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孤獨國 ◎ 周夢蝶


孤獨國 ◎ 周夢蝶
  
昨夜,我又夢見我

赤裸裸地趺坐在負雪的山峰上。
  
這裏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
(這裏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
這裏沒有嬲騷的市聲
只有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
這裏沒有眼鏡蛇、貓頭鷹與人面獸
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
這裏沒有文字、經緯、千手千眼佛
觸處是一團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這裏白晝幽闃窈窕如夜
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
 
而這裏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皇。
 
 
--
 
◎作者簡介
 
  周夢蝶(1920年-2014年)本名周起述,河南淅川人,1920年(民國10年)2月10日生。童年失怙,沉默、內向。熟讀古典詩詞及四書五經,因戰亂,中途輟學。1952年開始在《中央日報》、《青年戰士報副刊》上發表詩集,1955年自軍中退伍,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起在臺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專賣詩集和文哲圖書。1962年開始禮佛習禪,終日默坐繁華街頭,成為台北「風景」,文壇「傳奇」。曾居住在淡水外竿及紅毛城附近小樓。
  
  曾獲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桂冠文學類」獎章。著有詩集《孤獨國》、《還魂草》、《周夢蝶世紀詩選》、《約會》、《十三朵白菊花》,其中〈淡水河側的日落〉收錄於《約會》中。2014年5月1日下午2時48分病逝於新店慈濟醫院,享壽94歲。
  
--
  
美術設計:
靖涵
攝影來源:
Unsplash| Caleb George
  
--
  
◎小編畢而賞析
  
  首段,詩人僅以短短兩行,就呈現出了他夢中的原初(赤裸)和孤獨(負雪的山峰)之感,而「又」不免讓人感覺熟悉。當然,在這裡我們不能真只是把它當成夢境。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對詩中主要場域的各種描述,首先,氣候「黏」在冬春之接口,可以想像那可能代表不堅固,或是混沌,曖昧。而天鵝絨般的雪,將這裡包圍,我們可以感覺到這裡不是冷澈,而是寧適,舒服的。
 
  詩人說這個地方沒有嬲(音鳥,擾也)騷市聲,只剩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除了讓人感到極致的靜以外,更會讓人感覺其中隱含了對於純粹之觀照的意涵。試想,有天你忽然發覺自己在人群裡迷失已久,身邊盡是喧囂,恍惚不知自己在哪裡,然後你慢慢地靜下來,回歸自身,才又聽間時間相互咀嚼的聲響;過去,此刻,未來,全部都是細細碎碎的響音,在你內在的深處。回到詩中,我們繼續看詩人如何建構他的孤獨國。他說這裡沒有眼鏡蛇之類令人聯想到不祥的象徵,而是曼陀羅花等美麗的淡雅的植物。曼陀羅花在佛經中有適意,或悅意的意思,是佛教的聖潔之物,它包含洞察幽明,超然覺悟等精神。詩人如此布置他的孤獨國,可以看出他對於理想的追求。接著,詩人又刪去一連串文字、經緯等等,讓很多事情變得有條理,似有助認知,實則脫離事物之本質的東西;他肯定的,是「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晝夜倒錯所形成的錯愕中流露的曖昧,以及虛空忘言之境。
 
  在詩的最末兩句,詩人建構出整個孤獨國的時間,是一種極為純粹的「現在」,這不僅僅是一般我們說的把握當下,而是對於「現在」的唯一肯定,人被投擲到無限的時間裡,只有相對的存在,他只占有限的一部份,即是「現在」;過去只是現在的反照,黏在現在,而未來是不可期待的,我們永遠只是處在綿延著的「現在」。試想,除了現在,我們真正還能跳躍到其他時間嗎?我們不是被「現在」主宰著嗎?可是我們又似乎可以把握它,去決定自己該怎麼在現在表達自身。所以我們真的既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皇。
 
  在整首詩中,你可以看到許多事物被消去它慣常被賦與的性質,以及一種彷彿朦朧的,彷彿靈明,真正覺知的狀態(或許覺知本身就是一種超然的朦朧之感?)。小編以為,所謂孤獨國,或許類似參禪、頓悟所得的,不須言說,不須丈量,不須規矩,不須為語詞所束縛的真空狀態;但或許應該說,那是終極的詩境,融入純粹之美的狀態。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