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間畫室,那是關起來和一切人隔絕了的。在那裏面,我可以對著鏡子塗我自己的裸體在畫布上。我的裸體是瘦弱的,蒼白的,而且傷痕纍纍,青的,紫的,舊的,新的,永不痊癒,正如我的仇恨,永不消除。
至於誰是用鞭子打我的,我不知道;誰是用斧頭砍我的,我不知道;誰是用繩子勒我的,我不知道;誰是用烙鐵燙我的,我不知道;誰是用消鏹水澆我的,我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是在我心中猛烈地燃燒著有一個復仇的意念。
但是我所唯一可能並業經採取的報復手段,只是把我的傷痕,照著它原來的樣子,描了又描,繪了又繪;然後拿出去,陳列在展覽會裏,給一切人看,使他們也戰慄,使他們也痛苦,並尤其使他們也和我同樣地仇恨不已。而已而已。
◎作者簡介
紀弦,本名路逾,一九一三年生,二零一三年逝世。來台之前,他已出版過詩集,並主編《火山》詩刊、《新詩》月刊;紀弦來台後,於一九五三年創辦《現代詩》季刊,掀起新詩界的革命,並於一九五六年組成「現代派」,主張以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作詩,影響台灣戰後詩壇甚為深遠。一九七四年,紀弦獲第一屆「中國現代詩獎」特別獎得主,載譽文壇。一九七七年移民至美國後,詩人仍創作不輟,而得到「詩壇上的常青樹」之稱。一九八一年,紀弦出席舊金山第五屆「世界詩人大會」,獲「世界文化藝術學院」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紀弦號稱為將「現代詩火種」由大陸帶來台灣的第一人,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紀弦不僅創作極豐,而且在理論上亦極有建樹。他是現代派詩歌的宣導者,他主張寫「主知」的詩,強調「橫的移植」。《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中,編者曾對紀弦有這樣的評語:「紀弦的詩,題材廣泛,表現手法獨特,有個性,風格富變化,在意象上時呈飛躍之姿,在語法上則常洩示一種喜劇的諧趣。他曾組織『現代派』,倡導詩的現代化,對中國現代詩運之推廣,影響至為深遠。」
◎小編林宇軒賞析
本詩選自《紀弦自選集》。對於「散文詩」這個名稱,紀弦曾經表示「這個名稱太灰色了,應該取消。」但無論這個名稱是什麼,身為閱讀的一方我們可以輕易地了解到這首〈畫室〉不同於散文,而是循著詩的脈絡和散文分段的形式進行創作的,因此其中的象徵而得以隨著讀者的主觀體驗,產生出各種不同的解讀。
奚密在〈我有我的歌—紀弦早期作品淺析〉一文中如此形容這首詩:「詩中施害者和受害者原本和其『鏡子意向』之間的關係不斷地被顛覆倒置。詩人既是受害者,同時也是施害者;原來的施害者現在成了受害者,感受到同詩人一樣的痛苦和折磨。兩者原本是對立的關係,但是經過藝術的折射形成一循環不已、相生相剋的圓圈。」
從詩的開頭與結尾來看,「畫室」似乎是創造藝術的空間,到詩結束時卻變成了「復仇」的場域,隱隱指涉出「藝術是痛苦過後的產物」。當然,我們無法得知這裡的痛苦是何方神聖,畢竟連詩中的「我」都對此一無所知;儘管面對不知來自何處了的「磨難」,但「我」對於自我的存在、心中的意志是沒有任何挑戰空間的。
對於這首情緒起伏極大的詩,紀弦刻畫出一個心神堅定的「我」,透過這首詩中唯一明確出現的角色,展現出人性強大的一面。正在讀這首詩的你,能否克服自己的心魔,從與世隔絕的「畫室」裡走出,將這些肉體乃至心靈上的痛苦展露給世人看見呢?不急,這是我們需要花費一生去學習的課題。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林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紀弦 #畫室 #關起來
#散文詩 #報復手段 #永不消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