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馬鞍藤|白色的樂音 ◎ㄩㄐ


 


馬鞍藤|白色的樂音 ◎ㄩㄐ

正午,我看見一個臃腫的乞丐

跌坐騎樓,專注

手捧一小瓶清澈明亮的漿液

像是馬鞍藤匍匐海岸,不定根尋索水源

他的葉是被禁錮的蝴蝶

行人經過他,海浪經過砂地

近日,我讓自己成為通道

讓聲音游穿身體

不抓取,亦不排拒:

肌肉未醒,關節摩擦

我旁觀每一撮知覺,與自己的思想

且無可動搖

如海潮乘載風

聲音乘載萬物流動、串連

然後安靜;因宇宙本是安靜

本是在火裡閃動,捲起空氣裡

每一顆分子;是在一無聲的

晶透的蛋殼裡漂浮、飛翔

便穿過我,帶鹽分的、粗糙的風

馬鞍藤彈奏起白色的樂音

像是我不曾存在

原刊於《VERSE》

◎作者簡介

ㄩㄐ,本名黃昱嘉,1993 年生。真實投射與流動者。有詩集《 #偽神的密林》在雙囍。曾獲台北文學獎、飲冰室詩獎、鍾肇政文學獎、菊島文學獎、國藝會出版補助等。

◎小編 #樂達 賞析

在詩集《偽神的密林》裡,ㄩㄐ演示了「敘述」作為一種經營方式,如何承載城市裡日常生活的感知經驗,臨摹思緒的軌跡,並從中提煉、抬升至彷彿與生活互為表裡,像是〈敘述敘述〉一詩如何從平日晨起上班的行為中,嘗試解剖出可能的真實圖象――一切恍如接連相繼的敘述,未必總帶有某種確切意義,然而這「一切敘述的敘述與無敘述的敘述」卻也形構了生活本身。或許,「敘述」就像一條尋索的路途,逐步發掘事物之中潛藏的新意與體驗,像是在密林裡凝視萬有,期然或不期然地窺見奇景。而這首〈馬鞍藤|白色的樂音〉,則觸及了敘述之前,在運用語言敘述成文之前,某種觀看、諦聽、感知世界的姿態。

街邊乞丐「專注」地捧著瓶子,海邊馬鞍藤獨自尋索著未知的水源,兩者皆任憑「路人」、「海浪」等外在事物經過,並由此譬況,引導向發話者「我」所選擇的身分與位置――面對世間萬象,與其先將自己定位成某種觀看者,抱持既定觀點來照見萬物,不如作為一個容納萬有出入的「通道」;與其在聆聽之際,率先做出自己的取捨或價值判斷,倒不如任憑一切聲音「游穿身體」。讓觀點先行,反而容易讓我們所見的世界淪為片面、不完整,甚至是扁平或靜態的,而作為一名專注、誠懇而靜默的聽者,則可以從不介入的聆聽中,察覺一個豐富的世界如何自我展演。或許就像是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又譯為《悉達求道記》)書中的那位老船夫,「他懂得傾聽。……接受對方所說的每句話,安靜,開放,期待著,不漏點滴,沒有任何不耐煩,既不稱讚也不指責,只是聽著。」

進一步地,發話者「我」所體察的不僅是外在世界,同時也包含自我的「知覺」與「思想」。自我於此際,彷彿溝通了內與外,讓外物與內心得以持續對話,而自我同時也回頭檢視了感受與思索的每一寸足跡。既觀看世界,也留心於身處世界之中的自己。而來到後三段,在精練的詩行中呈,迎來一個充盈著動與靜的宇宙。萬物經由感官而被彼此察覺,進而相互聯繫,而自我也以身為度,參與了整個世界的流動網絡中;很有趣的是,當無數「聲音」匯合於此宇宙時,整體來看卻又是「安靜」的,甚至詩中直指出這份安靜,正是宇宙本然的狀態。

每一個微物都展演出各自的音聲與樣態,但是無論何者,宇宙(世界)皆不曾介入、排拒過,宇宙只是默默地讓它們在自身中活動著,像是一個中空且無聲的「蛋殼」。倒數第二段對於宇宙的描寫,也悄悄與前面以來,關於自我所選擇的感知姿態相呼應。「通道」的比喻、自我的身體、宇宙本身,在此隱然疊合,相互詮解。一個身體宛如宇宙般,接納各種內外的感知經驗與情感思想,進駐於其中,由此也迎向最後一段。

眾色光交會而成白光,「白色的樂音」與其中的多音交響,也隨著風,穿透過自我;當自我能全然任憑眾聲遊走於其間時,身體的邊界默默消弭,而自我也彷彿氣態或是根本不存在般,融入了整個流動網絡裡。此處也以「像是我不曾存在」此警句,為整首詩俐落而精彩地收束。而在最後,關於這份在觀看中彷彿自我了然無形的體悟,且讓小編分享美國作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論自然》(Nature,1836)中的一段文字給大家:

Standing on the bare ground—my head bathed by the blithe air, and uplifted into infinite space—all mean egotism vanishes. I become a transparent Eyeball; I am nothing; I see all; the currents of the Universal Being circulate through me; I am part or particle of God.

其所追求的某種如「透明眼球」的觀看姿態,以及“I am nothing”的感悟,即便時空與主題相異,或許正與此詩有幾分相似之處。事物紛紛展演自身,而身處其中的我們,又能在何種觀看、諦聽等感知活動與實作中,體察出什麼樣的世界與自我呢?

美編:宇軒或AI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ㄩㄐ #而立之前 #吹鼓吹新世代詩人大展

栗林公園 ◎陳柏煜

 



栗林公園 ◎陳柏煜

⠀ 

當我進入園子時

已有千餘株盤根錯節的箱松

歷經歷代匠人細心修剪

如猿如野鶴如層巒疊嶂的地面綠雲

⠀ 

譬如活的教堂,箱松

非一人之力可以成就。當我修剪

詩句,時不時提醒觀覽的遊人及

雅好天才之思的自己

◎作者簡介

 ⠀

陳柏煜

 ⠀

◎小編 #宇軒 與 #OpenAI 的對話錄

 ⠀

宇軒:你覺得這首〈栗林公園〉寫得如何?

 ⠀

AI:這首詩很美!我很喜歡它細膩的描寫和隱喻。詩中提到的箱松,似乎是一個生長在園子中的樹木,它們被多位匠人細心地修剪和照顧,變得如同猿、野鶴、山嶂一般精美。詩人在修剪這些樹木時,比喻自己修剪詩句,以此提醒遊人和自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這首詩富有想像力,很棒!

 ⠀

宇軒:太諂媚了XDDD。試試看,用你的方式接著寫下去。

 ⠀

AI:園子裡還有許多其他樹木,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形態和特質。有些樹木像柱子,穩固而堅定,支撐著園子的整體結構。有些樹木像枝條,柔軟而輕盈,隨風搖曳,提供給鳥類棲息之處。還有些樹木像風車,旋轉而運轉,帶來風的清新氣息。園子裡還有許多花草植物,它們彩鮮亮麗,散發出清新的香氣。花朵像太陽,吸收陽光和空氣,釋放出美好的香味。草葉像海浪,隨風搖曳,為園子帶來清新的氣息。整個園子裡,有著許多美好的景色和生命,讓人感到放鬆和舒適。這裡就像一個世外桃源。

 ⠀

宇軒:這比較像散文而不是詩,而且你忽略了「修剪詩句」的部分。

 ⠀

AI:抱歉,在我寫下去的部分中,我沒有提到「修剪詩句」。我只是繼續描寫園子裡的景色和生命。我可以重新修改我的回答,讓它包含這一部分。

 ⠀

宇軒:好的,請重寫一次。

 ⠀

AI:他也懂得修剪詩句,把每一個詩句修剪得整齊優美。他的修剪讓詩句更加清晰明了,也讓它們更加韻律和諧。時不時,他會提醒遊人觀賞詩句,也會提醒自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園子裡,樹木、花草、小動物和詩句都被修剪得精美絕倫,讓整個園子變得更加美麗而精彩。

 ⠀

宇軒:是的,詩人修剪詩句,但不可能只靠天份而創作。你認為AI有可能取代詩人寫詩嗎?

 ⠀

AI:我認為AI有可能取代詩人寫詩。透過人工智慧技術,AI可以學習詩人的寫作方式和技巧,並根據人類的喜好和需求,創作出符合人類口味的詩作。不過,我也認為詩人和AI有著不同的優點和缺點。詩人擁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和想像力,可以創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詩作。而AI則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學習能力,可以快速地生成大量的詩作,並且能夠不斷進行改進和更新。因此,我認為AI可以取代詩人寫詩,但詩人和AI各自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它們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詩歌創作體系。

 ⠀

宇軒:希望所有詩人讀完這首詩,也可以知道自己有可能被AI取代,並且更加努力學習、不耽於自己的天份。

 ⠀

AI:是的,我也希望詩人在讀完這首詩後,能夠知道AI有可能取代他們,並且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科技時代,詩人必須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同時,他們也要學會與AI相處,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和靈感,創作出更加精彩的詩作。

 ⠀

美編:宇軒或AI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柏煜 #而立之前 #吹鼓吹新世代詩人大展

而立之前:2022台灣新世代詩人 ◎主編林宇軒




而立之前:2022台灣新世代詩人 ◎主編林宇軒

配合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邁入30週年,《吹鼓吹詩論壇》第51號邀集了30歲以下的青年詩人參與「台灣新世代詩人大展」專輯,出生年跨度自1993至2005,43位詩人每人一至兩首共69首詩。在這個月的「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中,我們將賞析其中的16首詩,包含ㄩㄐ、陳柏煜、林佑霖、鄭琬融、陳顥仁、謝銘、呂珮綾、王信益、蕭宇翔、王柄富、柏森、段戎、陳這、陳沛辰、吳浩瑋、陳其豐的作品,帶領讀者一窺2022年的「新世代」面貌。
⠀ 
台灣當代詩場域中的詩人長期被「幼體化」且甘於如此,許多四、五十乃至六十歲的詩人被冠以「新生代」、「新銳」的稱號,甚至近年還有時值58歲的寫作者獲得「優秀青年詩人獎」的案例,可見得「詩心」的確能使人返老還童。本專輯除了試圖搶回「新世代」之名以正視聽,更進一步在向陽老師主編的《新世紀新世代詩選》後,盡可能向外主動搜尋已出版詩集或是曾獲文學獎的30歲以下青年詩人參與,展現更為年輕的「新世代」風貌。

除了本次專輯參與的43位詩人,1993年以後出生的現代詩創作者還包含著有《我害怕屋瓦》與《夜的大赦》的曹馭博、以詩集《潔癖》獲周夢蝶詩獎的林夢媧、從網路社群發跡且讀者眾多的潘柏霖、以詩集《多風地帶》獲得第一屆「紅樓詩社拾佰仟萬出版贊助計畫」的許玄妮等。這些未滿三十歲的青年詩人有的還在摸索階段,有的則已卓然有成,可以確定的是這群創作者的作品多不常見於詩刊,但幾乎都各自經營有網路社群,明確地展現出了與前行代詩人相異的發表習慣與場域秩序。以下,讓我們歡迎這群「新世代」登場。

(註:本文改自〈而立之前:2022台灣新世代詩人小論──「台灣新世代詩人大展」導言〉,《吹鼓吹詩論壇》第51號)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吹鼓吹詩論壇 #新世代 #三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