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流亡教室 ◎田煥均


 流亡教室 ◎田煥均

  

「澎湖七一三事件」為白色恐怖時期牽連最廣的政治案件,亦被稱為「外省人版二二八」,許多山東流亡師生遭受刑求、栽贓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朝會

  

威嚇的聲音自擴音器流了出來

越來越大,越來越急

(報告校長:我們還要逃亡嗎?)

逐漸浩大的水勢夾帶無數槍枝和刺刀

諸多冷酷而兇狠的瞪視

將我們驅趕至大操場上

高漲的鼓譟淹蓋至喉頭

一開口就被刺刀嗆到

比步槍高的同學一一被沖出行列

剃去頭髮,換上軍服

強迫被編入伍,匯流成泥濘不堪的土石流

乾淨溫厚的書本再見

平靜安穩的生活再見

  

・寫作課

  

你、你、還有你,全部出列

你們寫作的方法不對,内容也不正確

(相不相信沒有寫到我滿意,我會槍決你。)

你們為何要寫信抱怨?

誰教你們寫私函?是不是匪諜?

聽話。我教你們自白書正確的寫法

招供的格式和要點,無一缺漏才對

要認真學習羅織罪名

通通都給我學會栽贓,誣陷

指控敬愛的師長有罪(尤其是礙事的校長)

我就停止刑求,逼供你們的人生吐出污點

  

・實驗課

  

他們強制同學編入部隊做實驗

測試怎樣的軍事訓練可以使孩子忘記家鄉

如何持續灌輸步兵操點、戰鬥十三條

可以讓新的恐懼和疲累覆蓋往昔記憶

透過蹂躪改造學生的身心適合作戰

牢獄是他們的實驗室,將電線纏繞

反覆電擊不斷顫抖萎縮的年少身軀

直到眼睛都快著火,嘔出全新的謊言

(快說,你承不承認校長是匪諜?)

他們進行難以言喻的實驗

身體可以灌進多少水?靈魂可以被倒吊多久?

鞭打的數據停留在打斷三根扁擔

年輕的生命就會乖乖聽話

  

・游泳課

  

你們會游泳嗎?掙扎是游泳的一部份

(我再問一次,你知不知道誰是匪諜?)

跟我來,把衣服褪去,自尊也要,快!

躺到那邊怖滿藤壺的礁岩上

忍受陽光炙烈的咬齧

讓血味與痛覺教你忍不住哀嚎換氣

其餘嚥不下這口氣的人蒙住眼跟我上船

機槍是很好的教練,在它的注視下

你們一定可以很快掌握到訣竅

是的。套上麻布袋也是很好的訓練

一個個來,很快就把你們扔入大海

儘管掙扎,我要讓你們知道

想要自由吶喊,只會沉得更快

  

(2020菊島文學獎社會組現代詩首獎)

  

--

  

◎作者簡介

  

田煥均,1980年生。台大物理研究所畢。熱愛自助旅行、登山、創作,喜歡低調地活躍著,並時常感謝上天。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台中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等,獲文化部資助前往蒙古國壯遊。

  

--

  

◎小編林宇軒賞析

  

對於地方文學獎,林益彰曾經在論文〈拆/猜大武山文學獎的表現度〉中,針對屏東大武山文學獎的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進行分析,共計有遊記、個人詠懷、經典思想、歷史、原住民、動植物六大主題。由此出發,或許可以視為地方文學獎中所謂「得獎體」或「文學獎體」在書寫主題上的大致分類,從而進一步探究「獎金獵人」現象的成因與運作過程。

  

獲獎無數的現代詩寫作者田煥均所寫之詩作〈流亡教室〉獲2020年菊島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詩中以朝會、寫作課、實驗課、游泳課四部分所組成。在吳音寧2008年出版之詩集《危崖有花》中收錄相似詩名為〈漂流教室〉之詩,其針對台灣遭受各個颱風侵害抒情地創造空間與故事進行描寫;而雖然都是以「教室」為名承載議題,但田煥均的〈流亡教室〉所書寫的主題為白色恐怖時期之歷史事件,並且以組詩方式呈現,具有更多的敘事性質。

  

在第一組「朝會」中,田煥均代言了澎湖七一三事件中的流亡師生,從他們的位置發聲,寫下可能的感受與行為;第二組「寫作課」則以執政者的視角,全以具權威性、諷刺的口吻書寫;第三組「實驗課」終於抽離,以旁觀者的全知視角描摹;在第四組「游泳課」又回到執政者的視角,同樣以倒反修辭承載歷史的悲哀。四組詩均各自包含一組括弧:第一、三組內的括弧為置換視角的對話口白,反觀第二、四組的括弧在此與其他部分融為一體,沒有達到足夠的效果。

  

全詩諷刺意味濃厚,以一種具主導權的姿態與聲腔書寫。從歷史的角度觀察,〈流浪教室〉提醒了我們國家機器在政權之下已經/可能產生的問題,而「轉型正義」正是我們不得不著手處理的重要任務。從詩作中所探討的外在現象,我們可以再更深層地探究階級、性別、語言乃至於國族認同上,警醒自己如同教室中學習的學徒,對歷史與未來保持謙遜的態度;反觀,當某些政治人物刻意淡化傷痕,抑或以「失言」作為藉口時,「歷史」是一個多麼諷刺的名詞。

  

當我們提及白色恐怖受難者時,其實是將他們化約成同一種面貌的「模糊群像」,其中即包含了身份政治的議題。將此群體作為一種符號認知,透過其所表現出來(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一切事物,皆向我們「宣知」該對象的主觀意圖;而放在文學獎中,無非就是為了脫穎而出。如果沒有了文學獎,這些詩人還會書寫這些主題嗎?或許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田煥均〈流浪教室〉的書寫主題來觀察,關於歷史事件的文化再現,可以從「詩學」與「政治」兩大層面去分析。這種透過文學獎「展覽」的行為,是中介我群與他者的關係,而非日常生活的直接經驗:若要作為一首優秀的現代詩作品,該如何提升其文學性?作為增進文化價值的媒介,該如何不以觀光的角度形塑出「文化他者」,亦不過分地僭越代言?

  

在地方文學獎中,時常可以見到這種書寫目標明確、爬梳史料細緻的得獎作品。在書寫歷史的過程中,太過消費他者的作品不甚適合,而處理粗糙的代言也會讓人質疑。由此延伸來進行思辨:究竟,文學的意義為何?只是重新整理已知的史實嗎?代言是否會強化刻板印象或錯誤訊息?對於文學獎,朱宥勳在《作家生存攻略》中提及文學獎只是文學殿堂的新手村,而「寫作者應該盡快通過這個階段」。以上賞析以及問題,提供給身在台灣的寫作者——如果要走得長久,時刻反省寫作對於自身的意義,絕對是必須思考的方向。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明明臺北不靠海,但是因為意象、敘事、譬喻,臺北文學獎大家都不約而同的用了「海」,像是2020首獎、2019評審獎、2019優等獎。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田煥均 #流亡教室 #菊島文學獎 #澎湖七一三事件 #白色恐怖

1 則留言:

  1. 說到底,我只是熱愛創作,寫的作品剛好大多得獎罷了。

    比起眾多歌頌風土,行銷地方特色,小題大作的主題,我很慶幸能找到這麼有份量,這麼有情緒的題材可以發揮,光是想到自己可以完成獨一無二,深刻感人的作品,這比得獎令我開心。

    另外,作品是不是「得獎體」,必須先得獎才會被討論/批評,這論點跟量子力學「薛丁格的貓」很像,也許這可以拿來寫首詩?如果有幸得獎,那就太妙了,再請你幫忙評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