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十一月第二周:批判的鄉土 ◎責編/宇路


十一月第二周:批判的鄉土 ◎責編/宇路
 
上週的詩賞析當中,已經有幾篇提到了「批判」,其思潮源自「批判現實主義」,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展,認為文學和藝術不僅應反映社會現實,更要為社會底層發聲,揭發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
 
台灣自日本殖民後開啟了工業發展的歷史,邁入現代化的進程,當時已有不少政治運動者及文人,因受過西方教育,接觸左翼思想,其作品也帶有明顯的批判風格,本周將介紹的吳新榮〈煙囪〉一詩即為代表。然而隨著國民黨政府遷移來台,因與中國共產黨的敵對關係,官方對人民進行思想言論的控制,反共文學及大中國思想大行其道,不僅與社會主義相關的思想遭到抹殺,就連思想的自由也一併犧牲。
 
直到1970、80年代,隨著台灣工業的發展,社會逐漸開放,雖然傳統中國的國族意識仍屬強勢,但此時本土意識的鄉土文學逐漸萌芽,他們除了關注農村、土地,也意識到工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貧富不均的階級問題,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還有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種種問題,進而寫出他們的哀嘆與批判,本周以吳晟〈入夜之後〉、廖莫白〈下港人〉及陳克華〈太魯閣之死〉作舉例。
 
然而鄉土和批判並非前世代作家的專利,當代仍有創作者試以自身的經驗或觀察,寫出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或是將上一代的鄉土記憶,以新的手法寫出不一樣的風情,有人將這些作者和作品歸類為「新鄉土」(或稱後鄉土)。本周將以顏嘉琪〈巡田水〉和林儀〈注音練習〉為例,探討新世代詩人如何詮釋鄉土,又將寫出何種批判。
 
--
 
美術編輯:宇君(ig:dj00716)
圖片來源:https://burst.shopify.com/photos/peeling-walls-on-a-building-facade?q=Ol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