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邱立仁
⠀
很久沒有跟字和好
音樂也是
⠀
它們像
在高高芒草叢裡的小徑
適合穿梭
⠀
用跑的
就能忘記迷路
⠀
⠀
⠀
◎作者簡介
⠀
邱立仁,1996年1月生。來自南投縣仁愛鄉中原部落,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在部落成長二十四年, 族語仍停在童年。喜歡聽rudan(長者)說故事,一起在故事裡迷路,在文字裡走出來。出不來,於是騎車、洗澡、睡眠。大學很幸運參與了原資中心舉辦的活動,開始認識不同族群文化,也漸漸認識自己與過去的距離,似瀰漫濃霧的橋,連接兩端,在生活裡書寫每一步,無論往前或往後,都能看到那朦朧的足跡。畢業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現擔任靜宜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碩士學位學程工讀生,負責課程攝影、記錄。並於109學年度就讀靜宜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碩士學位學程一年級。曾獲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新詩組。
(取自臺灣文學獎官網)
⠀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
這首詩〈一〉的作者邱立仁,不久前剛以詩作〈外婆的bunun〉獲得2022臺灣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新詩首獎,過去更曾獲得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等獎項,是賽德克族新生代的傑出詩人。綜觀這首分為三節、僅僅七行的短詩,沒有出現任何的「你」或「我」,卻能以舒緩的敘事策略不斷轉換焦點又層層扣合,讓讀者產生代入感。
⠀
第一節開始,詩人選擇省略主詞,同時以「很久」填補在有無句的價值判斷之前,讓詩句讀起來順暢而不突兀;在談論對事物的疏離與衝突時,選擇了「和好」這個詞,讓「字」與「音樂」的抽象概念瞬間擬人化,彷彿它們是可以互動與對話的對象。第二行中的「音樂也是」,可以指「(我)很久沒有跟音樂和好」或者「音樂很久沒有跟字和好」,其中的歧異性令人玩味。
⠀
到了第二節,詩人以感官可及的具體意象來指涉「字」與「音樂」:兩者作為「高高芒草叢裡的小徑」,代表了四周放眼望去唯一的路。詩人一方面營造了空間感,另一方面引領讀者在無形中感受時間的動態感。值得注意的是,「芒草叢」是會割人、使人受傷的,這種遠觀美麗而帶有危險的自然景物,在時空的機緣下可能產生讓人刺痛、發癢的細微傷口。
⠀
還能怎麼辦呢?沒有其他的路了。「高高芒草叢裡的小徑」雖然是唯一的一條路,但在四周的視野遮蔽下卻完全看不清相對位置,只能在其中不斷「迷路」。詩人並不甘於此,在最後的詩節神來一筆,寫道「用跑的/就能忘記迷路」,讓速度和物換星移的痛感,取代「走路」原先的目的,以忘記換取一切美好。
⠀
回頭看詩題「一」,可以看出詩人留給讀者的解讀空間。「一」可以代表「獨自」,可以表露一心一意的「堅持」,當然也可以指涉象形的「一條路」。詩人在第一節說「很久沒有跟字和好」,但從後設的角度來閱讀,這首詩不正是詩人「跟字和好」的證明?詩人以如此耐人尋味的手法鋪展生活的心緒,加上省略主詞、融合虛實的敘事策略,讓這首短詩顯得耐讀而傑出。
⠀
很久沒有跟字和好
音樂也是
⠀
它們像
在高高芒草叢裡的小徑
適合穿梭
⠀
用跑的
就能忘記迷路
⠀
⠀
⠀
◎作者簡介
⠀
邱立仁,1996年1月生。來自南投縣仁愛鄉中原部落,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在部落成長二十四年, 族語仍停在童年。喜歡聽rudan(長者)說故事,一起在故事裡迷路,在文字裡走出來。出不來,於是騎車、洗澡、睡眠。大學很幸運參與了原資中心舉辦的活動,開始認識不同族群文化,也漸漸認識自己與過去的距離,似瀰漫濃霧的橋,連接兩端,在生活裡書寫每一步,無論往前或往後,都能看到那朦朧的足跡。畢業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現擔任靜宜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碩士學位學程工讀生,負責課程攝影、記錄。並於109學年度就讀靜宜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碩士學位學程一年級。曾獲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新詩組。
(取自臺灣文學獎官網)
⠀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
這首詩〈一〉的作者邱立仁,不久前剛以詩作〈外婆的bunun〉獲得2022臺灣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新詩首獎,過去更曾獲得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等獎項,是賽德克族新生代的傑出詩人。綜觀這首分為三節、僅僅七行的短詩,沒有出現任何的「你」或「我」,卻能以舒緩的敘事策略不斷轉換焦點又層層扣合,讓讀者產生代入感。
⠀
第一節開始,詩人選擇省略主詞,同時以「很久」填補在有無句的價值判斷之前,讓詩句讀起來順暢而不突兀;在談論對事物的疏離與衝突時,選擇了「和好」這個詞,讓「字」與「音樂」的抽象概念瞬間擬人化,彷彿它們是可以互動與對話的對象。第二行中的「音樂也是」,可以指「(我)很久沒有跟音樂和好」或者「音樂很久沒有跟字和好」,其中的歧異性令人玩味。
⠀
到了第二節,詩人以感官可及的具體意象來指涉「字」與「音樂」:兩者作為「高高芒草叢裡的小徑」,代表了四周放眼望去唯一的路。詩人一方面營造了空間感,另一方面引領讀者在無形中感受時間的動態感。值得注意的是,「芒草叢」是會割人、使人受傷的,這種遠觀美麗而帶有危險的自然景物,在時空的機緣下可能產生讓人刺痛、發癢的細微傷口。
⠀
還能怎麼辦呢?沒有其他的路了。「高高芒草叢裡的小徑」雖然是唯一的一條路,但在四周的視野遮蔽下卻完全看不清相對位置,只能在其中不斷「迷路」。詩人並不甘於此,在最後的詩節神來一筆,寫道「用跑的/就能忘記迷路」,讓速度和物換星移的痛感,取代「走路」原先的目的,以忘記換取一切美好。
⠀
回頭看詩題「一」,可以看出詩人留給讀者的解讀空間。「一」可以代表「獨自」,可以表露一心一意的「堅持」,當然也可以指涉象形的「一條路」。詩人在第一節說「很久沒有跟字和好」,但從後設的角度來閱讀,這首詩不正是詩人「跟字和好」的證明?詩人以如此耐人尋味的手法鋪展生活的心緒,加上省略主詞、融合虛實的敘事策略,讓這首短詩顯得耐讀而傑出。
⠀
⠀
美術設計:林宇軒 @arteditor053
邱立仁 #一 #音樂 #外婆的bunun #賽德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