嗎?
在疾駛的火車廂
當陽光試圖環繞你的頸間
叩醒你閉合的初心如蓮
你願意,緩緩開放
站立成一池盛夏
讓老人俯身採摘
安坐。
黃昏斜躺鐵軌,無限拉長
一生,足以一再啜飲
回甘,一息寧靜
你願意聽我唸完一首詩嗎?
時間無法超越慢行
在無數的邂逅,在奔流中
在生命的枯榮與起落
你願意停止腳步、掩起耳朵
僅僅,聽我唸完一首詩嗎?
(* in situ是拉丁文片語,指“在原位”的意思。)
【動地吟╳花蹤_新人小輯】
--
◎作者簡介
黃子揚。筆名黃紙羊。一九九三年生。目前就讀博特拉大學外文系,專欄作者、紙樂團keyboard手兼填詞。喜歡張懸、泰戈爾和希臘文學。曾以詩、散文、小說作品獲若干文學獎,作品散見出版合集與各大文藝報刊雜誌。覺得寫詩是實現心中嚮往。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這首以『你願意聽我唸完一首詩嗎?』的詩,其實在探問『時間』這個議題。紀登斯(Giddens)所談論的時間與空間的分離,正是我們說面對的一個困境,當然現代性的結果是一體兩面的。一如,這首詩所探問的:在與時間較勁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移動——由這一點至另一點,間中你是否『願意』聽我唸完一首詩?
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常常面對如此複雜的困境——富裕並未使得我們輕鬆,卻是越來越忙碌。雖然,身處於現代性的世界,我們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可能性。但是,是好、是壞,每個人的意見有所不同。
處於極為不穩定的狀態下,『你願意停止腳步、掩起耳朵/僅僅,聽我念完一首詩嗎?』這是詩人的訴求。更深一層的所指,那應該是:在這個現代的世界中,你願意思考這個弔詭生活、複雜語言轉譯的現象嗎?還是持續不斷往前走?其實,更簡單的是你就好好聽我唸完一首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