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送別老師 ◎楊逵


多可悲啊!
怎麼不等花開就逝世
在我們的花園裡
您親自栽培的新底花
被魔鬼折斷
被風吹壞
被瘋狗踐踏
雖然播種了新底花,
啊,多可悲呀!
怎麼不等花開就逝世……
 

多可悲呀!
怎麼不等花開就逝世
您播種的新底花
只要我不懈怠朝夕灌水
就會發芽
只要我不懈怠除草施肥
很快就會茁壯
只要我不懈怠除蟲
每一片葉子都會輝耀在朝日裡
啊!多可悲呀
老園丁喲,怎麼不等花開就逝世……
 

多可悲呀!
怎麼不等花開就逝世
一朵朵親手照顧的花
那顏色、那姿態
還沒見到就逝世了,您的心
恐怕滿懷遺恨吧!
可是、為了讓新的花朵綻放
即使連我都中途倒下
為你守墓的人當中
一定會有人繼承我們的工作!
只要種子不絕
即使兩三代之後……不久
也許會有人在我們的墳墓上
飾以那豐麗的新花朵吧……
 
出自《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
原文發表於《興南新聞》(1942年9月14日)
葉笛譯,酒井郁、黃英哲、清水賢一郎 、彭小妍校訂
 
--
 
◎作者簡介
 
楊逵
本名楊貴,1906年生於台南新化鎮,是日本時代臺灣文學重要的作家。童年時受噍吧哖事件的影響,民族意識逐漸萌芽。1924年東渡日本攻讀文學,受馬克思及無政府主義影響甚深,1927年返台從事農民運動。代表作〈送報伕〉曾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為台灣文學作品出現日本文壇之始。1935年創辦《台灣新文學》。七七事變爆發後歸農經營「首陽農場」。日本戰敗後,積極投入台灣社會重建與文學參與,創辦《台灣文學叢刊》。1949年因發表〈和平宣言〉遭國民黨政府判刑12年。晚年蟄居耕讀於東海花園,1985年3月辭世。
 
一生為人權奮鬥,不畏公權力的楊逵,用樸質的筆,寫出社會底層的心聲,被後人譽為「壓不扁的玫瑰」。著有《鵝媽媽出嫁》、《壓不扁的玫瑰》等,作品曾被收錄於國中國文教材。
 
(摘自《綠島家書》作者簡介)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Rick Chung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ickchungattw/7487209640/ )原圖經裁切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SA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楊逵是台灣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作家之一,不過他以小說著名。這次選擇賞析他的新詩,是因為鋼筆人希望能讓大家看見這位小說家的其他面相。
 
這首詩本身並不難讀,楊逵使用的字詞與意象並不艱澀,另外不知是為了強調詩的音樂性或者讓詩更容易讀,這首詩使用相當多重複的字句。這並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這首詩以日文發表時就已經有許多重複的句子了。
 
楊逵在這首詩內展示的美學與戰後風行的現代主義美學並不相同,更類似於他在小說內也展現的那種質樸的普羅美學。只是相較於他在戰前小說批判日本帝國與資本主義的戰鬥姿態(這份戰鬥姿態直到戰時書寫的《鵝媽媽出嫁》都還能看到隱隱的姿態),這首詩展現的更偏向個人性情的抒發。也因為這樣,這首詩可以展現楊逵的另外面相。
 
這首詩裡面的老師所指何人,鋼筆人並不確定,不過這篇賞析的重點並不是老師的身份,而是楊逵在裡面展現的一種精神。「老師」在這裡給的是一種啟蒙的意象,他在土地上播種、照顧花兒,卻等不及花兒開放就去世。而楊逵,作為一名學生,他一方面感慨老師看不到花開便逝世,另一方面也表達出楊逵本人的精神:會繼續照顧老師的花兒,直到開放為止。
 
楊逵在這裡展現一種對未來悲觀又樂觀的心態。悲觀的是,他不認為花兒一定能在自己的照顧之下就開花結果(「即使連我都中途倒下」);但樂觀的是,他認為花總有一天會開,或許是兩三代後的人,而這一生看不到的花朵,也能在子孫供奉於墳墓上時看到。
  
或許是楊逵在首陽農園種花已久(戰後此處變成一陽農園),楊逵生命最後的時光也是在東海花園種花。楊逵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壓不扁的玫瑰花〉也是使用花的意象。由此詩對照他戰後的書寫以及戰鬥的姿態,更有一種感慨。楊逵後半生的戰鬥姿態,在這首詩已經能看出端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