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病房 ◎阿布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
病房 ◎阿布
「世界是一間醫院,我們都是病人,若想痊癒,病情可能就要更嚴重些。」
—T.S.艾略特
治療就是
放棄去硬闖
那些無法開啟的門
只有我能聽見的聲音
也都不再願意
和我說話
漫長的服藥以後
即將出院的室友
微笑對我說
「你知道嗎
我並不是痊癒了
而是終於願意
去原諒他們」
-
◎作者簡介
阿布,1986年生,現為精神科醫師。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首獎、年度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入選年度詩選與年度散文選。著有散文集《來自天堂的微光》、《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詩集《Déjà vu 似曾相識》、《Jamais vu 似陌生感》。
-
◎「詩.聲.字」小編 子尋 賞析
本詩首段即援引英國詩人艾略特詩句:「世界是一間醫院,我們都是病人,若想痊癒,病情可能就要更嚴重些。」,像是一則久候的預言,在這個罹病或等於「殘缺」,或等於「排除」的世界,我們真的都「正常」嗎?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又或者,作為一名守望精神病患者的詩人阿布曾在散文集《實習醫生的秘密手記》自序裡寫道:「大多數的時候,精神科與其說是治療者,還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陪伴者,讓每個人在各自的路上,受苦多少能減輕一點。然而我還是在漫長的陪伴中,偶爾會獲得不亞於治癒病人的成就感……那些時刻如微小的繁星一樣點亮了治療室,好像遠處真的有一條銀河,只要努力伸出手,幾乎就能觸及。那些都是肉眼看不見,且無法被抽血檢查的數值所定義的事,但我知道:即使很微小,但它們存在。」正因為如此,他看見了疾患的殘缺,卻也看見因之而生的完整。
醫師理應是積極的治療者。但在詩的開頭,讀者最先感受到的卻是頹喪的抵抗。說話的那人不是別人,正是治療者。他彷彿就是診間的每一位患者,與他們一起看見自己的殘缺,如詩句提到:「放棄治療」、「無法開啟」、「只有我能聽見」。但即便他看見了,他如此靠近那扇「門」或那些「聲音」,都不可能真正進入或傾聽。他最知曉,對大眾、對患者本身,治療不過是要他們安靜,要他們順服於多數的規矩而已。
然而,那些真的是「殘缺」嗎?會不會,其實是一種「贈與」?
詩的初始即揭示所有的人都是病人。特別的門、特別的聲音,他人眼中重病的我們被視為殘缺,而因之有了界線、有了區別,有所謂的殘缺與完整。既然眾生皆有病,那麼抱著缺憾活著的彼此,症狀輕微或嚴峻,不過是對自己誠實與否罷了。
詩的末段寫:「『你知道嗎/我並不是痊癒了/而是終於願意/去原諒他們』」,在這裡,詩人寫下的不是痊癒,而是願意去原諒。一反前段的消隱與臣服,讀者若仔細覺察,就能看見潛藏在殘缺裡的意志。
漫長的服藥是治療的手段,我吞服無法改變的,那些幽微的殘缺卻以另一種姿態新生,可能是偽裝、可能是接納,在這裡,詩人或許褪去了醫師袍,選擇做為一個單純的陪伴者,一個恐怕也帶著缺陷生活的人,笑著說:「我們不都一樣?」
-
美術設計:花椰菜菜子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聲字 #疾病詩 #疾病與缺陷 #阿布 #病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