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地帶 ◎ 楊牧
一
那是一個寒冷的上午
在離開城市不遠的
蘆葦地帶,我站在風中
想像你正穿過人羣——
竟感覺我十分歡喜
這種等待,然而我對自己說
這次風中的等待將是風中
最後的等待
我數著陽台裏外的
盆景,揣測榕樹的年代
看清晨的陽光斜打
一朵冬天的台灣菊
那時你正在穿過人羣
空氣中擁擠著
發光的焦慮
我想阻止你或是
催促你,但我看不見你
我坐下摩挲一把茶壺
觸及髹漆精緻的彩鳳雙飛翼
和那寓言背後的溫暖
滿足於我這個年紀的安詳
我發覺門鈴的意像曾經
出現在浪漫時期,印在書上
已經考過的那一章
我翻閱最後那幾頁
唯心的結構主義,懷疑
我的推理方式是不是
適合你,祇知道我不能
強制你接受我主觀的結論
決心讓你表達你自己
二
決心讓你表達你自己
選擇你的判斷,我不再
追究你如何判斷
你的選擇,歲月
是河流,忽陰忽陽
岸上的人不能追究
閃爍的得失
甚至我必須
向你學習針黹
一邊鉤毛線一邊說話
很好很閒適的神色
祇是笑容流露出
些許不寧,有時
針頭扎疼了纏著線團的
食指:是的你也和我一樣
強自鎮靜的,難免還是
難免分心
那是一個寒冷的上午
我們假裝快樂,傳遞著
微熱的茶杯。我假裝
不知道茶涼的時候
正是彩鳳冷卻的時候
假裝那悲哀是未來的世界
不是現在此刻,雖然
日頭越升越高,在離開
城市不遠的蘆葦地帶
我們對彼此承諾著
不著邊際的夢
在比較廣大的快樂的
世界,在未來的 遙遠的世界
直到我在你的哭聲中
聽到你如何表達了你自己
我知道這不是最後的
等待,因為我愛你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xaosqueen (@pixabay)
--
◎小編利文祺賞析
〈蘆葦地帶〉為一首情詩。地點是敘述者現處的城市小房間,和對方所處的蘆葦地帶。敘述者想像對方走向自己,並感到歡喜、興奮,彷彿「空氣中擁擠著/發光的焦慮」。在這漫長的等待裡,他將思緒、情感開始具體化,茶壺的彩鳳雙飛、門鈴意像,這些物件建構出思念的房間。如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提到:「對遠方的情人的思念成了一種積極的活動,一樁正經事;從中衍生出許多虛擬情境。」我認為,在這樁積極的思念裡,那虛擬的時空為等待的時間,它是直線性的,與經由思緒與想像,透過物件(如茶壺、門鈴)而衍伸出的空間感,交織成完整的時空(spacetime)。
分手的原因,是在這段感情,敘述者過於要求,渴望對方同自己所愛、所厭惡。敘事者並拒絕傾聽對方真實的想法。這樣的強迫性可以從如一開始的細節所見,當對方來臨時,主角只想要「想阻止你或是/催促你」,不管是「阻止」或「催促」,皆是強制將自己心意放在對方身上,減少對方自由,也或許傳達了他對細節的要求,必得何其所願。因此,這樣緊張、窒息的關係預示了分手。
在詩的後半,敘述者學習到以尊重對待彼此:「懷疑/我的推理方式是不是/適合你,祇是知道我不能/強制你接受我主觀的結論/決心讓你表達你自己」。他也試著給對方自由:「決心讓你表達你自己/選擇你的判斷,我不再/追究你如何判斷/你的選擇」。甚至,他決定放下自我,去理解她,向她學習:「甚至我必須/向你學習針黹/一邊鉤毛線一邊說話/很好很閒適的神色」。然而,愛情的裂痕早已產生,即便當下的了悟也無法彌補,只能走向最後的分手。這樣的分手,卻也因為對彼此更加地瞭解,而顯得更加悲傷、不捨:「我假裝不知道茶涼的時候/正是彩鳳冷卻的時候/假裝那悲哀是未來的世界/不是現在此刻」。在這樣最難過的時刻,敘述者將悲哀屬推到遙遠的未來,甚至他們承諾著美好、廣大的夢,夢中他們能夠表達彼此,有自由,也能再續前緣。
這卻是不可能的。敘述者道:「直到我在你的哭聲中/聽到你如何表達了你自己」,表達了最後「聽到了」對方,完全的體認對方,然而也暗示了前緣難續。詩最後將當下「等待」情人的來到,往未來延伸到更抽象、屬於一輩子的等待,然而這樣一輩子的我愛你,已經成熟,不再給予限制,而是理解,給予更多的自由。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thoughts and interpretation. I like this poe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