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當世界只剩下法律 ◎蔡仁偉



 
當一個快餓死的小男孩偷走麵包
當一個趕時間的母親穿越馬路
當一個被壓榨的工人臥軌
當一個絕望的人開槍
 
當一朵雲
把雨下在禮拜天的遊樂場裡
憤怒的人群
沒有誰認真看見它的悲傷
 
--
 
◎作者簡介
  
蔡仁偉
 
  台北人,2009年開始寫最短篇,2011年開始寫詩,長期於聯合副刊與《衛生紙+》發表作品。
 
  著有《偽詩集》,2013年1月黑眼睛文化出版;,《對號入座》,2016年黑眼睛文化出版。
 
--
 
美術設計:旅台小子
攝影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 George Hodan
 
--
 
◎小編【旅臺小子】賞析
 
小編堅信,這個社會不應失去法律而擾亂該有的秩序。不過,我們的世界只剩下法律的時候,它會是什麼樣子呢?大家安分守己、相安無事,但只有這樣嗎?
 
『快餓死』與『偷麵包』、『趕時間』與『穿越馬路』、『被壓榨』與『臥軌』、『絕望』與『開槍』;前者,近乎是當事者眼前的盡頭,才會促使後者——這一結果的產生。若凡事將結果放置在法律的天秤上檢視,我們是否缺少了些什麼?亦或者,除了法律之外,我們還剩下什麼?
 
當一個『理性』崩壞的社會,它不再有我們所謂的『人性』可言。我們不再檢視憤怒、悲傷,對於『理性』的社會而言,它是不理性的。如果這個社會要求我們不再情緒,人究竟還有什麼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呢?
 

或許,一朵又一朵的雲會不斷地墜落,澆醒這個『理性』的社會、世界。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平達耳作誦 ◎楊牧




--472 B. C.

讚美他的馬術如專注凝視
一朵漩渦在急流裏短暫取得完整
美麗的形式,瞬息間
燦爛的細節超越擴大至於虛無
 
新生嬰兒在厚厚的白茅純束裏裹著
藏在金黃和深紫羅蘭的花叢
他浪跡的生父原本是神,之前
曾經,這一帶來回路過
 
而名字早由她親自交代給那一對
慈藹的蛇記得仔細,負責照顧他直到
起立能在三色堇野地裏和風賽跑的
那一對灰眼蟒蛇
 
唯獨她的下落我們一無所知
恐怕忽略在詩的修辭和韻類裏了
在讚美的形式完成剎那即回歸
虛無,如美麗的漩渦急流裏消逝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9/Pindar_Musei_Capitolini_MC586.jpg;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Segesta_-_Tempio_di_Hera.JPG
  
--
  
◎小編利文祺賞析 
 
平達耳(Pindar, 522-443 B. C.)為古希臘詩人,作品多歌頌奧林匹克競賽的勝利者,與其城邦。詩歌〈Olympian 6〉成為楊牧的〈平達耳作誦〉的底本。該作品讚揚在馬騾競賽中的得勝者Hagesias of Syracuse。Hagesias來自於Syracuse城邦,卻在母親的城邦 Stymphalus因勝利之榮耀而受民眾歡迎。平達耳在此誦詩,並描述Hagesias母系之城邦,血緣可追溯至祖先Iamus。 
 
因此,平達耳開始描繪Iamus的身世。Iamus的母親為海神波賽頓之女兒Evadne。Evadne自小被阿卡迪亞(Arcadia)的國王 Aepytus收養,之後因阿波羅而懷了孕。Aepytus並不知道小孩的親身父親為誰,認為其為孽子,遂怒不可遏。羞愧的Evadne因此逃到曠野,在樹叢中生下Iamus。悲痛之餘,她將嬰兒棄置於此,所幸在神的幫助,其支使兩隻灰眼的蛇以蜜餵養,並仔細照顧。此時Aepytus從阿波羅的女祭司那知曉原委,並被告知孩子終會成為預言家,其子嗣將強盛不衰。他趕緊詢問下人Evadne之下落,並將在外棄置四天的孩子趕緊找回。Evadne之後發現孩子藏在燈心草和樹叢間(即楊牧詩中的「白茅純束」),身上沐浴著紫羅蘭的紫金色的光澤,因此,Evadne將其取名為Iamus (字源於希臘文的紫羅蘭「iov」(violet))。Iamus長大後試圖尋找其祖父波賽頓與父親阿波羅,並要求祂們告訴自己未來之命運。阿波羅指示他到奧林匹亞,在此祂給予其子透過鳥語能預知未來之能力。
 
平達耳的詩在最後,意識到Hagesias並不常拜訪母親之城邦Stymphalus,和父系城邦Syracuse較為熟絡。面臨該從哪個城邦的角度讚頌的Hagesias的平達耳,在詩末以譬喻形容,試圖討好兩邊:「在暴風的夜晚,最好為不穩的船放下兩船錨,但願神祇眷顧兩城的子民」。
 
楊牧的詩前三節依附著平達耳的誦詩行走。第一節描寫Hagesias的馬術,而後在二、三節如同平達耳,描述Iamus的身世。詩中的「新生嬰兒」是Iamus,「浪跡的生父」是阿波羅,「她」為Evadne。在第四節,楊牧提出與平達耳不一樣的觀點,他詢問Evadne的下落,恐怕已在平達耳對Iamus的讚美之後所忽略,並「如美麗的漩渦急流裏消逝」。
 
延伸閱讀平達耳的〈Olympian 6〉:
 

http://www.perseus.tufts.edu/hopper/text?doc=Perseus%3Atext%3A1999.01.0162%3Abook%3DO.%3Apoem%3D6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備忘之島 ◎方路

備忘之島 ◎方路
 
遇你之前
 
這座島已成了我們重逢的場合
然後道別孤獨。然後。各自收藏一份
潮水的備忘
 
像提醒我們共同擁有的
口吻。
   
--
     
◎作者簡介
    
方路。原名李成友,1964年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日新獨中畢業,台灣屏東技術學院畢業。曾獲時報文學獎、花蹤文學獎、海鷗文學獎、潮青文學獎、優秀青年作家獎。

散文作品收入台灣《馬華散文史讀本》、九歌《九十七年散文選》。著有詩集《傷心的隱喻》、《電話亭》、散文集《單向道》、《Ole cafe夜晚》及微型小說集《輓歌》。現任高級記者。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旅臺小子
    
--
    
◎小編【旅臺小子】賞析
 
與你不曾相識,彼此相遇,卻總能感受到彼此『共同擁有的 / 口吻 。』,親切。在你我倆相遇之前,注定是以島——『備忘之島』重逢,告別孤獨,告別無人能懂的鄉愁。然後,各自收藏一份備忘——『潮水的備忘』,那彼此因鄉愁而重逢的備忘,繼續告別孤獨。
 
於島與島之間的漂泊,每個遊子以島為其備忘,以島為其生命的記號。而馬來西亞和台灣是旅臺小子的備忘之島。遊子的家。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我要去參加葬禮了 ◎馬尼尼為


我要去參加葬禮了 ◎馬尼尼為
 
我今天走過麵包店
聞到小時候母親做蛋糕的味道
我很想念我的狗
我小孩的衣服都很髒
我要走了
我逃跑過一次
不要想起過去
 
我要去參加葬禮了
去聽陌生人的聲音
我要去參加葬禮了
去看你新的身體
    
--
     
◎作者簡介
     
馬尼尼為,林婉文。
 
  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讀過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以及台灣藝術大學美術所。寫過星洲日報繪本導讀專欄(2012.3-2014.9)。現於台北信義社區大學等地,以「繪本人生學校」概念導成人繪本讀書會(經營部落格:繪本亂讀會);另於永和小小書房等地,以原生藝術精神導成人繪畫(Facebook官方粉絲頁:樹人畫學校)。以繪畫與文字創作,融合生命軌跡。著有《帶著你的雜質發亮》(小寫出版)(入圍 2013 年開卷好書獎、2013 年法蘭克福書 展台灣館選書)、《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小寫出版,2015)。
 
  繪本亂讀會:midddle.blogspot.tw
  樹人畫學校:www.facebook.com/outsiderartschool
  個人創作:馬尼尼為無限公司 maniniwe.blogspot.tw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
    
◎小編【旅臺小子】賞析
 
有沒有在某個時間點,你想要逃,不斷、不停地逃?而你也不曉得自己究竟要逃到什麼樣的地方,只知道:越少相識的人、越好。我想,不僅是你,我自己也是如此。但,我們究竟為何要逃?可能沒有答案,當下只要『逃』就對了。
 
『逃』並不只是指雙腳上的移動,不面對、不去處理也是一種『逃』。不過,這個世界似乎把『逃』當成是一種失敗的動作,彷彿『逃』即是弱懦。實際上,這個世界總有我們沒辦法面對的事情。不是嗎?近在我們眼前的天災。那人禍呢?總有辦法解決吧?可是,我們沒有解決的能力。
 
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馬尼尼為
 
母親、狗、小孩的衣服,這些都是『我』的過去。這些都是『我』作為一位母親的小孩,還有小孩母親的符碼。『我要走了』,決定告別這一切:『我要去參加葬禮了/去看你新的身體』。這就是母職在社會中所背負的太大期待,使得『我』想要拋下一切,逃走。
 
閱讀這首詩之前,我先閱讀了《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這本書。書中貫穿一些作者的詩句、攝影與畫作。搭配文字,作者要述說自己的經驗、想法,甚至是控訴,在那沒有陽光的房子裡,在與合不來的丈夫面前、在廢物叔叔的面前。我著迷於其中,看見母親的影子。有些話語,似乎是母親心裡話語的再製(其實不然)。或許,這是沒有陽光下的婚姻故事。有些黯淡、憂鬱,但在憂鬱城市裡,充斥著電視聲音,以及堆滿雜物的空間,更是憂鬱。
 
若有機會,你可以找這本書來閱讀,再來閱讀這首詩。我想,你會有更深的體會。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草地 ◎夏夏

草地 ◎夏夏
 
 你躺成一片草地
 花都要開著
 不說話不說話
 花都要開著
 
 你走過 你和她走過
 吃三明治
 花別在頭上
 草都要笑
 你走過
 
 躺在草地上
 和你一樣是孩子
 綠的 蓋著你
 看幾億年的星星
 看星星幾億年不睡 眨眼睛
 
 我低頭眨眼睛
 眼睛 蓋著你
 綠色是害羞的
 草也低頭 花也低頭
 你走過
 
 你走過
 便躺成一片草地
 雨在下 細細小小的下
 像草 像花 像我
 
 
--
 
◎作者簡介
 
夏夏 新生代詩人、 小說家 、劇場工作者

文學經歷
曾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最佳新人獎』
「高雄市文化局文學創作補助」
2011 短篇小說『一千年動物園』(高雄市文化局/玉山社)
2010長篇小說『煮海』(高雄市文化局/聯合文學)
2008 詩集『一五一時』(黑眼睛文化)
2007 詩集『鬧彆扭』(黑眼睛文化)
 
戲劇經歷
舞台劇「煮海的人」、「亂髮」編劇/導演
廣播劇「攜帶播音員—契訶夫聽覺計畫」劇本改編/導演
參與高雄市文學音樂會「文謅謅」演出。
2012年偶劇「小森林」即將於七月份起在高雄、台南、台北巡迴演出,共計22場。
 
上述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13865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Marc Wilnauer
 
--
  
◎小編賞析
 
  或許你早已與這首詩相遇過,在青田街的牆上就噴著這首詩裡最知名的句子:「你走過/便躺成一片草地」,無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只看這一句可能不容易說出它到底是什麼意思;那麼你現在看到全詩了,看完,還是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意思?嗯,那可能是正常的(拍),這個不清楚背後,或許正藏著作者設計的把戲。
 
  就先從這個句子出發吧。為何它令人印象深刻、卻又不易直接定下個簡單明白的意思?因為第二句偷偷省略了主詞,造就了歧義解讀的可能性:你走過,誰便躺成一片草地?詩裡有三個人,你、我還有她,每一個填進去,都會導致不一樣的解讀;而且能填進去的還不只是人。「你走過的路」行不行呢?你走過,走過的每一步路上就生出了青翠的草皮,感覺有點奇幻,卻又溫柔、舒適且美好。當選對了意象(草地),再玩個小小的遊戲(省略主詞),便有可能造成解讀往四處折射的效果。拿同一句去隨便問人,每個人的解讀都可能不太一樣。唯一共通的只有:這其中似乎有愛情。有愛情,卻又有三個人,再看看「你走過 你和她走過」這個句子,hmmm,似乎不只是愛情,還有點悲劇。
 
  以此為鑰匙(我默默看著心愛的你和她)去解讀,這首詩可能的意涵就會往一個方向收斂。我個人是這麼看的:第一、二段裡的花與草或許還能單純當成背景與配件的花草來理解;但第三段之後的草、花與星星則都混入了借物抒情的意圖。寫到「綠色 蓋著你」,「我」就化成了草地,或者是想要成為那個覆蓋「你」的綠。寫到「眼睛 蓋著你」,「我」就變成了星星。後面講到害羞與低頭,以及最後的「像草 像花 像我」就更明顯了。直接把「我」與花草做了連接。而你卻始終只是走過,那個倒數第二句的雨,其意也不言可喻。
 
  將上述梳理一下,或許可以這麼說:剛剛那個省略主詞的填空遊戲,在這個脈絡下將有個確定的答案:應該填進去的是「我」。你走過,(我)便躺成一片草地。是那樣默默地陪伴著、承載著、注視著。是這樣的一個安靜女孩子的戀心,離你很近,卻從未一起。幾億年不眠的星星,低頭害羞的花草,和最後降下的雨,都只是你路過的風景。
 
  但還是得說,這只是其中一種解讀方式。這首詩其實並沒有寫得那麼明白易懂,以致我會認為歧義正是它所包含的一種遊戲。如果讀者們對這首詩有感覺,也不妨想想看有沒有你更喜歡的解讀方法,這也是讀詩的一種樂趣呢。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當所有問題都得不到回答 ◎陳繁齊

當所有問題都得不到回答 ◎陳繁齊
 
你好嗎
你快樂嗎
奔跑時得以懷著風
像擁有草原的斑馬嗎
那裡的天氣如何
有帶傘嗎還是
看著未乾的襯衫會想起我呢
如果乾燥是否懷念我的多雨呢
終於發現
自己要的是什麼了嗎
 
成熟了嗎
還是更天真了
是更加相信愛情
還是遲遲不肯背叛自己呢
我送你的項鍊你還留著嗎
那些被踩踏過的季節你還收著嗎
我很在乎這些
可能很微小的事
你知道嗎
你應該不知道吧
 
還是很常哭嗎
我再也沒有心疼的機會
去安撫你了吧
我依舊還是太陽呀
只是你不認可我的熱了
後來我的模樣
你也不肯直視了吧
 
你知道我
多想獲得答案嗎
你能不能給我呢
一個點頭或搖頭
刻意的笑容還是難掩的不耐
都好
可不可以回答我
 
回答我吧
不要再讓我問自己
不斷地問自己
我還在等你嗎
好嗎
 
--
 
◎作者簡介
 
陳繁齊
 
生於1993,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
喜歡寫作與音樂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alfpoethalflove/
 
Ptt詩板活躍帳號:circa0218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peternguyen11 (@pixabay)
 
--
  
◎小編AKI賞析
 
作者用不停「提問」的方式展開這首詩,在第一段至第三段的問題,大多與「你」有關,像是「你好嗎」、「你快樂嗎」、「成熟了嗎」、「還是很常哭嗎」……「我」想要藉由這些問題來知道「你」的近況;在第四、第五段中,問題轉為與「我」有關,然而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前面的問題無法獲得答案,無奈之下「我」只能問著自己心中早已有答案的問題。

第三段,「我依舊還是太陽呀/只是你不認可我的熱了/後來我的模樣/你也不肯直視了吧」,原本太陽照射的光是為了給你「溫暖」,然而當你不再愛我的時候,溫暖的光瞬間變為「刺眼」,或許在不愛之後,倒映在我們眼裡的所有事物都變得和以前截然不同。
 
這是一首越讀越悲傷的詩,全詩緊扣著詩題,「我」的所有問題都得不到「你」的回答,正因為你始終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所以我還是會一直等下去。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中元節 ◎杜潘芳格

中元節 ◎杜潘芳格
 
你,
歡喜在个紛雜人群知背
追求「唔記得你自家係𠍨儕。」
 
𠊎,在人群知背
越來就越淸楚
𠊎係孤獨心蕉人。
貢獻畀中元節祭典个大豬公
打開大大个嘴,含一隻「甘願」。
 
不論脈个時節
畀佢含「甘願」个
就係𠊎,沒就係你。
 
註解:
个:的
唔:不
係:是
𠍨儕:誰
𠊎:我
知背:裡面
心蕉人:心很寂寞的人
畀:被、給
「甘願」:在此指豬公口含的水果
脈个:什麼
佢:他
 
——選自《青鳳蘭波》
 
--
 
◎作者簡介
 
杜潘芳格(1927.3.9.-2016.3.10.),客籍女詩人,生於新竹新埔望族,與鍾肇政、葉石濤、陳千武等同為「跨語言的一代」。小時候與父親居於日本,到6、7歲才回台。因就讀小學校,曾有被日本人欺負的不愉快經驗。為了排解此經驗,於新竹高等女學校就讀時便開始用日語創作詩歌、小說、散文等。後考入臺北女子高等學校,授課內容中有婦道課程,培養女子婦德,使杜潘芳格開始思索女性地位,但因戰爭結束而沒有完成學業。後回鄉教書。
 
二二八時期,杜潘芳格母親在花蓮的姑丈張七郎父子三人被逮捕,旋遭國民黨當局殺害,讓杜潘芳格深受影響,在往後的創作中對政治多表現出批判及諷喻的態度。
 
1948不顧家人反對,與醫師杜慶壽結婚,婚後協助丈夫醫務、擔任插花老師、自由寫作等。
 
遲至1965年,杜潘芳格加入笠詩社,一開始以日語書寫、別人(如陳千武、鍾肇政等)翻譯的方式刊載詩,後自己使用中文書寫。之後曾取得美國籍,於美國定居數年,後返回臺灣,此事也影響其國族認同及語言的思考,後來創作客語詩,其詩也牽扯許多國族、政治面向。
 
1992年,出版中、英、日三種語言創作的詩集《遠千湖》,獲得第一屆陳秀喜詩獎。
 
2016年3月10日於自宅睡夢中過世,享壽90歲。
 
(以上改寫自維基百科)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chia ying Yang(https://goo.gl/WDJuFX ),加上文字及Logo,依照CC2.0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此詩以客語描寫中元節場景。中元節有一般人熟悉的普渡場景。在這熱鬧的普渡中,「你」享受在人群中「唔記得你自家係𠍨儕」(不記得你自己是誰),融入人群、忘記自己;相較而言,「𠊎」(我)在人群中,越來越清楚「係孤獨心蕉人」(是心很寂寞孤獨的人)。
 
以中元節映櫬了你、我的存在不同後,詩人寫被宰割的豬公咬著「甘願」,凸顯宰制者與被宰制者的上下關係,以及被宰制者有口卻無法明言,只能含「甘願」水果,假裝自己願意承受這一切。
 
  而「畀佢含『甘願』个」(給他含甘願的),「就係𠊎,沒就係你。」(就是我,否則就是你),這表達出無論是融入、享受這場節慶的「你」,還是自覺隔離於這節慶之外的「𠊎」,基本上都處於一種宰制者的共犯結構,而中元節就是宰制的化身。
 
當我們有了宰制的概念後,這上下權力關係可以有很多解釋,以杜潘芳格的背景而言,由於她從日本時代就是不斷受到宰制的台人/女性,這雙重的被宰制性在戰後還是繼續被維持。
 
因此,回到這首詩,雖然表面上詩是寫「你」和「𠊎」作為宰制者的故事,但實際上他們在外部是被宰制的一方。無論是融合於時代、忘記自己的「你」,還是被壓制、有苦難言、覺得孤獨的「𠊎」,當毫無作為時,「被」沈默只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而最後一句先寫「𠊎」才寫「你」,某方面而言也是詩人對於某種知識份子的自省。
 
當然這種解讀方式只是一種參考,鋼筆人畢竟不會客語,寫這方面的解讀可能誤讀了。然而,看到詩人願意跨語挑戰自己母語書寫,試圖去呈現某種自省,光是這樣的嘗試,便讓這首詩有了價值。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八行小唱 ◎紀弦

八行小唱 ◎紀弦
 
從前我真傻,
沒得玩耍,
在暗夜裡,
期待著火把。
 
如今我明白,
不再期待,
說一聲幹,
劃幾根火柴。
 
一九三三.揚州
 
--
 
◎作者簡介
 
 紀弦,本名路逾,一九一三年生於河北清苑縣,蘇州美專畢業,曾任中國文協理事、中國新詩學會理事、現代詩社社長、《現代詩》季刊主編、北美中華新文藝學會監事長,並曾任教於台北市立成功高中。著有詩集紀弦自選集十一部,散文集《小園小品》、《終南山下》、《園丁之歌》,論著《新詩論集》、《紀弦論現代詩》等多種。曾獲馬可仕總統大綬金牌獎、第一屆中國現代詩獎特別獎。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來源: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這首〈八行小唱〉是紀弦早期的代表作,詩人在短短的篇幅裡在一聲「幹」中把「我」的成長透顯出來,進而意識到了世界的某個面貌。從前的我是「在暗夜裡,/期待著火把」,而今則「說一聲幹,/劃幾根火柴。」這一聲幹像是在跟世界做出宣示,從期待轉而行動,把火柴劃了開來。〈八行小唱〉坦露了詩人的率真個性,紀弦的另一首名詩〈狼之獨步〉「我乃曠野裡獨往獨來的一匹狼」有類似的況味,在傲氣裡直率然而孤獨。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兔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兔 ◎‪‎楊牧‬
 
--七月二十日東華大學所見
 
撲朔:
 
很好的遊戲,到扶桑
因為灌滿了雨水碩大的
影這一邊來。我的前腳
步子有點零亂,因為午夜的
踊躍,快速旋轉一圈
現在向左滾動,現在向右
 
迷離:
 
如清早的露珠
分剖的圓弧層面,無窮的
幻象,透過日光焦距
逼視不斷變化的雄性
持續向時間盡頭
移過去,髣髴困難,或許
虛假,在我褪盡了睫毛
晶瑩,多情的眼睛專注之下
惟真實燦爛為永恆的歸屬
 
撲朔:
 
時間,理論上,是沒有
止境的──美適合以黃金分割
偉大的定律再三複製
可惜那指的不是肉身造形
而我對稟賦於我的智能,想像力
對我深遂的原創從不懷疑
惟有委靡的毛色
鬆弛的筋骨,那就是
任何巨匠百思不得解
回生乏術,眼看它一步步
顛簸惡化:盛夏草原上
於心不忍的蹉跎
 
迷離:
 
我這樣靠進你坐,瞳仁
反射烈日焚燒的紫外線團
相信詩與視覺藝術的追求和找到
以及音樂,然後將它安置在
特定的宇宙空間,一一
自燃並蔓延於永遠的時間
理論上才是,實際也已經證明
惟有那抽象原創所釋出的
值得,並且可以複製,充沛
交融的心血完成的是愛
與美,請坐下為我們寫些甚麼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William Warby|https://www.flickr.com/photos/wwarby/4011378891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楊牧於一九九六年八月擔任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次年在校園內發現兩隻台灣野兔,並透過想像,將兔子隱喻為「我」與「自我」的對話。雄兔「撲朔」代表詩人,對美學與文學的追尋,但又對時間之流逝感到焦慮。雌兔「迷離」為另一個自我,以作品的完成說服「我」作為詩人之意義。
 
第一節與其說描寫雄兔的跳躍,不如說隱喻了詩歌的創作過程。雄兔說:「步子有點零亂」,可能提示了詩歌韻律的混雜,也因此在第二節,雌兔解釋了詩的完成過程。雌兔認為「清早的露珠」如詩人所關注的現實,能夠折射出「無窮的幻象」,並透過詩人的專注力,也即是「焦距」,被逼視,被面對。然而詩歌的創作亦臣服於時光命題之下,彷彿向「時間盡頭移過去」。而我們此時,將睫毛退去,將老去,唯有燦爛的「真實」,或者換句話說,即是「真理」,是一首詩最後的歸屬。
  
面對雌兔的對時光命題的樂觀,雄兔卻展現另一種向度。雌兔認為,我們會面對老去和死亡,唯有作品中的真理可以成為歸屬。但雄兔卻反過來看,他認為,「美」可以透過黃金而複製、應用到各地方,彷彿成為「永恆」,然而,我們身為存有者(being)不得不面對時光推移後那「委靡的毛色/鬆弛的筋骨」,無法如藝術品般被修復,成為永恆:「那就是/任何巨匠百思不得解/回生乏術,眼看它一步步/顛簸惡化」。
 
最後一節的雌兔似乎理解雄兔的憂愁,因此靠近他坐下。雌兔仍對藝術抱以熱情,她也肯定詩與藝術之追求以及結果。如同雄兔所言,不管是「理論上」,「實際也已證明」,當一首詩被安置 在宇宙時空之下,確實是永恆的。而雄兔曾言美學能被複製,彷彿不受時光之支配,雌兔更加闡述,那永恆的作品所展現的「愛」與「美」,追根究底,是來自於詩人本身努力淬煉,透過「心血」完成。最重要的並非結果,而是那心血付出的過程,也因此結語為雌兔的期勉:「請坐下為我們寫些甚麼」。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五月 ◎簡妤安

五月 ◎簡妤安
 
竟然又想起了悲傷
日子如水循環到陣雨的季節
散逸成詩的都已回來
聚攏,在初夏的天空重新搬演
落下觸手冷凝的記憶
 
我知道那時你已經沒有可能愛我
穿過氤氲我其實也漸漸明白
那時你已經多溫柔
只是你百般推卻的那把傘
我再也沒有爲誰撐起來
 
(你說那花色太少女
不如你一人痛快淋漓)
 
五月的街道開滿傘花
看收攏的故事一一撐開
如此場景裡我還是會想起你
但你一直是你,是我太多愁
我後來所有的萎靡
都怪不得你
 
 
--
 
◎作者簡介
 
簡妤安,1991年生,曾任師大附中嚎好玩詩社社長、政大長廊詩社社長,哲學系輔修歷史系畢業,作品多發表於PTT詩板,現就讀台大哲學所。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籃閔釋(小葵)
 
--
  
◎小編웃賞析
 
  雨季總會使人產生哀傷的聯想,而記憶就像雨一樣,過去的情景一一降落到眼前。詩人將情感比喻為傘,為喜歡的人撐開的傘,被拒絕之後只好小心翼翼地收藏好。獨立分段的括弧中的句子「你說那花色太少女/不如你一人痛快淋漓」則解釋了拒絕的原因,也許因為某方面的不適合,對方寧可自己一人忍受孤獨。詩的最後「我後來所有的萎靡/都怪不得你」,這些傷感其實都是她自己一人的,後來的故事都已與他無關。
 
  詩題以月分作為給讀者的暗號,給人時間和季節的印象,然後帶出可以觸發情感的事件--雨。俗話說「少女情懷總是詩」,多愁善感的詩人將具體的情愛經驗化為詩句,因是觸景傷情,不令人感到強說愁,也沒有描寫過程的細節,而是控制其情感的流瀉,抒情而使人共感其詩意,是一首流暢的情詩。對웃小編個人來說,最喜歡的句子是「五月的街道開滿傘花/看收攏的故事一一撐開」,我喜歡在天橋上看著路上的行人撐著傘,穿梭在人行道和斑馬線上,看到不同顏色的傘,就彷彿看到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浪漫愛情故事,一次次收攏又撐開。
 

#웃編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寫海 ◎郭申睿

〈寫海〉 ◎郭申睿
  ——給花蓮
 
我不能再寫海了
海裡有鯨豚呼喊著
用我們聽不見的聲音
尋找同伴,食物和愛
牠們的生命是牠們的
我不能再寫牠們
生命的居所
 
我不能寫海邊
海邊的石頭都是磨損
它們還在成為最完美的圓
還在使自己的光芒釋放
但我看到的還是傷害
我不能再寫別人的傷害
 
我不能再寫珊瑚
牠們絢麗而柔軟
可總有一天會石化
潔白而更加堅強
那便是死亡,我不能
用它們的死換得別人的讚美
 
當然我不能寫海浪
因為海浪就是海的憂傷
是海的振動,海的頻率
而我的步伐踩在聲音
如此微弱,陷入太深
我害怕回不來了
我就是不能
 
我不能寫海
海是我的墨水
貝殼是我的鋼筆
每一道痕跡都是故事
它們有太多靈魂
我不要寫出來的字
有海的聲音
 
--
 
◎作者簡介
 
郭申睿,1990 年生。高雄中學、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現任批踢踢實業坊(PTT)詩板(poem)板主,作品多發表於網路及詩板。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郭申睿
 
--
 
◎小編 ü 賞析
 
這首詩運用反面手法,題為〈寫海〉,詩人卻劈頭第一句便說「不能再寫海了」,乃至接下來的每段皆如此開場,卻又每段都隨即滿滿地寫了海,顯得傲嬌,也透露出詩人對海——或海所影射的那種傷害與死亡——某種自虐式的欲拒還迎。
 
詩的安排穩重平衡,依序講述鯨豚、岸石、珊瑚,與浪,基本包含了大部分關於海與海邊的意象。句式穩定,新鮮之處在於每段扣著不同的傷害,一如生活的反覆磨損終至衰亡。詩人雖不忍面對這些生活的磨難,內心深處卻仍理解,正是這些磨難構成生活,進而能夠利用這些傷痛去成就一首詩。
 
用傲嬌的語氣寫傷害,詩人將他的堅強表現在這些有意識的字詞安排,卻也是在這樣節制的字詞中,處處透顯了小心翼翼的柔軟,是這首詩隱隱動人之處。
 
#ü編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給家後 ◎陳水扁

給家後 ◎陳水扁
 
在起床聲中驚醒
原來自己還能呼吸
立德電台好心來迎接嶄新的一天
卻發現沒有人有好心情
  
層層的銅牆鐵壁
又小又濕又暗的囚房
溫煦陽光擠不進的黑牢
圓球二十四小時監視行動
是看有無失去自由
抑是關心是否還活著
  
水桶一桶又一桶
大桶不夠 茶水桶也可以
吃喝拉屎,洗衣洗澡
濕了又濕,不知什麼叫做干
能掛的都掛了
分不清是干是濕
雜物棉被書籍佔滿地鋪空間
不是遊民乞丐收容所
而是巴士底監獄的土城看守所
   
立德音樂的旋律很美
卻撫慰不了思憶親情的惆悵
家後一曲 一唱再唱
教我如何不想她
寶徠匆匆的最後一面,猶如昨日
十三天 彷彿十三年
   
曾經是重慶南路寓所的舊主人
如今是新主人的階下囚
歎政治的變幻、殘忍、無情、黑暗
台灣何時已成拉美、非洲、東南亞的落後國家
又重回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
   
你說後悔作第一夫人
不對 這不是你的錯
是我不聽你的話
自私的走上政治這條路
什麼工作不能做 去作什麼總統
一切晚矣 不可能再回頭
   
政黨輪替的枷鎖
在亂石堆中
獨立建國的志業
還在半空中
不能抬頭挺胸走出去
也要死在台灣歷史的十字架上
 
--
 
◎作者簡介
 
陳水扁(1950年10月12日-[b]),臺南市官田人,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南縣官田鄉西莊村(今臺南市官田區西莊里),律師出身,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曾任海商法律師、中華民國第十、十一任總統(2000年-2008年)。歷任民主進步黨第十屆主席、民主進步黨第十一屆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中華民國總統等職。由於涉及龍潭購地案而被判刑20年,三審定讞發監執行,2015年1月5日核准暫時出獄,進行保外就醫。[3][4]2016年2月4日第5次延長保外就醫至2016年5月4日止。
 
(轉自維基百科,本篇書寫時仍未確定陳水扁是否能繼續延長保外就醫)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Wikipedia.org | 田近貴
 
--
  
◎小編賞析
 
〈給家後〉是陳水扁2008年在土城看守所被羈押時透過律師分享的作品,內容談及自己的政治參與、政治理想,以及對妻子的思念。作品發表後遭到前民進黨大老沈富雄、詩人余光中、散文名家張曉風的批評,或指其程度不佳,會教壞學生;或直言此乃分行散文;或對此是否為詩直斥「饒了我吧」。
 
當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時候,需要留意幾個部分。首要的問題是,這首詩是以漢語進行的閩南語書寫?還是部份參雜閩南語,仍應以北京話閱讀習慣為主書寫的?這影響了整首詩的閱讀語感。其二,雖然是家書,但陳水扁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一舉一動都應有其政治意涵(不管當事人願不願意),那麼這篇作品的目的是為其政治思維服務,對妻子懺悔,抑或是兩者都有,有沒有其他選項?當事人很清楚自己的行為會有政治意義的時候,這樣的書寫是否會出自於真誠?這值得懷疑。其三,當陳水扁以部分談論理念的方式談及自己的理念,如以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中被群眾進攻的監獄,內也有不少被國王關押的政治犯)自比土城看守所,直言不諱的談論獨立建國......這些政治意義上的認同與否,能不能影響我們對現代詩預期應獲得的(審美或者其他)判斷標準,還是能因為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而認定這樣的寫作是藝術的,只是未必是高雅藝術的?
 
上面這些問題,小編也沒有答案。藝術在平民百姓的想像跟學者專家的心中很可能會有一把不同的尺,並不強求說服什麼人。但願鼓勵大家思考與討論。
  
以小編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這首詩應當較適合以閩南語念誦,原因在於其中較柔情處(例如倒數第二段)與較激憤處(如最後一段)若單純以北京話朗誦,就少了一點情感的契合度。(或許各自嘗試一下是可以抓感覺的方式)。至於第二個問題,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一般我會試圖分別現實與「詩中呈現的」,畢竟真誠不見得為好,一個人真誠也未必在詩裡面可以被驗證。最後,當我們平常都在期待現代詩(或其他的藝術)「一定要有○○」的時候,這個○○(例如我們可以帶入音樂性)在藝術領域中很可能是可以被挑戰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有」而不是「即使沒有也可以」呢?好比現代詩一定要寫得高雅漂亮,那麼不高雅、不漂亮的是否就不足以稱之為詩?好比現代詩一定要講求意象精準,這中間就有了一個一定要使用意象的標準存在──可是為什麼一定要呢?如果詩歌一定是受過文字訓練的貴族才有能力寫就的東西,那麼是否平民百姓就無形中離詩歌更「遠」了?可是課本都告訴我們詩歌應該是最貼近人民的呀。好比有人在比較實際的社會寫實、政治諷諭方面寫出了你我的心聲,你期待他一定要是「說得真好,把我心裡的話都說出來了還說得比我好」的,還是「他說的話就是我心中的話,我從中可以獲得情感的認同!」的呢?還是兩者都可以,或者還可以有同時有更多的選擇?但這種情感取向的同情與理解,能不能讓現代詩的判斷不流於情感的附庸,而是同時有一個文類準繩的東西?──我們可以追問的問題是,如果上面那些都不是成立「什麼是詩」的充分條件,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為「什麼是詩」,或者如何判斷一首詩設立合理的標準呢?其實很不容易,對不對?(笑)
  
回到這首詩來看,陳水扁的寫作方式是以白描的方式完成,幾乎沒有無法理解的比喻。前三段從發現自己還活著,卻還受到自己無法接受的對待開始,進而敘述獄中生活那種暗無天日的苦悶。後四段以一柔一剛的方式行文,思念妻子,記掛國事而懷憂喪志。以寫作專業的眼光,這首詩的概念無疑可以再更精準收斂些,讓字句呈現更加有力的狀態。但這樣的吹毛求疵不足以判斷成敗,實則面對這樣的作品,我們很難不根據自己內心的政治傾向來投入同情或批判的眼神。
 
這是一首我不知道該不該推,但認為大家可以看看的詩。今天是520,馬英九總統的八年執政結束。他為官清廉,顯然很難像陳水扁一樣面對政治清算。所有的歷史功過很難在今天驟下判斷,我只是很傻很天真的期待我們將擁有一個更好的台灣。我有一天能驕傲地跟我的國際友人說:我是台灣人。不是泰國,當然,也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 ◎馮至

[啓余為你讀一首詩 ▍授課小記]
 
〈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 ◎馮至
  
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
那樣意想不到的奇蹟
在漫長的歲月裡忽然有
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
 
我們的生命在這一瞬間,
彷彿在第一次的擁抱裡
過去的悲歡忽然在眼前
凝結成屹然不動的形體。
 
我們讚頌過那些小昆蟲
它們經過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禦了一次危險,
 
便結束它們美妙的一生。
我們整個的生命在承受
狂風乍起,彗星的出現。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pixabay)
   
--
  
◎廖啟余賞析
 
馮至(1905-1993)在他的代表作《十四行詩》開篇,談的是「意想不到的奇蹟」。一般來說,人的一生又長又無聊,「奇蹟」就像是粉紅色的小泡泡。馮至卻說不對,「奇蹟」包括好事,也包括壞事,以小昆蟲作比喻,要經歷這個奇蹟,代價是「結束美妙的一生」。
 
沒錯,馮至的「奇蹟」超越好壞,泛指所有「一舉改變了人的一生」的事情。一生之中,人常常念頭反覆,不能自主,這一刻喜歡的,下一刻討厭,上的月親近的,下個月疏遠。但馮至預告,一旦經歷了「奇蹟」,我們對一切將都有定見,悲歡「凝結成屹然不動」,正是說讓我們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瑣事,至此,都有了客觀不移的意義。
 
「奇蹟」究竟是什麼?《十四行詩》,正是在1940年代的重慶寫成。那麼,「奇蹟」很可能是對日抗戰。大軍壓境,無論如何不是粉紅色的,同胞想簽和平協議,想通過服貿,想一日同表,也理所當然。這麼看,則「奇蹟」的同義詞,非常弔詭,正是「災難」。然後馮至說,面對災難,我們不要閃,不要躲,不要飄,我們像小昆蟲一樣勤勤懇懇地迎上去,扛起來,災難就變成奇蹟。
 
今天這堂課,老師不教作文技術,更祝福你們的一生都安穩靜好。但老師知道,總有那麼一天,你們得面對艱難的處境,裡頭有便宜的選擇。便宜的選擇是誘人的,向惡人低頭,對長輩哈腰,吃這些人的餿水也有八九分飽。但老師也希望你們知道,你可以更強大,更智慧,更美好,於是你堅持下去。
 
讓我們的堅持,造就最大的奇蹟。讓邪惡的果樹,長出智慧的果實。
 
讓我們一起堅持下去。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好日子 ◎駱以軍

好日子 ◎駱以軍
 
七月
然後是八月
然後是九月
然後是十月了
 
日子的後面還有日子
但作夢為何會醒
醒來坐床沿抽菸
喝杯隔夜茶水把靈魂囚室裡
那盆枯掉的鐵線蕨澆澆水
 
這樣熱的白天
因此連夢裡的街道
都像在一只玻璃盞裡灼燙白銀的燒燈
進來出去說了兩三句話的人影都被蒸發掉啦
 
還是作了功課沒寫而暑假已結束的噩夢
還是作了偷了哥兒們的女人
但上鋪下舖他還跟我說有一天考完咱們去荷蘭嫖妓吧
這樣的噩夢
還是夢見父親的鬼魂
拉著我的泳圈在浪裡浮沉
沙灘上的比基尼少女們變得好遠好遠
這樣的噩夢
還是夢見把最重要的人兒丟在市集廣場
人群裡挨擠著 像鑽進整個游泳池的柳丁裡
手臂亂撈一模一樣的他們
想大喊那弄丟的名卻發現這是默片
這樣的噩夢
 
日子的後面,夢被燒灼成銅版畫
流動的蚯蚓紋,銀泥色的眼淚
從我是個孩子的時候
便總被這些夢嚇醒
像有人拿匕首貼著涼舌頭
說出去就滅口喔
 
但其實真正活過的時間
比這些夢境更可怕
但為何我可以坐在這邊的時間這邊的床沿
噴著煙覺得還好
還好,醒過來了
 
覺得自己是隻夢裡拖了一道濕跡爬出來的蛞蝓
  
--
  
◎作者簡介
 
駱以軍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等。著有《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無
 
--   

◎小編Peiwen賞析
 
〈好日子〉選自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這本詩集是他在二十幾歲時自費出版的,儘管他的父親晚年困窘,還是非常開心地幫他印了五百本綠皮薄薄的長型詩集。當年的駱以軍曾說過:「小說是我的大兒子,詩是我的小女兒。」事隔二十多年後,「小女兒」敲打著鍵盤,他又開始寫詩了,並於2013年由印刻重新出版這本詩集。
 
《棄的故事》有五個章節,分別為:春、夏、秋、冬、後來的......,這首詩選自最末章節「後來的」。翻翻這本詩集,便能感受到他的風格,用字方面口語,例如這首詩中出現的「啦」、「吧」「喔」、「然後」、「還是」,整首詩用字直白好懂,但仍富有豐富的意象。內容方面帶有一點魔幻的情節,例如第三段,由現實生活中的「熱」,過度到夢境,彷彿人們處在燒燈裡,再描寫人影的蒸發。
 
第四段,從小時候暑假作業,到哥兒們、女人,再到父親去逝,可以明顯看出日子的延續,不同的故事遞進。當中也透出一些無奈、壓抑的情緒,像是「想大喊那弄丟的名卻發現這是默片」。整首詩以敘述為主,描寫細膩,像是陳述過往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也許是真實的,也許是真實與虛構的穿插。
 
為什麼詩中描寫的明明是一些可怕的夢境,但題目卻又是〈好日子〉呢?正如第六段所言,「醒過來了」一方面呼應前面提到的夢境,另一方面可能也意味著從現實生活中領悟了某些道理,對於那些悲痛與無奈也都看淡了。現實生活遭遇到的遠比夢境更讓人懼怕,但無論如何,還好都走過來了,還好。
 
一遍遍看著駱以軍的詩,像是不斷重播某些奇幻的片刻,看看那些荒涼的、久遠的、孤寂的,感受時光的流動,從文字中窺看那些片段。最後附上書背文案:「故事隨光塵亂飛/光翻著書頁/身世翻動著光/昨日身如花如乳石/在夜雨夜的間隙滴落」。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農夫 ◎曾翎龍

農夫 ◎曾翎龍
 
椰骨掃帚掃進黃昏。沙沙
沙沙,黃昏梳理他的髮
想起那年歉收的稻田,也如此裸問
嘰嘰逃離的小鳥
 
如一首歌。以鋤頭起奏
以鐮刀收音,以低垂稻穗疊高──
而他安坐門檻,已經
輕易不肯激動。那些高高低低
起起落落的,生命副歌
不就是搖飄如葉
榮枯。沙沙
沙沙。
 
他以椰骨掃帚梳理黃昏 
黃昏掃進他的髮,他安坐
門檻,研磨手中的繭
緩緩張開──如他緩緩
犁過一行行菜埂。妻子
在後邊,沙,沙,鍋碟嘈雜
竟是
日常。大音希聲,一日
將靜
 
未靜,燕子已經歸來。嘰,嘰 
走了那麼遠,宛若
不曾離開。他站起
轉身,發覺門檻高了。那門
咿呀──關住小孩當年的叫喊
初生的稻,還在田裡
漏夜滋長
 
--
 
◎作者簡介
 
曾翎龍,一九七六年生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士毛月新村,祖籍廣東惠陽。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人類發展系畢業。
曾獲星洲日報花蹤文學獎、海鷗文學獎、林語堂文學獎、宗教文學獎等。現為《學海》周刊主編、有人出版社總編輯。著有詩集《有人以北》、散文集《我也曾經放牧時間》、散文集《回味江湖》。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Matthias Hinz(https://goo.gl/JYx6YK ),經裁剪、調整對比亮度後加上文字及Logo,依照CC2.0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R Shu賞析
 
這首詩側寫年老的農夫,回顧起落的一生、今日與未來。第一段以「想起那年歉收的稻田」開始故事,第二段聚焦過往,一生起落,第三段敘述現在,回歸平凡,第四段由歸燕、孩童、漏夜抽長的稻禾,帶出未來。全詩至此,呈現一個圓──一個人循環的一生──並與稻田那樣春去秋來、周而復始的形象挽合。這個農人一生,正如我們所有人的生命,不那麼好也不那麼壞,曾經有過激動、失落,最終仍然回歸平凡:「沙,沙,鍋碟嘈雜/竟是/日常。」
 
特別的是,這首詩用了大量的擬聲,把大地感表現出來。從掃帚沙沙、風聲沙沙、鍋碟嘈雜的沙沙;逃離的小鳥與歸燕同樣嘰嘰鳴叫。這些又可收束於「大音希聲」,嘈雜一生,最重要的卻是最安靜沉穩的日常。
 
除了擬聲,這首詩也呈現很強的畫面感,並在其中堆疊歧義的意象。如果拍成電影,就是半透明浮水印畫面,譬如「他安坐/門檻,研磨手中的繭/緩緩張開──如他緩緩/犁過一行行菜埂。」、「那門/咿呀──關住小孩當年的叫喊」。
 
小編有幸,初遇這首詩是在馬來西亞籍的歌手林文蓀的歌聲裡。現場的功力+好詩為詞,讓我立馬變身迷妹。
個人覺得歌曲的節奏(可能是為了配合流行歌的習慣)快了一點,抹除了詩作的從容,建議先讀詩(用朗讀的!)後聽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LqHGBzDwc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寧靖王歎息羈棲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寧靖王歎息羈棲 ◎楊牧
 
——《五妃記》未完殘稿之三
 
朱術桂:
 
你不如下去。哦哦
你不如留下!留下。汗水溼透了
我僅有的顏面,殘缺,羞辱
這眉宇只能算是表相
一顆心在陰暗的血肉裏冷切
枯槁,無限江山凝聚的靈異
我曾經走避賊氛,胡塵
在金鼓掀天的焦躁裏頹唐
仆倒,一具虛假表面的形相
在孤寂的歲月裏和海濤爭持
抵抗無知,驕縱,狂傲——
嚴霜的海天浮著鬼氣?歎息吧
假使歎息,或者嗚咽,或者嚎啕
能教你封閉的胸懷就此迸裂
讓時間累積的羞辱和憤怒
從你精神的背面溢出。或者傾瀉
我們都將大聲歎息,如層疊的
烏雲在悶熱的空氣裏團聚,鼓盪
始終擠不出一滴雨水;雷霆
徒然在空中搬演狡黠險惡的
臉譜,忠良奸詐賢愚不肖
嘲弄我的金玦,玉笏。歎息吧
嗚咽,嚎啕,讓宇宙的怨憤
膨脹,爆炸,將穹窿搖撼
將狂風暴雨震動我逃生的
東南半壁,將千山萬水懍悚
鞭打龜裂的大地,為祖宗
創造末代的沮洳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c/Fort_Zeelandia,_Taiwan,_1871.jp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4/%E8%A2%AB%E9%81%BA%E8%AA%A4%E7%9A%84%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6%B5%B7%E6%88%B0%E5%9C%96.jp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e/Juncosob_bom.jpg;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8/Koxinga_at_Anping.JPG
  
--
  
◎小編利文祺賞析
 
寧靖王朱術桂的晚明生活飽嘗憂患,不斷逃逸,避居,至廈門後,鄭成功以禮相待。鄭經時期迎寧靖王至台,於高雄一帶墾田落腳。然而在鄭克塽時期,施琅攻下澎湖,朱術桂決意殉國明志,其五妃於側,先行自縊。寧靖王料理後事之後,亦自戕身亡。
 
楊牧筆下的朱術桂,頗有莎士比亞悲劇英雄之況味,特別和失勢的李爾王有許多雷同之處。如李爾王在第二目的四景:「喔,情緒脹滿,彷彿心肝爆裂。/我太過激動,升起了哀愁,抑住!」,正是朱術桂所言:「假使歎息,或者嗚咽,或者嚎啕/能教你封閉的胸懷就此迸裂」。又如莎翁最有名的,乃為自然與人之感情合而為一,彷彿我的哭嚎如同外面的暴雨。如李爾王在腥風苦雨瘋狂大喊:「風兒,吹,吹破風腮!吹吧,怒吧!/暴雨呀!颶風呀!噴濺,傾倒吧!/你要淹沒尖塔、溺死風向雞!/雷火呀!你敏如默想、彷彿硫火,/是前導,以雷殷,劈開了橡樹,/來焦了我白頭!天雷呀!撼動一切,/擊平這大腹便便的地球,/敲碎造物的理型,撒掉種子/不讓忘恩之人而茁壯!」彷彿作為客體的大自然感應到主角的憤懣,而同悲同哭。我認為,李爾王的台詞有「主體」與「客體」、「我」與「自然」之分,因此他以支使的方式使風雷交加。然而,楊牧的朱術桂則更直接、大膽,將「我」完全的投射到「自然」,彷彿抹去了主客體,因此「我」就是「大自然」。這樣的寫作技巧使「我」的憤怒直接轉化為宇宙的憂憤,直接撼動大地,如他所言:「歎息吧/嗚咽,嚎啕,讓宇宙的怨憤/膨脹,爆炸,將穹窿搖撼/將狂風暴雨震動我逃生的/東南半壁,將千山萬水懍悚/鞭打龜裂的大地,為祖宗/創造末代的沮洳」。
 
我們必須注意楊牧在創作《五妃記》時,如何以莎士比亞悲劇為範本。以此,我們能理解朱術桂在國破山河之後的悲愴,以及無力挽回狂瀾,與五妃的心之高貴,沈光文如詩人般的洞察,以及施琅不計一切的復仇。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在最悲涼的夢裏 ◎羅智成

「在最悲涼的夢裏
 你的美麗與青春
 屢屢和我的愛情
 錯身而過」
 
--
 
◎作者簡介
 
羅智成(1955年1月21日-),籍貫湖南安鄉,出生於臺北市,臺灣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媒體工作者。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markusspiske(https://goo.gl/JYx6YK),加上文字及Logo
 
--
  
◎小編賞析
 
此詩收錄在詩人羅智成的《夢中邊陲》一書中,《夢中書房》、《夢中情人》之後,本書為此「夢中」系列之第三部曲,而夢中邊陲也是小編我在其中最喜歡的部分,全書以黑底白字作成,如封底小詩「基本上/我們作夢/隱隱然都/暗藏一個竄改世界的企圖」,承襲他在夢中書房提出的「夢想詩學」,在現實與虛構構築了一個深邃的世界。
 
多少有關青春的戀愛故事從小傳頌,這個題材歷久不衰的程度令人驚訝,讀者更囊括了各個年齡層,更常成為創作者豐沛創作的來源,而讀此詩首先令我聯想起歌德的傳世名作「少年維特的煩惱」、日本動畫導演新海誠的「秒速五公分」乃至於前陣子十分熱門的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你瞧,簡單四行的小短詩竟能激起我那麼多聯想,稍微觀察我提出的幾部創作,都是有關愛情的故事、男女主角都曾占據對方生命中的一部分、男女主角最終都沒有在一起,但都受到觀眾的喜愛,為什麼?觀眾是被虐狂嗎?我想不是的。
 
青春期的戀愛最為純淨無暇,因為不會有生活上的壓力、不必衡量身分、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也更因為如此,更容易墬入愛河、迷戀旁人,身旁若沒有值得迷戀的人,便找了偶像來沉迷(也許我太過武斷的敘述青春),張愛玲女士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替這種得不到的便是最好的心態做了相當好的詮釋,詩人特意用了上下引號來說這段話,彷彿囈語夢話般的傾瀉心情,夢境總是悲涼,所迷戀的人啊,最美麗、青春的時刻都停留在夢中錯身,全詩和詩集名稱做了相當好的呼應,你是否也回想起青春時那放蕩不羈、橫衝直撞的情感了呢?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與你遊戲 ◎許皓甯

大風吹吹什麼,我想
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
我們都曾坐上那張椅子所有孩子輪流鼓掌輪流成為殘忍的大人
 
或者讓我支援你的前線
無戰事,妳微笑如步槍
需要我的擁抱或陪伴嗎
或者並不艱難,只是需要
幫你繳費、幫你買餅乾
 
張開雙手,讓我跑起來
是你讓我奔跑,讓我扮演
英雄電影,拯救最美好的人
所以在我耳邊微笑吧
沒有老鷹能抓走任何小雞
 
握我的手交棒,誰說分手
就不能替你做點事情
目送我踏上漫長的旅程
讓我帶走妳的沉重
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
#蕭博駿
 
--
 
◎作者簡介
 
 
許皓甯
1988 年出生,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畢業。作品曾獲中興湖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喜菡文學獎小說、全國醫學生聯合文學獎等。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 Romero(https://stocksnap.io/photo/8OHVA0I9MR),加上文字及Logo
 
--
  
◎小編賞析
 
與傳染性軟疣圖並排在一起的詩文,呈現在《病態美學》的粉專上,
暗示著此將被切除的疾病與情感中相互計算利用的殘忍遊戲,是如何造成讓人甘願入場,即使傷痕累累卻當做嬉戲繼續苦撐。孩子般嬉鬧的遊戲名詞讓人想起純真無邪的美麗笑靨,卻也用另一種輕鬆到近乎殘忍的方式來暗示輸家的情境。「鼓掌」、「擁抱」、「微笑」等陪伴成長的動作,也迫使我們認清一些你情我願、甘為孺子牛卻連個什麼都還不是的工具人處境。詩的語句能有效率的降低哀怨的色彩,浪漫化了愛情,但絲毫不減損其中自願自找的所能引起的同情。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初戀 ◎鯨向海

多年後走在春日的網路上
又見你丟來水球
即使看不見彼此被時間磨損的樣子
仍能感到那股殺傷力,
但我已經變得透明了
可以穿透刀鋒和重擊了
也許改變的是你—
當初畫這畫,寫下這詩的那人
如遙遠的一陣霧氣,依然美麗,令人迷惑
但確然已經消散了
 
--
 
◎作者簡介
 
鯨向海
 
  本名林志光,台灣詩人、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
 
  鯨向海以書寫自身之事為本位,詩中不乏俏皮、歡樂、搞怪等成分,少用艱深典故,擅於在俗常用語當中組裝詩意。
 
  著有詩集《通緝犯》、《精神病院》、《大雄》、《犄角》,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銀河系焊接工人》等。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Hannah Wei
 
--
  
◎小編L賞析
  
  水球是BBS的既有文化,水球丟來時,會在螢幕上方出現一行簡短的文字。是一種聊天的模式。
  
  我們有時在意一個人,也會不停地刷著他的個人動態,如果顏色亮了,那他在線上。如果中一顆水球,那他可能在和其他人聊天。
  
  時間註定會使人圓熟,也輕易地讓一個人磨損,我們已然在時間裡不可逆地長大。
  
  因此「那人」既指你,也指我,初戀的一切都曾經美好,初戀的我們易於傷人,也容易受傷,當時我無法面對「刀鋒和重撃」(不夠成熟的愛情中的傷害),但現在已經可以了。
 
  過去愛過,活過的一切都真實存在過,但現在全都已經物事人非了。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殺人犯   ◎ 路克肯納‬ 譯|‎奚密‬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殺人犯 ◎ 路克肯納‬ 譯|‎奚密‬
 
我請殺人犯去喝咖啡。
「千萬別謀殺你的咖啡喔!」
我笑道。他喜歡我的笑話。
 
然後我揮起一塊木板打他的臉:
目的是為了不讓他樂過頭──
這是改造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他嘴角流血像個扭開四分之一的水龍頭。
他滿喜歡我的比喻。「嘿,殺人犯!」
我叫道,「最近又殺了什麼人嗎?」
 
這個殺人犯喜歡打羽毛球。
當他輸的時候,我說:「誰教你是個殺人犯。」
當他贏球的時候,我就說,
 
「看來殺那麼多人倒是讓你
把身體練得很健壯啊!」
我就是要他時時不忘自己是個殺人犯。
  
當我和殺人犯共舞時,我讓他帶
因為他是個比較熟練的舞者──
「小心別殺我就好!」我調侃他。
 
地平線上的監獄像一個巨大的菸灰缸──
當我們出門旅行時,我讓他坐靠窗的位子。
「嘿,殺人犯,要一個三明治嗎?」我說,
 
「還是你想殺一個人?」
殺人犯吃著他的火腿奶酪三明治。
「天氣預報說會下雪。」我告訴他。
 
--
 
◎作者簡介
 
路克.肯納(Luke Kennard)1981年生於英國,詩人、小說家。他於2005年獲英國作家協會的Eric Gregory獎,並於當年出版首本詩集《自行車兄弟》。他的第二本詩集《電影院前的港口》曾於2007年獲Forward Prize for Best Collection提名,他也是此獎項最年輕的提名者。他的詩作及小說曾在海內外許多報章雜誌發表,他也於伯明罕大學獲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2014年,他被詩集協會提名新世代最受矚目詩人之一。(摘自《自由時報》副刊)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Pixabay | Foundry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殺人犯鄭捷在死刑定讞後十八天火速被槍決。社會上對此反應相當兩極,有人說「大快人心」,「他應該入地獄」,「一整天的心情突然變好」。然而,另一部份的人,則認為速度過於快速,並未遵照法制程序。呂欣潔更質疑馬政府在卸任前快速處決的行為,說:「人命可以政治處理嗎?」並言:「在這個時候殺了他,讓這個社會改變了什麼嗎?往更好的方向去了嗎?」
  
因此,讓我們今天來讀肯納的詩〈殺人犯〉。
  
詩人刻意以嘲諷的手法寫這首詩,描述一般人對殺人犯的想像,總認為殺人犯的任何行為都和殺人有關。敘述者「我」不斷調侃,如「千萬別謀殺你的咖啡喔!」「最近又殺了什麼人嗎?」殺人犯在打羽球時,輸了則被罵「誰叫你是個殺人犯」,贏了則為「看來殺那麼多人倒是讓你/把身體練得很健壯啊!」敘事者的這些行為,都是為了不斷提醒殺人犯所犯的罪。
  
我們可以感受到敘事者絕對惡意的嘲諷。在第二節,敘事者說自己用木板打殺人犯,乃「改造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然而,在這樣的改造過程,是否只是強制的讓殺人犯改變成我們希望的樣子,成為奉公守法的好國民?我們卻不曾過問殺人犯在想什麼,他的背景,為何他會犯下罪行。
如同在這首詩,我們只看到敘事者的嘲諷和仇恨,我們卻不曾聽到殺人犯的聲音。而以這次的鄭捷為例,我們只聽到社會發出的仇恨,恨不得透過國家暴力來撫平心中的憤慨,或透過以暴制暴的方式宣揚所謂的「正義」,我們也不曾、也不願意聽鄭捷在想什麼。
  
傾聽不代表需要原諒鄭捷。如同宋尚緯在臉書上所言,我們並不需要原諒鄭捷,我們也不需要要求任何人原諒鄭捷,那是傲慢的表現,然而,我們卻不曾想過「曾經歷過的那些事情、那些種種,那些作出種種惡行的人,是什麼讓他們變成這麼樣子」。
  
寫〈殺人犯〉的詩人很明顯地想要反諷這種「嘲諷/仇恨殺人犯」的社會氛圍,然而在最後一行,詩人用「天氣預報會下雪」這種無關緊要的話題做結尾,也似乎表明了自身無法反轉這種社會仇恨。然而,這首詩的價值,在於讓我思考社會的「仇恨」是否真正的根植於「正義」之上?甚至於,我們能否透過「仇恨」發出的行為,如死刑,做到「正義」的制裁?
  
我想這兩項思考,都是否定的答案。

聽妳說紅樓 ◎林燿德

聽妳說紅樓
 我卸下防風的墨鏡
 讓古典在臉上凍結小雪
 在兩鬢凝霜
 走入失落的年代
 妳藉語言的磚瓦重建陸沈的苑囿
 
 「那精巧纖細的愛情
  的確是刻在米粒的背面」
 我輕聲地回應
 
 
            一九八五年七月
 
--
 
◎作者簡介
 
林燿德
 
  一九六二年生於台北市城中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系財經法學組畢業。專業作家。一九九六年一月八日辭世。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國家文藝獎等多項大獎。
 
  著有短篇小說集《惡地形》、《大東區》、《非常的日常》;長篇小說集《解謎人》、《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大日如來》、《時間龍》;詩集《銀碗盛雪》、《都市終端機》、《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都市之甍》、《一九九○》、《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散文集《一座城市的身世》、《迷宮零件》、《鋼鐵蝴蝶》;評論集《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羅門論》、《重組的星空》、《期待的視野》、《世紀末現代詩論集》、《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等。二○○一年楊宗翰曾主編一套五冊之「林燿德佚文選」(《新世代星空》、《邊界旅店》、《黑鍵與白鍵》、《將軍的版圖》、《地獄的佈道者》),收錄作者人生最後五年間的散佚發表作品,包含詩、散文、小說、翻譯與評論。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Martin Wessely
 
--
  
◎小編賞析
 
  在楊牧為《銀碗盛雪》寫評論時,說他「讀林燿德詩集一個時辰以後,忽然翻開這一頁,心神閑適,終於快樂起來了」,讀者諸君或可以想像一下楊牧捧著詩集皺眉的模樣,以及翻開此詩的突然欣喜。這一首清新自然的小品確實與整本詩集的調性不太相似。同本集子裡的其他作品或許展現了作者最外顯的聰明與野心,以各種強烈的意象與結構堆疊出酷炫又會轟轟作響的巨大機器;而這首詩就像那些機器行過的道路旁一方小小的古典院落,讓讀者頓時喘了口氣,驚覺原來他也是有這麼一面的,然後頓時像吃到加鹽的西瓜,感覺特甜。
 
  就像詩題所說,有個會說《紅樓》的妳,而「我卸下防風的墨鏡」,讓人想到民國70年代騎著老野狼125的文藝青年。這裡有個愛情故事。兩者對《紅樓》的對話似乎多是女生講男生聽,她的想法如強風吹襲,「讓古典在臉上凍結小雪」,而「在兩鬢凝霜」除了連接上句的雪,又隱含有瞬間老去或彷彿走入了時光隧道裡。這裡有美好已經失落,而她將那早已陸沈的精美庭院用語言再次一磚一瓦地建構出來。
 
  最後那三句應該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纖細得可以刻在米粒背面的愛情,是在說《紅樓》,也像在說兩人之間那似有若無卻又確切存在的情愫。我們不知道他們之後會怎樣,但這首詩記下了一切才剛開始的當下,就像一粒精心雕琢的米,是那麼微小、容易失落或踩碎,但一切的美好與繁複都在上面。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一日之傷 ◎孫維民

晚飯之後冬日的風還在門外搜索著
我的足印向後走,經過樓梯,巷街,車站,橋樑
回到一幢此時已然沉寂黑暗的建築......
胃裡的食物磨碎,分解,進入小腸與大腸
而傷痛持續逗留在體內無法確定的某處
     不易吸收,排泄困難。
 
--
 
◎作者簡介
 
孫維民,民國四十八年生。政大西洋語文系畢業,輔大英國語文學碩士。擅長散文、詩、極短篇、文學評論。曾獲梁實秋散文獎首獎及佳作、中國時報新詩首獎及評審獎、臺北文學獎新詩獎、中央日報新詩獎、藍星詩刊屈原詩獎、優秀青年詩人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等。著有詩集《日子》(2010)、《麒麟》(2002)、 《異形》(1997)、《拜波之塔》(1991) ,散文集《所羅門與百合花》(1998)。
 
對於寫作,孫維民一向是真誠自覺的,鮮少追逐潮流。十五歲開始寫詩。文風精緻獨特,思維綿密,涉獵廣博。作品多次選入國內外重要選集。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Streetwill|http://streetwill.co/posts/119-in-the-narrow-path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一日之傷〉的寫作充斥許多名詞、形容詞、與動詞,把這些詞性分別去歸納脈絡,是閱讀時可以參考的一條線索。
 
第一句表明了時間與狀態(剛結束進食),持續搜索著的動作暗示著氣氛的冷肅與不安。二三句是以倒敘的手法「我的足印向後走」回溯今日(參照題目)所經過的一切,「樓梯,巷街,車站,橋樑」以一種鋪展的方式敘述,應該是實景,卻同時有著各種私人或公眾空間的抽換與鋪排效果,這一天的足跡如此漫長,顯然很辛苦。但第三句就把第二句的這些「經過」變成了一種掛心不下,而掛心不下的原因自然是來自於一切的起點,也就是「一幢此時已然沉寂黑暗的建築... ...」在這裡我們無從判斷這建築為何沉寂黑暗,不過這是帶來本詩首句陰鬱色調的起點,也是第二句的行色匆匆仍無法處理掉的情緒。
 
第四句開始又以順敘的方式,託喻消化行為來寫同一事件對自己的「現在」帶來的影響。(二、三句顯然是「過去」的)沒有明寫事件的緣由,卻可以在最後面的「不易吸收,排泄困難」中感受到事件的份量,以至於難以被「消化器官」給取消。事件的不明寫,有時候是更好的模糊,因為讀者可以在其中投射更多自己的生活可能,例如:被上司刁難、與情人分手、錢包丟失了.......這些投射可能都是構成一日之傷的緣由,卻也都能在這首詩成立,這是很好用的寫作技法。另外,孫維民將時間軸的現在(首句)→過去(二三句)→未來或現在進行式(四到六句)翻轉自如的寫法,也足以見其功力所在。
 
一個也許需要討論的地方是第五句的「傷痛」,在題目已經明確說出「傷」了以後,我認為再次點明並不會讓全詩的作用更好,就不曉得本粉絲專頁的讀者是否能認同了。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詩人 ◎顏艾琳

我知道不會沒沒無名。
當其他人複誦我的緋聞
跟討論我的作品
一樣頻繁、扭曲之外
歷史早因更大的誤解
將我寫入風流的辭典。
 
每出版一本書
便完成另一座墓碑。
嫉妒我的文人
將我魔鬼化
而讀者卻視我為偶像。
 
我年紀輕輕
已是活著的

  
--
 
◎作者簡介
 
顏艾琳,台灣台南下營人,1968年出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肄業。年輕時玩過搖滾樂團、劇場、薪火詩刊社、地下刊物。目前擔任新北市政府顧問、耕莘文教院顧問、韓國文學季刊《詩評》台灣區顧問、大陸詩歌刊物顧問與網站專欄詩人;曾獲出版優秀青年獎、創世紀詩刊40週年優選詩作獎、文建會新詩創作優等獎、全國優秀詩人獎、2010年度吳濁流新詩正獎、2011年中國文藝文學類新詩獎章、2012年海南島第一屆桂冠詩人獎、2015年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並擔任重要文學獎評審與藝文講師、策劃人、主持人、諮詢委員,2010年與劉亮延合編並主演舞台劇《無色之色》。著有《顏艾琳的秘密口袋》、《已經》、《抽象的地圖》、《骨皮肉》、《晝月出現的時刻》、《漫畫鼻子》、《黑暗溫泉》、《跟天空玩遊戲》、《點萬物之名》、《讓詩飛揚起來》、《她方》、《林園詩畫光圈》、《微美》、《詩樂翩篇》、《A贏的地味》15本書;重要詩作已譯成英、法、韓、日文等,《超級販賣機》被金曲獎歌后羅思容改編成靈魂流行樂、《少女的果實》和《新竹小調》被改編成微電影、近20首入選各版本中學到研究所之語文教材。自2005年起以專業人士身份受聘元智、世新、清雲科大、北商大、原住民部落大學等講師,駐校跟駐地藝術家、讀書會老師,曾任豐年社總編輯、《齊東詩舍》總監。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Openclipart|inky2010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作為國內重要的中生代女詩人,顏艾琳的〈詩人〉全詩建立在對詩人這門行當的世俗想像上,既自信又自嘲,饒富趣味。
 
第一句「我知道不會沒沒無名。」就使用了句號,讓此句成為一種結論,強化了力度。但在意義上的判斷,是好是壞則需要尋找連接的脈絡。果然詩人第二行就開始帶動風向:「當其他人複誦我的緋聞/跟討論我的作品/一樣頻繁、扭曲之外」──好輕易我們就可以想起一些文學史上格外風流或下流的例子,來滿足自己的窺秘心態。但顏艾琳顯然沒有打算輕易放過這點,這一段的結尾是:「歷史早因更大的誤解/將我寫入風流的辭典。」當一個因詩成名的詩人卻因其私生活而可以成為純情或無情或朝廷鷹犬這樣的借代,這樣的價值判斷又是否可以凌駕在其詩人身分之上?顏艾琳寫「更大的誤解」,或許暗示了流言不真,卻未嘗沒有批判以私生活討論取代對文學成就下判斷的眼光是否有問題的意思。
 
第二段的開頭:「每出版一本書/便完成另一座墓碑」的脈絡跟上下文脈絡看似不相關,其實卻是全詩的樞紐所在。「作者已死」在今日文藝青年中並非什麼新鮮的概念,但一個文學的藝術家能否堅守本心的以自己的創作確認自己的位置,並且將作品的好壞評估誠實交付給讀者去下判斷呢?這首詩中提到了其他創作者可能帶來的負面評價,跟讀者可能的推崇,這讓自己年紀輕輕便已是活著的神。最後一段的解讀可能可以視為顏艾琳的自嘲,一個詩人因為這些無關於詩的部分而增加了「被討論」的價值,好像真的成為了神一樣;卻也可能是在提醒自己應當回歸本心,畢竟創作者只有在面對自己的作品時才會是真正具備天生神力,可以自由修改與創造的那個somebody。
 
好多人常說成名要趁早,於是急著想加入詩人的序列。但在阿Ben看來,其實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詩人,有沒有真正的能力,這都要從他的作品去判斷。不是有錢可以出書,有人脈可以互相吹捧就能夠橫空出世的。對顏艾琳這首詩的解讀,我其實不太確定。但我很鼓勵讀者們可以更信任自己的眼光,去勇敢的辨認什麼好與壞,透過作品去認識自己喜歡的詩人。畢竟,詩人還是因詩成名的人呀!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蘆葦地帶 ◎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蘆葦地帶 ◎ 楊牧
 

 
那是一個寒冷的上午
在離開城市不遠的
蘆葦地帶,我站在風中
想像你正穿過人羣——
竟感覺我十分歡喜
這種等待,然而我對自己說
這次風中的等待將是風中
最後的等待
 
我數著陽台裏外的
盆景,揣測榕樹的年代
看清晨的陽光斜打
一朵冬天的台灣菊
那時你正在穿過人羣
空氣中擁擠著
發光的焦慮
我想阻止你或是
催促你,但我看不見你
 
我坐下摩挲一把茶壺
觸及髹漆精緻的彩鳳雙飛翼
和那寓言背後的溫暖
滿足於我這個年紀的安詳
我發覺門鈴的意像曾經
出現在浪漫時期,印在書上
已經考過的那一章
我翻閱最後那幾頁
唯心的結構主義,懷疑
我的推理方式是不是
適合你,祇知道我不能
強制你接受我主觀的結論
決心讓你表達你自己
 

 
決心讓你表達你自己
選擇你的判斷,我不再
追究你如何判斷
你的選擇,歲月
是河流,忽陰忽陽
岸上的人不能追究
閃爍的得失
 
甚至我必須
向你學習針黹
一邊鉤毛線一邊說話
很好很閒適的神色
祇是笑容流露出
些許不寧,有時
針頭扎疼了纏著線團的
食指:是的你也和我一樣
強自鎮靜的,難免還是
難免分心
 
那是一個寒冷的上午
我們假裝快樂,傳遞著
微熱的茶杯。我假裝
不知道茶涼的時候
正是彩鳳冷卻的時候
假裝那悲哀是未來的世界
不是現在此刻,雖然
日頭越升越高,在離開
城市不遠的蘆葦地帶
我們對彼此承諾著
不著邊際的夢
在比較廣大的快樂的
世界,在未來的 遙遠的世界
 
直到我在你的哭聲中
聽到你如何表達了你自己
我知道這不是最後的
等待,因為我愛你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xaosqueen (@pixabay)
 
--
  
◎小編利文祺賞析
 
〈蘆葦地帶〉為一首情詩。地點是敘述者現處的城市小房間,和對方所處的蘆葦地帶。敘述者想像對方走向自己,並感到歡喜、興奮,彷彿「空氣中擁擠著/發光的焦慮」。在這漫長的等待裡,他將思緒、情感開始具體化,茶壺的彩鳳雙飛、門鈴意像,這些物件建構出思念的房間。如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提到:「對遠方的情人的思念成了一種積極的活動,一樁正經事;從中衍生出許多虛擬情境。」我認為,在這樁積極的思念裡,那虛擬的時空為等待的時間,它是直線性的,與經由思緒與想像,透過物件(如茶壺、門鈴)而衍伸出的空間感,交織成完整的時空(spacetime)。
  
分手的原因,是在這段感情,敘述者過於要求,渴望對方同自己所愛、所厭惡。敘事者並拒絕傾聽對方真實的想法。這樣的強迫性可以從如一開始的細節所見,當對方來臨時,主角只想要「想阻止你或是/催促你」,不管是「阻止」或「催促」,皆是強制將自己心意放在對方身上,減少對方自由,也或許傳達了他對細節的要求,必得何其所願。因此,這樣緊張、窒息的關係預示了分手。
 
在詩的後半,敘述者學習到以尊重對待彼此:「懷疑/我的推理方式是不是/適合你,祇是知道我不能/強制你接受我主觀的結論/決心讓你表達你自己」。他也試著給對方自由:「決心讓你表達你自己/選擇你的判斷,我不再/追究你如何判斷/你的選擇」。甚至,他決定放下自我,去理解她,向她學習:「甚至我必須/向你學習針黹/一邊鉤毛線一邊說話/很好很閒適的神色」。然而,愛情的裂痕早已產生,即便當下的了悟也無法彌補,只能走向最後的分手。這樣的分手,卻也因為對彼此更加地瞭解,而顯得更加悲傷、不捨:「我假裝不知道茶涼的時候/正是彩鳳冷卻的時候/假裝那悲哀是未來的世界/不是現在此刻」。在這樣最難過的時刻,敘述者將悲哀屬推到遙遠的未來,甚至他們承諾著美好、廣大的夢,夢中他們能夠表達彼此,有自由,也能再續前緣。
 
這卻是不可能的。敘述者道:「直到我在你的哭聲中/聽到你如何表達了你自己」,表達了最後「聽到了」對方,完全的體認對方,然而也暗示了前緣難續。詩最後將當下「等待」情人的來到,往未來延伸到更抽象、屬於一輩子的等待,然而這樣一輩子的我愛你,已經成熟,不再給予限制,而是理解,給予更多的自由。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沈默 ◎陳牧宏

沈默 ◎陳牧宏
 
眼睛閉上
城市就看不見了
無貓無狗
無車無人
黑樹黑山
黑太陽黑天空
 
即使睜開眼睛
也不說話
剛剛發生的事情
戰爭或疾病
瀕死和苟活
都安靜下來
 
那些失聲時刻
核電廠爆炸
校園霸凌
居住不正義
花或鳥瀕危
依舊在每日默片生活中
力竭聲嘶吶喊
   
--
      
◎作者簡介
     
陳牧宏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喜愛文字、閱讀、古典音樂。
 
  blog.roodo.com/vangough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Pixabay|ClkerFreeVectorImages
    
--
    
◎小編【旅臺小子】賞析
 
城市不會因為你閉上了雙眼,而不存在;貓、狗、車、人也是;黑夜不會因為你閉上了雙眼,消失不見;樹、山、太陽、天空亦是。
 
你以為不說話,這個黑夜、城市、世界就會寧靜。
 
其實,它們一直都在:戰爭、疾病、核爆、霸凌、不正義、瀕臨...
 
那些你以為將不會發生的事情,一直不斷地發生,而且越來越靠近——「依舊在每日默片生活中/力竭聲嘶吶喊」。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每天我都覺得日子像夢一樣過去 ◎崔舜華

每天我都覺得日子像夢一樣過去 ◎崔舜華
 
每天我都覺得日子像夢一樣過去
最瘋狂的部分不是戲劇
而是我完整無缺的清醒
像一輪月
提示黑夜
提示我如此無辜地令你們難堪過
 
我無意造成任何人的困難
如果可以
甚至避免發起高燒
像竄焚一國之都
一念之間
身家性命都已倒懸
那是多麼神奇的場景
教我神迷而目眩
當日子像火像燙手的語言
燒盡我年輕而烏黑的眉毛
毀滅確實屬於一項成就
除了不去議問愛與憂愁
  
--
     
◎作者簡介
    
崔舜華,政大中文所畢業,仰賴瑣碎文字,勉以度日維生。著有個人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
  
個人網誌:《巨靈橫臥的夢境》
 
--
     
美術設計:旅臺小子
攝影來源:Wikimedia Commons │Dark corridor (4676385338).jpg
    
--
    
◎小編【旅臺小子】賞析
 
如何辨別現實與夢境?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說。
 
日子過得像夢一般,可怕的不是八點檔的戲劇、小說般的人生,而是「我」身在其中卻完全清醒,並且意識到這一切。月亮懸掛於高空,「提示黑夜」,見證這一切的一切。
 
「我無意造成任何人的困難」,不是本意,卻身不由己。我以「毀滅」為成就,哪怕丟了性命、燒盡年輕,醉心於「那是多麼神奇的場景」。只是,「我」又不得不議問愛與憂愁。這些我所追求的日子,彷彿夢一般,卻不是夢。
 
有人以「生」為存,有人以「死」而活。生命何其有限,唯有「意識」能為生命註解,不管是地面上的螻蟻、高空中的行星,各自有其運轉的軌道。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屬於自己的人生最精彩,哪怕選擇「毀滅」。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黑色鑲金67 ◎羅智成

黑色鑲金67 ◎羅智成
 
 在詩淪亡的前一天
 我牽著疲憊的華服女子
 從志得意滿的城市
 回到燈火通明的雨中豪邸
 在她的睫毛與唇線之間的短短距離裡
 我的思想留下以下的痕跡:
 「最叫人悵然的,是稀有的美麗在這極不相稱的年代
 仍因過剩而貶值⋯⋯」
 
--
 
◎作者簡介
 
羅智成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陌地生校區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詩人、作家與媒體工作者,擁有獨特的文字魅力與出人意表的創意。曾任中時晚報副總編輯、樺舍文化事業總經理、台北女性生活電台台長;參與許多傑出媒體的創辦,其中包括《TO’GO旅遊雜誌》;現任「閱讀地球」出版事業負責人。  
作品有詩集《畫冊》、《光之書》、《傾斜之書》、《擲地無聲書》、《寶寶之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散文及評論《M湖書簡》、《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南方以南‧沙中之沙》等。文字風格獨特,深邃幽微,語法神秘迷人。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136950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Profile (@pixabay)
 
--
  
◎小編賞析
 
  這首詩裡,除了「我」之外的每個物件都可當象徵物去看。「疲憊的華服女子」是象徵物中的主角:某種美好的事物、思想或技藝,精巧(華服)卻又帶著一定程度的疲態、或衰老。而「志得意滿的城市」與「燈火通明的雨中豪邸」則是場景,可隨著讀者喜好去理解。城市,被大幅建構與長期積累的創造,且有點自我感覺良好(志得意滿)。雨中豪邸,在豪雨中唯一明亮而溫暖、並因而顯得孤獨的存在,似乎是「我」的住處。以上述猜想(僅個人喜好)作為鑰匙,這首詩的情境就不難進入了:「我」身懷(或者繼承)了某項美好的技藝,看過大量類型相似且自認厲害的創作後回到了自己的心裡,重新把這技藝的精巧(「睫毛與唇線」)審視一遍之後,發出了慨嘆。「最叫人悵然的⋯⋯」,這時代無疑並不美麗(「極不相稱」),然而即使如此,理應稀有的美麗依然會因為過剩而貶值。為何會這樣?讀者們會有自己喜歡的答案,而詩人只是慨嘆,卻沒有想說「為什麼」或「怎麼辦」。因為重點是它已經發生了,且不可逆。這首詩發表於1999年,而在2016年的當下,我想,美麗貶值的情況或許早已是1999年所無法想像的狀態了⋯⋯然而,這並不構成我們甘於平庸的理由。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挖掘與形塑,所以我們寫詩,所以我們讀詩。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遊街 ◎阿米

遊街 ◎阿米
  
 每個精神病患掏出自己的藥
 「原來你也生病了!」
 
 病著工作
 病著走路
 病著死亡
 病著戀愛
 
 病著繞公園
 病著去泡湯
 病著去爬山
 病著去游泳
 
 病著寫一首押韻的歌
 主題是積極樂觀的人生
 
 大家都有一張病歷表
 我們帶著各種精神病到大街遊行
 而且四處走散
 
 拋棄與我們相像的神經質的孩子
 等待社工認領
 
 病不可以說,病是會傳染的
 像家裡一面神秘的牆
 鎖住叔叔
 這樣一來這個家就正常了
 
--
 
◎作者簡介
 
阿米
 
女詩人,1980年次,得過憂鬱症與精神分裂症,沒得過獎。大三時母親往生於砂石車車禍,一度每天吃藥,性格遽變。用簡單的詩,寫纏繞的人生,如黑人藍調,唱盡生命愛與痛。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303517993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Jamie(https://goo.gl/Ufwifa),經裁剪後加上文字及Logo,依照CC2.0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賞析
 
  這是首好懂的詩,放在此刻讀尤其貼切。「每個精神病患掏出自己的藥/『原來你也生病了!』」,像認親,也像玩笑。很多時候這不是件簡單明顯的事。如果要拿藥袋出來才能分辨,那條區分有病與否的界線其實是很模糊的吧?接著一連串「病著去做什麼」,直到「我們帶著各種精神病到大街遊行」,呼應了詩名〈遊街〉,同時也是翻轉的開始。「拋棄與我們相像的神經質的孩子/等待社工認領」,交給社工這類好心又專業的人來處理,是多數人對所謂「不正常的人」最常見的反應。然而這樣就行了嗎?如果正常/有病的界線是如此模糊;如果,其實只是一群病狀相對輕微的人在看著病狀明顯的人指指點點;如果,我們或多或少都帶著輕微的病,只是未必拿著便於辨識的藥袋呢?
 
  末段將那這概念又做了延伸:「鎖住叔叔/這樣一來這個家就正常了」。病狀明顯的人必須被鎖起來,而病狀輕微的人在大街上遊晃,自認一切仍正常且安全。這種把人當髒東西綁起來、任人都可以對他丟石頭的狀態,讓我想到另一個詞叫「遊街示眾」,隱然又呼應到詩名。儘管是詩裡說鎖起來,但這「鎖起來」同時也是標示:你有病,必須被關起來,大家才能安全。然而真的這樣就安全了?想想最近發生的事,或許所謂安全向來都只是個廉價的幻覺,然而人們還是樂此不疲地標示異己並加以監禁。不只是最近,這是2011年發表的詩,相信放在更早之前也不會有違和感。而這首詩的立場或許就像在最近在FB上開放的「隱性隨機殺人犯自首區」一樣,並非選擇無視,而是站在一起。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向陽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向陽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就是思念出聲的時
窗仔外的風陣陣地嚎
天頂的星閃閃啊熾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我置醒過來的暗暝想起著你
 
我置睏未去的暗暝想起著你
想起咱牽手行過的小路
  火金姑舉燈照過的田墘
  竹林、茫霧和山埔
猶如輕聲細說的溪水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
 
◎作者簡介
 
向陽(1955年5月7日-),本名林淇瀁,台灣南投縣鹿谷鄉廣興村人。
 
他是跨領域的作家,除了以詩聞名之外,兼及散文、兒童文學及文化評論、政治評論。在身分上,他是詩人、作家,也是作詞人、政治評論家、總編輯、總主筆、學者。身分多重,領域寬廣。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光點 攝影(https://goo.gl/BNBu9B),加上文字及Logo,依照CC2.0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賞析
 
小編第一次接觸到這首台語詩,是在音樂劇《渭水春風》的開場,由飾演蔣渭水和陳甜的男女主角一起合唱,戲才開演不到五分鐘,眼淚就在眼眶打轉。
  
當整個世界都靜下來的時候,總會聽到自己心裡的聲音,最掛念的人是誰?是家人、是朋友還是愛人?當世界靜下來,除了會聽到自己心裡真實的聲音之外,也更有心思去察覺平日裡不曾傾聽的聲音和觀看的風景,自己和所處的環境有什麼關係,而窗外是否有風雨、蟬鳴蛙叫?今晚是否有月亮或星星?無論聽到些什麼、看到什麼,都想跟心裡想起的那張臉分享。
 
在這無眠夜裡想起的人,必定也是我們生命中曾經一起走過一段路的人,這段時間裡一起走過的旅途裡有著什麼樣的風景,在這樣安靜的夜裡特別清晰也讓人想念,伴隨著螢火蟲走過的田邊小徑、竹林、霧、山丘,詩人藉由寫景將讀者帶入恬靜的情境裡,連溪水聲都小小聲地像是兩人竊竊私語,這些都是世界靜下來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的。
 
小編私以為這裡的世界未必指的是外在的環境,只要心靜下來,整個世界就同時安靜下來,就是自己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時候,一如小編此刻想起蔡柏璋在《Re/turn》中的台詞,大意是這麼說的「當跨年夜的煙花炸開時,你會看到誰的臉?」,大家不妨趁著讀詩的此時,一同靜下來面對自己掛念的那人。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5/20160504.html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Song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 譯:徐志摩

Song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 譯:徐志摩
 
我死了的時候,親愛的,
別爲我唱悲傷的歌;
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
也無須濃蔭的柏樹:
讓蓋著我的青青的草
淋著雨,也沾著露珠;
假如你願意,請記著我,
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我再不見地面的青蔭,
覺不到雨露的甜蜜;
再聽不見夜鶯的歌喉
在黑夜裏傾吐悲啼;
在悠久的昏墓中迷惘,
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許,也許我記得你,
我也許,我也許忘記。
 
SONG/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1830 - 1894)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
 
◎作者簡介
 
克里斯蒂娜·羅塞蒂(英語: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1830年12月5日-1894年12月29日),英國詩人,因其長詩《精靈市場》與聖誕歌《In the Bleak Midwinter》而聞名。
(摘自維基百科)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Pixabay|MichaelGaida
 
--
  
◎小編賞析
 
〈song〉是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名詩,本著對徐志摩先生的基本尊重,也為了不讓討論跑題,此處我們不討論翻譯的好壞及是否信達雅問題(但保留原詩給讀者們參考),僅就徐先生翻譯出來的中譯版本進行賞析。
  
雖然寫作者的時間段與國籍有著差異,但這首詩讓我想到我們曾讀過辛波絲卡的〈墓誌銘〉(http://cendalirit.blogspot.tw/2015/03/20150305.html),亦很意外地想起西蒙波娃的名句:「我渴望能見你一面, 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 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 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Rossetti這首詩無疑可以做為自己的墓誌銘(前提是這份濃烈的感情在她走到人生的盡頭仍如此刻骨銘心的記掛著),但在我看來,情感的委婉曲折(「假如你願意,請記著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多像是徐志摩〈偶然〉:「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而「我也許,也許我記得你,/我也許,我也許忘記。」或許在今日的流行歌曲中是很常見的寫作方式,但在詩歌中用了「單句的重複」加上「也許」,讓語意的不確定,跟感情的複雜變得柔腸千百轉,連續兩次相同句是,語意卻相反的展現,也讓人回味無窮)會是一個更重要的判準方向。
 
詩中的「你、我」關係就夾雜在前面的「假如、要是」與「也許」中,顯得複雜無比。Rossetti並沒有將兩人的關係寫清楚,事實也不必要,我們需要去觀察的是,放在生死這麼巨大的命題下,雙方將各自有著什麼樣的選擇?在這首詩中的「我」是顯得很認命,但這未必是對感情的欠缺信心,同時也是對對方可以展開新生活的祝福(但即令如此,第二段顯然難掩自己對於失去的傷心)。是一首簡單、真摯的小詩。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利文祺專欄 ▍利利歷險記] 她預知大難 ◎楊牧

[利文祺專欄 ▍利利歷險記]

她預知大難  ◎楊牧

——《五妃記》未完成殘稿之一

秀姐:

他是一個完全不尋常的人
思維深刻,擔負著先人的
光榮,羞辱,罪愆。他沉默
或者神色倉惶,問:「今夕何夕?」
「今夕何夕?」我回答:
「月圓遍照無底,腥風飆舉
狂眼鉅大如幕,網羅鐵甲船舶
吞噬百面戰旗。」那是可預知的災難
但我寧可使用謎語

荷姑:

不是謎語。詩人洞識天機
便不能不訴諸比喻

秀姐:

但是我不懂比喻
這和風麗日的早晨樹葉競生,花在地上,水裏
這樣的早晨當鳥在枝頭咬啄
唱歌,你看,當螞蟻臺階上搬家
蜂子忙著採蜜,一隻青蠅
在蜘蛛網裏鼓翼掙扎。你聽
還有隔牆蟬聲悠遠知了——
知了知了,比我背心的汗還細
啊夏天,華麗的劇場
舒暢,明朗。所有的生物
都在安排好了的位置搭配妥當
成長,讓我們也在精心設計的
布景前專心扮演指定的角色
去奉承,乞憐,去嫉妒,迷戀
在血和淚中演好一場戲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https://goo.gl/BAK1k5https://goo.gl/7wdjIwhttps://goo.gl/JHPVyu
 
--
  
◎小編利文祺賞析
 
《五妃記》為殘稿,至今只剩三首詩見於《時光命題》。楊牧仿照莎士比亞詩劇(verse drama)的手法,表現發生在台灣的傳奇。寧靖王朱術桂在鄭經時期來到台灣本島,而後鄭克塽繼位,施琅攻下澎湖,朱術桂決定殉國明志,其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決定從死。寧靖王將五妃葬於台南後,從容自縊。

在後殖民理論中,法農認為重新挖掘殖民時期以前的神話、傳說,可以以此對抗當代殖民的文化霸權。因此,我們看到楊牧喜愛的詩人葉慈,在詩歌傳誦英雄庫胡林(Cuchulainn)的塞爾特神話,以此對抗英格蘭的政權,宣示以文學創作作為獨立的手段。同樣的,楊牧重新挖掘發生在台灣被國民政府殖民以前的傳奇,如五妃與寧靖王之悲劇,這樣的尋古精神,是為了彰顯詩人的台灣意識與主體性,並找回屬於台灣的尊嚴。正如法農所言:「也許這樣的熱情研究與憤怒,可以保有並最後轉為幽微之希望,超越當今亂世、超越自鄙,探索屈服、棄絕、美好偉大的過去,重拾我們與他者。⋯⋯本土的知識份子⋯⋯決定回溯並且尋找⋯⋯發現不再對自己的過去感到羞恥,而是尊嚴、榮耀、與莊重」。

其次,在這段詩劇的開頭,秀姐提到一位「完全不尋常」的「詩人」,應為南明時期流寓台灣的文人沈光文,他亦稱為「台灣古典文學之祖」。然而,秀姐對詩人的語言感到迷惘,認為過多的比喻,不如直接描繪世界。從秀姐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到楊牧對英國文學的熟稔。如對自然的描繪:「這風和日麗的早晨/樹葉競生,花在地上,水裏/⋯⋯」讓人想起莎士比亞的許多橋段,如《暴風雨》的卡力班對於原生小島的讚頌,抑或米蘭達說出的「喔,美麗新世界」(O, brave new world)。以及秀姐提到的「華麗劇場」,以及「演好一場戲」,呼應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所言:「世界如同劇場/眾男女僅只是演員」(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因此,楊牧的詩劇或許讚頌了台灣蕞爾小島,抑或表達人民在精心設計的台灣劇場,努力地生活,演好一齣戲。

註:「秀姑」與「荷姐」在楊牧詩劇誤植為「秀姐」與「荷姑」,本文依照楊牧所給的名字分析。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葬禮 ◎辛波絲卡 |譯 陳黎 /張芬齡


葬禮 ◎辛波絲卡 |譯 陳黎 /張芬齡
 
「這麼突然,有誰料到事情會發生」
「壓力和吸煙,我不斷告訴他」
「不錯,謝謝,你呢」
「這些花需要解開」
「他哥哥也心臟衰竭,是家族病」
「我從未見過你留那種鬍子」
「他自討苦吃,總是給自己找麻煩」
「那個新面孔準備發表演講,我沒見過他」
「卡薛克在華沙,塔德克到國外去了」
「你真聰明,只有你帶傘」
「他比他們聰明又怎樣」
「不,那是走道通過的房間,芭芭拉不會要的」
「他當然沒錯,但那不是藉口」
「車身,還有噴漆,你猜要多少錢」
「兩個蛋黃,加上一湯匙糖」
「干他屁事,這和他有什麼關係」
「只剩藍色和小號的尺碼」
「五次,都沒有回音」
「好吧,就算我做過,換了你也一樣」
「好事一樁,起碼她還有份工作」
「不認識,是親戚吧,我想」
「那牧師長得真像貝爾蒙多」
「我從沒來過墓園這一區」
「我上個星期夢見他,就有預感」
「他的女兒長得不錯」
「眾生必經之路」
「代我向未亡人致意,我得先走」
「用拉丁文說,聽起來莊嚴多了」
「往者已矣」
「再見」
「我真想喝一杯」
「打電話給我」
「搭什麼公車可到市區」
「我往這邊走」
「我們不是」
 
--
 
◎作者簡介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波蘭。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零一二年過世。公認為當代最迷人、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陳奕辰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一首詩」能被什麼所組成呢?一般的想像是美麗的句子,滿足基本精準的意象,但在閱讀不同詩人的作品時,似乎常常可以看到任何直覺的答案被成立,卻也很容易被排除。
 
〈葬禮〉這首詩就採用了很特別的寫作方式,以最小單位「談話的內容」作為詩句,集合而成了「葬禮」的大意象。
 
在我們閱讀的時候,可以留意幾個地方:1.每一個句子都是日常的話語,表達了一個狀態,或者自己的隱喻(並且在上下句的互動間被闡發出來)。2.這些句子的發言主體(人稱代名詞:你我他)是被省略的,由是我們可以猜測這些句子的關係可能是a.兩個(以上的)人在對話。b.路人不同的句子被嫁接出了新的意義。c.死者對生者說話。d.生者對死者致哀......等等。這些特別處跟模糊性,剛好讓整首詩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呈現出的葬禮也因為組成的元素意義上(單獨解讀,或者複數結合後對應出的關係)的複雜而展現了特別的情調。
 
以整體而言,我會認為〈葬禮〉的特色是充滿有趣的細節,但期待掌握一個整體性的解讀既不容易,也不必要。只要知道這是一個很多人各懷心思(但不見得是惡意的那種)的葬禮就好,葬禮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有趣的是,從這些話語的相互接受、排斥中,這些句子化整為零的呈現出了特別的狀態──可以是單獨有意義的,卻可以跟任何一個人(句子)互動的,相信足夠細心的讀者可以試著以幾句一組的方式尋找詩句間的對應關係,可以獲得很多閱讀的樂趣。
 
為不破壞閱讀想像和樂趣,阿Ben不想把這首詩解釋得太多(其實也是擔心多解釋多錯),僅提幾個例子供讀者參考。舉例而言:『「往者已矣」/「再見」』像是一種黑色幽默的展現,而『「我往這邊走」/「我們不是」』,我會認為前者像是死者的自白,後者是生者對其的回應。讓死亡這件事情像是一種簡單的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