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雙面維諾妮卡 ◎楊瀅靜



〈雙面維諾妮卡〉 ◎楊瀅靜
我寫下妳,維諾妮卡
妳的一生輕易被我編造,在小學的作文本上
那時的我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輕率想像
長大很遠,而妳代替我先到達
虛構的未來足夠完成好幾頁文章
維諾妮卡,今晚妳會坐在梳妝台前嗎
擦好晚霜習慣清淡的香水然後梳攏頭髮
發現自己女人的長相,我坐在鏡子另一面
是女孩還小看妳,卻讓妳出生長大
大概變成我母親一樣的容貌
穿母親的洋裝,過生活一樣
很久以前,在〈我的志願〉我寫下:
「26歲的我變成家庭主婦以及兩個小孩的媽。」
維諾妮卡,我能成為妳嗎?
我總是節食在夜晚跑過操場
白天忙碌教書,偶爾寫寫文章
已經過了妳的年紀,孑然一身
沒有倚賴與被倚賴的問題
維諾妮卡我想起妳還住在,我規畫的人生裡
在廚房熬一鍋湯,客廳插一盆花
我賽跑的時候,妳的家人正陸續回家
第一圈第二圈……我繼續為上升的體重而跑
妳或許福態也不在意別人審美的眼光
維諾妮卡妳,還滿意那樣的生活嗎?
我奔跑出妳的軌道,妳一直在家
我想問妳卻已經到不了妳的方向
維諾妮卡,我靠近過妳還是已經遠離?
國中之後,曾經試圖把各種職業放在妳身上
高中以後,決心讓妳去愛各種不同的人
大學時候,如果再還給我一個維諾妮卡,
在小學的作文本上妳不會長成我母親的模樣
而現在,一天清晨我醒來覺得微冷
沒有任何需要尋覓的人陪在身旁
想起妳或許會在自己婚禮結束的時候
輕輕地哼上一首歌,那個時代
維諾妮卡妳就留在那裡吧
如果有天愛情自己死亡,妳再回到我在的地方
維諾妮卡,妳能成為我嗎?
作文上曾經預言過的不會是寓言
只是另一個身分不同身世的想像
而我現在多麼大方,偶爾會用情色暗示
捕捉我喜歡上的人,安排那些細節
像吻過的毛髮一樣纖細微美
但真的也不介意維諾妮卡式和平的家庭生活
維諾妮卡妳漸漸微弱的時候,還是有光
有無邊的遠景,我看出妳的美麗
在晚餐時刻,妳切菜煮飯洗手羹湯
美麗並且尊貴,直到我又被愛傷亡
妳會死而復生,我的詩裡一再提起
妳的名字──維諾妮卡
註:此詩獲得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二獎
--
◎作者簡介
楊瀅靜,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林語堂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等,出版過詩集《對號入座》(2011)、《很愛但不能》(2017)。
--
◎小編林淵智賞析
此首〈雙面維諾妮卡〉為楊瀅靜於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中取得二獎的作品,詩題引用了1991年的法國電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電影劇情描述身在兩地但卻有著極其相似遭遇的維諾妮卡,但卻隨著兩種維諾妮卡的些許性格差異,而造就了越來越分岔的人生,卻依舊維持著心靈上的聯繫。Kieślowski在拍攝時運用了大量的鏡像、反射,作為主要的意指,來隱喻一個人與其命運的雙生性。而此詩則是把此意象挪為己用,只是與電影中同時異地的雙生性不同,此詩中的雙生性則更像是成長中的另一面自己,理想、叛逆、充滿了願景,同時具備了向著未來的期望,以及向著過去的記憶,因此說是雙生性,其實維諾妮卡並非代表了單一的願景個體,而是代表著敘事者對於自己人生鋪演的敘事裡錯綜複雜的想像。詩的最後兩句「你會死而復生,我的詩裡一再提起/妳的名字──維諾妮卡」便正正昭顯了其意志的特異性:只有當我們需要之時,幻想裡的幽靈才會浮顯出來。因此關於此幽靈的生死辯證從來無關於人生,而是關於主體的形構如何被確立。
因此,在此詩中,便鋪寫了主體的形構過程。在孩提時的志願裡,維諾妮卡成了對於未來的想像,對於「女孩」而言,一種「女人」式的未來。到了次段,則終於看見維諾妮卡與自己分岔的路途,在意之事不同、生活型態不同,選擇至此終於成為不同的路向,也成為一種隱然的遺憾;到了第三段,才終於開始對於這些錯過之物釋然,而說出了
「維諾妮卡妳就留在那裡吧
如果有天愛情自己死亡,妳再回到我在的地方」
直到末段才終於顯現出了維諾妮卡的幽靈意識性,以及作者對於其進行的除魅。
綜觀全詩,其實是一首時序相當安穩的詩,僅在描繪維諾妮卡時,我們才能發現唯一順時前進的只有敘事者本身,而維諾妮卡則完整地體現了其縈繞在敘事者身邊的特性:只有敘事者存在,維諾妮卡方得以存在。雙生性能在一首詩之間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著實不易。
--
〈45年〉
窗只是窗
妳是住在裡面的人
在意家裡是否窗明几淨
外面的風景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妳的婚姻也出生在這裡
比妳的孩子年紀還大
和一個慢熱並且講究按部就班的人
一起活過大半輩子
現在是結婚的第45年
焦躁不安的走動
妳的狗欣喜的撲跳
如快捷的風又像一朵白雲柔軟多毛
適合在晴朗的午後
一起走一段長長的路
相形之下妳的丈夫黯然許多
他有自己的小小閣樓
因此妳建造了地窖
你們有各自不甚忠實的角落
差別的是
妳一塵不染而他藏污納垢
丈夫遠行的那天
祕密的長成妳的影
匿在背後窺探
而他自己的秘密是一件黑大衣
時時遮掩匱缺的心房
沒有愛一切家徒四壁
妳注視眼前的牆
領悟人生還有另一種風景
窗外的樹枝蓬勃無章
指向各種不同的方向
如果再年輕一點
攤開的手掌會撐起一片天空
收編那些枝蔓
成為通往妳命運的羅馬
還缺少門
在建造出口前
猶豫該不該維持密室的模樣
他的愛杯水車薪
妳煮好最後一頓晚餐
喝光保溫瓶裡的水
決定了以後每一堵牆
都要裝上落地窗或安全門
他會從哪個方向進入
不是妳需要考慮的事
哪一邊向光
便在那裏種下向日葵
用花園代替家園
狗機靈如蝴蝶也可以是蜜蜂般勤勉
對於表現出愛這件事
牠不落於人後又爭寵於往前
--
而筆者想以此首詩對照的,則是楊瀅靜於2019年出版的詩集《擲地有傷》中的一首詩〈45年〉,此詩有著類似的命題,只是不同於自我的雙生性,此詩中的雙生性則是體現在婚姻上。〈45年〉描述一個女子在結婚四十五年後,離婚後的日子。對兩首詩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基礎的語言不同(白話/口語程度)、形式不同(迴行與否),楊瀅靜偏好的詩句結構也有了許多不同之處,〈雙面維諾妮卡〉所營造的感悟皆介乎情與景之間,透過時間差來顯現出場景所折射出的情感。而〈45年〉則更愛好以隱喻帶出命題,如首段
「窗只是窗
妳是住在裡面的人
在意家裡是否窗明几淨
外面的風景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中所帶出的「家庭」、「自我」之特性;或是
「他有自己的小小閣樓
因此妳建造了地窖
你們有各自不甚忠實的角落」
所導言的婚姻背叛,從空間來隱喻情感的區隔。甚至連末段都以狗的忠實來嘲諷所謂的「丈夫」其實連畜生都不如。可以發現她的詩風格雖然日漸趨近於近來所興起的厭世詩風,卻也不乏深刻的思索,包括對於過去、關係之間的倫理與辯證,但有所獲必代表其有所捨棄。形式之拋棄對於美的完成或許有所後設之思考。但美的完成是否也有其機敏與技藝,或許是在我們觀察這些詩人的風格走向時,更可以去深刻的思索的。
固然,情感之於一首詩是重要的,但這些情感終究是偶然的,我們可以把一切偶然付託於詩歌,但詩歌的完成,卻斷斷不能全然迴付於情感游移間所形成的偶然。
--
金車現代詩獎過去有舉辦「網路人氣獎」,2017年網路人氣獎的投稿有2000篇,但整體而言沒有太過有趣的火花。
——小編P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林榮三 #林榮三文學獎 #楊瀅靜 #奇士勞斯基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日夜的界線與瀕臨死亡的城 ◎宋尚緯



日夜的界線與瀕臨死亡的城 #宋尚緯

 

我並不需要這座落寞的荒城

於是我剃了頭髮

輕輕地埋在屋外的樹下

這些夜晚並不曾離去

有陣冷風從遠方走來並問候

今夜

我們將要遠行,帶著夢境

 

你是場夢

慢慢地拉開了音階的高度

你在世界的中心

倉皇地熄燈,鎖上門

禁止各種語言經過眼前

有關你的各種情節

我還在學習節制欲望

各種道德各種規範各種理性甚至

各種癲狂暴躁的舉動

展露瘋狂的眼神

 

畢竟城市沒有徹底死去

還需不需要刨出新的死法

今夜的荒城還在生與死的邊界上

死亡尚未離去

今晨斜射的日頭

 

理應在夜裡感受喧嘩,體會喧囂

褪下早已枯黃的衣褲

並呢喃著從未有過的興奮

即便是早晨也從未如此

那些巨大的寂寞默默喉舌

過於沉默的死亡。我們……

帶著從未學習的語言墜落在嶄新的世界

 

從遠方緩慢地行進如歌般

行板的姿勢與十六拍的速度

必將捎來口信

用各種敲打的聲音傳遞

最為蕭索的音節——不只如此

甚至被刻錄在線上收藏

各種物慾食慾求知慾尊嚴與榮耀甚至

甚至偶爾會死亡的性慾

要求我卸除所有的偽裝與

□□□再也不要的囈語

 

遠方的氣流近處的燈火

在眼裡慢慢的流動

在內與外之間劃成一道最深的隔閡

存活無法醒覺

在夜裡慢慢死去

 

註:此詩獲得X19全球華文詩獎


--

宋尚緯


1989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刊同仁,著有詩集《輪迴手札》、《共生》、《鎮痛》、《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與《無蜜的蜂群》,雜文集《小結》,散文集《孤島通訊》。(修改自《無蜜的蜂群》作者簡介)


--

小編鋼筆人賞析


宋尚緯是一名早慧的詩人,從高中開始便在《幼獅文藝》上刊載詩作,獲得台積電文學獎、X19詩獎等青年詩人的文學獎,這些得獎詩作基本上都收錄在第一本詩集《輪迴手札》中。這裡所選的〈日夜的界線與瀕臨死亡的城〉亦是其中之一,可說是宋尚緯早期殺遍各方文學獎時的詩作代表之一。


基本上,為《輪迴手札》做序跋的詩人幾乎都不否認此詩集的晦澀,以及宋尚緯多努力在詩中強調生死、你我、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辯證。


就辯證的部分來說,崎雲在《輪迴手札》寫道,宋尚緯詩中的「你」、「我」之間的對話,其實也類似於「我」與「我」自己之間的對話。所謂的生死辯證,正是宋尚緯藉由敘事者我與「你」之間的對話與狀態對比,探討活著/死亡、存有/消失、愛/慾、希望/絕望等一連串二元對立的概念。


這些早期詩作的另一特色,便是晦澀。這樣的晦澀主要是由N種他此時習慣使用的技巧所導致:探討概念的抽象、不合文法的長句堆疊、罕用字或空格字(□)的使用、意象的複雜呼應。


上述特色幾乎都出現在〈日夜的界線與瀕臨死亡的城〉此詩之中。當然,這首詩仍是可解的,「荒城」與「頭髮」的先後出現,暗示「荒城」即為「身體」;而「我們將要遠行,帶著夢境」與「你是場夢」的先後出現,也暗示著「你」是「我」的夢。以這角度看來,便是敘事者我想離開自己的身體,探索夢境,這誠然是一首身心對立(且顯然很否定自己身體)的詩作。


而這探索似乎又與網路有關,第五段「甚至被刻錄在線上收藏」便暗示敘事者我探索的還有網路上的情慾。這也呼應著第四段的衣褲、興奮等詞彙。然而,否定自己的身體,僅在夢境及虛擬世界中探索,終究是走不遠的,所以最後才會「存活無法醒覺/在夜裡慢慢死去」。


如果除去此詩華麗的詩句及意象,這首詩表述的是敘事者我的痛苦、自卑以及不知道該前往何處的迷茫。宋尚緯後來反省他早期寫的詩,認為他在寫這些詩時想辦法把自己的痛苦挖空,塞滿生死辯證,但其實這只是在求生,而他也僅關注自己,而最後詩呈現的便是自身的空洞。


《輪迴手札》是2011年出版,宋尚緯之後又過了四年,才自費出版第二本詩集《共生》,而隔年,他在啟明出版社再版《共生》,並同時出版最新作品《鎮痛》。《共生》與《鎮痛》的詩作特質和《輪迴手札》差距甚大,晦澀的詩句消失,辛辣的批判和對他人痛楚的同理併陳其中。在這兩本詩集中,影響力最大的詩應為〈睡吧,睡吧——給受傷的人〉,全詩如下:


--


睡吧,睡吧——給受傷的人 #宋尚緯

 

「如果受過傷才能夠溫柔,

那我們為甚麼要承擔這種溫柔?」


我知道有些事

是努力也做不到的

例如傷心後還有傷心

所以快樂似乎是

做不到的,我知道

有些歌聽一聽

眼淚就流了下來

似乎旋律後還有誰

陪自己一起哭著

我也知道你看到一些句子

像是針一樣

將自己與某個過往

縫合起來

像是回到了過去

但拯救不了自己

我知道你

希望自己像一陣煙

風來便跟著消散

想就這樣融進土裡

在裡面縮得小小的

小小的,像在夢境裡

發生的所有事都只是記憶

醒來後大哭一場

像記憶住在眼淚裡

一起離開自己的身體

鑽出土裡曬著太陽

希望這樣

就能夠行光合作用

有些事情發生了

就永遠成為自己的年輪了

你以為自己能是水

但所有人都是木頭

被誰鑿傷,被誰砍伐

有人在上面刻字

像是那樣就能證明

誰是屬於自己的

你逃離自己的命運

但命運仍握著你

我知道你,像知道自己

知道你仍健康

只是因為溫柔

知道你仍快樂

只是因為溫柔

知道你仍善良

只是因為溫柔

知道你能像水冷冷地

照見自己

只是因為如果不這樣

就要壞掉了

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你說你要睡了

要進入夢裡

我只希望你睡吧

睡吧,因為溫柔不是你的錯

受傷不是你的錯


--


宋尚緯在《共生》、《鎮痛》序中曾寫道他改變的原因,一開始他寫詩時只是想治療自己的傷痛,但隨著時間過去,開始有讀者感謝他,因為他的詩作觸及了讀者的傷痛;同時,他在讀研究所時閱讀許多名家詩作,他察覺名家的詩作並不僅關注自己,也關注他人。他逐漸發展出一個新的詩觀,詩是為了溝通而存在,而他試圖以詩處理自己傷痛,觸及讀者,達成其「自癒癒人」的理念。


為了達成這效果,晦澀的詩句消失了,而主題也從自我的生死辯證變成對創傷的安撫,強調一切傷害都「不是你的錯」。宋尚緯在《小結》中曾說道,他在書寫時試著對詩中的「你」安撫,因為很多時候,大家只是欠缺一個人對他說沒關係了。因此,在〈睡吧,睡吧——給受傷的人〉中,敘事者我對「你」的試圖同理與安撫,事實上同時是對宋尚緯自己與讀者的同理與安撫。


有些人認為宋尚緯的詩風改變是「可惜的」,他們原本認為宋尚緯的詩會達到更高的美學境界。但對宋尚緯來說,最重要的是人。而這兩首詩的對照,正顯現他核心關懷的改變,從凝視自身痛苦,變成觸己及人。往後,他將同理更多人的痛苦,給予該被譴責者更多的諷刺與譴責,也給予受傷者自身的同理,使其詩作不僅治癒傷痛,更隱隱有著希望詩能帶動社會朝理想方向前進的意圖。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另一個近幾年感受特別強烈的現象:理論在指導創作。或許是評審在評審場合講了一些理論,形成「沒有意圖的影響力」,後來的創作者似乎就覺得:哦,原來詩裡要加一點女性主義,原來要加一點後殖民術語;但是寫來並不準確。


——焦桐,2016年林榮三文學獎評審紀錄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X19全球華文詩獎 #宋尚緯 #二元對立 #生死 #創傷 #轉變 #治癒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詩人,現出原形! ◎葉箏



詩人,現出原形! ◎責編/葉箏


詩人在變身成詩人前,是什麼模樣?


許多作家在成名之前會先選擇文學獎試試身手,累積實力、作品後才漸漸轉向出書作家一途;也有人異軍崛起,如在批踢踢詩版活動的任明信、經營臉書粉專的潘柏霖、追奇等。上個世紀末與下個世紀成為詩人的歷程,並不照著一定的路線走,網路社群出現後的詩作,與文學獎時期的詩作是否在哪個部分就轉了彎?又或各執風格,得獎並非其寫作關鍵歷程。


本週將於每日選定一名詩人,挑選他們曾得獎過的詩作,以及近期的代表作為簡要參照。隨著社會議題、時代改變,詩人關照面向隨著不同世代有所選擇。有些能從中觀察出詩人的思想轉變,有些則有明顯的風格轉換,這一切變化,是否與詩作獲獎與否有所關聯?又或者僅是詩人初具風格的過程。


歡迎進入本週,詩人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長成這樣的──詩人,現出原形!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任明信 #潘柏霖 #追奇 #風格轉變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邊界——與母親、外婆在志學車站 ◎李修慧


邊界——與母親、外婆在志學車站 ◎李修慧

 

午餐過後,走到志學車站

花蓮香的味道

鹹鹹的沿路飄進

小小候車亭

 

外婆信步來去

沒幾步便走到邊界

「這麼偏遠,不要讀了」

她又要求一次

 

母親盯著時刻表

透過近視眼鏡

吃力地算:一班、兩班、三班

幾個世代

沒有多少女人能在此下站

 

她們累了,坐在

車椅第一排

正對我,像是小學時代

空襲抵達外婆的教室之前

像是中學時代

母親懷上我之前

而我在她們面前,巍峨站立

像是老師

 

識字的,與不識字的

都曾用眼淚與汗,換取

菜肉、童書,和我遠行的鞋

 

車票,我已經買好

她們坐在候車椅上

忍受別離的苦鹹蔓延,寄望我

致志於學

遠遠地,跨過世上所有邊界

 

--

 

2020後山文學獎社會組新詩優選作品

 

--

 

◎ 作者簡介

 

李修慧。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曾任關鍵評論網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議題,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新詩獎。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一首明朗而私密性極高的詩作。

蔓:直接就結論了嗎?

薛:很像一支輕短的MV。詩名「邊界」與「母親、外婆、志學車站」並置時,彷彿也同時劃分出三位女性之間的界線。即使近如血緣,卻也受阻於不同肉身和時代差異的邊際,而沒說出口的也是三者同為女性在社會上的隱性既定命運感。

八:並列其中的第三者是志學車站,不是女性吧。

蔓:去過志學車站嗎?那不是舊舊小小、不起眼而靜謐的一個小站嗎?

薛:有意思的是敘事者在母親、外婆後,接著將自己的定位,設定在一個求學所需的小車站,車站的存在本身是中性的,也不會因為尚未定型身分與責任的敘事者是女性,就斷論未來也將會接續獲得母親、成為外婆這樣的家庭稱謂。不是沒有可能,但車站的解讀空間、能動性,都比前面兩者的母性成因,更為開放。

八:這首也沒有什麼技巧層面需要討論。

蔓:如果整首有達到想要的經營效果,何須非得要展現任何技巧?技巧不是達成效果的工具嗎?如果沒有動用任何技巧,還能達成效果,不也是一種技巧?

薛:其實還是有的,但是是從心理層面去編排讀者在進入詩作時,情緒地圖跟起伏的走向,以及可以如何達至餘韻足夠迴盪許久的效果。

八:也是。或正因為沒有什麼難句,或長篇幅、大結構,其實會讓人絲毫不介意一看再看地深入感受,反而就達到敘事者一再於眼前緩緩運鏡的情境至情緒。

蔓:「午餐過後,走到志學車站//花蓮香的味道//鹹鹹的沿路飄進//小小候車亭」詮釋空間很大,內在想像跟外在輻射都很有開放性潛力的文本。

薛:明明看起來就只是那麼簡單的幾句話。

八:人生有時候也只是那麼簡單的幾句話。

蔓:所以難的是什麼?

薛:難的是反抗,難的是拒絕;「外婆信步來去//沒幾步便走到邊界//『這麼偏遠,不要讀了』//她又要求一次」,看看,可能嗎?可能就因此不讀嗎?而且是「又要求一次」,代表前面早已經不知道要求幾次。更玩味的是「沒幾步便走到邊界」,究竟是外婆心理層面的邊界,更甚於真實世界根本無人得以劃分的邊界嗎?

八:「母親盯著時刻表//透過近視眼鏡//吃力地算……//沒有多少女人能在此下站」,此處亦即母親也不是能夠在此下站的女性之一,而因為敘事者的緣故,獲得可以暫時在此下站的機會,明明是吃力地算數火車時刻表的班次,班次少之又少,連同隱喻短短幾個世代間,女性來此的數量亦少之又少。

蔓:「她們累了,坐在」看看,這樣就累了,心理的疲憊完全反應在身體的層面,心理為何疲憊?因為不是她們熟悉的世界,總習於侷限女性,關於遠行或求學。場景在「車椅第一排」,開始展演三個女性間的各種世代對照,直到最後一段。

薛:第五段很簡單,但效果很好,尤其最後一行:「菜肉、童書,和我遠行的鞋」,三個元素即表示:「外在(滋養身體需求),內在(滋養內心糧食,而且是不太有年齡限制皆能一再回頭翻閱的童書),移動能力與需求(遠行的鞋)」

八:其實滿討厭這種只有一種解釋的解釋,可以不要這樣嗎?

蔓:識字跟不識字的狀態差異,不是那麼容易感受或想像,不識字的人究竟如何在生活中讀取資訊?只能用「換取」的,用「眼淚與汗」去換,換來的也是直接可以理解的「菜肉」就吃,「童書」可能有圖不需解字,「鞋」就鞋。

薛:最後一段的開頭:「車票,我已經買好//她們坐在候車椅上」這兩句,將世代間的權力關係交接於此。位階轉換期間的「忍受別離的苦鹹蔓延,寄望我//致志於學//遠遠地,跨過世上所有邊界」結語收束在此,情緒節制而引人遐思,因為受到寄望的敘事者並沒有同意或反對這份寄望,單純是描述事實地傳達出自己被寄望了這樣子的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之所以能夠瞬間獲得讀者的認同,則因於最後一句:「遠遠地,跨過世上所有邊界」。

八:跨界用講的都很快很容易,彷彿就在隔壁,腳伸出去就跨界了。

蔓:但這裡是指邊界,邊界與邊界間的橫跨究竟需要時間空間,「遠遠地」同時帶出空間,空間又有賴於時間支持,故此一次傳達出現在進行式的「致志於學」,怎麼跨呢?學海無涯,世上所有的邊界,是高遠的想像,但只要一直持續在路上,只要自己沒有喊卡,就沒有人可以因此斷論成敗,因為尚在前進,只是快慢或遠近,但這些都將是敘事者自己後來的事了。邊界指涉的可能想像確實無遠弗屆。

薛:情感細膩到位,敘事不疾不徐,倒是很像車子駛進跟駛離志學站的感覺呢。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台灣其實曾經有「即席創作」的文學獎?金車文藝中心曾舉辦過「高中生限定的現代詩即席創作」比賽!

 

——小編P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後山文學獎 #邊界 #李修慧 #多少女人能在此下站 #對話體賞析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霧的背面 ◎呂珮綾


霧的背面 ◎呂珮綾

 

長出醒。腳掌仍纏滿時間

妒嫉開出一片花海

有人在橋下低喃:自由即是永恆曖昧……

我踩空了樓梯的背脊

城沒有回音

 

譬如又一則末日預言記事

心願在大氣中懸浮

時序逐年凹陷,像龐大的鯨擱淺

我想起窗台上的蕨類

或者陷落

或者蔓延

 

祕密藏匿在冬夜的影子

缺乏能量,機器狗也埋入洞穴冬眠

千年後歷史會持續尖銳地

翻覆歷史

 

鬼魅來回奔跑

但霧仍在驚蟄裡伸展四肢

我們對坐如電影裡一幀飽和度低的畫面

連界線也顯得乾淨

 

至此以降,終於有了些心知肚明:

芒草是語言的最終形態

愛是亂流

 

世界仍然還有好事

一名信徒相信眾神都在夢的腹地

他懷著剽悍的期待

果斷走入霧

 

--

 

第三十七屆中興湖文學獎新詩得獎作品

 

--

 

◎ 作者簡介

 

呂珮綾。一九九七年生,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編輯之一,現就讀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曾獲中興湖文學獎、台中文學獎等。獨立出版個人創作集《天亮前先去跳舞》。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標題.....

蔓:會想一下?

薛:那看第一段,光三個字:「長出醒」,就讓人很醒,眼睛一亮。

八:「腳掌仍纏滿時間」,這個「仍」字,顯現在窒礙難行的隱晦,很漂亮。

蔓:往下的「妒嫉開出一片花海//有人在橋下低喃:自由即是永恆曖昧……」

薛:這個刪節號會不會在此處效果的應用上有點老派呢?

八:標點符號也有年紀的嗎?

蔓:沒關係呀,看這段的最後兩句:「我踩空了樓梯的背脊//城沒有回音」彷彿整個被吸收吞噬地消音殆盡,藉樓梯與城,以小喻大,「背脊」是身軀的內在主幹,而「脊」應是有空間的骨骼,「踩空」卻「沒有回音」,不僅擔心下落或結果,更有寧靜肅殺的悚然之感。

薛:這個懸念是很曖昧的,包含「低喃」的心情,「自由」的不可能,與「永恆」的幻象。

八:「沒有回音」是否也代表沒有回應?讓人忍不住反思「妒嫉」的「花海」如何怒放,在動詞間的「長出、纏滿、開出」,是綿密的連動,而「橋下、踩空」拉出一個高低差感,到「城」字,又拔升上去。

蔓:第二段「譬如又一則末日預言記事」開始,接續的動詞一樣很有高低落差的動態起伏,如「懸浮、凹陷、擱淺、陷落、蔓延」等。這樣錯落或連綿結合名詞的內在部分如:「心願、時序、想起、或者、或者」等,一種未決而曠日費時而無能忽略的「龐大」如鯨的擱淺的威脅,極為難言的不安感。

薛:第三段進入冷色系的名詞群落,如「秘密、冬夜、影子、機器狗、洞穴、歷史」,以及暗自低調的動詞如:「藏匿、缺乏、埋入、冬眠、持續、翻覆」等。

八:「翻覆」一詞有很暗自低調嗎?會不會太牽強?或更想要表達的「尖銳地」?

蔓:會不會覺得第四段接下去的段落都有點短呢?四、四、三、四,那樣精簡的行數,好像很輕盈可以一下就讀過去,但在用詞上其實都帶些銳利、刺感,不會到驚心,卻不得不緩下來思索,如「鬼魅、霧、驚蟄、四肢、對坐、飽和度低、界線、乾淨」。

薛:可是「鬼魅」何須「來回奔跑」?「霧」竟在「伸展四肢」?而且是「仍在」。將鬼魅與霧兩者,強調置入身體感的想像,最後回到現實人類的「我們」,對比之下,飽和度低又僅是電影畫面的一幕,瞬間切割出現實世界與解離般兀自觀看抽遠的「我們」。像直面彼此間難言而乾淨的內外界線。

八:第五段「至此以降,終於有了些心知肚明://芒草是語言的最終形態//愛是亂流」個人滿喜歡這段,從「以降、芒草、亂流」充滿直觀的速度感,甚至可以說很有「風」的存在。即使它完全沒提到風。而那份「心知肚明」是否也為一種不需要淪落進語言的狂亂,而迎來最終的沉寂。

蔓:最後一段的結尾也頗有意思:「世界仍然還有好事//一名信徒相信眾神都在夢的腹地//他懷著剽悍的期待//果斷走入霧」霧是未知,果斷是接受可能的無法控制,剽悍是性格,以此為期待的基柱,只因相信眾神單純只是入夢,而不是不存在。最甜美的一句:「世界仍然還有好事」。此句竟無懈可擊地產生最大的效果,即唯一如浮木般珍貴的良善。

薛:這首其實不那麼適合拆解或段落賞析,通篇集中的力道其實更為凝聚。反覆確認像查找一則失落的、被銷聲匿跡的歷史脈絡支流,某種暴力刪除後的、斷簡殘篇的歷史事件隱喻。

八:這麼明顯嗎?

蔓:這麼不明顯嗎?

薛:非常隱晦的人文情懷,非常細膩的歷史關懷。

八:確定嗎?確定?能夠說出是哪一則歷史事件嗎?

蔓:或是就跟著一同以「剽悍的期待走入霧中」吧。

薛:「自由即是永恆曖昧……」(低喃)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8年的金車現代詩獎得獎作品中,很常出現生活描寫等貼近日常的題材。

 

——小編K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興湖文學獎 #霧的背面 #呂珮綾 #相信眾神都在夢的腹地 #對話體賞析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空氣音樂 ◎嚴毅昇

 


空氣音樂 ◎嚴毅昇

 

“Life's most persistent and urgent question is:What are you doing for others?”—— Martin Luther King,Civil Rights Leader

 

1.

下午五點四十九分你開始點擊音樂播放

客人點單紅茶

螢幕,也想要坐下,另一位客人向你走來

鍵盤敲敲話:「請稍候…」

六點二十分客人開始看書

變換歌曲像在誰背後

抽取人生的旋律

然而隱者並不在隊列中

安靜是種雨後慢性致死疾病

皮膚上爬行的濕度發出微光

 

2.

午後六點四十分窗內的茶有些涼了

末後的日子轉動迅速

關於大社會不比小社會在乎

收音機冷語冷調:「2017年…

寒流死亡人數…」晚餐時間遲滯

寒風翻閱外衣時時侵略

生命大書翻頁老去

 

幫盆栽澆水相對青春

末梢預習末日

近日少人往來,默默讀報

有個詩人死亡

有個不熟識的攝影師靈魂失去下落

在同一句軀體上,以我知道的方式點上句讀

抓不著的神

形影都押在雪白的牆隅

頭上敲響硬幣聲

  

3.

七點零七分單曲循環著你的一日

開始默讀

緩緩下降的萬國旗幟

孤獨者的睡臉初醒的血絲,純粹且幸福

今天也翻閱遭棄的書籍

體會稠人虛座,想著

如果夜深能遇見

一場霧

 

4.

七點零八氣味放緩擴散的芬芳

你想說的話越來越多

門楣的掛鈴狂奔的引擎

眼睛是疲憊

風是虛掩

偶爾乘虛而入

用書箋扎在摩托車日記上

開採一座螻蟻的油井

 

5.

下午六點整記得他失去了傢俱

與第一人稱

被紙袋裝走嬉鬧聲

被紙箱帶走的生活

在許多關於存在的季節裡

頑強抵制思考,在人潮之中潛水

聆聽死者的召喚

站在一窗破舊紗狀玻璃前

向光祈求將不潔一一撕去

人類社會中尚未入世的靈魂

祂們獨居田野的憂鬱如寒夜

暗中烤火對坐盈覆的荒蕪

因有所期待

經年替疲憊翻土

 

6.

下午七點零八

時間如漏斗緩慢滴答

多數時候想要離開驚怖的水流

積滿內心的訊息

無分無秒熠熠閃爍

偶爾也該上岸吐出幾句

的遺書太多

骨骼快被流水帳的年華壓碎

 

7.

下午七點二十二分享收攏無止糜糜的虛華

另一個自己

在長長鏡頭無盡延伸仍未抵達街的角落

默默哼歌

一個人演繹冷漠的人體模特

等待溫度留下空碗

離開時

喝一杯單點人生

 

 

註:“Life's most persistent and urgent question is:What are you doing for others?”—— Martin Luther King,Civil Rights Leader「人生最長久且迫切的問題是:你在為別人做什麼?」——馬丁.路德.金恩,閱自《小書The Small Issue》角落微光。

 

--

 

修改自白沙文學獎詩作〈空氣音樂〉

 

--

 

◎ 作者簡介

 

嚴毅昇。1993年生,Cidal,阿美族、噶瑪蘭族混血都市原住民。絆詩社顧問。

文章散見幼獅文藝Youth show 192站、圈外、印刻、文訊、歪仔歪詩刊、聲韻詩刊。共同著作:《劃出回家的路--為傳統領域夜宿凱道700+影・詩》、《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星升首測》。

IG:pennisetum_cidal。專頁:狼尾草cidal。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開局是一個規規矩矩的起手式,點出時間、「開始」,進場動作是「點擊音樂撥放」。接著「客人……另一位客人……」原本以為整段都會是速寫般的場景勾勒,沒想到「變換歌曲像在誰背後//抽取人生的旋律」這兩行猛然跳出享受感,彷彿被瞬間出手。才意識到這個作者其實想要對讀者「做什麼」,但前面已經放下戒心,後面就流暢地中招了:「然而隱者並不在隊列中」,光這句就倒地不起。多兇。

蔓:(沉默)

薛:讚美完了嗎?

八:看看,「安靜是種雨後慢性致死疾病//皮膚上爬行的濕度發出微光」,多麼整齊乾淨,手起刀落,說一是一。

蔓:(微笑)

薛:還倒地不起嗎?還躺著嗎?躺著舒服就接著躺吧。

八:不躺不躺,地上髒髒,起來繼續說話。第二節接著用時間走子,附帶剛剛的「點單紅茶」狀態微變「有些涼了」,非常喜歡它讓人放下戒心瞬間出手擊打痛處的自然,那麼毫無威脅性、難起防備之心,甚至根本無從防起,句子就突然貼近,然後過招。

蔓:(愣住)

薛:被打到深處也甘心嗎?這首真這麼無懈可擊到毫無還手或招架的餘地嗎?

八:多美,看看:「末後的日子轉動迅速//關於大社會不比小社會在乎//收音機冷語冷調……晚餐時間遲滯//寒風翻閱外衣時時侵略//生命大書翻頁老去」這也太不落俗套了,怎麼可以不好好接招,非得動用全副身心,才能感受它是怎麼運作的呢。

蔓:(歪頭)

薛:這樣下去無法討論,怎樣就不落俗套了?

八:等等,第二節還沒完。看看:「幫盆栽澆水相對青春」光這句,怎樣的靈魂能夠寫出這樣的句子?往下包含「末梢(盆栽)預習末日」及其他動詞如:「往來、讀報、死亡、失去、句讀、抓不著、押在、敲響」

蔓:(沉默)

薛:也不能只是點出動詞,然後狂讚不俗就沒事了。整體呢整體?第二節主要的亮點不就在於;將一則小報般的角落資訊,細細斜切入骨嗎?像是滲水的牆壁,看起來一片光潔,手摸上去,牆上留下的掌痕與掌心摸著的水感,不是冰涼而已,而是瞬間交換彼此資訊的雙向存有。

八:是的是的,往下的三四五六七節開頭,全都清一色用時間幫讀者定位、定調。像紀錄片,也像固定報時的廣播,甚至增添現場的場景或心境。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或說手法,是聰明的嗎?或說,是否為一種擔心讀者會跑單的消費明細呢?

蔓:(咬手指)

薛:整首看下來出場腳色眾多,使用到「隱者」、「孤獨者」、「死者」,但並不會因此感覺喧囂,反而很能跟隨敘事者的帶領,在第三節體驗濃烈與輕快情景的描摹。「今天也翻閱遭棄的書籍//體會稠人虛座,想著//如果夜深能遇見//一場霧」在這樣自信而穩重的敘事腔調中,確實能全然放心於敘事者欲揭露如萬花筒般的變化:舒緩、篤定,還有一份無可言喻的絕對踏實。

八:有些作品,常在第一句或前三句就能鬆開閱讀經驗中,時常不自覺會防備起的「被操縱感」,有些敘事腔調就是高度表演,很有正在被觀賞的自覺,很有「快點看我,我超好看」的嘶聲吶喊。但有些敘事腔調,根本就毫無腔調可言,單純就是會讓人很想「聽它怎麼說話」,或「聽它想說些什麼」,像這樣,「眼睛是疲憊//風是虛掩//偶爾趁虛而入」不是邀請讀者,也不是勾引讀者,反而是自顧自靈光一閃就開口傾訴的,自然開啟訴說的欲望,除了訴說之外,再無他求。「用書籤扎在摩托車日記上//開採一座樓蟻的油井」單單這樣的口吻,能夠承載並發送出去的內容與讀者群,是不可限量的。

蔓:(點頭)

薛:是吧,或許是那樣沒錯。第五節:「下午六點整記得他失去了傢俱與第一人稱……因有所期待//經年替疲憊翻土」讀著讀著,會覺得作者像是一個身上懷有一座大山的靈魂,而詩作就像登山口的階梯,放眼看去全是綠意,舉步前行才知道其中涵藏的豐盛。第六節的最後一行:「骨骼快被流水帳的年華壓碎」沒有打磨感,就算有也近乎拋光至無痕,該說鬼斧神工或渾然天成好呢?整首長詩處理日常的關係變化也好,情境勾勒也好,皆維持穩定的耐心與懇懇切切的傾訴。

八:但看第七節的收束如何呢?「一個人演繹冷漠的人體模特//等待溫度留下空碗//離開時//喝一杯單點人生」前面幾行的行文都很期待,可惜最後力道弱了,但仍然不減損整首的美感與餘韻,如果把註記的文字也囊括進閱讀脈絡的一環,則「人生最長久且迫切的問題是:你在為別人做什麼?」即在長詩之後又將主題拉回最起初的源頭,而此問句引導的探問與思索,則餘韻更深。

蔓:(燦笑)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8年的金車現代詩獎得獎作品中,台語詩和描寫原住民議題的詩作一樣,都只有一首。

 

——小編K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白沙文學獎 #空氣音樂 #嚴毅昇 #喝一杯單點人生 #對話體賞析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蟻/象 ◎陳少

 

蟻/象 ◎陳少

 

1

削好一隻鉛筆

填完ABCD1234

他更喜歡畫一頭心愛的大象

讓螞蟻輕輕地搬走

 

2

用長長的鼻

將動物百科從書架捲了下來

 

「長鼻目,陸地最大生物,耳大體拙

牙齒年老磨損之後,會死於營養不良」

 

牠覺得句句粗魯

違背馬賽馬拉夜空最亮的預言

象用力撕下來咀嚼

畢竟這些書頁

都是小時候最愛的嫩葉

 

3

螞蟻列隊摩天社區

一隻一把刀

像一行浩浩蕩蕩的江湖

沿著水管陽台牆縫爬進十五樓

從門窗闖蕩廚房

較量烤麵包機與拖把

把秋天搬進新窩

繁衍一部輕量級武俠

 

4

耳朵扇一扇

草原就變成機場

 

從這條河,到那朵雲

從繪本,到動物園亞洲熱帶雨林

比聖誕老人還忙

忙著送禮給愛畫畫的小朋友

 

5

忙著搬運食物,揮汗

有那麼兩三秒

天瞬間黑

 

象群跨過忙碌的蟻

帶小象去沖澡

 

6

象夢見自己迷你

四條腿可以輕易攀牆

小小的工蟻和胖胖的蟻后驚呼

象的鼻子竟然抬得動

一粒沙塵

 

7

小朋友拿著削好的鉛筆

把螞蟻畫得像

大象一樣

 

--

 

2017第六屆台中文學獎新詩類佳作

 

--

 

◎ 作者簡介

 

陳少。1986年生,臺北教育大學語創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著有詩集《被黑洞吻過的殘骸》,以及《只剩下海可以相信》,希望將來能帶著這本《只剩下海可以相信》詩集重返南太平洋,獻給薩摩亞和萬那杜的朋友。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全詩分七節,第一節即強烈對比相較於制式的答題符號,更喜歡將鉛筆這個工具用於畫大象。

蔓:心靈的逃生口?

薛:情境很簡單,很輕盈。但現在還有人自己削鉛筆嗎?考生很忙耶。

八:但看它第二節就直接從象的角度切入,感覺完全不想管考生身分了啊。

蔓:直接變身成一頭象。

薛:第二節頗有哀悼童年之感,陪伴童年的動物百科,卻感受冒犯地說「牠覺得句句粗魯」

八:倒是滿喜歡這段「長鼻目,陸地最大生物,耳大體拙//牙齒年老磨損之後,會死於營養不良」,瞬間有種今昔對比的反動,在隱隱騷亂的感覺。

蔓:是因為「死於營養不良」嗎?

薛:有點在反抗命運的姿態,它在第二節以象身,找到書中描述自己的定義,但明顯不肯接受違背預言的事實真相,彷彿牠此生就只能這樣活著,有一種強烈不甘,以至於本能地吃吞下肚,也找得出解釋給自己台階下。

八:「畢竟這些書頁//都是小時候最愛的嫩葉」,亦即在童年的認知中,文字定義容易局限想像的空間,對幼小的敘事者,其實是毫無衝擊或影響力的,書頁是純粹的中性存在,甚至更近乎食物那樣令人直觀喜愛。

蔓:就是喜歡,然後吃,沒有想太多。很自然。敘事者就是單純喜愛動物百科。

薛:對。接著在第三節,又分身且變身成螞蟻,上演一齣「輕量級武俠」,我想武俠或功夫類型的想像,必然是青春期常有依附其上的神話般的熱血式鄉愁。

八:聽不懂到底想表達什麼……不過很抱歉,個人並沒有迷過武俠哦。

蔓:沒有加一。但不影響體會這一節在細部觀察並結合意象使用的生活美感。

薛:除了「一隻一把刀」,會覺得稍重,或在效果上的精準需要再著墨一下吧。

八:那往下。看第四節:「耳朵扇一扇//草原就變成機場……忙著送禮給愛畫畫的小朋友」從自身所處的河,延伸至繪本描繪的場景切換。

蔓:有點重疊的平行時空感。這隻大象有點忙。雙重現身各處。

薛:但有個懸念在「忙著送禮給愛畫畫的小朋友」,不很清楚是什麼樣的禮物。但扇耳朵的這個動作,本身就很迷人,像是扇一下就有魔法風般地產生幻術。

八:意思是接近童話般的魔幻感嗎?這一節結束比較快,可以往下找線索。第五節還是大象的角度,一樣是忙著的狀態,但也同時讓螞蟻的角色一起登場。

蔓:等等,不覺得這裡的忙碌一定是指涉象,或許是指涉螞蟻。

薛:同意。第五節是指螞蟻的搬運現場,所以切入角度又轉換成螞蟻,天會瞬間黑是因為象群的經過不是嗎?而牠們的交會在忙碌於各自的生活日常。

八:所以當第六節:「象夢見自己迷你//四條腿可以輕易攀牆//小小的工蟻和胖胖的蟻后驚呼//象的鼻子竟然抬得動//一粒沙塵」個人非常喜歡夢見自己迷你,對比蟻群驚訝象抬得動一粒沙塵,是因為象原本巨大到被侷限於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卻在幻想的夢境中達成了。

蔓:又一次心靈的逃生口?

薛:縮小自己之後,可以做到的極為細小簡單的事情,本來是遙不可及,且受限於現實的束縛。而螞蟻跟大象交換彼此存在的方式,除了夢境之外還有畫作,藉由最後一節,也就是第七節結尾:「把螞蟻畫得像//大象一樣」即使切換身分帶來的滿足感,不論是交織出不同生命經驗的對話可能,或是相互補足觀看角度的差異與想像,其實都是這首詩充滿趣味性的閱讀體驗。

八:個人滿喜歡這種目的性或功能性並不那麼強烈想要處理什麼主題的感覺,有時候就只是單純覺得這樣幻想很好玩,或轉換、改變、挑戰視角很有趣,然後寫成詩去分享。那份純粹的玩心其實非常珍貴,就一個寫作者而言,曉得怎麼跟自己玩,或自己覺得好玩到不行,最後想一起分享給更多人看,才激發出寫作慾望的那種內在驅動,對待文字或架構上,都顯得更悠遊自在、更乾脆清爽一些。

蔓:比較耐看?耐玩味?耐久放後再回頭閱讀一次?

薛:耐(蟻)耐(象)子?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8年的金車現代詩獎文字風格以白話居多,大約佔據一半的數量,少數較隱晦。

 

——小編K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台中文學獎 #蟻/象 #陳少 #把螞蟻畫得像大象一樣 #對話體賞析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泥盆紀 ⠀◎林宇軒


泥盆紀 ⠀◎林宇軒

離開城堡後,學會觀察

長高的牆是如何拉低天空

我記得那些混濁的日子

人群喧鬧,語言模糊

超載的墨水開始掉落

我們提起悲傷的繁史

迎接雨傘的花季

關起門窗,外頭的景色

模糊如高舉的泥盆

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

我知道故事的結局:

舉手投足都是出生的城

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

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

灰色的世界裡沒有絕對

我曾溺水如浮動的島

島上的生物都被圈養

時鐘是主人,定時餵食歷史

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

更沒有形象

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

循環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在不會塌陷的天台反覆洗禮

習慣所有的雨及所有黑暗

牆外的風景趨近對鏡

光與光進行遮掩的辯證

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

我記得我混濁的樣子

身體是臨時搭建的模型

數字胡亂拼裝如鷹架

手中沒有地圖,迷宮裡

只能沿著風撿拾腳印

看人潮的海浪不斷翻頁翻頁

動作如我翻找從前的灰塵

忘了瞳孔裡有王國的遺跡

古老建築的積水蒸發

世界還是一片模糊

我卻必須了解清楚

離開城堡後,我重新認識天空

重新學習陰晴交錯

我記得在石牆內的每次祈禱──

在這個年代,乾裂的泥盆

我們曾是窗外的流星

曾被自己的願望灼傷過

-

第43屆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冠軍得獎作品

-

◎ 作者簡介

林宇軒。在小令眼中屬於寶可夢裡的「『恰雷姆』:據說會透過冥想讓體內的能量提升,並讓第六感變得更加敏銳。會和山野融為一體來消除自己的氣息。」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先從題目開始,題目的遐想與聯結就很有想像空間。

蔓:還好吧?如果不去特意查詢「泥盆紀」的環境背景與歷史,單就「泥」與「盆」與「紀」這三個詞的匯聚,非得要古老或冶煉或蠻荒嗎?

薛:怎麼覺得根本就反著在誇獎起來了啊?真是危險。

八:題目危險嗎?範圍太大嗎?

蔓:公正一點應該要往下看它如何說服吧,哪有從題目讀詩就開始腦補到爆。

薛:第一個動作從「離開」出發,導致的改變有動詞:「學會、觀察」,接著往下的動態:「長高、拉低、記得、喧鬧、模糊、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非常忙碌,幾乎每一行都有一個行為去驅動前進的動能,都有事情在發生、在動作。

八:這不是很普遍常見嗎?刻意挑出動詞又如何?

蔓:這首讀起來好像可以一邊跳舞,很像在下動作指示。

薛:等一下!顯然你們重點錯誤,這是在講述「不能說的無」、「不能說的可」、「不能說的各種疑」不是嗎?

八:個人或讀者們想擁有更多輻射空間,或可能解讀的光譜不行嗎?

蔓:那麼,來談這首拘謹整齊的空間規劃好了。第一段跟第二段都工整得像赴京趕考交卷的試題。最有意思的是:「腳化為池雙眼成為金幣//我知道故事的結局:……/每瞥餘光都必須精準投入/那些封起的雨和封不了的雨聲」。

薛:真是溫柔。開槍就開槍為什麼是餘光?流彈又如何精準投入呢?

八:這首的經營意識比較強烈,或許整體來討論會比較客觀一點,很難段落拆解。

蔓:好吧,那就往下。

薛:還是會一直朝作者提示的方向去思考,雖然美感空間限縮,目的或功能性太強,但或許可以在第三段稍事休息或轉換感受,不會全面沉到底。

八:距離是一種幽微心理的表演。距離有了之後接著是速度。速度是很主觀的,如果從第一段就知道它通篇要處理的主題,接下來讀者能做的就是看它如何抵達,以及抵達過程中的情緒心境,有無翻轉的變化演繹。

蔓:是的,光看第三段「春天來的時候,我剛被洗淨晾乾……//這裡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更沒有形象」接到第四段「我知道我們都將繼續。……直到我們成為一樣的人」,原本會想問為何「沒有形象」,結果到下一段得到解答,因為目標是被統一成一致的形象。會倒抽一口氣呢。

薛:到第五段,第五段很迫近逼人,卻又優雅矜持。到第六段,工整又回來了,也是漂亮收網的最佳情緒時機點。

八:居然敢用這麼難的詞,怎樣是「最佳情緒時機點」?最好能說清楚。

蔓:可以額外補充嗎?通篇看來,是一種非常人文而柔軟的情懷,那種打動的方式不是掏心掏肺,可接近娓娓道來,苦苦乾澀於自身如意外被席捲上岸的驚惶,可是沒有怨懟或憤恨,明明人性是很懂得如何利用自身勒索,但這首詩沒有,它提出了一個更高度純粹的清明感。

薛:最佳情緒時機點,是指在通篇閱讀的過程中,刻意操作的痕跡不多,並且耐心堆疊,透過動作完成的外景,透過形容貼近的內心,在動詞與名詞間,極度有意識地選擇與排列組合之下,達到最後首尾乾淨如交響樂的嘎然而止。

八:動詞出場順序:「離開、學會、觀察、長高、拉低、記得、喧鬧、超載、掉落、提起、迎接、關起、高舉、化為、成為、知道、舉手投足、出生、投入、封起、封不了、來、洗淨晾乾、沒有、溺水、浮動、圈養、餵食、沒有沒有更沒有、知道、繼續、循環、塌陷、洗禮、習慣、趨近、進行、辯證、成為、記得、搭建、拼裝、沒有、沿著、撿拾、看、翻頁、翻找、忘了、蒸發、了解、離開、認識、學習、記得、祈禱、曾是、灼傷」這些動詞的使用不論是對比上的錯落,或是延伸情緒營造出的連綿感,都有整體性的有機感。更不用說將名詞揀選後,置入詩作中所能引發的內心共鳴。

蔓:工整是技巧面的精心設計,冷靜淡然卻是整首詩選擇反抗的姿態。明明是參與歷史現場正面臨危險,應是情緒激昂,或更激烈極端的感官效果,這首詩選擇冷靜自持地給予安全閱讀的心理距離,會否有失真的疑慮?革命能這麼美嗎?

薛:它做到的是表態學習與私自記得,順從地讓每一句看起來都不服從。能把強烈情感反芻到有條有理,就算全盤皆輸也情深義重的低迴不已。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徵文比賽,過去曾有明確的抒情浪漫色彩:「注入充滿詩意的幸福元素,塑造出浪漫的文學氛圍」,後改為「將充滿詩意的生活態度透過網路傳播,為台灣社會人文注入充滿詩意的文學氛圍。」

 

——小編C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香港青年文學獎 #泥盆紀 #林宇軒  #沒有悲傷沒有快樂沒有形象 #對話體賞析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野心 ⠀◎王柄富

野心 ⠀◎王柄富
後來更喜歡一些沒野心的事
安靜看港口另外一邊的人
撿拾瓶子,拆洗紗窗
看船收起長錨
鬆開短暫的早晨
讓齒輪動轉
起身煎蛋、煮粥
看指針擁抱後分離
自轉與公轉的各自
各自接受苦難、相信
忠誠必得善果
當教堂和廟宇共有的地契
被薄弱的安定
溶解在生活如巨大的藥罐子
繼續顧好一座海邊的小廟
作息規律、燒茶焚香
更多下午用來觀察神像
若真神也正低眉垂視
我以及更多的我
大概像蹲在廟階前的童年
看螞蟻抬起垂死的蚱蜢
看垂死的蚱蜢看螞蟻
自己人演戲
自己人看
-
2019第七屆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得獎作品
-
◎ 作者簡介
王柄富,1999年生於台北,現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獲金車現代詩徵文、紅樓文學獎新詩組首獎。現為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編輯之一。在小令眼中屬於寶可夢裡的「『毛球』:據說為了保護自己,變得全身長滿了堅硬細小的體毛。有著不會放過細小獵物的眼睛。」技能是雷達眼。
-
◎ 小編小令賞析
八:第一句就用「後來」點出時序,再用「更喜歡」點出相較之前不同的變化。
薛:開局就有時間跟狀態的懸念去下勾子呢。
蔓:題目是「野心」但第一行就表態;狠踩更喜歡「沒野心」的界線。
八:等等,如果不論題目跟內容的創作先後,會直覺是一首滿直白的日常小品。
薛:可是從「看港口另外一邊的人」 直到「自轉與公轉的各自」,這八行的運鏡是有效果的嗎?
蔓:嗯,大概只會比較想針對「擁抱後分離」這句想一下。
八:想一下是怎樣?
蔓:會稍微出戲的意思,然後思考那句的精準度。
薛:其實滿喜歡這篇的企圖心。
八:什麼樣的企圖心?
薛:看他動用「撿拾、拆洗、收起、鬆開、轉動、起身、煎、煮、擁抱、分離、自轉與公轉。」以上這些不是很艱鉅或苦疼的身體感,除了親臨現場感,其實整段可以濃縮成作者想說:「更喜歡一些安靜的事」。而這些安靜的事,附加的身體感,是帶點沙(細微擊打在身,或附著在皮膚上的微刺摩擦),然後撒點鹽般(港邊的鹹、腥、柴油廢氣惡臭、蛋香、粥暖的氣味)之類的,簡單但很迷人。
蔓:可是看作者安排物質進場的順序:「港口、瓶子、紗窗、長錨、早晨、齒輪、蛋、粥、指針」再回到假設理解這首詩說「沒野心的事」,是否即為這些「安靜的事」?而「安靜」之所以能成立,是否源於作者的心理距離?或是想傳達給讀者在閱讀時候,最適當被安置的感受距離呢?
八:意思是說,只要內在狀態是沒有野心,其實整個世界全部都是安靜的嗎?
薛:不如往下看完再定論。
蔓:非常喜歡第二段的力道。可以從第二段點出作者認知的「有野心」的事。
八:也就是說遇上「共有的地契」、「薄弱的安定」、「溶解在生活如巨大的藥罐子」,,但只要回到前面所寫:「各自接受苦難」,而且仍然相信「忠誠必得善果」,只要不轉移信仰,就算一起溶解成藥罐子,也都全盤接受嗎?野心來自於擁護自身信仰?
薛:比較會介意的是「生活」,這是一個用到很容易無感的詞彙了。可是這裡有跨出一個新意:藥罐子。
蔓:感覺是把生活建立在薄弱的安定上吧,就好像兩個人同居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分,要分的時候又該怎麼分才好的感覺。
八:讀詩不要把自己的個人問題代入好嗎?
蔓:只是想順勢引導往下一段看嘛。它說:「繼續顧好……/作息規律……/更多下午用來……/我以及更多的我……/自己人演戲/自己人看」看它收尾多精準漂亮。
薛:算是一首零失誤的作品嗎?而且剛剛提到說這些安靜的事,好像撫平的檯面下其實波濤洶湧的恐怖:「共有的地契」,那種隨時不保,非得要賭一把的安定,像「垂死的蚱蜢」,被螞蟻抬起,那螞蟻又是指涉什麼呢?
蔓:「生活」吧,「生活如巨大的藥罐子」,彷彿什麼都能夠溶解成一體。
八:像教堂跟廟宇都一起被丟去填海一樣,毫無差別待遇。結果最大的野心來自被生活融解嗎?
薛:看這首詩,它從第一段安靜的、看似沒有野心的日常世俗開始邀請,第二段切入看似頗有野心,非得界線分明,否則懸置在空,不得安穩的與恐怖平衡共處磨耗;最後一段再切回敘述者自身,彷彿從前,就得到最初始的諭示:「自己人演戲/自己人看」自己從有意識的童年就開始參與生活的演出。無人能從中脫身,以至於前面提到「安靜的事」,看似是因為心理距離才能置身事外的輕鬆,實情卻是早已深陷其中,帶出一個日常中不為人知的輕鬆,合併現實與自身相關密切的生命經驗。
蔓:滿喜歡它用「觀察」一詞去對待神像,「觀察」相較於其他使用眼睛視覺的互動如:「凝視、注視、仰望、注目、凝望」等,覺得「觀察」一詞感受上似乎特別對等,反而拉出人跟神彼此互看的豐富層次感受。作為一首得獎的文學獎作品,不論走入教堂或廟宇,哪一個靈魂不是生活的忠誠信徒呢?生活是這麼巨大的藥罐子,有什麼不能治的呢?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9年金車現代詩首獎王柄富與2017年韓祺疇同為20歲獲獎,並列為歷屆金車最年輕首獎得主。
 
——小編Z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金車 #野心 #王柄富 #自己人演戲自己人看 #對話體賞析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本會宣布:「貌似客觀評審」的文學獎決議現場會議記錄 ◎責編/小令

 


本會宣布:「貌似客觀評審」的文學獎決議現場會議記錄 ◎責編/小令

 

 

在投文學獎之前,會不會有習慣自己先模擬一次可能被評審的想像呢?

 

這一週將帶領讀者一同動動腦,召喚可能的潛在評審人格,幫助自己投稿文學獎前後,能仔細審視作品的優缺或盲目之處。不需要搶票、拉票、爭取票數或捍衛喜歡的作品,唯一需要給予的機會,只是練習如何「客觀評審」詩作的狀態即可。

 

(八:那不!)

(蔓:就是!)

(薛:賞析!)

 

是的。這週固定參與的三位評審:八荒殿下(本週簡稱八)、蔓荊子(本週簡稱蔓)、薛寶(本週簡稱薛)。原本還有一位檸檬夫人,是檸檬界傳說中的隱藏品種,特徵:酸爆。因過往酸言又無子(籽),得罪八荒殿下,被黑名單後踢出評審團。

 

評審介紹如下。

八荒殿下:八荒殿,亦名大刺龍舌蘭,多年生多肉植物,龍舌蘭屬。因長得太巨大,故稱殿下,合併原名後,人稱「八荒殿下」。性格熱情吝嗇又帶刺得要死。代表作:身上的儲水。

 

蔓荊子:多年生藤狀植物,子孫輩常遭人類採集後製作成枕頭,以其清香減緩失眠與頭痛。性格微苦、微辛、微沉默(沉默時在領受宇宙真理),世代喜愛常駐海邊給風吹。代表作:解熱驅風。

 

薛寶:堅信「讀詩沒感覺就沒感覺;看不懂就說不懂不要猜」,結果自己超愛猜。熟人皆在背後稱其為「薛寶猜」。性格倔強好勝,多年生邊緣型慣性說謊癖。代表作:疑神疑鬼疑人類,暗自猜爆。

 

本週將邀請三位評審一同主演「那不!就是!賞析!」的貌似客觀評審的模擬文學獎決議現場。示範投出午夜夢迴、輾轉反側的作品前,可以先演練一次玻璃心碎裂的眾生清脆。在此也感謝提供詩作的六位勇者,並敬邀讀者愛心暗箭齊發。

 

---

 

美術設計:吉兒

圖片來源:小令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喝水〉◎小令

  

過軟的閘門乾成

斑駁的壁畫

妳沒有心思參透紋路裡的餓

妳的閘門肉欲地起皺

妳以為妳渴

  

瘦瘦的兩道門溢出

同牛奶酸掉的毀滅氣味

妳把太多野貓的尖銳收在裡面

它們吃食彼此,但終究還餓

妳相信那真的是渴

  

妳的門剩條縫

僅剛好夠條蛇通過

妳黑黑的甕像想起了什麼

開始用力作嘔

妳思考餓的選項但一切太遲

  

兩瓣葉狀的紅色果肉

刻著直直的雪痕

就著水杯

拼命開闔

  

-

  

◎作者簡介

  

小令,一月出生,喜歡丟東西,討厭找東西,寫詩是為了記憶生命中有哪些東西。

2011年加入好燙詩社。長期於衛生紙詩刊發表作品。  


-

  

◎小編幸秀賞析

 

詩人小令的〈喝水〉和另一首詩〈駱駝〉作為一併獲得葉紅詩獎的詩,其主題皆為女性身體與情慾,詩人以精緻的隱喻描述並告解有關於那些私密之事,儘管女性情慾一直是書寫的重要主題之一,但是透過由女性作為主體所描繪的情景與概念訴求,和過去的凝視觀點相比,有著不同的意義。

  

首段詩句即單刀直入有關於身體的飢渴與乾涸的議題,「斑駁的壁畫」上的紋路裡藏著飢餓,身體會不由自主,僅因為慾望感到興奮,這時候不得不以為是因為身體真的感受到缺少了什麼。後三句以「妳」開頭,節奏感循序漸進,並回扣詩名〈喝水〉。

  

儘管是這樣狹窄的門,「妳」仍將因毀滅氣味而到來的野貓的尖銳,收在門的內側,尖銳或許指涉內心面對世界的攻訐,對不平的反抗抑或是對身體的困惑的抗議,「妳」讓這些尖銳和疑惑彼此蠶食,但是什麼也沒有用,即使問責自己,但身體還是渴求著什麼,也許不能再懷疑而只能相信。

  

蛇在文學與藝術中經常代表男性生殖器官,第三段承接著前二段的背景,描述了性愛。身體像是想起了什麼,沒辦法接受這樣的情境,明明那道門起了皺又渴又餓,如何解釋也無法形容,一切都太遲了。最後一段僅以果肉的譬喻描述了景象,留下意味深長的喟嘆。

  

此篇詩在「想起了什麼」的階段作出了劇烈的轉折,具有閱讀極短篇的趣味,但同時有著詩因其纖細綿密的隱喻而將一切描述得更貼近現實的感受,許多事情的發生與感受往往難以單純用表面的敘述去覆盤現實,也或許現實的一切更接近詩的本質。  

    

--

  

美編:幸秀

圖片來源:Unsplash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9年金車現代詩獎有雙首獎,兩首作品皆以自我的角度發聲,語言平實易讀。

 

——小編Z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葉紅 #女性詩 #女性主義 #小令

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

我與我之間的柵欄 ◎張詩勤


 


〈我與我之間的柵欄〉◎張詩勤

  

總是被他的建構所建構,總是

走進店裡第一眼就發現他的身影

他站在商品架前的樣子是漂浮在可樂上的冰

他的左邊是用右邊寫成的

他的不屑一顧促成我的苟活

我們坐擁的地形迥異

他的山路鋪在我眼前讓別人走

他喜歡的人像海報是我的暗影

他是我論述背後去除不了的浮水印

每當我傾聽自己

他是百般阻撓

形狀優美的雜訊 

  

-

  

◎作者簡介

  

張詩勤,1988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著有詩集《出鬼》(黑眼睛文化,2015年,獲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碩士論文《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為中心(1895-1926)》(花木蘭文化,2016年,獲國立臺灣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台灣研究碩博士論文獎)。現就讀於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

  

◎小編皮皮賞析

  

此詩為第十一屆葉紅女性詩獎的佳作作品,全詩並無分段,一氣呵成,尤其在這天氣漸熱的最近,予小編一種暢快淋漓之感。

  

首先,在第一句即出現我以外的別人──他,而視角則是我──同時也是事件中的敘述者。「總是被他的建構所建構,總是/走進店裡第一眼就發現他的身影」,在最一開始,我似乎就已經交出了自己的主導權,成為對方拼湊的形狀;而自己的心神,也全權投射到了對方身上。於是我開始觀察他,他站在商品架前的模樣、他的身體側面……可是這樣的心意,他應無接納、更無須談回應與否了。有趣的是,我認為,他的不屑,反而使自己活下來,而非感到絕望。

  

再來,相對的、不同的感受持續延續,對方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敘述者。無法走上的路、在他喜歡的事物面前,成為不受矚目的暗影、浮水印⋯⋯敘述者被孤立在外圍,絲毫無法找到接近對方的途徑。然而,這值得悲傷嗎?最後,敘述者説,「每當我傾聽自己/他是百般阻撓/形狀優美的雜訊」,就算自己都已經因為他,導致無法釐清自己,但我依然認為他是美好的存在。如此既單純熱烈的感情,使小編覺得可愛且動容。

    

--

    

美編:幸秀

圖片來源:Unsplash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一般詩評,常會將創新與否視為重要的標準之一。但在地色彩濃厚的文學獎,參賽作品整體水平較易參差不齊,創新與否就沒那麼重要了。

 

——路寒袖2001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葉紅 #女性詩 #女性主義 #張詩勤


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星球負荷不了的大象 ◎林儀

 




星球負荷不了的大象 ◎林儀

  

持續聽聞著你

某天醒來,我的憂傷

終於長成一頭大象

許多灰階的記憶

譬如菸味爬行整個房間

膨脹而後衰變

只有那年夏天長存

你是風,我便滿佈皺褶等待

有人在我身上留下線索

通往某個輕盈的盡頭

    

某天醒來,也開始習慣

在眾人面前從容

表演如何登陸

多年前我們遺棄因而

逐漸縮小的行星

你的那首歌偷偷被我回放

作為開場讓一切

靈巧,愉悅,一如那些

掌聲的背面

  

平衡的秘密:逆著時針前行

克制膝蓋到鼻尖的距離

克制不安的晃動

傾斜以及時差

譬如連日大雨

面對一堵牆,手握鑰匙

不觸及所有插座

直到你離開的體溫

反鎖了門

  

-

  

◎作者簡介

  

林儀,1991年生,臺中人,醫學系,創立籠鳥詩社,目前覺得最慶幸的事是大學開始遇到詩,遇到一群溫暖的社員與朋友。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全國醫學生文學獎、愛詩網詩獎、太平洋詩歌節首獎等。

    

(節錄自網站女詩人們:https://leafha.pixnet.net/blog/post/441017020)

  

-

  

◎小編林淵智賞析

   

在一切開始以前,我想先說一個故事:

「在小王子的B612行星上,除了玫瑰、蘿蔔等無害的植物,還會長出另一種可怕的植物,也就是猴麵包樹,這兩種植物的幼苗極度相近,因此小王子每天醒來的例行公事,就去巡他小小的星球,拔掉猴麵包樹的幼苗。然而,等他某一天出門旅行,回來,卻發現他的星球已經被猴麵包樹穿越心臟,土崩瓦解了。

小王子哭得很傷心。他很想念他的玫瑰與一切的美好。

但美好終究只能成為回憶,一種無奈的命定。」

  

每一顆星球都有其所能承受的重量,或大或小,但不論其所能乘載多寡,星球終究只有一個,一點點逾越邊界的可能都極其容易讓這顆星球崩毀,並且萬劫不復。此詩運用之核心概念便為此。

綜觀全詩,其實頗有情詩之感,「只有那年夏天長存/你是風,我便滿佈皺褶等待」、「你的那首歌偷偷被我回放」、「直到你離開的體溫/反鎖了門」,你我之間的互動曖昧叢生,也飽含了記憶的溫存,使人下意識地便要認定這就是一首離別之後的情詩了。

但仔細看,再仔細一些,或許你會發現一些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持續聽聞著你

某天醒來,我的憂傷

終於長成一頭大象」

  

開句便直接地揭示了主體與客體間的關係,「聽聞」這個動詞所隱喻的是無可回逆的指向,只有單方面的訊息輸送,使得「我」的憂傷,在醒復睡、睡復醒的日子裡,逐漸膨脹,終於成為一頭大象,擠滿了「你」「我」之間的縫隙。此一想像十分順暢,理所當然;接著,作者順著大象的形象,提煉出了「灰階」此一字眼,作為叩入詩人意志世界的敲門磚。

於是,承繼此一思緒脈絡轉銜出來的詞彙,便是菸味充盈的房間,真要說此一意象系統的連結性,或許只有難聞的氣味本身而言,然而,作者卻似對此斷裂渾然未覺,又唐突地以膨脹和衰變作為對它的行動處理,固然氣味本身具有發散與收斂性,然而,此兩者的併稱卻無法直覺地聯繫起,而往往會成為解讀的歪斜。而到了末段,又回到了大象本身,描寫其身體的皺褶,皺褶間的縫隙,與縫隙間所能容納的線索,通向未知的盡頭──在這裡我終於看到了一組完整且美麗的意象被組合出來。

但就第一段而言,詩間的意象疏離到極致,彷彿又蹦出了一種怪異的美感,但仔細審視後卻又不堪一擊,此乃抒情詩常有的通病:將意象以一種我行我素的方式聯繫,卻忽略了意象本身所需持有的連動性。

  

「某天醒來,也開始習慣

在眾人面前從容

表演如何登陸」

  

接著次段,卻又來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場景,「我」身在一個慣於被眾人凝視,且須學習從容的地方,我們不難想像這裡或許是一間動物園,或是馬戲班,「表演如何登陸」、「作為開場讓一切/靈巧」、「掌聲的背面」,這些詞彙所營造出來的系統十分集中,但卻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亦即除了「大象」以外的語句雖然完整,卻自外於第一段的敘事截線,而使場景的切換突兀發生,卻沒有提供任何理由以及轉換的脈絡,而以一種暴力的語法強行轉變。

到了第三段開頭,看似依然延續上面的情景,將馬戲班裡的走鋼索具體化,把克服一切困境視為是一種平衡的過程,平衡時間、距離、晃動還有傾斜。這些小心翼翼呼應著「我」所面臨的困境,然而,正當我們以為它的鋼索即將走到底,即將要完美落地的時候,卻聽到咚地一聲,大象像雨一樣落了下來。敘事場景竟又回到了房間裡,「我」面對一堵牆,想著「你」的離開,才知道手中的鑰匙並不是開門的鑰匙,而是「你離開的體溫」才是鑰匙。乍看之下,似乎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一種意象的挪移與轉化。但仔細看,也可發現不少想當然耳的意象指涉涵括:走鋼索和雨、插座和鑰匙、甚至,連最終的鑰匙本身也與門無關。

  

另一部分,除了意象問題之外,作者亦將方法昭示於讀者面前:「逆著時針前行」,告訴我們在現世的痛苦裡,時間的倒退可以解決一切。

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太多敘事中,都將時間作為一種慣性的解答,此詩也進入了類似的邏輯推演當中。將逆迴時間當成強行破壞時空規則的反部署,卻不知道這卻也是對於未來的不可知性的逃避。如同詩的末尾所說


「面對一堵牆,手握鑰匙

不觸及所有插座」

  

面對一堵遮蔽一切出路的牆,擁有鑰匙卻因為恐懼而永遠不得門而入。固然面對開門的可能,人們更傾向於保守自己的一切回憶,將那些現實消融在回憶的漩渦裡,而小心翼翼地不碰觸到插頭裡的閃電。這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沉浸,抑或又是一種處境的反射?我依舊無知,因而無從知曉。

但回到最開始,破壞那顆星球的猴麵包樹,雖然傷痛本身之巨大受創必深,但卻也注定了之後的旅行與回憶作為救贖,在小王子中,聖艾修伯里處理到了此問題;但在此詩中,我們看見了作者對於失去「自己」的傷痛描繪細膩,卻看不見傷痛之後的旅行。因此,更浩遠的宇宙便成了這顆星球之外所缺席,而成了一種無可迴返的深淵。固然,詩作為抒情的場域,敘事的空間與完整性可以停留在一彈性極大的空間,做更多的發揮。

但是,到底這是否便是「我」所該面臨的結局呢?還是做為一個「女性詩獎」中的「女性」,我們便該擁有更積極的態度?又或是做為一首詩,應該要有更完整的面容?

然而,以上同個問題尚且有許多不同答案,更何況是不同問題呢?以下寫詩思路種種,就任憑各位讀者自行判斷了吧。

    

--

     

美編:幸秀

圖片來源:pexels / Eva Elijas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獎每人可投稿3首詩,為少數可投稿多份作品的文學獎。

  

——小編Z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葉紅 #女性詩 #女性主義 #星球負荷不了的大象 #林儀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當我的身體印滿時光 ◎張雅芳

 



當我的身體印滿時光  ◎張雅芳

  

最先萎軟入土的,是我胸前兩朵

安靜耽美的花

之後有細蛇,攀上我的頸

前半生的纏綿忽然醒轉

誰吻過我糾結過 誰

已非秘密

從前藏過愛的,眼角

終於也養出兩尾畫面清晰的魚

  

檸檬色的月光不再影響我

曾經洶湧的潮水

詩一般告別

  

鵲鳥噗噗展翅

夢境裡啣走我僅存的青色長髮

裸露的足 緊密的年輪

總有人善良地為我驚恐

  

最後,我將老成一座雨林

偶有驟雨,恆常無風

蟲虺鳥獸都來了

闊葉粗籐,他們恣意攀爬張望

我的身體印滿時光

當你側耳,聽見我的意志

依然是完整的生態系兀自運行生長

有水、空氣、剛剛好的陽光

  

--

  

◎作者簡介: 

張雅芳,東海中文系、中文所畢業。曾想變成一個主播、一個作家、或者一個教授,最後只變成一個高中教師,一個負責但保有任性空間的女生,一個注視者,以及一個得了文學獎便會高興很多天的普通人。

  

(取自葉紅文學獎作者簡歷)

  

--

  

◎小編守志賞析: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衰老」無疑是可堪想像的未來中,最為令人恐懼的一種。許多時候,老象徵的是一切都變得遲緩,而病痛悄然纏身。少有人以悠然安穩的角度關照死亡,然而〈當我的身體印滿時光〉卻提供了一種溫柔的視野。

  

詩人的筆觸始終優雅且柔和,並且透過譬喻,將形而下的老化過程,與形而上的思索與記憶融合。隨著詩作的脈絡,讀者彷彿走入一處逐漸靜定的風景,體驗一場詩意的老去。第一段除了描寫身體可見的萎靡外,「之後有細蛇,攀上我的頸/前半生的纏綿忽然醒轉」當疼痛常駐於身,過往的情感也在這時湧上,而曾經的秘密,在時光風乾下,也就不再秘密了。

  

第二段「檸檬色的月光不再影響我/曾經洶湧的潮水/詩一般告別」是筆者格外喜歡的部分,老後不僅各處變得衰弱,也使得身體不再受時間而擾亂,反而比過往更加平靜了。「裸露的足  緊密的年輪/總有人善良地為我驚恐」則令人感受到一種從容的況味。

  

末段,詩人將前段的諸多意象,收束為「一座雨林」,以此前不曾有過的柔軟,容納了所有的病痛與荒蕪。而即使老去以後,旁人總以為只剩下靜默的能力,然而其中「依然是完整的生態系兀自運行生長/有水、空氣、剛剛好的陽光」一切都仍然運轉著,只是趨緩了、沉穩了,逐漸安靜。

  

--

  

美編:幸秀

圖片來源:pexels / Orest Sv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台灣其實曾經有「即席創作」的文學獎?金車文藝中心曾舉辦過「高中生限定的現代詩即席創作」比賽!

  

——小編P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葉紅 #女性詩 #女性主義 #當我的身體印滿時光 #張雅芳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可靠的家園 ◎蘿拉-布蕾斯・麥朵薇

 愛爾蘭聖派翠克節X陳育虹翻譯和朗讀





〈可靠的家園〉  

  

◎蘿拉-布蕾斯・麥朵薇 Laura-Blaise McDowell

◎翻譯:陳育虹  

  

飛了一千八百哩,大雁飛來愛爾蘭過冬,從北地閃亮的凍原和結冰的城

大雁來到這裡

彷彿愛爾蘭古老的文字,牠們的身影劃過市郊上空

低掠過公牛島,降落在林森市

  

一個寂靜的三月清晨,在呼喚聲中我醒來。大雁四散在我窗外田野

宣告牠們抵達這較溫暖的氣候帶

大雁有強烈的溝通欲,不停喋喋說著

牠們來對了地方

  

這是說故事人的家園,這裡沒有僵化的「是」,只有獨特的

肯定語法:「我做到了」,「我們就是」,「這就是」,一個內在的信念

所以一千隻大雁與我,在這剎那,聚在我們共有的溫暖海岸

毫無疑問我們相聚了,在這地球最可靠的角落

  

看到大雁,我想到我們曾如何長途跋涉,成為一個更溫暖的國度

這裡有人帶著故事沿路分享,沿路我們讓愛

像荊豆在山丘落地蔓生;也當我看到更多鳥

穩穩地抵達

以讓人振奮的V字隊形,一種從容的體悟

  以動作劃一的翅膀的悅音

一種古老的歸屬感

  

  

"Sure Home"

 By Laura-Blaise McDowell

  

Eighteen hundred miles, the geese fly to Ireland for winter, from the glittering tundras and icy cities of the northern world, arriving here,

their silhouettes scratched like Ogham into the skies above the suburbs 

They descend on Bull Island, alight in Ringsend

  

On a still March morning, I am awoken by the calls, announcing their arrival in the warmer climate as they scatter across the field outside my window

Geese have an intense need to communicate, always chattering

they have come to the right place

  

The home of storytellers, a land where there is no solid word for yes, only specific confirmation, ‘I did,’ ‘we are,’ ‘it is’, a certainty at our core 

And so a thousand geese and I, at this moment, gather in the warmth of our shared shore

there is no doubt we are together, in the surest place on Earth 

  

When I see the geese I think of our travelled distance, to be a warmer country, one where those with stories come and share in the way in which we let love grow 

like gorse alight across our hills and when I see more birds 

coming steadily in

With the thrill of the V formation, an easy understanding 

the gentle music of unified wings

An ancient sense of belonging

  


註:三月17日為愛爾蘭的聖派翠克節,也就是愛爾蘭的國慶日,在這一天愛爾蘭會以大量的綠色以及幸運草圖案的裝飾來慶祝這一天。「駐愛爾蘭台北代表處」和「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合作,邀請 Laura-Blaise McDowell特地為寫下這首詩〈可靠的家園〉,我們也邀請陳育虹為我們翻譯和朗讀。詩中以愛爾蘭最常見的野雁為象徵,以其空間的移動隱喻時間的推移,而聯想到愛爾蘭是這樣輾轉走過長久的歷史,從被英國殖民,復活節起義,到最後的獨立,以及和英格蘭的和解。這樣的歷史無疑是經過漫長殖民,在尋求出路的台灣值得認識而喜愛的。


☘️ 英文朗讀影片:https://youtu.be/9aYrXhCCRhk
☘️ 中文朗讀影片:https://youtu.be/MtYY0eVPs6Y
☘️ 代表處新聞稿(有詩的簡介喔):https://www.roc-taiwan.org/ie/post/520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育虹 #可靠的家園  #Laura_Blaise_McDowell #Sure_Home #駐愛爾蘭台北代表處 #聖派翠克節 #St_Patrick's_Day #Ireland  #愛爾蘭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空酒瓶 ◎朝顏




 空酒瓶  ◎朝顏

  

只有打開酒櫃,才能看見我的親人

一排排站在裏面

我的祖母曾經喝下糯米酒

醉臥在年夜飯的桌前

我的外祖母曾經灌下小半瓶白酒

劈了半個屋角的柴垛

如今我用耳朵貼近空瓶

仍能聽見零星的往事

像舊唱片一樣迴旋、環繞

像漸漸被蝕平的墳塋上

風吹過荒草的聲音

我的父親,多年保持著

收藏空酒瓶的習慣

他常常打開酒櫃,倔強地

和空瓶對飲,和故去的親人對話

他把它們當做鏡子

一面照他的少年

一面照他的暮年

還有一面,他要留給我

照我的一生

  

-

  

◎作者簡介

  

朝顏,江西瑞金人,1980年出生,中國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第29屆高研班學員。出版作品集《天空下的麥菜嶺》、《陪審員手記》。

  

(節錄自網站女詩人們https://leafha.pixnet.net/blog)

  

-

  

◎小編子翔賞析

  

初讀本詩,很難不被首句抓住目光。是什麼樣的情況,讓詩人只有打開酒櫃,才能看見親人?但不論是怎麼樣的猜想,最終都指向這些親人和詩人間有著某種阻隔,無法面對面接觸。而如果接著讀下去,也自然能在詩的後半得出解答:他們都是「故去的親人」。於是一排排站在裡面的空酒瓶,就和詩人產生了聯結,成為了一種象徵,代表著故去的親人。其中,以「空」字來描寫酒瓶,暗示從原本滿的、完整的,到如今已是空無一物的狀態,更加深了失去的事實。

  

於是當詩人將耳朵貼近瓶口,情緒自然會被牽動,讓往事隨之浮上心頭。並透過具體的比喻,把抽象的腦內活動過程,說成是聆聽一張張播放的唱片,讓讀者可以容易理解,也更富有趣味。同時唱片又被描述成是舊的,一方面是過去和現在相比自然是舊的,並非全新。另一方面,也可能蘊含著物是人非的傷感,畢竟舊唱片在播放時的斷斷續續,多少會引起人的憂思。因此越是聽下去,就越像是那漸漸被蝕平的墳塋上,風吹過荒草的聲音,隱隱透出一股淒涼。

  

不過,詩人並沒有繼續著墨這份傷感,而是點到為止,讓讀者自行去體會。接著筆鋒一轉,鏡頭回到了詩人的父親身上。藉由他多年收藏空酒瓶,甚至會倔強地和它們的對飲、對話,傳達一種對親情的珍惜。

最後,因為酒瓶玻璃材質的透明特性,詩人又巧妙地將它比擬成鏡子,一方面照出了父親從少年到老年的生命歷程,另一方面也帶出了世代傳承的意味。從祖母、外祖母再到父親,然後是自己以及未來的子子孫孫,一個個的空酒瓶就這麼照出了一個家族的酸甜苦辣。

  

--

  

美編:幸秀

圖片來源:pexels / payam masouri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9年金車現代詩獎得獎的24首作品中,以生活日常主題佔多數。

  

——小編Z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葉紅 #女性詩 #女性主義 #空酒瓶 #朝顏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葉紅女性詩獎 ◎ 利文祺


 


葉紅女性詩獎 ◎利文祺

 

葉紅文學獎是台灣唯一限定性別的文學獎。這份文學獎是紀念詩人葉紅。詩人生於1953 年2 月18 日。曾任耕莘寫作會執行秘書。出版過四本詩集及一本散文集。2001 年移居上海。葉紅患有憂鬱症,於2004 年自殺。而後其家屬成立基金,並舉辦「葉紅女性詩獎」。

  

李癸云認為,葉紅的詩有大量憂鬱和死亡的意象,「可以發現敘述主體面對生

命時,常伴隨著死亡與新生的終極探索,生命總是交纏著複雜矛盾的二元觀,死亡常以撒旦、惡魔、黑夜、毀滅、墜落、沉淪等象徵出現,新生則常以超脫、了悟、燈、醒等用語表現」。她以寫作作為抗抑鬱劑的同時,以書寫作為治療。同樣的,這份女性精神、自覺、以及藝術觀,似乎也影響了這份文學獎的選擇取向(或者說,評審有意無意的選擇了偏向女性書寫的作品)。因此,得獎者大多為女性認同,自我探索,女性的社會等相關主題。此外,這份文學獎並沒有限定地區,因此也會出現台灣以外的得獎者,或許我們可以說,這份文學獎描繪了華語語系中的女性精神和困境吧。

  

---

  

美術設計:幸秀

圖片來源:pexels / Anastasiya Vragova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葉紅 #女性詩 #憂鬱 #女性主義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與蒂蒂復健一日──給罹患失語症的姐姐 ◎曹馭博

 



與蒂蒂復健一日──給罹患失語症的姐姐 ◎曹馭博

 

復健室的人問我,是妳的誰?

 

我是蒂蒂的弟弟

什麼都沒關係了,什麼都霉──

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

 

(我努力把妳的話從唇齒削下)

醫生說,得用腹部嘻嘻

吐一口氣。會不會痛?

──人都走了,等候我簡短的說 

假如妳顛四倒三過目忘忘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藥是沒用,陪伴一定是藥

 

(妳把想說的話語藏進喉嚨) 

「嘗嗎?」我拒絕藥水

拒絕半流質的食物。施予每個人都會

醫生會,媽媽會,寫詩的人也會

「我正嗎?」

我說,施予者不屬於時間

「正常嗎?」

失語者的眼睛是雪

是第一人稱的雪

「我正常嗎?」

人生正長,失語正常

我還在躲藏,並天天構思 

該如何找到一個詞作為妳篇章的開頭

 

(妳把世界的錯亂抖出舌頭)

醫院總有屬不輕的死亡

反正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苟同的姊弟

記得小時候騎腳踏車

跑進無輪的田裡。稻子來不及收割,爸媽向農夫對不起

妳擋在我面前,說一切都是姊姊的錯

姊姊得錯,得錯……

 

「──是失語症的錯」

 

從來就不是蒂蒂的錯。

那晚,妳在房間角落堆起睡意又兀自打散

上帝輕摳妳的後腦勺,失序的紅血球打翻了妳的刷版

鉛字是紅,人生是紅

妳再也無法成篇

 

(我將妳的話拼貼成形)

復健室的燈就要襲蔑了

明天,我還會再來

「你還會載來明天?」 

當太陽升起時,我會載來

明天,我會再來。 

要記得醫生說的,嘻嘻,吐一口氣

記得妳,記得我,記得媽媽爸爸

記得我是蒂蒂的弟弟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鎖上病房的門時,我依稀聽見:「我是弟弟的蒂蒂……」

 

◎作者簡介


曹馭博,西元1994年生,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曾擔任過淡江大學微光現代詩社社長,得過一些文學獎,現代詩之作品也刊登於自由副刊、創世紀詩刊、乾坤詩刊、衛生紙詩刊、台港文学选刊、淡江詩派的誕生。

 

--

◎小編泓名賞析


錯字、學習語言、以及從中找回意義,這歲是近代文學裡面常見的議題。從林榮三歷代得獎的詩選作品之中,本篇算是開啟了對於「錯字並且延深詩意」的濫觴,並不是說這位作者是首創的詩人,而是連著幾屆林榮三文學獎首獎,都在探討學習語言的本質。

 

復健室的人問我,是妳的誰?

我是蒂蒂的弟弟

什麼都沒關係了,什麼都霉──

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

 

這個最少的利器是什麼呢?往下看下一句括弧內的文字,「我努力把妳的話從唇齒削下」,身為探究語言的人,唯一的方式就是探究為什麼失去語言,以及,蒂蒂想要傳達什麼給,弟弟。

 

假如妳顛四倒三過目忘忘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藥是沒用,陪伴一定是藥


與嬰兒相處數年的母親,能夠理解無法言語的嬰兒,那些嘴裡的喑噎是什麼意思,是餓了還是倦了,而為什麼最後一句「陪伴一定是藥」,承上,因為失去語言的蒂蒂,與弟弟失去了溝通的方式,只剩下最後唯一的方法,陪伴。


接下來,詩進入一種比較複雜難解的狀態。斷裂而不同的確認對話,從「嚐嗎?」的進食感受,到「我正常嗎?」的整體虛無叩問。被詢問者以「溫柔地解釋者」的姿態,用時間、雪、構思一個詞,來回應蒂蒂。


我認為,這裡開始不太適用於「意義解析」,而是得回到「意象享受」的讀詩方向。這裡作者開始展現對於蒂蒂的執著,弟弟開始失去了那種冷靜、控制語言的力度,把更多的情感與回憶放入讀者眼中。


記得小時候騎腳踏車

跑進無輪的田裡。稻子來不及收割,爸媽向農夫對不起

妳擋在我面前,說一切都是姊姊的錯


上帝輕摳妳的後腦勺,失序的紅血球打翻了妳的刷版

鉛字是紅,人生是紅

妳再也無法成篇


對與錯,意外與不意外。這些構成了這一切的原因,而這些像是跑馬燈一樣,從頭去討論為什麼發生?應該發生嗎?事實上,給不給答案並不重要,因為一切早就發生,解答已經被擺在開頭。「藥是沒用,陪伴一定是藥」。


復健室的燈就要襲蔑了

明天,我還會再來

「你還會載來明天?」 

當太陽升起時,我會載來


這整首詩的解是陪伴,陪伴一開始就出現了,儘管在詩的意涵裡面沒有更往前走,確也營造出了相當溫暖、特殊的與蒂蒂對話的感受,蒂蒂看似冷漠、看似感覺不到、看似苦痛,而這些著語言,隔著我耗盡了無數的字詞,才能構築蒂蒂的感覺。是的,我是弟弟的蒂蒂、我是蒂蒂的弟弟,這些決定了陪伴要發生,明天一定會再來,而蒂蒂與弟弟是彼此的彼此,因此,在這首詩的最感人與哲學的意涵在於,用關係決定了陪伴的命運,而在這之中,感覺有些不甘、感覺有些憤怒、感覺笑問對錯、或者斥責上帝。


但是這些其實都不重要,因為明天,還是會再來。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林榮三想拿首獎不要寫社會詩,近5年的主題有70%是私我的個人主題。

 

——By 小編A


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感覺那根針還在 ◎游善鈞

 



感覺那根針還在 ◎游善鈞

 

這還是頭一遭

有人上門問自己為什麼和自己分手

我請他進來,換雙拖鞋並且脫下外套

像主人對待客人那樣

要他把這裡當做自己的家

 

他一度把這裡真的當做自己的家

我泡茶

他靠坐沙發,那張椅墊差一點點就要留下他屁股的形狀

我幹過的地方

他怎麼不跟這壺水一樣趕快滾開

 

他時常要我形容對他的愛:

我覺得你是癌,

多一點點就要命。

他不是很高興我提起他父親的死因

我以為他要的只有愛

 

伯爵茶、烤過的司康搭鮮奶油佐柑橘果醬

我想問他:

嘿!你有沒有喝出這杯熱茶裡

沒有添的一小滴蜂蜜

那就是我們之間需要的東西

 

他說我真的沒有想過我們會走到這一步

我多想打他的耳光

啪啪啪啪打到我們其中一人笑出來

我不好意思說曾經有一段時光

每天都希望他死在門外

 

我很壞

壞到不會出席他的喪禮

壞到想把全身脫光把自己的脖子吊起來近距離看他,的笑話

如果他上的是天堂

──雖然他一向是被上的那個

 

他用完下午茶

所有的食物都還在

大概是沒等到想聽的話

他起身去上廁所

我縮在沙發裡懷念那些很冷的笑話

 

他一直沒有出來

沒有。我敲門

然後再敲

我把嘴唇緊緊貼住光亮的木板告訴他

不可以在這裡住下來

 

他過了幾天才回來拿鞋子和外套

掉進馬桶前要我形容對自己的不愛

嘩啦──我沖水讓所有髒東西從人間流過

被蜂螫過的地方

感覺那根針還在

 

 

-

 

◎作者簡介

 

游善鈞,曾獲優良電影劇本獎、拍台北劇本獎、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獎項,作品並曾入選文化部改編劇本書推薦、臺灣文學館文學好書推廣專案。

 

已出版有:長篇小說《完美人類》、《骨肉》、《隨機魔》、《虛假滿月》、《神的載體》。短篇推理小說集《大吾小佳事件簿:送葬的影子》。詩集《水裡的靈魂就要出來》。

 

臉書粉絲團:友善君的推理上鋪

(選自《瞬間正義》作者簡介)

 

-

 

◎小編林宇軒賞析

 

在2020年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感覺那根針還在〉公布的貼文底下,有許多讀者對這首得獎作發表了不同於評審的看法:「將完整句子自以為地分段的傳統變得更不堪入目了」、「美感在哪裡?修辭技巧在哪裡?叨叨絮絮的分行散文沒有詩的凝鍊,反而比較像是極短篇故事,評審真的夠專業嗎?合理懷疑!!」即使作品無法獲得部分人的接受,但既然是經過五位評審投票認肯,必然在美學上的判準經過了一層檢驗。在大肆批評以前,或許可以從文本以及評審的看法來探討、分析作品「哪裡好」。

 

從詩中所出現的角色與書寫手法來切入,整首詩圍繞著「我」和「他」開展,所有文字所建構出的情節都是依憑著兩人、以第一人稱視角所呈現的;而從段落安排的形式上來探尋,可以觀察出這是一首節式工整的五聯句,視覺上規律的推進也使得內容一併產生時間往前的速度感。在各行安排上,錯落最多26個字的長句與最少3個字的短句,除了配合戲劇張力外,最後兩句的收束感也讓整首詩的餘韻有呼應前面全文、更深層而值得思考的意味,可謂將內容與形式結合得很完整。

 

在這首詩中,至少就包含了四個較為明顯的文字遊戲:跟這壺水一樣趕快「滾開」的語意雙關、「愛」與「癌」的諧音雙關、「上」天堂與「被上」的語意雙關,以及「他,的笑話」標點停頓造成意義的歧義。在情節上的衝突,則有客套行為的誤解、矛盾與不合常理的荒謬性,這些帶有惡趣味式的荒誕語言,驅使讀者不會在規律中感到疲乏;同時敘事也隨著段落向前推進時間,明快的節奏讓整首作品更容易讓讀者閱讀、進入其中的氛圍。

 

另一點值得探討的是,在這首以敘事為主、雜揉抒情的詩作中,在節與節之間並非斷裂地切換,而是有著微妙的關聯的。以第一二節的「家」、第七八節的「廁所」、中間下午茶的連結都可觀察出,尤其在「希望他死在門外」連結到「葬禮」,再從自己甚至不會出席葬禮的「壞」延伸到看「他,的笑話」,詩句之間的雙方互動與權力關係不斷置換,這些宰制與被宰制的文字流動狀態,都讓這首詩作顯得有趣、生動。

 

「我幹過的地方」、「雖然他一向是被上的那個」等句對於「性」的描寫直白露骨,而在這些句子前後都以各類語言的手法將這種散化的表現方式分散,同時扣合整首詩的調性,因而不會過於突兀。除了對於性直接敘述,詩中也寫到屁股、脖子、嘴唇等身體意象(或者,更大膽地猜測,這些意象也若有似無地在「『頭』一遭」、「分『手』」也顯現出來)。另外,這首詩並不是透過某一意象進行全篇的串連,主要還是在時間與空間的流轉中,將「愛情」的意義突顯出來;而「他一直沒有出來」更能與最後一句、同時是詩題的「感覺那根針還在」,顯示出精神與身體的雙重概念。

 

回頭來檢視,在人稱與這篇作品的對話對象上,全詩不同於時下常見的「你我體」,反而採取了另一種語言策略,直接地敘述我和他之間的故事。雖然只有簡單的兩個角色,但如此卻更顯得對話的對象是「你」,意即閱讀這首作品的各位,讓讀者在閱讀時能感受到自我在作品中的參與感提升。

 

讀完小編初步的分析,來看看決審的評審們是如何看待這首詩的吧!

 

評審陳大為提出這首詩呈現出的人生態度明確、語言調性鮮明、念頭自然而不刻意。零雨談及這首詩時,指出它的獨特性在於「荒誕」、「黑色幽默」、「大膽直率的用語」,這些語言的運用驅動了原始的生命力,而詩中角色我與他的「兩個焦點」更是體現出自我與自我的距離;而唐捐也提出這首詩如同自我的「照鏡」與「辯證」。不同於大多評審陳述優點,另一位評審羅任玲則認為其具有小說的「戲劇性」而「詩質」相對稀薄,而陳義芝亦對詩中某些描述「性」之太口語的部分存疑。

 

對於歷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似乎大多都是在語言使用上較為突出的作品,包括同音造成歧異的曹馭博〈與蒂蒂復健一日〉、勤於複沓的蕭詒徽〈並不〉與角色置換的〈乘客〉、以聲音形式出發的林儀〈注音練習〉到這首游善鈞的〈感覺那根針還在〉,似乎隱隱建構出一種不同於抒情傳統、以意象見長的美學典律。也許這類的作品並非能獲得所有創作者與讀者的認同,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們的確為被獎金獵人以「得獎體」所獵捕殆盡的文學獎中,帶來了一種新的泉源。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6年~2019年的林榮三,每年都有「小上班族好慘、資本主義異化我QAQ」的社畜詩。

 

——By 小編A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乘客 ◎蕭詒徽

 




乘客 ◎蕭詒徽

又一個早上那人沒有原諒昨天

在月台上,他和他的身體站得很遠

眼前的車門睜開或閉上,看見他,看見卻沒有帶走他

一切都好只是每天都走的那條路

竟又忘記他了。迎面空氣輕輕醒來

參加他的早餐,又一遍

把今天塞進他的身體

很久沒說上什麼話了日子與他


那人好像是我。又一個我

在月台上陪自己等一班車。又一個早上淪為過程

我背著昨天的遺物

找到稍早自行出門的身體,遲遲不敢相認

我的臉在他臉上好新,還沒被別人的注視

所使用,如一面車窗因路途而衰老

曾經我們一起視連續為安逸,視安逸

為一種抄襲。如今他蹲了下來

為了綁好一隻不斷鬆掉的鞋,甚至可以忘記

當初打結的原因


誰都被明天抵達過。又一段過程

淪為結論。又一個人淪為鏡中的自己:

一面慢慢變難的牆,一個愈走愈小的房間

每一天在月台上趕著搭乘自己,我害怕我的身體

害怕今天

已經錯過我的身體


又一個早上我沒有問自己想去哪裡

那人戴著耳機,看見但聽不見我

沒有移動,但離我愈來愈遠

鬧鐘叫醒了他而他決定先走

沿那些不認得他的路前往他還認得的地方

想再快一點,再快一點跟上他

跟上他但不跟隨他

擁抱他,但不成為他

告訴他黃昏不是最危險的

告訴他最好的

最好的事情還沒有發生


但就要來了下一班車

警笛響起,提醒我快來不及了

必須拍拍他的肩膀,說

我回來了。我回來了。不告訴他

又一個早上我們依然是別人


◎作者簡介

蕭詒徽,按樂團鍵盤手兼經理,餵羚羊工作室企畫文案,繪本創作團體醜天鵝文字作者,經營網站輕易的蝴蝶。以私人工作室形式承接平面設計、文案、裝禎工作。


◎小編皮皮賞析

蕭詒徽在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時,以這首〈乘客〉獲得首獎。評審詩人零雨:「全詩前三段寫出了「他」與「我」的分離與冷漠、陌生與重複、狹隘與隔閡;後兩段似乎出現轉折,為讀者釋放了一些提醒與希望,但終究提醒無用,希望渺茫。那麼,這種「分離的覺察」對作者筆下的現代人來說,並沒有得到一個避免焦慮的正向發展。」


這段評審意見精準的說出了全詩的架構,從第一段「又一個早上那人沒有原諒昨天/在月台上,他和他的身體站得很遠」、「看見他,看見卻沒有帶走他」即可感受到所謂的分離與陌生,彷彿一種靈魂出竅的視角,他與他的身體竟無法合而為一。無法掌控自己的身體,當然也無法行動一致。而第二段的發生場景如同首段,皆是乘客正在月台等待一班車,「又一個早上淪為過程」、「我背著昨天的遺物」應是大部分的現代人得以共感之處,複沓的生活帶來穩定和安逸,但安逸是否只是對於過去的全全複製──乃至找不出相異的抄襲?敘述中的人,無論是他還是我──在如同機械般的操作中,遺忘當初為什麼開始。


再來,第三段出現了兩個「又」,「又一段過程」、「又一個人淪為鏡中的自己」。當重複的事物,或是由重複的例行公事堆疊起的生活發展到極致,時間對於人們是否還有意義?既然已經可預見,明天就是今天,那麼正在流逝的今天,是否早就錯過了當下?


最後兩段,如同評審云,開始出現了轉折。「鬧鐘叫醒了他而他決定先走/沿那些不認得他的路前往他還認得的地方/想再快一點,再快一點跟上他/跟上他但不跟隨他/擁抱他,但不成為他」。在這裡,那人似乎有意力圖改變,從一開始靈魂出竅般的分裂,至此已有同步的打算。但合體卻也不代表需要再次喪失自己,我還是我。我只是想要跟上、而非沒有自我的跟隨;我只是想要擁抱、而非沒有自我的成為。


可是,最後一段以「但」起手,下一班車就要來了,我們再次被要求向前走。「必須拍拍他的肩膀,說/我回來了。我回來了。不告訴他/又一個早上我們依然是別人」確實,我跟上了他,也擁抱了他,但那又如何呢?隔一個早上,我們通通只是別人,一切又回到原點。我們依舊只能是在定時定點等車的乘客、只能是以一個名詞概括的別人……。 而這也正呼應了評審在最後的提及:儘管我們發現了自身與自身的分離,但到底是無用且徒勞;那麼,這樣的發覺,毫無疑問地,並沒有辦法使事態往正面的方向走去。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散文獎的常客是爸爸和阿嬤,但這5年林榮三新詩得獎者拿親情當主題的只有16%。

 

——By 小編A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情事 ◎王姿雯



情事  ◎王姿雯
  
一、立夏
  
我推開窗戶,在二更
時分,滿月把風照得透亮
乍似遠離的光正在
返回,玻璃酒瓶叮噹作響
我知道那些夜色中隱晦的新綠都是
警告,別脫口而出
詩詞、夢想、所有肉嫩的
弱點,你會來
上一個
季節會結束
  
二、芒種
  
那麼來破碎我
凝視我
當我凝視山在
進逼,逼我成河
決定我,決定流向
說一種開花植物,讓我聽
一些神播種,另一些神收割
雨進入土地,你進入我
  
山遠離
山遠離
我伸出手抓住一串金黃聲響,一條蛇順勢
潛入河床深處
這創世的畫面幾近滿溢
一些神酸乏,另一些神飽饜
種子在充滿香氣的幽深中爆裂
我已完成
  
三、秋分
  
一盞天燈點著了,飄入黑暗
自近而遠,語言熄滅
星星無所回應,晝與夜
等長,那斷面許是由
白晃晃的一把利刃
將世界的完整切開

你是你,我是我了
那邊有神的面具,這邊有獸

  
四、立冬
  
我們來把河搬近一些
山已經說不出話來了,而且嚴肅
嚴肅地冷
夕陽畫好就掛朝南那面牆上

雲可以拉開,這季節
沒什麼刺眼的了
陪入海口坐一會,剝一顆橙
渡輪停了很久,但我們就在這房裡安頓下來
體溫與果香,春之邊緣
我愛你是因為我愛永恆


 
--
  
◎ 作者簡介
  
王姿雯,1980年生,台南人,畢業於台大外文系,英國University of Warwick英國文學碩士,曾獲葉紅女性詩獎、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獎項,現任職於故宮博物院。出版詩集《我會學著讓恐懼報數》。
  
--
  
◎ 小編 Y 賞析
  

永恆如何被付諸以愛,如何透過詩的隙縫,在曖昧的空間裡被窺見一絲一毫?王姿雯在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的得獎感言末段寫:「在現實以外有個世界得以躍入,而你助了我一臂之力,我得以窺見永恆。」僭越地超譯幾分,也許也能從得獎照片的那襲碎花洋裝與詩人之眼神看出一絲端倪(王姿雯提供,照片刊於自由副刊)。再回到詩的層面來看,這首以情愛與永恆為主要命題的情詩〈情事〉,成功在古老的命題中翻轉出另外一種滋味。抒情於是就有了更多元的聯想與面貌:留白的抒情,節氣的抒情。不外溢卻張揚直視的,情色的抒情。以這首〈情事〉為主幹出發,其後所誕生的詩集《我會學著讓恐懼報數》都隱約可以看到這樣的書寫軌跡。
  
標題開宗明義寫著〈情事〉,我們也能夠在章節立夏中看到那些思緒猶疑;芒種中節制又飽滿的慾望書寫,但這首詩其實不只是一種「情愛」的小敘事,除了情感與情慾的描寫以外,也帶有一種初世的狂想與留白,繼而讓詩有了更不同的格局。儘管「你」當然在這段共振中有著無可抹煞的意義,但敘事者真正在描摹的,不是自憐自棄的把一切拋諸在某段「情感」關係,也並非想透過詩句歌頌某種「永恆且絕對的」甜蜜,更接近於回返自己與自己的覺知,然後試著去「信任」永恆的無限可能性:「我推開窗戶,在二更/時分,滿月把風照得透亮/乍似遠離的光正在/返回,玻璃酒瓶叮噹作響」、「那麼來破碎我/凝視我當我凝視山在
/進逼,逼我成河/決定我,決定流向」、「體溫與果香,春之邊緣/我愛你是因為我愛永恆」並非命中註定,甚至也不一定只關乎愛:這是一個反覆思量,索討,商榷,在與自我的各種拉扯中,繼而決定的事件。
  
也如陳育虹老師在評審紀錄對〈情事〉的評語:「結句『我已完成』,摹擬《創世紀》語法,把人間情愛提升至神聖境界。「立冬」末尾帶出「春之邊緣……」期許愛情於節氣的恆常,也讓詩的結構有了綿延開放的可能。」恆常是一道永永遠遠的命題,但「我愛你是因為我愛永恆」。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20年的林榮三新詩獎應改名為「高齡化新詩獎」,主題有老人的感嘆、老人的葬禮、老人的長照,還有老人跟老人,以及老人。
 
——By 小編A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致沒有家國的女人 ◎鄭琬融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致沒有家國的女人 ◎鄭琬融

  

祕密沒有顏色

夜晚降臨前

她們露出半邊的乳房

向夕陽汲取蜜乳

  

一群野猴下山,引起一陣旋風

孩子,閉眼不知何謂幸福

卻已能暗領恐懼

  

破敗的衣服擁有穿越大地的身世

山谷低鳴的面孔

記憶,有時牴觸人性

有些善於召感

一些不速的魂魄

  

數星星的姿勢非常適合孩子生長

練習指認黑暗中的碎片

願望冷冷流過周圍

眼光就是流星

  

語言就是醒的

過了這個草原

她們的身體與前方欲燃的自由

就是醒的

  

這段平原會是她們最難行走的山嶽

但總比遺忘自己的白日短

  

早晨曾經不屬於她們

手指曾經不屬於她們

怒放血裡的花是不被允許

唱著帶骨的歌是不被允許

野放、馴育、宰殺

一隻鱷魚擁有不是一隻鱷魚的可能

與必然。

  

祕密沒有顏色

她從土裡,把其他剛醒的女人挖了出來

腰肢溫暖 臂膀划過天藍

孩子的哭聲緊跟隨在後

手裡捏滿了露水

「你看,這是融化的星星──」

一位母親,把嘴裡的遠方唱得像是抵達

一種無所不能的嚮往

  

彩色的帶子 漂動自如的帶子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

舊的院子、舊的爐

舊的身體與舊的火

灰沒有停止飛散

那些尚未成為灰的

願疼痛也有一種死

  

也有一種鬼綠的顫動。

草醒了,腳趾醒了

沒有回途的野蜂

流了幾滴黏人的幻想

在步伐與步伐間底

她們的堅毅如一記輕音


  


--

  

◎ 作者簡介

  

鄭琬融,1996年生,東華華文系畢。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南華文學獎首獎、x19文學獎、王禎和文學獎等。獨立出版詩冊《一些流浪的魚》。

  

--

  

◎小編烏龍賞析

  

要成為文學獎得獎作品,特別是在林榮三文學獎決審這樣一個充滿高水準作品的環境中殺出重圍,通常最關鍵之處就取決於評審在一定程度上辨識詩作的美學標準外,個人喜好偏向的影響了。

  

以此次賞析詩作的當屆評審組成來看,第十五屆的新詩組評審評判標準,較集中於關注詩作觀看世界的方式是否具有新意,在技巧與語言搭配得宜的基礎下,希望新詩保有其藝術性避免朝散文化靠攏,最後也重視詩的完整性,大多作品會儘量符合比賽規定的最高行數,然而在50行之中究竟是真的飽滿豐富,抑或只是為了湊足行數而寫,流露出較稀釋鬆散的嫌疑。另外也有對於社會議題性題材在近年有增加趨勢的討論。這些標準都可在欣賞得獎作品時,作為觀看的輔助。

  

鄭琬融這首〈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致沒有家國的女人〉,乍讀之下可視為在戰爭或動亂之下,帶著孩子逃難的女性。但除此之外,詩中的邊界除了可以用來指涉移動時跨越的國界,也能夠視為指涉女性跨越了因為身為女性而要面對的傳統性別價值觀的邊界,這個邊界作用於家庭、作用於國家社會,成為框住女性的囹圄,詩人則以「翻越」這個極具動感的詞放置在標題與內文,勾勒出女性的能動性。

  

詩的第一段出現的是「露出半邊的乳房/向夕陽汲取蜜乳」呈現的哺乳意象,以及中、後段裡與孩子互動的描寫:「數星星的姿勢非常適合孩子生長/練習指認黑暗中的碎片」,在理解幸福之前,「孩子,閉眼不知何謂幸福/卻已能暗領恐懼」作為一介母親的女性卻先讓孩子學習辨認黑暗中碎片,教會他們理解恐懼。對女性來說最需要認識的,也是那些可能被迫體會的惡意與傷害,在現形時的真實樣貌。

  

女性翻越了對傳統性別想像的邊界,翻越的是「舊的院子、舊的爐/舊的身體與舊的火」,我們也能看到整首詩中出現的「暗領恐懼」、「山谷低鳴」、「願望冷冷流過」等,為逃離的過程中增添了沉默陰冷的氛圍。第六段「這段平原會是她們最難行走的山嶽/但總比遺忘自己的白日短」即使過程充滿困難之處,但至少比要女性捨棄自己來得容易,詩人再接著的一段便接了連續否定句子說明:「早晨曾經不屬於她們/手指曾經不屬於她們/怒放血裡的花是不被允許/唱著帶骨的歌是不被允許」那些要把時間、要把自己獻給家庭,且不可做出不符合對女性固有想像之舉動,怒與血與帶骨等帶著力道的辭彙都是不被允許連結的形象。

  

即使詩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逃離的艱辛,但詩人也留下了能夠指涉希望的句子:「過了這個草原/她們的身體與前方欲燃的自由/就是醒的」。沒有家國,是女性嘗試解構作用於家與國的性別限制邊界,就算會遭遇能與不能想像的困難,仍果決直前,「在步伐與步伐間底/她們的堅毅如一記輕音」。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8年以後林榮三新詩獎的社會詩大爆發,有2/3的得獎作品是社會詩。

 

——By 小編A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鄭琬融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致沒有家國的女人 #林榮三文學獎 #國家 #女性 #邊界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六月十三,在府番 ◎波戈拉


六月十三,在府番 ◎波戈拉
  
那一日,臨時搭建了靈堂
趕車先至窄仄的巷弄
再跪爬進袓厝,越過祭品與飯供
遠看見木質的棺槨
在門埕,父親徹夜守靈
也不說什麼話
對爺爺輕念道:孫子復返了
六月十三,在府番
  
父親徹夜守著他的父親
我守著他,難眠的我們折元寶與紙蓮花
廳內恆躺的爺爺不再離家
他睡在無日夜的房間
  
府番,用台語讀
像復原;復原未亡者不及結痂的人生
或逝者無能痊癒的病症
應是隱隱作痛的吧?
生命的破折號──
彷彿劃開時間的手術刀
而我們終究是受傷了
沒有任何一滴淚、能將其完好
  
父親失了他的
父親永不再回應。彼此
沒能說的、沒有字
如信使,或一炷香能代為傳達
  
鄉間的草寫法依舊潦草
遠處的路赴更遠的路
爺爺啊繞過塵世的小徑
父親為他滌淨最後瘦楞的身軀
徒留昔年的舊服:是靜止的六月十三
在炎夏持續晾曬著,心的懸念……
懸念似蟬喧囂
穿衣者已然脫殼
  
六月十三,在府番。紛來拈香、祭奠
親友們在院落圍談與
群聚,彷彿各個走位又回歸的棋
反覆下一場未竟而待退的局
  
--
  
◎ 作者簡介
  
波戈拉,本名王勝南,1985年生,高雄人,世新大學中文系畢。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著有詩集《痛苦的首都》、《陰刻》。
  
--
  
◎小編淵智賞析
  
林榮三文學獎的行數限制是35-50行,在此一巨幅的行文規模下,我們不難發現除了蕭貽徽的〈乘客〉、〈並不〉這種偶然的殊異作品外,許多得獎作品都以敘事見長,而波戈拉的這首〈六月十三,在府番〉便是一篇極為經典的傳統抒情詩。
書寫葬禮的作品其實並不少見,〈父後七日〉以黑色幽默重新面對生命禮俗的傳統;電影《孤味》也以反敘事的形式,重新詮釋一家人的悲歡離合,放下與完整,雖不免流於鄉土連續劇,但卻依然帶著台片的特有風味。而這首〈六月十三,在府番〉相較之下,則相較更為四平八穩。從葬儀形式的描述開場,接著利用了多次「復返」、「復原」等與「府番」諧音的詞彙,來轉銜出此詩最主要的命題:「生死」。死者的離去帶走的往往不是他們自己的生命本身,也帶走了生者還存活著,並與他們緊緊相連的一部分,只留下被撕扯開,而殘賸的傷痕。
  
然而死者終究已矣,作者便將關懷之眼投射於尚存活的人,亦即他父親。「父親徹夜守著他的父親/我守著他,難眠的我們折元寶與紙蓮花」,一代承繼另一代的愛與傷痛,彷彿那些時空到頭來終究復沓,但他們能做的也僅僅只是在當下,好好地折元寶與紙蓮花,燒給地底下的爺爺;而對逝者的懷念,終究讓父親失語,尤其是在過去未及開口的愛與感謝:「父親失了他的/父親永不再回應。彼此/沒能說的、沒有字/如信使,或一炷香能代為傳達」;但卻也只能以舊衣服與最後一次替父親的滌洗,作為剩餘的溫柔。至此,爺爺的死終究成為了一把手術刀,割開了原先糾纏繁複的血緣,也讓時間本身的線性開始失去意義,而成了「爺爺死前」和「爺爺死後」的兩段式人生。「懸念似蟬喧囂/穿衣者已然脫殼」。
末段則回到了喪禮後的聚會描述,親友們彼此對話,除了靈堂裡亡者的死,卻也昭示了生者依然在延續他們各自的人生。
  
縱觀全詩,其實並不難懂,隱喻也不多,敘事成分頗高,但在全詩鋪寫的過程裡,我們可以看到縈繞在祖父子三代的親情,卻也沒有流於情緒,整首詩的哀傷都是以一種輕緩的方式流動於讀者與作者之間。或許有些傳統禮俗至今已不被多數人所接納,但禮俗背後,真正應該被代代相傳的,或許是那些依然在互相擁抱的人們。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近5屆的林榮三新詩獎首獎,都玩了一些小學就教過的文字遊戲,像是排比、雙關、諧音(小學老師在你後面,他表示欣慰)。
 
——By 小編A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波戈拉 #六月十三,在府番 #林榮三文學獎 #劃開時間的手術刀  #父親#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