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阿富羅底之死 ◎‪紀弦‬


阿富羅底之死 ◎紀弦‬
 
把希臘女神Aphrodite塞進一具殺牛機裡去
 
  切成
  塊狀
 
把那些「美」的要素
抽出來
製成標本:然後
       一小瓶
       一小瓶
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古物博覽會裡,以供民眾觀賞
並且受一種教育
 
這就是二十世紀:我們的
 
 
※譯註:阿弗洛狄忒(希)。即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愛神。執意不肯接受宙斯的求愛,宙斯便將她婚配給自己醜陋殘廢的兒子。她對丈夫不忠,與戰神阿瑞斯和安基塞斯私通。後來,因愛戀美少年阿多尼斯,離開奧林匹斯山。以「美貌之神」、「愛情之母」、「歡笑女王」、「美麗而歡快的情婦」、「公妓的守護神」而著名。
 
--
  
◎作者簡介
 
紀弦,本名路逾。1929年開始寫詩,1953年成立《現代詩》季刊,1956年組「現代派」,主張「橫的移植」,掀起台灣現代詩運動。著有《在飛揚的時代》、《摘星的少年》、《飲者詩抄》、《半島之歌》、《第十詩集》、《宇宙詩抄》等。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R Shu賞析
 
這首詩以美之女神被絞殺成肉塊,抨擊現代美學教育的片面、單一、異化。
這樣的經驗並不陌生,尤其在我們熟知的國民教育場所:國中小的美術課被拿來上其他正課,屬於正課的國文、英文卻又不教你如何賞析詩詞文,而是要大家熟背註解、單字。當美感被制約,人們無法再用心感受生活,不懂得試著與藝術作品共感時,美感真的就會成為只能陳列在「古物」博物館、了無生氣的「標本」,成為歷史,無法再被創造。
這首詩立意雖然簡單,卻仍有幾個地方值得細究。
 
意象方面,這首詩用了美之女神「Aphrodite」作為意象,比起使用「美感」一詞,更貼近美的精神:當讀者看到Aphrodite一詞,腦中可能出現姿勢妖嬌的純白女神石膏像、可能出現神話故事書中柔髮飄搖、身姿豐腴柔軟的維納斯插圖、甚至可能搬演起大家耳熟能詳的星座故事。如果讀者的腦中能出現這樣靈動的腦補,那麼「Aphrodite」這一詞便成功了,它成功的詮釋了「美感神聖不可侵犯」、「美感出自於人性」、「美感人人皆有」等「美感」的特質。
相較於「Aphrodite」一詞,「殺牛機」點出了美感被扼殺後的生活的特性。殺牛機,無疑是工業社會異化後的人造產物,加上牛色彩黯淡、笨重、沒有靈氣的形象,令人瞬間從「Aphrodite」的彩色幻想,掉進黑白的、無趣的、死的「無美感的經驗」。
 
除了意象,詩體排版的格式也值得討論。「切成/塊狀」與「一小瓶/一小瓶」兩部分,可以說是詩人有意以圖像體現詩意,「切成/塊狀」圖示出被支解的肉塊的樣子,「一小瓶/一小瓶」的圖像則需把詩排版成直行來看,只要直行排版,就能看出小瓶罐的羅列的圖像。
另外,最結尾在未完的「我們的」三個字,也是別出心裁的倒裝。這三個字可以有各種解讀方法,小編自己覺得,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應該是「這就是我們的二十世紀」,而特別加上冒號、別把「我們的」調到最後,是為了在結尾增加警世的意味,是給予讀者一種「自作孽不可活」的警惕,意即「我們一旦允許這種美感崩壞的教育,就會得到這樣毫無美感的一個世紀,活在這個世紀、默許這樣教育的我們,誰都不能免責。」
 
另外這首詩的用字,生冷、精簡、扼要。如果拿這首詩的用字跟紀弦的名作〈狼之獨步〉「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相比,就能感受到,這首詩的用字像極了死板的說明書,正符合詩中「美感被扼殺」的生冷感、僵硬感。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回函:致拉撒若夫人(註一)◎ ‪‎吳岱穎‬


回函:致拉撒若夫人(註一)◎ 吳岱穎‬
 
「lo fei giubbetto a me delle mie case(註二),」
「一個瓶中的世界。」我說
 
我多麼熟悉你會怎麼說
掏出鑰匙轉動門鎖後
回頭輕輕說你也在
這裡,這絕對不是巧合
當命運帶我們抵達
 
堆積的衣服與碗盤
每一天的晚餐時刻
我們相對而坐
兩個人,兩道陰影在背後
貼成同一張地圖
 
我們是這麼走過來的
當疲倦鉤住肩膀
欲望在溫熱的洗澡水裡暖熟
膨脹,浸泡至浮腫而蒼白
潮濕的肥皂味,燥熱的菸
 
我讓荒瘠的花圃
長出番茄與黃瓜,讓你種植我
在不常到來的下雨天
讓歡樂種植在半瓶威士忌裡
用酒精寫日記,用一枝枯朽的筆
在我的後見之明裡這一切
顯得如此理所當然啊再沒有
任何可以討價還價的空間
彷彿愛情和性在超級市場裡
陳列販賣,彷彿他們住著
 
如此理所當然啊並沒有任何
毒販、軍火商、皮條客
在我掌心留下電話號碼
(我終於知道他們其實是同一種人
都是我的家人……)
 
「在我們的沉默裡……」我的沉默
是一條潛艇,用聽不見的聲音
探索世界而世界從未抵達夏天
「一切多美好。肯定是」一切美好
在單薄的二月,房間有蘋果的氣味
 
這時候我已遠離戰爭
練習修理這個損壞的世界
打電話給每一個號碼
乘著遙控器穿梭在購物頻道之間
我讓自己忙碌
 
讓自己看起來透明
讓你看見我肚腹裡一隻
蝴蝶正揮著翅膀上下飛舞
為了每一個清醒的明天
所做的種種努力
 
註一:〈拉撒若夫人〉(Lady Lazarus),美國女詩人Sylvia Plath的詩作。
註二:但丁《神曲》中,佛羅倫斯的無名氏自殺的理由,意思是「我把自己的家變成一架絞刑台」
 
--
 
◎作者簡介
 
臺灣省花蓮縣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現任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國文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多次臺北市詩歌朗誦比賽獲高中個人組∕團體組特優成績。
(簡介摘錄於吳岱穎詩集《冬之光》)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無
 
--
 
◎小編ㄇ賞析
 
要讀這首詩之前,似乎該有一個前知識,那便是讀過普拉斯的〈Lady Lazarus〉,她像是一個絕望且空洞的人,在對生活做出最後的點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尋一下,陳黎老師的網站便有此詩的中英對照翻譯可供觀看。
 
回到這首詩。這首詩是吳岱穎獲得第四屆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詩作,題名就意味著他在書寫時便預設好是要寫給誰的——那個一直活在幻滅之中的詩人。吳岱穎在獲獎感言上寫:「為了生活所付出的犧牲,有時候總是取代了生活本身,成為某種我們所不願意面對的詛咒。所以當藍色的念頭沉沉來襲,變成日夜不曾平息的暗示,對自我的暗示,我們之所以能夠撐下去,繼續過著一切如常的日子,所憑藉的基礎是如此地薄弱,薄弱到隨時都可能崩毀。那麼,我所能做的就是寫一封信,給一個已經遠遠離去的靈魂,一個不再因為斷裂和幻滅所苦的詩人,告訴她,我也經歷了她所經歷,感受了她的感受,就這麼悄悄地落淚。淚水之後,是抹乾淚痕繼續生活的無奈,也是歡喜甘願,是一片超越日常的欣然。」
 
我刻意地不從這些詩句裡面節引並說出自己的想法,本來是想寫些什麼的,但我覺得作者所說的這些就夠了。有的時候我們也處在陰影之中,感覺到生活無以為繼,所有信仰的一切都是脆弱且透光的——是這麼容易就被摧毀的世界啊。在這種時候,這種活在黑暗中的日子裡,誰都希望能夠被拯救,即使作者所書寫的對象是一個可能不存在的Lady Lazarus,小編我覺得也能透過這首詩裡面的文字與情感,得到一些繼續下去的力量,因為我們的肚腹裡面都有一隻蝴蝶,正在努力揮動翅膀上下飛舞,為了每一個明天而做出努力。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赫魯雪夫 ◎‪瘂弦‬

赫魯雪夫 ◎瘂弦‬
 
赫魯雪夫是從煙囪裡
爬出來的人物
在俄國,他的名字會使森林發抖
他常常騎在一柄掃帚上
嚇唬孩子和婦女
他常常穿過高爾基公園
在噴泉旁洗他的血手
 
但上了年紀的爺兒們
都知道赫魯雪夫實在是個好人
雖然他擰熄所有教堂裡的燈
雖然他以嬰兒的脂肪擦靴子
雖然他用窮人的肋骨剔牙齒
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
 
是的,赫魯雪夫,一個好人
他的襯衣被農奴們洗得
比古代彼得堡的雪還白
他大口喝著伏特加
他任意說著俏皮話
在夜晚他把克里姆林宮的鐵門緊閉
大概是不忍聽外面的哭泣
他如此有慈心
他是一個好人
 
一個好人,是的,赫魯雪夫
他是患著嚴重的耳病
因此不得不借重祕密警察
他愛以鐵絲網管理人民
他愛以鮮血洗刷國家
除了順從以外
他從不過問小百姓的事情
他實實在在是一個好人
 
赫魯雪夫,好人,是的,好人
他扼緊捷克的咽喉
為的是幫助他們的國家呼吸
他以刺刀和波蘭握手
又用坦克
耕耘匈牙利的土地
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
 
沒有人把他趕出莫斯科
沒有人把他趕出陰冷的紅場
所以喬治亞人永遠啃黑麵包
所以高加索人永遠戴枷鎖
所以烏克蘭人永遠流血……
就是因為他們有了像赫魯雪夫那樣
那樣好的好人
 
--
 
◎作者簡介
 
瘂弦,本名王慶麟,生於河南,1949年加入國軍並隨之來台。軍校畢業後於左營軍中廣播電台服役,與同在左營服役的詩人張默和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退伍後曾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計畫」兩年,返國後擔任《幼獅文藝》主編,之後又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二十餘年,提攜當時許多有意寫作的人才。現已移居加拿大。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說到諷刺詩,少不了要提到瘂弦的作品,〈赫魯雪夫〉是瘂弦的諷刺詩中相當著名的一首。
 
首段描繪出在人民之間口耳相傳赫魯雪夫的形象。「赫魯雪夫是從煙囪裡/爬出來的人物」,不同於從煙囪爬進去給人幸福的聖誕老人,從煙囪爬出來的人物給人一種神祕、怪異、會招來厄運或是帶給人恐怖的感覺,彷彿赫魯雪夫是一個虛幻的、活在傳說之中的人物。所以他的名字會使森林發抖,會騎掃帚嚇唬婦女小孩,會在公園噴泉旁洗血手,一切都是在口耳相傳中描述赫魯雪夫的恐怖,一如所有我們聽過的恐怖傳說或是邪惡故事。
 
第二段,「但上了年紀的爺兒們/都知道赫魯雪夫實在是個好人」,此話一出似乎是要破去第一段的傳說。但是這些上了年紀的爺兒們卻又說著,赫魯雪夫做了「擰熄所有教堂裡的燈、以嬰兒的脂肪擦靴子、用窮人的肋骨剔牙齒」這些聽起來一樣毛骨悚然的事情,可是這些爺們卻依然認定赫魯雪夫是個好人。從第二段這些爺們口中得知赫魯雪夫所做的事,與爺們對他的評價之間所造成的反差,我們可以從中去看到幾個有趣的問題:
 
1. 爺們口中的赫魯雪夫所做的事真的如此毛骨悚然?還是因為傳說所以誇大了,依此才有第一段的形象?
 
2. 赫魯雪夫作了這麼恐怖的事,為何這些爺們仍認為他是個好人?究竟是赫魯雪夫的作為被抹黑呢?還是他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祕密?或是這些爺們被洗腦了呢?
  
這些問題姑且先擱著,但從爺們口中所說的三件事情,是否某種程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呢?小編認為是的。在小編看來,「擰熄所有教堂裡的燈」指的是共產主義的無神論;「以嬰兒的脂肪擦靴子」指的是當時鼓勵生育政策,造成大量的嬰兒出生,但又無法讓嬰兒有妥善的照顧;「用窮人的肋骨剔牙齒」則是指當時的社會環境貧富差距過大,而掌權的富人們仍是建立在窮人的勞動之上。當然,這不見得是詩人的原意,但在詩人的想像中,小編認為或多或少將詩人所認知的狀況也寫了進去。藉由這種誇張的想像,反而更能凸顯出反差感,因而諷刺的意味也就更強烈了!
 
而「用窮人的肋骨剔牙齒」一句所反諷的富人形象,在第三段更露骨地展現。比雪還的襯衣、伏特加、俏皮話,每一個都是遠離窮困人民,甚至是重壓在他們之上的事物,然而住在克里姆林宮裡享受這一切的赫魯雪夫,對於前兩段窮困人民的聲音所作出的回應竟是將鐵門關上。詩人藉爺們的口給出了一個原因,因為赫魯雪夫很有慈心,所以不忍聽聞哭泣。「是的,赫魯雪夫,一個好人」。
 
然而赫魯雪夫是真的不忍聽聞哭泣嗎?第四段詩人說赫魯雪夫「是患著嚴重的耳病」,這似乎又有些矛盾了,但是這樣的矛盾卻加強了反諷的意味。「患著嚴重的耳病」的赫魯雪夫,為了要聽見人民的聲音,「因此不得不借重祕密警察」;「他從不過問小百姓的事情」,對人民的要求只有「順從」,而「以鐵絲網管理人民」和「以鮮血洗刷國家」是他的手段。而這些作為在爺們的評價中還是一樣,「他實實在在是一個好人」。
 
回到前面提到的問題,從第二段到第四段,詩人不斷藉著爺們的口吻,重複「他是一個好人」這相似的句子來形容赫魯雪夫,似乎是在駁斥第一段所形塑的邪惡、恐怖形象,但是二到四段的內容中,赫魯雪夫的作為卻又是如此殘暴,與爺們的評價背道而馳,箇中原因就在第四段。在赫魯雪夫的恐怖專制統治下,講話必須要很小心,否則會被秘密警察密告甚至逮捕,「順從」是最高原則,否則就會慘遭血洗。因此這些爺們對於赫魯雪夫的暴行仍然給予「他是一個好人」的評價,或許起初是為了保全身家,但在長期的被統治之下,甚或是被洗腦了也說不定,當然更不用提可能會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出現。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些殘酷的罪刑,在政府的壓制之下,人民無法得知全貌,但受害者卻又如實地親身感受到,是以在秘密地口耳相傳下,赫魯雪夫的形象益發邪惡與傳奇。
 
從第一段的描述與爺們的評價造成的反差,以及爺們的評價與赫魯雪夫所做的事之間的反差,隨著書寫的角度,從傳說→人民→當權者→統治作為(由虛到實、由遠到近)層層堆疊,可以發現詩人的諷刺是具有層次的,而且一段比一段更真實。
 
來到第五段,赫魯雪夫對國內的人如此,對附庸國的作為亦如此。「緊扼咽喉」、「刺刀」、「坦克」都是戰爭與威嚇的象徵,卻被用來當作是「幫助捷克呼吸」、「和波蘭握手」、「耕耘匈牙利的土地」的手段,美其名是善意,但事實上卻是以戰爭和軍事進行統治。如同前面的評價,「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
 
因此,詩人在最後一段以更強烈的諷刺語氣,對此進行控訴。一切問題的始作俑者就在那裡,但是「沒有人把他趕出莫斯科」、「沒有人把他趕出陰冷的紅場」,於是造成了更多悲慘的狀況:「喬治亞人永遠啃黑麵包」、「高加索人永遠戴枷鎖」、「烏克蘭人永遠流血」等等。「就是因為他們有了像赫魯雪夫那樣/那樣好的好人」。
 
這首詩中的諷刺手法,主要是採取「評價(好人、虛相)/作為(邪惡、實相)」二個對立的要素指涉同一個對象,透過矛盾的荒謬感指出現實狀況,並讓讀者在身為讀者以及身為爺們兩個不同的視角中,去解讀赫魯雪夫「他是一個好人」這樣的評價(這兩個視角的解讀本身也存在著虛實與矛盾)。透過諷刺手法,詩作能夠反映出現實並進而質疑之,同時也能讓讀者在閱讀的張力中進行思考與批判。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如果有人要送我一座山 ◎吳明益


如果有人要送我一座山,我願意付給他所有蝴蝶的名字,但是我並不知道所有蝴蝶的名字。為了償還我得尋找它們。蝴蝶的名字是陰影、夢想、神祕主義和形式,每找到一個就會在山裡忘記自己的名字一點點。
 
為了找到蝴蝶的名字你得找到滿山跑動的山豬肉鼠李,會飛的尖尾鳳鷗蔓,隱士般的懸鉤子筆羅子,可以寫在童話裡的忍冬山螞蝗食茱萸楓寄生,你會想遇到穗花山奈並且在溪邊撿到鬱金。
 
我們的憂鬱如金,而馬藍賽山藍火炭母在陽光裡,九重吹在風裡。 ②
 
如果有人要送我一座山,所有的水都會來自溪流、天空、砂和砂之間的縫隙,以及吻;水庫是不會實現的假設語句,而且我會允許你流淚。
 
如果你給我的那座山啊,都是檸檬色的遷徙者③,你會走到哪裡都想念那座山,因為這世界每個人都在路上。扛著你的鐵刀木啊在路上,想念故鄉的山就往心口砍一刀。
 
如果有人要告訴我所有蝴蝶的名字,請原諒我狠心地拒絕。因為山總是借來的,而我想忘記自己的名字。
 
【註1】 為美濃第十八屆黃蝶祭的活動而寫。
 
【註2】山豬肉、鼠李、尖尾鳳、鷗蔓、懸鉤子、筆羅子、楓寄生、忍冬、山螞蝗、食茱萸、鬱金、馬藍、賽山藍、火炭母、九重吹、鐵刀木都是蝴蝶食草的名字。其中鐵刀木就是黃蝶翠谷裡最重要的淡黃蝶食草。
 
【註3】黃蝶翠谷最主要蝶種淡黃蝶的英文名即叫做Lemon Emigrant。
 
--
 
◎作者簡介
 
吳明益,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最新作品為長篇小說《單車失竊記》。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徐振輔
 
--
 
◎小編賞析
 
本詩選自吳明益為美濃第十八屆黃蝶祭的活動而寫的作品,形式上可能會被歸類在散文詩,然而我在這裡要提出一個廣義的對詩的詮釋:那就是什麼可以稱之為「詩」?
 
「詩」事實上是一個奇妙的存在,在日常某些的靈光時刻,或許我們會覺得如「詩意降臨」;當我們遇到生命裡最美好的男孩或女孩的時刻,或許我們會形容成他們的出現「如詩一般美好」;楊照也曾經在《為了詩》裡寫過對於詩的獨特詮釋:「日子過著過著,我們不會覺得這裡少了一篇散文、少了一篇小說;可是時時刻刻我會感到內在的某種虛空與飢渴,覺得在這裡,面對這樣東西、這個人、這份感動或恐懼、這道閃逝的光芒,應該有一首詩、或一句詩,應該有的。」這告訴我們詩不僅存在於各式各樣的文類與日常,而且詩本身也可以最為最獨特的存在:它不僅僅是一個文類的劃分,而是一個具共感、本質性的物事。
 
吳明益這首〈如果有人要送我一座山〉裡排列了各式各樣的蝴蝶食草的名字,光是列舉它們的名字,就像一首詩。本詩在主題上透過「尋找蝴蝶的名字」來談論關於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其中我們又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
 
山可以「被送」嗎?首段以「如果有人要送我一座山」作為全詩的展開,敘事者覺得以「我願意付給他所有蝴蝶的名字」作為報償,這段追尋的同時也是「背誦」、從記憶各種蝴蝶食草找到所有蝴蝶名字的旅程;在追尋的過程中,敘事者「我」認為「每找到一個就會在山裡忘記自己的名字一點點」,在此山如同百科全書式的向「我」與讀者展開,我們不難想像與發現:「我」作為一個人在面對山林時是如此平庸,不像「蝴蝶的名字是陰影、夢想、神祕主義和形式」值得被記載與追索。
 
第二段與第三段描述追索蝴蝶名字的過程,如何尋得?從蝴蝶何來的線索。詩裡描述各種動植物與其狀態(如:你得找到滿山跑動的山豬肉鼠李,會飛的尖尾鳳鷗蔓,隱士般的懸鉤子筆羅子,可以寫在童話裡的忍冬山螞蝗食茱萸楓寄生);換句話說,在此以蝴蝶食草為排列的句子,是要找到那些蝴蝶名字(的一首長詩)裡的意象,相當具有魅力。
 
第四段寫水,其中「水庫是不會實現的假設語句,而且我會允許你流淚。」是一句具哲思性的句子,「水庫是不會實現的」假設語氣,但我們知道它是假設的,而後句的「流淚」一詞的出現在召喚了流淌意象的同時,也諭示了人類破壞環境與生態的悲傷。
 
第五段提到「你會走到哪裡都想念那座山」,在此我認為山早已成為了敘事者「我」的一部分,因為為了償還「有人如果送我一座山」,而讓敘事者曾經如此努力的在山裡追尋,認識蝴蝶也認識了山。這也是一首有趣的「債與償」思考之詩:敘事者「我」的對口是「有人」,得償還「他」所有蝴蝶的名字,「我」所欠下的債來自於「如果有人送我一座山」的交換,但其實人類如我們從來不是擁有者,所以詩的末段說「因為山總是借來的」。
 
我認為「如果有人送我一座山」事實上並不是敘事者「我」真正的企求,詩的末段才會如此寫道「如果有人要告訴我所有蝴蝶的名字,請原諒我狠心地拒絕。」然而彷彿在追索的過程,山早已經在敘事者「我」以及讀者我們的心底,於是才會「扛著你的鐵刀木啊在路上,想念故鄉的山就往心口砍一刀。」如此像山一樣思考,也許才償還得起山所給予我們的,不是嗎?
 
「你會走到哪裡都想念那座山,因為這世界每個人都在路上」,每年五月到七月是高雄美濃的黃蝶祭,你將看到那些「你給我的那座山啊,都是檸檬色的遷徙者」們,即是黃蝶翠谷裡的蝴蝶「淡黃蝶」(Lemon Emigrant),在讀完詩後不妨也聽聽吳明益老師現場的念誦(連結:https://youtu.be/YYwTWE9hLSE),然後,我想像著你也準備背起行囊,展開一場如詩般的旅行。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鍾國強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不等雨也不等風
承著腳步那麼多天了
只有瀝青可退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綻開了石壆邊的兩片葉
夜涼了腳踝縮回營帳
天末一燈如豆仍黃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是尾站的空巴士
給遺忘了的一些甚麼
角落的黑,沒有一聲呼喊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沒有像傘一樣合上
開在雨傘上的馬路
也沒有像路一樣好走
 
(收於《黃詩帶》,《聲韻詩刊》出版,2015年)
 
#香港 #雨傘運動 #20140926
 
--
 
◎作者簡介
 
鍾國強(1961年- ),香港詩人。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曾任教師、記者,現從事廣告創作。曾獲多屆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中文文學雙年獎等獎項。作品有《圈定》、《路上風景》、《門窗風雨》、《城市浮游》、《生長的房子》、《兩個城市》、《只道尋常》、《記憶有樹》等。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無
 
--
 
◎小編賞析
 
這首詩是為香港雨傘運動(雨傘革命)而寫,收錄於聲韻詩刊的雨傘運動合集《黃詩帶》。與台灣的三一八運動時期(或稱太陽花運動,但小編本人不太喜歡這名字)類似,在運動期間出現了大量的詩歌,這樣的文化現象其實在以前的社會運動就出現過,不論是用以紀錄、紀念、鼓動氣氛等各種詩、歌、音樂和圖畫形式的藝術常伴隨社會運動產生,而網路和行動裝置的發達更使這些藝術產出得以快速流通及保存。
 
社運詩的特徵除了包含能直接連結運動象徵的意象,通常會帶有一些情緒,像是憤怒、悲苦、希望與絕望,但一首詩要能讓人覺得夠好,就不能只有虛無而沒有根據的情感(這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只是就一般而論)。以這首〈開在馬路上的雨傘〉為例,我認為作者情感收束在一個滿剛好的比例,不是怒吼憤慨或傷感,而是描寫了一個參與運動者,在馬路上紮營、在暗夜中等待天亮的心情(或許這也同樣可以類比到滅火器的〈島嶼天光〉之所以能感動人的原因之一)。
 
我們常可以聽到一種聲音,質疑「文學和藝術究竟能做什麼?」,尤其在社運場合中文學通常無法對運動造成直接的影響,但是仔細探究,這些文化活動的無用之用在於能夠反映了一場運動甚至一個時代裡,最直接的情感和歷史意義的紀錄,但願在未來將這些作品翻找出來的時候,我們能記得原來以前的人民曾經作出努力,為改變這個世界提出一些貢獻。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我願是你的風景 ◎羅葉

想妳的時候我會連線衛星地圖
自萬呎高空俯瞰妳側臥於島嶼邊緣
層巒蓊鬱的髮捲,縱谷舒朗的神韻
礁岩與灘岸聯手勾勒出婀娜軀線
蔚藍裙襬上飜舞著浪白蕾絲邊
那樣子斜枕奇萊,看不出是睡或醒
我只好放大比例尺鷹旋下探
緩緩迎向妳峽谷明眸的笑靨
依稀認出激流是高歌,巨石是低吟
西瓜是妳甜美的詩句隨興寫在沙河床
颱風是季節捎來的書信,黑潮是項鍊
地震是亙古的母親時而輕搖妳的夢境
白雲是浪子——妳漂泊歸來的愛情
經常站在懸崖上遠眺海面
鯨豚隱現是他流落異鄉的倒影
我如此屏息守候而寧願妳未曾察覺
就像玉米田可以不認識北回歸線
或許在寂寥的午後,或許夜闌與黎明
蔗園、部落、林道、峭壁、沖積扇
默默我願漂流成妳沿途的風景
 
--
 
◎作者簡介
 
羅葉,本名羅元輔,1965年生,台灣宜蘭人,早在建國中學擔任校刊《建中青年》編輯時期,開始大量閱讀現代詩,從瘂弦到余光中,並開始創作,寫下〈蟬的發芽〉,「…時間正潛沉如殼如罈之胸懷/我在時間的胸懷中隱隱膨脹,默默數聽/默默中我將在冷冷之上/更高的秩序中生長」。
 
1983年進入台大後,逐漸展露才華。大三時,主編台灣大學法學院刊物《台大法言》,並投身台大學運,創辦地下刊物《自由之愛》,其創刊詞「讓我們嘗試檢驗真理的體質/就在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上/我們什麼都該重新認識/百分百的自由與/沒有仿冒的愛」,揭示他對社會正義的堅持與追求。
 
羅葉先後任職於《南方》、《民進報》、《新新聞》、《自立晚報》、《香港明報》等,並曾於華岡藝校、永和社大、宜蘭社大,作品散見於各報藝文版,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大獎、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新詩獎、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等。
 
1998年,羅葉因遺傳性宿疾併發腦中風,腦部手術後,返回鄉宜蘭養病,再回到教室,教授閱讀和寫作。最後,用僅剩餘的生命參與創辦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用鋤頭、用文字,耕耘出一處樸質、自由的校園,直到2010年初病逝。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59040)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許宸碩
 
--
 
◎小編賞析
  
  這是一首歌頌台灣的詩,就如羅葉一貫的風格,簡明易讀、情感真摯。在詩裡台灣變成了俏麗的女神,或斜倚、或嬌笑、或高歌低吟於每個我們已熟知的風景,既是神性也是人性的,如此親暱貼近,那正是詩人眼中無可取代的故鄉。雖然台灣漸漸被戲稱為鬼島,鬼畢竟是人搞出來的;但某些巨大的美麗卻是渺小的人類再亂搞也無法扼殺。而我們或許正需要一首詩來幫我們記起那些與我們血脈相連的美麗風景。以之為傲有什麼不對?這裏就是我們的家。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你願意寫下我寫下的詩嗎 ◎林季鋼

你願意寫下我寫下的詩嗎
寫下雲
寫在雲上
寫下雨
寫在雨上
寫腦海的風浪
在一隻擱淺的海馬上
寫漩渦尚未捲入以前
在日子攤開依舊一片空白上
 
寄給我
像一封情書
但不要寫在紙上
等待是詩人唯一擅長的事
無需馬上
寫你說過的話
寫在我心上
寫我寫過的詩
寫在心上人的心上
 
寫下你
在你身上
寫下半輩子
在這一輩子上
 
--
 
◎作者簡介
 
林季鋼,網路詩人,自介「我愛你,這便是我身為生物最可悲的向性。」
有部落格〈我們都是自投浩劫的人,只求餘生。〉http://macacasapiens.blogspot.tw/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賞析
 
作者巧妙運用了中文的多意性,在「上」與「下」之間擺盪又相互依賴,乍看之下是種有趣的文字遊戲,讓人聯想到鯨向海的〈鍛鍊〉:「把啞鈴擺在胸膛上/把你擺在心上/鍛鍊就開始了」。可再端詳,不難看出詩中的「我」對「你」的深情。並用了大量的「上」作為句子的收尾,並巧妙控制句子之間的變化,讀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感。
 
詩句之於「我」,除了傳遞情意以外,更是其生命的體現。這首詩的前面,充滿了a與b的相對關係,像是「寫下雨/寫在雨上」,將「雨」書寫、依附在「雨上」。而詩中不斷出現新的承載物,像是海馬上、空白上等。甚至在第二段中出現了「選擇」,「我」有意識地選擇了「我心上」作為對方心意的載體,而不是平凡的「情書」。
 
直到最後一段,才把a依附b的關係確立下來,「寫下你/在你身上」,「我」依附在對方身上(現實關係)寫下「你」。並緊接下來「寫下半輩子/在這一輩子上」,將有「你」的人生依靠在這一輩子上。這兩種a依附b的結構,又組成了一個新的依賴關係。前兩句表達的是「情感」(A),寫在後兩句的「時間」(B)之上,用時間去驗證情感的強韌。
 
詩的最後,建立起這樣的兩層依附的結構,變得更繁複而緊緊鑲嵌。或許類似「施與受」的相對,「我的心」選擇你表達了情感,而希望「你」去接受、承載它,「我的心」也願意做為你情意的載體。更像是一種相知相惜相依偎的承諾——承諾這一輩子,你會把我放在心上,而我將把你寫下。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識字歌 ◎王雄

那是雲,那是鳥
那是天空和星星和月
那是馬,是時間。
這是你,而那是我
我想我們
看不見的
稱作愛
 
那是貓,那是象
更遠有山和樹
這是語言
語言是海,我們是舟
語言在我們之間流過
記憶被我們載著
划皺一片意識
 
這是數字
這是文字,是世界
我們有時候思考有時候並不
通常它們只是在那裡
可能有惡意
但不是謊。謊言是真實
真實如我們
 
那是善;也是惡
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神
但聽說祂和我們有同樣形象
也許應該要相信
但我只能教你這麼多
 
這是人。
人都要有名字
可以被稱呼,被指認
被識被愛
被善或惡
我希望你不會是我
能夠一個人
對抗生活
我將教你我所知的全部
這是文字寫就的承諾
 
(作品選自第34屆聯合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
 
--
 
◎作者簡介
 
王雄,1985年生,台北市人。台大中文系畢業,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肄業。曾獲得台大文學獎新詩組佳作。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作者用「那是……」、「這是……」使整首詩有了明快的節奏,而在語氣上就像是父母引領著孩子一步一步的去探索未知的人、事、物。這個世界彷彿是由大量的字詞所構造而成,我們藉由父母的教導認識了更多陌生的字詞,當我們慢慢的將這些字詞拼湊完成,對於世界的真面目或許會更加了解一些。
 
作者在放置字詞順序的安排上是一層一層剝開,逐步的進行探討、辯證。一開始先談到現實中存在的物體,接著談到人與人之間用來溝通的語言、符號以及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情感,再來談到無法被定義的「神」,最後回歸到「人」本身。
 
最後一段「我希望你不會是我/能夠一個人/對抗生活/我將教你我所知的全部/這是文字寫就的承諾」,父母將自己所知道的全部教給了孩子,並期盼孩子能夠一個人對抗生活。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被偷梗的人 ◎湯舒雯

自己的梗
總是出現在別人的詩中
像自己的茶葉
總在別人的杯中泡妞
 
總是我還暗中做梗
你就從中做梗
只有我知道你的眼光
豈止貨真價實
 
很抱歉我的岩層
常造成你的地震
而若是我的地震
露出的,
也都是你的岩層
 
--
 
◎作者簡介
 
湯舒雯,西元1986年生,台灣台北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曾赴德國曼海姆大學(University of Mannheim)留學交換,
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領域為當代台灣小說。
創作兼及詩、散文與評論,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
總統府全民徵文首獎、台北文學獎、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等;
作品並曾入選年度散文選、《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等。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文字富含創作者的情感印記,被靈感觸動的那刻方能從自己的手中寫出。
 
首段作者描繪出一種特殊關係,原創者與挪用靈感的他者之間。原創者經歷思想與情緒的神交,那樣珍貴的時刻之後,產出一個自己覺得滿意的梗,卻在其他作品中看出了類似的語境,「自己的梗/總是出現在別人的詩中/像自己的茶葉/總在別人的杯中泡妞」,當下原創者再也沒辦法客觀的看待這份作品,處處有被偷梗的端倪,轉用幽默的語氣諷刺,他人詩中的光芒是屬於自己的那種憤懣之感,此時原創者的眼睛,仿若戴上真偽辨識的雷射掃描器,掃視著這首他作。
 
結尾回到抒情的理解,從文字的共感中,討論情緒的根源,原創者或偷梗者可能為同一種思緒所著迷,有共通的欣喜或憂慮,只是他們之中,有個人先寫出來了,用「我的、你的」「岩層、地震」,重覆堆積,你與我的神思似乎有某刻融合在這梗中,分別作用在你我的板塊之上,使本詩的層次增添了溫情的包容。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他們睡在大街上 ◎春樹

在我經過的這條街
沒有人晚上睡在大街上
這條街
有三個網吧十家飯館一個公共廁所
可是沒有人睡在大街上
我太了解這條街
人們相安無事
過得很好
沒人睡在大街上
一個朋友在平安夜說他要到街上走走
哦,那就走走吧
你起碼可以走在大街上
 
--
 
◎作者簡介
 
春樹(1983年-),原名鄒楠,在《北京娃娃》一書中化名林嘉芙,出生於山東,當代中國作家,中國大陸80後代表人物之一。
 
可參照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6%A8%B9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他們睡在大街上〉這首作品語調犀利尖刻,阿Ben認為是很適合用來朗誦的,而且適合快讀不宜過度抒情。
 
這首詩對於「秩序」本身做了很好的諷刺,一方面在「睡」和「走」之間拉扯出「可以」,這個「可以」暗喻了她刻意避而不談的「不可以」。值得留意的是,她是以什麼來看待「人們相安無事/過得很好」跟「平安夜」這樣的背景環境的呢?「我太了解這條街」。
 
這條街甚至可能是城市甚至國家的縮影。這條街上面可以走但不能睡,看起來不是因為沒有遊民,而是遊民都在為了維護市容和中產階級市民的生活假象下被趕走了。
 
這首詩讓阿Ben想到這樣一則新聞:http://www.appledaily.com.tw/....../20111225/33912274/
 
文明是什麼呢?且讓阿Ben偷渡一下自己的理念。阿Ben認為真正的文明標準並不在於一個國家有沒有無家可歸的人,而是這個國家的人對待少數和弱勢的方式。春樹此詩語調雖諷刺潑辣,但卻讓阿Ben在這個議題上對她打到的點覺得很感動。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秘密 ◎莊東橋


  
我是秘密
妳說
  
因此他知道
  
--
 
◎作者簡介
 
arkino/水花先生/夏天
本名莊東橋,生於台灣屏東。主持主持BLOG「水花發芽了」(http://lesgermesenpluie.blogspot.tw/),藝術家,詩人。
印有詩集《我們三個》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小葵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莊東橋這首詩曾收錄在《蛋捲詩刊》第八期及他的詩集《我們三個》當中。(純粹趁機推薦)
  
多麼簡單的一首詩,卻因為三個不同的人稱而耐人尋味。秘密的被「知道」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忌諱,但一個癥結點在於,這首詩裡面的「我」是以「人物」或者「事件」而被「知道」的呢?若是前者,則看來像是一場說溜嘴的三角戀情,對於原本的關係是巨大的破壞;若是後者,那這樣的「分享」是一種建立共犯結構的關係,抑或是把不知何時會引爆的炸彈丟給了其他的人?
  
正因為沒有標準答案而讓這首詩變得有趣,也因為這樣,這首詩的沒有標準答案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秘密。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夢芽 ◎朱宥勳


 
公車駛過
一些影子和一些光
它們趁機攀在窗口
看見妳秘密地在我左肩
種下幾株輕輕的芽
澆以妳的耳語後抽高
如髮絲騷著我的鬢角
 
或許,展長潮濕的枝葉
葉面反射你瞇起的笑容
涼涼的風落下
沒有驚動躲雨的松鼠
並且窩育了整座森林的五色鳥
──包括牠們溫柔的囈語
 
可是車窗早就忘記樹木了
街燈的眼睛偷看妳的側臉
沒有情人的傍晚倏地縮短
但我猜測雨後的睡眠是沒有夢的
因此更沒有夢話會驚擾妳
我左肩的肩線連過地平線
那端是妳的睡容
 
我聽到左方有細碎的聲響
玻璃窗墊著夜晚
畫著:
妳低眉,垂睫
細芽一半是影子
一半是光
 
--
 
◎作者簡介
 
朱宥勳(1988年1月4日-),臺灣桃園人,小說家,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學士、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建中青年》主編。[1]2010年起開始出版小說集《誤遞》與《堊觀》[2],2011年與黃崇凱共同出版短篇小說集《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目前任月刋《秘密讀者》的編輯委員。
 
以上取自維基百科。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小葵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作為一名出色的新生代小說家和常被提及的網路戰神,這首作品恰好可對應常見於朱宥勳身上的兩個常見標籤,呈現了一正一反的兩種有趣結果:一個小說家相當出色的敘事口吻與控制力,表現在詩裡也毫不遜色;以及不同於網路上的意氣昂揚,仰賴無比的溫柔口吻訴說瑣碎的細節構成的「情境」,這樣的細心應是平時在朱宥勳被營造出來的形象中不常看到的。
  
從詩的名稱〈夢芽〉開始,不難窺見這首詩裡處處有這芽的生長與蔓延──而這偏偏又是一體兩面的夢。當「芽」成為情感的象徵物而運作著,當「夢」成為對一段感情的追索,落到現實卻兩者都在詩中的「你」身上落空了(卻又在「我」的身上存在),我們當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對過往的對象帶點緬懷的致意作品。而這首詩裡對「你」的描繪既像是追憶,又像是虛想。實際如何,讀者自是不得而知,唯獨兩人共同分享過的情感是真實可感的。至於詩中之「我」的心靈活動,則在敘述情節中被幽微的體現。最後的結尾:「玻璃窗墊著夜晚/畫著:/妳低眉,垂睫/細芽一半是影子/一半是光」前兩句呈現了這夢境的陰涼本質,第三句是女子的形貌細節,那樣順從而遙遠......最後兩句筆鋒輕輕一轉,像是夢境的醒轉也是對這段情感關係的重新認識,愛與傷害一體兩面的呈現就如同夢與芽的交握,讓這首詩有一個意味深長的好結束。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紙飛機  ◎郭品潔


 
許久沒有消息
很想念
 
這裡一切安好
勿掛念
 
明天寒流要來
加衣服
 
霞光霞光紙飛機
飛到東
未到西…
 
--
 
◎作者簡介
 
 郭品潔
 
 1965年3月生於屏東。中山大學企管系,台灣大學社會系,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喜歡謝德慶,楊牧,游泳,北島,辛波絲卡。現居宜蘭。國中時期開始練習寫詩,反覆推敲猶豫,作品不多,今年(2003)始零星公開發表於報紙副刊。以為詩的主要任務既非「立法」亦非「詮釋」,詩是見証者——於無所不在的危機當中見證那終歸於無的沉默。
 
 (以上摘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402277 )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VOFAN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紙飛機〉這首詩的出色之處就在於最後的收束。從一到三段都是零碎、簡潔的句子,看似毫無關聯,看似老生常談,這樣容易被忽略的句子卻像是定時炸彈在最後一段時同時引爆。「霞光霞光紙飛機/飛到東/未到西…」,當一到三段的意念在最後一段的方向暗示下展露出了「單向」和「愛」的本質,這樣的沒有回音回歸到題目就更顯得精準。
 
〈紙飛機〉提供的情感並未明說,阿Ben以為不應該限定在愛情,甚至可以是父母輩對子女單方面被當耳邊風的叨絮等等,這樣的單向情感有擴充空間。而「紙飛機」這個意象又象徵了什麼?讓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題目叫「情書」,那顯然沒有「紙飛機」這樣搖搖欲墜到可能因為任何原因墜機的程度。紙飛機有著他既定的航線,卻又因紙製的材質而有著許多可能的失事原因;但若材質不是紙,又何能承載這樣輕薄短小,卻又字簡情深的言語?這是紙飛機在意象設計上巧妙之處。
  
最後提提這首詩的結構,這首詩使用的語言不如一般人對詩的想像:浪漫、漂亮等等……可若我們重新看看這首詩的前三段(第四段不可動,我想讀者們應該已經有共識),不妨想想,若增/減一段相類的文字,整首詩讀起來的感覺會是如何?在阿Ben看來,少一段則太單薄,多一段則太冗贅。郭品潔的前三段與其說真在寫作上有什麼微言大義,不如說是第四段做了一個完美的補完,而這個補完,讓前面「沒有犯錯」的三段達到了點石成金的效果。有的時候詩的結構並不需要「這一段一定要做些什麼」,光只是結構上能提供的意義好好完成,恰到好處,就可以達成很好的效果。郭品潔相當完美的驗證了這一點。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小說課 ◎黃俊彰


  
我在寫一篇永遠寫不完的小說
我在讀一篇永遠讀不完的小說
 
身為一個小說家
當我絕望時就深刻寫實
當我發病時就抽象魔幻
當我徘徊在半夢半醒之間
百年流光似水一如你的孤寂
 
其實啊在我心裡總是這麼希冀著
要是我的人生也是一篇
全知觀點
或許在別人的小說
我也只是個莫名的隱喻
 
寫小說的時候
想不到結局就寫不下去了
讀小說的時候
偷偷翻到結局
也沒興趣讀下去了
很多事還是別知道的好
 
關於那個男孩跟那女孩最後有沒有相愛
那隻獅子跟那隻老虎怎樣定孤隻
我都不在乎了
反正龜兔賽跑裡
我永遠不是那隻幸運的烏龜
 
儘管這個世界
沒有螢光駭人的外星人
也沒有狂犬病發的噴火巨獸
我卻發現這世界
遠比小說家形容的畸形
 
總有一天我們的魁地奇
會開始打假球
我們的掃帚
會開始出現速限
 
這個世界的人們
彷彿是被嚇大的 (顯然是小說看太多)
於是也繼續嚇大別人
Though這個世界的人口是爆炸又爆炸
我卻無法停止跟那棵樹分享心事
或許這個世界需要的
只是無奈而誠實的聆聽
 
我發現這世上人人都是小說家
我們都在向偶像致敬
我們懷念皮諾丘,於是出現皮卡丘
我們懷念虎克船長,於是出現金大風
兒時夢想總是心想事成
 
小說寫久之後
童話故事也可以各取所需
喜歡白雪的得了白血病
愛上公主的得了公主病
 
而當我發現長大
只是為了走完某些固定的流程
我的人生只是為了鋪陳某些爛梗
於是乎所有的對白
都科科科地笑了
 
--
 
◎作者簡介
 
黃俊彰
 
1994年生,台北人,現於中央緊關學校接受非人道教育。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曾獲麗山青籟文藝賞首獎、好詩大家寫参奨、X19華文詩獎優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優勝獎。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Graham Holliday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羅青曾經在1985年的〈專精與秩序——草根宣言第二號〉裡將台灣現代詩人劃分為四個世代,後來又修改為六個世代......但你想過嗎?什麼是我們這個網路世代的文學?當網路的現代詩從BBS到網路新聞台,從論壇到無名小站再到Facebook,一個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詩人會使用什麼樣的語言,寫出什麼樣的詩?
 
經營這粉絲專頁一段時間,發表這篇賞析的時候也將近一年了。阿Ben想私心推薦一下這位年輕寫作者的作品。
  
通常我們是看作品優先於看作者的名字,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上閱讀的時候很難完全忽略作者的名字和背景,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你會不會注意到那些更年輕、更不成熟,卻也更有潛力的寫作者呢?還是很多時候無形的忽視了他們?在阿Ben看來,黃俊彰的這篇寫作就充分給我這樣一位癡長他幾歲的讀者驚喜。
 
〈小說課〉這首詩長度很長,但閱讀起來卻不構成太多障礙。寫作這首詩時還不到十九歲,黃俊彰把自己比喻成兼具小說的讀者與作者雙重身分的人,並藉由小說的創造與閱讀此二雙重視角的互相辯證,來觀照自己年輕的生命。在這樣的成長中,有開心,有無奈,有有意識地追求,有毫無藉口的失敗。當男孩在變成男人的過程中漸漸變得現實而失去天真,當他逐漸理解了世界的規則而發現自己面對的某些困難──人生必經的過程嘛,我們總這樣說,但他這樣寫:「而當我發現長大/只是為了走完某些固定的流程/我的人生只是為了鋪陳某些爛梗」,你看他是不無了悟,卻在當下那麼虛無而不高大上的純粹活著:「於是乎所有的對白/都科科科地笑了」這樣的結尾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一首好詩不需要優美漂亮,更不是哲學命題的解答出處,黃俊彰對世界這樣故作無賴的回應,又何嘗不是在提供自己對世界有多無賴的理解?當他不再是詩中那個單純的小說家,告別了好傻好天真的自己,他才真正告別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讀完這首詩,我只想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說:幹得好!少年。(咦)
 
註:羅青的世代分類可以參考學者楊宗翰在此文第一段中的整理:http://www.fgu.edu.tw/....../Taiwan/yang-z/yang-z-21.htm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心晷 ◎顏艾琳


 
情人的離去
是溫柔的凌虐
他漸小漸細的背影
變成一根針
扎在心頭最軟的肉上
從此是分分秒秒
顯影的日晷
 
--
 
◎作者簡介
 

顏艾琳,台灣台南下營人,1968年出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肄業。年輕時玩過搖滾樂團、劇場、薪火詩刊社、地下刊物。目前擔任新北市政府顧問、耕莘文教院顧問、韓國文學季刊《詩評》台灣區顧問、大陸詩歌刊物顧問與網站專欄詩人;曾獲出版優秀青年獎、創世紀詩刊40週年優選詩作獎、文建會新詩創作優等獎、全國優秀詩人獎、2010年度吳濁流新詩正獎、2011年中國文藝文學類新詩獎章、2012年海南島第一屆桂冠詩人獎、2015年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並擔任重要文學獎評審與藝文講師、策劃人、主持人、諮詢委員,2010年與劉亮延合編並主演舞台劇《無色之色》。著有《顏艾琳的秘密口袋》、《已經》、《抽象的地圖》、《骨皮肉》、《晝月出現的時刻》、《漫畫鼻子》、《黑暗溫泉》、《跟天空玩遊戲》、《點萬物之名》、《讓詩飛揚起來》、《她方》、《林園詩畫光圈》、《微美》、《詩樂翩篇》、《A贏的地味》15本書;重要詩作已譯成英、法、韓、日文等,《超級販賣機》被金曲獎歌后羅思容改編成靈魂流行樂、《少女的果實》和《新竹小調》被改編成微電影、近20首入選各版本中學到研究所之語文教材。自2005年起以專業人士身份受聘元智、世新、清雲科大、北商大、原住民部落大學等講師,駐校跟駐地藝術家、讀書會老師,曾任豐年社總編輯、《齊東詩舍》總監。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心晷〉這首詩用了非常精準的筆法進行寫作,在阿Ben的看法,詩人進行寫作的語言無非虛實兩種,高超一點的則善用象徵的有意與無意來安排、兼顧詩裡面的虛實比例來達成圓滿。
 
以此來看這首詩,顏艾琳的這首作品看似字句虛寫,卻又每一句都為日晷的意象添磚增瓦的建構出了一個實像。這首詩的意象運用和情感在經驗豐富的讀者看來並不出奇,但意象建構與敘述上難增減一字一句的精準是其過人甚至可以傲人之處。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誕生 ◎林婉瑜

 

誰決定給你毛髮,黑色,不是其他顏色
誰決定給你,這樣的膚色
誰決定聲音,深夜,將我從睡眠中喚醒的聲音
誰給你力量,可以緊握拳頭的力量
 
誰是你?獨特,唯一的你
當生命決定對我有所餽贈,它並不慳吝
我伸手接下,因過分奢侈
微微緊張著
你睜眼張望世界,若有所思
第一句哭聲,穿透凌晨時分
這個房間、這個早晨,彷彿有所領悟
 
這些圍繞你的人
你的注視,使他們重新誕生一次
 
--
 
◎作者簡介
 
林婉瑜,一九七七年生,台中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主修劇本創作。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www.poem.com.tw 年度詩人、青年文學創作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入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詩卷》、小學國語教材等中外選集。編有《回家—顧城精選詩集》(與張梅芳合編);著有詩集《剛剛發生的事》、《可能的花蜜》、《那些閃電指向你》。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簡妤安
 
--
 
◎小編凡妮莎賞析
 
小編認為這是一首相當溫暖的詩,主題圍繞著「初生」,單一路線寫出眾人對於誕生的喜悅,呼應著情緒,詩所營造的空間彷彿散發著橘黃色的光芒。但這首詩最特別的點在於——結尾情境「新生兒誕生對父母而言也是一種新生」的翻轉。
 
第一段四個「誰」疊句,形塑生命誕生的神奇。問的是誰呢?只看前頭會讓讀者以為是站在新生寶寶的角度,這裡的「誰」可能指的是父母,因為父母給予了新生兒一切。但延續到第二段才知道關於「誰」,是敘事者站在父母角度描述面對誕生這件事。給予毛髮、膚色、聲音和力量以及餽贈的是來自「無法言說的生命」。「當生命決定對我有所餽贈,它並不慳吝/我伸手接下,因過分奢侈/微微緊張著」這一句精準描寫父母對於新生兒緊張的情緒,並且更深入地在後頭延伸出倒數第三句的「這個房間、這個早晨,彷彿有所領悟」。
 
這個領悟指的是最後一句「你的注視,使他們重新誕生一次」──父母在孩子的誕生中也再一次領悟到生命的意義。
 
曾聽過「父母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小編認為這句話和本詩所提及父母在誕生中領悟誕生的意象不謀而合。小編覺得讀完這首詩中新生兒和父母相處的過程,心情也會跟著柔軟起來呢。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黃昏之蛾 ◎楊佳嫻


  
1.
像一枚斑斕指印
小小的蛾,俯臥於台階
翅膀上琥珀色的河流靜止了
我抬頭,無從追問
是哪一盞燈拒絕了牠
  
2.
街燈背後,星座漸次挪移
排出時間的虛線
我想像當夜掩身上岸
握在詩人手裡的一束晚霞
被揉碎而紛紛散開
變成高速飛行的
一行意象
  
--
 
◎詩人簡介
  
楊佳嫻,一九七八年出生,台灣高雄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少女維特》、《金烏》等。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R-Shu賞析
  
這首詩雖沒有波瀾壯闊的意境或深意,但卻是首意象新穎、視覺效果鮮明的詠物詩。清代錢泳曾評論古典詩說:「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黏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小編認為對待新詩,也能用一樣的概念去評賞。
 
第一首切中「蛾」的意象,「像一枚斑斕指印/小小的蛾,俯臥於台階/翅膀上琥珀的河流靜止了」一段,描述作者所見蛾的姿態及狀況:身軀小巧如「指印」、昏死的面貌說「俯臥於台階」「河流靜止」、用「斑斕」「琥珀的河流」言其美麗的羽翅。而後「我抬頭,無從追問/是哪一盞燈拒絕了牠」則是主角見此情景的哲思,昏死的蛾,當由於趨光撞燈而撲落在地,作者在此隱隱有憐物、惜物之情,也將蛾與燈的關係,擬化成追索與拒絕的悲劇。
  
第二首加入「黃昏」的意象。「街燈背後,星座漸次挪移/排出時間的虛線」令人想及長時間曝光的星圖,在夜空中劃出梵谷畫般的同心圓。「我想像當夜掩身上岸/握在詩人首裡的一束晚霞/被揉碎而紛紛散開/變成高速飛行的/一行意象」此處將蛾的斑斕美麗,與晚霞之美做結合。一方面寫出晚霞的易碎短暫、一方面讚頌蛾的身姿。「一束晚霞/被揉碎而紛紛散開」,令人有螢蟲開掌後的紛飛的感覺。作者自己,也以詩人的身分,在詩中龍套演出,「詩人」與「意象」兩詞,或許後設的描述了創作這首詩的景況,無論如何,以「意象」形容「蛾」及與之共體的「晚霞」,更可令人對其美麗印象深刻。
 
蛾與晚霞本是中國文學作品中已經被講爛了的意象,古詩詞中對「飛蛾撲火」與「晚霞短暫」的描寫在所多有。但是這首詩將兩融合,創造出1+1>2的效果,減低了「黏皮帶骨」的可能性,增加了「不即不離」的美感與新意。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小小練習 ◎葉語婷


小小練習 ◎葉語婷
  
「每一天,每一天,我都在破壞自己。」
小熊坐在床邊,對我張開脫線的手掌。
 
--
 
◎詩人簡介
 
葉語婷,國立中央大學研究所畢業,瓦解詩社成員自費出版詩集《一隻麋鹿在薄荷色的睡眠裏》。曾獲第十二屆逢甲大學文學獎新詩組第二名、第十四屆逢甲大學文學獎新詩組佳作、中央大學第二十八屆金筆獎小說組第三名、新詩組佳作。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簡妤安
 
--
 
◎小編賞析
 
在每個人的幼年,總是會有一條小棉被、一個心愛的玩具或布偶,陪伴著我們成長。在這首詩中,小熊就像是《小王子》中的狐狸,是一種被豢養的關係。而狐狸也清楚明白,不論是要豢養或者被豢養,總是要面臨流淚的風險。在這樣的關係裡面,小熊提供了「我」情感的陪伴,牠的存在因為「我」的成長有了意義。小熊承擔了「我」成長以來,睡前的淚水、怒氣、被鎖在房內的種種心事,「我」因此得到抒發,可以繼續面對新的一天。但是小熊呢?小熊因此漸漸衰老、被破壞,其實是小熊依「我」而不得不的結果。
 
「我」和小熊的關係裡,熊熊提供了一種可愛的陪伴,同時也逐漸脫線、破舊。但牠的告白,是想告訴「我」什麼?或許是想訴說牠用牠的「生命」,換取「我」得到情感的宣洩,讓「我」每日能安安穩穩睡上一場好覺,但是小熊本身卻是逐漸失去精力,只能被動的衰老下去。
 
「你為你的玫瑰花所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花變得那麼重要 。」《小王子》中的狐狸如此說。唯有你愛一樣事物,他才會對你發生意義,對別人來說,小熊或許就只是一隻安靜無生命的布偶,然而對「我」來說,小熊被「我」所豢養,而牠同時也豢養著「我」,兩者彼此依賴,一起成長或衰老。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封閉──寫給校園霸凌事件 ◎‪蔡仁偉‬


封閉 ◎‪蔡仁偉‬
──寫給校園霸凌事件
  
小時候覺得好玩
就用手去碰含羞草
看它縮起來
 
可是 從來沒人認真想過
要過多久
它才能重新打開
   
--
  
◎詩人簡介
   
蔡仁偉,台北人,2009年開始寫最短篇,2011年開始寫詩,長期於《衛生紙+》與聯合副刊發表作品。(以上摘自《偽詩集》作者介紹)他常於聯合副刊發表最短篇、衛生紙詩刊發表詩作。創作能量極為豐沛,且寫作題材與詩作中的意像都採擷於生活隨處可看見的事物之中,他的詩通常簡短,卻又有力地直指事實的核心。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封閉〉一詩寫得精巧簡單,把一簡單概念的具象化做到了極致。霸凌做為一個今日社會所共同關注的議題,蔡仁偉巧妙連結了「含羞草」這個物象的特徵,去引申「意」──含羞草的縮起來,在此處看來是一種害羞或敏感的表現。而企圖讓他縮起來的人甚至只是「因為好玩」或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
 
若只是停留於第一段的層次,這首詩的概念就只停留在單一的視角。但蔡仁偉在第二段轉移了視角:「要過多久/它才能重新打開」說得像是要過很久才能打開,但又未嘗不是在正面的「才能」之下隱隱想說出「可能打不開」了呢?
 
精準,簡短的殘忍構成了這首詩介入你我所處的現實,仍能保持其鋒銳的匕首精神。但阿Ben雖對此詩多所共鳴,喜歡,卻著實不忍再看。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瀕臨崩潰的字眼感覺有風 ◎葉紅


瀕臨崩潰的字眼感覺有風 ◎葉紅
 
漂亮的圓裙在椅子上低聲哼歌感覺有風
淺黃色的布鞋繞著鞋櫃持續張望門外
肥皂在同一間浴室裡忠實地變小變瘦
需要深刻碰觸的對號密碼說熱
火爐上水沸了迷迭香需要沖泡
窗臺下深綠色的植物按時澆了雨水
喝花茶多少歡愉放些糖和鈕釦用碟子
轉動後的喜悅轉動最重要的現在
粗糙地折磨粗糙地觸及靈魂有益於
雌雄同體還原局部繼續長大轉過身體
不經易地數著一遍一遍瀕臨崩潰的字眼
好複雜好多斑點在大圓裙上泛紫變大
在幽暗中繼續 繼續
 
--
 
◎作者簡介
 
葉紅,1953年生於臺北,四川渠縣人。中國文化大學畢業,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副理事長、河童出版社社長,2004年 ,六月十八日,因憂鬱症卒於上海。
 
曾獲耕莘文學獎新詩首獎、散文獎、小說獎、以及耕莘青年寫作會八十五年度傑出會員獎等。作品入選爾雅版《八十四年詩選》、《八十五年詩選》、《八十七年詩選》、《可愛小詩選》,文史哲出版《中華新詩選》。
  
著有詩集《藏明之歌》、《廊下鋪著沉睡的夜》、《紅蝴蝶》、《瀕臨崩潰的字眼感覺有風》等,與陳謙編有《卡片情詩選》、《書情詩選》。

(摘錄自:http://dcc.ndhu.edu.tw/poemroad/ya-hung)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大量的細節指向於,葉紅本身不穩定的精神狀態及女性書寫的筆法,幾乎沒有逗點或以任何方式地使語句短暫停留,畫面及感覺飛逝,需要在乎及處理的事情堆積如山,那似乎是暗示著她沒有片刻得以鬆懈。從第三句「肥皂在同一間浴室裡忠實地變小變瘦」,這樣的比喻像是把肥皂比做女人,而浴室是家,家庭主婦的概念,無非就是在同一間屋子裡,被時間傳統損耗至皮肉皆垮嗎?「需要深刻碰觸的對號密碼說熱」,在這樣的一間屋子裡,在這樣的漠視當中,需要的是親愛人們的關切及熱烈。但接著看下去,葉紅寫道:「喝花茶多少歡愉放些糖和鈕釦用碟子/轉動後的喜悅轉動最重要的現在」,把鈕扣加入花茶裡去轉動喜悅、轉動最重要的現在,這種跳脫常理應用的手法在詩中屢見不鮮,如果說節奏快速是詩人營造的疾風感,那麼這樣流暢地跳躍性即是葉紅所說的,瀕臨崩潰的字眼,那是身為一名精神病患者才擁有的官感。「好複雜好多斑點在大圓裙上泛紫變大/在幽暗中繼續 繼續」,詩人在結尾時才終於緩下這樣快速的語言,一次把營造的細節推向高潮,「在幽暗中繼續 繼續」,是必然重複與愛無關的動作,一人獨舞,而無人觀賞。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偈 ◎鄭愁予


偈 ◎鄭愁予
    
不再流浪了,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
 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
 
◎詩人簡介
 
鄭愁予,籍貫河北,生於山東,1949年隨身為將領的父親來台,先後就讀新竹中學、中興法商(今台北大學)。因為身為跨海遷台的浪子,是以早期詩作多寫家國之情,詩中隨處可見浪子心聲,以及生命的無常感;也因為這樣的身分,再加上畢業後於基隆港務局工作,是以早期詩作多以海洋為書寫的主要意象。鄭愁予的詩風細膩,情感豐沛,擅長運用散文化的語言及韻律,營造出雅致飄逸又極具東方魅力的風格。1968年赴美進修,此後的詩風雖然變化不大,但書寫主題則多為對生命的體悟和生活禪趣。著有詩集《草鞋與筏子》、《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蒔花剎那》、《雪的可能》、《長歌》、《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等。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偈〉這首詩是詩人眾多名篇中,相當著名的一首,除了詩寫得好之外,也曾被蘇來譜曲,由王海玲演唱,在民歌時期相當膾炙人口。這首寫於1954年的〈偈〉收錄在1955年出版的《夢土上》,此時詩人已在基隆港務局工作。
  
在〈夢土上後記〉一文中,詩人說:「啊,無所為而為,使我常常如此地想……而在文學中獨『詩』能顯出她全部的特質來。真的,這樣美的世界,還有甚麼能比此一境界更高呢?」(《鄭愁予詩集Ⅰ,洪範,頁331》)、「祇覺得,這世界委實太美了……在如此美的日月山海之間我生活着而且寫着詩,我需要的是進步……」。如以這篇後記作為出發點,或許可以猜想,此一時期詩人的心態與身分,正從一個流浪者,轉變為一個棲身在這美麗新世界的探索者。
  
回頭來看這首詩,首二句說:「不再流浪了,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寧願是時間的石人。」,時間與空間是兩個既抽象又具象的異質性的概念,而且在交互作用下,便能產生出「移動」與「靜止」這兩件事。流浪的空間的歌者,在空間和時間的軸線上都是移動的,歌者的歌,或詠嘆,或歌頌,都是以流浪過的空間為對象。但是時間的石人卻是相反的概念,石人本身具有定格、靜止、不動等意義,因此我們可以想像,詩人要的,應是在時間的長河上留一個定點,而且石人是無語的。所以在前兩句中,可以看到「移動」與「靜止」的相對,以及「發聲」與「沉默」的相對,而這樣的變化,恰恰是詩人心態上的變化,由流浪趨於穩定,在寫作上,也由單純是自己的發聲到讓人閱讀些什麼。對應到〈夢土上後記〉說的「向詩要鼓聲,要指方向的針,這是索要者的事呀!而『季候』或『詩』她們自身卻是全不在意的哩。」,時間的石人或許就是具體展現「無所為而為」的象徵。
  
但是在第三句「然而我又是宇宙的遊子」,乍看之下或許有人會覺得怎麼跟第一句矛盾了,但事實上,「遊子」和「流浪」雖然具有同質性:移動、漫遊、自由,但本質上卻完全不同,流浪者沒有歸處,但遊子卻是有羈絆的,流浪者沒有目標,遊子卻是有的。「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宇宙不僅是指地球以外的外太空,更包含了所有的時空。但是「宇宙的遊子」和「時間的石人」是否也有矛盾呢?小編以為,在第二句中詩人說「寧願」是時間的石人,在第三句也說自己「又是」宇宙的遊子,換句話說,在詩人的想法裡,「宇宙的遊子」和「時間的石人」是並存的;而且既然說是「寧願」,也就表示「時間的石人」其實只是詩人的想望。
  
作為一個遊子,雖然有羈絆,但也不願被束縛,尤其是身為一個廣大時空中的遊子,自然不願被地球留住。姑且不論這地球是實寫或是虛寫,末兩句「這土地我一方來,/將八方離去。」,明顯地展露出詩人那自由且亟欲探索的靈魂,不願只酖於一處安定。
  
偈,是一種佛教文學的詩歌,多含禪機,往往要由讀者自己體會箇中涵義。讀完這首〈偈〉,雖然無法從詩中明確地找到詩人的羈絆、目標、動機……等等,但卻能感受到詩中所要傳達的意念,而讀者可憑此去體會猜想詩人書寫的真意,在文字(甚或可加入音樂)中領略詩人的感受。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這些無法替你走的路 ◎‪宋尚緯



 
 
這些無法替你走的路 ◎‪宋尚緯
 
當我逐漸學會從遠方的光影剪取影子
我親愛的戀人,我希望你能明白
各種情感都是星體的投射,在我們身上
製造潮汐,讓我們學習如何面對
孤獨,寂寞,以及屬於自己
不特別隸屬於強烈色彩的敘事路徑
我們都並不特別,和他人相比差異稀微
在人海中容易被同化成相同的色系
卻能夠在微小的機率中遇見微小的彼此
雨季打進我們的領口,滲進我們
刻意沉默,害怕稍不留神就露出刀刃的城都
 
我親愛的你,我們曾緊緊擁抱彼此
涉入對方乾枯的傷口,以為彼此都痊癒
午後的陽光照射在彼此的身上,看起來
一切靜好,我們的季節彼此安分地佇足
不過度吵鬧,甚至靜寂
像一座靜謐的森林覆蓋在斜射的日光裏
你說把燈熄了吧,這些黑暗會被明白的
在燈火明滅之間被驚動的漂鳥們都飛向遠處
我們之間有某種程度的隱喻被涉及
沒有誰更完整一些,走過的每一天都像
大雪初融的第一道日光輕輕地撫摸
愛人凍結的臉龐與淚水開闢的溝渠
 
我們遭遇到同一場暴雨
連靈魂都濕透,明瞭這些路途並沒有捷徑
你試圖將我的疼痛都裝進自己的身體
我也想替你走完這遙遠的路途
但我親愛的戀人,我們都只能知曉各自的疼痛
有些話一出口便是荊棘埋藏在必經之路
有些話像是吻深深地印在心中
有的時候我們學會談論天氣與寒冷的衣物
學習靜謐的神看著大地被白雪覆蓋
我能夠陪伴你走過一切但無法替你
經歷這冰冷的雪國
 
--
 
◎作者簡介
 
宋尚緯,筆名苗林。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二年級。 覺得介紹那麼多也沒有用索性全砍了。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웃賞析
 
  本詩選自尚緯的第二本詩集《共生》。這首詩是對情人說的話,有人說夫妻是在同一條路上互相扶持,其實很符合本詩要講述的背景。
   
首段的前半,作者試圖解釋情感的來源,還有面對自己成長的過去;後半段是以相遇為場景,平凡的兩人因為機緣而相遇:「我們都並不特別,和他人相比差異稀微/在人海中容易被同化成相同的色系/卻能夠在微小的機率中遇見微小的彼此」,用色系來比喻人群,而每個個人其實在同一個色系中並不特別強烈顯眼,能遇見彼此也許可說是命運巧妙的安排。
 
  第二段描述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彼此療傷,安穩度過一些日子,「像一座靜謐的森林覆蓋在斜射的日光裏」,此段所使用的意象非常美,彷彿可以看到一幅風景畫。前半用的是靜,後半則用了動,「你說把燈熄了吧,這些黑暗會被明白的/在燈火明滅之間被驚動的漂鳥們都飛向遠處」,黑暗或許可指涉每個人的一些黑暗面或者不願被知道的過去。「沒有誰更完整一些,走過的每一天都像/大雪初融的第一道日光輕輕地撫摸/愛人凍結的臉龐與淚水開闢的溝渠」此處的日光也令人感到溫暖,有春風拂過的氣息。
 
  第三段,也就是末段,作者才切入題目所要講的「路」。「我們遭遇到同一場暴雨/連靈魂都濕透,明瞭這些路途並沒有捷徑」,兩人共同要經歷的一些困難和挫折必須要面對,無法逃避,不論是否已經疲累。但在這裡,作者要傳達的觀念並不是「兩個人是共同體」,而是就算彼此多麼相像,個體仍然是個體,「你試圖將我的疼痛都裝進自己的身體/我也想替你走完這遙遠的路途/但我親愛的戀人,我們都只能知曉各自的疼痛」。末兩句:「我能夠陪伴你走過一切但無法替你/經歷這冰冷的雪國」直到最後作者才說出關鍵字──陪伴,雖然你是你、我是我,我無法替你走過這些路,但是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本詩中,尚緯善於利用場景意象經營氣氛,並用平鋪直述的口吻描述情感,有溫暖的陽光也有冰冷的雪國,讓詩有溫度的起伏,還有如前述,有動的場景和靜態的畫面。因此整首詩看起來很有整體感,也不會過於一致乏味,更重要的是情感能使人共鳴,可謂佳作。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空城 ◎蘇淺


空城 ◎蘇淺

雨水盈滿九月
如果找不到一個更大的容器
它就會消失,現在
它就要消失了
不理會我的空空蕩蕩
我空空蕩蕩
卻不是那更大的容器
所以,我原諒它僅僅經過而不停留

--

◎作者簡介

蘇淺,生餘70年代,遼寧人,現居大陸。著有詩集《更深的藍》,曾獲《詩選刊》2004年中國年度先鋒詩歌獎。(摘自《中國詩歌庫》,http://www.shigeku.com/shiku/xs/suqian.htm)

--

攝影提供:許立德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感物美學」一直是中國古典美學相當重要的一個範疇。魏晉以來的詩人善於感物,開啟了往後許多透過四時感物,抒發文人情感的優美作品。

小編認為蘇淺這首《空城》,無疑承襲了這種「睹物像以致思」的技巧。作者描寫的對象雖是九月的雨水,實際上卻反映了某種隱誨的人際關係。不論愛情、友情,人跟人的緣分往往難以臆測,面對這種「令人眷戀的過客」,這首詩表達了一種略帶落寞,卻又寬容理解的態度。是首短而輕靈,讓人有點惆悵的詩。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海岸自行 ◎吳岱穎


海岸自行 ◎吳岱穎

青春和你同在,我的青春
總是一條有單車經過的道路
從南向北,從南濱到北濱
一座橋,連結兩個學校

兩個青春的胴體,兩種青春夢
結合成同一組海洋的意象
那時你也寫詩述說,關於愛
如何脆弱,又如何的堅定

像輪下的柏油路承載我們
日日的行旅,這隻是生活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挖開修理
看不見的滲洩,又重新補上

補上言談,補上爭吵,補上
歲月留下的痕跡,我從不在意
掠過的風景如何填滿
我們無話可說的眼睛

我只是看見青春和你同在
看見單車穿過小城,經過主街
鑽入,愈來愈近的潮聲
成為記憶中最繁複而單純的隱喻

--

◎作者簡介

吳岱穎

  台灣省花蓮縣人,師大國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及花蓮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曾獲全國語文競賽中學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朗讀第一名。現任教於台北市立建國中學。著有個人詩集《冬之光》、《明朗》,與凌性傑合著散文《找一個解釋》、《更好的生活》。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賞析
 
本詩選自吳岱穎《冬之光》(2011,台北:馥林),是一首訴說青春情感的命題,那「最繁複而單純的隱喻」的詩,不知道初讀本詩的你有沒有注意到〈海岸自行〉有兩個特殊的點,其一是詩裡「自行」流暢地敘述移動與切換,其二的吳岱穎透過「路與修補」的關係精準的寫出了情感與青春的破洞。
 
這裏的「自行」我有兩種解讀,其一是「單獨前往」,另一是「如自行車一樣」的帶領我們穿越過青春(我認為這首詩的場景切換像是帶領我們與敘事者來一趟青春的單車之旅)。敘事者從「總是一條有單車經過的道路」穿越到「從南向北,從南濱到北濱/一座橋,連結兩個學校」,銳利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條路是靠著太平洋的臺九線,而一座橋連著的兩座學校,則是花蓮高中與花蓮女中;青春期情感萌生的年紀,「兩個青春的胴體,兩種青春夢/結合成同一組海洋的意象」在這組「海洋意象」中緊扣著「兩種」(胴體與夢),我認為因而連接了首段「青春和你同在,我的青春」,那個你。
 
然而詩在第三段開始出現轉折,「我們」的情感破了又補,直至詩末只剩下我「自行」,像是回望那個複雜又簡單的青春如一首詩的隱喻,吳岱穎如此寫道「我只是看見青春和你同在/看見單車穿過小城,經過主街/鑽入,愈來愈近的潮聲」,在這裡的「你」看似與敘事者同行(我只是看見青春和你同在),然而事實上則是敘事者「我」的記憶所及之處,即使如此,最後透過詩穿越、「鑽入,愈來愈近的潮聲」,還記得前面的「兩個青春的胴體,兩種青春夢/結合成同一組海洋的意象」嗎?這裡的潮聲彷彿帶著我們一起將敘事者「我」和你結合,雖然是海岸自行,然而青春就像極了一組海的隱喻,「成為記憶中最繁複而單純的隱喻」,不是嗎?
 
再者,青春期的情感在吳岱穎筆下是這樣被闡述的:「那時你也寫詩述說,關於愛/如何脆弱,又如何的堅定」,然而青春期的感情也必須承擔著生活,「像輪下的柏油路承載我們/日日的行旅,這隻是生活」,情感在此被形容成行旅,彼此的情感相處像是「移動」的過程,讓「柏油路」產生耗損,這個耗損來自於「生活」;這段感情的過程也如修路「每隔一段時間我們挖開修理/看不見的滲洩,又重新補上」,敘事者的敘事口吻像是仗著青春的一股銳氣,「補上言談,補上爭吵,補上/歲月留下的痕跡,我從不在意」,最後彼此的感情彷彿只剩下風景,「掠過的風景如何填滿/我們無話可說的眼睛」。
 
青春期的情感在吳岱穎筆下,我認為變成一段往復修補的過程。生活讓彼此耗損,而彼此卻在最後只剩下風景,填補成了無可言說的青春。你也曾經在青春期失去一段感情,然後回首記憶後「自行」的追尋過去嗎?而那個時候,青春期的感情又會不會像這樣一首乾淨語言的詩,「成為記憶中最繁複而單純的隱喻」?且讓我們再讀一次這詩〈海岸自行〉吧,有機會再回到那個你青春期與他(她)的地景,來一趟「自行」記憶追尋之旅吧。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初吻 ◎阿布


 
是時光
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
使那年的一個初吻
成為永恆
是那個吻
夏夜裡輕輕的雨點
讓滿園子聒噪的青蛙
都變成了王子
是那個夜晚
我們忽然讀懂了詩
發現那些遙遠的星星
原來也有眼淚
是那之後
從心底流出了眼淚
一層層包覆其上
使一隻平凡的蟲豸
成為琥珀
透明的標點,標註著
那永遠不再來的
初吻般
永恆的時光
 
--
 
◎作者簡介
 
阿布
 
  1986年生,台中一中、長庚大學畢業;服役於史瓦濟蘭醫療團,現為一般科醫師。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作品入選年度散文選及年度詩選。
 
--
 
攝影提供:Kaveh
美術設計:琬融
 
-- 
 
◎小編賞析
 
本詩選自阿布於聯合副刊刊載的詩作,我認為本詩以「初吻」這件事,討論在時光與情感的面向上,「永恆」是否為真的辯證。
 
敘事者將初吻視為永恆,開頭即「是時光/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使那年的一個初吻/成為永恆」,時間的存在便定錨了初吻,不妨就讓我們視此為戀情的發生吧!而此處的「永恆」也許就是情感的存在──在當下的彼此,我們擁有了彼此的全部,當我們回過頭來注視那個瞬間,永恆是不是就是真的了呢?
 
初吻如法術一般,「夏夜裡輕輕的雨點/讓滿園子聒噪的青蛙/都變成了王子」,況且「是那個夜晚/我們忽然讀懂了詩/發現那些遙遠的星星/原來也有眼淚」,初吻或許不僅僅是深刻的通往對方,也通往了「詩」;反過來想,初吻也讓一切發生了變化,什麼又才是真正的永恆?
 
永恆或許是初吻過後,詩裡繼續寫道「是那之後/從心底流出了眼淚/一層層包覆其上/使一隻平凡的蟲豸/成為琥珀」,這裡的眼淚是情感消逝的暗示,但它同時也封存了感情,標記了時光,接著如此寫道「透明的標點,標註著/那永遠不再來的/初吻般/永恆的時光」,看起來時光是無法永恆,然而此處「永恆的時光」卻是指向初吻的──「那永遠不再來的」,再讓我們回到第一段吧:「是時光/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使那年的一個初吻/成為永恆」,關鍵其實是那個「初吻」,它讓無法永恆之物也能成為永恆。
 
我不確定正讀者我如此語言迷宮的分析,你是否同意,但我猜想你也許同意這件事:如果讀這首詩也可以視為你與這首詩的初吻,那我願意相信,此刻你也在創造某種永恆,像是你的初吻一樣。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利文琪專欄/利利歷險記] 《暴風雨》節選

《暴風雨》節選  ◎著:#莎士比亞/譯:#楊牧


卡力班:
 
不用害怕,這島上到處都是聲音,
樂曲,和甜美的歌,愉悅而不傷人。
有時候我聽見一千種樂器琤瑽
在耳朵旁邊作響,有時是
各種詠嘆卻於我剛從長夢醒來當
下又將我催眠入睡,然後,夢中
恍惚覺得雲層打開了,對我顯示豐美
瑰麗隨時將墜落我的身體,使我——
每當覺醒——都哭著想回到夢裡。
 
CALIBAN
 
Be not afeard; the isle is full of noises,
Sounds and sweet airs, that give delight and hurt not.
Sometimes a thousand twangling instruments
Will hum about mine ears, and sometime voices
That, if I then had wak’d after long sleep,
Will make me sleep again: and then, in dreaming,
The clouds methought would open and show riches
Ready to drop upon me that, when I wak’d,
I cried to dream again.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1564-1616)。英國作家,著有《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劇。
 
--
 
◎譯者簡介
 
楊牧(1940)台灣詩人、散文家、學者。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任教於台大、政大、東華大學、華盛頓大學。2013年獲得紐曼華語文學獎。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暴風雨》的故事為米蘭公爵頗羅斯倍羅、與其女兒米蘭達落難於蕞爾小島,在島上與與妖怪卡力班的服侍之下,幾年後與爭權的手足安東尼奧和解,順利回到米蘭。楊牧於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暴風雨》翻譯,表明了不只在翻譯的表現上,更是背後所寄予譯者的匠心,以及其試圖以翻譯介入台灣政治的企圖。此劇在西方評論家所認為最重要的,亦是楊牧所要突顯的,是「劇中和解的主題」。而根據曾珍珍的解析,楊牧譯本回應了台灣後殖民的歷史時空,因為楊牧「靈活引進台語與『台灣國語』,甚至容易造成與原作時代錯亂的現代物品職稱詞彙,將島國台灣的對應處境,若即若離地植入落難的魔法師,頗羅斯倍羅公爵,掌權的荒島」,透過此劇,能夠達到「族群和解,消泯歷史宿仇的可能」。(曾珍珍, 136)
 
一般學者將卡力班視為半人半魚的「怪物」,楊牧卻將此種解讀視為帝國主義之扭曲。在他的認知裡,卡力班乃為殖民時代的荒島原住民,乃為自然之子,楊牧說道:「如此熱中於尋覓失去的自然資源,他的清泉,沃原,山楂和花生豆子,他的藍樫鳥,小猴子,仙貝——而且樂於將這種種與人分享,在平等互信的條件之下」。曾珍珍認為,楊牧有意透過翻譯,以天籟般的詩歌替卡力班平反。(154)而這段卡力班對外來者解釋島上奇妙聲響的詩文,可窺探卡力班真摯、如詩一般的心靈。在我看來,如果將《暴風雨》的小島視為台灣的隱喻,並將卡力班視為原住民,楊牧在翻譯此段,是否也想起了台灣的風景,以及台灣島上各類的聲響?而劇中,外來者對島上各式迷離之聲的懼怕,是否也見證了台灣早期外來殖民,不管是漢人、日本人、荷蘭人等的拓荒過程?
 
有趣的是,張錯 (Dominic Cheung)編譯的台灣詩歌英譯選,亦以「The Isle Full of Noises」為名,提示了台灣詩歌的多元,以及巴赫丁式的眾聲喧嘩。兩位譯者不斷對《暴風雨》的回顧以及隱喻,將台灣與其連結之緊密。張錯的引用,暗示了台灣詩歌的天然、純樸、並多元,而楊牧則透過該劇的翻譯,宣示了更廣泛的台灣歷史,以及台灣之傷/殤,不管是白色恐怖、美麗島、林義雄事件,一種最終和解的辦法。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菩提樹下 ◎周夢蝶


誰是心裏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給眼矇住了
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藍。
 
是的,這兒已經有人坐過!
草色凝碧。縱使在冬季
縱使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
你依然有枕著萬籟
與風月底背面相對密談的欣喜。
 
坐斷幾個春天?
又坐熟多少夏日?
當你來時,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後,雪既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年的今夜
當第一顆流星騞然重明
  
你乃驚見:
雪還是雪,你還是你
雖然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
唯草色凝碧。
  
作者謹按:
佛於菩提樹下,夜觀流星,成無上正覺。
 
--
 
◎作者簡介
 
周夢蝶
 
本名周起述,筆名起自莊子午夢,表示對自由的無限嚮往。1921年生,河南省淅川縣人,開封師範、宛西鄉村師範肄業。熟讀古典詩詞及四書五經,因戰亂,中途輟學後加入青年軍行列,1948年隨軍來台,遺有髮妻和二子一女在家鄉。周氏1952年開始寫詩,作品主要刊載於《中央日報》、《青年戰士報》副刊。1955年退伍後,加入「藍星詩社」,當過書店店員,1959年起於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專賣詩集和文哲圖書,並出版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1962年開始禮佛習禪,終日默坐繁華街頭,成為北市頗具代表性的藝文「風景」,文壇「傳奇」。1980年因胃病開刀,才結束二十年書攤生涯。近年退休在家,研習禪、佛法。周氏詩作頗富禪味、佛味、儒味,更惜墨如金,詩作僅得數百,著有詩集《孤獨國》、《還魂草》(英譯本1978年在美出版)、《周夢蝶世紀詩選》、《約會》、《十三朵白菊花》、《風耳樓逸稿》、《有一種鳥或人》,另著有散文集《不負如來不負卿——《石頭記》百二十回初探》,尺牘集《風耳樓墜簡》。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新詩特別獎、笠詩社「詩創作」獎、中央日報文學成就獎、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文學類」獎、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藝術貢獻獎等,詩集《孤獨國》並於1999年獲選為「台灣文學經典」。
 
--
 
攝影提供:葉福炎
美術設計:葉福炎
  
--
 
◎小編賞析
 
  恰如詩題,這是一首以佛陀坐菩提樹下七日而悟道為典故的詩。開頭便連三句提問。前兩句不難懂:「誰是心裏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描繪了一位心懷明鏡般智慧的行者。第三句的提問卻驟然拉開了想像:「所有的眼都給眼矇住了/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眼給眼矇住了的說法很有意思。佛陀證道時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妄想,不能證得。」,眾生皆有佛性,但被「顛倒妄想」給迷濛了。妄想的根源,自然是自己易被迷惑的感官。世人如此容易迷茫,而領悟之人所需的能力卻是:「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雪與火各是指什麼呢?它們性質處在兩極,於佛陀卻宛如一體兩面的轉換。這種對極而又流轉的概念可套用在各種具有「兩難」性質的事物,乃至每個讀者都能自由地以他們的想像去詮釋。我個人對此的理解,雪與火就比如塵間的俗事與修行的靈光,求道甚切的修行者欲追求後者,常選擇與前者徹底切離;但若佛陀也選擇如此,就沒有後續那些大道普傳的故事了吧?從世間的苦行裡汲取智慧,再將智慧用於世間,化為更理想的世界。最後三句描繪了詩人心中當佛陀仍在悟道時的形象。「半個面孔的人」,在菩提樹枝葉扶疏的光影下半邊臉亮半邊臉暗,又是個對極,但兩者加起來才是完整的祂。
 
  第二段開始,驟然跳離了佛陀身處的時空,來到了此刻。「這兒已經有人坐過」,佛陀早已遠去,僅餘「草色凝碧。縱使在冬季」,祂曾坐過的草地,在冬季依然深綠,而此刻詩人坐在菩提樹下,心思隨之敞遊,體驗了「枕著萬籟/與風月底背面相對密談的欣喜」。那時祂的心境是否也是如此?第三段繼續講到境界,引用類似「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典故,只是山水變成了「雪」跟「你」。雪與冬季相聯,或可代指這世界。討論雪與你的關係,亦即世界與自身的關係。一開始互不相干,而後漸趨互融,最後領悟的時刻,「雪還是雪,你還是你」,兩者既相似又不同,既為對極亦可流轉。當詩人思及此處,彷彿想清楚了什麼,寂靜歡喜之餘轉眼看去,佛陀早已不在那裡,只剩自己坐在那片草地,在冬季裡依然深綠。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舊日理想 ◎鯨向海


 
舊日理想 ◎鯨向海
 
身為一名單槓手
哪裡掉落
就從哪裡再上
我會不斷空翻
 
直到把你帶回來
 
 
--
 
◎詩人簡介
  
鯨向海(1976年9月15日-),本名林志光,台灣詩人、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
 
鯨向海是90年代末崛起於田寮別業、山抹微雲等BBS站的學生寫手,曾以「南山抹北田寮」點出「BBS詩史」的概念,及其對新生代詩人的影響,楊佳嫻也是其中之一。
 
鯨向海以書寫自身之事為本位,詩中不乏俏皮、歡樂、搞怪等成分,少用艱深典故,擅於在俗常用語當中組裝詩意。
 
(維基百科)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鯨向海的〈舊日理想〉是一首簡單的小詩,從簡單中見詩意,而且創的是「新意」,我想這是鯨向海的短詩過人之處。
 
這首詩的主意象是單槓手的姿態,從外在的動作寫到內在的精神,讓這個單槓手上下單槓的動作在不斷的「空翻」中被帶來的不是疲憊,而是堅持的意志,最後達成了題目中的「理想」。既然是「舊日理想」了,這個要被帶回來的「你」也許就是一個注定讓追尋的過程不斷淪為空翻者。但詩中之「我」的自覺與執著,讓這種意志顯得可貴無比。結合「單槓」、「感情」、「精神上的理想性」,銀河系焊接工人鯨向海在這首短詩中透過「簡潔」同時做到的事情讓人耳目一新。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惡意 ◎潘柏霖



(當所有的問號都被省略)
 
你會痛嗎
為什麼不告訴我
為什麼我問你
你一個字都不說
 
你很難過嗎
為什麼不哭呢
如果你表現出來
大家都會替你難過
 
你怎麼不原諒他們呢
他們都道歉
都哭了
你還想要什麼
 
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
學校沒有教你
怎樣好好當一個人嗎
 
你怎麼不想成家呢
難道你不害怕
孤獨終老嗎
 
你別這樣說
他們才沒這意思
是不是你搞錯什麼了
 
你怎麼會想成家呢
你知不知道
他們會怎麼看你
 
別想太多了
如果你有難處
請不要猶豫
一定要告訴我
 
--
 
◎作者簡介
 
潘柏霖,與PTT廝混多年,創作常用的ID為:Genway/urmygod/anastomosis,於詩版以Genway活動為主。筆名:呻吟/麋人。
 
(簡介來自:https://www.facebook.com/neverwillhappyagain)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賞析
 
每個人總會有不願意被揭露或是被深探的傷口,然而當別人假借「關心」的名義詢問,實則是在挖掘傷口時,對於當事者而言,這樣的舉動無疑是一種惡意滿滿的表現。
 
首句「(當所有的問號都被省略)」暗示著接下來的詩句並非以疑問語氣展開。詩中的「你」指的是當事者,「大家」以及「他們」是與當事者有密切關係的關係者,「我」則是與事件沒有太大關聯的旁觀者。作者多次運用「嗎」、「呢」、「了」三種語助詞,清楚的描繪出情境上「旁觀者」對於「當事者」的態度。詩中的「我」反覆問了「你」好幾次「為什麼」,「我」自以為是的認為這是關心「你」的一種方式,因為「你」選擇不說、不告訴、不表現,所以在「我」問「你」的時候,語氣上是激動的、偏頗的。
 
然而,在「你」向「我」訴說真實的想法後,「我」卻覺得:「你別這樣說/他們才沒這意思/是不是你搞錯什麼了」,而在「想成家」與「不想成家」這兩段中,可以得知無論「你」擁有什麼樣自我看法,都一定會被「我」用另一套說詞來否定「你」。
 
在最後一段,旁觀者假裝溫柔的口吻安慰當事者:「別想太多了/如果你有難處/請不要猶豫/一定要告訴我」。當我們完全不願意站在當事者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感受時,我們的同情、關心、問候便頓時成為噁心的巨獸,只是在不停的撕裂當事者的傷口。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我不認為 ◎甘子建


 
我不認為
18歲以後
我還活著
這件事
 
或許只是因為
我喜愛的
蘋果樹上
有我喜愛的
蘋果
 
這非常荒謬
非常沒有邏輯
但我卻更喜愛
這樣認為的自己
 
--
 
◎作者簡介
 
甘子建,筆名天空魚。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著有詩集《有座島》。國小教師。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這是一首簡單的小詩,但解讀起來也有其趣味在。
 
18歲是成年的年紀,敘事者我不認為他在成年以後還活著。這一段本身或許不代表什麼,但我們可以搭配下一段來看。
 
下一段是「或許只是因為/我喜愛的/蘋果樹上/有我喜愛的/蘋果」,蘋果在西洋具有相當多文化含意,比如希臘神話中的金蘋果。不過在這裡,搭配著「成年」的時間,我會傾向將蘋果解釋成代表「智慧」與「分辨善惡」。在聖經中,亞當、夏娃是因為吃了蘋果而得到智慧,知道該怎麼分辨善惡,開始覺得裸體羞恥等,上帝因而將他們逐出伊甸園;之後也有牛頓因為被蘋果砸到頭而想到萬有引力的理論。
 
如果將蘋果視為智慧之果,那「喜愛的蘋果樹有喜愛的蘋果」或許可以詮釋為敘事者我對於智慧的愛好。這份對於智慧的愛好讓敘事者我覺得無法活過成年;換句話說,他認為成年世界充滿太多愚昧,以至於愛好智慧的他在那世界裡不算活著。
 
這相當接近國高中那種尚未開眼界的學生們的微妙偏激思想(也就是,中二),正如敘事者我甚至也吐嘈自己「這非常荒謬/非常沒有邏輯」,然而那樣盡全力抵抗某種事物,宛如薛西佛斯的徒勞無功的背影,卻也有著青春的光彩,正如敘事者我最後的自述:「但我卻更喜愛/這樣認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