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水 ◎曼殊沙華
⠀
走入畫框,坐在
水及膝的石上
⠀
沒有人煙與喧嚷
塘很清澈
小魚穿游碎石之間
聽著河的流動――
心裡的水停了
我把帶來的海
緩緩倒入
⠀
讓它住在這裡
而我,將成為它的
經過之必要
-
◎作者簡介
曼殊沙華,本名張耀心,野薑花詩學詩社及台灣詩學暨吹鼓吹詩論壇社員。擔任野薑花詩社行政秘書及活動組長要職,吹鼓吹詩論壇小詩版版主。野薑花「煉詩會」、吹鼓吹「詩說新語」主持人。曾策劃野薑花、吹鼓吹、南方詩微影等詩活動。第七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佳作」。著有詩集《曼殊三千》,並與風細雲飄合集 《雲詩曼語》。
(參考詩集《曼殊三千》)
-
◎小編 #樂達 賞析:
#關於「曼殊沙華」
曼殊沙華(學名:Lycoris radiata),又名石蒜、龍爪花、一枝箭......等。原產地在中國,傳到日韓等地後另有許多不同名稱,如在日本有「彼岸花」之稱,而在韓國又有「相思花」之意。而在佛教經典如《法華經》中,此花則是天界四華,為法華六瑞相中的第三,於佛入定時,從天上落下,故亦稱天降瑞兆四華,為梵語manjusaka的音譯。職是之故,詩人在詩集裡自言:「因為希望大家見人如見此花而心生歡喜,以此命名。」
對於詩人來說,學佛與寫詩是人生中重要的兩件事,兩者異曲而同工,皆引領此心走向和諧完滿,如其所言:「佛法的學習與運用,詩創如法佈施,相映接受生命中的不圓滿而走向內心的圓滿。」並在名號裡種下一朵曼殊沙華,萌芽、綻放、添香,留待有緣的讀者相聞而欣、相知而悅。
#淺談〈止水〉
止水,既可談畫面中分毫未動的池塘景色,也可以是觀畫者的審美體驗,以及某種心如止水的境界、心態。全詩篇幅看似不長,內容也環繞於發話者「我」的觀畫經驗,但是其中蘊含的思索和體悟,卻使簡短的字句間,寄寓了多層次的闡發。
詩人首先以「走入畫框」一句,簡練地帶出觀畫者沉浸於畫作中的狀態,彷彿在入神的欣賞裡,主客無二、人畫合一,消弭了畫作裡外的分別;隨後對於畫作中景致的直接描摹,也因此,擁有了指向自我內心的可能。寧靜的石上、清澈的池塘、靜中有動卻不擾其靜的游魚......,每個景物皆以各自的情態,相會、交織出整體和諧靜好的氛圍,一切景語如情語,共同成為了此時心境的寓言,置身其中的「我」,也從中感受到了此心的安定。
而在破折號之後,詩人除了化用既有隱喻「心如止水」之外,更帶出了「海」的存在。海雖然在詩中沒有明確指涉,然而我們或可從畫境中的描述,對比出這從外界「帶來的海」的可能性質。相比於寧靜池水,海顯得更為廣大,或許也蘊藏了許多波瀾與不寧,彷彿那喧囂無休的畫外世界,以及「心裡的水」尚未停止的心境本身。面對內心紛擾的部分,發話者「我」並不選擇忽視、躲避或是消除,反而讓起伏的海「住」進了止水之境中,讓此刻心境容納、包裹住它,而這份對於寧與不寧、煩擾與否的全然接納,不也是一種與內心擾動之「海」的和解?
與其磨除一切心底的喧囂,不如承認其存在,並以更為寬厚的心來與之共存。當詩人選擇成為它的「經過之必要」,其實也正意味著彼此的相依相存;而當整首〈止水〉收束於此,人海相諧也帶出了「止水」的更高層次——一份足以包納萬有、如如不動的心。
--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台灣詩學 #曼殊沙華 #曼殊三千 #雲詩曼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