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字一題 ◎amumugank
或許在圍牆裡
氏族頭頂的傷口終於合起
當所有田地都被染黑
秘境再也生不出新禾
走卒們戴上鋼盔
城裡烽火,城外水淹
盲人才捨得挖掉他們早已無用的眼
一行一個字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照片來源:raysun
--
◎小編林宇軒賞析
國家的意義為何?詩的意義為何?小編認為,身為一個創作者,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寫出與其他創作者不同的東西、求新求變,「創作」的價值與意義才會被凸顯出來。綜觀整首詩,詩人以「或許」開篇,為整首詩清楚定下一種假設的情境。既然詩人開宗明義就說明是「假設」的,那我們就邊走邊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民族的建立與維持,除了文化上的關係,更多時候是立基於對整個群體的認同。既然有認同,「圍牆」的功能則得以被彰顯:在同一個空間中生活的群體,需要有圍牆是來保護,同時抵禦牆外可能的危險,而這也是國家與國家的交界之所以會有圍牆的原因。但圍牆只是用來保護牆內的人嗎?在許多情境中,牆的作用其實是把人「限制」在一個空間之中,剝奪行動的自由。在這首詩中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將傷口設定在「頭上」而非其他部位,則可以顯而易見地讓讀者了解這種「傷」不僅是身體上,還可能是思想上的。
黨同伐異對於共同體的建立固然有其效果,但我們有必要為了形塑一種虛假的「認同」而捨去個人的「自由」嗎?回到詩中的設定,詩人寫這是一個「氏族」或更大範圍的故事,則其中牽涉到的層面也就非常的廣了。從最基本的層面談起,食物是生存之必須,所以「田地」也就成為了民生的重要指標。借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當「田地都被染黑/秘境再也長不出新禾」,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兼顧時,我們還有足夠的心力去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而費神嗎?
必須了解詩中每個意象的連結,才能更加了解其中的情節為何如此安排。圍牆所圍起的空間固然是「秘境」,牆外的人無法輕易知曉牆內的一切,而這種「未知」也是秘境之所以「秘」的原因。因為未知,所以無法斷定:可能幸福快樂,當然也可能藏有外人無法確知的危險。從前文來觀察,我們可以思考士卒頭上的傷口「合起」究竟是「原諒」還是「遺忘」?秘境的秘對身處於其中的人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
將「走卒」戴上鋼盔,詩人似乎想要藉由角色的互動來讓整首詩的情境有更多變化。走卒兩字在教育百科中的定義是「供人差遣奔走的奴僕」,小編看到這個詞彙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販夫走卒」,但或許這裡也可以拆解成「行走的兵卒」。什麼鬼啊林宇軒你不要亂解讀,但大家可以思考:在這個苦難的世界,生活就如同戰爭,誰不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現實拚搏的士兵呢?透過這種社會階級較低、人數較多的群體主動(或不得不主動)「反抗」,戴上鋼盔去抵禦那些欺侮自己的人,整首詩低迷而固定的氛圍也在這裡開始有了轉折與流動。
滅亡之於重生,就如同一種宇宙運行的迴圈。之所以稱之迴圈,是因為歷史總是如同巧合般不斷地反覆,生而為人總是學不會過去的教訓,因而不斷地重蹈覆轍。詩到了這裡,原先被圍牆圈起的「城」也開始產生了巨大的衝突:「城裡烽火/城外水淹」,詩人選擇使用水與火的交戰,代替了血腥殺戮的場景。回頭看前面氏族在思想上「合起的傷口」,此時似乎又有打開的可能。
亡佚的城邦再沒有什麼值得留戀,所以盲人才終於捨得挖去無用的眼。「眼」對於盲人來說,雖然無法用以「看見」,但代表了一種心裡的希望:雖然我們沒有了視力,但雙眼還在,還有更好的可能;雖然無法見證未來,但卻看得深、更透徹。詩人在形式上,不同於較為常見的藏頭(隱題)詩,而是用「一行一個字」的解謎方式,讓讀者在閱讀詩作的情境之外,能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好啦,一首遊戲性這麼高的詩作被嚴肅地賞析,似乎也不會有人認真看。就借詩人熒惑於〈致橋上的鳥兒〉的詩句作結吧:「讓眼盲的人回家,心盲的人永遠流亡」。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析字一題 #amumugank #當所有田地都被染黑 #秘境再也生不出新禾 #致橋上的鳥兒 #PTT #詩板 #BBS #詩版詩作聯展 #詩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