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本日菜單】
食材:蚯蚓、爛豬肉、猴腦、臭豆腐
調味:混亂反胃的腐臭味
營養成分:
自以為是的優雅 89%
近代史的散漫 6%
怪東西喜歡 4%
狼吞虎嚥 1%
♪
咀嚼 ◎陳千武
下顎骨接觸上顎骨,就離開。
把這種動作悠然不停地反復。
反復。牙齒和牙齒之間挾著糜爛的食物。(這叫做咀嚼)。
——就是他,會很巧妙地咀嚼。不但好咀嚼,而味覺神經也很敏銳。
剛誕生不久且未沾有鼠臭的小耗子。
或滲有鹹味的蚯蚓。
或特地把蛆蟲叢聚在爛豬肉,再把吸收了豬肉營養的蛆蟲用油炸。
或用斧頭敲開頭蓋骨,把活生生的猴子的腦汁…。
——喜歡吃那些怪東西的他。
下顎骨接觸上顎骨,就離開。
——不停地反復著這種似乎
優雅的動作的他。
喜歡吃臭豆腐,自誇賦有銳利的味覺和敏捷的咀嚼運動的他。
在近代史上
竟吃起自己的散漫來了。
♪
◎作者簡介
陳千武
陳千武(1922-2012),本名陳武雄,號桓夫,筆名千武,南投縣名間鄉人。1939年(昭和14年)開始以「陳千武」為筆名發表日文詩作於《臺灣新民報》。於1943年(昭和18年)以「臺灣特別志願兵」身份遠赴南洋戰場,至1946年方由新加坡戰俘集中營返臺。
二戰後歷經十年煎熬,重新學習中文書寫,於1958年以「桓夫」為名,開始發表詩作,其後以過人的熱情與創作能量,在現代詩、小說、文學評論、兒童文學與翻譯等多元領域留下傲人成果。1964年與中部作家詹冰、白萩等人創設「笠詩社」,為二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最具歷史影響力。
(參考自《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數位閱讀網》)
♪
◎小編 #張郎 賞析
這一道菜,不好入口,所以只能慢嚼,直到嚼出淚。
〈咀嚼〉一詩,出自陳千武詩集《不眠之眼》,在二戰結束、日本撤退,國民政府來台後的作品,發表於1964年。這幾年裡,台灣本土的民眾們,從原先的歡迎喜悅、到惶惑不安、到憤怒無奈,對立情緒更甚,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這份恐懼、無奈,貫串全詩基調。
而陳千武身為本土菁英知識分子,他歷經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從南洋戰場回台灣,面對的是另一套中國文化──對於那一代被迫使用日文的台灣人,那又是一套全新的系統,當權者或不認同台灣當時已有「高度文化」。陳千武默默像其他「跨語的一代」的知識分子一樣,嘗試用新的中文作為創作載體,十分不容易。
陳千武觀察了這一切社會動盪十七年。從過往歷程來看,中學時期的陳千武反對皇民化運動下改日本姓,因此被處分等事蹟,他一直都是個愛護台灣人、有主見的才子,更大膽的推測,日治時期的他,會絕對排斥中國文化嗎?但這首〈咀嚼〉,是陳千武觀察整個社會後的失望透頂。戰後政府治理下紊亂的民生、壓榨百姓等野蠻行徑,何以容忍?
他選擇「咀嚼」,咀嚼那份失望,當對一種族群徹底失望,往往很容易就投射到文化層次,他在詩中展示咀嚼這文化後的心路歷程:
#進食的動作:為何是咀嚼?
「下顎骨接觸上顎骨,就離開」這種動作的反覆,也像是在接受這文化的洗禮,它是「悠然不停地反復」,它不是豪飲、爽吃,它是沉默的接納、被餵養,甚至還帶了一點強迫性。
它不好消化。
「牙齒和牙齒之間挾著糜爛的食物。(這叫做咀嚼)。」如詩中所言,領悟、咀嚼到最後,食物可能失去原有的美味,變成一坨「糜爛的食物」,這樣的東西,還會有任何營養和心靈喜悅可言嗎?
#進食的對象:吃的是什麼?
從詩內容來看,裡面的菜單有「有鼠臭的小耗子」、「鹹味的蚯蚓」、「油炸蛆蟲」、「猴腦汁」,尤其是最後的猴腦,是過去時代的中華大菜──這時就可以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是,這正在吃的文化,便是中國文化。
一個文化,多少有它的陰影面,在這首詩裡,小耗子象徵了對初生生命的褻瀆、鹹味蚯蚓給人噁心的印象、油炸食生豬肉的蛆蟲則是花功夫做壞事的迂腐感、猴腦則是暴虐殘酷的象徵。
我們看見此時在作者心裡中國版的文化陰影:迂腐噁心、殘忍暴虐、臭不可聞。
為何他有這樣的想法?或許跟前述他觀察國民政府來台後的作為,產生的失望有巨大相關。
#進食的饕客:誰?
在詩中「優雅的動作的」、「自誇賦有銳利的味覺和敏捷的咀嚼運動的」他,是誰。
這個人,他在「近代史上 竟吃起自己的散漫來了」。
這和前面的自誇形成強烈的反諷,也就是這個人他雖然自誇可以去吃很多噁心的東西,但真正重要的近代史形象,卻是散漫不經心,這要何以解讀呢?
這首詩從物質文化的描寫到對文化精神、歷史意義的控訴和警告。若「他」所指為當權者,意思或許是:你只炫耀自己很懂吃(卻吃了很多奇怪的東西),但真正重要的你不在乎,比如這塊土地既有的文化、比如你的近代史定位、比如你的人民生活──你最後只能吃你自己的「散漫」,什麼底蘊都沒有!
老子曾說「為而不有,生而不恃」,要當權者施展作為卻不占為己有,生養百姓卻不以功勞自恃驕傲,對於當時「家天下、黨世界」的國民政府風氣,或許是很好的一把明礬、一帖解藥,也但願未來的我國人家民,莫受此害。
陳千武這首〈咀嚼〉讓人「嚼」出無奈、「嚼」得感慨。
說到「嚼」得無奈和感慨,最後後後後記,詩裡所提及的臭豆腐,是我的愛,也在小小的島上感受過文化差異。我的想法是,本人只支持炸得酥香的臭豆腐淋一波清甜醬汁、配上甘美高麗泡菜,要多少醬──食客自己說了算......
♪
文字編輯:張郎
美術設計:覺得今天有人寫賞析真是太好了的魚鰭
♪
【明日菜單】
狀態:得來不易的自然哺育
建議備料:山林間的豐收、乳汁、珍珠與淚
#咀嚼 #陳千武 #歷史 #不眠之眼 #猴腦 #臭豆腐 #飲食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 #現代詩 #新詩 #小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