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昨天與今天─記最後一名卑南人 ◎蕭宇翔


 


昨天與今天─記最後一名卑南人 ◎蕭宇翔

 ⠀

昨天是一名日本人,工裝軍綠

來到這裡,在空襲砲彈巨響壟罩下

 ⠀

昨天是釋迦園,過度開墾

或雨水蛀蝕的關係而袒露一片

 ⠀

昨天是自來水管線工程,荒蕪的

緩緩剝落土塊下,終於看見

 ⠀

陶瓦如剛剛摔碎,是你

正從卑南溪走回來的你

 ⠀

要埋葬你的史前

腿上水漬風乾,一隻蚊子

 ⠀

剛剛吸飽血,遲鈍起飛

你從土台區走回家屋區

 ⠀

忽略基準點與縱橫的輔助線

信步來到我面前,疲憊坐下

 ⠀

琢磨於玉的閃光一整天

 ⠀

崩鋸、鑽孔、旋截和拋光

你熟練,正如你被迫熟練於埋葬

 ⠀

埋葬完族人、愛人,最後是自己

你把夕陽帶進(直到)

 ⠀

石板棺中(我們撬開)

平放一對玉玦(黎明)

 ⠀

今天是板岩上的蛇紋曝光

抽身游進亙古的綠浪

 ⠀

今天是忽然縫隙沙土填滿

林投葉風中張揚

 ⠀

今天是文化層上乃自然層上乃新都城

水泥包覆鋼筋包覆建地包覆你

 ⠀ ⠀

今天是走過一名少年,蚊子飛落間

他看見──千年前的閃光

 ⠀ ⠀

綻放在耳朵位置:破損的環形

只有你知道為什麼

 ⠀

朝向都蘭山,月形石柱和脛骨

只有你知道為什麼

 ⠀

矛鏃、石瑗、網墜和板岩片

燒灼的土塊棄置地面

 ⠀

只有你知道為什麼

 ⠀

烈日曬乾了大地、禱告和血

這尚未癒合(也永遠不會)的史前

 ⠀

──陶瓦剛剛摔破的昨天

 ⠀

昨天是後不見來者,只有

侵蝕的雨水

 ⠀

─滂沱如淚。只有你知道為什麼

 ⠀

-

◎詩人介紹

 ⠀

蕭宇翔

  ⠀

  一九九九年生,東華大學華文系畢業,現就讀於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所(M.F.A.)。

  ⠀

  獲二〇二二年楊牧詩獎,為該獎項至今最年輕得主。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創世紀詩刊開卷詩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以《人該如何燒錄黑暗》榮獲二〇二二年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

 ⠀

-

 ⠀

◎小編天祐賞析: 

 ⠀

楊牧詩獎得主蕭宇翔甫出版詩集《人該如何燒錄黑暗》的書衣上,斗大的字體標示著「這是我第一次認識生命」。在幼獅文藝11月號的採訪〈我是一個有洞的人──蕭宇翔談《人該如何燒錄黑暗》〉他也自陳:「詩歌是人類各種經驗的神經突觸,我不想只去網羅他人的傷痛,成為他人慾望的容器。文學不就是應該容納各種特別的情感狀態或人類經驗嗎?」而私以為,這種「認識生命」的野心和慾望,企圖將詩歌做為「各種經驗的突觸」的宣告便是解讀這首詩的關鍵鑰匙。

 ⠀

在純粹物象的地景觀察裡,詩人或許虛構、或許真實地看見了一個來自史前的卑南少年。在純粹的物中,透過詩人思維的拔升、想像與穿越,時空的距離不再是隔閡,橫跨了四千年的兩個少年在物的面前對坐理解了彼此。過去的故事在巨輪轉動下,不僅沒有抹消,反而奇景似的傳遞到了現代。

 ⠀

重構史前人的生活與想像,是一場註定無法驗證的嘗試。客觀的物件究竟是甚麼樣貌,遺物究竟是甚麼功能其實不重要;試圖去求索那個實體根本不該也不會是詩人的重點,他觀注的是互動過程和關係的樣態與模態。

 ⠀

進一步說,我們可以將昨天與今天各自視為一個實體(entity),這些我們詩中看見的物件如「矛鏃」、「石瑗」、「網墜」和「板岩片」僅是表象,而詩人做的,便是穿越這些表面的土塊,以情緒為扁舟渡過時間的長河,直指彼此的內核。重要的是這個互為主體的過程,這個橫跨時空的互動。或我們淺白的說,那個「與」才是這首詩的精華之所在。

 ⠀

這種情緒上的共鳴是一種互相靠近彼此的過程,不必徹底熨燙上彼此的胸膛,因為我者與他者之間本來就有絕對的差異。而詩人得以與卑南少年共鳴的基礎建立就是在想要「靠近他人」的「意願」。而蕭宇翔,懷著對他者,對生命的熱情與野心,在昨天與今天之間,在淚水與雨水間,與史前的卑南少年共享了一段魔幻的經驗。在那互動的過程裡,捕捉到了物所承載的生命。

 ⠀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蕭宇翔 #人該如何燒錄黑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