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門前 ◎顧城
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
早晨,陽光照在草上
我們站著
扶著自己的門扇
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有門,不用開開
是我們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還要流浪
我們把六弦琴交給他
我們不走了
我們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毀滅的土地
我們要乘著他
度過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
有時狹隘
然而,他有歷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們愛土地
我們站著
用木鞋挖著
泥土,門也曬熱了
我們輕輕靠著
十分美好
牆後的草
不會再長大了,他只用指
尖,觸了觸陽光
--
◎作者簡介
顧城
中國著名詩人,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北京,六二年開始寫詩;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襲捲中國,此後未再就學;六九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七三年移往濟南;七四年全家回到北京,曾從事油漆工、翻糖工、木匠、編輯等工作;七九年參與《今天》文學社團,與北島、舒婷等人開創了截然不同的新詩風格,評論者稱之為朦朧詩派;八七年前往奧地利、法國、英國等國家講學訪問;八八年定居奧克蘭,九三年辭世。留世有舊體詩、新體詩、童話寓言詩、歌詞、文論等多種創作,出版有《北島、顧城詩選》、《黑眼睛》、《水銀》、《海籃》、《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小說《英兒》等。詩風真摯、自然,與北島同被視為朦朧詩代表人物,為中國當代重要詩人。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34300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提供:旅臺小子
--
◎小編웃賞析
如簡介所述,大家知道顧城是屬於「朦朧派」詩人,所謂的朦朧,是在詩中多用象徵的手法,不直接闡述詩所要表達的意涵;有些人認為這類的詩太過晦澀以至於難懂。小編先岔個題,也許是現行國文教育體制的緣故,在台灣經常可以聽到「讀不懂詩」的說法,然而在其他國家並不見得是如此,甚至在台灣也不全然都是難懂的詩。因此在中國,會有「朦朧派」的分類並不難理解,因為他們的詩歌發展脈絡在政權和文化分離的同時就已經走向不同的路了。顧城對朦朧詩派的說明,有一篇對話紀錄可以作為參考,小編引用其中一小段:「這類新詩的主要特徵,還是真實──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傾向主動的創造。從根本上說,它不是朦朧,而是一種審美意識的蘇醒,一些領域正在逐漸清晰起來。」(https://www.ptt.cc/bbs/poem/M.1269703249.A.466.html)
以這首〈門前〉為例,從表面文意上來看,作者透過門前的景色、草、陽光、風等等,營造出一個早晨明亮的意境,而整首詩的關鍵句,就是「十分美好」,因此看起來,這首詩的意旨是在寫出一種迎向未來的正向感,想想在門前曬著太陽、吹著暖風、看著小草,那確實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但從反面來說,本詩一開始就提到「我多麼希望」,是不是可能在暗指現況並不如人意?另外,詩中有三段描寫了對土地的情感,詩人黎俊成解析土地象徵的是國家(參考:http://mypaper.pchome.com.tw/7223576/post/1300068338),小編我雖然不完全同意,但這是有可能的。我很喜歡這首詩提供的意境,讀著讀著便讓人想像那樣子的場景,因此雖然「不懂」,仍不妨礙我對詩的熱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