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最美的形式給予酒器 ◎鄭愁予

 

(小編附註:感謝讀者來信指正,以上賞析詩作為「朗誦會版本」與詩集《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版本不同,「朗誦會辦本」詩作中之「嫢」按字義應為「鬹」表酒器,惟目前並未有該版本可供確認,是詩人原初寫作即使用「」字或賞析者轉錄錯誤。本文文末已附上詩集之版本可相互參照。)

酒 是李白的生命
   滌蕩千古愁 留連百壺飲
 酒 是杜甫的情誼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離呼取盡餘杯
於我 酒卻是自然
我飲著 靜的夜 流於我體內
我已回歸 我本是仰臥的青山一列


所以酒是天井的淳水
一圈星子圍著汲取
酒是長河的源泉
大海從千里外伸手牽引
酒是一杯自然
樵也飲 漁也飲 書生也飲


因之 啊 最美的形式給予酒器
之為卣兮 換大斝
之為爵兮 易高壺
之為鐏空 人月對飲
之為嫢滿 蛟龍爭吸
之為革囊 攜劍客江湖落拓
之為葫蘆 攜游仙雲山耍戲


那末 啊 最美的顏色給予酒
飲晴空之深湛
啜霞空之艷瀲
是化了的羊脂與雞血
是琥珀美目之泫然
啊啊! 最美的情操給予飲酒的人   
     「好漢剖腹來相見
    飲哪!杯底不可飼金魚!」
而 最美的回憶
 (哎 最美的自己)
給予
微醺
微醺是枕著山仰臥 全身成為瀑布
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 右手八指操琴
微醺 抬頭滿天珠璣的燈
   低頭滿座巧笑的美人
微醺就是微醺
環顧左右 想要一個個地吻過去


--


◎作者簡介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1933年在山東濟南出生。早期詩作有濃厚的家國之情、隨處可見流放意識;70年代後的詩風依舊婉約,更擅長形象的描繪,敘述較為口語化、散文化,具有古典魅力。寫作中心圍繞在「傳統的任俠精神」及「無常觀」。著有《鄭愁予詩集Ⅰ》、《鄭愁予詩集Ⅱ》、《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


--


◎小編ccy賞析


此酒詩原收錄於《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特為1989年12月25日及31日國家劇院「新詩吟」而寫。2006年時,在德國國立波昂博物館之中國出土漢唐文物展覽詩酒朗誦會上,鄭愁予將詩改寫成此版本。


首段先藉由李白、杜甫與酒之關係引出「我飲著/靜的夜/流於我體內/我已回歸/我本是仰臥的青山一列」展現出酒對自己來說就是「自然」,飲酒時身心回歸到一種輕盈與原本的樣子。第二段接續著這樣自然的流動性,以「天井的淳水」與「一圈星子」、「長河的源頭」與「大海」為喻,透過強烈的畫面感來寫出酒對任何角色、任何職業,都擁有一種純粹的魅力。


二、三段則寫出品酒、賞酒過程的美。先從酒器開始,描述了各種時期出現的酒器,同時點出酒之美是超越時間的,不同朝代都有自己最美的一種形式;再寫酒的樣貌,是吸收了大自然中最精華的部分,一種透明而耀眼的存在;還寫出了飲酒時的情操:「好漢剖腹來相見/飲哪!杯底不可飼金魚!」此句源自於呂泉生先生於1949年4月18日發表的歌曲〈杯底不可飼金魚〉,呂泉生有感於「二二八事件」,藉由此歌曲隱喻希望台灣各族群可以一起喝杯酒,一飲而盡,化解彼此的仇恨。回到此詩,同樣可以表現對飲之人的氣度,是那麼美麗而乾淨的。


最後「最美的回憶/(哎/最美的自己)/給予/微醺」貫穿整首詩的自然感,以一種醉醺醺的節奏來寫出自身狀態,在那樣的旋轉與酣悅中,「抬頭滿天珠璣的燈/低頭滿座巧笑的美人」是使用虛筆強化詩人內心所見之實,而「微醺就是微醺」,如此絕對而直覺性的,「環顧左右/想要一個個地吻過去」飲酒過後的世界是那樣美麗,讓人想要更靠近、更瀟灑一點,也展現出詩人古典而爛漫的情懷與靈魂。


-- 
 
美術設計:ccy
圖片來源:方少宏:henry_fang5115
【2024年3月更新】(林宇軒)
感謝讀者來信指正,以上賞析詩作為「朗誦會版本」與詩集《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版本不同。「朗誦會辦本」詩作中之「嫢」按字義應為「鬹」表酒器,惟目前並未有該版本可供確認,是詩人原初寫作即使用「」字或賞析者轉錄錯誤。以下為詩集(1993)之版本:
 
 酒 是李白的生命
   滌蕩千古愁 留連百壺飲
 酒 是杜甫的情誼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乎取盡餘杯
於我 酒卻是自然
   我醉著 靜的夜 流於我體內
   我已回歸 我本是仰臥的青山一列
 
所以 酒是天井的淳水
   一圈星子圍著汲取
   酒是長河的源泉
   大海從千里外伸手牽引
   酒是一杯自然
   樵也飲 漁也飲 書生也飲
 
所以 最美的形式給予酒器
   之為卣 之為斝 之為葫蘆 之為囊
   最美的顏色給予酒
   飲晴空之深湛
   啜霞空之艷瀲
   是化了的羊脂與雞血
   是含淚美目之微褐
   最美的情操 給予飲酒的人   
   「好漢剖腹來相見
   飲哪!杯底不可飼金魚!」
 
 而 最美的回憶
   (哎 最美的自己)
   給予
   微醺
 
   微醺是枕著山仰臥 全身成為瀑布
   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 右手八指操琴
   微醺 抬頭滿天珠璣的燈
      低頭滿座巧笑的美人
   微醺就是微醺
   環顧左右 想要一個個地吻過去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重有感 ◎周夢蝶



之一

信否?有你的,總是有你的——

曾因羞憤而自殺的香魂
嬝嬝,自深井中逸出
再世又再世為人之後
天轉路不轉,芳名依舊金釧
果後果,因中因,緣外緣
如是如是如是
花雨中,世尊以微笑宣說

有你的,總是有你的!
不信?滿園的秋色
一樹的棗子
為甚麼?只紅了你一個
欸,只單單紅了甜了銷魂了
你一個


之二


一切之一


信否?有你的,總是有你的——


曾因羞憤而自殺的香魂
嬝嬝,自深井中逸出
再世又再世為人之後
天轉路不轉,芳名依舊金釧
果後果,因中因,緣外緣
如是如是如是
花雨中,世尊以微笑宣說


(昨佛今佛後佛一口如是說)
你是你的一切


——你是船
你是帆是桅是橹也是舵
 是乘船
也是造船人


海天與風濤,遠夢與歸期
彼岸到時
惻惻:恰是此岸
離恨初生
攬衣欲上時


之三


久久,或更久於久久以前
是誰?偶爾拋下這句
稗子似的誓言
今夜,在那人的指尖上
開花了


花紅似血。汩汩的
不出聲的流著


曾經射殺無數天下人的眸子的
亦曾為天下無數人的眸子所射殺
生生世世生生
那人的指尖
欸!生生世世生生
鳳仙花的憂愁


之四


天把樓梯高高的舉起來


樓梯把窗
窗把枕頭
枕頭把夜
夜把一鬈香夢沉酣的黑髮
高高的舉起來


直到高過了屋頂
連煙囪甚至連絕望
都飛不上去的


--

◎作者簡介


周夢蝶(1921-2014),本名周起述,生於河南,長居台灣。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開始在臺北市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成為當時臺北重要的藝文街景之一。作品深受佛學影響,並喜愛用典,引禪意入詩以感悟現實。詩集著有《孤獨國》、《還魂草》、《周夢蝶世紀詩選》、《約會》、《十三朵白菊花》等。


--


◎小編ccy賞析


此篇作品收錄於《約會》一書,《約會》中的詩作多數內容在與物約會的過程中自我對話,而〈重有感〉能看見濃厚的周夢蝶作品特色,以佛學與典故婉轉表現出自身內心感知。


之一從首句「信否?有你的,總是有你的——」到中段「有你的,總是有你的!」,表現出情緒與意念的強化,並藉由紅樓夢中角色「金釧」典故為基底,「再世又再世為人之後/天轉路不轉,芳名依舊金釧」以輪迴觀念寫出佛學中的因果和緣,但詩人自身彷彿能看見「花雨中,世尊以微笑宣說」:「如是如是如是」告訴自己就是這樣啊,在微微的慌張與拉扯中有個乾淨而平靜的力量慢慢轉變自己的心靈,儘管是「欸,只單單紅了甜了銷魂了/你一個」,也能穩穩的微笑。


「果、因、緣」作為詩眼也串起了之二和之三的內容。


之二直接地點出了佛學如是說,再以船、造船人、乘船者的關係寫「你是你的一切」而在上岸時傷感、「離恨初生」;之三則以西方典故來加深前述之因果觀念:受冤的仙女流浪到人間,已經精疲力盡,臨死前她許下心願,希望能重拾清白,死後她變成鳳仙花,只要輕輕一碰果實馬上就裂開,彷彿迫不及待的要人看清。還有那「曾經射殺無數天下人的眸子的/亦曾為天下無數人的眸子所射殺」更與之二的例子呼應,好似能看見一朵鳳仙花,生生世世地開花迸裂、不停地流著血紅的淚。


果、因、緣之外,可以更專注於詩人本身的心境轉變。余光中在《井然有序》一書中提到:「從大多數作品看來,其主題不外是生命的觀照、愛情的得失、剎那的相知、遙遠的思慕、靈肉之矛盾、聖凡之難兼。敘事詩多用第三人稱,抒情詩多用第一人稱,但是情詩、抒情詩中最隱私的一種,卻多用第二人稱。」周夢蝶在之一、之二使用了第二人稱書寫,是一種敘事,更像是與自己對話、一種了解、一種說服。
  
如果說前三則的情緒是面對萬物的孤獨感與靈魂裡蔓延的堅定在相互拉扯、補足,到了之四,便是歷經了前三則的心情轉折之後,給予自己的回覆。末則表現出自身的輕盈與沉重,因為「天把樓梯高高的舉起來」,高的那麼高,但絕望很重,所以那是「直到高過了屋頂/連煙囪甚至連絕望/都飛不上去的」,也因為它高的絕望飛不上去,在這樣的回覆裡,淡淡地包含了一種期待。


-- 
 
美術設計:ccy
圖片來源:ccy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逍遙遊 ◎周夢蝶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 ——莊子


絕塵而逸。回眸處
亂雲翻白,波濤千起;
無邊與蒼茫與空曠
展笑著如回響
遺落於我蹤影底有無中。


從冷冷的北溟來
我底長背與長爪
猶滯留著昨夜底濡濕;
夢終有醒時——
陰霾撥開,是百尺雷嘯。


昨日已沉陷了,
甚至鲛人底雪淚也滴乾了;
飛越啊,我心在高寒
高寒是大化底眼神
我是那眼神沒遮攔的一瞬。


不是追尋,必須追尋
不是超越,必須超越——
雲倦了,有風扶著
風倦了,有海托著
海卷了呢?堤倦了呢?


以飛為歸止的
仍須歸止於飛。
世界在我翅上
一如歷歷星河之在我膽邊
浩浩天籟之出我脇下……
 
--
 
◎作者簡介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1920年生,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後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起在臺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專賣詩集和文哲圖書,並發表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作品受佛法影響,喜愛用典,並以自我靈魂為起點,引禪意入詩,感悟現實的真諦。2014年5月1日病逝於新店慈濟醫院,享壽94歲
 
--
 
◎小編朱豈鈺賞析
 
本詩取材自莊子的〈逍遙遊〉,周夢蝶以文字勾勒出一幅寬闊的意象,和一隻衝天高飛的巨大鵬鳥,詩中充盈著一股沖天的逍遙之感,彷彿帶著讀者和鵬鳥一起遨遊天際、遊於詩建構的世界。


首段開篇,詩人就鋪排出了逍遙遊的圖景:絕塵而逸的鵬鳥,回眸所見是翻湧的雲海與波濤,起手就將詩檯向高飛的境地;接著第二段,詩人將鏡頭拉近,近至鵬鳥的背與長爪,甚至可以看見其上濕潤的水氣,彷彿觀看的人此刻也隨著鵬鳥,一同高飛而上,然後,隨著「陰霾撥開」、「飛越啊,我心在高寒」,彷彿衝破了雲層,緊接著第四段以連鎖的句子,將詩中的情緒與意志不斷推高,尤其「必須超越」一句後的破折號彷彿完全伸開的雙翅,又彷彿奮力飛高時那向上衝去的身影,然後在末尾以問句逐漸收勢,就像飛入了平穩的高空,接以最後一段,全詩的氣勢在此處收束、凝鍊,依然蒼勁遼闊,卻又有悠長之感。


周夢蝶引入了古典的題材與意象,以現代詩的口吻傳述出來,卻又不失其韻味與氣勢,是一首值得細細品味的詩作。
 
--
 



美術設計:ccy
圖片來源:
歐峻名ming_0919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RHAPSODY ◎辛笛



樓乃如船
樓竟如船
千人萬人的腳
窗上風的雨的襲擊
但咆哮不過是寂寞的交替
我試著想初夏的清涼
清涼的手臂中清涼的荷葉
我要以荷葉當傘
以荷葉當扇子
但我為什麼又有了太多的傘下的寒冷
我撚去了燃燒著的橙色的火圈
我在暗處
我在遠方
我靜靜地窺伺
一雙海的眼睛
一雙藏著一盞珠燈
和一個名字的眼睛
今夜海在呼嘯
多變幻的海呀
今夜我不再看見蛇腹裡的光
白的長尾
但我為什麼還能聽見那尖破的笛聲
我不知今夜昨夜明夜
夜夜
在風的夜裡
在雨的夜裡
在霧的夜裡
黑水上黑的帆船
是載來還是載去的
又畢竟載著的是一些「誰」
我想呼喚
我想呼喚遙遠的國土
風聲雨聲
樓乃如船
樓竟如船
行步聲喧語聲笑聲
門的開閉聲
鄰近的人家有人歸來
「是我是我」
我想問
我想呼喚
我想告訴他,安東.契訶夫,
我想告訴他:
是一個契丹人
是一個病了的
是一個蒼白了心的
是一個念了扇上的詩的
是一個失去春花與秋燕的
是一個永遠失去了夜的……

--
 



◎作者簡介
 

辛笛(1912年12月2日-2004年1月8日),原名王馨迪。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6年,在朱光潛教授推薦下,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回國後,任上海光華大學、暨南大學教授。學生時代開始,在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文學季刊》等報刊發表詩文和譯作,曾翻譯波特萊爾〈惡之花〉、莫泊桑〈農夫〉等。1981年,與友人出版詩合集《九葉集》,因而有「九葉派」詩人之稱,著有《珠貝集》、《手掌集》等。


--
 



◎小編張寶云賞析
 


有時我們的頭腦不願意被任何框架的事物綁住,渴望去到自由的、無極限的、更為寬闊的維度裡,於是我們可能遇見了詩,它出現在各種擠壓變形的現實縫隙之間,我們與其他的精神性事物偶遇或者說重逢,我們刻正在頭腦的迷茫和徘徊裡,想要與詩意連線,把我們暫時與喧囂隔開,去到世人眼中可能會謂之「狂想」的世界裡,如同一個詩人,我將暫住在他的詩句裡,與他一同搖盪。


就如同這首詩的開頭一樣,有一個戲劇性的瞬間,「樓乃如船」「樓竟如船」,我們的意識跳換到我們內心真實的感知裡,詩裡的「我」正娓娓道出他所住的那棟樓正開始向潛意識的深海航行。


如同暈船一般地他想穩定自己的內心,他去到了另一層他想像中的「清涼」,但好像又稍微浮出來一些,去注視他所處的「真實」,但周遭變異成各色恐懼與誘惑的幻境,呈顯出心象的複雜與神秘。在時空的罅隙,風雨穿織的心之屏幕:「是載來還是載去的/又畢竟載著的是那一些『誰』」?在陌生的異國裡,詩人的精神家園流落何方?


詩篇的最後階段是內心的喃喃獨白,詩中的「我」開始召喚他的「國土」,此處可以同時指涉是現實的政治實體也同時是詩人的精神家園。詩中的「我」不斷以排比的句式表述他主體的焦慮脆弱、與精神的失落。宛如舞台上的最後一幕都聚焦在主角徬徨的、微弱的自語形象中。


也斯曾評論此詩有「異域文學」的特性,充滿漂泊不安、寂寞、空間的變幻和時間交錯及對故鄉的懷念等感受。對於敏感的讀者而言,對於自我的存在感受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經常覺得自己被拋擲到異地,而只能孤獨地去品嚐這種失落和追尋的情懷。而藉由這首詩作,把讀者的「異域」之感加以表露出來。


此詩裡面的古典材料俯拾皆是,例如:「荷葉」、「扇子」、「珠燈」、「笛聲」、「黑水」、「風聲雨聲」、「念了扇上的詩的」、「春花與秋燕」等;還有葉維廉所指出舊詩的表述特徽:「含蓄與精鍊」、「超越分析性語法」、「對主詞和時態的省略」、「對情景的直接呈現」、「刻刻現在的發生性」,也都可以在辛笛的作品中獲得驗證。此外〈RHAPSODY〉全篇的音樂性都保有重複迴盪的文氣韻律,是現代詩不再以格律做為音樂性重要的依賴之後,展現出更為自由的語音伸縮表現,也是此詩與古典形式連結的另一條觀察線索。


參考資料:也斯,〈從辛笛「手掌集」看現代詩的形式與語言〉,收錄於《手掌集》(台北:大雁,1989年)170-199頁。


--
 



美術設計:ccy
圖片來源:
歐峻名ming_0919

【四月專題:從古典到現代】 ◎張寶云

 


如果我們稍稍回溯現代詩語言發展的歷史,應該會發現您現在所認知的現代詩形式在一百年前曾經有過一次激烈的轉折,那時的白話文運動將古典詩的格律銷解,而逐步發展成我們在捷運詩文看板裡所看到的「山小」之作。
 
然而如同世界上其他所有使用的語言一樣,我們目前慣常操作的話語體系一直在交匯、增生、突變和移動,在這座語言巴別塔和另座語言巴別塔中存在著可貴可思索的「間距」,因此觸發了這次的主題:「現代詩語言從古典到現代」,我們將在春天,回溯詩語言的身世,想像這些語言身體的萌芽、茁壯以及嫁接姿態。
 
因此在四月,由幾位受過文本細讀訓練的文友,為我們導覽從辛笛(1912-2004)到波戈拉(1985-)橫跨數個世代、區域、風格的優秀作品,以這條線索去觀看現代詩語言中古典質素的現代性轉化。
 
創作者、評論者及讀者們,何其有幸處在如此古與今、東與西交匯的多重軸線上進行語言的思考和創造,而網路平台正無遠弗屆地讓各方的眼神都可暫時聚集和融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將陸續為讀者安排兼具專業及普及精神的選詩介紹,其中還將不定時提供最近現代詩的書訊及詩活動,歡迎愛護我們粉專的朋友維持關注及分享按讚。
 
四月份第一週陸續上場的詩人有辛笛、周夢蝶、方旗和敻虹,在現代詩初起的語言實驗裡,讀者可以看見古典的質素如何在白話文的體式中流動穿行,新語言的組織語序調動了分析性和抽象性的語感,讀者可以品味較為悠緩的敘事開展與古典的凝注、集中不同,而逐漸形成另一種發散的枝葉結構。
 
--
 
美術設計:ccy
圖片來源:歐峻名ming_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