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出發去烏里 ◎蘇淺


 


出發去烏里 ◎蘇淺


必須先虛構一匹馬
然後,是心情
這些天,從新城到古城,四月輸掉了五月
最大的地方最空洞
也最無助
政府,又在盤算著拆了東牆
用西風補。並把政策性的安慰,設在邊防
而我販鹽,取道長安,亂世之中
我去烏里
安居樂業

◎作者簡介

蘇淺,中國遼寧人,出生於 1970 年,曾獲《詩選刊》2004 中國年度先鋒詩歌獎,參加《詩刊》社第 22 屆青春詩會。著有詩集《更深的藍》、《我的三姐妹》(合著)、《寫在水上》、《出發去烏里》。

(改寫自《出發去烏里》作者簡介)

◎小編 #修慧 賞析

在台灣,大多數人對中國的想像都是極權統治。面對中國的文學家,我們似乎也容易產生一種「受壓迫」的想像。但中國詩人蘇淺的作品,卻讓我感受到中國詩人面對政治有多無畏,也感受到她調度後設技巧的強大能力。

|無畏:重拳批判政府|

而這首詩的無畏,可以從 4-7 行看出

  最大的地方最空洞
  也最無助
  政府,又在盤算著拆了東牆
  用西風補。並把政策性的安慰,設在邊防

每一句都是批評政府的重拳。「最大的地方最空洞/也最無助」初讀只感覺是具有哲思的句子,但後面接著「政府」,又感覺所謂空洞、無助,指的正是無能政府治下,人民的空洞與無助。

「政府,又在盤算著拆了東牆/用西風補」,這兩句更是巧妙,說「政府拆了東牆」在中國本來就很有反叛性。當讀者以為詩只是直接化用「拆了東牆補西牆」,結果作者的下一句是「用西風補」,原本「誰補誰」的主次順序完全顛倒,而且補的是摸不著、看不見的「風」,批判意味又更濃厚了。

最後,詩的最後幾句說:

  而我販鹽,取道長安,亂世之中
  我去烏里
  安居樂業

雖然經過首都、體驗過繁華,但在亂世中,寧願做的是個販夫走卒,隱居一個小小的鄉里,很能呼應中國儒家所說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白話翻譯:如果天下有賢能的統治者,就將現身做事、貢獻社會;但如果天下是亂世、根本無法碰到賢能的人,那就隱居,明哲保身。)這也就暗示了,當代政府的無能,逼得人只能隱藏自己、明哲保身。


|後設:當代現實已經沒有理想,只能逃到虛構中|

但如果我們就這麼讀過去,恐怕會錯過這首詩最厲害的後設技巧。此詩的後設線索,在於第一行的「必須先虛構一匹馬」以及「烏里」這個詞。

詩的開頭的「必須先虛構一匹馬」,「虛構」兩字,把現實情節直接移植到想像的國度,以此開頭,有著「以下一切都是後設、都是虛構」的意味。

而「烏里」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地名,加上「烏」令人想到「烏有」、「烏托邦」,或老莊思想中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的「無何有之鄉」。但這個「不存在的地方」正是詩的最後,詩中主角的最終歸屬。

也就是說,這首詩在重拳批判政府、宣告自己將要明哲保身後,又透過「烏里」、「虛構」告訴讀者,這份「明哲保身、無道則隱」的理想或許本身就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有幻想、終將破滅。

也因此,整首詩的古典詞彙「販鹽」、「取道長安」、「亂世」、「邊防」通通都有了更深層的後設意義。

正因為當代是亂世,創作者才要虛構一個古代的情境:既然在當代,連想要明哲保身都不可能,那至少讓我透過詩的詞彙,創造一個古典的世界,在那個由詩句打造的虛擬的古代,至少有一個虛擬的烏里,可以讓我過簡單平凡的生活。


美編:林宇軒

#出發去烏里 #中國 #極權 #隱居 #儒家 #老莊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