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我需要一點謊言 ◎李國威


我需要一點謊言 ◎李國威
 
有一次我在路上被人截住
他說:你活得不耐煩了。
 
是的,他說得對,他抓住了我的弱點
我的生活太單調,煩悶,
每個人都對我說真話,
我不知如何是好。
問題永遠是一個:為什麼對我這麼殘忍?
 
我需要一點謊言,一點彩虹的溫暖。
告訴我,地球是三角形,蝴蝶有六雙翅膀
告訴我,我,是個了不起的人。
 
沒有人肯犧牲自己的原則,
他們用真話磨折我,強調,
一個人必須照照鏡子
我偷偷地照過了,我知道,我看得見
 
我需要一點謊言,一點醇酒的芬芳
我要醉在他們甜蜜的臉孔裏
充實我的生活,豐富我的生活
沒有人肯這樣做,原則是可怕的
它令我渾身顫抖
 
——《中國學生周報》1974年4月20日 第1122期
 
--
 
◎ 作者簡介
 
李國威 ,1948年香港出生,原籍廣東台山。早於中學時代已參與《公教報》學生文壇的編務工作,發表大量作品,包括教文、小說、影評等。公教學生文壇其後出書《江潮集》和《江潮二集》,都有選載李國威的作品。 七十年代於《明報晚報》工作,曾擔任《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先後在《明報》 、《快報》、《南北極》寫稿,其後任TVB新聞部編輯。據悉,「無綫新聞,事事關心」的口號乃出自他的手筆。
 
李國威後來轉職TVB集團旗下的博益出版社,帶動當時的中文袋裝書熱潮。1987年策劃《博益月刊》創刊,擔任總編輯一職。
 
1993年,李國威病逝。關夢南將他歸入其編著的《香港新詩: 七個早逝優秀詩人》一書,2012年出版。
 
李國威生前出版過兩本書:《只有今生》、《猶在今生》。這兩本書主要收集他九十年代初期在《星晚周刊》的專欄文章。
 
青文書屋後來整理他的遺作,1996年出版了《李國威文集》,並於1998年出版的《十人詩選》中收錄了李國威33首詩作。
 
--
 
◎小編 @驚雷 賞析
 
從「國語文」到「華語文」的跳躍,並非指涉考核範圍的擴大,而是意味著時代選擇了華語文,存在開闊視野、跨域之需要,將學習的語境拓展至臺灣以外的華語地區,某程度也顯示語文增強對文學的包容性。香港,作為臺灣的友鄰,不論從文化影響、歷史連繫,還是當代的處境,確是無法迴避論及。儘管臺港兩地存在一定的地理距離,但兩地的心理距離卻似乎愈來愈近,尤其當遭遇類近的苦劫時。
 
如果要為下一輪華語文課本的現代詩選建議一位詩人,我會把李國威選進去。這個名字或許對一般讀者有點陌生,但對於香港新詩發展與臺灣詩的連繫亦具其重要性如黃燦然主編的《香港新詩名篇》(天地圖書,2007)就將他選入香港七十年代的其中一位代表詩人,同時期還有鍾玲玲、梁秉鈞、舒巷城等詩人。參閱杜家祁的文章〈現代主義、明朗化與國族認同——香港六十年代末「創建學院詩作坊」之詩人與詩風〉,李國威曾擔任兼職教師、《盤古》與《中國學生周報》等刊物的編輯,也如不少作家(如劉以鬯等)一樣在報館工作。六十年代末參與戴天、古蒼梧主持的香港創建學院詩作坊,據稱,此類工作坊的形式是戴天從美國愛荷華大學的National Writers’ Workshop引進。李國威與鍾玲玲、關淮遠等人同期,在詩作坊接觸余光中、鄭愁予等臺灣詩,但較受瘂弦的影響,可見六十年代香港新詩與臺灣現代詩的交集。寫詩以外,李國威亦兼擅其他文體,出版散文集《只有今生》、《猶在今生》;報告文學作品〈廖秉漢生前死後〉,好友梁秉鈞(也斯)更在其逝世以後(1993)為他出版《李國威文集》(1996)。
  
據《呼吸詩刊》第3期(1997年6月)的紀錄,李國威曾於《中國學生周報》、《盤古》、《大拇指》、《秋螢》、《香港文學》等文刊發表33首詩作,最早發表的詩作見於1969年2月的《中國學生周報》,題為〈碎片〉。自〈碎片〉起計, 以下賞析的詩作〈我需要一點謊言〉(1974年)為第17首,是李國威的中期詩作。
 
將黃燦然主編的《香港新詩名篇》(天地圖書,2007)引李國威〈我需要一點謊言〉,《十人詩選》的版本比對過後發現:《中國學生周報》的版本在第二節第四行缺減「道」字;第一、三節第二、一行的尾巴分別多了一個句點。修改版將句點略去,減少詩行節奏隔斷的效果,使詩作更為連貫;增加「道」字則令詩句稍微卡頓,表現情感、語氣的轉折。惟以下分析仍以《周報》版本(原版)為準:
 
全詩分為五節,首節將全詩的「氣」在開端作「破」的處理,詩人忽然在路上被人阻截並被突然指斥「你活得不耐煩了」,營造一種荒誕感,同時,其戲劇性也引起讀者的好奇。一般人在街上被人指罵會感到被冒犯、愕然,甚或質疑是否黑幫尋仇「點錯相」,但詩人在第二節很平靜地面對、接納指斥,對於真實的生活感到苦悶。然而,回頭一想,他對路人指斥的認同,是否等同他也認同真實呢?此處似乎開啟了真與假之間的徘徊,充滿哲理。
 
第三節是詩人拆解「需要一點謊言」的原因,可能是他在生活裏遭到挫折,需要一點謊言來自我安慰、療癒自己。值得留意,詩人列舉謊言的例子時,也反映他對真實的認知,在其潛意識裏,真話與謊言出現對立。接續在第四節,詩人假設說真話是人的原則,因此在他者發自內心說出惡毒的言語例如「你自己照照鏡子」,其潛台詞是「看你這種人模狗樣還能有甚麼出息」,使言語的攻擊力加倍。此節末句「我偷偷地照過了,我知道,我看得見」用得巧妙,鏡子的出現是真假兼備的,虛實交錯、亦真亦假。佛家有所謂「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鏡喻即中」,其意象的挪用再度勾起真與假的哲思。
 
最後一節,詩人說「我要醉在他們甜蜜的臉孔裏」,但依照上節的脈絡,「他們」的臉孔顯然並不「甜蜜」,因此推斷詩人意圖借醉後的迷糊感抹去「他們」為自己帶來的痛苦。而一點違反原則的「謊言」彷彿就是一點安慰,以粉飾詩人的世界,可惜每個人卻仍「恪守原則」,不肯說半句白色謊言。
 
走筆至此,詩作為我們留下許多揮之不去的問題:詩作裏的「真實」是否完全的真實?「謊言」是否完全虛偽?詩人在上述詩裏會不會只是曲筆,有意模糊真與假的界線?在某些情形,會不會是真話假說、假話真說比較適合?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切留待後人解讀。
 
--
 
美術設計: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3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文課本詩選 #告別國語 #李國威 #我需要一點謊言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徐珮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徐珮芬
 
有時父母會欺騙你
說只要你快樂長大
 
有時童話會欺騙你
讓你以為這世界上
沒有永遠的醜小鴨
 
有時課本會欺騙你
讓你專程跑到河邊
看小魚逆流向上
 
有時總統會欺騙你
就像情人一樣
上了之前說的話
總是比較動聽
 
有些傷心的人會騙你
答應你要好好活下去
其實是要你答應
沒有他,你也要好好活下去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你就騙回去
拿根菸,從容走上樓頂
讓他們以為你不過
想看看天空的雲
 
註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出自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1799-1837)同名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註2:收錄於徐珮芬,《夜行性動物》(台北市:啟明,2019.01.07),P.40-41,並於2019年2月19日(星期二)發布在徐珮芬個人粉專。
 
 
--
 
◎作者簡介
 
徐珮芬,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2017,啟明)、《夜行性動物》(2019,啟明)。
 
(修改自徐珮芬《夜行性動物》作者簡介)
 
--
 
◎小編鋼筆人賞析
 
要選擇哪一首詩,讓下一代的人們記憶當代,這著實是困難的議題,尤其當僅有數首詩的名額可以選的時候。鋼筆人選擇徐珮芬這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主要是因為這首詩可說充分展現2010-2020這十年間現代詩的主要模樣,使其具有一定的時代代表性。
 
詩在1990年代的後學浪潮中,逐漸朝遊戲性的方向前進;而地方文學獎則讓充滿長句與地方文史的詩特別盛行,然而,在鄉土文學論戰後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詩在1990-2010年這段期間可說能見度相當低。直到鴻鴻創辦《衛生紙+》,強調以口語的詩介入社會,才讓人文主義的精神重新彰顯。
 
然而時代畢竟是改變了,以前的詩以沉重的形式憂愁於國族的改變,而到《衛生紙+》的世代,對青年而言,生活早已太過苦悶,比起創造神話來迎擊另一神話,他們更傾向先解構過去的威權與神話,再重塑主體,其解構手法可說出自夏宇以來的一連串系譜(事實上,當代的青年詩人又有幾人不受夏宇影響呢?),而重塑主體的部分,則頗有鄉土文學以來的真傳。過去很難想像夏宇和鄉土文學如何聯繫或融合,但這融合卻在《衛生紙+》以來的一連串青年詩人的實踐下,成為當今詩壇的某種主流。在幾名著名的「衛生紙詩人」如蔡仁偉、瞇的詩中,都可看到類似傾向。
 
徐珮芬雖非嚴格意義上的衛生紙詩人(在《衛生紙+》上發表次數不到5次),不過其解構手法與面對政治的方式,確實與《衛生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且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中充分展示。
 
我們可以看到,此詩以「有時XX會欺騙你」為開頭,這個XX可以是父母、童話、課本、總統等,我們大多是自小被動接受這些事物,而這些事物以某種威權方式,訴說這世界的某種理想模樣,然而詩人戳破這些事物的威權性,直說他們欺騙你,快樂長大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沒這麼美麗,政治不一定說話算話。然而,欺騙人的不僅是威權,還有善良,悲傷的人希望你好好活下去,就算他不在,這是悲傷的人的善良(與某種程度上的自私)。
 
在這些解構後,詩人如何塑造「你」的主體性?在詩中,詩人建議「你」騙回去,走上屋頂,這暗示了「你」在這世上如此悲傷,甚至想要跳樓。徐珮芬最後呈現的主體,無疑是悲傷的,這直接呈現在2010-2020這段期間,青年對整個世界的不滿乃至絕望,長期的低薪下,當連小確幸都不可得時,青年只能憂鬱地活下去。
 
不過,寫這首詩的徐珮芬,最後還是活下來了,我想這提示了我們另一個東西,詩人正是這樣直接面對自己的憂鬱,將它寫出,他才得以活下來。相較於葉青的死,即便人生如此憂鬱,在他之後的青年詩人們無不努力活著,當那些想死的心情寫成詩了、哭完了,日子仍會繼續過下去。
 
如果連作者狀態也一同思考,這首詩大概是鋼筆人以為能呈現這一代青年詩人樣貌的詩作之一吧。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告別國語 #徐珮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衛生紙+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捷運(2014) ◎零雨

 


捷運(2014) ◎零雨

 

──致W

 

我和同志坐在一起

我和性倒錯坐在一起

我和Cosplay坐在一起

我和戀童癖、暴露狂、人獸交、性癮症者

坐在一起

 

這是2014年即將來臨的歲末,我看到

一個1890年代的老朋友,悄然奄至我的

身邊,並向我耳語:這裡這麼混亂,你

怎麼坐得住

我說,就是這麼混亂,我才坐得住

 

我用的,可能是另一種語言

只見他一臉的茫然

 

──我正要去遊行

他揮一揮手上的旗子,現出推翻 × ×

的字樣

 

──我也正要去遊行

我指給他看一車廂打扮得五顏六色的

同志們

他眼睛一亮,「同志」,他把這個詞

記下了

 

列車快速通過,給我們送來一個一個幸福的站名

每個站名都是光明的未來,都是多采多姿的

同志們蜂擁進出的未來

 

終於,他到站了──(這一站叫「民國」──)

他的長袍和鬍鬚,沒有引起什麼騷動

 

我理解地對他抬抬下巴

算是對他的告別與致意

  

他消失得很快

在混亂的人群中,他的旗子無力地

垂下,變成教科書裡

不太激動的一行

 

──「混亂速度加快,」我傳簡訊給他

「列車暫時停擺。」

 

他傳來簡訊──

「革命尚未成功,□□仍須努力。」

 

我知道,有些字

要多費些時日

才能真正學會

 

--

 

◎ 作者簡介

 

零雨,台灣詩人,大學教師。1952年生於台灣台北新北市坪林區。 畢業於臺灣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2年開始於宜蘭大學任教。 2015年以《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中十首詩,獲得吳濁流文學獎詩類佳作獎。也曾獲年度詩獎。 曾任《國文天地》副總編輯、《現代詩》主編,並為《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著有詩集《膚色的時光》、《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特技家族》等。

 

--

 

◎小編一尾賞析

 

「課本裡面怎麼可以教這些,我都不知道以後要怎麼教小孩了?」

 

我們在許多關於性別議題的場合常常會看到類似的話不斷重複,有時這樣的話語表現的不只是歧視,其實在裡面更深處的是不同世代面對教育時,年長的一方不知道如何面對新時代的焦慮。

 

我們有時會問文學也太多東西要教,關於性別不能到健康課教嗎?語文老師又不一定懂這些,就如同這首詩的開篇:「同志、性倒錯、Cosplay、戀童癖、暴露狂、人獸交、性癮症者」,可能就讓許多人卻步,但往另一面想現在這個社會有同志的議員、跨性別的部會首長、會Cosplay的立委,而「戀童癖、暴露狂、人獸交、性癮症者」這些在學校避而不談的詞語,不管個人價值的好壞判斷,這些人確實存在在這個社會中,而首段詩人不斷使用「坐在一起」,說的即是在這個開放的社會就是有形形色色的人,不同價值觀的人們處在同一個車廂(社會)中的場景。

 

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就是利用「同志」一詞在華語中身份上的歧異展開的詩意與跨時空敘事。零雨的詩時常以「火車」來隱喻時空的轉換與時代的演進,詩中來自1890的人面對的是晚清動盪的「混亂」,2014則是多元時代眾生喧嘩的「混亂」。晚清的「同志」要參加革命黨推翻滿清的遊行,2014的臺灣「同志」要參加驕傲大遊行,零雨的虛構時空裝置——車廂,讓兩者在捷運車廂間的時空交錯,同時也象徵了兩個不同時代間的對話。

 

到達「民國」的革命黨同志不再抗爭,詩人在此將這位「同志」轉化為教科書上提及的一行使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一封來回的簡訊,民國軍閥的混戰的歷史和孫中山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此嫁接到另一個時空的2013後同志婚姻立法未通過的語境,而2014的人們仍在努力的將□□試著填入法律中。

 

這首詩是在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表決《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和2017年大法官釋字748號解釋之前的故事,這是從1986年一個人的祁家威走向2019年的眾人革命。選擇這首詩作為下個世代的華語文課本選詩,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學技藝、易懂便於操作的意象解析外,這首詩不僅將「同志」寫入了文學史裡,詩中更有種種超越議題本身的意義。在當今遊行抗爭已經內化為當代臺灣社會的基本民主價值外,更理解到時代的推演和進步,並不是一下子就被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它會開倒車、無法讓所有人滿意,甚至如這首詩最後兩句:「要多費些時日/才能真正學會」。

 

或許「真正學會」是在社會運動的漫漫長路中寄予臺灣社會的未來期許,即使再艱難這些社運前輩們不也是,無路就蹽溪過嶺嗎?因而現在許多人才真正的在□□中勇敢地填上了同志的身份和伴侶共度終身,今日的我們才能向邱妙津、葉青、葉永鋕、畢安生他們說:我們做到了!

 

--

 

美術設計: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同志 #民國 #同志詩選 #零雨 #捷運 #同志大遊行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復活節次日 ◎楊牧

復活節次日 ◎楊牧

 

復活節次日

我強烈想念他和他的無神論

鴿子三兩飛過鐵窗外的天空

樓下一聲緊似一聲,是牧師的

獨生女在聚眾喧嘩即將出發

步行去廣場

我桌上矜持的百合花

和傳說

裡那些天鵝,南瓜,國王的鹿

一樣教人心碎的是我的百合花昨夜

當我攜它走到巷口,那團契查經班

還在歌唱,燈和音樂一樣堅貞勇敢

宣告古昔在一隱晦的時刻啊

如何人子便甦醒,復活,升天了

而這已經是復活節次日

然則我竟如何絕望地這樣

強烈地想念

著他的無神論

和他

  

--

 

◎作者簡介

 

楊牧,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早年筆名葉珊,三十二歲而改筆名為楊牧。作品被翻譯至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義大利文、瑞典文、荷蘭文、捷克文。曾獲國家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蟬獎。

 

--

 

◎小編利文祺賞析

 

黃粱近期出版了《百年新詩1917-2017》,其中楊牧部分的解析提到有趣的觀點,他認為,寫於一九九零年四月的〈復活節次日〉,提到了「百合花」、「步行去廣場」,而「野百合運動」發生的時間,大約是當年的三月十六開始,而當時的復活節為三月十五,所謂復活節次日則為四月十六,剛好為學運一個月後,因此推斷楊牧這首詩可能指涉的是當時的學運。「無神論」的意象在詩中相當顯著,然而與其說是「無神」,不如說是「疑神」,他相信神的存在,但不特別信仰某一宗教,他也意識到宗教可能帶來另一種權威,而這樣的權威可延伸為政治權威,如戒嚴時期的國民黨,因而他選擇以「無政府主義者」的姿態面對政權。

  

在這首詩中,那位「無神論者」可能就是楊牧認同的某種姿態,對宗教(或政治)權威保持懷疑的心態。楊牧想念的是這一種聲調,那樣的聲調是「無神論者」,是「無政府主義者」,即便在這普天歡慶的「復活節」時刻(復活節或許隱喻了台灣走過了萬年國民大會的時代,時經歷了民主的「復活」),我們仍要記得這一種聲調,這種永遠反叛和懷疑的聲調。

  

--

  

美術編輯: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告別國語 #楊牧 #復活節 #野百合運動 #學運 #無神論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在火中 ◎楊智傑

在火中 ◎楊智傑

  

明天,我就要在大火中

遺忘恨與嘲諷

遺忘

每段歷史,都曾因一場暴雨從頭來過

我就要告別瘋狂的笑聲

  

沉寂的風景

在火裡,原諒大地的愚忠

與烈日的暴行。明天,我將不再思索燃燒

與燃燒之間的歧義

  

黑夜已逝

傷心的臉孔剎那化為鎖孔與彈孔

溫柔的人轉身

離開自己

他將為太早出席而永遠缺席

  

大火將盡。未來就是剩下來的

剩下的

就,都是你們的事了……

  

--

  

◎作者簡介:

楊智傑,1985年生,曾獲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等。紀實報導類作品曾獲卓越新聞獎、紀實文學獎首獎、鍾肇政文學獎。出版詩集《深深》《小寧》《野狗與青空》。

  

--

  

◎小編 淵智 賞析

  

楊智傑曾說過《小寧》是為同代人所做,在其中有許多詩都在描繪歷史事件,從荷治時期到不久前的洪仲丘事件,詩人身在時代的影子中,讓自己的生活與國家社會的歷史互相彼此滲透,最終便誕生出這本《小寧》,彷彿成了一部屬於楊智傑自己的斷代史。而其中,本週所選的《在火中》這首詩,便是在描述鄭南榕的自焚事件。

  

如果有一天,你最心愛的人跟你說:「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自由和尊嚴,我要準備自焚獻身。」你淚眼看著他質問:「那我和我們的小孩怎麼辦?」你期待收到怎樣的回答?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

這是鄭南榕自焚前給其妻子葉菊蘭的答案,也是鄭南榕逝世二十四週年的傳記書名。半年不到,鄭南榕便在時代雜誌社自焚身亡,從此,民主的奮鬥史上,就再也沒有人得以忘記鄭南榕這個名字。

  

而楊智傑這首詩,便是模擬鄭南榕在殉道前的時刻。首段「明天,我就要在大火中/遺忘恨與嘲諷」知道自己的命運將在一場大火洗禮中重生,而那些生命經歷的逆流都將化為烏有,也知道自己將「遺忘/每段歷史,都曾因一場暴雨從頭來過」,知道雖然歷史從來只能重複,不斷地被暴雨刷洗,即使自己燃起的火,都有可能就此澆滅,然後一切都又呈現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樣子。

  

而次段卻來到了火起的當下,風景岑寂,只有自己的焚燒伴著死生之間最後的畫面。在痛苦之外,他卻開始思索自己這麼做的代價,也開始慢慢不再在意那些服膺暴權的人們和暴權本身。思考身下的火焰,和他們所點起燒死無數人們的火,然後開始意識到:即使自己是自焚的,但這把火,卻也是暴權所助燃的。得到結論後,他便開始感到釋然,看著火將自己吞盡,知道自己的死,是追隨、是反抗、是熱血,卻也是革命。

  

第三段,鏡頭卻跳接來到了詩人自己,詩人看著這段歷史,「黑夜已逝/傷心的臉孔剎那化為鎖孔與彈孔」,無數的夜復晝來了又去,但詩人卻彷彿依然能從火中看見鄭南榕自焚的臉孔,他辦公室鎖緊的門,在一連串的彈孔過後,門緩慢地打開,詩人看見了他,「溫柔的人轉身/離開自己/他將為太早出席而永遠缺席」,在缺少了自由的年代,他不幸地出生了,卻懷著渴望自由的本能,走在這世代的火焰上,也因為如此,在這場火裡,他終於永遠地缺席了,也再也看不見如今我們所存活的自由的年代。

  

最終,火終於燒盡,再沒有誰可以辨認出火中的屍骸生前的模樣,無法辨認他曾懷抱的巨大理想、志向,我們只能看到灰裡飄散的煙塵,還有一句聲音,迴盪在臺灣的歷史三十年,「剩下的/就,都是你們的事了……」


--

 

美術編輯: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27.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告別國語 #楊智傑 #在火中 #鄭南榕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狄萊拉 ◎Carol Ann Duffy 凱洛・安・達菲

狄萊拉 ◎Carol Ann Duffy 凱洛・安・達菲

 

教我,他說——

我們坐在床上——

如何關愛。

我輕咬他的耳朵。

你這是什麼意思?跟我多講些。

他坐了起來,伸手拿啤酒。

 

我可以自老虎的咽喉

扯掉吼叫,

或者用火漱口,

或者整晚睡在牛頭人身怪物的巢穴,

或者自熊的身上

剝取咆哮的毛皮,

全憑一身膽識。

我無所懼。

把你的手放在這裡——

 

他引領我的手去摸

他心臟上方的疤痕,

戰場上得到的四面勳章級的傷口——

但我無法溫順,或愛憐,或溫柔。

我得勇猛。

有何療方?

 

他再次肏我

直到他渾身酸痛,

然後我倆沖個澡。

後來他將頭枕放我膝間

躺了一小時,天色漸暗;

他的聲音變了,輕柔的喉音

我僅能依稀聽見。

是的,我確知

他想改變,

我的戰士。

 

我就在那裡。

所以當我覺得他癱軟睡著時,

當他開始,一如往常,打鼾時,

我任由他滑落,呈大字型躺臥,英俊而巨大,

在地板上。

在我拿取剪刀磨利之前——

先剪下充滿聖經味的黑色空氣——

我用鐵鍊將門綑綁。

 

事情如此、因此、於是發生。

 

隨後我用從容不迫、熱情洋溢的雙手

剪掉他的每一綹頭髮。

 

*在聖經故事中,狄萊拉(Delilah)是大力士參孫所愛的女人,也是背叛他的女人。她剪去參孫的頭髮,讓他神力盡失,並將他交給非利士人,參孫因此雙眼被挖並被囚於監獄,受盡羞辱。

 

--

 

◎作者簡介

 

凱洛.安.達菲(Carol Ann Duffy)1955年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五歲時隨家人遷居英格蘭斯塔福郡。後進入利物浦大學就讀,1977年獲得哲學學士學位,2008年獲頒基爾大學和斯塔福郡大學之榮譽博士學位。

 

達菲在2009榮獲英國桂冠詩人,是341年來英國首位女性桂冠詩人,也是第一位蘇格蘭籍的桂冠詩人。

 

達菲寫詩,也寫劇本。著有《站立的裸女》(Standing Female Nude)、《另一個國度》(The Other Country)、《陰暗時光》(Mean Time)、《癡迷》(Rapture)、《世界之妻》(The World’s Wife)等。

 

 

◎譯者簡介

 

陳黎,1954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2005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

 

張芬齡,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雙情詩》、《精靈:普拉絲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

 

--

 

◎小編R Shu @poem4life 賞析

 

|狄萊拉:聖經故事中的壞女人|

 

狄萊拉是聖經故事中,大力士參孫的情人。因為參孫的母親非常虔誠,神於是賜予參孫超人般的神力。當時以色列人正跟非利士人打仗,也因為參孫能夠一個打三十個,因此成為以色列人眼中的英雄。

 

不過,聖經也提到,參孫個性剛愎,且不尊重以色列人的律法。他不只娶非利士女子為妻,更與妓女狄萊拉交往。非利士人為了打敗參孫,用金錢誘惑狄萊拉,狄萊拉最後也逼問出參孫的弱點:只要他的頭髮被剪掉,就會失去過人的力氣。

 

一夜,狄萊拉讓參孫躺在她的腿上,等參孫睡著,便讓非利士人把他的頭髮剪掉。參孫也因此失去力氣,被非利士人關進牢裡,受盡磨難。

 

|「教我,如何關愛」詩人眼中的狄萊拉|

 

在聖經故事中,狄萊拉無疑是個背叛者。但凱洛・安・達菲改寫了參孫被剪掉頭髮的故事,也給予狄萊拉完全不同的定位。

 

詩的一開始參孫向狄萊拉「求救」:「教我,如何關愛」,在狄萊拉溫柔的引導下,參孫告訴狄萊拉,他雖然有過人的膽識跟力量,可以隻身與老虎、熊、怪獸對抗,但他無法示弱。

 

身為族群英雄的參孫,長期被要求展現勇猛的樣貌,讓他忘卻了如何溫柔。在參孫身上,連心的所在,都包覆著殺伐得來的傷口。

 

而狄萊拉面對情人痛苦的告解,除了陪伴、除了做愛、除了讓對方躺在自己膝間稍微安睡,別無他法。

 

就在那一夜,狄萊拉看著愛人熟睡的臉龐,下定決心,要帶他脫離這個輪迴。她先用鐵鍊將門捆死,避免非利士人闖入,之後,趁參孫熟睡時,剪光他的頭髮,讓他失去所有的力量,暫時,卸下英雄的武裝。

 

|釋放武裝,我們都需要一個狄萊拉|

 

帶有寓言意味的聖經故事,或許想要教誨世人,不要剛愎自用,不要沈淪女色,否則就會像參孫一樣遭受背叛。聖經中的狄萊拉也因此被貼上所有負面的標籤:淫蕩、貪財、背叛。但在凱洛・安・達菲的筆下,狄萊拉才是最深情、最溫柔的人。

 

參孫的故事並非只是翻轉聖經,同時也是現代人——尤其男性——時常遇到的困難。

 

不少男生從小就被教導「男生哭什麼哭」、「跌倒不會站起來啊」,久而久之,也讓男性難以察覺自己的情緒,甚至失去了哭泣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排解情緒。所有的負面情緒,歉疚、悲傷、自責,不安,全都轉化為「心煩意亂」的模糊感受,然後轉變為男生唯一被允許的情緒:生氣。

 

這樣的狀況,也不只出現在男性身上,在強調理性的工作場合,在講求效率與權力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或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位狄萊拉,讓我們得以暫時放下武裝,展現真實多元的自己。

 

|我們需要怎麼樣的華文課本|

 

聖經在英語世界的地位,或許就如同台灣課本中的論語孟子,其中不是沒有可以轉化出現代意義的故事,只是多數老師礙於壓力緊湊的進度,沒有辦法告訴學生,這些古典故事怎麼跟跟現代做結合。

 

比如古代詩人貶謫的心情,怎麼應用到考試不順、升遷失利?孔子周遊列國說服各國君王回歸周代禮教的故事,是不是可以跟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前往聯合國演講做個對比?聖經中的善惡二元論,在人心如此複雜的現代,是否可能有新的解讀方向?

 

對我來說,古典並非沒有意義(作為前車之鑑也是一種意義),但如果缺乏跟現代的連結,所謂經典,只不過是一堆過時死人murmur而已。

 

--

 

美術編輯: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告別國語 #華語文 #華文課本 #狄萊拉 #凱洛安達菲 #桂冠詩人 #聖經 #參孫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告別國語:給下一輪的華語文課本現代詩選備忘錄 ◎責編一尾


告別國語:給下一輪的華語文課本現代詩選備忘錄 ◎責編一尾

 

「國語」作為中華民國的官方語言,一直以來「國語」無不與過往的中國國族主義扯上邊,與國字、國學、國粹、國術、國樂、國魂等等詞彙皆同屬一個脈絡,在中華民國建立於對岸大陸時一同興起的民族主義意識。從1919年的國語統一籌備會到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37-2013),以北京官話為基底的「國語」在教育的推行下使得不同族群、地區的人可以相互溝通,但另一方面在臺灣的語境,二戰後我們也看見臺灣在「語體」與「國體」的轉換間,「國語」的置換塑造了另一個不亞於日本殖民政權的語言暴力,本土作家成了失語的一代、外省族群幾乎放棄了原鄉的語言,而臺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本土語言也同時面臨了傳承的危機。

 

2018年《國家語言發展法》訂定後,提及「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國家語言不再定於「國語」一尊,因而2021年第三十二屆金曲獎所有的「國語」獎項也都改為「華語」,因而本週的主題特別呼應此一時代現象與趨勢以「告別國語」為題,也和整個月的主題呼應。

 

「告別國語」也意味著下個世代的語文課本在我們的想像中需以「華語文」的角度為出發,因此這週的詩,或因題材、文學史考量抑或反映時代,六位寫手分別以各自立場與美學判準為我們挑選了六首詩:有在不管在何處都不斷在作品中引導我們的楊牧老師,屬於這個時代且無法忽略的詩人楊智傑、徐珮芬,未曾選入課本但風格獨到的女性詩人零雨;如果翻譯的功用是使文本在另一個語言中再生,或許翻譯詩可以為華語帶來另一種刺激,因而選了凱洛・安・達菲(Carol Ann Daffy)的翻譯詩;華語文並不僅侷限於臺灣,最後我們跨越到了彼岸,選了這位與臺灣有眾多聯繫卻又不斷影響當代香港詩人的李國威。

 

我們有時也會疑惑,語文教科書會不會承載太多意識型態,不能單純的回到文學的鑑賞與教學嗎?於此同時我們更該理解到,教育就是政治與意識形態的一環,而「教科書」就是政治與意識形態產物的體現。我們與第一週國立編譯館部編本國文課本時代相行漸遠,這個時代的課本不會只有一種聲音,下個時代的課本也必與現在不同。近來,我們也見到了如奇異果版具有新時代思維的課本,而本週的選詩以備忘錄的方式來進行倡議,無非是想開啟討論,透過每個世代的不斷論辯與價值選擇,教科書最終也形成了我們對臺灣未來的願景。

 

歡迎大家在下面說說自己覺得應該收到課本的新詩口袋名單!

 

※參考資料:

黃美娥:〈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第3期(2012年12月1日,頁223 – 270。

何萬順:〈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2期(2009 年4月1日,頁375 - 419。

全國法規資料庫:《國家語言發展法》,2018年12月25日訂定,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中央社:《文化部推金曲獎項正名 國語改為華語》,2021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1160163.aspx

 

--

 

美術設計: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2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告別國語 #華語文 #華文課本 #世代 #楊牧 #楊智傑 #徐珮芬 #零雨 #凱洛安達菲 #李國威 #國家語言發展法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小詩  ◎楊華

 


小詩  ◎楊華

 

人們看不見葉底的花,

已被一雙蝴蝶先知道了

 

深夜裡──殘荷上的雨點,

是遊子的眼淚呵!

 

落花飛到美人鬘上,

停一刻又隨著春風去了。

落花、美人、春風同是無意中相遇。

 

秋天像美人,是無礙他的瘦。

秋山像好友,是不嫌它的多。

 

人們散了後的鞦韆,

閒掛著一輪明月。

 

--

 

◎ 作者簡介

 

楊華(1906 — 1936),原名楊顯達,楊位、楊華、揚花、器人都是其筆名。台灣屏東人,生於台北。青年時代曾任教私墊,1919年後,受五四運動影響,一生堅待用漢文寫作,詩歌和小說都充滿控訴精神,對台灣人的苦難懷有同情之心,1926年開始創作,1927年因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被捕下獄,1934年參加台灣文藝聯盟,1935年發表《一個勞動者的死》和《薄命》兩篇小說,1936年5月30日不堪貧病懸樑自盡。其詩短小精悍,文字樸素,自然優美,受冰心、梁宗岱影響,詩作有《黑潮集》、《心弦》、《晨光集》等,共計200餘首。

 

--

 

◎小編一尾賞析

 

楊華的詩作曾多次被選入普通高中與技術型高中的國文課本中,從詩作本身其實不難理解被選入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理解〈小詩〉這五首組詩。

 

其一,身處日治臺灣並同時受中國五四運動影響的詩人,其詩作仍倚靠意象的經營為主,文字本身仍保有古典詩精煉的特質,同時也受到了日本俳句的影響,若單以當代的眼光來看就詩藝本身實難理解,這首詩能夠被選入課本的原因,單由於這首詩於1926年獲《臺灣民報》徵詩獎第二名,兼具了華語詩歌發展歷程初期的一種代表,彰顯了這首詩在文學史的價值。

 

其二,回到這首詩本身,這組小詩的共同特點是藉由自然景物來比喻人生的境遇和心境,幾乎所有在詩第一句所營造的意象和譬喻在第二段都得到了答案,這樣簡單且深具意象的詩句,對新詩入門的讀者相較友善,且也打破了一般人對於新詩都艱澀難懂的普遍印象,同時也可設想對於學貫古今的國文教師來說,這也是一篇便於教學且相對好操作的新詩。

 

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如此,在許多過往過往國文課的經驗裡一到現代選文就好被當作「文言文比較難,白話自己回家看就懂,考試不會考」而默默跳過的課程呢?到了這個禮拜的最後一天,歡迎大家在留言和我們分享自己過去在國文課上到現代詩選的課堂經驗。

 

--

   

美術編輯: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詩在課堂 #小詩 #楊華 #一雙蝴蝶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不繫之舟 ◎林泠

不繫之舟 ◎林泠
 
沒有甚麼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
我是不繫之舟
 
也許有一天
太空的遨遊使我疲倦
在一個五月燃著火焰的黃昏
我醒了
 海也醒了
人間與我又重新有了關聯
我將悄悄自無涯返回有涯,然後
再悄悄離去
 
啊,也許有一天──
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
縱然沒有智慧
沒有繩索和帆桅
 
(一九五五)
 
※收錄於康熹版高中國文第5冊,本詩內容以《林泠詩集》(洪範,1998)中版本為準。
 
--
 
◎作者簡介
 
林泠,本名胡雲裳,一九三八年生,廣東省開平縣人。童年在西安和南京渡過,來臺後居處基隆。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佛吉尼亞大學博士,現任職美國化學界,主持藥物合成研究。筆名有李薺、若瀾、雲子。曾獲中國文藝協會「詩人節獎」。著有詩集《林泠詩集》、《在植物與幽靈之間》。
  
--
 
◎小編宇路賞析
 
楊牧在《林泠詩集》中的序,以「婉約優美」和「純真矜持」來形容林泠詩的風格和體裁。他說:「內心的探索,意象化的有機結構,和自然流動的聲調節奏是林泠詩的擅長,毫不勉強,絕無虛假贋偽的痕迹。」又說:「意象和譬喻的完整,象徵的圓融,是林泠詩最令人讚歎的特色之一。」這幾句話,大致上可以想像林泠詩的樣貌。讀〈不繫之舟〉這首詩,頗能感受到楊牧所說的「矜持」;「不繫之舟」的意象,即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象徵,然而她的自在並非狂放,也不大肆宣張她的自由,即使疲倦靠岸,也只是「悄悄自無涯返回有涯,然後/再悄悄離去」,多麼低調,看得出她既想抒情,但又可以讀到語調中帶有的冷靜。
 
這首〈不繫之舟〉,無疑是一首探索內心的作品,作者將她的抽象心靈,化作具體的形象和畫面,就如楊牧所說的「意象化的有機結構」。在我看來,林泠的心靈,是不需要任何引導和方向的,甚至不是一種思想,因為她說:「縱然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她的自由是純粹的意志,或許可以說是暗藏在心靈中的潛意識,不受理性所控制,直到從睡夢中醒來,「人間與我又重新有了關聯」。
 
在聲調節奏方面,可以發現一些著墨的痕跡,例如「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我醒了/海也醒了」、「我將悄悄……/再悄悄……」、「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都是重複句式;也有一些變奏,像是首段後兩句,先以連續三個「有……」羅列岸邊景色,看似令人分心,再以「我是不繫之舟」,強調自己不被其他事物誘惑,專注而自由;第二段的末二句也做了類似的安排,「我將……」刻意拉長了句子,再決然地「離去」,這種先在前一句繞一個彎,再後一句以一個簡潔的收束,反而產生放大後面,更加堅定的效果。
 
總評來說,〈不繫之舟〉這首詩雖然不長,閱讀的難度也不高,但在許多細節上足見用心,說得上是一首十分精巧的作品。
 
--
 
美術編輯: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2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詩在課堂 #林泠 #不繫之舟 #自由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車過東港不老橋 ◎鯨向海


車過東港不老橋 ◎鯨向海

  

思念如水鳥飛撲微笑寬闊的水灣

又輪到做同一個夢的季節

千里迢迢趕赴不老橋

以黃昏蒙面

以星星作掩護

時間是一個微笑的強盜

  

但現在是另一場大病

當我們變得脆弱

想要回到從前

再次闖入某些夜晚溫暖的瞬間

不要給他機會

不要讓他整理你的行李

時間開始微笑了

  

煞車聲猛然將遠方的月光驚醒

青春太完美了

每個人都忍不住對他撒謊

從兩方面

沿途和他相互對搶

變老和變憂鬱

是這麼傷心的事情

  

千里迢迢來到不老橋

幾段秘密交往中的戀情

靈魂錯過的渡口

被製成夢,被製成淚水

彼此忘記是多麼不容易啊

落葉轉眼又要積滿車頂

我們都沒有達成心願

時間是一個微笑的強盜

  

--

 

◎作者簡介:

鯨向海,1976年生,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著有詩集《通緝犯》、《精神病院》、《大雄》、《犄角》等,散文集《沿海岸線徵友》《銀河系焊接工人》。

 

--

  

◎小編 淵智 賞析

 

此詩為奇異果課本選的另一首詩,收錄於第三冊第一單元:愛情,與楊佳嫻的〈大安〉同列。原詩則收於詩集《精神病院》中。

  

不老橋位於屏東187縣道,東港高中附近。在2016年因為牆體老舊,加上底下的後寮溪水面居高不下,屏東縣政府重新施工改建。至於為何以不老橋為名,除了對於人長生不老的期盼,或是橋身堅固結構的隱喻,也有一說認為早期船頭里位處偏僻,地多墳場,尤其是以栗國小的斜右前方〈今日中山國宅附近〉以及舊船仔頭聚落一帶,不老橋是送葬隊伍的終點,往生者揮別人間親友、走向另一未知世界的藩籬。

  

但無論原先的命名緣由為何,「不老」這個詞的意涵,卻與時間無法分割,唯有當時間靜定的時候,我們方得以追尋「不老」所隱喻的永恆,詩人在詩中也多次提及時間,「又輪到做同一個夢的季節」「想要回到從前/再次闖入某些夜晚溫暖的瞬間」,甚至以時間的角色作為結束:「時間是一個微笑的強盜」。在詩中,詩人更透過空間上的維度來表示時間上的跨度,透過「趕赴」將空間上的移動化為時間的移動,讓經過橋上從單純的路過,變成了詩人對於過往的抵達。透過緬懷那些美好的過去,重新體驗青春的美好。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以時間為載體,詩人所想要乘載的命題,也就是「青春」。所有屬於青春的一切,青春期的脆弱、憂鬱、秘密戀情,都是詩人在回顧自己過去的複雜滋味。詩人也刻意在詩中寫下了那些日子的善變,從「某些夜晚溫暖的瞬間」的溫暖,到「青春太完美了/每個人都忍不住對他撒謊」謊言的開始,最後便開始慢慢變老,變憂鬱,才知道成長「是這麼傷心的事情」,到了成人,才終於感嘆,原來要彼此忘記是多麼不容易。最後,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時間這個微笑的強盜,在我們還沒完成心願前,就先帶走了我們的青春。

 

--

 

美術編輯: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國語課本詩選#詩在課堂#車過東港不老橋#鯨向海#青春#愛情#時間是個微笑的強盜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小城連作 ◎鄭愁予

 

小城連作 ◎鄭愁予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客來小城〉 

三月臨幸這小城,
春的飾物堆綴著……
悠悠的流水如帶:
在石橋下打著結子的,而且
牢繫著那舊城樓的倒影的,
三月的綠色如流水……

 

客來小城,巷閭寂靜
客來門下,銅環的輕叩如鐘
滿天飄飛的雲絮與一階落花……

 

--

 

◎作者簡介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祖籍河北,生於一九三三年,少年來臺,於新竹長大。畢業於中興大學,後赴美入愛荷華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和東華大學。曾加入現代派、創世紀詩社,曾為聯合文學社長。出版詩集有《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國家文藝獎和時報文學獎。

 

--

 

◎小編皮皮賞析

 

〈小城連作〉是由〈錯誤〉與〈客來小城〉所組成的作品,〈錯誤〉中優美的江南風光和由遠而近、最後再逐漸遠離的視角和畫面皆使人十分著迷,春光的美好交織著細膩委婉的情感變化,直指眾人內心各懷之念想。再來,組詩的下半部則是〈客來小城〉,此詩呈現的時間同樣是春暖花開的三月,並且延續古典的中國古典景色以及水岸印象。〈錯誤〉中有蓮花、柳絮、街道,而在〈客來小城〉中有流水、石橋,城樓以及其倒影。在同一時空下,〈錯誤〉的第一人稱為匆匆離去的過客,而〈客來小城〉的敘述者則是等待著客人來訪的主人,兩首詩視角互異,明明眼前是相同的景象,但兩人的心境卻是截然不同的。

〈小城連作〉無疑是鄭愁予膾炙人口的詩作之一,我們可以在詩中,感受到詩人對景物優美而深刻的觀察;也可以在其中體會,明明內容隻字未提及「情」,情卻處處投射在觸目所及的方向。此作品用字輕巧,在閱讀上幾無困難,可以順利明瞭裏頭的涵義。儘管如此,詩中的刪節號和婉轉的用詞,造就了雋永之感,讓人感受到了詩的無窮韻味。小編永遠不會忘記求學時,初次在國文課本上接觸到這首詩的感覺,我用手指撫過微微反光的標楷體,內心產生了一股對詩的悸動——如此純粹、美好,正如〈小城連作〉給予我的情緒。

 
--
 
美術編輯: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2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詩在課堂 #鄭愁予 #小城連作 #錯誤 #客來小城 #江南風光

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寄遠戍東引的莫凡 ◎洛夫

 


寄遠戍東引的莫凡 ◎洛夫

  

從激切的琴聲中

我聽到

你衣扣綻落,皮膚脹裂的聲音

啤酒屋里

性徵與豪語同驚四座

之後是聯考,補習班

是鬧鐘和腦細胞的叛逆

是春天

春天裡內分泌的大革命

之後是失戀

頻頻用冷水洗頭

孩子,搞戀愛怎能像搞夕陽工業

想必這個夏季

你又潦草度過

亦如我這

以語字鎔鑄時間的人

汗水攪過的意象

一句也未發酵

  

睡在

兇猛的海上

只怕夢

也會把枕頭咬破

風,搞不清楚從哪個方向來

你說:冷

只好裹緊大衣

抱住火熱的槍

下半夜,以自瀆的頻率

顯示成長

  

用小刀割開封套

一陣海浪從你信中湧出

那些字

沙沙爬行於我心的方格

你說寂寞炒螃蟹

不加作料也很有味道

你把吃賸的一堆殘殼寄給我們

淡淡的腥味中

我真實地感知

體內浩瀚著一個

宿命的

孤絕的

  

成長中你不妨試著

以鬍渣,假牙,以及虛胖

以荊棘的慾望

以一面受傷的鏡子

以琴弦乍斷的一室愀然

以懸崖上眺望夕照時的冷肅

去理解世界

刀子有時也很膽小

掉進火中便失去了它的個性

切切記住:

眾神額頭上的光輝

多半是疤的反射

想想世人靈魂日漸鈣化的過程

便夠你享用一生

  

秋涼了,你說:

燈火中的家更形遙遠,

我匆匆由房間取來一件紅夾克

從五樓陽台

向你扔去

接著:

這是從我身上摘下的

最後一片葉子。

  

後記:吾兒莫凡抽籤而得以分配外島東引服役,純係機率問題,無可怨尤,但她的母親總不免有愛子「發配」荒疆的感覺,拳拳關切之情,可想而知。我則較重視子女成長中所需自我學習和客觀環境磨練的過程。詩中的瑣瑣碎碎,看似不著邊際,卻道出一些親子之間非散文語言所能表達的隱密情緒。時值深秋,愁結難宣,且以詩作書,既寄情遠戍的親子,也寫自己蒼涼的老懷。

  

--

  

◎作者簡介:

詩人、評論家、散文家、書法家。一九二八年生於湖南衡陽,台灣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一九五四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歷任總編輯數十年,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大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

  

(作者介紹取自洛夫詩集《漂木》簡介)

  

-- 

 

◎小編 淵智 賞析

 

此詩收錄於奇異果課本第二冊第二課,單元名為親情,由原詩的後記中,我們亦可得知此詩為詩人在其子莫凡服兵役抽籤時,抽到連江縣的東引島後所作。

  

全詩從詩人對於其孩子青春的見證開始,「啤酒屋裡/性徵與豪語同驚四座/之後是聯考,補習班/是鬧鐘和腦細胞的叛逆/是春天/春天裡內分泌的大革命。」宣示了孩子的長大,性徵、青春與考試日子的交織,都讓孩子的人生精彩萬分,卻也揭開了成長的序幕便是得面對逆流,接著詩人談及了戀愛「之後是失戀/頻頻用冷水洗頭」,年少的豪放使得孩子在人生的路上屢屢挫敗,詩人對於孩子的失意頗有痛切之感,便問出了「孩子,搞戀愛怎能像搞夕陽工業」然而,在惋惜的同時,卻也與孩子有著同病相憐之感。然而最後,卻也只能以一句感嘆「亦如我這/以語字鎔鑄時間的人/汗水攪過的意象/一句也未發酵」作收。

  

而次段,則談及了兵役時期。少年時期的完結,往往都是在我們意識到自己不是改變社會的中堅份子,而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開始。在次段,詩人便將畫面迅速切換到孩子服兵役的東引島上,「睡在/兇猛的海上/只怕夢/也會把枕頭咬破」洛夫曾在1949年時服役海軍,直到1973年8月,才以中校軍階的身分退役,因此對於海軍的一切職務和艱辛,他亦深有所感,因此這些場景固然說是想像孩子所見,更不如說是詩人將自己過去的日子覆疊至其孩子身上。他從軍時,更僅僅只有21歲的年紀,他的青春年華與軍戎生涯也因此無從分割。因此,在詩中,我們也得以看見「只好裹緊大衣/抱住火熱的槍/下半夜,以自瀆的頻率/顯示成長」這樣的詩句,以隱諱的雙關方式,說著對於性的自我救贖,卻也以此救贖作為成長所必經。

  

遠戍在外,孩子與父母的聯繫,便也僅僅能透過魚雁往來,「用小刀割開封套/一陣海浪從你信中湧出/那些字/沙沙爬行於我心的方格」,以爬行的速度之慢,來寫出詩人讀信時的仔細,其思念更可想而知。在信封中,也有著特別的東西「你說寂寞炒螃蟹/不加作料也很有味道/你把吃賸的一堆殘殼寄給我們」孩子在信中所書寫的孤寂,彷彿透過信封中所封起的那些殼散發出來,詩人也因此而感受到了孩子身在遠海,眼前所見只有天空與海的孤絕宿命。

 

因此,詩人便寫下了次段,作為使孩子對成長的絕望的回應與安慰。「成長中你不妨試著/以鬍渣,假牙,以及虛胖/以荊棘的慾望/以一面受傷的鏡子/以琴弦乍斷的一室愀然/以懸崖上眺望夕照時的冷肅/去理解世界」所有青春的隱喻都將衰老,唯有經驗是永恆的,因此以那些看似醜陋卻極度真實的事物去看待世界,便有了其必要。因此,所謂的「遠戍」,便不僅僅只是遠戍在臺灣本島之外,更是遠戍在自己的青春之外。只有當我們離開青春的夢境時,才知道成長雖然殘酷,但那些才是真實。正如下句「刀子有時也很膽小/掉進火中便失去了它的個性」,在服兵役時,我們也才真正得以面對真實的社會,孩子便是那把刀,掉進了兵營的火裡,逐漸被孤寂抹去其個性,卻忘記自己本身便帶有鋒芒。而詩人看見了此情形,寫下了他真誠的關懷「切切記住:/眾神額頭上的光輝/多半是疤的反射/想想世人靈魂日漸鈣化的過程/便夠你享用一生」,只有當身體留下了成長的疤痕,才得以發出其光芒。軍旅生涯雖然艱苦,卻也得以造就自己未來的堅忍性格。

 

最後,作者也寫出了其對於孩子的疼愛。「秋涼了,你說:/燈火中的家更形遙遠」當孩子的鄉愁伴著秋天漸漸變冷變深,詩人「匆匆由房間取來一件紅夾克/從五樓陽台/向你扔去」,陽台與東引島之間相隔之遠,從陽台丟出夾克看似不切實際,但終究這是詩人「從我身上摘下的/最後一片葉子。」夾克的落地,便彷彿成了一片葉子掉落的過程。孩子為地、父親為樹,在孩子受盡坎坷的時候,父親也在晚年凋零的路上,卻也用盡全身力氣抖落樹葉,用自己最後的舊葉,來覆蓋那些孩子的新傷。

 

--

 

美術編輯: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詩在課堂 #洛夫 #寄遠戍東引的莫凡 #親情#父與子#成長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坤伶 ◎瘂弦

 



坤伶 ◎瘂弦

 

十六歲她的名字便流落在城裡 

一種淒然的韻律 

 

那杏仁色的雙臂應由宦官來守衛 

小小的髻兒啊清朝人為她心碎 

 

是玉堂春吧 

(夜夜滿園子嗑瓜子兒的臉!) 

 

「苦啊……」 

雙手放在枷裡的她 

  

有人說 

在佳木斯曾跟一個白俄軍官混過 

  

一種淒然的韻律 

每個婦人詛咒她在每個城裡

 

--

 

◎作者簡介:

 

瘂弦,本名王慶麟,生於河南,1949年加入國軍並隨之來台。軍校畢業後於左營軍中廣播電台服役,與同在左營服役的詩人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退伍後曾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計畫」兩年,返國後擔任《幼獅文藝》主編,之後又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二十餘年,提攜當時許多有意寫作的人才。現已移居加拿大。

 

--

 

◎小編守志賞析:

 

〈坤伶〉這首詩分為六段,每段僅有兩行,然而每一段都精準指出了故事的關鍵之處,因此即使全詩篇幅相當簡短,卻清楚述說了一個淒婉的故事,而段落間的留白,使得故事更充滿未盡的餘韻。

 

在過去,演藝人員往往是為人唾棄的行業。全詩首段,「十六歲她的名字便流落在城裡」就已透露了坤伶的處境,在年華正好時,就被迫在城裡失去了名字與自身。而第二段一方面側寫坤伶的美,一方面指出這樣美好的女子,是該受到守護的,卻落得這般令人心碎的處境。詩句隱隱有著嘆息之感。

 

三四段中,坤伶所飾演的玉堂春,唱著悲涼的唱詞,然而縱然每夜有滿園的人注視著她,卻無人能看見她在美貌之下的苦痛。「雙手放在枷裡的她」並不只是玉堂春在劇中的模樣,更是坤伶自身的處境。人們所能見證的,舞台上的悲劇中就是虛構,然而誰能知道,坤伶所流落的現實亦十足痛楚。

 

在最末兩段中,先是帶出一個坤伶有所不潔的傳言,而後再度出現的「一種淒然的韻律」,則可說是為坤伶的生命所下的註解了。如此身分,又有如此謠言的流傳,於是所有的人,便有了唾罵、詛咒坤伶的理由了。讀這首詩時,除了看作是道出坤伶個人不被看見的苦痛,或許也能看做是過往一整個時代,曾對一群人施予的傷痛。而這首詩則輕盈且沉重地保留了,一種關於時光,淒然的韻律。

 

(收錄於翰林高中國文課本第四冊)

 

--

 

美術編輯: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

 

--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詩在課堂:現前國文課本中的現代詩 ◎淵智


詩在課堂:現前國文課本中的現代詩 ◎淵智

 

第一週,我們談到了過去的國文課本,第二週,我們談到了技職體系的國文課本,而在這一週,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現代的國文課本。

 

國文課本的選詩一向有著抒情、特殊意識的傳統,試圖在詩的感性空間裡,替學子找回對於美的感受。除此之外,近年來,隨著公民意識和臺灣意識的興起,許多人都對於國語課本的選文提出了質疑,認為舊課本所缺乏的東西太多且觀念過時,為了學子的教育,甚至有出版社如奇異果便另行集結了一批具有人文視野的編輯者,出版了自己版本的新課本。在本週,我們便選用了兩首奇異果課本的詩作進行賞析。

 

固然,經過考試的薰陶之後,學子們往往只記得其中僵化的一部分。但脫出文本之外,我們更希望得以帶給學子們新的視野,畢竟,讀詩本來就該是件幸福的事,不是嗎?因此在本週,我們選擇了六篇詩作帶給大家,其中有探討各種職業的詩,更有一些經典的名作和新生代的課本選詩。(在此恕我們就先保留這份驚喜了)

 

讓我們一起回到學生時代,期待著打開課本的那份驚喜吧。祝大家讀詩愉快!

 

--

 

美術編輯: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新詩教育 #經典 #新經典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一位大學畢業生e答謝詞 ◎胡長松

 


〈一位大學畢業生e答謝詞〉 ◎胡長松

  

我不時抱著課本對天咒詛

考試前甚至能夠完全無睏e地步,

面對一座玉山靴懸e目標,

竟然予我所育(io)飼e一群分數e雀鳥

真歹飛過。

即個目標,真偉大,無簡單,好佳哉,猶有可能。

  

聽講我e英文顯顯無過,

生物真勉強,

數學一向未歹,可惜,嘛無算太好。

所以我用另外未少e時間去學習原諒家己。

早起睏過頭,只好,莫去上課。

卜暗穿一領短褲截仔,照常,球場拍球。

我半暝夯一支嘸八釣著魚e釣竿去值海墘,看天星閃熠。

寒流夠位,我呼朋喊伴,

呼呼踏一隻125e中古鐵馬,爬上

烏雲背後e銀色山脈,等候日出。

  

另外一寡時間我學習欣賞家己,

淡薄仔,比一啐啐仔卡濟小可。

我赤銅色厚實e胸崁,完全是為愛情準備,

深邃e目睭烏白分明,真少被世俗所染。

雖然曾經流過一滴目屎,不過,真緊道擦掉。

  

我用跳動e左爿心臟款待夢想,

我用激烈e正爿心臟接受正義,

直到我兩排大大白色e嘴齒,

開始吐露責任、人生合道路e宣言,

我學習謙卑。

其實我嘸八想過家己聰明,嘸八,絕對嘸八。

存落來e時間我非常拍拚。

認真,絕對非常認真,而且充滿希望。

所以畢業即日我感謝上天

無棄嫌,賜予我e四角帽一枝

閃閃金色e羽毛

無卡濟,嘛無卡少。

  

--

  

◎作者簡介

  

胡長松,高雄市人。國立清華大學資訊所碩士。現任電信公司新創服務產品開發部門主管。曾任《台灣e文藝》總編輯。在2000年開始台語文學創作,並參與發起台灣新本土社。陸續著有台語小說集《槍聲》、《燈塔下》等書。胡長松曾獲王世勛文學新人獎、海翁台語文學獎小說類正獎。2008年由府城舊冊店出版詩集《棋盤街路的城市》。台語文學評論者方耀乾認為其「台語小說深具厚實的寫實基礎(主要書寫二二八事件);詩則追求形象的多彩燦爛,是新一代台語文學的重要小說家」。


  

--

  

◎小編 Y 賞析

  

不知道無論是略懂、精熟台語的讀者,看完這首詩的第一個感覺是什麼?這首詩寫於2001年,收錄在胡長松的唯一一本詩集《棋盤街路的城市》裡。作為身處這個時代的讀者、學生,第一次讀完這首〈一位大學畢業生e答謝詞〉時,我其實由衷希望這是一首「能夠在高中時期就讀到」的詩。即使先擱置討論詩中的架構與意象,光是它若存在於國文課本本身,就平實地昭示了兩件極為重要的事:是的,一首敘事詩是可以從年輕人的視角出發,寫那些如此貼近我們的青春、迷惘與理想;是的,台語當然是有文字的,它不但是台灣文學的一部分,也和華語一樣,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傳遞媒介與藝術創作(求學時期曾經有國文老師在台上說,台語之所以沒落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文字)

  

雖然題名為是「答謝詞」,但詩人並沒有流於陳腔濫調的訓誡,反而是從敘事者曾經「抱著課本對天咒詛」的生動形象切入,述說學業、感情、個人理想的種種狀態。但當然遠遠不只是求學這件事重要——還有更多人生階段的轉捩點,包含透過寬容、自由、小小的脫序「學習原諒家己。」透過翹課、打球、也不乏非常詩意的「半暝夯一支嘸八釣著魚e釣竿去值海墘,看天星閃熠」(半夜帶著一支釣不到魚的釣竿去海邊,看星空閃熠)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比起傳統國語文教育的「經典美學」選文,如「呼呼踏一隻125e中古鐵馬,爬上/烏雲背後e銀色山脈,等候日出。」這樣的句子自然更親切,也更充滿生命力。

  

除了寫學生時期的不羈,詩中也提到對於戀愛的心態和青澀的情感萌芽。有趣的是,這首詩少了幾分書寫戀愛常見的苦痛、混亂、矛盾,詩人選擇以一種非常正向的勉勵口吻,透過敘事者的腔調:「我學習欣賞家己」某方面來說,這首詩也確實具有相當程度的教育意義吧。當然,對於青春年華的感情也有許多種描述與可能性,但在這裡胡長松仍然描寫出了一種非常深刻而有趣的詩意情景,在「烏白分明的目睭,曾經流過一滴目屎」(不過,真緊道擦掉)

  

在最後收尾的段落時,這首詩就開始頗有致詞節奏,也開始使用類似的句子並排,讓全詩有更緊湊的加速感:「我用跳動e左爿心臟款待夢想/我用激烈e正爿心臟接受正義/直到我兩排大大白色e嘴齒/開始吐露責任、人生合道路e宣言/我學習謙卑」此外,我們也看到在末段中的「感謝上天」、「金色羽毛」等意象,感受到明確的基督崇敬色彩。胡長松本人在2004年受洗為基督徒,因此,或許也可以說,這首詩中的「畢業」其實有雙重(甚至多重)意義。

  

無論你認為自己究竟「畢業」了沒,都一起來讀讀這首詩,並且聽聽文末附上的朗讀連結吧。

  

👂 聽聽這首詩: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YRJ08HWy0xwgGNH_XSSzX-Oji44d6UJ/view

  

--

  

美術編輯:泱泱

圖片來源: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技職教育課本詩選 #胡長松 #一位大學畢業生e答謝詞 #台語詩 #台語文學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落葉 ◎莫那能



 落葉 ◎莫那能

  

我的心就像一片落葉

在春天還沒來到之前就已經

腐敗了

  

是的,朋友

彩虹已從山谷出走

山谷裡的大合唱

也離開了部落

只剩下落葉般的記憶

那些纏繞著百步蛇般的記憶

在憤怒的血液中飄盪 沉沒

一吋吋地 一吋吋地沉沒

終於把我捲進罪罰的漩渦

  

族人的榮耀已從遙遠的傳說

出走,傳說中的土地精靈

也已被漢人俘虜

只剩下落葉般的嘆息

那些交織著梔子花影的嘆息

在哀傷的淚水中墜毀、散落

一滴滴的,一滴滴的散落

終於將我化成痛苦的漣漪

  

我終於在黑暗中看見一條路

一條原住民的命運之路

路上佈滿落葉般的足印

一印印蠻橫深踩的異族足印

沿著不可知的未來和方向

發出惴惴不安的輕響

  

唉!朋友

我的心就像一片落葉

在春天還沒來到之前就已經

腐敗了

  

--

  

◎作者簡介:

  

馬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臺灣原住民族排灣族詩人,臺東縣達仁鄉人,1989年出版第一本臺灣原住民漢語現代詩詩集《美麗的稻穗》。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曾自言:「參與社會運動,讓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有限。而且必須說,我是運動的受益者。如果不是運動的啟發與滋養,或許自己早已成為第二個湯英伸。正是帶著這樣的體會,我始終抗拒主流政治勢力的收編。曾經,有兩個政黨願意把我列為立委選舉不分區的安全名單,都被我拒絕了。」

  

--

  

◎小編 怡璇 賞析:

  

這首〈落葉〉選自全華出版的高職國文課本104版第五冊,主題為〈現代詩選之五──鄉土詩與原住民詩〉。作者馬列雅弗斯·莫那能,臺灣排灣族人,被譽為第一位用漢字寫出臺灣原住民詩歌的原住民詩人,也是臺灣第一位盲詩人。代表作《美麗的稻穗》,本詩作亦出於《美麗的稻穗》。

  

全詩共五小節,首先以腐敗的落葉比擬詩人的內心,充滿著對於未來的沉重憂慮。這樣的心情其來有自,在第二節揭示了一座幾近被掏空的山谷。彩虹出走了,就連大合唱也離開了部落,在漢人侵門踏戶之後,只剩下「落葉般的記憶」被留在原地。

  

文中也提到了「百步蛇」的意象,百步蛇在眾多版本的排灣族傳說當中,無論是身為祖先或者是照護者,都具有崇高的神性與地位。詩人面對家鄉受到糟蹋,卻只能感到憤怒與無力,這樣的憤恨「一吋吋地\一吋吋地」帶來如同被蛇絞緊的痛苦,只因一己之力無法反抗漢人強勢侵入,油然而生的內疚與自責,像是降下的罪與罰百般地折磨自己。

  

第三節開始提到,不但昔日祖先們的榮耀不再,就連土地都一併失去,違論是存在其中的泛神靈,面目全非的原鄉只剩下原地凋零的命運。而梔子花在排灣族的文化當中,常帶有女性(少女)的意象,若身為男性的詩人全詩中以落葉自況,那麼梔子花興許可以聯想為族裡的vavayan(女人)。這些同樣受到剝削,且通常是性剝削的女人們,只能無聲地用淚水控訴。

  

最後四、五小節「我終於在黑暗中看見一條路/一條原住民的命運之路/路上佈滿落葉般的足印/一印印蠻橫深踩的異族足印」決定挺身而出來對抗的「我」,雖身為盲者,卻掙脫了生理的限制,從清澈的心靈看見一條前路。然而這卻是一條跌宕難行的命運之路,不但滿佈著前人抗爭的痕跡,且這些過去往往也如同落葉般不受重視,甚至遭受踐踏,最終依舊淹沒於由漢人所主導的歷史洪流之中。如此一來,又如何教人不感到灰心呢?

  

這首詩是以原住民族的角度,回首漢人對原住民族所造成的傷害。來自阿魯威部落的莫那能經常書寫原住民的困境,曾經被有色眼光大作文章的〈鐘聲響起時——給受難的山地雛妓姊妹們〉談雛妓問題,而這一篇則主要聚焦在原漢之間的不平等關係。

  

漢人長期主導了史觀,往往不覺自己所取得的優勢是經由傾斜的原漢族群權力關係而來,雖然直面這樣的矛盾難免令人感到困窘,但不可否認這是尋求轉型正義時亦應一併努力的方向。

  

--

  

美術編輯:泱泱

圖片來源: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技職教育課本詩選 #莫那能 #落葉 #鄉土詩 #原住民詩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鐵匠 ◎鄭聿

 


鐵匠 ◎鄭聿

  

本是可以鎔鑄的

火的意志

敲打鐵的意志

  

我們多少含有金屬的成分吧

不可燃燒的

卻足以導熱的

停電夜晚

我反射當你微微發光

你走向我同時我走向你

使兩端的距離彎曲

  

也有彎曲至斷裂時刻

不可延展的

我與你的意志

我只記得一再敲打鐵的

鐵的肉體不可脆弱

鐵的不可生鏽

  

屬於時間的問題

重生重滅在火裡

屬於我的

我執著敲打

敲打使之變形

使我不可抑止

  

哭也會使我生鏽

  

--

  

◎作者簡介

鄭聿,生於高雄鳥松,住在台北永和。著有詩集《玩具刀》、《玻璃》。想成為更少的人。

  

--

  

◎小編皮皮賞析

  

這首詩的詩名為鐵匠,這讓我想到了干將莫邪的傳說,傳說以人獻祭,將肉體投入火中,才能打造出一把絕世好劍,這樣的壯烈犧牲和堅定的心思使我震懾。而這首詩的開頭,也同樣讓我感受到一種不知名的、但卻貫穿一切的意志,火與鐵互相打磨,這場修行注定不只落在一人身上──只要身在其中,就沒有人是局外人。再來,「我們多少含有金屬的成分吧/不可燃燒的/卻足以導熱的」說明兩人之間微妙的交流,於是兩人逐漸彎曲、逐漸靠近。可這樣的靠近終究無法持續,接下來,詩人馬上表明:「也有彎曲至斷裂時刻」意志、肉體、以及鐵本身,詩人云自己只記得不可脆弱,也不能生鏽,這樣的記得像是一道不可違逆的聖旨、無法推翻的規定,只能遵守,也只能如此。最後,時間的概念進入了詩,那些有關時間的種種問題,全在熠熠生輝的火光當中了。詩人謹守屬於自己的,不停地反覆敲打,就算這份執著使物品變形,詩人仍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哭也會使我生鏽」到了最末,詩人將此句獨立出來,似乎是想要告訴我們,打磨鐵、打磨肉身,並使之產生反應的,從來都不是只有宛如考驗的火,連柔軟的淚水,都會輕易的撼動自己。

  

--

  

美術編輯:泱泱

圖片來源: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技職教育課本詩選 #鄭聿 #鐵匠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饕餮者:忍不住落淚時 ◎鯨向海

 


〈饕餮者:忍不住落淚時〉◎鯨向海

  

母親總說:一生能開伙的次數

是有限的

他了解小籠包渴望衣不蔽體

明白滷豬腳湯汁依然可掬

卻不希望我去海邊啤酒肚

也不要我在野地上鬆餅

  

麻糬般蜷縮的假日午後

母親有時簡直女巫

盯著我的臉表示:「你胖了……」

幽幽予致命一擊

  

母親往往講得油飛煙散

青菜蘿蔔

又糟了一個糕

但他不可能不知情:

我握壽司的手也曾

打了蘋果派的槍

  

老愛叮嚀:

所有挫折都不會是最後一個

(除了死,我們最後的佛跳牆)

兒子啊有些人只被炸一次

便雞排了一輩子

母親總是令人震驚

  

母親知道我不會永遠那麼幸運

那些炭烤都是一致的

血色寧靜

追求泡麵跟追求炒飯

卻是不同熱情

那種集體蚵仔煎的優雅

後悔經常也是突然發生的事

冷掉的貢丸湯啊

還好兒子你現在應該是在遼闊的大海之上

  

母親預言:有一天有人將坐香蕉船去找你

彈珠汽水似的笑

互相浪蕩著

到時如果不喜歡棗泥

便喜歡蓮蓉吧 ⸺ 可惜母親不明白

我是熱鍋巧遇小鮮肉

只要一匙橄欖油微火爆香蒜末

忽然就理直氣壯了啊

  

身處動不動淋上蜂蜜的黃金聖代

脂肪低調奢華,甜筒險峻矗立

感謝那顆星

像母親

童年偷偷塞給我的糖果

陪伴我無數夜晚

旁逸淡出

  

一生能開伙的次數

是有限的

最艱難的片刻,才漸漸懂了

(一尾龍蝦

從涼拌沙拉的夢中跳醒)

但願人生真如母親所說:

哎呀,忍不住落淚時

就喝杯木瓜牛奶

  

--

  

◎作者簡介:

  

鯨向海,身兼詩人和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目前已出版《A夢》、《大雄》、《精神病院》等多部詩集。

  

--

  

◎小編守志賞析:

  

本詩收錄於詩集《每天都在膨脹》,全詩充斥著豐富的食物意象,穿插於詩中唯二的角色「我」與「母親」的交談中。且詩人獨特幽默的用語,使得整首詩讀來輕鬆有趣。

  

然而讀詩時,不難看出察覺大部分食物,在詩句中隱含的情色與性別意象。因此,本詩或許可以看作是同志身分的「我」與母親的談話過程,「我」像是全然被動地承接母親的話語,並試圖理解、消化出自己的答案。在詩中,母親總是精準而銳利地評價著人生。然而即使母親明白種種慾望,都不過是人性中極自然的一環,卻「不希望我在海邊啤酒肚/也不要我在野地上鬆餅」,於是「我」的本心遂成了隱而不宣的秘密,並在母親每次輕描淡寫註解人生的時刻,感到衝突與痛楚。

  

而另一種傷感,則是試圖隱藏的事實,似乎早已被母親所看穿。如「但他不可能不知情:/我握壽司的手也曾/打了蘋果派的槍」,或是「盯著我的臉表示:『你胖了……』」等等──倘若將食物理解為情慾的象徵,那肥胖不外乎是品嘗了情慾的結果──也因此,所有看似淡然的叮嚀,底下都隱然有著阻止或試探的意味。

  

然而這樣的母親,依然存在著美好的印象。在第七段,「我」沉浸且迷亂於肉體與慾望的表象時,內心卻還有著某種想望「像母親/童年偷偷塞給我的糖果」陪伴「我」度過許多夜晚。由此可以明白,母親一直是在一旁守望著,指引人生的智者,只不過那些人生的智慧與建議,在後來與「我」產生了矛盾。

  

在本詩的首段與末段都出現「一生能開伙的次數/是有限的」,或許可以解讀成「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這樣通俗至極,卻也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只不過,往往是在生命的低潮處才終於能體會。在全詩的結尾,「我」又一次想起帶來諸多指引,卻也引發不少傷害的母親。倘若生命中所有悲傷,都能如母親所言「忍不住落淚時/就喝杯木瓜牛奶」那樣簡單、輕盈就好了。全詩如此作結,帶著傷感,卻又隱含著些許願望、期盼的成分。

  

我想像這樣一首詩,送給所有正逐步邁向大人,因而常感到自身與家庭之間有所拉扯的青少年們,是相當合適的。希望這首詩,能像藏在口袋中的糖果,為所有不可言說的秘密,帶來些許理解與認同的甜,並在未來回首時,成為一顆時刻守望的星。

  

--

  

美術編輯:泱泱

圖片來源: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技職教育課本詩選 #鯨向海 #饕餮者 #忍不住落淚時 #開伙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聖誕詩 2020 ◎彭依仁

 


〈聖誕詩 2020〉 ◎彭依仁

  

「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哥林多前書13章12節

  

視光師要我湊近驗光儀

說:告訴我,你看見甚麼?

我看見草原,草原中有一幢房子

現在呢?蔚藍的天空,熱氣球

似乎就這麼多。你再看看?

  

我看見夜幕低垂,四野無人的漆黑

一幢兩層的平房,窗邊發出幽光

我看見平行的窗孔,有人穿過

走廊,而四周沒有人影,十字星

驀然在夜空中閃耀,現在我

  

才發現。視光師說,那是伯利恒

說罷給我戴上驗光鏡片,向我展示幾行

數字,讓我讀出,我用左眼觀看

讀出第一、二行,但右眼

只看見幾個黑影在舞動,用槍枝

  

敲打小孩的後腦,他們穿上軍裝

拿刀斬殺嬰孩,一前一後在巷弄中巡邏

我看見街道、房子的輪廓漸漸模糊

視光師按鈕,數字迎風亂舞,5喬裝成6

3喬裝成9……我對視光師說

  

我的視網膜曾經塌下,現在它

再也無法固定在黃斑點上,視光師說

你無法看清世界,你的右眼

永遠只看見影像的光暈

看不見他們在空中寫著甚麼字

  

你的世界只是一團混濁,在你眼中

人們的苦樂和愛恨都無法聚焦

這源於視網膜無法調整距離的清晰度

接著他向我描述漸進鏡的作用:

如果你抬頭,就可以看看遠方的馬路

  

看看馬路盡頭的花園,看看雁群穿越

晚霞,如同五根手指給綿襖穿針線

那是一個沒有距離的世界,我們不再哭泣

也不用破涕為笑,世上不再有壓迫

自我和他人不再戴口罩咳嗽

  

也不用交談,他們不再用監控儀器

替你的面目拼圖。但你相信嗎﹖

我抬起頭來,不覺廣告牌變得更晦暗

或更光明,我的臉漸漸昏暗,背影

在視光師的視綫內消失,像風一樣迅速

  

--

  

◎作者簡介

彭依仁,詩人、書評人,遲熟的七十後,香港人。

(簡介由作者提供)

  

--

  

◎小編淵智賞析

  

這是一首做視力檢查的詩,其中隱含著許多關於檢查的細節,並以此作為主題,並打開更大的想像空間,透過看見的雙重性去描述實際/虛擬的感官世界。

  

本週的主題為技術型高中的文科反思,小編選此詩作為本週賞析的理由,則是希望透過此詩,彰顯在詩學中,「技術領域」和「感性」之間,亦可以以極具交織性的視野,找出自我與世界之間的平衡,無須受縛於是否需要人文的思考。在視力檢查這樣一個看似樣板化的運作過程當中,我們亦可替自己找出新的命題。

  

敘事從視光師做檢查的步驟開始,敘事者靠近驗光儀,被詢問其所見而答之:「我看見草原,草原中有一幢房子/現在呢?蔚藍的天空,熱氣球」透過對話,彰顯出敘事者對於理想世界的想像,草原、房子、藍天、熱氣球,彷彿一個小孩最初執起畫筆時,畫下的所有關於天堂的嚮往。然而視光師卻要敘事者再往更深處細看,從此處我們便可得知敘事者所觀見的事物有所欠缺,那欠缺在何處呢?作者帶領著我們往下細看,透過其敘述的聲腔,我們看見了黑暗「我看見夜幕低垂,四野無人的漆黑/一幢兩層的平房,窗邊發出幽光」。也看見了黑暗中逐漸浮凸的暴力輪廓「只看見幾個黑影在舞動,用槍枝/敲打小孩的後腦,他們穿上軍裝/拿刀斬殺嬰孩,一前一後在巷弄中巡邏」;看見了謊言「5喬裝成6/3喬裝成9」,敘事者知道事物的本相,也知道其所偽裝的姿態,只是,還在視力模糊的時候,他卻選擇了視而不見。

  

而終於,敘事者終於承認了其視力之缺陷「我的視網膜曾經塌下,現在它/再也無法固定在黃斑點上」,指出了自我無法看見世界醜惡那面的缺點。客觀真實的世界和主觀感知的世界之間,便產生了一種幻覺式的辯證。而穿越在這兩個世界的,便是視光師,面對敘事者,他指出了問題在於眼睛焦距,由於其缺陷,遠近皆讓清晰度成了一種無法企及的漸進線,因此需要透過「漸進鏡」。這裡的「漸進鏡」可能是知識、可能是善良,也可能是妥協之中的一切堅定與頑強,一切得以讓世界穩定地抵達安穩的地帶之事物。但無論為何,它都有著幫助我們在渾沌中看見明朗的能力。

  

因此,相較於先前虛像的世界,敘事者終於看見了真正的烏托邦,不是一切事物都是正面的,而是對於謊言、假象一切的否定:「那是一個沒有距離的世界,我們不再哭泣/也不用破涕為笑,世上不再有壓迫」、「也不用交談,他們不再用監控儀器/替你的面目拼圖」。

然而,看見了美好世界的理想之後,是否便可成真呢?作者在最後的結尾所埋下的意涵卻又值得反覆咀嚼「我抬起頭來,不覺廣告牌變得更晦暗/或更光明,我的臉漸漸昏暗」敘事者面對外界,卻無法得知這樣的理想,究竟是讓自己變得更明亮,或是更昏暗。最後,卻也只能像風一樣,消失在理想灌輸者的視線裡。留下視光師,繼續讓下一雙眼睛得以看清這個世界的善與惡。

  

我們不可否認這是一首極具深刻政治意涵的詩,加上作者的身分為香港人,如今香港的時局動盪,身為一個當地寫作者,該如何以自身的理念繼續寫作?這不但是香港寫作者所該反覆質問自己的問題,更是每一個面對自己認同的人所需面對的。

    

--

  

美術編輯:泱泱

圖片來源: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技職教育課本詩選 #彭依仁 #聖誕詩2020  #視力檢查 #香港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工作記事.第二節 ◎陳昌遠


 〈工作記事.第二節〉◎陳昌遠

  

我沒有你想像中的困頓

我的廠區,仍在運作

齒輪比是合適的,每一支扳手

都有對應的螺絲

而螺絲,有他們對應的位置

有不崩滑的牙,在每一台機器的腔內

穩固著支架,引擎,以及空壓機的管路

這些都經過適當的調整,設定

並且有足量的潤滑

電力與物料是不缺乏的

作業流程是順暢的

訂單,銷量,與產能比例為正

我沒有你想像中的困頓

我有勞動,也有錢賺,更有招牌

我的廠區就在那條大路旁

黑夜裡也仍在運作

貨車來時,我會用力拉開鐵門。

  

--

  

◎作者簡介:

  

陳昌遠。一九八三年生,高雄人,曾獲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楊牧詩獎。做過十年的報紙印刷技術員。到臺北工作後,發現精神勞動比身體勞動的危害更大,有時會夢到自己還在工廠。以ID:sea35在ptt_poem板長大。

  

--

  

◎小編 烏龍 賞析

  

當我們試著從網路上的教科書圖書館,大略回顧一下近十年的高職國文課本選讀的現代詩,會發現其中出現的詩人如:徐志摩、鄭愁予、余光中、紀弦、瘂弦、白萩、洛夫等人,幾乎也都是普通型高中國文課本中的常客,尤其是徐志摩〈再別康橋〉與鄭愁予〈錯誤〉兩首。若法規中對於高職國語文教育的期望是:「獲取專業知識和跨領域學習的橋樑,亦有助於造就技能與才識兼備的優質人才。」那目前對於技術型高中的選文,至少以現代詩方面而言是需要受到質疑與重新思考的。

  

在〈技術型高中的國語文教育政策與教師、升學考試的反饋〉中,研究者透過項技術型高中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試圖從中探討現在技術型高中的教師對國語文教育走向的普遍看法,其中某部分的調查呈現出:「大致而言,教師們同意技術型高中的國語文教科書選用技術題材相關篇章,但認為『現代篇章』可能比『古典篇章』合宜。......(中略)但無論是『現代篇章』或『古典篇章』,教師們均認同教學重點『宜在人文層面,而非專科知識』。」

  

究竟要怎麼樣將技術型題材與人文層面結合,作為技術型高中國語文教科書的選讀課文?以現代詩而言,陳昌遠的《工作記事》或許能夠作為其中一個參考方向。

  

整本詩集中出現了許多只有在工廠才較容易出現的物品,如扳手、工作服、管線、安全開關、螺絲等,作者透過自己在印刷工廠工作的經驗為基礎,將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與現實工廠工作結合,透過個體去看工廠、透過工廠的器物再回看自己。

  

在其中第2節,詩人以「我沒有你想像中的困頓」為開頭,回應一般人對於工廠工作人員的刻板印象,透過「不缺乏的、是順暢的、比例為正」等敘述,看似以一種正向態度進行反駁,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樣不缺乏又順暢且比例為正的背後,是一系列機器與機器的反覆運作,詩人在形容工廠運轉狀況時,用了「對應、專屬、穩固」等詞,彷彿對應了工廠裡的工作是某種規律且機械性的進行,連人都因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而逐漸機械化。

  

最末尾,即使詩人又重複說了一次:「我沒有你想像中的困頓/我有勞動,也有錢賺,更有招牌/我的廠區就在那條大路旁」但或許困頓的真的不是物質生活本身,而是一般人看不到的,那顆因日日夜夜重複而逐漸麻木的心。

  

--

  

美術編輯:泱泱

圖片來源: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技職教育課本詩選 #陳昌遠 #工作記事第二節 #工廠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專業科目?非專業科目?(技術型)高中的文科反思 ◎Y



專業科目?非專業科目?(技術型)高中的文科反思 ◎Y
 
上週,每詩團隊與讀者聊了過往那些年被「國立編譯館」所選錄的詩作,而這週要談的,則是當代的我們會經歷到的高等中學國語課本。不過雖然是要談到「高等教育」的國語課本,但這週我想試著以較少被關切、注目的技術型高中(早期簡稱「高職」)為主體,短暫回顧一下課本現有的收錄文本,並且透過接下來的六天選文,粗淺地建構一種對現代詩的想像可能。 
 
先來短短回顧一下「高職」的前生今世:在民國 105 年時,原本既有的《職業學校法》廢止,同年「高級職業學校」更名為「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簡稱技術型高中)。兩年後,107 年頒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定義其基本理念:「國語文是獲取專業知識和跨領域學習的重要工具(中略)此外,國語文是各種職業能力的基礎, 既是獲取專業知識和跨領域學習的橋樑,亦有助於造就技能與才識兼備的優質人才。」但具體來說,到底要透過什麼樣的語文教育,才能培養所謂「造就技能」與「才識兼備」的優質人才呢?現階段來說依然還是很模糊的。
 
在過往,教育研究者討論高職的國語文政策時,許多論述都大致認為「高職的語文政策曖昧不明」。說是也是,因為若有心者願意在線上查閱「教科書博物館」,其實會發現高中的選文和高職始終沒有太明顯的差別。即使過往多年(即使在更早的高職選文訂立原則)其實都強調了諸如「跨域」、「技能」的字眼,但很少有確實為此而來的作品提供給學生,常常流於漂亮口號。作為國語課本詩選的一月,期望這週能給出一些新的元素。因此,本週會出現的選文包含:曾收錄在技職教育課本的詩作(如莫那能的〈落葉〉一詩)、胡長松的台語詩〈一位大學畢業生e答謝詞〉、也為求能讓技職體系群(無論是現在仍然就讀,或是曾經就讀)的學生稍能有所共鳴,也選錄了陳昌遠《工作記事》詩中節錄、鯨向海〈饕餮者:忍不住落淚時〉等作品。
 
這個非正式的嘗試當然只是小小的起頭,但仍然希望在不久將來,台灣的(技術)高中,能夠出現更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無論得到學生的沈默反思、心有戚戚焉或是會心一笑。那也許就是課本文本與生命經驗能夠串起連結的一大步了。
 
--
 
美術編輯:泱泱
圖片來源:泱泱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技職教育課本詩選 #技術型高中課文 #高職課文 #新詩教育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射手 ◎梁雲坡

射手 ◎梁雲坡

 

青春時

我是盲目的射手

自負有千萬隻箭

就無的放矢

自以為豪放

終於

射盡了囊中之箭

 

中年時

我已百發百中

更發現無數更好的目標

可惜我已無箭可射

只惆悵地看一群拙劣的射手

──浪費力氣!

  

當我老邁時

啊!

我看見我鬢髮皆白

正以老花的眼

顫抖的手

撿一根枯乾木棒

夢想削成青春之箭……

 

--

   

◎作者簡介

 

梁雲坡(1927-2010)本名梁在正,河北省高陽縣人,1926 年生於北平,1947 年畢業於國立北平藝專。 師事畫家徐悲鴻、溥心畬、黃賓虹朱先生。

1949 年來台,擔任中國美術設計協會常務理事,又曾編纂《台灣通史》藝術篇。與夫人梁丹丰女士皆兼擅繪畫與文藝創作。

著有詩集《碎葉集》、《射手》,散文集《燈火》。

 

--

   

◎小編三進賞析

 

完了,一不小心又寫太多,希望大家有興趣看完。

 

當主編哲佑傳這首詩給我,問我以前是不是用國立編譯館版課本時,我內心不禁一震。不是因為謊報年紀被識破(咦),而是看到「梁雲坡」三個字而大驚......自從闔上國中課本以來,這個名字跨越了漫長的歲月,現在才第二次撞進我的視野。

 

這件事很不尋常,一個詩作被選進課本的詩人,在我多年爬梳文獻(好吧有點散漫)的尋詩過程中,居然一次都不曾撞見過。是詩人後來急流勇退、銷聲匿跡了?還是大家都說好了,絕口不提辣個男人?這當中......有秘密嗎?

 

讓我們先從課文安排開始推理。

 

【疑問一】 #為何梁雲坡

 

這首詩安排在國二(8年級)下學期的國文課本內,與藍星詩社代表詩人蓉子並為一課。相較有「現代李清照」之稱的蓉子,梁雲坡在「不凋の青蓮」面前顯得相當不出色。宛如蹦跳鯉魚王,旁邊站著電光閃閃五星魔卡丘。編委為何做這樣的安排呢?

 

回到兩人的生命歷程,蓉子1928年出生於揚州,而梁雲坡則稍早一些,1927年出生於北平。從兩人後來都來台的經歷,可推測兩人大約經歷了相似的遭遇,20歲以前的青春歲月盡是戰亂、逃難、遠離故土。(不過,比起年紀相當、被抓伕入伍的管管,三人經歷的戰亂可能又不盡相同。)

 

梁、蓉兩人都在戰亂中一邊完成學業、就業,命運的1949年將他們帶來台灣。蓉子來台後才開始寫詩,洋溢的才華令她在詩壇捲起一股旋風;而梁雲坡當時也留有經常在《自立晚報》「新詩週刊」發表作品的紀錄。蓉子195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同時也是代表作的《青鳥集》;梁雲坡也在195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碎葉集》。1950年代應是兩人在詩壇打下基礎的關鍵時期。

 

值得一提的支線線索,「新詩週刊」的主編是覃子豪,就是那個創辦藍星詩社豪哥。而梁雲坡也曾於1958年加入藍星詩社。會不會這一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藍星美學的展示呢?

 

從新詩發展史來看,並列兩位成長於1940-50年代的詩人,或許是一種起自新文學運動、繼承了新月浪漫與早期象徵血脈、又蛻變於現代派、迎向三大詩社崛起──那個脈絡下的一個斷代吧。難怪通常老師在講這課的時候,就開始在黑板上疾書新詩發展史。

 

不過,課堂筆記上可能會漏掉另一個關鍵字:反共文學。

 

 

【疑問二】  #射手射什麼

 

梁雲坡出版《射手》詩集時才37歲,要說「中年」其實才剛開始。甫站穩中堅歲月的梁雲坡,為何會懷抱這般悲涼心境呢?

 

雖然不似蓉子在詩壇的活躍,但不代表梁雲坡沒有舞台。在梁雲坡22歲來台,到37歲出版《射手》詩集之間留下了非常豐富的足跡。回顧1950年代的文壇,正是政策主導的「反共文學」時代,北平藝專出身的梁雲坡來台以後,就在中國文藝協會的介紹下,開始替許多著名作家繪製書封。1958年以反共詩歌為核心出版的《中國詩選》、1952年《文壇》創刊號的封面,便是由他所設計。

 

梁雲坡了打開名號,成為1950-60年代著名的封面畫家。從這角度來看,從寫詩與作畫兩個不同層面,參與過那個反共文學時代的梁雲坡,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著蓉子所沒有的代表性意義。遠看是鯉魚王,其實是暴鯉龍。(這梗埋很久)

 

或許已經有人察覺疑點:「為什麼官方的文協要推薦梁雲坡?」這就必須聊到他的岳父──梁鼎銘。

 

梁鼎銘為著名愛國畫家,以畫筆投入「革命事業」,受蔣中正指派主編黃埔軍校《革命畫報》;北伐期間也親臨戰線,繪製多幅戰史畫。來台後,奉命創辦政戰學校藝術系。親近的家人即為當時文藝政策的執行者之一,不難想像梁雲坡距離權力核心並不遙遠。

 

而梁雲坡的夫人梁丹丰出身於杭州藝專,來台後也先後在各大學院校藝術系執教。1980年代開放出國觀光、探親以後,她毅然走遍世界各地,成為台灣旅行文學的先驅。梁丹丰以畫家與散文家的雙重身分,長年活躍於世人的眼前。

 

或許梁雲坡比別人擁有較多的機會,他也憑靠實力抓住機會,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不過身處於顯赫的梁氏家族中,會不會偶爾也會有被自己的「渺小」所淹沒的時候呢?那也許就是他撿到的「枯木棒」,是當時30餘歲的他,想要再重新削磨的青春之箭。是藏在他心中,不甘捐棄的一趟旅程。

 

*推薦閱讀:李志銘〈繼承那古典餘韻 梁雲坡〉,收錄於《裝幀時代》。

https://reurl.cc/Mdr4nW


--

美編:佳郁
圖片:自繪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梁雲坡 #射手 #國語課本詩選 #裝幀時代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一隻白鳥 ◎上官予


 一隻白鳥 ◎上官予

 

太陽從山巔升起,

展開在無涯際的海面。

 

一隻白鳥,

貼著翅子像背著雙手,

從金色陽光下走過;

他踱來踱去,

選定了個適當地方,

面海而佇立,

海上閃爍波光,

早潮舐著沙灘。

 

小小的他,

只專心地瞭望著

遠方。

他看到了什麼?

渴望的藍色的眼睛,

脈脈地凝視出神;

他的眼睛把夢想燃亮,

燦美如星。

 

熱血亦如洶湧的旭日,

凌空而飛騰,

他毫不猶豫,

展開那長帆似的雙翼,

微微向上傾斜,

在藍空滑行;

一瞬間 翻出雲端,

向遠天逸去。

 

-

   

◎作者簡介

 

上官予(1924-2006),本名王志健。山東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

 

青少年時期即開始新詩創作,最早投稿於謝冰瑩主編的《黃河》。1945年創辦並主編《帶槍者》詩刊,抗戰前後在《武漢日報》、《益世報》上發表新詩。來臺後,於1957年創辦及主編《今日新詩》月刊。

 

曾任軍中《精忠報》主筆、國家文藝基金會總幹事、行政院文建會研究委員等職,並曾任教於世新、東海、輔仁大學等校。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金筆獎、世界文化學院榮譽博士獎、國防部光華獎、中山文藝獎等。

 

-

   

◎小編三進賞析

 

讀過這首詩的,應該都是小有人生歷練的學長姊。(咳嗯)

 

上官予(王志健)這首〈一隻白鳥〉,收錄於1989年修訂版的國中國文課本第五冊。打開目錄,很快就感受到時代的餘緒。

 

#雖然已是解嚴後

 

全冊第一篇為〈弘揚孔孟學說與復興中華文化〉,作者是辣個蔣中正。這篇課文是取自二十年前1969年,應對發生在對岸的「文化大革命」,蔣中正於是做出「中華文化正統繼承者」宣言,企圖確保國際地位上的「THE CHINA」。

 

上官予〈一隻白鳥〉一詩,與此文並於同冊,該教材編選的時代背景條件約莫如是,雖然1989已屬解嚴後,不過藏在教材內的戰鬥指示仍未完全消失。

 

不過這與上官予有什麼關係?

 

#誰是上官予

 

本名王志健的上官予,對許多讀者可能有點陌生。除了隔著時代的鴻溝以外,曾作為1950年代反共文學代表詩人的上官予,因呼應政策而誕生的「戰鬥詩」文學性存疑,因此並未進入主流的詩史、詩選文本脈絡中。

 

回顧寫作歷程,出生於1924年的上官予,來台前已常在文藝報刊發表詩作,不過相較於覃子豪、紀弦等前輩,寫作經歷稍顯資淺。1951年,覃、紀借《自立晚報》版面,開闢來台後第一份新詩專版「新詩周刊」,可以視為戰後詩壇的一次重建工程。而上官予作為活躍於1950年代的詩人,也常在那發表詩作。若非後來積極投入反共文學、給詩下了工具性的定位,或許今日也是一派大師。

 

除了早早便投身創作以外,在那個出版即霸權、詩選宛如生死簿的年代,上官予便一連串編輯了好幾本舉足輕重的詩選。

 

比如應為國民政府來台後第一本詩選的《現代詩歌選第一集》(1951)、來台十年回顧的《十年詩選》(1960),以及參與編輯慶祝建國一甲子的《六十年詩歌選》,與陳紀瀅、鍾鼎文、謝冰瑩等文壇大老並列編委。

 

從他參與編選的詩選特殊性,不難推測上官予當時在文藝政策底下,佔有怎樣的位置。

 

而這之間,他也入選了張默、洛夫主編,創世紀詩社出版的《中國新詩選輯》(1956),以及彭邦楨、墨人編的《中國詩選》(1958)。全都是「中國」開頭的大部頭詩選,儼然被定義為當代代表性詩人。

  

不過正因詩選的影響極大,在不久的後來,詩選也將成為各派眾英挑戰權力胖虎的「虎牢關」,奪回文學本質的戰役即將陸續登場。

  

#詩選虎牢關,眾英戰胖虎

 

當詩選開始定義當代詩壇,官方資源不斷投入,連國防部都斥資出版詩選集。然而誰也沒想到,一群新崛起的詩人,居然開始搶麥。

 

回顧1956-1983年間,有個人瘋狂的投入編集詩選,在一連串官方血統的出版品中,膽敢按下卡歌鍵。那人即是創世紀火車頭、詩壇CPU(這我自己加的)──張默。

 

張默在這段期間內編了11本詩選,編選的速度比顏良的繁殖速度還要快。(←大不敬)。一出手就是剛剛提到的《中國新詩選輯》;不然就是民國五十年出版,超前部屬、搶先定義未來詩風的《六十年代詩選》;甚至開啟年度詩選傳統的《一九七O詩選》。

 

因著詩選不只有影響力,還頗有市場,因此許多有志的詩人紛紛加入編輯詩選的行列。慢慢的沖淡且抗拒了官方對文藝的介入,並且重新定義何謂當代的詩。

 

不過,不受市場影響的教科書,就沒辦法這麼簡單。這就是為何我們最後還是看到了某些詩人、詩作。

 

#讓詩回到詩

 

詩壇的權力重心,在各方作用下,產生巨大的轉移。決定了具有強烈非文學作用的「戰鬥詩」,與朗誦詩一起,在往後被視為詩史的特殊事件,而非文本影響力的血脈。

 

此處應將上官予視為一種理念的執行代表,而非任何惡意的源頭。在那個眾人以信念相搏的時代,雖然以不同方式使用詩,然而心中對於詩的熱愛,應該都是同樣值得敬佩的。

 

所幸時間再稍微往後轉,1971年龍族詩社成立,青年詩社的眾聲喧嘩時代揭開序幕;1972年第二次現代詩論戰即將發生。陳芳明、蕭蕭、蘇紹連、辛牧、林煥彰,及同世代的向陽、陳義芝等人,一整個善寫善論述的新世代,已經在牛棚熱身。

 

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看到的詩,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其中一種過程。

 

--

 

美編:佳郁

圖片:自繪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上官予 #王志健 #一隻白鳥 #戰鬥詩 #國語課本詩選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翠玉白菜 ◎魯蛟


翠玉白菜 ◎魯蛟

  

昨夜的清露猶在

今晨的泥香猶存

即使再在時間裡埋上千百年

還是依然脆嫩

還是依然晶瑩

而那只猛猛饕餮著的螽斯

仍然是不能用指去碰的

一碰  就會

--

  

作者簡介:

魯蛟,本名張騰蛟,山東省高密縣人,民國十九年生。初曾任職軍中,後服務於行政院新聞局,歷任編審、專門委員、幫辦、副處長、處長、主任秘書等職,歷時近二十年。民國四十三年開始發表新詩、童話和小品,二十七歲加入紀弦所倡組之「現代派」,並與友人創辦《桂冠》詩刊,並於四十九年出版了現代詩集《海外詩抄》。後來的創作範圍擴大到散文、小說、童話、評論與傳記文學,結集出版的共有《時間之流》、《菩薩船上》、《鄉野小集》、《原野之歌》、《溪頭的竹子》等多種,另有《王正廷傳》、《蔣作賓傳》、《葉公超傳》及主編《行政院新聞局史》。

散文作品〈聆聽〉、〈溪頭的竹子〉和〈那默默的一群〉先後於六十九年、七十三年、八十六年被選入國中國文課本。並曾榮獲國軍文藝金像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文化復興金筆獎、文化建設詩教獎。

  

--

◎小編哲佑賞析

  

魯蛟兼擅詩文,寫文章則用本名張騰蛟,有幾篇散文如〈那默默的一群〉、〈溪頭的竹子〉被選入課本中。這首〈翠玉白菜〉,並不是國中正式課文,而是出現在單冊的「國文補充教材」裡,但相信許多人對這首詩都不陌生,它也頻繁地出現在各種習作、考卷之上。

  

這首詩只有十行,是一首生動的小詩。從詩題上來說,作者在「翠玉白菜」前上加了「清」字,集中在確切的物品上,也為這首詩加上了歷史縱深。翠玉白菜其實成於十九世紀,僅能稱的上是近代藝術品,之所以成為故宮鎮館三寶,除了雕工精緻之外,還在於其承載的漢文化精神,以及其做為清宮收藏品的「正統」地位。因此,昨日的「猶在」就不僅是玉器完成的當下,而是指民國以前的古中國(「清」為象徵),千百年來彷彿延續不斷的「漢文化」。

  

再三強調我就在此,我一如昨日全然未變,這當然是描寫藝術品捕捉瞬間的功力,但也彷彿也呼告著,這是中國文化的舊體新魂,我們正是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螽斯為多子多孫之義,饕餮的螽斯也象徵著綿延不絕的子嗣,象徵著新中國的生命力。這首詩生動的寫出了翠玉白菜的細緻,以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常久被選入教材之中,無疑也潛移默化了一代人對中國、對漢文化的想像。

--

  

美編:佳郁
圖片:自繪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魯蛟 #翠玉白菜 #故宮 #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小耘週歲 ◎施善繼


小耘週歲 ◎施善繼
 
小耘,今天是妳週歲,
妳這小調皮鬼,
去年,比預產日,
還慢一個星期才到我們家。
記得那天,
天剛剛亮,
樓下豆漿店的鐵捲門,
才嘩啦啦的開,
鹹餅、燒餅才放進電爐子裡烤,
油條才一根根放進油鍋裡炸,
妳就在媽媽圓鼓鼓的肚子裡鬧。
 
其實我們也睡夠了,
只是妳在這時候來,
爸爸要去上班,
哥哥要去上學,
媽媽要怎麼辦?
媽媽陣痛已很急促,
媽媽已支持不住。
我們提著準備好的包包,
叫起惺惺忪忪的哥哥,
爸爸背著哥哥,
手牽著媽媽,
媽媽每跨一步,
都強忍著妳急急促促的震動,
向馬偕醫院奔去。
 
媽媽住普通病房,
普通病房我們比較合適,
因為我們住得起。
住四天三夜,
繳參仟貳佰壹拾貳元,
拿了五張收據,
拿了妳的出生證明書。
爸爸抱著妳牽著媽媽,
媽媽牽著哥哥,
一家四口高高興興,
踏著和緩的腳步走出醫院,
迎向中山北路民生路口燦爛的陽光。
 
媽媽作月子,
爸爸到菜市場去。
乖乖的妳睡在搖籃裡,
嬰兒美奶粉:美國的,
加農奶瓶:英國的,
尿布:中國的,
妳的哭聲也是中國的,
乖乖的妳睡在搖籃裡。
爸爸到菜市場去,
媽媽在作月子。
 
妳在每個月請人幫忙,
包括洗衣服兩千塊的照顧下長大。
嬰兒美後來換成安佳,
加上愛力麥粉;
加上的媽媽的鍾愛;
加上哥哥的逗愛;
加上爸爸的暱愛。
妳穿哥哥穿過的舊衣,
玩哥哥玩過的玩具。
 
妳誕生在臺北市,
戶籍登記仍跟著爸爸,
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洛津里。
但爸爸必須告訴妳,
我們的祖籍遠遠的,
在福建的晉江。
而我們現在住在中和鄉,
郵遞區號二三五,
將來長大後妳要在中和國小,
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帶便當,
受中文的中國教育。
 
爸爸有廣東籍的朋友,
也有吉林,
有湖南,
有四川,
來自中國各地的朋友。
妳將來長大上學,
像爸爸也會有,
來自中國各地的小朋友。
妳要用國語和他們交談,
和他們互助互愛,
和他們不分彼此的遊戲,
絕對不要打架。
在學校尊敬師長,
搭車走路嚴守秩序,
在無論那裡,
要記牢我們是堂堂正正,
脊樑挺直不亢不卑的,
中國人。
 
妳快快的睡吧快快的長大,
快快的吃吧快快的長大,
快快的長大就知道;
吃的鹽巴那裡來,
吃的小魚那裡來,
吃的稀飯那裡來,
吃的香蕉那裡來,
穿的衣服那裡來,
穿的鞋子那裡來,
睡的床舖那裡來,
住的房屋那裡來,
走的馬路那裡來。
 
妳快快的睡,
爸爸唱搖囝仔歌搖妳入睡,
妳今天週歲,
讓古老的中國伴妳入睡,
快快的長大快快的睡。
明天當妳醒來,
少年的中國也已醒來,
少年的中國不再迷惘,
少年的中國不再徬徨,
少年的中國不再失望,
少年的中國英氣風發,
少年的中國虎嘯鷹揚。
 
--
  
◎ 作者簡介
  
施善繼(1945—),彰化縣鹿港鎮人。曾任職於臺北縣工務局工程隊。高中時代開始寫詩,1971年與辛牧、蕭蕭等三人籌組龍族詩社。著有詩集《傘季》、《施善繼詩選》、《寶島小遊記》、《返鄉》、《毒蘋果札記》等。1998以降,專事雜文寫作,以「毒蘋果札記」專欄,陸續刊發於《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批判與再造》、《兩岸犇報》等報誌。(改自維基百科)
  
--
  
◎小編一尾賞析
 
2000年代初上小學的我在校慶唱著《國旗歌》:「光我民族/促進大同」,當時的我不明白歌詞的意義,直到很後來才明白唱歌是對於身體的規訓、召喚來自過去久遠的國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而「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小時候國語作業簿背面總是有這段蔣公訓詞似乎也是如此,做個好學生的同時,也要做個中國人。

「國語」、「國文」、「國字」、「國學」、「國歌」、「國旗」這些詞彙裡的「國」,背後所隱含的「國」即是「中國」,在臺灣的語境來看就是1912年成立於南京的「中華民國」,從1949到1970年代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面臨了釣魚臺事件、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中華民國」這個在臺灣的政權受到了挑戰,而1978年4月發表於《雄獅美術》第86期上的〈小耘周歲〉也是在此一時期寫成。

〈小耘周歲〉的寫作主題也無不與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作家們在此思考何為鄉土?書寫中國還是臺灣、現代主義還是寫實主義的問題相關,同時施善繼參與籌組的龍族詩社開始反省現代主義,強調寫實、社會性,將精神價值由西方向東方/中國回擺,從這開始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施善繼會在這個時期創作出〈小耘周歲〉這樣的詩來了。

〈小耘周歲〉寫的是父親對於新生女兒的未來期許,相較於上一代的現代主義詩人,從語言上來看幾乎沒有艱深令人難以理解的語句,也不難猜想這也是為什麼這首詩會出現在1980年代的國文課本中。詩的前兩個段落描述的是媽媽妊 娠陣痛全家協力送媽媽到醫院產子的過程,其中也不無反映上世代的台北地景,如原來自北方飲食但現在已經在地化的豆漿油條店。接著到了媽媽坐月子的場景,詩人以父親口吻介紹來自英美的嬰兒用具後說:「尿布:中國的,/妳的哭聲也是中國的,/乖乖的妳睡在搖籃裡。」,在告別現代主義和西方精神後,當然嬰兒的哭聲也必然是中國的。

在東方/中國意識抬頭下,本土的源流必也來自於對岸大陸:「妳誕生在臺北市,/戶籍登記仍跟著爸爸,/臺灣省彰化縣鹿港鎮洛津里。/但爸爸必須告訴妳,/我們的祖籍遠遠的,/在福建的晉江。」同時,這段也顯現了1960、1970臺灣大規模工業化、都市化後臺北迎接了為數眾多的中南部移民的景況,多移居至中和永和、板橋新莊、三重蘆洲等地。同時,在國語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的時間,「受中文的中國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和來自「中國各地的小朋友」溝通,即使是講閩南語來自彰化鹿港的人為了要和「不同省份的同胞」溝通,都必須學習「國語」,「在無論那裡,/要記牢我們是堂堂正正,/脊樑挺直不亢不卑的,/中國人。」,或許我們可以將其影射至1970那個孤立無援的「中(華民)國」喊出「漢賊不兩立」後,詩人再一次的政治表態。

到了最後一段,詩全然得脫離了寫實的脈絡成為了一種召喚古老中國在此降臨的咒語,在此時此地吃、穿、睡、住、走的東西在現實上絕對不可能來自對岸,但詩不斷地利用排比寫著「那裡來」。唱搖著閩南語的囝仔歌,就能「讓古老的中國伴妳入睡」,詩人在寫實語境上加入了超現實的綱目,中國國族主義班師回朝,詩人在「中(華民)國」又一次面臨危急存亡之際的1970年代,讓梁啟超為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前傾頹的中國所寫的《少年中國說》再次搬屍回巢,即再現了:「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彊!」的乎吿,退出聯合國的中華民國在詩裡接榫了鴉片戰爭後的大清國的隱喻,此時回向寫實、中國/東方的詩作呼應了官方的意識形態,也不難想像為何後來這首詩能夠收入國文課本裡。

然而,此時其他作家的寫作,如鄉土文學論戰的「鄉土」時常回溯的是更遠大的古老中國,但那關於臺灣的寫作主題同時開始在1970萌芽,到了國文課本收錄這首詩的年代,那是在美麗島大審之後、黨外運動不斷衝撞威權體制、台灣意識論戰正在進行的解嚴前夕的1980,國文課本承載的意識形態也與當時的社會氛圍形成了一股強烈的對比。或許從今日來看這首詩並不真的有如此高超的詩的技藝,但這首詩確實也代表了在某個年代生在這座島嶼上的人,被國家所形塑的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
 
--
 
美編:佳郁
圖片:自繪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國立編譯館 #施善繼 #小耘週歲 #鄉土文學 #大中國主義

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只要我們有根 ◎蓉子

 


只要我們有根 ◎蓉子 

  

在寒冷的冬天 惡劣的氣候裏

翠綠的葉子片片枯萎

正似溫馨的友情一一離去 


我親愛的手足 不要傷悲  

縱使葉子們都落盡

最後就剩了我們自己── 


那光潔的樹身 仍舊

吾人擁有最真實的存在

──只要我們有根

只要我們有根 

  

縱然沒有一片葉子遮身

仍舊是一株頂天立地的樹

就讓我們調整那立姿

在風雨裏站得更穩

堅忍地度過這凜冽寒冬 

  

是的,只要我們有根

明春 明春來時

我們又會枝繁葉茂 宛如新生

 

--

◎ 作者簡介:

蓉子(1928年5月4日-),原名王蓉芷,江蘇省揚州人。因生長在基督教家庭中,又嗜讀中國古詩,因此詩風受到基督教聖詩與中國詩的影響。蓉子為藍星詩社重要成員,主持後期《藍星詩頁》及《藍星一九六四》的編輯工作。代表作品為《青鳥集》、《橫笛與豎琴的晌午》、《天堂鳥》等。(改寫自wiki)

--

◎ 小編 Y 賞析


第一週的主題是與讀者一起回顧當年「國立編譯館」的詩選週,雖然「國立編譯館」這個名稱在2011年正式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後,就算正式走入歷史了。年輕一輩的讀者或許對這個「國家圖書編譯機構」的來頭十分陌生,但你的父母輩肯定非常不陌生。因為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國立編譯館都是中華民國各級中、小學教科書的唯一供應者。在1999年訂立一綱多本的政策方向後,才正式開啟了解嚴後的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畢竟即使不論選文如何,掌握編選課本的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奪取歷史話語權的政治性展現。

 

即使具備了這樣的背景認知,我們仍然能回首過去,從這些當時選錄的詩看到許多時代有趣的蛛絲馬跡。如果將〈只要我們有根〉一詩略過時代與作者不看,很容易乍看之下誤以為這是一首帶有明確民族性(我親愛的手足)的鄉土詩,或至少是一種非常本土情懷的想像。從這點看來,也許能夠窺探藉由文字與寫作者的認知,感受到想像共同體的細微差異與更迭。蓉子寫的這首〈只要我們有根〉最早刊載於原載1979年8月23日的《聯副》報刊上,那我們自然就能透過這個時空背景聯想到:詩中的「凜冽寒冬」並不是一種對節氣的感嘆,更非目前的政治局勢,而是在當時社會極重要的歷史事件:中(中華民國)美斷交。 

 

因此,從某種層面而言,我們可以說蓉子這首〈只要我們有根〉非但不是鄉土詩,甚至還可以說是一首試圖談論外交(挫折的)詩:「縱使葉子們都落盡/最後就剩了我們自己──」但蓉子最後仍然以「只要有根」作為激勵,並以一種溫情婉約的(中華)民族呼告,淡化了其他「正似溫馨的友情」之外更深的政治脈絡。蓉子多數的詩都帶有中華文化的儒家面貌,並且包含了一種明確的規訓、教化精神,從她大多數的書中,都可以看到此類中國文化/中國民族性的內蘊。而這首詩也在1986年被收入當時的國中國文第三冊。 

 

如今,我們所期待「枝繁葉茂 宛如新生」的韌芽,大抵也早就不是當時的蓉子在那樣的時代環境所想像與認同的「根」了。但四十年後的現在,我們仍能回顧這些曾經在島上所發生的事件、文學、認同,然後繼續思考下一步明春或許會在哪裡。

 

--

美術編輯:佳郁

圖片來源:自繪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國立編譯館 #蓉子 #只要我們有根 #中美斷交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金門四詠 ◎李孟泉

 

金門四詠 ◎李孟泉

  

料羅灣:

 

一片滄海,

月照沙灘;

千古的浪潮,

沖蝕著,

這荒島的夢幻。

  

太武山:

似一位孤獨的老人,

望著海洋嘆息,

披一片風塵!

他經歷了

多少次興亡患難,

他咀嚼了

多少個寂寞酸辛!

  

古寧頭:

  

風雨悠悠,

隔海望神州,

一段雲山一段愁。

  

莒光樓:

  

壯麗輝煌,

千百個烈士的鮮血,

寫下了正義的史章;

那愛國的忠魂,

丹心不死,

看如今,佇立在前方,

仍然為苦難的國家,

朝夕守望。

 

--

 

◎ 作者簡介:

 

李孟泉(1917-1999),民國六年出生於遼寧省海城縣之書香世家,自幼即深具慈憫之 心;稍長,感人生短暫,世事無常,三界無安,遂懇慕真道,法號祥雲。年二十即發願茹素奉佛,顯出家之志,而就讀於長春般若佛學講習所,研習內典。早年曾任記者、教師,嗣因國難當頭,投身軍旅;爾後隨軍遷台,更感人生無常,世事多變,出家之志,常萌於心。歷經多番波折,終於民國五十年間,就台北市圓覺寺,依止上玄下妙大和尚為剃度師,圓其出家之願,時年四十五歲。法名會源,法號圓定,然和尚多以別號祥雲行世。同年並於基隆海會寺道源長老座下稟受具足戒。

(資料改寫自佛陀教育影音集成)

--

 

◎ 小編 淵智 賞析

 

此詩在1973年入選於國中的教科書,是最早收錄的一批現代詩之一。作者在此詩中提及了四個金門地景:料羅灣、太武山、古寧頭與莒光樓,考慮到其所面向的受眾年齡層是國中生,便可理解為何其語言會如此淺易。整體而言,要讀懂這首詩並不難,作者透過了簡短的語言,去描述當代人對於中國之於祖國的想像,從首段料羅灣的荒涼、次段中華民國的征戰艱難,三段反攻的寄望,到末段的戰士精神,都可顯現出對於故土失落的傷痛與悲憤。

 

而在文本之外,這首詩的選錄卻也反應了當下的民族觀,以及其所帶來的文學型態:反共文學,金門作為臺灣與中國對壘的前線,往往在書寫裡被植入了抗戰的責任,加上當地的戰地景觀被保留至今,從翟山坑道、古寧頭戰史館,到課本裡我們耳熟能詳的「毋忘在莒」石,對於地方性的書寫也往往無法脫於這些色彩之外。然而,隨著臺灣意識的生根與茁壯,這樣的認同卻也形成了一種弔詭,原先整天喊著要反攻的政權開始與其仇恨對象尋索和平,遷徙之地卻反而成為長居的歸宿。這卻也反應在我們的國文教育當中,現在的我們回頭來看這些作品固然會覺得荒唐,認為這種文學型態已然失去存在的意義,因而發出質疑,(之後的鄉土文學興起也反應了此一普遍性的觀感),但事實上,這卻也是屬於我們文學史的一部份,只是隨著時代變換,除了政權,似乎也有許多東西正悄悄改變著。

 

就像反共文學一樣,到了後代,我們如今崇尚的文學或許也會被視為陳舊、迂腐,而被時代所摒棄。因此,永遠檢視自己,意識到自己應該永遠嶄新,更應該是屬於你、屬於我,甚至屬於每一代寫作者寫作的課題。

--

 

美術編輯:佳郁
圖片來源:自繪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反共文學 #金門 #李孟泉 #祥雲法師 #金門四詠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被遺忘的課文新詩 ◎哲佑


被遺忘的課文新詩 ◎哲佑

一月的主題是國語課本詩選。接到這個主題時,做為國立編譯館時代的學生,我回想曾經上過的課文新詩,有楊喚〈夏夜〉、余光中〈車過枋寮〉、鄭愁予〈小小的島〉等名作,但彷彿也有一些如今已幾乎不再讀的作品。查了「教科書圖書館」線上資源,結果更令人吃驚:國立編譯館課文中,的確曾出現許多令人詫異的作品與作者。這些人、這些詩篇,如今看來在台灣現代詩的發展上並不太重要,卻能一度佔據官方教育的選文,究竟是為什麼?是文學標準隨時代而易,還是這些詩篇有額外的教育意義,而當時的教育理念,有著時代的侷限,甚至傷痕?另一方面的發問是,這些詩作對於台灣一代人的詩歌閱讀鑑賞能力真的有幫助嗎?嚴苛一點的來說,如果台灣的詩歌閱讀始終難以普及,能不能將過往的選文教材視為一個原因?

  

本周選了六首曾經在國中課文(或課文補充教材)中出現,但如今可能在現代詩發展的討論上,已不受注目的作品。之所以聚焦國中,是因為當時國中是義務教育。部編版課文也經過了不少變遷,希望本週的選詩能與不同的讀者共鳴,勾起不同世代人們的回憶。這些詩作有:

  

李孟泉〈金門四詠〉  1973國中國文第四冊

施善繼〈小耘週歲〉  1983國中國文第五冊

蓉子〈只要我們有根〉 1986國中國文第三冊

上官予〈一隻白鳥〉 1989 國中國文第五冊

魯蛟〈翠玉白菜〉 1997國中國文補充教材

梁雲坡〈射手〉 1999國中國文第四冊

※年代僅表示該年課本有此文,無法確定課文存在的時間起訖。

--

美術編輯:佳郁
圖片來源:自繪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國立編譯館 #國中課文 #新詩教育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穿越時空的|國語課本詩選 ◎主編 鄭守志&全糖


一月|穿越時空的|國語課本詩選

◎主編 鄭守志&全糖

第一次接觸到新詩,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如果你的答案也是「國語/國文課本」的話,不妨也試著回想,在課堂上帶來了怎樣的感受?那是引領你通往幻麗世界的入口嗎?抑或是因為被迫熟記其脈絡而感到不耐?(有時甚至連課本的註解都令人感到牽強)又或者,作為現代文學的一環,每每被老師以各種理由直接略過,只好自行埋頭苦讀好應付考試?


而回想起課本上的詩,你首先想到的是淒美且膾炙人口的〈錯誤〉與〈一棵開花的樹〉嗎?或是在雪地中傲然颯爽的〈狼之獨步〉?在浩瀚天空中茫然追索的〈雁〉?是整齊有致的〈再別康橋〉嗎?又或者是生動活潑,讀來令人會心一笑的〈夏夜〉呢?


無論第一次在課本中,看見這種前所未見的文體,因而開始認識所謂「新詩」的瞬間,之於你是怎樣的回憶,這個月的主題,都將值得你有所期待。


我們將讓你看到,貫串了過去與未來,穿越時空、超乎想像的「國語課本詩選」。


在一月的國語課本詩選中,你可能會看見幾乎被遺忘的過去,透過一些如今已經不再選入教材中的詩作,窺見局部的時代;你可能會看見不曾想見的此刻,一些你以為早已透過課本熟悉的詩人,如今或許正創作著迥然不同的作品;除此之外,你還將看見我們所提供的未來想像,在尚未能真切看見的數十年後,又將有哪些詩人與詩作,值得被納入語文教育的一環?


在這嶄新的月份,就讓我們陪著你一起回首過往、發現此刻,並展望未來。


--

美術編輯:佳郁
圖片來源:佳郁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語文教育 #回首與展望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一月 ◎羅智成


 一月 ◎羅智成


一月 顏色尚未發芽

候鳥在濕地過冬

烏魚在海峽迴游

我頂著潮濕的東北季風

沿太平洋邊的沉降岸海岸

返航 向妳溫暖的臂灣


鹹鹹的雨水撲打在

山壁和車窗上

也撲打著冰涼的視野

視野之外 島嶼北端

妳遲遲未眠的湖盆城市

正遭受蒙古高原冷氣團

政治躁鬱與經濟疲軟的侵襲

孤立如黑雲環伺的圍城

諸神鬥氣下的特洛依


視野之外 記憶北端

城市的夜景依然安逸

潮濕路面的車流

無處躲雨的空氣

使得聽覺黏黏膩膩

流動的光影

頻仍的動靜

妳遲遲未眠的湖盆城市

是最低劑量的慰藉與耽溺


遠遠的記憶北端

那輕輕呼吸的燈光

像直接長在河床上

建築物的剪影上

關不掉也澆不熄

除非

拉起妳長髮的簾幕……


鹹鹹的雨水撲打在

島嶼漫長的冬季

我站在被陰雨浸透的窗前

駕駛著滿屋子的思緒

希望盡早通過這無止境的

荒涼季節


但是這荒涼的季節好像

直接長在河床上

建築物的剪影上

要離開它

只有轉身像妳

溫暖的臂灣

 

--

  

◎作者簡介

羅智成,詩人、作家、媒體工作者、文化評論者。

台大哲學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碩士、博士班肄業。著有詩集《畫冊》、《光之書》、《泥炭紀》、《傾斜之書》、《寶寶之書》、《黑色鑲金》、《地球之島》等。

 

--

  

◎全糖賞析


詩人羅智成的這首〈一月〉收錄於《地球之島》中,這本詩集可以分為兩部分,下半部分的詩題是〈一月〉、〈二月〉……〈十二月〉,總共十二首詩,每個月份都可以見得詩句使用當月的天氣、自然景觀,例如一月這首詩的「蒙古高原冷氣團」、六月的「鳳凰花」、八月的「蚊帳」,讓閱讀的過程彷彿一同經歷一年份的跨度。


而除了自然的變化外,這十二個月也串起了一個深情故事,詩中「返航 向妳溫暖的臂灣」的「妳」在每個月份,都會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在一月十妳是溫暖的臂灣,二月時「妳冰冷的腳丫頂住我的腿肚」,春初的月份,都用描寫天氣雖寒冷,但互動親密感情溫暖。


而三月開始這段情感有了變奏,「聽說妳要回來/臨時又決定不回來了」,詩句描寫我們的今年遲遲未能開始,或許是因為去年,或更早之前的惦念沒能結束。而到八月,「妳掀開紗網/俯身看我/但我卻急著離開這/發炎暖化的地表」更進一步關係的遠離,冬日時的體溫,在夏日成了汗水黏膩。


最後在十二月的詩句,詩中在佈滿霧氣的火鍋店,詩人感嘆說:「我悽愴想起她已許久沒有音訊了」,親暱的「妳」的稱呼,變成了「她」,兩人也以斷開音訊作為《地球之島》整本詩集的結束,令人有點悲傷。


但在詩人筆下,我們日常的小小感情互動,吃火鍋、蚊帳、麵包店買麵包,這些稀鬆平常的事情,與島嶼和季節,甚至地球連結,讓整首詩的敘事框架巨大,以詩為載體,給人彷彿像是浦澤直樹《20世紀少年》的時代切片感,而雖然結局悲傷,但「月份」和「季節」的元素,彷彿也預示一切都會輪迴重來。


到了一月,又是新的開始,傷害都會過去,熟悉的溫暖,都會再次以新的姿態回來。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新年快樂 ◎林達陽


 新年快樂 ◎林達陽

 

「S,新年快樂。剛在人群裡看過跨年煙火,美則美矣,生命裡的花火不知道是被點燃了,還是已經消逝。那是一樣的嗎?在人潮的推擠中高喊新年快樂的經驗還是美好得令人發熱。惟有瘋狂是真實的。我現在仍隨捷運車廂在地底搖晃著,好像醉了但應該沒有,只是話有點多。傳訊給妳只是想分享讓妳知道。希望妳快樂,希望我能是妳的快樂。」

 

--

 

◎作者簡介

林達陽,屏東出生,高雄人。雄中畢業,輔大法律學士,國立東華大學藝術碩士。

曾獲三大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

(摘自作者簡介)

 

--

 

◎全糖賞析


〈新年快樂〉出自林達陽的《慢情書》,在出版定位上其實是散文集,但內容如此適合今天,且充滿詩意,所以還是選擇這篇作品分享與賞析。


《慢情書》整本散文都是以「S,……」開頭,讓讀者彷彿在閱讀書信,信中渡過雷雨、中秋、新年等等情境,能感受作者對S深切的情緒,有懊悔,有致歉,但更多的是存粹的愛,只有別於沒有在S的稱謂前加上「親愛的」。


而〈新年快樂〉文字平實而微醺,今年防疫跨年,相信大家無論怎麼渡過,實體或網路,都能感受那種迫不及待,向家人、朋友、愛的人們,打通電話傳訊息,道聲簡單的新年快樂,在跨年煙火的聲響結束前,街頭巷尾。這時我們是寫信的人,也可能是收信的S。一切年度的渡過都不容易,接下來是全新開始的興奮,就如同作品中描寫的生命花火點燃,死與新生並存。


新年的魔力是瘋狂的,甚至我們願意擁抱牽手陌生的人群,高喊新年快樂,到肺腔共鳴震動。


現在屬於煙火的夜晚過去,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第一個想說「新年快樂」的S是誰呢?


附帶一提,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們,就是小編的S喔!


新年快樂,歡迎一起共同新的一年,很愛你們,像願意為你每天讀一首詩那樣愛。


#2021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