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悲歌為林義雄作




悲歌為林義雄作

 

遠望可以當歸

 ——漢樂府

 

1

 

逝去的不祇是母親和女兒

大地祥和,歲月的承諾

眼淚深深湧溢三代不冷的血

在一個猜疑暗淡的中午

告別了愛,慈善,和期待

逝去,逝去的是人和野獸

光明和黑暗,紀律和小刀

協調和爆破間可憐的

差距。風雨在宜蘭外海嚎啕

掃過我們淺淺的夢和毅力

 

逝去的是夢,不是毅力

在風雨驚濤中沖激翻騰

不能面對飛揚的愚昧狂妄

和殘酷,乃省視惶惶扭曲的

街市,掩面飲泣的鄉土

逝去,逝去的是年代的脈絡

稀薄微亡,割裂,繃斷

童年如民歌一般拋棄在地上

上一代太苦,下一代不能

比這一代比這一代更苦更苦

 

2

 

大雨在宜蘭海外嚎啕

日光稀薄斜照顫抖的丘陵

北風在山谷中嗚咽,知識的

磐石粉碎冷澗,文字和語言

同樣脆弱。我們默默祈求

請子夜的寒星拭乾眼淚

搭建一座堅固的橋樑,讓

憂慮的母親和害怕的女兒

離開城市和塵埃,接引

她們(母親和女兒)回歸

多水澤和稻米的平原故鄉

回歸多水澤和稻米的故鄉

回歸平原,保護她們永遠的

多水澤和稻米的平原故鄉

回歸多水澤和稻米的

回歸她們永遠的

平原故鄉。

 

---

詩人利文祺賞析:

 

  這首詩寫於1980年三月,回應在二月二十八號的時候的林宅血案。在前一年十二月的美麗島事件後,林義雄以及其他黨外份子被以叛亂罪起訴。此時,林義雄六十歲的母親、以及他的兩位女兒被刺殺身亡,另一位女兒身受重傷,至今仍無法得知兇手是誰。楊牧以及悲痛的筆調,為林義雄代言,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的體裁,除了在副標題提示的「樂府」,並引用〈悲歌〉一首,完整詩為「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鬱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這首詩呼應楊牧在西雅圖的心境,他悲傷,但無法回鄉,只能透過遠望,表達思念,但即便回到台灣,也彷彿家中無人。然而為何「家中無人」這是因為楊牧將林義雄的家人比做自己的家人,林義雄的家人被殺害,也彷彿自己的家人被殺害,這也是為何詩題是「為林義雄作」這樣的代言體,也是為何會出現以彷彿是詩人的「母親和女兒」被殺害的句子。

 

  亦呼應了西方「田園輓歌」(Pastoral elegy),以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社會意識〉曾提到的彌爾頓的詩〈里西達士〉(Lycidas)為例,詩中彌爾頓哀悼身為牧師的朋友溺水而死,他想起自己曾經和朋友享受田園風光,在回憶的同時,也批判了教會腐敗,楊牧認為,這是「一首古牧歌體的輓詩延伸出去,對教會提出了批判」。同樣的,楊牧這首詩或許是現代哀歌,在最後一段呼籲回到田園,筆調也屬於對國民黨的批判。

 

  如同牧歌體中城市和鄉間的對比。國民黨時期因為經濟起飛,讓許多青年開始離開家鄉而到城市打拼。在城市裡,人心疏離,而在鄉下,田園被荒廢。楊牧的田園輓歌建立在這樣的二分法之上。田園在此為美好、和諧、純粹,甚至不曾被國民黨沾染過的社群(community),這樣的社群或許只有在1949年以前可以參考,因此這種社群形式是充滿鄉愁的。此外,楊牧意識到他們那一代在國民政府的教育之下,忘記了台灣的語言、文化,也忘記了台灣歷史(如詩中所言:「逝去的是年代的脈絡」)。如同同一年的作品〈出發〉所言:「我們/從鄉村進入都市,又回歸/鄉村」。回歸到田園,也表示了回歸鄉土,認識自己的土地。

 

  這首詩歌或許呼應了阿岡本提到的「裸命」(bare life)。他認為,當代政權鞏固主權的正當性,透過「排除」的方式將人的生命「納入」,換句話說,人的生命以被排除的形式納於司法之內,成為主權決斷的施行對象,這種情況被稱之為「例外狀況」(a status of exception),而在這種狀況下,人們成為赤裸、可以任由政權隨意宰割的生命體。這樣的暴力體現在猶太集中營內的屠殺,而這樣的暴力也是在法律默許之下運行,甚至更加鞏固了政權。這樣的概念常出現在楊牧的詩中,那些被政府任意蹂躪的裸命,包含了〈林沖夜奔〉的林沖、〈禁忌的遊戲〉的羅爾卡、〈失落的指環〉的海蒂伊安娜,或若幾首關於復活節起義的那些愛爾蘭人,以及林義雄的家人。這些詩歌都顯示了對於任何強權的抵抗,也暗喻了對於國民黨的不信任。

 

--- 

設計:泱泱

圖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pirit-creepy-halloween-ghost-2304469/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社會關懷 #悲歌為林義雄作 #利文祺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