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的藍 ◎劉梅玉
⠀
那裡的外海是尖的
容易割傷純藍色的人
滲進來的微量海洋
在他們血管裡
忽上忽下
⠀
多義的廢棄物
在島上存放暗啞的謎
沿著海岸線
他們築起明亮的話語
⠀
穿透性的潮汐
連接火山岩的耳朵
暗黑礁石附著在耳膜裡
像時間的標本
被世界吞噬過的餘燼
⠀
在部落與部落的路徑上
有些原始的空白
被人填寫外來的語句
而那種巨大搖晃的字痕
讓一座島的聲帶
長出海色的繭
⠀
-
⠀
◎作者簡介
⠀
劉梅玉,馬祖人,畢業於銘傳教育研究所,開過畫展與攝影展,著作有詩集《向島嶼靠近》、《寫在霧裡》、《耶加雪菲的據點》,論文集《莊子思想對生命教育之啟示》,新詩選入《新詩報年度詩選》、《臺灣截句三百首》、《2017臺灣年度詩選》。
⠀
-
⠀
◎小編 #皮皮 賞析
首先,這首詩名為「慢性的藍」,慢性,意即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但卻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顯現的某種現象,比如說:慢性病。但是海洋的藍,並不需要透過時間遞增才得以顯現,因此,小編的理解為:某種隨著時間不斷與日俱增的什麼,正以人類沒有察覺的速度蠶食著藍。
從第一節:「那裡的外海是尖的/容易割傷純藍色的人/滲進來的微量海洋/在他們血管裡/忽上忽下」和第二節:「多義的廢棄物/在島上存放暗啞的謎/沿著海岸線/他們築起明亮的話語」可以推敲而出,那如慢性病寄生在海岸的,便是存放在外島的廢棄物。以台灣來說,便是指涉放置在蘭嶼的核廢料了吧?海本該是溫柔的,如今卻傷人;微量的也從來不是海洋,而是核廢料釋放出的微量輻射。暗啞的謎,看似只有四個字,卻涵蓋了數十載以來,爭吵不休的問題——核能存廢(和衍伸出的綠能)、核廢料佇藏選址(健康、正義……),當太多立場、想法紛飛的時候,討論中的主角,卻是這樣無語的凝視著海潮,任憑討論奪人耳目。
⠀
再來,「穿透性的潮汐/連接火山岩的耳朵/暗黑礁石附著在耳膜裡
像時間的標本/被世界吞噬過的餘燼」。第三節描寫了更多海濱風景,潮汐本就和時間息息相關,連綿不絕的時間如浪潮接連著守著一方之地的堅固火山岩,最後,一起像是礁石般依附在耳膜裡(可以想像側耳傾聽海螺的感受)。時間是無形物,肉眼看不見,但它走過的痕跡都鑿斧在這些沿海風景,所標誌的,或許不只是地殼變動造成的吞噬以及陷落、若是痕跡代表時間,那時間本身也被侵蝕了。
⠀
最後一節回到人,並流露出敘述者最核心的關懷:「在部落與部落的路徑上/有些原始的空白/被人填寫外來的語句/而那種巨大搖晃的字痕/讓一座島的聲帶/長出海色的繭」原始的空白、被外來的語句填補、承受巨大的搖晃,都再再彰顯了敘述者書寫的位置。蘭嶼從來都只能是、也只能是默默接受的那一方。而那些仍未停歇的口沫橫飛呢?海色的繭與慢性的藍相呼應,看來一時半刻,還是不會有定論了。
⠀⠀
--
美編:蕪
https://www.instagram.com/wu.5555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詩社詩選 #野薑花詩社 #劉梅玉 #向島嶼靠近 #寫在霧裡 #耶加雪菲的據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