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萬葉集•和歌六首 ◎譯者:陳黎、張芬齡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黑體文化

新書分享:《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

萬葉集•和歌六首 譯者:陳黎、張芬齡

036〔卷八:1512〕 大津皇子

無經線或緯線

幫忙定形,

少女們織就的山中

紅葉華錦上――

寒霜啊,且莫降下

092〔卷十:2240〕 柿本人麻呂歌集

莫問我夕暮中

那人是誰,切莫

以此問我――九月

露濕沾身

等候君至的我

257〔卷八:1451〕 笠女郎

春山顏色

隱約朦朧一如

鴨羽的顏色――

恰似你的態度

讓我分不清

275〔卷三:469〕 大伴家持

阿妹以前

愛看的庭院

花又開了――

時光流轉

而我淚猶未乾

322〔卷十二:2991〕 佚名

如我母親所養

之蠶,隱於繭中,

不能與阿妹見面

我胸悶,心煩,

快窒息而死……

358〔卷二十:4420〕 佚名(防人歌)

旅途露宿

和衣寢,若君

衣紐斷,

此針即我手,

持之可縫連

 

作者簡介

大伴家持 等

《萬葉集》是日本恆遠悠久的和歌選集,可確認身分的作者約有450位。一般認為,奈良時代宮廷歌人大伴家持(約718-785)是《萬葉集》的主要編纂者,他的歌作佔全書逾十分之一。其他作者則包括王室成員,如磐姬皇后、雄略天皇、齊明天皇、天智天皇等,還有兩位「歌聖」柿本人麻呂和山部赤人,「傳奇歌人」高橋蟲麻呂,以及大伴家持之父大伴旅人、山上憶良等文人武將。傑出的女性歌人也不在少數,例如額田王、大伴坂上郎女、笠女郎、大伯皇女、但馬皇女等。除了貴族外,《萬葉集》也收錄眾多庶民和無名氏的歌作,佔全書約二分之一。

(引自本書作者介紹)

小編 #樂達 賞析

去年十月,陳黎和張芬齡老師譯介了墨西哥詩人 #塔布拉答 。從那些以西班牙文撰寫的俳句與圖像詩,可以窺見詩人如何跨越界域,優游於東西的文化、語言和文學傳統,從而在適應與嫁接之間,交會出新的詩藝。來到今年三月,兩位老師探訪日本文學,溯源俳句之前,從無數篇七到八世紀的和歌作品中,選譯、斟酌、註解、編排,讓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選集《 #萬葉集 》,以及其中所寄寓的人情百態,引介給當今的我們窺探。

然而,《萬葉集》作為一本篇幅浩大、作品來源繁雜多變的和歌選集,時間範圍從近江京時代之前綿延至奈良時代前後,作者/歌者的身分,也廣泛包羅了天皇貴族、文士武將、戍守邊疆的「防人」及家中思夫的妻子……等,以及眾多散佈於該時代的民間無名氏。透過多方面的情境與視角,讓大時代的整體風貌得以更為真實地呈現出來,而不只侷限於靜物畫般的特定面向。至於主題,更錯雜、徘徊於愛戀相思、憶舊哀悼、寫景詠物、感慨社會與人生短促……等,一如兩位老師所比擬的《詩經》國風詩篇。凡此種種,皆抬升了編選與介紹本身的難度,而這次小編想從以下幾個面向,來和大家分享這些和歌作品。

✍️具象於天地之間的情思

情感的具象化、物體的精神化,如今看來,這些早已是文學史上屢見不鮮的表現,而《萬葉集》作為源流之一,也為往後的和歌、俳句、乃至於詩歌發展,在這方面奠下豐富的基礎。而且隨著越來越多作品/作者的參與、書寫與繼承,某些尋常的自然或生活物象,也由於各種可見或未知的原因,逐漸蘊含、暗示了特定的情思意涵,或許也在無形中,形成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共識。像是書中編號356、由離鄉遠赴邊防的 #防人 所作的和歌,便寫道:「那些松/並立在那兒,/像家人一樣/為我/送行……」,或是編號301的無名氏和歌中提及「梅花燦開又/落盡了……/阿妹啊,你來/不來――我變成/一顆松,等著」。「松」在這些歌作中,由於和「等待」(matsu)同音而聯繫在一起,從而當歌者念誦、詠唱出這些和歌時,憑藉聲音為媒介,得以讓有限的音節延續出更悠長的情意與寄託。

又如上面所引、編號092歌作中提及的「露」。露水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常常因其迅速消逝的性質,而與人生在世的短暫連類相繫;而在一些日本和歌裡,便巧妙運用它潤濕、沾濕的特點為喻,讓自己的點點心意,如露水般濕潤、附著在思念之人身上,或是沾染在自己的衣著上,如同內心相思與守候的情緒遲遲未去。像是早在7世紀的 #石川郎女 便曾歌詠:「候我於山中,/露沾君衣袖――/啊,願化作那/滴滴露水/濕濡君身……」,而在上引第二首歌作中,則讓露水沾附在守候歸人的自我身上,一方面暗示了時序的推遷與漫長的等待,另一方面,也與此刻既思念、又帶點些許茫然的微妙情感,悄悄相結合,彷彿化作心思的印證或註腳。

當然,和歌中的情思從來不限於相思愁緒(儘管無論身分尊卑,皆相當普遍)。如上引第一首歌作,大津皇子眼見秋日山頭紅葉紛飛,彷彿少女們精心編織一般,甚至猶恐時節變遷、「寒霜」介入其中;雖然比起許多以愛戀或哀輓為題的歌作,或許不存在多少延伸的寄託,然而當歌人運用描寫和比喻,盡可能捕捉當下美景的種種情狀時,其實某種賞愛之情、審美之趣,也早已流露於其中。至於第三首 #笠女郎 的和歌,則巧妙連結了大環境中的「春山」、「鴨羽」,以及惦念對象「你」曖昧不明的態度,從中或許也為我們揭示了――沒有任何心情表達是完全內在的,個體也不必然有確切的邊界,種種情感與意念,也能滲透、遊走於自我所感知到的天地之中,進而從不同的情境角度,重新詮釋原先抽象、難以名狀的情思。

✍️短歌中的拉鋸與張力

《萬葉集》收錄的和歌,篇幅短小、音節有限、語言往往樸實,所能承載的意義與資訊也自然受限,然而在一些歌作中,某些幽微的張力或衝突,依然體現於其間。像是上引第四首 #大伴家持 的歌作(當中的「阿妹」乃是作者所思念的愛人或妻子),全篇縱然簡短、詞意平易,卻同時隱含著種種衝突。今與昔、記憶與現實、有限生命與永恆自然、變與不變、不斷流逝的外在時間與內在長存的深情……,許多看似悖反的事物,同時在這首和歌中進行拉鋸,而相形之下,也更凸顯出自我是如何在無數難解的矛盾中,負傷、帶淚而孤獨地存活下去。往昔的傷口未曾真正癒合,但外在的時節與環境卻又反覆提醒自己。

至於第五首無名氏的作品,對於愛人強烈難耐、近乎「窒息而死」的思念表露無遺,並且將受困於情緒樊籬中的自己,比擬作蠶閉鎖於繭中。整首和歌看似簡易明快,但是如果聚焦於蠶繭的比喻本身,或可推敲出暗含的訊息。若想表現自我在情感與現實中受困的處境,蠶「隱於繭中」其實便足以比擬、譬況了,為何在此又要額外附加上「如我母親所養」這個資訊呢?結合男女之間的愛戀,難免可能面臨著來自家庭的束縛與限制,以及另一首編號341的佚名歌作,其中寫道:「筑波嶺,彼面/此面警衛據守,/我母親把我緊緊/看著――我的魂破關/而出,與伊相逢」,訴說著受限於家中母親(如警衛),而無法如願與所愛、所思念的對方相會,情感強烈到自己的魂早已飛向彼方。小編在此推測,這首和歌之所以將自己的處境,比喻為母親所養之蠶結繭,或許也連帶暗示著這份與愛人相見的想望未能實現,自我身不由己的愛戀與思念,可能正與這隻蠶的「主人」有關。哺育自己的人,卻也在另一方面,阻絕了自己心願成真的可能,某種複雜而深沉的矛盾情結,彷彿也潛伏在這首和歌背後,隱然形成張力。

而在最後,小編也分享一首編號358的佚名防人歌做為結尾。作者是一位尋常人家中的妻子,當丈夫擔任防人、遠赴異地之前,親手送「針」給愛人。軍旅生涯中衣物難免會破損,這根針也將代替自己縫補、長久陪伴在丈夫身邊。在《萬葉集》中,許多和歌或許簡單易懂,卻捕捉了許多日常生活與人事情境的片段,交織共構成更為深刻、時而動人的人間圖景。縱使作者未必如大伴家持等文人,具有良好的學養或家世背景,但是再平凡的人物,依舊能憑藉自己的口吻,真實地傾訴出人生中的失落與喜悅。

圖片來源:Pexels

 

#萬葉集 #和歌 #大伴家持 #柿本人麻呂 #近江京 #飛鳥京 #藤原京 #奈良時代 #陳黎 #張芬齡 #新海誠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洋蔥 ◎辛牧

 

洋蔥 辛牧

 

砧板上

一顆嬰兒臉的洋蔥

在刀鋒下

我們一起哭

 

 

-

 

作者簡介

 

辛牧(1943-),本名楊志中,出生於宜蘭羅東。目前擔任創世紀詩雜誌總編輯。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台北市捷運公車詩徵選新詩首獎、文藝獎章──文學創作獎、榮譽文藝獎章、世界藝術文化學院2015年第35WCP世界詩人大會桂冠詩人獎。已出版詩集:《散落的樹羽》、《辛牧詩選》、《辛牧短詩選──中英對照》、《藍白拖》、《問魚》、《越到越晚時》。

 

-

 

小編宇軒賞析

 

過往「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曾經介紹過創世紀詩人辛牧的詩作,包括〈菅芒〉:

 

 菅芒在風中搖旗吶喊

 我家的毛毛對憤怒的警察說

 大人,那是我的尾巴

 

以及〈爆米花〉:

 

 我睡著

 又實又沉

 

 我醒來

 又胖又虛

 

擅寫短詩的辛牧把玩著意象與情節,在短篇幅當中吸引讀者的目光,這首〈洋蔥〉也是如此。全詩雖然僅有短短的四行,但畫面卻不被少少的文字侷限,反而顯得活潑生動。詩題為「洋蔥」,但不是一首古版的詠物詩,辛牧反而將切洋蔥的人也納入書寫,創造了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情節。這首短詩最有趣的部分在於「哭」──辛牧以「一顆嬰兒臉」來形容洋蔥,因而產生了更多的連結:拿刀的哭了、被切的也哭了;與作者聯想,就是年逾八十的辛牧哭了,有嬰兒臉的洋蔥也哭了。整體閱讀下來,形象動人而深刻。在辛牧最新出版的這本《越到越晚時》詩集當中,還有許多這類的詩作,歡迎讀者進一步購買、閱讀。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火光裡讀彌爾頓 ◎Gary Snyder



火光裡讀彌爾頓 ◎Gary Snyder(柳向陽 譯)

派尤特溪,1955年8月

 

「啊地獄,我這悲愁的兩眼
    能看見什麼?」(注1)
跟一位拿手錘的老礦工
一起工作,他能感覺
岩石內臟裡的
礦脈和劈理(注2),他能
炸開花崗岩,鋪設
風雪、霜凍和騾蹄敲打之下
多年不壞的之字形公路。
彌爾頓,一個無聊故事,關於
我們迷失的共同祖先,吃了蘋果的人,
    有什麼用?
那個印第安人,那個使鍊鋸的男孩,
帶著一串六頭騾子
來到這兒紮營
急於吃西紅柿和青蘋果。
睡在馬鞍座毯(注3)裡
在澄明的夜空下
銀河傾斜到清晨。
松鴉啼叫
咖啡煮沸

 

一萬年後,這些山脊
將乾枯死寂,變成蠍子的家園。
冰川擦刮的岩石,佝僂的樹木。
沒有天堂,沒有墜落
只有風吹雨打的土地

 

旋轉的天空,
人,和他的撒旦
沖刷著心靈的混亂。
啊地獄!

 

火光熄滅
暗得無法看書,離路幾里遠
鐘馬(注4)在草地上叮噹響動
那堆用於填埋的松土
被刮過鬆散的岩石
弄髒了一條舊道
整整一個夏日。

 

--

 

注1:出自彌爾頓《失樂園》第四卷。下文「吃了蘋果的人」,指亞當、夏娃。
注2:劈理(cleavage),岩體沿著一定方向大致或平行排列的密集的裂隙或面狀構造。
注3:馬鞍座毯(saddle blanket),墊在馬鞍下的薄毯、褥或毡,吸汗和保護馬背
注4:鐘馬(bell mare),一隻帶鈴的母馬,通常作為馬群或駕車的頭馬。

 

--

◎作者簡介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美國詩人,翻譯家。出生於舊金山,就讀柏克利大學期間,因受禪宗影響而轉學亞洲語言與文化,並翻譯中國古詩,參與「垮掉派」詩歌運動,曾到日本修習禪宗。斯奈德多年來致力於生態保護生態保護,被譽為「深層生態學的桂冠詩人」;曾獲普利策詩歌獎和全美圖書獎。

 

--

◎小編柄富賞析

 

如本月主編文所說,由起源來看,藝術與宗教向來是不可二分的。而在斯奈德這首詩中,我們更可以看到人類文明與自然事物牽連時,宗教如何急遽地佔領了其中的思考空隙,即使人的手作與目光,有能力在荒蕪與無序中開拓出秩序與規則,但這一舉一動無非會回到宗教式的實踐與想像,順從與對抗。這首詩的奇特之處,更在於詩人雖以宗教式的口吻與典故來敘事,卻有意鬆綁宗教與文明的指示,自然的教訓不假他者,只有直面地謙卑以對才有超越可言。

 

這首詩的開頭,引的是彌爾頓《失樂園》第四卷中的詩句,詩人以撒旦的視角觀看地上的人類,而有此感嘆:「啊,地獄!我這悲愁的兩眼/能看見什麼?這些異質的/生靈,被提升到我們從前幸福的地位,/他們怕是地之所生,不是精靈,/卻比天上光輝的精靈所差無幾……他們如此生動地/反映著神聖的面影,創造者的手/在他們身上灌注許多優雅的特質……」創造者,或者說神的手藝果然顯示在人的身上嗎?

 

斯奈德把這樣的感嘆,接續到他對身邊一個老礦工的觀察,老礦工能感受到岩石的脈搏,緊接其後更重要的可能是(詩人在這裡加重語氣,把炸開(blast)置於行首),他有破壞與建設的能力,能夠在荒蕪中鋪設出「風雪、霜凍和騾蹄敲打之下/多年不壞的之字形公路。」相較於彌爾頓筆下的亞當與夏娃,他們吃了蘋果的共同祖先,詩中的敘事者說,彌爾頓的故事是無聊的,言下之意是一個老礦工做的事情,比他們有用而且精彩得多,宗教、神話彷彿不值一提,這個聲音把比較的視野拉回到亞當夏娃與老礦工之間,並以可疑的判斷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敘事者的對立面。急著吃青蘋果的印第安男孩又是亞當夏娃與人類的再一次比較,對青蘋果的食慾,和對伊甸園蘋果──(可能是危險的)知識與智慧──的渴望,兩者間的異同,被輕描淡寫地藏於這裡的敘事之中。

 

透過對晝夜轉換的描寫,詩人自然地將目光轉移到一萬年後的自然之中,山脊將「乾枯死寂,變成蠍子的家園。/冰川擦刮的岩石,佝僂的樹木」;人的所作所為所想,彷彿短暫的噪音:「沒有天堂,沒有墜落/只有風吹雨打的土地」。下一段的「人,和『他的』撒旦」也因此變得如此重要,地獄的意義本質屬於「心靈的混亂」,斯奈德的另外一首詩也很直接地給予了地獄定義:「那麼地獄在哪裡?/在月亮裡。/在月亮的變化裡……」詩人的禪學背景,讓地獄不只是基督教的,也共享了佛教「無常之苦」的所見。

 

天堂與地獄只有之於人時才有意義,宗教可能提醒著人要敬仰自然,也可能反客為主讓人類離開了自然。「那堆用於填埋的松土/被刮過鬆散的岩石/弄髒了一條舊道/整整一個夏日。」這裡的弄髒(scrambling,或翻擾亂),也頗具意義,值得讀者深思。

 

--

 

美術設計:
江襄陵-@Nysus :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

各各他山◎曾淦賢

 


各各他山◎曾淦賢


把我的屍體帶到各各他山

世人以石雕為聖

我便能親近妳

在礫沙之地拖曳

在從未懂過的苦病中

換上一張眾人喜歡的假面

救世者,我不願承認審判的結果

致使我在陰間重複愛妳


我在蹣跚的腳步中來到市場

販子叫賣

高舉我的頭顱

妳砍下的那一顆鏽鐵

脖子還有繩索緊縛的印

那些戲子看見,吹奏號角

僕人們敬拜恐懼與時間


把我的屍體帶到各各他山

在洞穴躺著,那麼多的陽光

堵住洞口的石頭

黑夜朦朧的邊界,與妳的唇

發音一樣

禮拜堂的歌者與詛咒的詞語

旋律一樣

愛情與遺忘一樣生硬的一種信仰

沒有可能復活的血肉

妳在我死後,沒有為我裹布


你們將會為我翻身,檢視櫻桃紅色的肌膚

時刻來臨,面見命運的陰影

那是無人遊蕩的曠野

妳再割下我的手掌吧

它也許會摸妳腦後的髮腳

也許還會,愛妳

為妳鋸木鑿花

讓那些守在渡頭接送的船伕們

握緊木槳,一無所有




◎作者簡介


曾淦賢,薪傳文社社員。畢業於香港教育學院,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及大學文學獎,著有詩集《苦集滅道》,作品散見香港及兩岸媒體。昔為文學雜誌《字花》編輯,現以文學教育為業、駐校作家,並於各中學及社區團體教授文學創作、導賞文學散步等。


◎小編 祺疇 賞析


宗教典故看似是偷渡情詩的幌子,詩作卻其實回過頭來,觸及宗教的核心:愛。在「神愛世人」與「我愛你」之間,前者普世,後者私密,詩人用一座各各他山於兩者之間來回遊離,有時用神的愛去辨認情人的愛,有時又用偏執的小愛,去論證宗教所宣稱大愛。


「各各他山」具有強大的象徵性,在《聖經》的記載中,耶穌正是在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受難的,死後屍體被信徒用細麻布包裹,葬在墳墓裏,到了第三天,耶穌復活過來,回到天上。我們可以把曾淦賢的〈各各他山〉與《聖經》視為互文關係,全詩共四節,結構分明,以先後兩句的「把我的屍體帶到各各他山」作為分界,前兩節寫的是受難的旅程,後兩節寫的是復活的結局,而詩作玩味之處,在於當「我」在重歷耶穌的神跡時,兩者的置換、顛覆和呼應。


「我」為了愛「妳」而甘願受難,愛近似卑微偏執,在生生死死間,即使被唾棄施虐,還是要「在陰間重複愛妳」,最後單向付出的愛沒有換來回報,故事結局被顛覆:「妳在我死後,沒有為我裹布」。正如前文提及,這首詩作的小愛與大愛是互相辯證的,如果我們以耶穌為世人犧牲的大愛為參照,去檢視「我」對「妳」一人無限犧牲的小愛,後者就會顯得輕薄而不理性,至少並不明亮偉大;但如果兩邊倒置,我們把《聖經》故事解讀成,一段像「我」與「妳」般得不到回報的犧牲,也能反過來讓耶穌變得更人性化,感受他在受難途中的動搖與悲慟,想像宗教典故被反覆加持之前,原初可能的模樣。


愛讓我們死去活來,要先死去,才能活來,然後擁有神性──這是耶穌的歷煉,也是每個平常人面對的情感歷煉。所以詩作的結尾,「妳」要割下「我」的手掌,它才會摸妳腦後的髮腳、為妳鋸木鑿花、再去愛妳,然後讓所有的追求和等待者一無所有。看似遺忘消逝的,才能達至永恆。無論大愛或是小愛,歸根究底都是同一種動人的偏執。


詩人不一定相信神,但往往相信愛。神要化身最美好的愛,可是詩歌所呈現的愛不見得是用以救贖,也可能是一種搏擊、毀滅、傷人自傷,所以會在最明媚的下午砍下愛人的頭顱,把血漿看成燦爛的宇宙──但當我們最終在情感裏自滅自生,重新復活,找到自己的神性,可能也會是好好愛人的時候。

--

美術設計:
江襄陵-@Nysus :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宗教詩 #曾淦賢 #苦集滅道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北投記 ◎栩栩


 

北投記   ◎栩栩


湯液將沸

解衣,掬水

浴硫磺之氤氳兮

共你裸裎相對

山妖,林鬼,遍野地幽靈

乙乙然飄飄然醺醺然

在這尺許的方池中

作盡各種姿態

一度它也曾是

實心的凡胎



◎作者簡介

栩栩,1988年生,臺南人。耽讀食譜與生花傳書,關注美和苦難。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等。詩作散見於《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我現在沒有時間了:反勞基法修惡詩選》等選集。

(簡介取自詩集《忐忑》)



◎小編 @poem4life 李修慧 賞析

|單選題|

‌1. 有關「山妖,林鬼,遍野地幽靈」一行,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形容溫泉勝地煙霧瀰漫,那氣氛像是藏著山妖、林鬼、幽靈

(B)化用中國戰國時代《楚辭.九歌》的〈山鬼〉形象

(C)化用中國清朝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動物妖精的形象

(D)形容裸體時身體部位的樣子

(E)以上皆是

|詳解|

栩栩這首詩在題目給了很清楚的方向,詩中的主角前往北投泡溫泉,於是寫下這首詩。值得一問的是,其中「山妖,林鬼,遍野地幽靈」指的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試著從詩的上下文找線索。

|選項A|

最基本、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在熱氣氤氳的溫泉池中,那煙霧瀰漫的氛圍彷彿鬼片,附近好像藏有幽靈、鬼或妖怪。

|選項 B|

如果從前文「浴硫磺之氤氳兮」的語法來推敲,「XXX之XX兮」明顯化用戰國時代的經典《楚辭》。

那個時代,《楚辭》被認為是中國「南方文學」的代表,而當時位居黃河一帶、習慣乾燥氣候的「中原人」,對南方的想像(其實就是今天的長江一帶,比臺灣的基隆還北)就是濕潤、多雨的雨林氣候,因為樹木高聳遮天、氣氛陰森,因此衍生出許多山神、妖精的神話。

而楚辭的《九歌》中,就有一篇名為〈山鬼〉,講述一位美麗的山間女神,與凡人男性相戀的故事。

回到這首詩,詩中確實也有「我」與「你」,而會一起泡湯也很可能代表兩人處在情愛的親密關係中。因此,做這在作品中化用充滿愛情故事的《楚辭》語法、化用〈山鬼〉中的女神形象,也是非常合理的

▶《楚辭・九歌・山鬼》全文傳送門

https://bit.ly/3Yjhqd2

▶ 楚辭說山間女神把獵豹當 uber 在搭,小編想像中的山鬼 https://bit.ly/3Idh81r

|選項 C|

如果從「前文」可以推敲出與《楚辭》的關係,從後文的「乙乙然」、「作盡各種姿態/一度它也曾是/實心的凡胎」則可以推敲出這首詩與清代鬼故事大全《聊齋志異》的關係。

首先,「乙乙然」在此應該是描述溫泉水的熱煙像「乙」這個字的字型一樣裊裊升起。但「乙乙然」這個詞其實是大詩人楊牧自創的詞,在〈蛇的三種練習〉,楊牧覺得「乙」的字型很像蛇爬行時樣子,於是自創了「乙乙然」來形容蛇爬行的姿態。

▶ 楊牧〈蛇的三種練習〉

https://bit.ly/3DXH2Ed

▶ 「乙乙然」的由來

https://bit.ly/3JWq50s

但講到蛇與山妖、林鬼、幽靈,我們就不得不想到《聊齋志異》中的蛇精、狐狸精。《聊齋志異》是清代的獵奇故事大全(大概就像現在的內容農場或 youtuber 一天到晚喜歡講外星人跟都市傳說一樣),裡面很多故事有著一定的套路,其中一種,就是蛇或狐狸之類的動物,因為特別有靈性,所以修練成 XX 精、OO 妖或??仙,她們通常住在古廟裡,然後會遇到一些趕路借宿窮書生(通常是渣男),兩人相愛,最後成就淒美的愛情故事。

因為清代以前的讀書人大部分是男的,看這些獵奇大全的也都是男性,所以這些故事往往都有一點男性向作品的感覺。因此,故事中,這些 XX 精、OO 妖或??仙總是很努力的想要吸引、勾引所愛的男人,就如同詩中所說的「作盡各種姿態」

回到這首詩,詩中的兩人可能是夫妻、戀人、炮友、曖昧對象,在溫泉浴池這種被認為「可以色色」的地方,為了吸引對方、為了增加情趣,像妖精一樣「作盡各種姿態」也是非常合理的。

只是,詩人的思考比我們想的更深入,詩人抽離地想到,在我遇上對方、愛上對方、為了取悅對方而作盡各種姿態之前,我也曾毫無心機、只是個物理上的肉體,正如《聊齋志異》中那些妖精,在愛上窮書生前,也指是平凡、沒有心機的樸實動物。因此詩人寫了「一度它也曾是/實心的凡胎」做為結尾。

|選項 D|

但是,如果我們更細心一點,會發現作者在這邊用的是無生物的「它」,而非指稱人的「他」或「她」。這引發我的另一層思考:會不會,所謂「作各種姿態」的並不是人,而是人的「身體」呢?在詩中,「作盡各種姿態」的主詞「山妖,林鬼,遍野地幽靈」也正好接在「共你裸裎相對」之後,因此這個說法似乎也很合理。

兩人在脫下衣服後,身體的部位(例如平常不會露出的陰部、女性的乳房)有的突起,正如同「山」,有的充滿毛髮,就像是「林」,因此「山妖,林鬼,遍野地幽靈」指的或許是在私密的浴池中,因為染上情慾色彩,而充滿魅惑想像的身體部位,如同《楚辭・九歌・山鬼》中貌美迷人的山間女神、如同《聊齋志異》中充滿魅惑力的妖精。而氤氳的場景,又讓整個畫面更添柔美感,增加了魅惑感。

這一期「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的主題是「鬼神詩」,栩栩的這首〈北投記〉,正好說明了中國古典文學中「迷人的鬼」的幾種典型,也將鬼的比喻,延伸到古典文學未曾觸及的「身體部位」。

當然,現代詩的解析永遠不會是單選題,期待你們能跟我分享你所認為的(F)(G)(H)(I)等無限的答案,找到鬼神的更多可能。


美術設計:李昱賢,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鬼神詩 #栩栩 #北投記 #忐忑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幽靈說沒有 ◎巫時



 幽靈說沒有   ◎巫時

 

幽靈坐在窗台前。 

我不知道該如何稱呼

我說:您好。

幽靈把帽子摘下來

微微示意

我只呼吸到冰冷的空氣

我說:

我正在寫

一首詩,和您有關

幽靈悶不吭聲

房間安安靜靜

像是沉穩的回應

也許

我寫的,並不是它

根本沒這個人

或者曾經是太多的人

直到

又過了好幾個冰河期 

我說:

您有沒有看過一首詩叫

幽靈說沒有

幽靈說:

沒有。




◎小編哲佑賞析


所謂的「幽靈」,也就是鬼魂,是人死去之後變成的樣子。而換個角度說,如果「死去」可以是一種關於「消失」的象徵或比喻,那「幽靈」其實就是「消失的人」,曾經在此,但現在已經不存在於你所認知的這個世界。


一開始,詩中的我「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幽靈」,幽靈的「示意」也像是不存在。而重點在之後出現了:主角正在寫一首有關幽靈的詩。從一個已經消失的人,或者一個已經消失的事件出發,這幾乎是所有文學作品的基礎;但既然幽靈已經不屬於這個世界,它當然不會吭聲,甚至當我們下筆以後,也許才會發現原來我們早就超越了那貌似揮之不去的、過往的「幽靈」,發現記憶總是摻雜個人主觀的建構,或者一個當下的事件與人物,其實是由無數的背景堆疊起來的。


因此,成熟作品的完成不能只憑著對單一事物的緬懷。它必須要把經歷與記憶拆散、重組,冷卻並修正,努力用逼近客觀的角度看待它。詩的結尾還有巧思,首先,既然幽靈屬於詩中出現的物件,它不知道這首詩的存在亦是理所當然;其次,全詩的最後結在「沒有。」,如果以後設的眼光來看,此處幽靈必然要回答「沒有。」,這首詩才能完成,故而幽靈當然不會看過這首詩。


後設來談寫作的作品其實不好操作,尤其是在篇幅短的小詩中,而這首〈幽靈說沒有〉,小編覺得是一首企圖心強,完成度也非常好,能帶來許多共感與反思的作品。


--

⠀  

◎作者簡介:

  巫時

⠀  

  二十歲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已跨過了某條再也回不去的界線。於是想在那些獨一無二的視野消失之前,讓目光停駐在裡面,之後便可以好好地和它們說聲再見。

⠀  

  個人報台「背德的信仰」:mypaper.pchome.com.tw/causation

  (以上簡介來自詩集《厚嘴唇》)


--


美術設計:李昱賢,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鬼神詩 #巫時 #幽靈說沒有 #厚嘴唇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如果上帝有玩Tinder◎王天寬

 


如果上帝有玩Tinder◎王天寬


一 ⠀

「我最近慘到

決定加入上帝好了」

我傳訊給tinder之友

傳完立刻後悔

不夠fun

不夠表達我的絕望

「我最近慘到

決定加上帝的line好了」

在tinder上

一開口就要line犯了許多夏娃的大忌

而亞當吃了智慧之果的下場則是

知詐騙

自介上直接留line帳號

八九不離十

另外那一點五也很難相信

是什麼好運

上帝動動手指

這人上天堂

那人下地獄

tinder的邏輯複雜一點

左滑dislike

右滑like

上滑superlike

o my GOD

上帝叫了自己的名字

因為連續兩個人

祂都想送上天堂

上滑上滑

難得的事

立刻跳出要祂付費的頁面

上帝沒有pay的概念

祂只知道

無償奉獻

上帝手滑了好幾次

也難得了好幾次

每次都耐心等待二十四小時

終於在第六天

掌握了這個app的秘訣

左滑右滑

不要連續

上滑上滑

於是祂又等待了一天

著名的休息日

不約不聊色

也無法讓人上天堂

上帝的自介如是說

免費用戶

每天一個額度的superlike

要給誰好呢

這對上帝而言

不是一個困難的問題

困難的是

怎麼在健身照

貓照狗照和各種ps過的照片中

找到一個基督徒

台獨分子

文青

lady boy

甚至韓粉

都比基督徒更易辨識

同志呢

我們就不要拿這個問題為難上帝了

「上帝一點都不喜歡萌萌」

上帝有一次在推特忘了切小帳

用第三人稱推文

萌萌堅持上帝在反串

不怕死的異教徒

則開始照樣造句

上帝:上帝最不偏心

上帝:上帝愛人如己

上帝:上帝值得一座fmvp

抱歉

那是kd不是上帝

上帝把fmvp給了可愛

冠軍給了加拿大

勇士和美國同時因破壞平衡遭到懲罰

怎麼從tinder跳到nba der

nba也有人在玩tinder嗎

球星需要約炮軟體嗎

tinder上有每一次約炮都是為了榮耀上帝的人嗎

連續四個問題

將上帝拉回現實

(又忘了切帳號但大家都習慣了)

上帝朗誦玫瑰經的句子

「上帝,賜予我平靜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

賜予我勇氣讓我去改變可改之事

賜予我智慧讓我能區分以上兩者」

上帝太喜歡這三個句子了

尤其當祂發現

自介拿掉不約不聊色

改成三個賜予後

配對機率大增

但漫漫長夜我的主

我仍舊沒有配對到祢

是我手滑還是祢性別設成male

兩者都將使我們永遠錯過

我仍頁頁滑著tinder

祢仍夜夜滑著tinder

我們有勇無謀地去改變不可改之事

萌萌和愛

神愛世人

也有不愛的時候

如果上帝有玩tinder

如果玩出了心得

不再以善惡視人

以外表

以幽默感

以貓派還是狗派

獨派還是統派

或在最絕望的時刻

拚命右滑

只為了配對到一個人類

交換line

而非交換信仰

交換愛

而非交換信仰

-⠀


◎作者簡介


他家坐北朝南,現居宜蘭。


王天寬,文字工作者,寫詩、文、小說和劇本。在文類和風格中換檔,變得難以界定,認同危機,推理不出一個精確身分。

王天寬,文字工作者,有詩集《開房間》(2019台灣文學金典獎)、文集《告別等於死去一點點》。

王天寬,文字工作者,在寫一本不存在的書《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案》。

 (作者簡介參考自博客來)

-⠀


◎小編 #皮皮 賞析

如果說,在2/5賞析之〈失神〉是以詩直指「純粹的生命通則」,在貓的動作和與貓的相處過程之中,「悟出甚麼接近信仰的道理」(小編 #冠宏 語);那麼此首詩則是刻意跨越了通則(上帝之於人類為無上視角)之後,或許會引發眾人憤怒、挑動敏感神經之後,悟出了屬於自己對於信仰的解答。更精確地說,作者也許更想進一步地叩問「信仰的本質」究竟為何物?因此,唯有屏除一切冠冕堂皇之語,才能避免再得到更多如同宣傳標語般的說詞。

回到此詩,交友軟體的特色就是所有人都宛如商品,在有限的資訊暴露之中試圖獲取最多的青睞,在市場的汰選之中轉身離開以及巡獵目標,使人們可以稍微放下因教養或其他外部因素所致的害怕拒絕、恐懼拒絕——意即,毫理由的厭棄、厭倦不會被責備,也不需要向誰交代——等等,這不就是愛?「神愛世人」,不分階級、貴賤,神之所以為神,所以為信仰,正是因為神能沒有人性,超脫人性。

那如果此前提不存在呢?依賴並且奉此為圭臬的眾生,面對神也有不愛人的時候,該如何自處?何處才是安放自我的終極所在?作者最後云:「交換line/而非交換信仰」、「交換愛/而非交換信仰」。我認為,這便是此首詩的積極意義,即肯定人之能動,人類固然渺小如梗芥,但人類也能成立於信仰之前,最後成為信仰本身。⠀


--


--


美術設計:李昱賢,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