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擁抱 ◎夏宇


 
風是黑暗
門縫是睡
冷淡和懂是雨
 
突然是看見
混淆叫做房間
 
漏像海岸線
身體是流沙詩是冰塊
貓輕微但水鳥是時間
 
裙的海灘
虛線的火燄
寓言消滅括弧深陷
 
斑點的感官感官
你是霧
我是酒館
 
--
 
◎作者簡介 
 
夏宇,原名黃慶綺,1956年生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畢業。著有詩集《備忘錄》、《腹語術》、《摩擦.無以名狀》、《Salsa》,以及音樂專輯《愈混樂隊》等。也寫散文和劇本,另以筆名童大龍、李格弟等發表歌詞。
 
--
 
美術設計:姵妏
攝影來源:CC0|PxHere
 
--
 
◎小編PW賞析
  
夏宇將詩集《腹語術》中內文的每一個字分別剪開,並重新組合拼貼成《摩擦.無以名狀》。這首〈擁抱〉即是《摩擦.無以名狀》中的作品之一。
 
這首詩運用大量的A是B,C叫做D,E像F,G的H,在這兩兩一對的名詞裡,當中的關聯是什麼?也許每個讀者藉著自身的生活經驗,在接收這些意象的同時,能觸發迥然不同的解讀。作者跳脫日常邏輯,大膽玩弄文字遊戲,使得這首詩格吸引人的目光。
 
在節奏感方面,營造出一種緊密感,如「身體是流沙詩是冰塊」,作者不死板板地標點或分行,而選擇將兩句並在一行,帶給讀者一種急促的節奏,也帶出微微焦躁不安的情緒。在朗讀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許多句子最末字的韻母為「ㄢ」,在唸誦時使得音韻更加和諧。韻母ㄢ的字,發音大多不宏亮,而是帶有一點鼻音,發音較為低沉陰鬱。
 
最經典且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最後一段末兩句:「你是霧/我是酒館。」簡潔的文字帶出一種朦朧的魔力,作者不必多加描述你與我之間的關係,直接丟給讀者「霧」、「酒館」這兩個意象,讓讀者自己去品嚐。〈擁抱〉的篇幅及字數不多,但卻耐人尋味,值得一讀再讀。它打破一般常見語法及規則,豐富的想像給予讀者許多闡釋的空間,這也就是夏宇的詩最迷人之處。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與蒂蒂復健一日──給罹患失語症的姐姐 ◎曹馭博


    
復健室的人問我,是妳的誰?
我是蒂蒂的弟弟
什麼都沒關係了,什麼都霉──
我只能以最少的利器保護蒂蒂
 
(我努力把妳的話從唇齒削下)
醫生說,得用腹部嘻嘻
吐一口氣。會不會痛?
──人都走了,等候我簡短的說 
假如妳顛四倒三過目忘忘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藥是沒用,陪伴一定是藥
 
(妳把想說的話語藏進喉嚨) 
「嘗嗎?」我拒絕藥水
拒絕半流質的食物。施予每個人都會
醫生會,媽媽會,寫詩的人也會
「我正嗎?」
我說,施予者不屬於時間
「正常嗎?」
失語者的眼睛是雪
是第一人稱的雪
「我正常嗎?」
人生正長,失語正常
我還在躲藏,並天天構思
該如何找到一個詞作為妳篇章的開頭
  
(妳把世界的錯亂抖出舌頭)
醫院總有屬不輕的死亡
反正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苟同的姊弟
記得小時候騎腳踏車
跑進無輪的田裡。稻子來不及收割,爸媽向農夫對不起
妳擋在我面前,說一切都是姊姊的錯
姊姊得錯,得錯……
  
「──是失語症的錯」
  
從來就不是蒂蒂的錯。
那晚,妳在房間角落堆起睡意又兀自打散
上帝輕摳妳的後腦勺,失序的紅血球打翻了妳的刷版
鉛字是紅,人生是紅
妳再也無法成篇
 
(我將妳的話拼貼成形)
復健室的燈就要襲蔑了
明天,我還會再來
「你還會載來明天?」 
當太陽升起時,我會載來
明天,我會再來。 
要記得醫生說的,嘻嘻,吐一口氣
記得妳,記得我,記得媽媽爸爸
記得我是蒂蒂的弟弟
記得用最少的語言重新
構築妳的居所
 
鎖上病房的門時,我依稀聽見:「我是弟弟的蒂蒂……」
 
--
 
◎作者簡介
 
曹馭博,西元1994年生,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曾擔任過淡江大學微光現代詩社社長,得過一些文學獎,現代詩之作品也刊登於自由副刊、創世紀詩刊、乾坤詩刊、衛生紙詩刊、台港文学选刊、淡江詩派的誕生。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林榮三文學獎出爐了。我想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可以為這些詩作小小的介紹。
  
首先,恭喜這次首獎由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同仁馭博獲得!(鼓掌聲)
  
林榮三詩獎的評審每年不同,但大致可看出一種跡象,即是社會、疾病的書寫,似乎較獲得評審的青睞。〈與蒂蒂復健一日〉即是如此。詩中大量的同音異義字模擬患者的語言理解障礙,如沒/霉,嘻/吸,襲蔑/熄滅,弟弟/蒂蒂,或者「我正嗎?」延異成為「我正常嗎?」這些語言遊戲或許能以德希達的différance來看。他從法文différence中,自創出同音的différance,展現語言的歧異和延異,達到對抗語音中心主義,或所謂邏各斯主義。馭博的詩也似乎如此,在失語(無法言說)和文字本身的延異之下,並且拒絕傳統的詩歌架構,如他所言「該如何找到一個詞作為妳篇章的開頭」,以此讓我們思考正常/疾病的辯證,以及生命和親情。
 
回到詩意本身,這首詩確實有缺陷,如筆力過度(這常是疾病或社會書寫常犯的毛病),在「我努力把妳的話從唇齒削下」,「妳把世界的錯亂抖出舌頭」,或「妳在房間角落堆起睡意又兀自打散/上帝輕摳妳的後腦勺,失序的紅血球打翻了妳的刷版」。架構和語言的失序本來是模擬失語症,但有時也會讓人質疑策略的有效性,如「過目忘忘」是否為必要。在文字經營上也容易看到刻痕,如錯在於誰最後歸諸於「──是失語症的錯」,讀者可能因為鑿痕太深而不繼續買帳。我們期待馭博能寫出更多好詩,並超越此詩。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忘記帶傘 ◎林佑霖


 
你熟知天氣預報的重要
在每個將雨,而未雨的日子
隨身攜帶雨傘,一把全新
剛好吻合影子的
  
雨傘。大雨將落
看著在雨中奔跑的孩子
你知道不同,不怕雨的人
不是你。一滴雨打在臉頰
  
緩緩打在傘布
一個人走在雨中
聽雨的聲音像是有人
在對你說話
要你淋濕自己
  
天氣預報有時失靈有時
忘記帶傘,一場大雨
連眼睛都被打濕
那些從未淋濕的人問你:
「為何不帶傘?」
你想起家裡堆滿的雨傘
再也發不出聲音
 
--
 
◎作者簡介
  
  林佑霖,1995年生,基隆人,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曾任淡江大學微光現代詩社社長。相信微光現代詩社的宗旨「僅僅是這樣渺小的微光,便足以照亮整個黑夜」,並以此作為努力的方向。
  個人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inyoulin1995/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CC0|Craig Whitehead (@Unsplash)
 
--
  
◎小編双賞析
 
  當一個人說他「忘記」了,是真的忘記還是只是不想記得?
 
  下雨天,雨傘能夠保護你不被淋濕,這裡的雨傘或許是一個具體的人,也或許是較為抽象的情感。首段「隨身攜帶雨傘」以及次段的「不怕雨的人/不是你」,都表示詩人必須隨時處在一個有安全感的狀態,需要有人陪伴在身邊,而且最好是「剛好吻合影子」的,了解自己的人。
 
  但雨和傷痛都總是突如其來,關於人心,從來不曾有人準確預測,詩人與他的傘分開了。說是忘記帶傘,但真的是忘記嗎?會不會也可能是傘遇見了更適合的主人,或甚至是自己不再想要帶那把傘了?
 
  就如同最末,堆積在家裡的那些雨傘,其實也都曾經是最吻合自己影子的那把。對於所有無法註解的感情,或許都只能以沉默作結。
 

稍早時候  ◎若斯諾・孟


 
額頭走下了很多
水珠
大概也可以爬升起太陽
我在清晨跑樓梯
送報的人的額頭
有一條路
  
我的額頭上有頭髮
又多了一點灰塵
我感到今天又老了一些
阿嬤的額頭很老
老到撐得起老房子的屋瓦
上面有貓
很久以前沒有
卻一直有早點
是稀飯
在我額頭沒有頭髮時就吃的
 
--
 
◎作者簡介
 
若斯諾‧孟,本名謝孟儒,埔里人。詩人嚴忠政形容其詩風近似「可感」而「不可說」的魅影。曾獲創世紀55年詩獎,著有詩集《臍間帶》,與煮雪的人、鶇鶇合著《三本恕不出售》,及拆賣詩集《心受愛受愛心愛心受(自由刪除)》。現為《好燙詩刊》編輯。
 
--
 
美術設計:
攝影來源:
 
--
 
◎小編無格賞析
 
閱讀若斯諾‧孟的詩作,常會感到強烈的拼貼意圖,初讀邏輯斷裂,再讀時,雜沓碎片卻悉數指向難以言明的情感;本詩收錄在拆賣詩集《心受愛受愛心愛心受(自由刪除)》,該詩集分為4個部分,沒有裝訂,像是散落的札記,作品順序可以隨意打亂,折射出詩人的大膽與閑散。
 
額頭上的水珠、太陽等意象,讓我們聯想到平日工作的勞累,清晨就要在樓梯跑走。水珠在額頭走下來,開出一條路,水珠往下的時候,因為陽光反射角度的關係,水珠上的光看起來漸漸爬升,刻印具體的勞苦累積,並且是日復一日的。
 
額頭上的頭髮、灰塵,是長大、老化的體現。極致的例子是阿嬤的額頭,紋路與老房子重疊,積累一生的風霜。貓與稀飯的場景,很頑皮的安插在這邊,小編認為,它們是巧妙的對比──稀飯在「我」還沒有頭髮時就吃,延續前段敘述日復的勞動與無力感,指涉阿嬤長年的簡單生活、清苦度日;貓是現在有、以前沒有的,一般人對貓有慵懶、調皮的形象,或許是晚年子孫成人,對比以前的辛苦,阿嬤的生活開始有舒朗的成分。
 
在小小一方額頭上,時間的推移變成真實的動詞,同時將情緒轉場,「我」的額頭開始承受陽光,覆蓋頭髮,萌生灰塵;經歷辛勞,回視阿嬤,那同樣是經歷辛勞,乃至一生的日常,此刻瞭然。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一九九O年的七月 ◎Tranströmer/馬悅然 譯


 
葬禮。
我感覺到死者
比我自己
還讀得懂我的思想。
 
風琴沉默了。鳥在唱。
太陽下的墓穴。
我朋友的聲音
躲在分鐘的背後。
 
開回家的時候
夏天的光明,雨和寂靜
把我看透了
月亮把我看透了。
  
--
 
◎作者簡介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Tomas Tranströmer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1年出生於瑞典,23歲時發表首部作品《詩十七首》,轟動了整個瑞典文學界。
 
  托馬斯的創作圍繞死亡、歷史、記憶和大自然等主題,作品的特色在於獨特的隱喻,詩人最有名的隱喻之一為:「醒來就是從夢中往外跳傘」。
 
  1990年,因中風而幾乎失去說話能力且右半身癱瘓,但他仍持續創作並用左手彈琴,1996年發表作品《悲傷的鳳尾船》,2004年再推出新作《巨大的謎語》。
 
  2011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得獎原因是:「因為透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我們以嶄新的方式體驗現實。」(“Because, 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
 
  托馬斯一共發表了十二部詩集:《詩十七首》(1954);《路上的秘密》(1954);《未完成的天》(1962);《鐘聲與足跡》(1966);《黑暗中的視覺》(1970);《小徑》(1973);《東海》(1974);《真理的障礙》(1978);《狂暴的廣場》(1983);《為生者與活者》(1989);《悲傷的鳳尾船》(1996)與《巨大的謎語》(2004)。詩作已被譯成六十多種語言。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Matthew Henry
 
--
 
◎小編賞析
  
在讀特朗斯特羅默的時候,最引人入目的莫過於他意象的安排手法,在緊密與緊密之間,詞的靈活調度在詩裡面不但節制,且能妥善地將情感引出。

小編認為〈一九九O年的七月〉這首詩是很好的範例,前兩段即進入簡單的葬禮場景,亡者轉換成能夠讀懂敘述者思想的形上活體,而第二段則是各類聲音上的演繹,人工製的風琴以擬人的姿態停止了演奏,但鳥卻繼續歌唱──更能凸顯死亡的寂靜;「我朋友的聲音/躲在分鐘的背後。」是敘述者認知到亡者(朋友)的存在(聲音)留存於時間(分鐘分秒)裏頭,這也呼應著第一段對於亡者看得懂活人的思想,彷彿死去的人更能參透世界,更能參透他者。讀到此,我們能注意到特朗斯特羅默在語詞上安排的用心,倘若「讀」得懂思想改成「聽」得懂思想,那麼整首詩的主軸便會直接轉換成主述者對於亡者的哀悼。試想,「讀」代表著亡者的主動,那麼是不是也可以帶出詩中的主述者有著對世界的疑惑?也能讓亡者不再是單純的屍體,而是更高的形上精神?

而到了第二段時,「聽」才正式登場,「我朋友的聲音/躲在分鐘的背後。」,像這位死去的朋友正努力地,偷偷地讀著作者那紛亂的心,儘管風琴不出聲,但鳥的歌唱像是回音一般,將亡者的存在悄悄地顯露出來。 最後一段更為精彩,「夏天的光明,雨和寂靜/把我看透了/月亮把我看透了。」,從第一段的「讀」,第二段的「聽」,在最後一段轉變成了「看」,此時我們發現夏天的光與雨、寂靜、月亮,他們即是朋友、即是亡者,他們聽著我,將我看透,把我讀熟,死亡並不是單純的逝去,亡者的存在藏在自然之中,藏在詞語之中。
 
若我們去搜尋特朗斯特羅默的生平,會發現詩人於西元一九九O年喪失了部分語言能力,我們也可以將這個線索帶入詩中,去揣測生與亡之間,是否代表著作者兩個極差的語言狀態。但小編傾向將重點擺在「不是悼亡的悼亡」這個想像,這更能讓我們去了解詩人在詞語調度上的創意,也就更能去參透、了解、學習一個偉大的詩人「怎麼寫」一首具有想像空間,但也不失節制的詩。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信仰書店 ◎洪逸辰


 
-序
  我的夢想是,開一間偶爾你來,或許你不來的,獨立書店。
  在海洋的對面、星球的邊陲、夢與意識交接的荒原上經營著,關於信仰的書店。
 
 
全部的故事開端,都源自於大海
 
 
─無淚年代
這是個亡失淚水的年代。
 
淚珠從眼眶順著夢境
溜至心底,滴滴地響
積聚為海,成了一灘死水
在這鐵質的鉛色世界
所有人都不敢露出表情
只好趁故事裡的角色不注意
大哭一場
 
在異教徒如我們,能翻山越嶺、跋涉至邊陲的書店之前。
 
 
─耳中花
我蹲坐書店的角落,輕撫
一本書的背脊
聆聽它的聲音
倏地我的耳綻放
渦繞耳蝸而起
是一朵豔紅的天上花
膚上幾可透明的微毛也震顫不已
五秒後微張翕合的眼簾
始見光
和一羽曳著輝藍鱗粉的蝶,輕駐耳上
恣意香甜
 
 
─字影
總愛在書店面海的玻璃窗上寫字。
 
一個暈暖的午後
字的陰影打落鼻梁
水晶小孩、百人一首與相對論在臉上
交叉浮動
日光與字影穿梭之間
徜徉
 
 
─精靈
  有一隻精靈停佇在你休憩的眼睫,隨著輕輕氣息而起伏,忽地你顫動,祂便飛上天之洞。我曉得是什麼飛出去了。窗外的世界從一片厚沉的灰藍如漣漪旋化為嫩藍,洗淨的世界變得敏感,身上的衣裝對於肌膚,都太過粗糙了。
 
 
─字在飛
我掉進一本袖珍書之中。
 
我拿著彩虹筆
隨手就畫出彩虹
窩在魔法瓶中
醞釀海洋的魔法
無視於線性組合、質量守恆以及狄更斯的法則
在這裡,我的字變得會飛
充闐了整座世界
 
 
─輕功
所有的字都冉冉飄揚。
 
如果登上浮動的字
跳躍
再跳躍
是不是就能抵達天際呢?
 
 
─蝶書
書突然唰唰掙脫手
頁頁羽化為千萬隻蝶
 
 
─全名
將你的名字寫在蝴蝶頁,指尖摩挲。

我愛你,如同總喚你的全名
只因省略你
太可惜
 
 
─太陽雨
  我想進一系列,關於太陽雨,銀色的書籍。既非關太陽、也非關雨,非關理性、感性,更非關英雄主義與懦夫。
  當我們觸及這個話題,你說:「喜歡雨,喜歡雨的味道、雨的溼涼,尤其當雨絲落下,從雨飛揚的方向能看見──風的顏色。」還戲說自己,是水作的男孩。我說:「喜歡太陽,太陽的存在,不代表沒有雨天,而只要太陽存在,晴天,就一定會出現。」笑了笑,那我,肯定是木作的了?
  我們沒有質疑對方,甚至了解彼此、相談甚歡。明知,兩人站在磁的彼端,是相反的存在。
  倏地,一束光清晰地破開陰雲,太陽舉起雙臂向外推開,是滿滿的光,所有的雲都擠到天空之外。一大群白蜜蜂迎面撲來,我們無法動彈,直到飛出地平線,日光變得曚曨,臉龐忽覺溼涼,是細細的雨,你轉過頭,說:「是太陽雨。」
  是啊,正好能行光合作用呢。
 
 
─黑點
外頭無人
滿是光燙熟的沙
畫面照耀得太清晰
顏色卻昏昏欲睡
坐在書店裡,這是唯一
亮度調得較低的地方
一陣風灌進,拂響風鈴
桌上闔著的書均勻地坦展開來
隱隱騷動
書忽如海鷗拍翅般飛越沙灘
成了遠方天空的
黑點
 
而我們的信仰,註定
隱沒於海平線之下。
 
 
─終章
  也許這間偶爾你來,偶爾你不來的書店終將打烊。
  也許我們無法再辯論,蜂翅拍振的頻率是多少赫茲、鹽之白與糖之白有何區別、當群青的知更哭泣,是否有星星閃爍。
  熄了最後一盞燈,回歸晦朔。你也難將看見,在海洋的對面、星球的邊陲,那裡有一間販賣知惠、出售文明、租借愛的,信仰書店。
  
--
 
◎作者簡介
 
洪逸辰,INFP,火雷噬嗑,1992年春天出生。
 
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系、日文輔系,於臺北市立大學研讀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並於2016年赴北海道教育大學留學。
 
與松鼠為伍的人。
 
喜歡詩,喜歡光,喜歡飼料,喜歡你。
 
--
 
美術設計:姵妏
攝影來源:CC0|Wikimedia Blog
 
--
 
◎小編賞析
 
〈信仰書店〉是一首情詩,以組詩的結構呈現,每個段落都有一個小標題,第一段為〈序〉,最末段為〈終章〉,作者將整首詩包裝成「一本書」的形式,將其情感寄託於這本書。這首詩總共有十二個段落,包括一般常見的分行詩,以及成段的散文詩。
 
詩中大量運用書店的場景,並穿插蝴蝶、海鷗、雨、海等意象,帶出第一人稱在書店裡閱讀的美好時光,也藉此作為對「你」好感的隱喻。在這間獨立書店中,有些十分迷人的魔幻片刻,例如「字的陰影打落鼻梁」、「有一隻精靈停佇在你休憩的眼睫」、「我掉進一本袖珍書之中。」、「書突然唰唰掙脫手/頁頁羽化為千萬隻蝶」等超現實的想像,透過一行行詩句調度讀者對於書店的經驗,使人有如遊走於現實與夢境的邊陲。整首詩的口吻醇美,語言亦帶有一點神秘的氛圍。
 
(作品為「第34屆雙溪現代文學獎」現代詩二獎)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歸 ◎王嵐萱


  
城市瀰漫的紛擾填滿你的鼻息
你或已停止呼吸
逕自平躺成空寂的海域
 
灼熱的燈號在遠方
點亮你那雙迷茫的眼睛
小心翼翼的
你裁剪一片澄淨的月光
遮蓋 夜色吐露的愁緒
 
睡眠出走的夜裡
你獨自在無人的海上航行
試著找尋 渡海的足跡
依循一群思鄉的魚
你朝夢境游去
 
故鄉瀰漫的寧靜填滿你的鼻息
你或已安穩入睡
逕自平躺成遼闊的海域
 
--
 
◎作者簡介 
 
王嵐萱,1994年生。
喜歡彼得潘,不喜歡長大。
喜歡木木梟,夢想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完成神奇寶貝系列詩。
  
--
 
美術設計:紀姵妏
攝影來源:Flickr c.c|ley de causa y efecto
 
--
   
◎小編賞析
 
這首詩是「第25屆銘傳文藝獎」的現代詩首獎作品,整首詩以海洋為主要意象,從海域、燈號、月光、魚等,營造出一種靜謐、愁緒的氛圍,讀者可以隨著文字敘述,遊覽一趟現實與夢境的邊際。
 
詩中的動詞富有畫面感,如裁剪月光、遮蓋愁緒、睡眠出走,透過作者的想像,本該是靜止狀態的月光、愁緒、睡眠,加上動詞便瞬間讓畫面變得動態、有生命似的。
 
第一段與最後一段呼應,重複「......填滿你的鼻息」、「你或已......」、「逕自平躺成......」的句式,但第一段寫「城市」,最末段寫「故鄉」,藉由時空的對比,帶出淡淡的思鄉愁緒。作者將情緒融入海的意象,而思緒在這寧靜的深夜裡無限蔓延,整首詩的語氣及節奏感讀起來十分舒服。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我不喜歡楊牧 ◎沈嘉悅


 
一、
  
我讀詩
但始終沒有讀懂
詩的價值
 
因為我不懂楊牧
所以我不能喜歡楊牧
 
但在某些場合
不懂楊牧就像是
進了停車場
停了車
要出來卻沒有零錢
一樣尷尬
 
這個故事教會我
你可以開車
但不要停進收費停車場
你可以讀詩
但不要跟人說你不懂楊牧
不要去說服別人什麼
叫好詩
因為有太多別人
他們可以規定你
一定要停進格子
一定要繳費
 
二、
 
我讀詩
有些時候我明白
詩的可能
它讓我發笑
讓我流淚
但它不被認為好詩
它不被討論
罕見
但粗魯又幼稚
 
王爾德說
所有爛詩都
發自真心
我猜他是想說
所有好詩都
有所欺瞞
 
三、
 
我讀詩
我讀感情
讀不懂的詩
等於進不去的感情
我敲門
門不理我
 
我不敲門
有人卻說我
沒有禮貌
 
四、
 
我讀詩
但不像個詩人
其實我嚮往的是
成為職業球員
老了以後
去賣鹹酥雞
每天喝啤酒
每天打十幾個小時的遊戲
喝醉以後
再跟朋友談詩
唱歌
跟老婆做愛
再睡到自然醒
  
--
 
◎作者簡介 
 
沈嘉悅,男,1984年生。
 
3歲開始被陌生人說帥,差一點去拍奶粉廣告,到30歲都還沒上過電視。5歲開始學習功文式數學,被喻為神童,9歲以後數學沒有及格過。10歲以為自己很帥,多次告白失敗到19歲才有戀愛經驗。12歲開始寫詩,30歲終於出版第一本詩集。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cromaconceptovisual (@pixabay) 

--
  
◎小編眠花賞析
  
這首採逆崇高為思考主軸以詩論詩。組詩第一段先預設楊牧「代表」詩的價值,因此閱讀這首詩時不妨將「楊牧」與「詩的價值」互相代換。第二段講「可能性」,就著第一段對於詩的限制、詩的典型來說,是先劃出了第一段的「格子」,再說格子(限制或典型)以外。這首詩當時(2011年5月)能在 ptt poem 板被熱烈討論,是為兩種詩歌取向的對話爭取關注。至於為什麼選楊牧當稻草人,是個有趣的問題。
 
我們先看看詩題好了。詩題寫「我不喜歡楊牧」,而不是「我讀不懂楊牧」。「不喜歡」,按脈絡來看是奠基在「讀不懂」之上。這裡作者預先肯定了「不喜歡」,巧妙地迴避了背後「讀不懂」的問題,於是可以避免討論「何謂懂與不懂」甚至「為何讀不懂」。並且,言「不喜歡」若是因為「讀不懂」,那也不算是討厭,他只是沒法下價值判斷,故題目若說「我不討厭楊牧」也是一樣意思,小編看上去嘲諷性或許要高一些,但以「不喜歡」為題,向前代美學價值挑釁的意味更直接。
 
接著就是人選問題,為什麼選楊牧?小編的理解是,楊牧在當時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詩壇父輩,因此應著擒王的概念,把他擺在「崇高」的位置,實現了美學標準與楊牧擁護者對立的讀者、作者群一波「逆」的攻勢。當然,從確立標的物到集火拿下的過程中,也會引出不少問題。好比,為什麼選楊牧,這個開火目標挑的夠好嗎(為何不是夏宇、余光中?),楊牧代表誰們的美學標準?若解決上述問題,是確認目標無誤,進而要談命中率達到多少,但這就是小編無法使力的了。
 
可能有讀者質疑這是不是好詩,但小編認為它是不是好詩,不是重點。它存在了。它是有可能的。
 
p.s 本詩相關討論可見「 ptt poem 精華區-討論-爭議文章-我不喜歡楊牧」。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我要用自己的下輩子與你交換 ◎徐珮芬

  我要用自己的下輩子 投胎成一隻美麗的鹿 在你駛車時衝上路肩 換得你誠懇的哀慟   我要用自己的下輩子 轉世成一隻嬌小的蝸牛 在雨後的馬路上 靜靜地被你踩碎 就可以住在你的鞋底 跟你到任何地方去   下輩子 我要變成一枚 印錯的字 錯降在一首 完美的情詩裏 讓你微微詫異 讓你認真思考 我存在的意義   --   ◎作者簡介   徐珮芬,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   (摘自《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CC0|Hello I'm Nick (Unsplash)   --    ◎小編鋼筆人欣賞   徐珮芬以「下輩子」為名的詩不只一首,之前我們也欣賞過她的〈下輩子〉(可參見:http://cendalirit.blogspot.tw/2016/06/20160605.html )。這首詩與該詩有類似的美學與文學技巧,但散發出來的氛圍還是不大一樣。   這樣的不一樣是來自於使用的意象差異。在這首〈我〉詩中,詩人使用了鹿與蝸牛這樣的動物意象,並且用不同形式的死亡使我得以在「你」身邊或心中哀悼。這樣的比書寫之前的〈下輩子〉還要殘暴、病態許多。   但收尾相當有意思。在末段中,敘事者希望成為的是「印錯的字」,這樣的錯誤卻出現在一首「完美的情詩」中。情詩自然是表達愛意的,但在表達愛意中,敘事者我把自身錯誤也表露出來時,卻還是能傳達情意,並且「讓你認真思考/我存在的意義」。   這不得不說是把病態的愛昇華到另一個地步,使對方正眼看待自己的病態,並且不只是感到痛心,而是思考這樣的「我」的存在意義。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下班後看A片 ◎陳克華


 
看見兩個女人在做愛
頓時有一種雌性的真誠
溢滿了他的雙眼
 
兩個女人
不必扮演男人,也能做愛
如此取悅,如此潮濕
如此泛愛
 
眾而博施於民的
A片屬於陽性,
讚美的詞彙──
雖然那兩個女人未必
真的想念彼此真誠的陰蒂
 
但他由衷喜歡
想把自己的雙臀綑綁成好看的禮物:
 別教育我
 請鞭打我……
 
性慾是值得深深嘉許的
如開在深深陰道裡的裝飾花──
性慾屬於陰性
靦腆的,無氣味的詞彙
在兩個豐美的女人的那四雙乳房
的摩擦之間他願意將那時他極度許願:
他願意是待哺的
 
永遠待哺的陽具──
在四隻乳房之間被摩擦
然而同時
又希望自己永遠是在上面
 
正面性交的
雄性詞彙。
 
--
 
◎作者簡介
 
  陳克華,花蓮人,曾於美國哈佛醫學院進修,身分有:著名詩人、臺北榮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同時他也善寫散文、小說、專欄、影評、劇本,近年亦有視覺藝術作品。
  
  著作有《騎鯨少年》、《愛人》、《在生命轉彎的地方》、《欠砍頭詩》、《顛覆之煙》……近二十本。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Alanna Ralph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uperchic001/35258416/ ),原圖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
 
◎小編畢而賞析
 
  看A片這種事,相信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有點經驗;而對某些性需求比較強的人而言,更是近乎修行的日常演練了。這首詩講的就是一個男人下班後看女女A片所興起的感動與省思。
 
  不知道當時女女A片是不是稀奇的現象,總之,在詩首,「他」便在其種看見了滿溢的「雌性的真誠」,並且顛覆對於性伴侶之男女組成的想像,其中充滿了撼動傳統價值的意味。
 
  詩的第三段延續第二段的語氣,作強烈轉折,直指出「A片屬於陽性」,縱使女女「泛愛」這樣看似「讚美的詞彙」,卻可能只是男性的操作,因此詩中說,「雖然那兩個女人未必/真的想念彼此真誠的陰蒂」。(陰蒂還是真誠的,但性戲碼是演出來的。)
 
  第四段又更進一步地轉折,從對現實的見證轉向「他」那有別於傳統價值的自身,顯然,「他」扮演的是M的角色。然而,他所呼喊的話語,我們不是常在西斯版上看見嗎?(「請鞭小力一點。」通常是在這社會框架下,女性為了取悅男性所發出的M角色的哀求。)但在詩中,是「他」如此呼喊。另一方面,他在鞭打之前說「別教育我」,是對於純粹的性慾的肯定(亦有消弭性別角色框架的作用),所以下段,他就對性慾作出極多的描述。
 
  第五段,在說完「性慾是值得深深嘉許的」以後,忽然又轉而說那是「裝飾花」,彷彿我們時常藉由性慾這樣的說詞侵占了陰道,使得前面的嘉許隱含了諷刺意味。回到詩中,詩人接著繼續說明性慾,說性慾屬於陰性,是靦腆,無氣味的詞彙,並在段末指出乳房與哺育,點出了性慾中的母性特質,對於乳房的情慾,既是男性對於女性,更是對於母親的,那種嬰兒期眷戀母乳的遺痕。
 
  第六段,彷彿是接續上段「永遠待哺」,再次強化對乳房的情慾的根源,又彷彿是乳交(或者乳交其實就是此種情慾的表現?),但「他」在意識到自己依戀於屈服於(宛如大男子跪下吸取母乳)陰性的同時,「他」又回歸進入了父權的角色,「希望自己永遠是在上面」。此外,我們可以注意,這與前面此男的M角色也有著關聯性。因此,在兼具兩種身分(男性/M)的解釋下,僅僅兩行的末段,便顯得有力而充滿朦朧的詩意了。
 
  詩人寫這首詩時,是一九九六年。因此很多地方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已經有點過時了,比如說女女A片實在不稀奇,而A片的角色早已有更多的突破了(比如雜交、派對交、人獸交等等)。此外,當今A片也不僅只為男性設計,現在也已經有了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A片。但是這首詩的震撼感和話題性並不隨時代而衰減,在今天看來,因為詩中運用的敘述者角色,題材,和乳房意象,和對於情慾的層次繁複的探討,使得此詩還是十分值得一讀,值得今日的我們作省思,尤其是在看A片的時候。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讓你為我寫一張明信片 ◎蕭亦翔


 
我想要
讓你為我寫一張明信片
在你離去之後
你比我還早見到太陽
我比你擁有的雨季更長
時差的意思是
抬頭看見的天空
不會是你的天氣
 
如果你為我寫一張明信片
我會知道
你每次落筆的姿勢
身體微微地傾斜
如此清晰,就像從前
時間還沒走遠
你口中的花期
還沒有成為我的冬季
 
我想明信片上會有
遠方國度的戳印
我們熟悉的語法
還有順手拍下的雪景
和大船入港的漣漪
 
你會為我寫一張明信片嗎
就算只寫上了地址
我也能辨識你的指紋
可你不會知道
我是如此地虔誠
向流星許下微小的願望
就像你也不會知道
你是我從未抵達的遠方
 
--
  
◎作者簡介
 
1994年生,台北人,中文系畢。
曾為東吳大學光年現代詩社成員。 
正練習於每顆微笑的星星底下,做一個溫柔的人。
 
--
 
美術設計:姵妏
攝影來源:Flickr c.c|dancingshiba
 
--
 
◎小編賞析
 
這首詩一開始,清楚點出第一人稱與對方分隔兩地,從天氣、時差看出對方去了遠方的國度。作者透過落筆姿勢、坐姿、指紋,來描述對對方的熟悉,畫面感鮮明。整首詩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與「你」對話,但此時兩者的時間及空間都不一樣了,故期待對方能寫一張明信片給自己,藉由少許的字跡、照片來維持一絲聯繫。
 
整首詩的語氣溫柔,作者運用了一些自然的意象來貫穿全詩,例如第一段抬頭仰望天空,感慨自己所在地的天氣與對方不同,最後一段再次望向星空,虔誠地對著流星許願。詩的結尾,是第一人稱的想像,儘管手上拿著遠方寄來的明信片,但「你是我從未抵達的遠方」,透過「手中明信片」和「遠方國度的你」這兩者微觀與巨觀,更顯距離的張力。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輓歌為林冠華而寫 ◎許悔之


 
吃了兩顆悠樂丁
或許再一些些時間
我就可以沉沉睡著
不必為一位陌生的孩子
而流淚而一群毒蜂
蟄心的劇痛和哀傷
課綱和教育部太重了
地球都感到苦惱
 
或許我會作夢
夢裡有白煙化為鴿子
鴿子自由的飛行
和思想
 
極輕的煙
沒有重擔
但我希望撲滅炭火
沒有煙
沒有鴿子
只有我並不認識的你
在天空白雲之下奔跑
 
你和我的孩子年紀相仿
你的死亡
讓我胸脹欲裂
像一隻鴿子鼓起氣囊
卻發不出咕咕
咕咕的悲傷
 
--
 
◎作者簡介 
 
許悔之(1966年12月14日-),本名許有吉,台灣桃園人,詩人,台北工專化工科畢業。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中時晚報》副刊編輯、《聯合文學》月刊及出版社總編輯,現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
 
美術設計:靖涵
攝影來源:Flickr c.c.|Emmett Tullos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前反黑箱課綱運動成員之一的林冠華辭世,第二天,許悔之就在臉書上發表這一首詩。
 
雖然詩人本身的信仰是常被注意的焦點,不過涉世的作品,在許悔之的寫作歷程中亦沒有缺席過。正如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曾經寫過的〈難民〉、〈肉身〉、〈不忍〉等詩作,或許我們可以簡略的解讀:詩人許悔之面對這些現實的事件,時常流露出一種極大的憐憫。而他的寫作技法,讓他對事件的不忍人之心往往能流露出更為強大的感染力。
 
這首〈輓歌為林冠華而寫〉正是如此。詩人在作品中化身的,是一個需要倚靠悠樂丁(安眠藥、鎮靜劑)才能入睡的「我」。這個失眠的症狀可能來自於個人的病症,卻同樣可能來自得知現實事件後的不知所措。
 
首段的第四行以後,給了我們線索:「不必為一位陌生的孩子/而流淚而一群毒蜂/蟄心的劇痛和哀傷/課綱和教育部太重了/地球都感到苦惱」詩人的失眠看來原因已經明確,而死亡之重與他內心的良善,都讓他對於無法為這位陌生的孩子做些什麼而感到苦惱,所以必須藉由安眠藥,在另外一種狀態來面對現實——這或許又能夠對應到林冠華的身故。以自己的入睡來談林冠華的過世,一個人只是為了睡眠,一個人永遠不會醒了,但兩個人面對的都是現實裡難以承受的負重。此段中「不必為一位陌生的孩子/而流淚而一群毒蜂/蟄心的劇痛和哀傷」三句的分行手法,讀起來自然而疼痛,以陌生的孩子對應他面對的「一群毒蜂」(可能是一群「大人」,可能是現實狀況的困難),以自己的流淚來回應「蟄心的劇痛和哀傷」,筆法天然,情感真摯而令人感傷。
 
理解了第一段的入睡與林冠華的死亡之間的關係,才能夠更進一步討論二三段的意涵。第二段虛寫著「我」已經入睡,正因入睡,所以期望這只是一場夢,又或者這場可以對應到死亡的夢境,最後象徵的是和平的鴿子;第二段那樣相對明朗的白煙,在第三段卻成了「極輕的煙/沒有重擔」,這裡的煙暗喻的是林冠華的靈魂,在這一點一點的消逝中,許悔之多希望自己在夢中化身為可以阻止這一切發生的存在,夢醒時分,卻還是只能被動接受:「沒有鴿子/只有我並不認識的你/在天空白雲之下奔跑」
 
其實這首詩到了第三段已經把意思都寫得差不多了,但很明顯許悔之認為這仍不足以抒發他內心的苦悶。所以才有最後一段的寫作:在他因憐憫而模糊的淚光中,別人的兒子林冠華,跟自己的兒子許含光竟也有幾許相仿。他為別人的兒子別人的命運而感傷莫名,然後發現這巨大的悲痛竟已難以用語言形式來詮釋⋯⋯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神學課 ◎孫得欽


 
神最得意的發明:物理
連祂自己
也無法體會的東西
(神對此耿耿於懷
 甚至試著將自己
 下載到一具肉身
 讓自己
 有所不能
 讓自己
 會流血、會痛苦
 有到不了的地方
 但……
 但我們先回到今天的課題)
 
是唯一導致我們必須
做出選擇(我們想像——
有所選擇)
我在此則不在彼
我是我而不是你
 
我們怎麼會是神的複製品?
是被神遺落的吻
神的嘴唇
豐潤多汁
 
「口水是我們的主要成份。」
有人嘀咕。
  
我們一生的
戲劇場面
歸功於神的
創作才華
 
神用牛排刀
(一邊打開電視)
將我們切成小塊
(轉到最熱門的
 真人實境秀)
靈與肉、男與女、自我
與他人、愛與被愛、我與我的——
想像。讓我們
姑且稱之為X與Y吧
(神也發明了數學)
 
X與Y
是祂創作上的
袐密武器
必須彼此分裂
才能產生動能
祂用X與Y寫出祂的
票房必勝公式
 
神還懂得情趣
祂會在關鍵的轉折點
加入偶像劇元素
 
並且祝福
(神的祝福)
X與Y
永遠不能在一起
 
我們甚至不是神的瑕疵品
而是一組
不懂愛的玩具
 
「我們是神的情趣用品。」
有人嘀咕。
 
因為你不是神
因為你有限制
(老師用粉筆重重寫下)
合一是神
分離是人
愛是無限
(那種字跡很難擦掉
 值日生有點不爽)
只有神懂愛
神即是愛
 
人懂的是
捆綁
 
於是人
比神
 
(罕見的事情發生了)
 
更美。
 
「與性愛無關嗎老師?」
有人舉手發問。
 
整堂課你都沒聽懂
但是你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性愛是神發給你的繩子
你要用在哪裡
 
都可以。
 
--
 
◎作者簡介
 
孫得欽,台灣人,從事文字創作、電影與表演藝術評論、攝影、翻譯。最想要的禮物:時間。現在相信的事:鐵石心腸是上策。詩集:《有些影子怕黑》。個人部落格:《沒有翅膀的人是怎樣度過一生》。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無格賞析
 
作品以詼諧、戲謔的口吻,意圖顛覆傳統神學,兼寫性與愛的本質。
 
神本應是高於人的存在,掌控人所無法掌控的,但作者強烈的質疑神的地位(或說人對神的想像),神是有所不能、是飽含私慾與情緒的。神以祂的形象創造人:人有七情六慾(口水),更甚的本源為神(嘴唇),而祂切牛排看電視,欣賞自己的作品像是戲劇,或與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寫道,「上帝也是喜愛悲劇的,」有異曲同工的情感探討;如果我們被誰創造,那個「誰」必定喜愛悲劇,證據一是現世悲劇的存有,證據二是我們喜愛看悲劇的心,即使是喜劇,我們喜歡看裡面的人受苦的樣子。
 
分離,是神給予人的特性,也是愛的悲劇。X與Y、偶像劇元素、人本身(靈與肉、男與女等等),都是分離,同時唯有分離能驅動。從情趣用品、重重的字跡等意象,這裡可以看到師者對學生解釋兩造的對立,一邊是神的、愛的、合一的、無限的,一邊是人的、性的、分離的、限制的。比較詭辯的一點是,作者說我們是一組「不懂愛的玩具」,我們懂的是「捆綁」,亟言捆綁純粹是性的表現,而不是與神同等的愛。然而馬上出現一個顛覆,「於是人/比神…更美。」作者或許表達,如果對於「愛」的要求與想像是與神齊的,那麼人是做不到的,我們只能對「性」誠實,為它產生糾葛,試圖短暫的脫離分離狀態,這樣的不完美反而是美的。亦即,對於愛的古老尊崇,可以被人性的誠實超越,這裡從肯定性,到肯定人。
 
末二段或許回應一些宗教上的性用說,即是性的存在為繁殖功能,作者說,「性愛是神發給你的繩子,」回應同學的問題,性愛的實際執行面。比如說一個器官能夠引發愉悅,我們當然可以在不違背或傷害身體主體意願的前提下,盡情引發它。因為,神給我們這個禮物,我們是神的玩具,神的實境秀,我們替祂達成戲劇、捆綁、性。邏輯在於,如果人以及關於人的一切為神所造,那麼盡情使用,必定也是神的意思。對於神是否存在,作者不置可否,小編認為,此作並不等同反對現有的一些宗教信仰,而是肯定人作為自身,應以自身出發,選擇、批判並修正信仰。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三十個我 ◎熒惑


 
我開始想像同時有三十個自己 在世上不同的城市中生活著 共用三十條舌頭和六十顆眼睛 從同一幅皮膚剪裁出來的人形各自冷暖 承受風、雨和陽光 三十個我為三十種悲傷流淚 為三十個笑話而歡樂,同時寫 三十首詩,見証三十場婚禮和葬禮 在三十張床上閱讀三百場戰爭、暴亂和革命 又為同一個結局嘆氣 無日無夜三十個我在活著 太陽始終在我的頭頂,冬夏的星座也是 雖然我們同樣被困在不是星期日就是星期一 二十一世紀,病毒肆虐的新聞比它的旅程更快 我無處可逃。三十座城市有三千萬人 或生或死,被同一種引力牽扯 回到每夜的餐桌,有時缺魚、有時沒有豬肉 或者只有清水一杯,幾片麵包 在另一次日出之前,三千萬人當中 有幾個會從此失蹤,而我開始想像自己 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同時仰首,天空沉下來 三十個我同聲一哭    --   ◎作者簡介   阮文略,筆名熒惑,1986年生,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醫學院)哲學博士,中學生物及化學科教師。曾任大學吐露詩社社長,現為書寫力量顧問。獲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著有詩集《突觸間隙》、《香港夜雪》。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或許,這首詩展現了「世界主義」的可能。但這樣的「世界主義」不是德希達的悅納異己,熒惑在〈三十個我〉中想說的,是在世界上的所有人,本質上都一樣,都為生活而忙碌,經歷一樣的飢餓,有時餐桌上沒魚沒肉,也承受同樣的「風、雨和陽光」,經歷疾病、悲歡喜樂,也參加過參加葬禮,婚禮,和革命。「我」仍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如同「我」分化成三十個自己,或者三千萬個自己,也如同英文字「sympathy」的字義為「一起感同身受」。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在你生命的牢房裡 ◎江自得

在你生命的牢房裡 #江自得
 
在你生命的牢房裡總有一個月亮在哭泣
使你不敢輕易遺棄任何一絲亮光
 
憐憫在你體內滋生,如同一個癌瘤
在你深不可測的心靈深處不停增長
 
在你生命的牢房裡總有一滴滴莊嚴的淚珠
撐住這世界即將塌陷的眼眶
 
 
--
 
◎作者簡介
 
江自得,現任台中榮民總醫院教學顧問,曾任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台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文學台灣雜誌社副社長。著有詩集《那天,我輕輕觸著了你的傷口》、《故鄉的太陽》、《從聽診器的那端》、《那一支受傷的歌》、《給NK的十行詩》、《遙遠的悲哀》、《月亮緩緩下降》、《Ilha Formosa》、《台灣蝴蝶阿香與帕洛克》等,另有散文集《漂泊》,及已售罄之醫學專書《實用胸腔X光診斷學》,為多產之詩人,醫學領域亦成一家。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來源:無
 
--
 
◎小編無格賞析
 
本作收錄於《月亮緩緩下降》,該詩集涵蓋主題豐富,歲月、情慾、社會、詠物,凡三卷。卷一、二收錄的作品皆以其第一句為詩題,不禁使人聯想《詩經》的傳統,或有玩賞、致敬或較勁意味。江之憂作常以巨大的時間為書寫背景、以簡練的畫面橫斷時間,將長年的愁思濃縮為一滴,張力不證自明,此作又為一絕。

這首詩採用的策略其實古老,「生命的牢房」同時是開頭和結尾,場景有一定的封閉程度,放在本作的主題,更顯人的孤絕,每顆獨立的腦袋裡,不輟的播放各異的夜曲。「牢房」意象其實常見而易於理解: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他人即是地獄,」以個人主體的認知來說,世事有自願、非自願之分,常常是兩者的混合,那些非自願的、尤其令人抑鬱的黑色玻璃,將主體的意識圍困起來,使得所謂自由,其實是在很有限的空間範圍才成立,對於可瞥見的外面,更對比了自己的侷限。
 
江寫牢房,也只有這個場景,卻不陷入無法移動的困境。哭泣的月亮,出現在畫面中,是非常精準動人的比喻。牢房中可見的景物十分受限,夜晚的時候,月光已是極具撫慰力量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暗的時候他特別亮,睡眠時他未曾停止看照。然而說他在哭泣,正是冰冷的現實,月亮也有自己的牢籠,他的月光,是充滿痛苦的。這份月光,是他所能給予的所有了。(或者換個角度,是牢房中的人所能感受到的所有)
 
景色轉變為人情,因為月光的珍貴與其隱含的苦澀,使你不敢遺棄一絲。帶有憐憫的情緒延續到下一段,成為心靈深處的癌瘤,不停增長,沒有時間的盡頭。同時,也沒有空間的盡頭;詩作的物理空間被拉到極大,月亮、月光灑照人,月亮在人的瞳孔裡成像,投射到深不可測的心井,對比字面上牢房的管窺蠡測,作品的實際時空大得無可想像。
 
末段把焦點拉回,另起意象,情感一貫,復在不同的維度發展,邏輯不致斷裂,並有可貴之新意。「世界即將塌陷的眼眶」將人平常不會表露、心底深處一種徹底的虛無感、塌陷感,具體且病理的描述出來。以病理來說,眼眶塌陷是嚴重脫水的表現,補充水分是基本且迫切的醫療處置;此作將水分的點滴轉化為「莊嚴的淚珠」,是來自你與月光的故事,癌瘤般增長的憐憫,你接收了月光的亮度與淒冷,把塌陷的器官撐起。生命的堅忍本性,同時帶有光明與悲壯,在末段獲得很大的伸展。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 ◎陳千武

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 #陳千武
 
嗡嗡不停地 飛來
叮在我癱瘓的手背上
說是過境
過境 就抽一絲利己的致命的血去了
究竟
有多少蚊子真正無依
有多少蚊子值得同情
在我的手背上
在廣漠的國土裡
我底手越來越癱瘓了
 
——
原詩出自《笠》詩刊NO.361970.4
 
--
 
◎作者簡介
 
陳千武(1922-2012),本名陳武雄,另有筆名桓夫。南投縣名間人,後居台中,日治時期台中一中畢業。曾任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笠詩社發起人之一。著有詩集《密林詩抄》、《不眠的眼》、《媽祖的纏足》、《安全島》等;小說集《獵女犯》,後改版為《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
 
另翻譯許多日文詩,以及參與翻譯《張文環全集》、《西川滿小說集2》等。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Yu-Chan Che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pongebabyalwaysfull/34749310214/ ),原圖經裁減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SA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陳千武是個批判性強大的詩人。這首詩在戒嚴的1970年代發表,裡面有不少暗號能讓讀者「對號入座」。「過境」基本上是直接對應了當時外省人的心態(將台灣視作暫時居處,有一天要回歸大陸),這樣的過客卻還是要「抽一絲利己的致命的血」。
 
而被抽的「我」(也可解讀成本省人民)則早已癱瘓。這癱瘓的原因詩人沒有講,但你我都心知肚明那是政治的高壓以及對過去不公義的被迫沉默所造成的。
 
但當然除了國民黨,日本人也是可以套用在這樣的邏輯中的。當時許多日本官員僅為了薪水或升官而來台,而日本的殖民行為也不折不扣是對台灣的吸血,更因武力與思想的雙重箝制,使本地人「癱瘓」。大概也是因為能這樣解讀,所以這首詩才沒有被當局禁止發表吧。
 
最後,讓我們回到詩的標題,〈給蚊子取個榮譽的名稱吧〉——這首詩從頭到尾沒有給蚊子取過名稱啊!而且這首詩的所有內容全都在批判蚊子(某方面而言也是批判有權力的當局)。在這種情況下,取任何榮譽的名稱其實都是對該名稱的一種反諷。這是這首詩沒寫出來,但高明的反諷之處。
 
#鋼筆人讀詩
#鋼筆人讀台文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換季了 ◎徐珮芬  


換季了 #徐珮芬
 
冬至也拯救不了
無望的戀情

我的眼睛還在冒汗
你已戴上他人織的圍巾
--
 
◎作者簡介
徐珮芬,高雄出生,花蓮長大。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大月涵文學獎新詩首獎、舞劍壇文學獎、高雄青年文學獎、小河文明新詩獎、花蓮女中文學獎等。
  
  201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   
  2016年出版第二本詩集《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

https://www.facebook.com/patmuffin?hc_location=ufi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Kim Piper Werke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kpwerker/3323341895/ ),原圖經裁減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SA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小編蔡淳祐賞析

〈換季了〉這首詩收錄於徐珮芬的第二本詩集《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

在《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這本詩集當中,這首詩是較短的一篇,前後兩段四句,整體而言不難理解。其中有趣的事情在於這首詩出現於詩集與詩人粉絲專頁的版本差異。

2015
721日,〈換季了〉這首詩先見於詩人徐珮芬的粉絲專頁,其中與2016年出版的詩集版本僅僅差異一個字。詩集當中的原文乃是「冬至也拯救不了/無望的戀情」,然而可以看見本文引用的版本第一段乃是「夏至也拯救不了/無望的戀情」。雖然僅差一個字,但閱讀之後得以發現,冬至與夏至乃是兩個截然、完全不同的時間點,其性質也有所差異,前者冬至是大多數人會在意的節氣,除了作為一年當中黑夜最長的時間以外,吃湯圓的習俗亦為大家所熟知,用意是希望年終能團圓;後者夏至亦為節氣之一,然而以現在的風俗活動,並未將之當作慶祝的「節日」。在兩個時間點上開始分析,本詩的兩個版本應是在兩種不同的邏輯下開始敘述。

首先先就「夏至」版本做出發,若第一段以「夏至也拯救不了」開頭,那整首詩兩段的連結性較於強烈,但想像空間較為小,何以見得?必須整首詩作為一體觀之。「夏至也拯救不了/無望的戀情//我的眼睛還在冒汗/你已戴上他人織的圍巾
」,其切入點可由「我的眼睛還在冒汗」這句啟程,詩人利用冒汗寫流淚,這首詩便成為一首傷感的詩,「冒汗」一詞用得相當巧妙。而前段以夏至開頭,冒汗也就能夠被理解,而整首詩的敘述即變作「我來到了夏至,你卻已進入冬天。」,似極了葉青的〈久違〉(在此不多贅述),兩人無從邂逅,你的頸上是他人織的圍巾,依舊夏天的我沒法追上時間這樣遙遠的「距離」,心中除了無奈與失落一無所有。

但換作「冬至」版本,在時間點的運用上則有了更豐富的發揮,若以「夏至」版本的觀點,時間點可以做出切換,在變化二段使用的意象、詞彙,整首詩所帶出的意義大致可以相同,但切換坐冬至之後,時間點便有了不可變換的重要性,正如本文第二段所說,對於現代人來說,冬至要比夏至重要的多,在節日延伸的風俗習慣,團圓是重要的概念,如此觀之,「冬至也拯救不了/無望的戀情」即能被看作「在大家習慣團圓的這一天,你依舊不會在我身邊。」,這樣在時間點的變換,強化了其不可替代性應是一個巧妙的手法,雖然如此的改變讓第二段「我的眼睛還在冒汗」稍微失去了力道,但整首詩所表達的意義並未改變,兩個版本皆有別出心裁之處。身為讀者的你,喜歡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