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怪物 ◎胡家榮

怪物 ◎胡家榮
 
他不生孩子
因為怕生出怪物
他失去機會
生下一個活潑的兒子
和一個美麗的女兒
 
如果生出怪物
他會親手殺死它
在酒吧裡他對人這麼說
他這輩子殺過很多東西
不差一隻怪物
 
他時常夢見那隻怪物
龐大的頭
龐大的魚眼睛
盯著他說話
但他聽不見
 
他夢見他拿刀
刺進怪物的心臟
他聽見自己的吼聲
妻子的尖叫聲
怪物小聲叫了他的名字
 
他想起來了
小時候殺死的一隻
長著頭髮的羅漢魚
死前它的嘴不斷開闔著
他以為那是它最後的呼吸
 
--
 
◎作者簡介
 
胡家榮,1985年生。台北木柵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長大以後,花人生大部分時間寫詩、看漫畫和電影。
(摘自《光上黑山》作者簡介)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來源:Flicker c.c.|少校史默奇
 
--
 
◎小編웃賞析
 
 在世界各地的神話和民間故事裡,經常都有生孕怪物的意象,主要由於在過去的時代早夭、畸胎率高,還有對生育的無知的恐懼。雖然不確定作者是否有援引相關典故,在這首詩中,怪物是與美好(活潑的兒子、美麗的女兒)作為對比,而且是必須被自己(父親)所殺死的。但他卻說,「他這輩子殺過很多東西/不差一隻怪物」,表示他其實也背負了許多的罪惡,甚至是雙手沾滿鮮血,殺死怪物比起這些來說甚至微不足道。
 
 第三段:「他時常夢見那隻怪物/龐大的頭/龐大的魚眼睛/盯著他說話/但他聽不見」他害怕生出的怪物,在夢中以具體的形象出現,「龐大」事實上是顯示了他的恐懼,而且還「盯著他」,但在此處他的怪物卻試圖與他對話,他卻因為聽不見而無法明白。下一段他在夢裡刺死了怪物,神奇的是,他竟然聽見了怪物「小聲叫了他的名字」。這兩段的差異,我認為是表示了一開始他確實懼怕怪物,而在後來他面對並且戰勝了它,才聽得見怪物的聲音,「名字」則是確認了他自我的意義。
 
 最末段的回憶,對照到他夢中的怪物,和小時候所殺死的羅漢魚是相符合的形象,或許當時殺死它的罪惡感,成為了陰影一直存在他的心中,魚嘴的開闔彷彿要對他說什麼,也同樣呼應了第三段。我認為值得思考的是,在這首詩的故事設定中,他要殺死的不只是單純的怪物,而是他所生的孩子(但他本身卻又不是可懷孕的女性)。作者或許有意圖指涉的是,「怪物」就是因為自己曾犯下的錯誤(可能是無心之過),而產生的罪惡感本身。
 
 詩的一開始說「他不生孩子」,大概就是由於恐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概念。雖然在詩的最後他刺死了怪物,但整首詩仍然給人一種灰暗色調的感受,彷彿那陰影一直揮散不去。
 
#웃編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時年 ◎蕭皓瑋

時年 ◎蕭皓瑋
 
我想我已經足夠小心
可以仔細擁抱在三月芬芳的節氣裡
甫從花海綻放的你。五月
春雨綿密,我昂首於清晨溼漉的被單
對著窗外連延滴落的時間
張狂地按下快門
 
我想我時年青春,沒有花期
能夠隨時盛開、隨時美好而碧綠。我的青春
呼吸在你不停轉動的齒輪相互契合
卻又總是留下來的微妙空隙
從不因此在身上鑿下痕跡─
彷彿七月午後的陣雨滋養龜裂
我時年青春,不對任何枯萎的情意稍事姑息
 
然而氣候悄悄轉涼,十月將至、
要我見證花海匆匆凋零。河堤的芒草抽長
我乖張的青春被葉緣割出皺紋
徒步走上危橋,驚覺那些拍過的相片
美景都逐漸模糊。一抬頭就撞見了你
我時年青春,終也學會不避老態地
謙卑側過身,讓時間如你先行離去
 
--
 
◎作者簡介
 
蕭皓瑋,1994年生,新竹人。得過一些獎,還在寫。
(自介改自部落格:青春自述http://kidsbye.blogspot.tw/)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er c.c.|Chester (https://goo.gl/oxk94m ),原圖經裁剪後加上文字、logo,依照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웃賞析
 
 詩選自第十三屆台北文學獎(http://literature13th.culture.gov.tw/13lite/6-5.html)。詩題取作〈時年〉,很顯然與時間有關係,首段開始,以月份、花作為季節意象,描寫春天,末兩句「對著窗外連延滴落的時間/張狂地按下快門」,將動態的雨化為瞬間,「張狂」其實也意指年少輕狂。第二段「我想我時年青春,沒有花期/能夠隨時盛開、隨時美好而碧綠」直接點明了青春時期,季節則轉換至了夏季,並且敘述了兩人關係的狀態,雨的型態也從春天的綿綿細雨變為陣雨。齒輪轉動使人聯想到鐘錶,也是時間意象。末段時間遞移至秋,雖然時年青春,情感卻如花海凋零,最後詩人選擇側過身,讓此段關係隨著時間過去。
 
 這是一首年輕的作品,語言使用卻相當成熟,雖然意象的使用不免有學習模仿的既視感,但仍十分精巧地將季節與青春的關係描寫得美而不俗。作者分別用三段寫了春、夏、秋,令人不禁好奇那冬季呢?儘管四季獨漏了冬季,但這首詩在結構安排上仍屬完整,不會有四腳缺一腳的不平衡感。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有鹿 ◎許悔之


有鹿 ◎許悔之
 
 天空持續燃放著
 無聲的花火
 我們停步
 牽著手
 於彼大澤
 和一隻鹿對望
 良久
  
 有鹿
 有鹿哀愁
 食野之百合
 
--
 
◎作者簡介
  
許悔之
 
發軔於八O年代的詩人,在九O年代考掘的主題更形豐富,包括存在的焦慮、環保的議題、愛欲的形式、政治現實與國族建構、宗教的懺悔意識等等。試圖在自我抒情與集體抗爭中找尋妥適的位置。他認為詩是一種細緻的反抗,反抗公眾話語的陳辭、生命的大量重覆以及體制的層層桎梏。他的詩,映襯了台灣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的文化混血。
 
許悔之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中華日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年度詩人獎、五四獎等。從一九八O年代開始寫詩,迄今出版五本詩集《陽光蜂房》、《家族》、《肉身》、《我佛莫要,為我流淚》、《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散文作品《我一個人記住就好》(大田出版)。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323050 )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Samueles (@pixabay)
 
--
  
◎小編賞析
 
  初讀這首詩時,只覺被領入了一個奇異的世界。無聲的花火,是因為過於遙遠以致無聲,抑或是它是只存在於這對牽手戀人的心裡、映照著他們的心境所以無聲?無論如何那是個靜謐卻充滿色彩的畫面,在無聲的花火下兩人牽手,在湖畔停步,遠遠看見一隻鹿,就這麼對望良久。最後三句最是耐人尋味。
 
  「有鹿/有鹿哀愁/食野之百合」,看到「鹿」跟「食野」,很容易聯想到詩經的〈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然而將兩首詩映照著看,可看出詩人調動了某些兩個細節,導致整個感受都不一樣了。當「有鹿哀愁」,延續上述的場景,牠顯然不會是像詩經那樣呦呦叫著,而是靜默地凝視。然後「食野之百合」,不是苹(亦即藾蒿。某種野菜,主要吃它的莖),而是百合,令人想到潔白、香氣與高雅。如果詩經的〈鹿鳴〉是在描繪一場賓主盡歡的熱鬧宴會(因而鹿才會呦呦叫著,那是群歡快的鹿,奔跑跳躍、吃新鮮的野菜),那麼這首〈有鹿〉就是刻畫了一場神秘的相遇。那哀愁感或許是來自牠的眼神與姿態。可想見牠也不會是歡快的一群,而是孤獨一隻,在這湖畔的林間凝望著,那姿態不像單純的野生動物,而更像是宮崎駿電影裡的動物神,帶有某種法力與智慧的神秘存在。當你遠遠看著牠,試著盡可能延續這場相遇;牠只低下頭,吃了一朵百合花。這首詩就停在這幅畫面裡,餘韻無窮。
 
  另外補充個小點。在後來的手記裡,詩人寫到:「中午,去看日本導演北野武的《花火》,簡單俐落的暴力和悲傷。又想到夏天去愛爾蘭Wicklow山區,和一隻鹿對望良久。」這段手記相當程度地揭露了這首詩的謎底,比如真的有那隻鹿,比如無聲花火的意涵。雖然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把詩的謎底揭露,那可能一開始就殺掉了這首詩最迷人的地方(這也是為何會把這個小點當補充,而不是放在賞析的最前頭);但其中卻有值得玩味之處,一併附記於下:《花火》是北野武暴力美學的代表作。北野武飾演的老警察與他患絕症的妻子進行一場最後的旅行,最終他們到了海邊(於彼大澤),在一片北野武藍的色調裡,他們決定停在這裡(我們停步/牽著手)。當然,此時北野武並沒有放一隻鹿跑出來。但這樣的電影為何會讓詩人想起先前在森林裡與鹿對望良久的神秘體驗呢?我個人私心的猜想,或許是因為久石讓的音樂吧。久石讓是這兩位風格迥異的導演為數不多的共通點。唯有在他那宛如童話般的旋律裡,短暫如花火的生命與森林裡的動物神才得以聯繫在一起,而這首〈有鹿〉也在如此幽微的聯繫下,奇妙地成立了。不妨試試看配著《花火》的電影原聲帶一起閱讀這首詩,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RIHnxZVvQ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驚異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驚異 ◎楊牧
 
像凋盡秋葉的大樹偶然想起昨日薿薿得意
暖風冷雨在千萬之發亮的眼睛當中迭代珍惜
然後我們假裝道別,嘴唇微啓或許,緊閉
淚輕輕滾動順兩頰滑落終於掉下是春泥
 
驚異的是那造訪者如何往返卻屢次與我相違
祗是足跡留下了在如霜的月光裏逡巡告退
像心血滴在人人擁有的,熙壤的無人地帶,為誰?
用它點點灌溉我們的薔薇並揚言此生無悔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鄭安淳
  
--
    
◎小編利文祺賞析
   
對於讀者,前兩句是最有名的,因為被引述至高中課本〈野櫻〉。楊牧透過這段引文,提示「大樹」曾想起自我如何在夏季時如此翠綠,在秋天蕭條之時,卻更加珍惜曾有的時刻。
  
然而,閱讀整首詩,我們會發現這並不如同散文〈野櫻〉,並非談論樹的榮枯興衰,正確地說,這是一首道別詩。楊牧以「大樹」為喻,提示分別的人想起曾有過的「得意/歡樂」時刻,如今我們更加珍惜我們的友誼,「我們假裝道別」,相信遲早會像從前一樣聚首,然而現實中似乎不可能,我們的「淚輕輕滾動順兩頰滑落終於掉下是春泥」。
  
第二節的「造訪者」可以解釋為「曾有過的回憶」或「久違的心事」,因為同樣的意象也曾出現在另一首詩〈細雪〉,楊牧提到那「久違的心事」:「推開院子一角門/惴惴躡足,逡巡/遂去,大寒天裏/終於留下痕跡」。回到〈驚異〉,我們可以知道那「心事」的來訪留下了足跡卻不見蹤影,就這樣告退了。然而,敘述者並沒有讓自己陷於無限的緬懷以及追憶,而是肯定曾有過的經驗,像是「心血」一般澆灌我們的「薔薇」,因此,回顧當初,我們可以說「此生無悔」。
  
獻給畢業季的每位學子。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鄉愿 ◎林婉瑜


鄉愿 ◎林婉瑜
 
私心喜愛兩三首詩
卻無法大聲說出
說出以後
沒被提到的詩 會不開心
私心愛著某個人
無法大聲說出
說出以後
沒被愛到的那些人 會不開心
口袋裡確實有些彩色糖果可以分送他人
但不能拿出來
因為最後
最後
沒拿到糖果的人會搜刮
扯爛我的口袋
所以……偷偷讀詩
偷偷地愛
手心緊緊握著糖果
儘管它慢慢
慢慢融化了
我正擁有糖果
我正失去糖果
 
--
  
◎詩人簡介
   
林婉瑜
  
  1977年生,台中人,初始考入台北醫學大學營養系,大二決定轉讀文組選擇休學,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劇本創作。20歲開始寫詩,詩作曾獲年度詩獎、第11屆臺北文學年金、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詩路2000年年度詩人、優秀青年詩人獎等。2007年出版詩集《剛剛發生的事》;2011年出版城市詩集《可能的花蜜》,為第十一屆臺北文學年金得獎作品;2014年出版情詩集《那些閃電指向你》,並獲得《2014臺灣詩選》年度詩獎。
 
--
 
美術設計: 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er c.c.|Chester (https://goo.gl/oxk94m ),原圖經裁剪後加上文字、logo,依照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Cookie Monster賞析
 
鄉愿是什麼呢,子曰:「鄉愿,德之賊也。」鄉愿是竊取德性的賊,為了討好別人而不坦承自己內心的感覺。就像在這首詩中的「我」無法說出自己喜歡的詩,擔心「說出以後/沒被提到的詩 會不開心」,甚至連愛人的名字都沒辦法好好說出。
 
極度溫柔而害怕傷害他人的「我」,確實有「愛」的能力「口袋裡確實有些彩色糖果可以分送他人」但「我」卻保留真心,不敢將糖果拿出「因為最後/最後/沒拿到糖果的人會搜刮/扯爛我的口袋」沒被關心到的人會難過,而後指責、攻擊「我」。於是「我」只好偷偷的愛,扮演好一個討好別人的鄉愿。在愛裡退縮,無力的握住手中的糖果。
 
但是這樣的退縮、封閉,會使「我」的心力逐漸被消耗,「儘管它慢慢/慢慢融化了/我正擁有糖果/我正失去糖果」即使能夠體貼他人,但真心卻是一點一滴的在消失。害怕受傷,失去愛人的能力「我」似乎顯得更加寂寞。
 
事實上,在感情中不能只做個「好人」,感情中本來就無法避免傷痛,也註定會造成傷害。我們在悲傷中成長,就是學著如何去愛一個人。


鄉愿 ◎林婉瑜


鄉愿 ◎林婉瑜
 
私心喜愛兩三首詩
卻無法大聲說出
說出以後
沒被提到的詩 會不開心
私心愛著某個人
無法大聲說出
說出以後
沒被愛到的那些人 會不開心
口袋裡確實有些彩色糖果可以分送他人
但不能拿出來
因為最後
最後
沒拿到糖果的人會搜刮
扯爛我的口袋
所以……偷偷讀詩
偷偷地愛
手心緊緊握著糖果
儘管它慢慢
慢慢融化了
我正擁有糖果
我正失去糖果
 
--
  
◎詩人簡介
   
林婉瑜
  
  1977年生,台中人,初始考入台北醫學大學營養系,大二決定轉讀文組選擇休學,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劇本創作。20歲開始寫詩,詩作曾獲年度詩獎、第11屆臺北文學年金、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詩路2000年年度詩人、優秀青年詩人獎等。2007年出版詩集《剛剛發生的事》;2011年出版城市詩集《可能的花蜜》,為第十一屆臺北文學年金得獎作品;2014年出版情詩集《那些閃電指向你》,並獲得《2014臺灣詩選》年度詩獎。
 
--
 
美術設計: 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er c.c.|Chester (https://goo.gl/oxk94m ),原圖經裁剪後加上文字、logo,依照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Cookie Monster賞析
 
鄉愿是什麼呢,子曰:「鄉愿,德之賊也。」鄉愿是竊取德性的賊,為了討好別人而不坦承自己內心的感覺。就像在這首詩中的「我」無法說出自己喜歡的詩,擔心「說出以後/沒被提到的詩 會不開心」,甚至連愛人的名字都沒辦法好好說出。
 
極度溫柔而害怕傷害他人的「我」,確實有「愛」的能力「口袋裡確實有些彩色糖果可以分送他人」但「我」卻保留真心,不敢將糖果拿出「因為最後/最後/沒拿到糖果的人會搜刮/扯爛我的口袋」沒被關心到的人會難過,而後指責、攻擊「我」。於是「我」只好偷偷的愛,扮演好一個討好別人的鄉愿。在愛裡退縮,無力的握住手中的糖果。
 
但是這樣的退縮、封閉,會使「我」的心力逐漸被消耗,「儘管它慢慢/慢慢融化了/我正擁有糖果/我正失去糖果」即使能夠體貼他人,但真心卻是一點一滴的在消失。害怕受傷,失去愛人的能力「我」似乎顯得更加寂寞。
 
事實上,在感情中不能只做個「好人」,感情中本來就無法避免傷痛,也註定會造成傷害。我們在悲傷中成長,就是學著如何去愛一個人。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To:笑聲最爽朗的天使 ◎‪‎林亞若‬


To:笑聲最爽朗的天使 ◎‎林亞若‬
 
希望
別再聽到
有人因為這份工作
失去身體的某一個器官
失去懷胎中的寶寶
失去受孕能力
失去微笑
甚至失去
重新睜開眼睛的力量
 
我想起每個狂風暴雨的午後
飛機起飛時的劇烈晃動
Jump seat 對面的客人兩手緊抓著扶手
緊張的看著我們
但是我們都會給他們
一個安撫的微笑
並且望向窗外,等候
 
等待機身穿越烏雲的時刻
刺眼卻又美好的陽光
就會如預期中從每個窗戶滲入
讓所有客艙的人都瞇起眼睛
 
數不清的水珠順著風在玻璃上
閃爍成一道道的小彩虹
然後
在天堂消失
 
瓊姈chief
恭喜妳
妳那美麗纖細的身影
正如雨滴一般
沉浸在雲朵之上的永恆陽光中
 
比巡航高度三萬五仟呎還高的許多
在天堂的妳
已悄悄遠離fix duty
遠離澳客
遠離客滿
遠離連飛十幾天的鬼日子
 
不再三更半夜早起
不再熬夜撐著身子
不必再寫報告
不必再道歉
不再疼痛
 
恭喜妳被upgrade
成為天堂上那個
笑聲最爽朗的天使
 
謝謝妳給我們這麼美好的回憶
我們會永遠記得
和妳在一起飛行的日子
Chief!一路好走!
 
 
 ※註:(2014年10月27日 發表於林亞若粉絲專頁) 這是亞若在2013年2月13日寫的詩,為了哀悼華航同事,8個多月後自己也和她在天家相聚,今天亞若回天家一周年,我很感動,總覺得這文章是為她自己寫的,想和大家分享。
 
--
 
◎作者簡介
 
林亞若(1982年8月2日-2013年10月27日),台灣女作家,台北人,曾在中華航空當過7年空服員,之後轉行當部落客與作家,出版過詩集《此時,我們正飛過哪裡》、《Free印度旅遊電子書》,並經常上電視擔任節目來賓,飛行、寫作、美麗、理財、美食、空服面試都是她擅長的話題。
(摘自維基百科)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http://ppt.cc/HS2Dehttp://ppt.cc/sDiN0
 
--
 
◎小編 웃賞析
 
  這首詩是林亞若為悼念華航同事尹瓊姈而作(相關報導請見註解連結)。 過去飛航事故如此多,但我們除了歸咎於意外或是人為疏失之外,是否正視過機組人員的勞動問題?在空服員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我們看到他們為飛航安全的付出嗎?這首詩以詩人自己身為空服員的視角,不只是哀悼同事,更娓娓道出工作的辛苦。除了體力和情緒的勞動,高壓力環境和長工時的勞動條件更是對她/他們的生命的消耗與傷害:
  
  在天堂的妳
  已悄悄遠離 fix duty
  遠離澳客
  遠離客滿
  遠離連飛十幾天的鬼日子
 
  不再三更半夜早起
  不再熬夜撐著身子
  不必再寫報告
  不必再道歉
  不再疼痛
 
這不只是空服員生活的寫照,台灣更有許多職業同樣身處在這種糟糕的勞動生活,而沒有工會替他們發聲。
 
  「恭喜妳被 upgrade/成為天堂上那個/笑聲最爽朗的天使」,這樣的恭喜是說得多麼辛酸,我相信沒有人會希望身邊的人因為工作,受到職業傷害甚至失去生命。如果現在不改變,那麼還要犧牲多少人,我們才願意?華航空服員的罷工行動,或許讓航空公司、旅客以及社會大眾蒙受了一些損失,但也因為這些讓社會能夠關注,看到他們的訴求;因為有社會的支持,讓這次行動能夠成功,換來的是這些勞動者能夠合理的取得他們的勞動成果以及工作的尊嚴。我也由衷盼望,各行各業都不再有對勞工的壓榨剝削,台灣的工作環境更好。
 
 
※註:〈空服員為何罷工?座艙長疑過勞死 華航竟叫員工「多洗手」〉,2016年06月24日 ,《民報》
http://www.peoplenews.tw/…/17fd1d4f-8bc3-4531-9ebe-b057cdb9…
 

第一百次擦肩而過 ◎林禹瑄


第一百次擦肩而過 ◎林禹瑄
 
時間慢了下來,我們彼此背對
一只過薄的毛玻璃不忍顫抖、碎裂
不忍相看,不忍離開
 
--
 
◎作者簡介
 
  林禹瑄,1989年生,台南人。曾獲時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等。第一本詩集《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2009年角立出版。第二本詩集《夜光拼圖》2013年寶瓶出版。
 
  部落格【此來】http://mulings.blogspot.tw/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skeeze (@pixabay CC0)
 
--
  
◎小編L賞析
 
  在讀這一首詩的時候,我們最先要先抓取的關鍵意象是「毛玻璃」,這一個意象貫穿了整首詩,看到毛玻璃時,最容易聯想到的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我們看不見彼此真正的面貌,因為毛玻璃會讓光線散射,因此即使透過一層很薄很薄的毛玻璃,能看到的也是霧化的你。
   
  所以,我看不到真正的你,你也看不到真正的我。但只要有我們共同在的地方,時間的流動都會變得極為緩慢。
  
  詩名為一百次擦肩而過,如果只有一次的擦肩而過,那可以解釋為錯過,如果是一百次呢?那很可能其中隱藏的寓意,不單純只是錯過那樣單純,而是指向兩個人的相處中,擁有層層的誤會。
  
  因為多次的誤會,造成兩個彼此在意的人,每一次雖然接近了一點,卻總又錯身而過。如果毛玻璃暗示的是一種「隔閡」,而隔閡被打破了以後,眼前呈現的是清晰的彼此之時,卻又無法凝視對方,但也無法再移動腳步。詩人用這樣的方式巧妙地體現了一種相互在意,進退不得的愛情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毛玻璃的碎裂,是不可復原的,這暗示的是一種「越線」的狀態,暗喻關係的改變。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只要毛玻璃,沾上了水,就會變成透明的狀態,在愛情中,出現水的相關意象,絕大多數的可能都聯想的到「哭泣」這個舉動,這是在詩裡頭沒有特別提及,但我們卻可以去做多一點聯想的部分,哭泣以後,毛玻璃變得透明。然後在其中有一方越了線,於是打破了毛玻璃,這樣彼此袒裸的狀態就是一種「被迫」的狀態。
  
  因此進退不得,因此無法相視,卻也不願離開,就僵在原地了,這是一種多麽糾結,多麽虐心的情感狀態啊。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陪你誤點 ◎田煥均


陪你誤點 ◎田煥均
 
面對玻璃窗,母親的臉
浸泡夜色裡一吋吋變透明
她的清醒,一再減緩速度
徐徐駛入記憶的月台,一方小小的
相框擠滿最深愛的人
但怎樣也回想不起來熟悉的聲線
一再重複的廣播呼喊過哪些站名
總是半夜驀地驚醒,喚醒一盞燈
擔憂自己過站不停
 
夢境有明亮且篤定的鐵軌
延伸出來,從母親的床前
穿過臥房,筆直舖向餐桌一端
一雙雙擺好的筷子彷彿枕木
溫柔支撐餐桌的禮儀
搖晃但平靜的駛過每一餐
母親身體裡,零件彼此碰撞
途經辛勞歲月,沿路顛顛簸簸
儘管下坡也竭力把自己穩住
 
母親失去彈性的腦額前葉
一如使用過度的坐墊,褪色而斑駁
可供乘載的座位越來越少了
眾多親戚和朋友下車前
我頻頻讓座,讓每個人在母親的記憶裡歇歇
充分感受座椅的舒適
並自顧充當列車長巡視每節車廂
檢查是否有人逃票,與母親相遇
卻從未留下任何證明
 
車速越來越慢了,風景也逐漸平淡
但我不願下車目送母親把我遺忘
就讓我們駛向年年月月,一起誤點
 
--
 
◎作者簡介
 
田煥均,1980年生,台大物理研究所畢,曾當過工程師兩、三年。非常欣賞認真生活、活出夢想的人。喜歡旅行、創作,喜歡低調地活躍著。很珍惜周遭的一小群人,並時常感謝上天。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Stock Up
 
--
 
◎小編R Shu賞析
 
這首詩把老年癡呆症的母親,比做列車,出了各種差錯:叫不出相框的人名、夜半夢醒不知身在何處、逃票般的遺忘。現實中唯一不出差錯的,是日久的吃飯的習慣。而敘事者能為母親做的,僅剩的事情,就是陪著他,一起忘卻時間。
 
這首詩的節奏可能不那麼一致、邏輯也並非完美無暇,但是作者擷取一個意象鋪寫到底,並細細描繪ㄧ兩個簡單的事件,仍然讓人覺得親切感動。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想像 ◎楊沛容

想像 ◎楊沛容
 
想像起床那刻置身海底
透不進陽光
 
想像沒有一首歌出聲
跟枯萎的花那般啞
 
想像遠方不存在
踩在哪裡,哪裡就越來越遠
 
想像人群湧入臥房
拉開衣櫃,在此冬眠
 
想像沒有任何一種疾病可以醫治
從此再也沒有疾病
 
想像真誠都寫進了等待
想像這個冬天是上一個冬天
 
想像你回頭望了幾眼
再一路走遠
 
想像我
已把想說的說完。
 
想像你聽懂了
答我以靜默
 
--
 
◎作者簡介
 
楊沛容
女。台灣屏東縣人,就讀於淡江大學中文系。微光現代詩社一員。
 
--
 
美術設計:楊沛容
攝影來源:廖啟佑
 
--


◎小編洪崇德賞析
 
認識楊沛容近四年,我想她肯定是微光詩社裡面最特別的人之一。
 
大學詩社的成員來來去去,誠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與文學想像。但像沛容這樣身兼優秀美編、獨立音樂與藝術愛好者等多重身分,寫作的產量雖不多,交出的作品卻每每能讓人看見她不同於他人,卻又能自成一套美學的思考模式的人並不多。散步在不同的藝術場域中,沛容對待文學的態度顯然跟一般的文學人有所差異。這些不同的定義,有時帶來更多藝術的可能;卻也有時候,讓她對自己的寫作缺乏判準的座標系。或許是這樣,沛容常常對自己的成績欠缺信心,我每次看著她的創作都覺得內心五味雜陳:一個很有藝術家嗅覺卻不特別著力在文學的寫作者,有著才華,卻不夠自信,所以更多時候採取一種過度溫和的姿態。
 
或許是周子瑜事件時,受網友瘋狂轉載的〈她今年才十六歲〉(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osts/1117553328268901
)給了她更多寫作的信心。我也曾經很擔心她的寫作在大學畢業後就會停下,所以這次能看到〈想像〉這首作品,知道她繼續在文學這條路上努力真是太好了。
 
〈想像〉一詩以兩行一段的方式寫作,力度與節奏感的拿捏很恰到好處,讓段落間擁有互相串連、延伸的空間。詩中之「我」所經逢的場景幾乎都限縮在小小臥房的床上,卻透過想像,讓閱讀變成了一種不斷逼近「想像」本身的過程。如何處理「想像」所呈現出來的「距離」,是她獨有巧思之處。
 
最開始的「置身海底」、「透不進陽光」是狀態的暗示。在自我意識的回歸(醒來)後,卻發現自己與現實間存在著巨大的代溝。順著這個思路,詩中之「我」逐漸遠離了意義上可能是正面的音樂(第二段:「沒有一首歌出聲」)、思維的落腳處(第三段:「遠方」)、人群(第四段:「拉開衣櫃,在此冬眠 」),在第五段停了下來,把自己的思緒落實在「疾病」這個離詩中的情境比較不遙遠的詞彙上。這是否暗示了詩裡的「我」一切的不幸,都由此而來?
 
第六段裡混淆了時間感的「等待」姿態,到末三段充滿畫面感的寫作。「我」的位置始終沒有移動,內容卻分別對照了先前被證明無法抵達的位置:你走向的「遠方」,我訴說的「聲音」……獲得的卻是「靜默」。一個又一個我想走向,卻在現實上無法抵達的地方;一個又一個你正走遠,卻永遠走不出我心中,我依賴「想像」仍然能抵達的地方。兩者互相對照,最後留下來的情感是深深的一聲嘆息。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知道你不會喜歡 ◎翁書璿


知道你不會喜歡 ◎翁書璿
 
知道你不會喜歡
還是這麼做了
 
在你家樓下淋雨
儘管有屋簷
也不去躲
想看你心疼的樣子
 
在心裡重複畫著
一顆愛心
始終覺得不完美
而不願意睡
 
偷偷在夜裡鍛鍊
變得堅強
又在你的面前
裝作脆弱的樣子
 
--
 
◎作者簡介
 
翁書璿,作品散見<衛生紙詩刊>,經營部落格:基因奔騰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賞析
 
〈知道你不會喜歡〉是翁書璿的輕描淡寫之作,言詞簡單,但內裡的情真意切,或許是一種有意為之的浪漫。
 
整首詩的寫作方法就是補述。第一段提供了一套邏輯:「知道你不會喜歡/還是這麼做了」,整首詩也由此邏輯而得以成立。
 
第二、三段的寫法相近,開頭都是一個不盡善盡美的狀態。在對方樓下意味著無法進入,這雨顯然有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味道。而在心裡重複畫著,這個重複既可以視作自我催眠下的習慣,也可以被補足不同的意義。通過第三段的脈絡,我們知道這個重複意味著失敗後的再接再厲。在第一句提供不完美,二、三句增添意思、補全脈絡,最後一句又有意的進入新的狀態與結論。(可以把最後一句都遮住看看,就知其中差別)一般來說像第二段這樣寄事託情的寫法很容易顯得單薄,但此詩的第二段寫的實,第三段寫得虛,卻頗有互相呼應的味道,反而使第二段這樣實際的寫法,不再那麼單薄,而饒富情意。
 
最後一段是全詩最重要的部分,只看前三段,或許只覺得此人傲嬌。但最後一段說明了詩中之「我」仍有在持續進步,那麼為什麼還要「裝做脆弱的樣子」、「知道你不會喜歡/還是這樣做了」?詩人沒有明說,在我看來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是自己在持續的進步,卻還沒有辦法擺脫以往兩人相處模式的慣性。二是即令自己也有在努力進步,卻還是期待從對方的寵溺中自我確認、自我實現。這兩者都具備可能性,我很喜歡此詩中你我這種各有不得已中自然呈現的簡單情意。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址22號 ◎波戈拉


址22號 ◎波戈拉
 
門已經修好,你還是
還是忘了回來
忘了鑰匙孔的人形
逐漸瘦弱
像等待
門把關又開
許多心事的鏽斑
輕輕剝落下來
 
--
 
◎作者簡介
 波戈拉
 
 一九八五年生,高雄人,世新大學中文系畢。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獎項;詩作散見報紙副刊,並入選2008、2009台灣詩選。
 
 在時間裡,我仍揣想眾多細節之寓意。
 仍感謝生活的總和皆如此有機。
 先有不好言說的孤獨,然後有字,才有自製文明的勇氣。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er c.c.|Rachel Titiriga (https://goo.gl/fmnlqH ),原圖加上文字、logo,依照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凡妮莎賞析
 
你有沒有為誰等門過?
 
尤其是在大吵過後,對方甩門而出,門因而在開關時,從此有了咿歪的怪聲。但最可怕的不是門壞了,是即使門修好了,「你還是/還是忘了回來」,於是那些想要說的話囤積在心裡。
 
「忘了鑰匙孔的人形/逐漸瘦弱」這句把人比喻成那久未開啟積滿灰塵縮小的孔洞。等待你重新開啟後,鏽斑自會輕輕剝落。這一連串「人」─「鑰匙孔」─「心事」─「鏽斑」的意象凝聚出等待者單純深沉的情感,我期待你回來,渴望你回來,同時也害怕你再也不回來。
 
「忘了」此時看起來溫柔的理由,也可能是等待者為他找的藉口。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松園 ◎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松園 ◎ 楊牧
 
那一次回頭看見暮色在早升的
星象裏加劇,獵戶的箭囊即將著色
完成以毿毿重疊的針葉為前景
尾端銜接鞞琫閃光為玉與瑤
  這不是秘密的全部,遠處
  還有挽留的山,不捨的水勢
 
我曾經匍匐且蜿蜒如無聲的河流
細數髮茨溫存在以上常綠
喬木之姿中夜由放縱螢火突圍
自高處下沉,濃厚完美的脂腴
  碰觸及感覺神經末梢,敏銳
  無比,你看看草地上零露漙兮
 
月光遲遲聚守幾無風雨的池塘
為了自我鑑照各自稀薄地擠向水中央
假如我說就像失眠的魚我們也曾側耳
傾聽松濤止息後的夜絕無懷疑
  可能隨蒲葦的影子移動,暗微
  天地間這樣永遠不停做工
 
關於記憶和遺忘比例尺的兩面
證明分毫無差距:蝤蠐夢中翻身
將紅鳩吵醒遂一口被它吃掉了的同時
另外一種鳥開始以複疊音彼此呼叫
  太陽快速射入林地上方,美術與
  詩轉為透明為秘密全部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https://goo.gl/K4Z6Wp ; https://goo.gl/KZ8iwD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松園〉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籍神風特攻隊的最後一晚。松園建於一九四二年花蓮市,原為日本海軍兵事部辦公室,相傳台灣的神風特攻隊於此喝下天皇賜下的「御前酒」,次日隨後出征。楊牧筆下的主角,正面臨這不眠之夜,第一節起頭以夜色升起,提示提示時間之流逝:「暮色在早升的/星象裏加劇」,加劇的不只是「暮色」,而是內心的恐懼與焦慮,因此「獵戶的箭囊即將著色」預示了箭在弦上,勢在必行。然而第一節的結尾的「挽留的山,不捨的水勢」,卻又表達了他人(可以是家人、朋友、更廣大的台灣人)、或大自然對這樣犧牲的不捨。

第二節和第三節應並看,描繪主角複雜的心緒,既焦慮、恐懼、善感,卻又無畏。第二節首先訴說了對河流、喬木、螢火蟲的回憶,以及如臨池畔一般地沉思。如〈霜夜作〉、〈隰地〉,楊牧常將蘆葦圍繞的水面比喻為一種自我凝視之明鑑,此詩〈松園〉的主角在面臨戰爭、死亡,在自我觀照的同時,亦感受到自己敏銳的思緒:「感覺神經末梢,敏銳/無比」。這樣的敏銳混雜了恐懼,一種害怕白天的來臨,與害怕死亡,最終難以成眠,如「失眠的魚」。然而,這樣的恐懼又混雜著無畏,如其所言:「我們也曾側耳/傾聽松濤止息後的夜絕無懷疑」彷彿在軍令之前,只能壯大膽子。

最後一節以大自然的肉弱強食,比喻主角之處境與刀俎魚肉之殘酷:「蝤蠐夢中翻身/將紅鳩吵醒遂一口被它吃掉了的同時/另外一種鳥開始以複疊音彼此呼叫」。「蝤蠐」為赴死的飛行員,「紅鳩」與「另外一種鳥」則為日軍與美軍。最後的結論為第一節的映襯。第一節提到戰爭與赴死並「不是秘密的全部」,最後卻以「美術」與「詩」「為秘密全部」作結。這樣的結論相當費解,但或許可以這樣解讀:詩人將當時神風特攻隊的「秘密」,也就是那出征之前的失眠夜晚,其心緒表露無遺,因此,這樣的完全的秘密被彰顯了。這也呼應楊牧一直所關注的,即是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淬煉出美學與詩。對旁觀者楊牧來說,這樣的歷史是悲痛的,卻透過詩人的探索,代言,最後記錄下成為一首詩,是美的,也同時具有人道關懷。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不曾擁有你 ◎阿米

我沒有抱你
 只是看你
 
 我沒有牽你
 只是看你
 
 我沒有吻你
 只是看你
 
 不曾擁有你
 只是看著你
 太陽就出來了
 
 
--
 
◎作者簡介
 
阿米
 
女詩人,1980年次,得過憂鬱症與精神分裂症,沒得過獎。大三時母親往生於砂石車車禍,一度每天吃藥,性格遽變。用簡單的詩,寫纏繞的人生,如黑人藍調,唱盡生命愛與痛。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574438 )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er c.c.|Chris (https://goo.gl/0KHVzc ),原圖經裁剪後加上文字、logo,依照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賞析
 
  這首詩簡單而動人。不斷重複的「我沒有」隱含著比字面更多的訊息:我沒有(選擇)這麼做,雖然我可以,因為你就是這麼接近,近到可以擁抱、牽手、親吻;但我沒有這麼做,只是看你。這其中就藏了一個距離,即使接近也跨不過去。而擁抱、牽手、接吻也隱隱有種漸進式的關係推進,逐步增幅了「想要,但不行」的力道。最後一個俐落的變奏:「不曾擁有你/只是看著你/太陽就出來了」,你對我就像這樣:所有的光、熱與生命,但我不曾擁有你。雖然好像只是看著你就滿足了,卻也隱含著如果你離去就將是宛如永夜的冰冷。我們都知道這樣「只是看著你」的戀情最後大多會以怎樣的方式結束,但請暫時停留在「太陽就出來了」吧。至少在這一刻仍可能是美好而快樂的。接下來的故事,就由其他首詩去說。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人生不值得活的 ◎楊澤

人生不值得活的。
稍早,也許
我就有了不祥的預感。
稍早,早於你幼獸般
動人動人的花紋,早於
暗中的木瓜樹
高度完美的陽台與星
早於夜晚──屬於所有情人的
魔笛和獨角獸底夜晚;
當魔笛吹徹
魔笛終因吹徹小樓而轉涼
號角重返那最後
與最初的草原黎明……
 
人生不值得活的。
稍早,我便有了如此預感。
稍早,早於我的相對
你的絕封──野兔般
誠實勇敢底愛欲本能
還有那(讓人在在難以釋懷)
駁雜不純的氣質
傾向感傷,傾向速度
也傾向,因夢幻而來的
一點點耽溺與瘋狂
 
人生並不值得活的。
更早,早於書本
音樂及繪畫──一開始
我就有了暗暗的預感。
綠光和藍薔薇
大麻煙捲與禪
我夢見你:電單車的女子
模仿固畫裡的無頭騎士
拎著一頭黑濃長髮,朝
草原黎明疾馳離去……
當魔笛再度吹徹
魔笛終因吹徹而轉寒
愛與死的迷藥無非是
大海落日般──
一種永恒的暴力
與瘋狂……
 
人生不值得活的。
在岸上奔跑的象群
大海及遠天相偕老去前:
暗舔傷口的幼獸哪
只為了維護
你最早和最終的感傷主義
我願意持柄為鋒
作一名不懈的
千敗劍客
土撥鼠般,我將
努力去生活
雖然,早於你的夢幻
我的虛無;早於
你的洞穴,我的光明──
雖然,人生並不值得活的。
 
--
 
◎作者簡介
 
楊澤,本名楊憲卿,1954年生,嘉義人。台大外文系、外文所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著有詩集《薔薇學派的誕生》、《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人生不值得活的》。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er c.c.|Scott Heron (https://goo.gl/Q0RB7D ),原圖加上文字、logo,依照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此詩是楊澤名作。雖然題目〈人生不值得活的〉乍看之下相當厭世,但每次鋼筆人低潮時總是讀這首詩,因為這首詩在厭世的表面底下有鼓舞人活下去的勇氣,以下將會慢慢分析。
 
此詩第一段在「人生不值得活的」之後,接的是「預感」。此段以「幼獸」、「木瓜」「魔笛」、「獨角獸」等意象寫出唯美的感覺,並點出時間——從夜晚到黎明。雖然開頭前幾句如此厭世,但最後以早晨做結束,便隱隱暗示這首詩底下想表達的價值觀。
 
接著是延續著獸的意象,從「相對」、「絕對」的抽象,至「野兔般/誠實勇敢底愛欲本能」,抽象的東西有了具體的憑依,也就讓後面的「感傷」、「速度」乃至於「夢幻」、「耽溺」、「瘋狂」具體起來,與獸的野性、敢愛敢恨、奔走的速度等特質連在一起。
 
接著詩人將時間往前拉,「早於書本/音樂及繪畫」,這些媒介一開始無非是為了保存記憶與娛樂,某方面而言,就是說故事與引發情緒。而早於這些東西,亦即回歸到故事及情緒之前,也就是神話與直覺。在這樣的懵懂時刻,卻已有了「不值得活」的預感,可見詩人認為人類自開始便有如此的感傷。
 
接著詩人使用了許多接近神話或故事的意象,並且以女子朝黎明疾駛離去作為終結。回歸到第一段的黎明,也回歸到第一段的魔笛。若前兩段是敘述現在的美好與感傷,那這一段拉回更早以前,不祥預感已經應驗的時刻。正因這不祥的預感是永恆的,在預感之後的事情,「永恆的暴力/與瘋狂」也如此成為永恆、輪迴一般不斷發生。
 
值得注意的另一點是「暗暗的預感」,「暗」相對於「光」,也正對應著這一段最後「大海夕陽般」的光影效果,更可以與前面夜晚至黎明的時間點對照。或許這一段的時間點,還在入夜之前的黃昏。而現在則已經過了夜晚,準備黎明。
 
最後一段鋼筆人覺得最動人。在絕望的人生中,「象群」、「幼獸」,獸的意象再次被召喚。獸代表著美,尤其是幼獸,可對應第一段,但也代表野性、敢愛敢恨、速度、奔跑等性質。尤其你是幼獸,還是受傷的。這些性質連結到「你最早和最終的感傷主義」,便暗示了你為了這感傷主義受了多少傷。
 
在這種情況下,敘事者我提出動人的告白,「我願意持柄為鋒/作一名不懈的/千敗劍客」敘事者我從一開始有預感人生不得活的,儘管如此,他還是願意戰鬥下去。這裡可以注意的是「持柄為鋒」,這種不拿刀刃對著別人的方式是無法傷到別人的,也因此我只能做一名「千敗劍客」。但這樣不去傷人的存活之道是如此動人,且他不斷繼續這樣的生活。成為千敗劍客,也成為獸的「土撥鼠」,即使不在地上做必敗的戰鬥,掩藏在地下,也要「努力去生活」。
 
在最後,詩人提了好多雖然,但鋼筆人認為這樣的雖然只是一種回顧。當一個人堅持要往某個道路走去時,這樣的「雖然」是一種回頭的姿態。但最後,「雖然,人生並不值得活的。」則是回到了要對抗的東西本身。
 
整首詩都在展演「人生不值得活」這件事情自古至今皆然,是從獸到人類、從神話到現代都一樣的永恆宿命。然而,正因還有美好、還有愛,所以我還要戰鬥。而這次回頭去注視這自古皆然的宿命,無非是為了下定最後決心。
 
即使人生不值得活的,也要好好活下去。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浴缸裡的情詩 ◎劉玠旻

所以我轉到左邊
所以我輕輕哼
雖然矜持雖然抬頭
孔洞噴出來的是怨懟、
溫柔、糜爛的光
 
我就這樣被睡著
從船上醒來,醒來是陌生的汪洋
妳要去黑洞的國度,
想像那裡是安靜,是接近永恆,千瘡百孔的溝壑
蓮蓬頭是動力馬達,是飲水機
妳心裡還有不止息的水略:
「這些魚我都不要。」
總共喝了兩朵雲擰乾的水
如今
海上的戀愛,沒有一種是大人的
 
早上,妳在甲板站好
吹著小號
妳在浴簾後面看我
那圖案是大塊大塊的花園
但什麼是花園什麼是墓園
鯨魚在這裡
在太空游仰式
妳說跟牠分手之後
牠就這樣浮起來
妳是宇宙裡的戀人
討厭被叫女人
 
晚上,我躺在船上的浴缸
還沒有乾涸的準備
皮膚緊黏空氣,空氣緊黏你的皮膚,
我緊黏你
虛線,它們線線相連到黑洞
「我們到底會怎樣?」
你說
你帶我回家
「黑洞不是時間停止嗎?」
可是我們的活著不能停止
停止是不能實現的…
「那真的是全黑的?」
 
直到太陽眨眼
呼吸漫漫
黑洞在即,你不在意
星空之無限
不停擴張與分割的孩子
最不容抗拒的重力
是時間嗎?
連落下的水光
都被立定
 
我逆水睜眼
在浴缸慢慢掉色
你把整船的泡沫和水和寂寞
重新塗抹
 
--
 
◎作者簡介
 
劉玠旻
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二學生。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er c.c.|your friend le(https://goo.gl/8WGGw1 ),圖片經裁剪及加上文字、logo,依照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賞析
 
閱讀私密空間的詩作是有趣的,如作者詩題的設立,將詩作案發現場帶進「浴室」,隱私、潮濕的場所,隱隱激發讀者的刺探,夢囈、幻覺、回憶、性的聯想,發生在短短的洗澡時間。
 
首段文字出現許多轉折詞「所以」、「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參透轉折詞銜接著什麼樣的思緒,但可感受情緒的波瀾,洗澡清空身心時,我們哼歌、幻想,大肆喜悅大肆憂傷,「孔洞噴出來的是怨懟、/溫柔、糜爛的光」,悄悄下了悲傷的伏筆。
 
「我就這樣被睡著/從船上醒來,醒來是陌生的汪洋/妳要去黑洞的國度,」浸在水中,進入作者的意識流,浴缸宛如是他的太空船,穿越蟲洞、時空,某個美好如杜撰的女人出現,談一個童潔式的幻想戀愛,吹小號與魚等意象,包裝著愛慾的渴求,作者介意著一個巨大的形象,比擬成鯨魚,這份憂鬱在詩中旁觀著浴缸裡的戀愛,埋在作者的字裡行間。
 
浴缸一個靜止的空間中,作者每段產生一個轉折,『「我們到底會怎樣?」/你說/你帶我回家/「黑洞不是時間停止嗎?」/可是我們的活著不能停止/停止是不能實現的…』,漫溢的水氣,作者想像,抵達形上的家、黑洞,並重新演練般重述著兩人關係,作者試著收束,詩中動能開啟,並急速關閉,「最不容抗拒的重力/是時間嗎?/連落下的水光/都被立定」,一段戀情在最美好的時刻被捏熄。
 
結尾再次回到現實的浴缸場域,一趟超現實旅行的回歸,回到寂靜與水聲。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雪人 ◎蔡雨揚

你那邊冷嗎?
當我清楚
所有融化的事物,與遺骸
終將有各自的流向
擁抱一顆太陽
再遠的地方
我都能輕易抵達
 
深山、空巷,落葉林地
你以輕盈手掌觸碰的窗景
望出去淡漠無人
蕭條的樓廊。和你相約
一起前往的海濱公園
 
我用無聲的唇齒音
向你說
替我圈上圍巾
牽著我走,繞過兒童樂園
牢記一個笑容
有時並不比活著更容易
天氣過於晴朗
最好就在這裡分開
 
我若雪人
你太溫暖,我會受傷
 
--
 
◎作者簡介
 
蔡雨揚,1987年生,台南人,成功大學土木系畢,現專職蓋房子。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Matthew Wiebe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蔡雨揚的〈雪人〉,2010年12月發表於ptt poem版,一直是很受好評的作品。
 
這首作品是自然透出光的,不需要太多詮釋。不難看出詩中創造了一個「雪人-我;太陽-你」的概念,從此概念來寄託情感,討論的可能是暗戀,或沒有結果的感情。第一段藉由自身的融化來敘述一種另一形式的抵達。從固體變成液體,這種抵達是表明了精神意義上的一種相信,但注定難以落到實際的層次。
 
第二段開頭讓阿Ben想到了以往高中教育讀到的「枯藤、老樹、昏鴉」,同樣是三個名詞的交疊,深山顯其「深」,「空」巷無人,落葉林地滿是凋零氣象。這畫面多像是秋冬之交,而「你」的出場卻被安置在一個窗景中。(應思考一下視角,雪人肯定是在屋外,那麼這窗景便是由外望內看,而「你」便構成了窗景的部分)再串聯本段中的深、空、輕盈、淡漠、蕭條,與落葉林地(凋敝)跟海濱公園(野外),進一步放大了「你」與「我」隔著窗子互望的距離感,現況的淡漠,更加深了第一段的太陽與雪人的關係所帶來的害怕。
 
第三段是兩人距離貼近的接觸了。無聲的唇齒音,或許意味著自己的心聲害怕被聽到。「替我圈上圍巾」、「牽著我走」暗喻了在兩人關係上,雪人是比較被動的。場景從第二段的蕭索感推移到充滿歡笑的兒童樂園,這裡運用的景物未必是實景,而是以情緒延伸出去的景色。後面四句,非常精彩,放在過於接近就會融化的脈絡下看,卻又讓人揪心。
 
「我若雪人/你太溫暖,我會受傷」,這首詩的結尾是很經典的用法。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在全詩中被點石成金了。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鄉間來信 第七封  ◎廖偉棠

有風從村莊的東邊升起,一陣陣吹來,
然後滿園的葉子都響動。
然後下起了雨。雨打落枯草上,我聽見
時間在水中折斷的聲音,遠方雪地裡的聲音。
 
群鳥掠過,盤旋,再盤旋。
冷風又再輕揚起我的長髮。滿園的蕭瑟
都響動。鄰家的小孩們從我的園門前跑過,
從時間的一端,跑到時間的另一端。
 
雨點斷續,我把椅子挪到廊台下。
雨點稍停。現在,從園子的四個角漂來了寂靜,
只聽見鋼筆在白紙上寫劃的聲音。
 
我的身旁是以前母親種薔薇的花圃;
我的背後,是我空無一人的家宅。
風從村莊的東邊升起,H,我已經忘記了你的名字。
  
--
 
◎作者簡介
 
廖偉棠
 
1975年生。曾任雜誌編輯、書店店長;目前則兼具了詩人、攝影師、小說家及評論家等多重身份。廖偉棠的作品在華文世界中皆有不錯的評價與迴響:他得過香港青年文學獎詩組及散文組冠軍、香港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詩組及小說組季軍、中國時報文學獎詩組首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組大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及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佳作獎。《苦天使》創作的時期橫亙四個年頭,字字句句皆來自生活中的浪遊與體驗;他在詩作中引用韓波的句子:「人是必須超越的」,或者就是他對於自我狀態的要求——一種無時無刻的變遷。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32755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Taylor Leopold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收錄於《波希米亞行路謠》中,廖偉棠的〈鄉間來信〉共有十首,一首一「封」,以結構類似的信件形式提供不同的變奏,善用隱喻、掌故,語言的流動完熟,是很值得一讀的系列作品。誠然,讀這樣的作品顯然無法忽視系列作間是否有相對應的關係,但考慮到篇幅有限,本篇賞析僅以其中一首作品試作討論,希望這樣的拋磚引玉能引來更多的迴響,也誠心推薦《波希米亞行路謠》這本詩集。
 
作為小練習,或許對現代詩的閱讀經驗不多的讀者可以對這首詩的名詞、動詞作虛實的推敲,然後思考他帶來的作用。例如我們可以看到「有風從村莊的東邊升起」跟末段「風從村莊的東邊升起」顯然都是場景實寫,畫面感強烈的。但第一句的「有」是為了帶出第一段的兩個「然後」,從而拋出整首詩的主題:時間──還有被時間所包裹著的什麼。末段省去了「有」,雖然同樣陳述了事件的發生,顯然不再有第一段那種初見的揭示效果,也不再帶來身心上的激盪,還可以和第一段時作呼應,只是帶來了不同的結論:「我已經忘記了你的名字。」對H的複雜情感,這很可能就是這首詩中的主題。(但不能認為一首詩的主題這麼好判斷,這只是思考一首詩中的一個環節,甚至不見得是最重要的。一首詩的成功與否並不建立在主題的明確或曖昧上,我們還需要對其中的音樂性等許多部份去做鑑賞與評斷。而這些部分的價值孰重孰輕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時候只是在一首詩中相對的強弱關係。)
 
廖偉棠這首詩極具畫面感,我們可以回頭看看作品的細部和他破碎的時間。第一段的「有風」帶來的是連鎖反應,不只升起,還「一陣陣」,並且響動了滿園的樹葉。這顯然是很開闊的畫面,彷彿感覺著宇宙的呼吸,一種特別的明悟由此而生,帶出了「雨」的出現。有風升起帶來了(這樣的畫面和)雨,這中間的因果關係是超越現實體驗的,可是在一首詩裡面可以藉著這樣的東西來完成。作為一種常見的比喻,雨時常在詩裡面作為眼淚、悲傷之流的代稱,但此處的使用似乎兼顧了虛實兩側,既是畫面感的變動,也象徵著心靈活動的情緒轉移,最重要的是,此段的第三行帶出了「我聽見/時間在水中折斷的聲音,遠方雪地裡的聲音。」,從視覺性的畫面感到可能參雜了情感成分,卻還是以外在活動敘述的雨,是一個移動。從雨到抽象的「時間在水中折斷的聲音」、「遠方雪地裡的聲音」,又是從視覺到聽覺,從具象到抽象的一次轉移。何謂「時間在水中折斷的聲音」?或許是雨水帶來的心靈想像,勾起了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乃至有著不同對象的回憶或想望,這個經驗未必會是單數,但被時間給貫串起來的共同主題是破碎。(是的我不認為是時間破碎了呈現出什麼,相反的會是那特別的什麼,讓許多破碎的時間片段得以被串聯起來,構成一個特別的情感體驗──但作者沒有對這破碎本身多說的意思。)
 
這首詩的第二、三段可以視為上面的延伸,但必須注意時態問題,跟最開始提到的虛實/作用問題。例如:第二段是現在式嗎?看看最後一句,我抱持某種程度的懷疑。(而這可能是現在可能不只是現在,甚至行為本身具備更多可能性,未嘗不是作者有意為止。)第三段看起來肯定是現在式了,但我們對第二段的判斷會影響到對第三段的想像。但是這裡的「雨點斷續」、「雨點稍停」,是否又可能同時比喻著鋼筆的書寫、眼淚或某種情緒(好吧我承認這想像很俗氣)的斷續,以及──時間的不連續?這顯然是很有趣的問題,但我不打算說得太多,因為我知道自己說的都未必是標準答案。(眨眼睛)
 
最後是末段,前面提過了這首詩的首尾呼應。這裡我想談談末段廖偉棠透過實寫的方式,象徵了什麼,也完成了什麼。「我的身旁是以前母親種薔薇的花圃;」,這似乎同時乘載了自己的歷史記憶,而薔薇可以理解為Rose(愛情的隱喻,別笑我,我知道這想像同樣很俗氣)嗎?也值得推敲。但這樣的想像能否成立,當然也對整首詩的理解有著極大的影響。本句以分號作結束,顯然「我的背後,是我空無一人的家宅。」在作者的脈絡中有著對比的意義。以前的個人記憶在親近的「身旁」,現在進行式,象徵著家,卻沒有人在等待而近乎失去意義的家宅在「背後」。看似是寫實的筆法,卻實在不能排除廖偉棠在這不同的時間維度跟簡單的譬喻中有著另外的寄託。而詩中的我有沒有回過身去的想像?他說,「我已經忘記了你的名字」。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角落 ◎何雅雯

蜘蛛以一種溫柔的語調
 把整個雨夜編織成
 綿密的夢
 像一部傳記那樣微微透明
 又不免帶點虛假的安慰
 雨水沿著牆,沿著
 一天比一天虛無的過去
 落下一枚又一枚黯碧的逗點
 蜘蛛說
 偶然有風的碎屑飛來
 或許恰好斷句
 
 角落是多麼安靜
 記載了秘密和恐懼
 蜘蛛和雨水溫柔地編整收拾
 趁夜紡成透明的絲
 濾去染漬與愛恨
 白晝一來就成片熨晾
 做過的夢和翻過的日記
 於是濕濕涼涼
 在每個停頓處發出嘆息
 風的落句則點點是
 一種飄忽的風格
 
 角落是多麼安靜
 
 
--
 
◎作者簡介
 
何雅雯 
一九七六年生。台灣大學中文系、中文研究所碩士,現為博士生。「植物園」詩社成員。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學生文學獎等,譯有《先知》、《沙與沫》。喜歡寧靜讀書,在讀書中寧靜。嚮往自由,又恪守各種規範。通常穿藍色衣服,希望在天空中隱形。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67849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來源: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詩人以角落的蜘蛛自喻,絲與詩的諧音趣味,詩人寫詩,如蜘蛛織絲。雨是生活,風是剪裁的靈感,在角落秘密地織著透明的絲、綿密的夢,感嘆了兩次角落多麽安靜,孤寂而又快樂著。如果有創作的經驗多少會了解,在角落裡的蜘蛛能做著多麽繁複的夢,消耗自己的同時,也完成了自己。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替身 ◎楊牧

空氣浮著綿密,果敢的香
屬性不明,以微顫的手指
試探,下頷頸之連鎖微胖
其餘完美若凝脂,顏色
接近搖搖欲墜的胸口一顆痣
 
脈搏比常人略快,鼻息溫度
偏高,食蟻獸的舌尖將彼此
也即是我們的替身
纏繞,將棉花糖加熱
歷落的星辰依次燃燒
 
眼睛和鵪鶉的呼叫一樣,天亮
以前潮汐交替的時刻已感應
多情,無可適從的眸子與啄
且以手指點絳唇,且奮飛
如天鵝行使它暴力之吻
 
於是我就窺見對方,也即是
你竟我先在,並且露齒莞爾
微笑,或作勢狺狺來咬
戲謔在纖纖細葉陰影裏,或裝病
換取對方,也即是我,的同情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籃閔釋(小葵)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替身〉描繪了情人之間纏綿的互動,許是詩人自一九九零之後,唯一一首,也是最成熟的情詩。第一節從嗅覺的感觸開始,像是向情人摸索一般,那是「果敢」的自我,而對方卻謎一般地「屬性不明」。從下頷、頸、最後摸索至胸前,並注意到那「搖搖欲墜的胸口一顆痣」。在第二節,敘述者提到脈搏變快,鼻溫偏高,此時,兩人的吻如食蟻獸的舌。第三節以潮汐交替譬喻時間之流逝,乃為典型楊牧式譬喻。 之後的天鵝暴力之吻,卻可能來自於葉慈的詩〈麗達與天鵝〉,描繪麗達受化身為天鵝的宙斯誘惑之後,與其交媾,卻不知預示了未來特洛伊滅城,以及英雄亞格曼儂之死。雖然在楊牧之詩,只化用了天鵝暴力之意象,並未多做負面的聯想,但這樣的「暴力」以及聯想,卻將整首詩帶往高潮。
 
第四段為一種戲謔、調情,對方作勢來咬敘述者。特別注意到詩人使用「或裝病/換取對方,也即是我,的同情」,呼應第二段的「替身」以及詩題。「替身」成就了我即是你,你即是我,這樣你儂我儂。又如同柏拉圖在〈會飲篇〉中的亞里斯多芬尼斯(Aristophanes)提到,每個人只是半個人,並一生尋找另一半,使自我得以完整。而詩歌以同情為結尾,作為愛情的歧異詞。敘述者在此換取的並不只是同情,亦愛情的獲得與流動。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我喜歡 ◎零雨





我喜歡 ◎零雨
 
如果是人潮我喜歡
月臺上的人潮
 
我喜歡
火車上的人潮
 
我喜歡火車
進站出站奔馳
或停佇
 
我喜歡便當礦泉水
太陽餅需要嗎
 
我喜歡兩個頑童從這頭打鬧
到那頭祖父母無效的斥責
 
我喜歡他們冒失走向我的筆
和紙問我你在幹嘛
 
我喜歡喂現在到頭城了你十分鐘後
來接我
 
我喜歡路過夜間車站燈火通明
如眾神降臨
 
我喜歡此時被綁架在
這座椅的溫度
 
我喜歡脫困時
月臺的第一口清新空氣
 
--
 
◎作者簡介
 
零雨
 
生於1950年,本名王美琴,臺灣省臺北縣人,台大中文系畢業後,至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文學攻讀碩士,並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任《現代詩》季刊主編,現任教職。1983年始創作新詩,第一本《城的連作》也於同年發表,詩作往往能超越性別、年齡、地域。題材非女詩人慣用的柔性題材,揚昇知性為主。出版的詩集有《城的連作》、《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特技家族》、《木冬詠歌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等詩集。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來源:Flickr c.c│I-Ta Tsai 
--
  
◎小編웃賞析
 
本詩收錄於詩集《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這首詩以描寫景物為主,並融合了個人情感在內,每段以「我喜歡」開頭,細微的引領讀者看到以火車為主題的各種景物。從遠景的人潮、火車進出,然後是火車上的人物對話、動作,而且和這首詩的主角產生了互動;還有坐在火車上看窗外的車站,感受座椅的溫度,最後是走出火車後呼吸道的空氣。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描寫是動態而且連續,而且不只有視覺,還包含了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因此看完詩之後,就像自己也經歷了一趟火車之旅。她「喜歡」的,當然不只有在詩裡寫到的這些,而是跟這一趟(可能也不只有一趟)旅程所有相關的一切。身為一個也喜歡搭火車的人,最能感受到的是火車所擁有的溫度以及人情味,在詩中用很簡單的幾句話呈現,例如推車員的「便當礦泉水/太陽餅需要嗎」、頑童的打鬧並且「冒失走向我的筆/和紙問我你在幹嘛」,寫出火車上特有的氛圍。這首詩每段只有兩至三行,非常簡潔,也表現出很明快的節奏,有點像是火車「叩咚、叩咚」的鐵軌聲。在《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這本詩集裡也有不少和火車相關的描寫,這首詩特別吸引我,讀起來清爽而不冰冷。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帕烏拉的哀歌 ◎波戈拉


帕烏拉的哀歌 ◎波戈拉
   
我們憂傷的靈魂是如此困頓而且疲憊
-葉慈〈葉落〉
 
帕烏拉,必須歌唱
必須歌唱啊踽踽地來我來
像你的來,只為我來,
只有我來領受你,領受
你些許憂傷的聲息
  
帕烏拉,如何羽族的音域已瀕涸
從妳的聽覺進入
領受聲息啊我的肺葉輕輕飛
右半是一座花園
持平的左半像一隻蝴蝶
 
通過啊帕烏拉帕烏拉
長久流入後妳的呼喚確信
如何花園衰蝕蝴蝶已死
還有鼓鼓還有翅翼
還有雙耳之於我
 
大大孤獨我們夭亡的共鳴
持續存活啊失了妳的枝椏
還有一些風還有一點餘音
為你編織桂冠,帕烏拉沒有人
沒有人啊再沒有歌唱沒有人聽
 
註:給那些在詩國專心練唱,卻苦無發聲機會的創作者。
 
--
 
◎作者簡介:
 
波戈拉
 
一九八五年生,高雄人,世新大學中文系畢。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獎項;詩作散見報紙副刊,並入選2008、2009台灣詩選。
 
在時間裡,我仍揣想眾多細節之寓意。
 
仍感謝生活的總和皆如此有機。
 
先有不好言說的孤獨,然後有字,才有自製文明的勇氣。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1968 )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來源:Flickr c.c│Bruce MCcorrister
 
--
  
◎小編賞析
 
初讀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先就本詩內容來討論「帕烏拉」究竟為何物。
 
歌唱、聲息、音域與「妳」,我們可以想像帕烏拉是一種高貴的生物,亦是歌唱的女精靈;而從第二段的「羽族」或是第四段的「枝椏」,亦是夜鶯。但在本詩中作者透漏的線索不多,僅僅說出了「帕烏拉,必須歌唱」與「帕烏拉沒有人/沒有人啊再沒有歌唱沒有人聽」的命運提示,而人稱關係也從「你」、「妳」一路擴展到「我們」,小編認為,此詩中的「帕烏拉」更有可能為一個形而上的生物,或是泛指歌唱者(詩人)的偉大精神層面。讀者若能先在此幻想帕烏拉的形象,必能幫助自己進入本詩的情緒與韻調。
 
首段,詩人就開始向世人告示了帕烏拉的命運,並用了一個「我」代表著同族的共感,又或許我們能解釋為析賞帕烏拉的伯樂,但由第四段的「大大孤獨我們夭亡的共鳴」來看,詩人更傾向將這個「我」視為帕烏拉的同族。而「必須歌唱啊踽踽地來我來」更將本詩的韻調推向一種吟唱的歌調,讓讀本詩的人也稍能體會帕烏拉的命運,「只有我來領受你,領受/你些許憂傷的聲息」承接著第二段的首句,帕烏拉的聲息、音域已經面臨窘迫的狀態,但第二段令人著迷的是,由「聲息」遞進成「蝴蝶」的意象將這種衰敗之感提升至華美的境界,彷彿帕烏拉之亡看似哀傷,但卻是無比榮耀。
 
由蝴蝶意象進入到第三段,這裡作者以「流入」替代「通過」,顯示出一個盛況衰亡的場景,但末段「還有鼓鼓還有翅翼/還有雙耳之於我」作者又透漏著帕烏拉生命最後的搏動,藉由羽翼傳達至「我」的耳中,帕烏拉的生命如此頑強,是在期待著什麼嗎?
 
末段,我們可以將「我們」與「妳」視為帕烏拉的群集──也就是附註所說的「在詩國專心練唱,卻苦無發聲機會的創作者。」,「大大孤獨」與「持續存活」,作者在最後告知了一個悲慘的事實:帕烏拉的存在是如此巨大的孤獨,但他們依舊持續存活,繼續練唱甚至失去了他們引以為傲的歌聲。「還有一些風還有一點餘音/為你編織桂冠,帕烏拉沒有人/沒有人啊再沒有歌唱沒有人聽」末三句讀起來韻律十足,如同歌唱,我想也只能藉由歌唱,才能將帕烏拉的悲哀傳達給讀者們吧,就如作者命名的詩題〈帕烏拉的哀歌〉,這首詩是寫給帕烏拉──所有創作者們的哀歌……。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戰火裡的村落 ◎非馬


戰火裡的村落 ◎非馬
 
蹲著
 
一張張
灰白的
牆紮滿標語
 
這些疲累的西部片裏的
印地安
在火光下靜靜蹲著
蹲著等酋長的另一聲
 
開麥拉!
 
The War-Time Village
 
squatting
 
walls of ashen faces
bandaged with posters
 
those exhausted Indians
of the wild western
are silently squatting
waiting for the chief
to shout another
 
CAMERA! ACTION!
 
--
 
◎作者簡介
 
非馬出生於日治台灣的台中市,旋即隨家人遷回原籍廣東潮陽鄉下,1948年再度回到台灣,台北工專機械科畢業後,於1961年到美國留學,先後獲得馬開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的機械碩士及威斯康辛大學的核工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能源部屬下的阿岡國家研究所從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發表科技論文上百篇。
 
非馬曾擔任過美國伊利諾州詩人協會的會長,並成為芝加哥歷史悠久的詩人俱樂部的會員。他曾獲「吳濁流文學獎」、「笠詩創作獎」、「笠詩翻譯獎」、「伊利諾州詩賽獎」及芝加哥「詩人與贊助者詩獎」等。
 
非馬已出版了二十三本詩集(包括兩本以William Marr名字出版的英文詩選Autumn Window及Between Heaven and Earth),三本散文集,還有多種譯詩及譯文選集等。另外,他還編選了幾本深獲好評的中國及台灣現代詩選。他的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種選集,包括兩岸及英國和德國的教科書。其作品被譯成英語、德語、斯拉夫語、西班牙語、日語、韓語、馬來語、希伯來語、法語及羅馬尼亞語等。
 
(以上引用自維基百科)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來源:Flickr c.c│Mihai Dragan
 
--
  
◎小編賞析
 
此詩選自非馬1975年的《在風中》,這是一本中英對照詩集,因此也把此詩之英文版一起放上來。
 
此時的非馬已經人在美國,因此詩中多美國相關意象,這首詩也是使用美國印第安元素。然而,前面鋪陳出嚴肅的決鬥意象,比如灰白、紮滿標語的牆,火光前的部落印地安人,甚至直接以「西部片」讓人想像一場對決前的嚴肅場景,卻被最後酋長的一聲「開麥拉」給化解了。
 
雖然從後現代主義直接理解這首詩是相當簡單的作法,然而略讀《在風中》這本詩集後,我們或許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資本主義。在此詩集中,非馬有不少詩作諷刺資本主義,以下摘錄一首:
 
〈通貨膨脹〉
 
一把鈔票
從前可買
一個笑
 
一把鈔票
現在可買
不只
一個笑
 
由此脈絡可得知非馬對資本主義的諷刺。而這份諷刺也展現在這首詩中,從原先以為是鋪陳氣氛用的「西部片」,到後來那一聲「開麥拉」,這作法其實是將前人的血淚(無論是白人或印地安人的)納入資本主義的體系中,被拍成電影。
 
無論前人的血淚再怎麼痛苦,經過這樣的納入,以及電影的重複播放,當痛苦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新訴說時,痛苦只會變成笑話。就像魯迅〈祝福〉中,祥林嫂錄音般重複說著自己悲慘的身世,到最後連最慈悲的老人都只感到厭惡。痛苦背後的道德寓意也就跟著消解。
 
在這裡可以注意的是,非馬並非以牛仔的角度書寫,而是印地安人,這也表示了他對被統治者的同情。正因如此,所以最後的「開麥拉」不僅是詩的轉折,更是諷刺美國人如何將印地安人被屠殺、殖民的痛苦納入資本主義娛樂,以及消解對這件事情的罪惡。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白鷺鷥 ◎羊子喬


白鷺鷥 ◎羊子喬
 
風車不願在鹽田留言
白鷺鷥磨亮了閒愁
以縮起的單腳練習孤獨和寂寞
 
(中國時報副刊,1983年8月16日)
 
--
 
◎作者簡介
 
羊子喬(1951-),本名楊順明,出生於台南縣佳里鎮,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歷任出版社、報社編輯,立委辦公室主任,南投縣政府機要秘書等職。為臺灣筆會、笠詩社成員,為鹽分地帶文藝營的重要推動者。1967年開始發表第一首詩,197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月浴》。其後出版有詩集《收成》、《該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三十年詩選》等。另出版有評論集《蓬萊文章臺灣詩》、《神秘的觸鬚》、《島上詩鼓手》等。
(改寫自《羊子喬集》)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提供:Flicker c.c.|Matthew Leach(https://goo.gl/173o8q ),圖片經過裁剪、增加文字與Logo,依cc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這首詩乍看之下就是一首寫景詩,寫鹽田中白鷺鷥的單腳站立景象,似乎也暗喻了人的孤獨寂寞。但我們若從作者的背景解析,可看見更多層的面貌。
 
羊子喬是台南佳里人。在1930年代日本時期,台南曾經出過一個以超現實主義為主的詩社「風車詩社」(代表人物:楊熾昌,筆名水蔭萍)。
 
然而,在作者所屬的佳里,又有另一個文學集團,被現在的研究者稱為「鹽分地帶」,那是佳里、鹽埕一代的文學集團,由於近海多鹽田而如此稱呼。此地創作者輩出,日本時代有吳新榮等,戰後有羊子喬、鄭炯明、林佛兒、楊青矗等,以寫實主義和新詩著名。
 
之所以簡單提一下這台文史,是因為從這角度來重新切這首詩,可以讀到另一種風味。若風車表示風車詩社,而鹽田表示鹽分地帶,那麼「風車不願在鹽田留言」這句就顯得有趣。雖然不確定作者當時是否已經知道風車詩社的歷史(風車詩社的史料算是挺晚出土的),但如果作者知道,那麼這一句或許可以用「我之前不知道風車詩社的歷史」的方式解讀,有一種自省的意味。
 
接下來兩句「白鷺鷥磨亮了閒愁/以縮起的單腳練習孤獨和寂寞」這裡可以注意的是「單腳」。我並不確定白鷺鷥指涉什麼,但因為腳是踏著土地的,是一種走在某種事物之上的象徵,因此我會將「單腳」視為「單一的傳承」。
 
詩人陳千武曾經說過,臺灣文學的傳統是「兩個球根」,一個是潛伏於地底下、自日本時代以來的寫實主義新文學傳統,另外一個是紀弦、乃至台大外文系開創的現代主義的傳統,而這兩大傳統也曾在七〇年代互相交錯,激發出現代詩論戰乃至鄉土文學論戰等。
 
但這裡的「單腳」卻顯示了這樣雙重傳承的困難。羊子喬大多詩風都偏寫實主義,詩容易閱讀,且可以想像詩中事物發生在現實場景。從「單腳」一詞我們可以想見,他可能感慨自己、或是和自己同一代、及下一代的人,可能是語言問題,可能是學院導致的場域權力問題,讓寫實主義傳統難以傳承。他作為傳承者,可能是感到孤獨與寂寞的。
 
當然,這些解讀多少有過度詮釋、藍色窗簾的問題,我們還是可以重歸賞析的開頭,去細細品嚐作者走在家鄉、看著周遭鹽田景象時,看到白鷺鷥的身影,是想到怎樣的孤單寂寞。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然後他就死掉了 ◎阿森




然後他就死掉了 ◎阿森

他的祖國上了岸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水田不要賣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畫作參了展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丈夫不收錢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先生上了車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兒子去上學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房子藏隔間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學生不當兵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爸爸坐了牢
然後她就死掉了

他的教授回了國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雜誌爭自由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傳記爆了料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獄友問拜幾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軍隊要買船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生日在雙十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白袍掛和平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救護車南下
然後她就死掉了
他的房子擋了路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爸爸出了海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弟弟當了兵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兒子去抗議
然後他就死掉了

她的老公遊大陸
然後他就死掉了

他的皮鞋在樓頂
他的背包在機房

和平奮鬥救中國
青天白日滿地紅
然後他就死掉了 

--

◎作者簡介
   
阿森,編劇,作品有公視人生劇展《比利時賽鴿基金》、戲說台灣《無某無猴羅漢仙》與「大家來寫凱達格蘭床邊故事」粉絲頁等,目前正在寫小說。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提供:臉書粉絲頁「鄭南榕」大頭貼(https://goo.gl/71PTJp )

--

◎小編鋼筆人賞析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在PTT八卦版、或者別人的轉貼中讀過這首詩呢?當時發生肯亞遣返事件,立委黃國昌與法務部長羅瑩雪在質詢之中意外牽扯出這案外案,一名臺灣人在巴拿馬遭到類似待遇,當法務部還在「盡快瞭解狀況」時,他便自殺了。當黃國昌詢問法務部如何處理時,羅瑩雪回答:「然後他就死掉了。」讓這句話一時在網路沸騰,而詩版也出現十幾篇以「然後他就死掉了」為題的詩句。

其中這首詩不只有在詩版發文,也有發文在八卦版,更得到廣大網友的迴響,該文被推爆(連結可見此:https://goo.gl/59ATHO )。這首詩在簡單之中做到一些不簡單的事情,因此才能引起廣泛迴響。

這首詩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兩句兩句的斷行形式,第一句簡單陳述一件事,第二句便接「然後他就死掉了」。這個「然後」將第一句的事件與死亡做出連結、甚至暗示了因果關係。而最重要的是,從第一句「他的祖國上了岸」開始,整首詩便直接與歷史、政治產生連結,導致後面的每一段都可以因為某些特徵而對應到臺灣史上著名的政治迫害。(網友製作的正確解答篇可見此:https://goo.gl/ILaapN )作者利用這種特徵法,讓知道該特徵的人會自動「對號入座」,以事件詮釋詩。即使無法完全知道哪一段是講哪個事件,但也會因為前面一些有效的詮釋,讓讀者在看到不知道指涉哪個事件的句子時,會主動覺得「某句指涉某事件」,產生這樣的連結。

然而,我們也可以脫離這種一對一的詮釋關係。重新回到這首詩,雖然並不是全部,但這首詩中絕大多數的事件是因為某一種形式的壓迫關係所導致。(而且絕大多數的壓迫都是因為國民黨或者軍方為加害者)作者一次一次展現出不同壓迫關係下,被害者如何面對不公平與不正義,因而死亡,並且也展現出這樣的權力壓迫結構無所不在。這樣的展示,使句子除了實際上對應的事件外,即使不知道指涉的事件,我們依然可以察覺壓迫的恐怖。

而在前面展示完這樣的權力結構、壓迫、被害的無所不在後,最後,作者以中年人熟悉的「和平奮鬥救中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再來一次「然後他就死掉了」,直接控訴「中華民國」對於這些人的死亡的不作為、或者改變緩慢。

整體而言,小編仍認為時代是越來越好的,至少解嚴總是比戒嚴好的,但只要權力關係還在,加害者/壓迫及被害者便永遠存在。我們不能遺忘死掉的人的歷史,往後,我們不要成為死掉的人,但也不要讓人死掉。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我在等待時光來將我曬傷 ◎eL


 
我瘦如螺絲釘,
輕易戳破風景的身影
卻什麼也沒學會,除了緊緊
深深地,旋入旅途中。
在搖晃裡吸取力量,
放膽為身份重新命名
旅人孤單,但無妨
只是旅程早被撕開,
像一張日曆告別現在
卻去不到未來。我在等待時光
來將我曬傷,然後再也不要
痊癒。
 
--
 
◎作者簡介
 
eL
1982年出生。 
  曾修人類發展學系。
  目前在婆羅洲島上的小城市
  過平靜的生活。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Unsplash (@pixabay)
 
--
  
◎小編凡妮莎賞析

首先,這首詩的開頭就拉出一個畫面:螺絲釘般的「我」在一片荒涼之中,孤獨的旅行。

這個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所以孤獨,而是這趟旅行告別了現在卻沒有去到未來。沒辦法去到未來的原因是什麼呢?如同一開始「我瘦如螺絲釘」的意象。這裡螺絲釘的比喻給人的感覺是尖銳的,是強悍的,能夠輕易戳破風景的。

小編傾向於解讀他是帶著惡意對抗世界的意味,因為後面兩句「在搖晃裡吸取力量,/放膽為身份重新命名」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他是基於自我意識的要去對抗什麼,或是自身想要變強的意念。但是什麼原因讓他變得強悍而尖銳?我們不得而知,只是尖銳如螺絲釘的結果卻是「什麼也沒學會」。

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尖銳強悍所以不受任何傷害。這同時也代表著沒有強烈的情感投入,因為沒有強烈的情感投入,所以沒有任何刻苦銘心的傷痛。沒有愛過,怎麼可能會有傷?沒有傷過,怎麼可能會有痛苦?沒有痛苦,又怎麼會明白快樂?什麼都沒有的敘事者,最後只好求助時光來將他曬傷。


因此詩的末句「我在等待時光/來將我曬傷,然後再也不要/痊癒。」,這裡「不要痊癒」的理由就成立了。因為他相信傷痛是為了記住某些東西,能夠有某些東西被記住,所以不能痊癒。一旦痊癒,想被記住的就不再被記住了。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我愛你 ◎余秀華



巴巴地活著,每天打水,煮飯,按時吃藥
陽光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放進去,像放一塊陳皮
茶葉輪換著喝:菊花,茉莉,玫瑰,檸檬
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帶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內心的雪
它們過於潔白過於接近春天

在乾淨的院子裡讀你的詩歌。這人間情事
恍惚如突然飛過的麻雀兒
而光陰皎潔。我不適宜肝腸寸斷
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
我要給你一本關於植物,關於莊稼的
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別

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
春天

--
 
◎詩人簡介

余秀華
  
  一九七六年生,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村民,因出生時倒產、缺氧造成腦癱,因此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後賦閒在家。一九九八年開始寫詩,《詩刊》編輯劉年在她的博客上發現她的詩,驚豔她的詩中深刻的生命體驗,於二○一四年第九期刊發了她的詩,之後《詩刊》微信號又從中選發了幾首。農民,殘疾人,詩人,三種身分引爆了大眾對她的熱議,然而她卻對自己的出名感到意外,在博客中說自己的身分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
--
 
美術設計: Unsplash|Sven Owsianowski
攝影提供:沛容 

--
 
◎小編Cookie Monster賞析

「我愛你」是多麼飽滿的三個字,它代表了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付出、等待甚至是一生的期望。詩從生活入手「巴巴地活著,每天打水,煮飯,按時吃藥」種種的細節,是構築「我」的一切。而接下來詩描述了種種美好,但其實「我」心中還是潛伏著不安「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內心的雪/它們過於潔白過於接近春天」,這樣的不安或許是接近幸福的焦慮。過於接近幸福的狀態,你並不能確信擁有幸福,或是擔憂幸福的所帶來的一切。但這些不安的雪,在春天到來時總是會融化的。

第二段「我」表現出對愛情的豁達,人間的情愛,就像院裡的麻雀來來去去,恍惚而不真實。「而光陰皎潔。我不適宜肝腸寸斷」說出「我」並不會在愛裡糾結,而是更直接的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內心。「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我要給你一本關於植物,關於莊稼的/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別」「我」自然地用生活的真實譬喻,表明自己在愛中的狀態。稗子是會在農田中生長的雜草,這種草在幼年時,和稻草一起生長,且兩者相當相似。如果在初期時沒有將稗子拔除,就會影響稻子的生長。


所以最後「我」要說:「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將自己比喻成田中的稗子,獨自混在稻米中。在被拔除的命運中,始終壓抑內心不安的「我」,明知可能將會面臨死亡,也要憧憬屬於自己的春天。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下輩子 ◎徐珮芬

 


下輩子
轉生成你的香皂
被你用到消失不見
活在你的氣味裏面
  
    
下輩子
作一顆百憂解
在外傷心受氣
就回家吃自己 
  
 
下輩子
當最下流的髒話
我就能住在
每個人的心裏
最重要的地方 
--
 
 
◎作者簡介
  
  徐珮芬,高雄出生,花蓮長大。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大月涵文學獎新詩首獎、舞劍壇文學獎、高雄青年文學獎、小河文明新詩獎、花蓮女中文學獎等。
  
  201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   
  
https://www.facebook.com/patmuffin?hc_location=ufi
 
  
--
 
美術設計:Ajale (@pixabay)
攝影來源:簡妤安
 
--
  
◎小編L賞析
 
  〈下輩子〉用三段去描摹下輩子種種。香皂、髒話、百憂解,三個維度完全不同的意象,但又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段的「香皂」若是自己,香皂的特性遇水則溶,不斷地被消耗,也就是指自己就算被消耗殆盡了,也還是你在一起,那是我的期待。
 
  第二段的「百憂解」,百憂解(Prozac)是SSRI型的抗憂鬱劑,多半用於憂鬱症、強迫症上。「在外傷心受氣╱就回家吃自己」這句中,可以看出和首段相似的描寫,自己不見了,自己被吃掉了。但有趣的是,百憂解在醫學上的功用是抑制血清素的再吸收,簡單地來說,就是用一種「外在」的方式,讓自己呈現出「不憂鬱」的狀態。
 
  那就不傷心,不受氣了嗎?還是只是使用物質的方式,讓自己能脫離自己無法承受的狀態。
 
  第三段則是替「髒話」重新下定義。
 
  最下流的髒話,同時也最讓人記住,他未必傷害最大,但他的影響層面會很廣,我們可以換位思考,當你被最下流的髒話漫罵,你的反應是如何呢?你可能會生氣、難過,但最多的感覺還是自己被污辱了,在情緒層面,會被影響好長一段時間。
 
  在解讀完三段的意象,以及他們各自要詮釋的涵義後,再回來讀標題「下輩子」,你會發現,因為這輩子無法做到,因此才寄望下輩子。然而即使是在下輩子,這一些願望又何等的卑微,同時也指涉了一個核心。
 

  只要能在你身邊,和你在一起,就什麼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