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致光之君•和歌六首 ◎譯者:陳黎、張芬齡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黑體文化 #臉書文末抽書

新書分享:《致光之君:日本六女歌仙短歌300首》

致光之君•和歌六首 ◎譯者:陳黎、張芬齡

006 小野小町

假寐間,

所戀的人

入我夢來――始知

夢雖飄渺,實我

今唯一可賴

 

059 伊勢

春夜夢裡

他再次出現在

我面前――

如今我知我再次等候著

那被我遺棄的人

 

068 赤染衛門

不要轉向――

暫且把目光留駐在

信太森林上,那

輕快翻動著葛葉的風

也許還會吹回來……

 

164 紫式部

此花與折它的

人的內心相通嗎?

在未綻露出的

花色下,我感獲

一股秘密的香氣

 

176 和泉式部

秋霧裡

看不見去向,

我乘的這匹馬

猶豫不決地懸在

一條穿越天空的道路上

 

276 式子內親王

我以愁緒度過的

今日終將成為

遙遠的昔日,

簷前的梅花啊

莫將我忘記

◎ 作者簡介

小野小町

平安時代前期女歌人。「三十六歌仙」中五位女性作者之一。日本最早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序文中論及的「六歌仙」中的唯一女性。

伊勢

又稱伊勢御、伊勢御息所,平安時代前期女歌人,「三十六歌仙」之一,是當時最活躍、最受肯定的女歌人。與小野小町並稱為平安時代前期女歌人之「雙璧」。

赤染衛門

平安時代中期女歌人,「中古三十六歌仙」、「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被認為是編年體歷史故事《榮花物語》正編的著者。

紫式部

平安時代中期女性文學家,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的作者。有六十餘首作品被收入各敕撰和歌集中,是「中古三十六歌仙」、「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另著有《紫式部日記》。

和泉式部

平安時代中期女歌人,是「中古三十六歌仙」、「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和泉式部日記》,私家集《和泉式部集》、《和泉式部續集》,合起來歌作逾一千五百首。

式子內親王

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初期的歌人。「新三十六歌仙」、「女房三十六歌仙」之一。有私家集《式子內親王集》。《新古今和歌集》收其歌作四十九首,是女歌人中最多者。

(引自本書作者介紹)

 

◎小編 #樂達 賞析

去年在黑體文化的支持下,陳黎與張芬齡老師合譯、出版了兩本重量級的日本和歌選集――《萬葉集》與《古今和歌集》,而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有幸能捧讀、為此撰寫賞析,陪同大家一同走入日本古和歌的世界。而在今年一月,日本放送協會NHK正式播映一部全新的大河劇――《致光之君》(光る君へ),而其故事原型,正是源自於平安時代創作出世上最古老長篇小說《 #源氏物語 》的 #紫式部 一生;與此同時,陳黎與張芬齡兩位老師的翻譯腳步仍持續邁進。不獨敏銳地觀察到,如要探究紫式部這名傳奇女作家,物語中、歌集裡收錄的眾多「和歌」作品,同樣也是理解作家/歌人重要的一環,更進一步發覺整個平安時代,無疑也是優秀女歌人輩出、多音交響的盛世。小野小町、伊勢、赤染衛門、紫式部、和泉式部、式子內親王,在六位女歌仙的作品裡,自然、情愛與時光流逝等母題持續演繹其中,卻又能在每個如訴、如嘆的口吻中,感受到一份份細膩幽微的心意,如何真切地面對無常的生活與愛情。波折、起落、多感而難遣,努力在每一個生命情境的當下尋求賴以依憑的事物,試圖安撫那躁動不安的心,回頭陪伴一路以來的自己。

愁緒並非無病呻吟,而是內心深深投入現實生活,認真追求、祈願、卻無端落空成憾的真實表露;夢寐與相思,也不只是對於現世不美滿,虛幻的補償或期待,它們更是許多孤獨的個體,面臨世間變化、始終只擁有自己,卻仍不願放棄繼續走向明天的,(或許僅剩)實際存在的生活方式。而和歌所使用的「平假名」――也被稱為「 #女文字 (おんなもじ)」或「 #女手 (おんなで)」,相對於彼時男性官員、文人常使用的漢文――更在語言與音韻上,悄悄承載著這些女歌仙的心聲絮語,使之流傳,向知音、向未知的聽者/讀者傾訴,並為自己在無可預期的時代流轉中,留下一席安處之地。接著,小編想各選一首歌作,和大家分享這部新和歌選集《致光之君》。

 

✍️矛盾卻賴以依憑的夢

小野小町以熾烈真摯的情感聞名,而在她的歌作中,不時會看見「夢」的參與,然而有趣的是,夢境卻遠遠不是單純遠離複雜現實的理想空間或純粹之境。許多糾葛、痛苦因夢而被延續,讓做夢者無法真正安寧,但一些現世無法實存的心願,同樣也可能因夢而偶然間、暫時成真。像是小野小町曾寫過一首:「我知道在醒來的世界/我們必得如此,/但多殘酷啊――/即便在夢中/我們也須躲避別人的眼光」(本書003)。男女幽會於彼時,仍是不得見光的事,很多大敘事之外的尋常男女戀情,也必須學會如何不被世界發現,秘密進展、小心翼翼地綿延;一如歌人即便闔上雙眼、關閉世界,終於進入獨屬於自己的夢中時,卻依舊擔憂、掛念著「別人的眼光」,彷彿虛實之間始終沒有真正能安放感情的所在。或許不免試問:一個平凡的人,尤其是在當時社會裡受更多限制的女子,究竟要如何去愛、如何繼續維繫著對感情的追求?而在上引第一首和歌中,「夢」更展露出那看似矛盾、卻成雙並存的特性――它本質上「飄渺」不實,就像小野小町另一首歌作感嘆「真與夢雖在/卻皆非真在」(本書026),但也偏偏讓內心深處的想望得以被正視、訴說出來,藉由「所戀之人」的現身,暫時撫慰了寂寞的自己。或許在生活中,在接連的減損消磨或無常變遷下,自我早已所剩無幾,而矛盾般的夢於此際,便成為「實我/今唯一可賴」的事物。不敢全然信賴、仍能根本上辨認出它的虛幻,但也心甘情願地接受安撫、肯定其存在,攜手共同將夢寐打造成賴以依憑、療癒心願的所在。

 

來到上引第二首伊勢所寫的歌作,夢與愛情再度顯影,卻是以另一種帶有張力的樣貌,在心底拉鋸著。就像去年每詩的和歌賞析中談到,和歌、乃至於往後興起的俳句,往往善於在簡短的篇幅、音節內,寄寓事物或情感裡隱微的衝突。在「春夜夢裡」守候、終於現身的人,往往讓人直覺地聯想到做夢者的心儀對象,而兩人之間的距離,或許便是現實中不得已的遭遇;然而在這首和歌裡,真正施加挑戰、艱難於這份等待的,反而正是自己。「如今我知我再次等候著/那被我遺棄的人」,雖然沒有交代任何前情提要,但這語句本身也足以揭示出在今昔與情感多變下的自我矛盾。或許曾經嚮往著某人,期待在未來某天能守候到對方的到來,但隨著時間或更多不可知的變化,我卻選擇「遺棄」對方、或是這份感情本身。本以為心意已決、戀情就此沉寂,卻又在相隔一段時日的未來,回頭感觸、悔悟到對方之於自己始終重要;「夢」於此刻,於是發揮其積極意義,成為一份關鍵的「契機」,讓自己得以深刻體會到或許被誤解或壓抑的內心真情。儘管這並不會決定往後發展(當初因自己「遺棄」而造就的既定現實,未必會提供再一次機會),但或如楊牧〈蘆葦地帶〉中,因對方的哭泣而終於體認到「這不是最後的/等待,因為我愛你」,伊勢在此也因為夢境,終於明白自己仍心懷對方,繼而選擇無論結果如何,都「再次等候著」。

 

✍️和歌的對話與敘事

下一首赤染衛門的作品,則巧妙發揮出和歌於溝通、社交上的作用。在譯者的附註中提到,這首歌作背後是源於一段感情關係的兩難抉擇――當後面會提到的女歌人和泉式部,被丈夫離棄後,遇到另一位男子敦道親王前來示愛。當此之時,沒有人能知曉原本的丈夫是否會回來,也無從預期新男人能否開啟轉機、帶來美好的新關係;換言之,任何選擇都可能迎來或好或壞的發展。赤染衛門便以和歌的形式,向和泉式部表示人情、現實際遇或許多變,先別那麼快變心動情,且先守住感情的堅貞,「暫且把目光留駐在」原本的丈夫身上,那陣風「也許還會吹回來」。更有意思的是,和泉式部竟也以和歌回答她:「那秋風似乎/冷冷吹不停呢,/一再翻轉/葛葉,彷彿顯露/其不悅之顏?」(本書246),認為前夫如冷冷且不悅的「秋風」般,對自己、對這份感情心死,夫妻之情早已不再。更進一層的言下之意,或許便是對於新男人、新感情到來的許可,接受敦道親王的示愛無可厚非,不失為一個選擇。一段人與人、女子與女子之間的「對話」,對於感情與生活發展的討論,竟然是以「和歌」作為媒介來進行。每一個物象不只表達其自身、構築出一幅畫面,更隱喻著言語之外的實際念頭與對象,從而間接反映出人物本身的所思、所感、乃至於性格。除了內在情感的直接抒發,更具有向外溝通、形塑性格的效用,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紫式部在撰寫《源氏物語》時,不只透過敘述來鋪陳情節發展、關係變化,更站在許多不同人物與情境當下,創作出一首首相應的「和歌」。

上引第四首和歌收錄於《源氏物語》第四十八帖「早蕨」,據譯者補充,對應到情節如下:女子「大君」的過世,不只讓她妹妹「中君」在山莊裡孤獨傷心地生活,也讓原本喜愛大君的「薰君」大受震撼而神情恍惚。後來出現「匂宮」,願迎娶孤身一人的中君;然而與此同時,從前愛著大君的薰君,卻發現自己對其妹中君漸生別樣情愫。在正月二十日的詩文宴饗結束後,心事重重的薰君來拜訪匂宮,匂宮有所察覺,於是折了一枝梅花回來,對薰君詠唱出這首和歌。花與香氣的隱喻,恰好對應了當下的情境狀態——從折花人是否真的領會到花朵背後心意的提問,來隱約探問對方,內心是不是別有一些「祕密的香氣」、未展露出來的心意?

如同赤染衛門與和泉式部的和歌對話,薰君隨後也吟出另一首歌來回答:「倘知我無意中看見/花,折枝奉芬芳,/竟遭人非難——/我早該用心/將其摘為己有!」(同為本書164),連忙表示否認及怨懟,要匂宮別胡說。至於真相是否被匂宮說中,往後又會有哪些故事發展,就留給大家自己讀啦,小編先不劇透。總之,在《源氏物語》這部小說中,可以看見「和歌」不僅表露出人物的心跡,用另一種更曖昧的形式進行對話,更參與了整體「敘事」的推進,突破了既定對於「和歌」此一文體的認知。

✍️致未來的讀者/聽者

至於上引第五首和泉式部所寫的歌作,則以某種非比尋常的畫面來隱喻此刻的生命感悟。面對「秋霧」所帶來的迷茫與阻礙,或許可以乘著馬一路闖過、突破難關,然而,這頭擁有動能的馬,卻被懸置在「一條穿越天空的道路上」——一幅簡練、通透的意象畫面,卻帶來某種嶄新認識生命情境的可能。縱然歌人並未選擇(或許也沒有能力)訴說出此刻現狀,但是這份和歌中所體現的,生命無法突破的「困頓」狀態,卻也能與人生許多不同時刻的相似情境連類相譬。源於個體的切身感受,擁有足可引起他者共鳴的可能性,而這當中的嫁接點,便是經營出具體意象的諸多和歌。許多歌作不單侷限於「呈現」自身,更邀請了往後任何時空的讀者/聽者參與其中,加入自身的體會與可能的共鳴,來共同完成這幅畫面。

 

回歸到原初談到的愁思。在最後一首式子內親王的和歌裡,歌人自己似乎早已體認到一切眼前的愁緒和鬱結,終將成為過去,遙遠得不足以影響自己;但很有趣的是,藉由引入「時間流逝」來消解眼下苦惱、促成釋懷與遺忘,其實也能進一步推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換言之,在永恆的時間裡,不光是所有痛苦都被輕質化,連同自己的存在與曾經此刻的情意,相形之下皆會因而變得短暫、渺小、如此脆弱。或許這正是為什麼,式子內親王在試圖解開愁緒之後,卻又補上「簷前的梅花啊/莫將我忘記」——即便如此,許多人生當下的心思,曾經真切活過、體會過的種種生命寫照,對於時間而言或許無謂,但對個體而言,卻仍然擁有令人無可割捨的價值,之所以構成自我的意義。而這些不願被歌人捨棄的、碎片式的感思,同樣也可能企求著他者的理解或記憶;當式子內親王祈願「梅花」能記得自己時,眾多其他首和歌,相信也同樣封存著無數個生發於瞬間、卻鮮活躍動的心,致未來的讀者/聽者。

 

---

▌抽獎辦法:(請到臉書粉專)

1. 按讚這篇貼文

2. tag三位朋友並隨意留言(自由分享貼文)

抽獎活動至6/20晚上23:59截止,我們將抽出2位幸運讀者,各贈送《致光之君:日本六女歌仙短歌300首》一本。

#購書連結請看留言!

圖片來源:Pexels

 

#小野小町 #伊勢 #赤染衛門 #紫式部 #和泉式部 #式子內親王 #致光之君 #光る君へ #和歌 #平安時代 #源氏物語 #陳黎 #張芬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