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波赫士J.L Borg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波赫士J.L Borg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愛的期待 ◎ 波赫士(陳黎、張芬齡合譯)


 


愛的期待 ◎ 波赫士(陳黎、張芬齡合譯)


你額間明澈如節日的親密,

或者集眾愛於一身的你的肉體——神秘無言一如少女,

或者你生命中種種無聲或可以用字語表達的情態,

都比不上這意念的禮物更叫我心動

——看著你蜷曲地睡臥於

我守候渴望的臂彎裏。

因為睡神寬赦的美德,你居然再度成為處女,

安靜閃爍,如同被記憶精選出來的歡樂,

你將給我你自己也不曾有的生命餘裕。

置身於安寧中,我將探知你存在的極岸,

並且,或許這是第一次,

我將像上帝看你般地察見你:

虛構的時間打破,

沒有愛,也沒有我。


-


◎作者簡介:


波赫士生於布宜諾斯艾瑞斯,少年時光在瑞士度過。一九一八年他到西班牙,加入了當時的新文學運動——絕對主義。一九二一年回到阿根廷。作品出現於許多當地的刊物,如Prisma,Proa,Martin Fierro,以及 Victoria Ocampo 創辦的影響力廣大的雜誌 Sur(《南方》),他無疑是當代最享盛名的拉丁美洲作家,雖然他的聲譽主要是由他的小說建立起來的。一如他的小說,他的詩作表現出他對創構哲學體系的無窮迷戀和才氣。波赫士雖為阿根廷作家,但他深受世界文學的滋育;他是沒有心靈故鄉的。他創造了許多超越時空的想像和象徵的世界,在氣質上與卡夫卡,愛倫坡和梵樂希等人相近。


文編 柯琳賞析


詩作以「你額間明澈如節日的親密」為開端,乍看之下或許會難以理解,為何作者會如此形容。然而正是「節日」所代表的喧囂及群體性,與「親密」所指涉的安靜與個人化,兩者最終交織成對「你」明亮而清澈,卻又充滿儀式性、短暫的矛盾體驗。


後兩句詩句皆以「或者」為開頭,且視角也逐漸深入。「集眾愛於一身的你的肉體」並不只是形容愛人,更是龐大歷史河流中所有愛、情慾的集合體,讓肉體更貼近一種象徵而非個人。此外,「神秘無言一如少女」代表愛情中最初始的純粹,無法被歸類、註解才得以「神秘無言」。而第三句中,詩人則使用「種種無聲」、「情態」等抽象語句,強調愛或是愛人的多種可能。


而這並不單單只是在描寫愛人的外在及內在形象,更是暗示了我們如何建構出愛。第四句的轉折則將此寓意更加凸顯,「意念的禮物」說明最令人動心的,其實並非外在的種種描述或存在,更是一種想像中的無聲親密:看著對方熟睡在自己的臂彎,沒有清醒時的束縛、防禦。而「再度成為處女」也呼應了前段的「少女」,彷彿透過睡著,便能重新看見那最初、尚未被時間、語言、慾望等沾染的純粹。


愛人依舊沉睡,或許呼吸就像光一般「安靜閃爍」,但這是「記憶精選出的歡樂」,是抽象的、被記憶過濾出最美好的部分。這種近乎不現實的理想卻給予詩人「不曾有的生命餘裕」。愛究竟是什麼?對詩人而言,愛並非真切的擁有,而是在一切安寧靜止之際,超越存在的「極岸」,如上帝般探查、觀看,看穿愛與愛人的核心。這個核心是毫無修飾、沒有主觀意見,甚至可能連作者與愛人都不知曉的一面。而觀看愛人時,早已超越了時間本身,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幾乎靜止的當下。


最後一句則非常弔詭與震撼:「沒有愛,也沒有我」。愛人間總會互相訴說「我愛你」這句話,但在詩人心中,愛早已超越慾望本身,當「我」不再是一個佔有、得到對方的主詞,沒有情緒及立場,而是純粹的觀看、理解、接納對方,與此同時「愛」本身也早已被超越,只剩下真正的「你」存在。回歸到詩題「愛的期待」,詩人期待的並不是一個實在的擁抱,也不是關於愛的回應,而是在那一瞬間的凝望,最終抵達最深刻的理解。


-

文字編輯:柯琳

美術設計:#李昱賢 @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波赫士 #南方 #絕對主義 #愛的期待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正直的人 ◎波赫士(林之木譯)

 



正直的人 ◎波赫士(林之木譯)

一個像伏爾泰希望的那樣栽花種草的人。

感謝人世間有音樂的人。

欣喜地發現了一個詞語的來源的人。

在城南的一家咖啡館裡默默下棋的兩個職員。

在思索用色和造型的陶工。

在誦讀某首頌歌的最後詩節的女人和男人。

撫摩睡著了的動物的人。

為別人或願意為別人對自己的傷害辯護的人。

感謝人世間出了個史蒂文森的人。

寧願別人有理的人。

所有這些人,他們互不相識,卻在拯救世界。

◎作者簡介: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或譯為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作家、詩人。

青少年時期遍遊歐洲各國。除了西班牙語,尚精通英語、德語、法語與拉丁語。十一歲以前,波赫士在家中接受教育,十二歲時開始閱讀莎士比亞。波赫士全家住在一棟建有圖書館的寬敞房子,圖書館內收藏上千冊英文書。波赫士曾說:「如果要我指出生活中的主要事件,我會說是我父親的藏書。」

(參考自《波赫士談詩論藝》(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小編 #樂達 賞析

怎麼樣才稱得上「正直」?平日生活裡的微小舉動或心意,如何與這個世界相互聯繫,進而能「拯救」這個世界呢?幾天前,小編文靜分享了阿根廷詩人波赫士的〈雨〉,而今夜,我想和大家分享另一首私心很喜歡的短詩〈正直的人〉。

你認為自己是一位正直的人嗎?如果是或接近的話,那所謂「正直」或其他美好特質,又是透過哪些日常言行、事情而實現出來的呢?整首短詩裡,詩人羅列了各式各樣的人與行為,一步步動搖既有印象、拓展「正直」的意義範疇,同時層層累積情感力度,一路到最後一句為「所有這些人」(每個明確被提及的,以及雖沒被點出、卻足可讓讀者類推聯想到的)收束總結,並且在同一句話裡被順勢引導向「拯救世界」——這份拉拔層次並貫穿整首作品的價值判斷,也是提出這份價值判斷的人(書寫裡潛在的發話者),向這世間所有不停拯救彼此的「正直的人」,致上最重要、也最誠懇單純的謝意。

詩的篇幅不致冗長,又足以推動讀者們各自聯想其他種拯救世界的可能;口吻也冷靜如客觀描述,從而藉由被描述的內容、以及這份視角本身,暗自表現、發展出發話者的體悟與所感。由此,恰如其分地給予禮讚,讓所欽佩、欣慕的人事物,別具意義卻又如其本然;連帶讓這個「世界」與「正直」本身,從難免抽象的詞彙及概念,落實為這些紛繁、遍及生活各處、微小而偉大的平凡舉動(無論這些正直的人有意如此,還是無心為之)。現在,我們不妨回過頭,再來讀讀看,詩人究竟看見、寫出了哪些形形色色的人與正直行動吧。

栽花種草、與人下棋、撫摸睡著的動物,身處在自己的位置,沒什麼大不了地,與自己生活所及的人事物自然互動,聯繫彼此。思索用色和造型,以完成、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與重要的人齊心誦讀某一篇頌歌,進而在這份儀式之後,攜手走向彼此共同面對的新階段;因知識的獲取、鋪展出脈絡、某個詞語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完整故事,在自己與詞語共有的小宇宙中,做出非凡成就而暗自欣喜。甚至,還有一些正直的心,未必是經由具體的舉動或收穫才被證成。

「感謝」音樂或某人的誕生,從自己出發,主動向心中的對象表達謝意。有時具體行動可能存在實踐上的困難,然而,單是內心「願意」、「寧願」如此,意念上的抉擇與篤定,也默默體現著一份正直的黃金精神。甚至很難得地,讓自我退位,不再以自己為發聲的主角,反而願意讓渡自己的辯解權利給其他「有理」的人,或是謙卑而細心地反過來為對方著想——縱使在某些時候,這樣的選擇可能看起來很傻、很奇怪、沒必要、難以理解,但是或許對當事人而言,某些自己認可的「正直」或賴以支持的內心價值,才能因而被落實成真。

即便在世界上可能無人知曉,人與人之間也不總是相識、相知,這些茫茫人海裡「正直的人」,仍然在生活中透過自己的方式,持續拯救著這個世界,無論這些「正直」終將抵達何方。一如讀到這份詩和賞析的你,也正悄悄透過閱讀,支持著、也完成了某些其實重要的小事呢。

-

文字編輯:#樂達

美術設計:#李昱賢 @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波赫士 #正直的人 #拯救世界 #博爾赫斯 #Borges #林之木 #阿根廷詩

雨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譯者:陳黎、張芬齡)

 



雨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譯者:陳黎、張芬齡)


突然間黃昏變得明亮

因為此刻正有細雨在落下。

或曾經落下。下雨

無疑是在過去發生的一件事。


誰聽見雨落下,誰就回想起

那個時候,幸福的命運向他呈現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鮮紅的色彩。


這蒙住了窗玻璃的細雨

必將在被遺棄的郊外

在某個不復存在的庭院裡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


潮濕的暮色帶給我一個聲音

我渴望的聲音,

我的父親回來了,他沒有死去。


-


◎作者簡介


阿根廷作家、詩人。1899年出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青少年時期遍遊歐洲各國。除了西班牙語,尚精通英語、德語、法語與拉丁語。十一歲以前,波赫士在家中接受教育,十二歲時開始閱讀莎士比亞。波赫士全家住在一棟建有圖書館的寬敞房子,圖書館內收藏上千冊英文書。波赫士曾說:「如果要我指出生活中的主要事件,我會說是我父親的藏書。」


(簡介節錄自《波赫士談詩論藝》(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


◎小編 #李文靜 賞析


閱讀這首詩前,讓我們先展開想像:此刻的自己落入一副年老的身軀,視力衰弱,眼前的世界是一團模糊的黑影。正在下著雨的窗前靜坐時,「突然間黃昏變得明亮」。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昏所能步向的只有黑夜,因此黃昏應該是越來越暗的,真正變得「明亮」的,是那些被雨水帶來的回憶。


視力的衰退使聽覺變成感官的主導,於是雨是被聽見的,仿佛以後聽到的雨,都是曾經所看到的雨的重複。這場雨所帶來的第一個回憶是「一朵叫做玫瑰的花」,以及與之聯想在一起的「幸福的命運」。之所以想起玫瑰,是因為那「奇妙的,鮮紅的色彩。」在逐漸失去視力的晚年,與其說想起了玫瑰,倒不如說仍能看見色彩的時候,是如此讓人懷念與渴望。


「這蒙住了窗玻璃的細雨」,雖然使窗外景象變得模糊,但回憶裡的情景卻被洗滌得益發清晰,記憶裡的郊外、庭院、架上的黑葡萄,正淋著同一場雨。


好像回到了童年的庭院,在煙雨朦朧的傍晚,觸覺搶先於視覺——暮色是潮濕的,然後是聽覺——「我渴望的聲音」,父親的聲音。在這樣一個衰老的黃昏中,雨聲交織著記憶,父親便從那記憶回來了,「他沒有死去」。


而我們在最開始透過想像落入的那具身軀,正屬於在晚年因遺傳性疾病逐漸失明的詩人波赫士。這是一首波赫士在1960年代初期寫下的詩,詩人在當時已完全失去視力,因此詩中對於現實情景(下雨)的感知依賴聽覺、觸覺以及過往記憶。一個無法再看見的詩人,卻在詩中寫出明亮的雨景,從中召喚其想望的父親,情感憂傷而真摯,讀完後仿佛也被詩中的細雨悄悄淋濕了外衣。


-

文字編輯:#李文靜

美術設計:#李昱賢 @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波赫士 #波赫士談詩論藝 #雨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關於天賜的詩  ◎波赫士J.L Borges

 



關於天賜的詩  ◎波赫士J.L Borges


上帝同時給我書籍和黑夜,這可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我這樣形容他的精心傑作,且莫當成抱怨或者指斥。

他讓一雙失去光明的眼睛主宰起這卷浩繁的城池,

可是,這雙眼睛只能瀏覽那藏夢閣裡面的荒唐篇什,

算是曙光對其追尋的賞賜。

白晝徒然奉獻的無數典籍,

就像那些毀於亞歷山大的晦澀難懂的手稿一般玄秘。

有位國王傍著泉水和花園忍渴受饑;

那盲目的圖書館雄偉幽深,我在其間奔忙卻漫無目的。

百科辭書、地圖冊、東方何西方、世紀更迭、朝代興亡、經典、宇宙及宇宙起源學說,盡數陳列,卻對我沒有用場。

我心裡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我昏昏然緩緩將空幽勘察,憑藉著那遲疑無定的手杖。

某種不能稱為巧合的力量在制約著這種種事態變遷,

早就有人也曾在目盲之夕接受過這茫茫書海和黑暗。

我在櫥間款步徜徉的時候,心中常有朦朧的至恐之感:

我就是那位死去了的前輩,他也曾像我一樣踽踽蹣跚。

人雖不同,黑暗卻完全一樣,是我還是他在寫這篇詩章?

既然是厄運相同沒有分別,對我用甚麼稱呼又有何妨?

格羅薩克或是波赫士,都在對這可愛的世界矚望,

這世界在變、在似夢如幻般迷茫慘澹的灰燼之中衰亡。


-- 

◎ 作者簡介

  J.L. Borges,一八九九年出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日內瓦接受正式的中學教育,青少年時期遍遊歐洲各國。除了西班牙語,尚精通英語、德語、法語與拉丁語。

  自稱「自修學者」,一部《大英百科全書》塑造了他的閱讀品味,「將現實當做一種神秘的知識」,並「以書評方式展開小說敘述」,儼然勾勒著通往異境花園的迷宮地圖。

  其「圖書館員」生涯(曾任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及百科全書式寫作,恰恰反映在他實驗性作品中的簡潔與豐繁。

  相形於他的世界聲譽,波赫士一生顯得平淡而坎坷;而長年的失明又讓他的書寫洞見澄透。他不僅延續了西班牙文學的優秀傳統,又帶動拉丁美洲文學的世界風潮。當二十世紀文學窮盡了所有可能性之後,波赫士無疑開啟了下一個窗口。

(簡介出自《波赫士全集》)

--

◎小編淵智賞析

  阿根廷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在五十五歲時失明,對波赫士而言,「失明」是一種必然,波赫士曾向紐約時報論及他家族中許多親人晚年都曾失明,因而明白自己最終也會邁向那樣的命運。

  在未曾學過盲文的情況下,他的後半生再也無法閱讀,僅能靠失明之前對於文字的記憶與語感繼續進行寫作。對此等境地,這首〈關於天賜的詩〉便是波赫士對於自己失明的悲憤表述,同時也對於書籍所乘載的知識表明心跡。

  在這首詩中,波赫士將失明比喻為黑夜:「上帝同時給我書籍和黑夜」,並認為「這可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在五十五歲以前酷愛讀書的波赫士,在看了許許多多書籍之後,卻再也無法繼續閱讀下去,只能在記憶中黯然重尋。對他而言,他正是一個坐擁金山銀山,卻再也無法享受的國王,他在書籍與書籍間構築出的天堂裡,卻只能奔忙而漫無目的。因此,他開始設想起上帝賦予他這樣的命運,理當並非巧合,而是要透過這樣的事態變遷,讓他明白接受命運的人,同時也該去負起某些責任。

  對波赫士而言,這樣的責任便是一個詩人的責任,即使這個世界最終在波赫士的眼睛裡總在變化、在衰亡,但他依舊需要以過往所知所學,不斷地用詩篇,向著這個可愛的世界極目瞻望。


--------------

美術設計: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波赫士 #博爾赫斯 #J.L Borges #雨 #阿根廷詩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我連塵埃都不是  ◎波赫士J.L Borges


 


我連塵埃都不是  ◎波赫士J.L Borges(譯者:王永年)


我不願意做現在的我。

慳吝的命運給了我十七世紀。

卡斯蒂莉亞的塵埃和慣例,

重複的事物,宣告今天的早晨

給了我們明日的前夕,

神甫和理髮師的談話,

時間留下的孤寂,

以及一個混混噩噩的姪女。

我已經上了年紀。

偶然翻到的書頁

向我揭示了阿瑪迪斯和烏爾甘達

他們一直在找我,我卻不熟悉。

我賣掉土地,買進書籍

書裡完整地記敘了業績;

聖杯承接的

是聖子為了我們而流的人血,

默罕穆德的黃金偶像,

武器,雉堞、旗幟

以及魔法的操作。

信奉基督的騎士們輾轉南北

踏遍世上的王國,

用劍伸張正義,

維護遭到凌辱的榮譽。

但願上帝派遣使者

為我們的時代恢復高尚的行為。

我在夢中看到了那情景

我形影相吊,有時切身感到。

我還不知道它的名字。我,吉哈諾

將成為那位勇士,我將實現夢想。

這座古老的房屋裡有一面皮盾、

一把托萊多刀、

一桿長槍和真正的書籍,

對我的手臂作了勝利的承諾。

我的手臂?我看不到自己的臉

在鏡子裡沒有反映。

我連塵埃都不是。我是個夢,

在夢中和清醒時,

織出我的父兄賽萬提斯,

他曾在勒班托海上作戰,

懂點拉丁文和少許阿拉伯文......

為了讓我夢見另一個,他常青的記憶

將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我祈求上帝說,

我的夢想者,請繼續夢見我。



--

  

◎ 作者簡介


  一八九九年出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日內瓦接受正式的中學教育,青少年時期遍遊歐洲各國。除了西班牙語,尚精通英語、德語、法語與拉丁語。

  自稱「自修學者」,一部《大英百科全書》塑造了他的閱讀品味,「將現實當做一種神秘的知識」,並「以書評方式展開小說敘述」,儼然勾勒著通往異境花園的迷宮地圖。

  其「圖書館員」生涯(曾任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及百科全書式寫作,恰恰反映在他實驗性作品中的簡潔與豐繁。

  相形於他的世界聲譽,波赫士一生顯得平淡而坎坷;而長年的失明又讓他的書寫洞見澄透。他不僅延續了西班牙文學的優秀傳統,又帶動拉丁美洲文學的世界風潮。當二十世紀文學窮盡了所有可能性之後,波赫士無疑開啟了下一個窗口。


(簡介出自《波赫士全集》)


--

  

◎小編淵智賞析


  〈我連塵埃都不是〉收錄於一九七七年出版的詩集《夜晚的故事》當中。彼時波赫士已然高齡七十八歲,其晚年的作品頗有多篇曾對於傳統作品有所反思:他曾在〈但丁九篇〉(1982)終對於但丁將自己寫進作品當中的角色營造視為「技術」的問題,認為《神曲》中:「詩的要求他必須作出天國或地獄的判定,同時又不能讓讀者知道作出判定的權力最終在他自己手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把自己列為《神曲》中的人物,盡可能使他的反應不符合,或者只是偶爾符合神的決定。」

  這類的分析提供了許多我們接近這些經典作品的取徑。而在這首〈我連塵埃都不是〉和另一篇短篇故事〈一個問題〉中,波赫士也同樣地對於《唐吉軻德》進行了解剖,在〈一個問題〉中,波赫士提出了一個問題:「若唐吉軻德事實上並不是跟風車奮鬥,而是殺了一個無辜的路人呢?」他認為會有三種可能,第一,毫無影響,對唐吉軻德而言一切都發生在他的幻想當中;第二,在錯殺人之後,唐吉軻德便清醒,並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第三,唐吉軻德始終在演戲,因此殺了人之後,他也只會堅持他的幻想以逃避責任。

  波赫士在〈一個問題〉的奇想事實上是對於原先故事的荒謬感進行解套,當與風車對打這樣一個荒謬元素被抽離,則故事必然得回歸到的是「現實」:一個自我意識極度高漲的人,讓整個世界幾乎充盈著自己的想法,而拒絕與萬物共存。那他究竟還能依歸何處呢?而這樣的姿態,也被波赫士寫成了今天這首詩〈我連塵埃都不是〉。

  表面上來看,如此一個自貶的詩題:「我連塵埃都不是」,和開句同樣是自貶到極致的句子:「我不願意做現在的我」,自我的通盤否定自詩起便表露無遺,而唐吉軻德的自剖,則是認為自我的無趣事實上來自其生活:「重複的事物,宣告今天的早晨/給了我們明日的前夕」,在「明日的前夕」中的時間鐘擺一往一復中,波赫士透過物質的定型與懷舊(慳吝的命運給了我十七世紀),暗示了唐吉軻德進行自我否定的原因:對過往的神往、對平庸生活的厭惡。

  所以他開始讀阿瑪迪斯和烏爾甘達,二者皆來自西班牙著名的騎士小說《阿瑪迪斯•德•高拉》,但有趣的點在於,唐吉軻德並不認為他在追尋二者的騎士精神,而是「他們一直在找我」,兩句話看似是相同的,我們卻得以明白由主被動的區分,實質上也正正反應了唐吉軻德對於騎士精神的實踐,從未懷著謙卑之心。從這裡開始,由自我否定所分衍出的自戀也正是顯現出來,到了後面的獨白更是益彰:「但願上帝派遣使者/為我們的時代回復高尚的行為」,而對此一願望,唐吉軻德更言「......我,吉哈諾/將成為那位勇士」,他讓自己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實踐者。如此無可迴束的放言,在本質上便暴露出了他的無力:他想要改變的與他真的能改變的從來不能是同一件事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乃是以一句「我的夢想者,請繼續夢見我」做收,這樣的收尾顯現了唐吉軻德的自白,並不是他將自我的意識放大而成為全部,而是他即使有意識到這樣的無可回頭,仍必須透過這樣的放大來麻痺自己,從而逃避一切讓他苦痛的事物。或許正代表著波赫士對於前面〈一個問題〉中提出的想法,是採取著第三種可能的想像的。

  但若是如此,或許我們便須回到波赫士所做的假設,若唐吉軻德是一個佯狂的人,則真的「誤殺了人」這一件事,或許便從來不會成真,而與風車廝殺,則也不過只是他在逃避平庸現實裡,刻意所做出的一切荒謬。


---

美術設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波赫士 #博爾赫斯 #J.L Borges #阿根廷詩 #我連塵埃都不是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波赫士  王永年譯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波赫士  王永年譯
 
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
我給你瘦落的街道、絕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給你一個久久地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
我給你我已死去的祖輩,後人們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親的父親,陣亡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邊境,兩顆子彈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時候蓄著鬍子,屍體被士兵們用牛皮裹起;我母親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歲——在秘魯率領三百人衝鋒,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馬背上的亡魂。
我給你我的書中所能蘊含的一切悟力,以及我生活中所能有的男子氣概和幽默。
我給你一個從未有過信仰的人的忠誠。
我給你我設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不營字造句,不和夢交易,不被時間、歡樂和逆境觸動的核心。
我給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個傍晚看到的一朵黃玫瑰的記憶。
我給你關於你生命的詮釋,關於你自己的理論,你的真實而驚人的存在。
我給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饑渴;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你。
 
--
◎作者簡介
 
波赫士是一名阿根廷詩人,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見長於詩歌、短篇小說,以及文學翻譯。波赫士行文擅長以簡單直白、含蓄內斂卻又飽含雋永意涵的文字。針對詩歌的見解,他曾於演講稿《詩藝》中提到:「如果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的話,我就會說出這樣的話:『透過文字藝術化的交錯處理,詩可以表達出美的事物。』」他也進一步引申了聖‧奧古斯丁的話:「時間是甚麼?當別人沒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知道答案的。不過如果有人問我時間是甚麼的話,這我就不知道了。」波赫士接著解釋:「我們只有在對一件事一無所知的時候,才為它下定義……我們對詩可說是知之甚詳了,無法用其它文字再為詩下定義。」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摒棄多餘詮釋,而直接體感波赫士迷人且穿透的詩觀。
 
◎譯者簡介
 
王永年,浙江定海人,精通多國外語,尤其是歐洲語系。王永年的翻譯廣受好評,以精準著稱,翻譯的地圖範圍從英國、俄國到南美洲皆有,且是直譯義大利文學經典《十日談》的第一人。
 
◎小編宇翔賞析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首情詩,更可說,這是一封具對象性的情書,因為唯有如此愛慕,才會願意獻祭式地交託自身龐大的小宇宙,只為了「留住」對方。
 
前半段,詩人動用當下並回溯過去,建構出一幅驚人且悲哀的歷史圖景,將種種瞬間壓縮進詩句的容量之中,將自身的孤獨狀態,以及整個家族祖輩的荒涼史並置,凸顯出自己血脈中流動的過往疼痛,彷彿與此刻的悲哀遙相呼應,他繼承了整個系譜的靈魂,包括了靈魂所暗示的消逝狀態,一種孤絕與消逝並列的冷卻感,然而,另一個反面卻是無比壯烈的生命力,子彈擊中胸膛、茂盛的鬍子、騎馬衝鋒的背影,這種種意象,描述的是古人,卻也不是古人,而是自己,胸口的疼痛是自己、被牛皮包裹的是自己、馬背上義無反顧往前走進歷史大霧的,也是自己。詩人的愛情動用了一切「歷史」,才能稍微描述「此刻」,或說某種層面上,歷史即此刻。
 
而後半段所述及的「此刻」,詩人願意交付自己書中的一切悟力以及生活中的美德。事實上,對於詩人而言,生活、寫作、自身,是三位一體的。故而「不營字造句,不和夢交易,不被時間、歡樂和逆境觸動」,這些都反映了詩人的整體價值觀,表現出了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寫作上,詩人心靈的穩定與節制,然而,這樣的詩人,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又怎麼會如此受愛慕所苦而願意交出自己的忠誠呢?甚至願意給出「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饑渴」這些不穩定而困苦的狀態,甚至「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對方。這種種自傷與自我貶格的付出,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我們根本不用過問為什麼,因為答案已經不證自明。事實上,當我們試圖去思索為什麼的時候,我們早已經被這深沉,且不可言喻的情感所說服了。
 
至於為什麼作者要用散文詩的形式來書寫呢?是因為寫作當下樸實的激情嗎?是因為此詩真的作為一封情書嗎?波赫士曾自述:「我沒有任何美學形式。每部作品的形式都任由作者來確定:詩歌、散文,或綺麗或質樸。理論可以成為了不起的激素(比如惠特曼),不過也可以造出怪物或者僅供博物館收藏的產品......歷盡滄桑之後,我發現,跟幸福一樣,美是很常見的東西。」因此,或許我們可以沉澱一下心靈,再重讀一次──並將上述所有瑣碎的問題拋諸腦後吧,只要我們此刻在詩中找到美與感動。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