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 ◎李敏勇
這世界
害怕明亮的思想
所有的叫喊
都被堵塞出口
真理
以相反的形式存在著
只要一點光滲透進來
一切都會破壞
--
◎作者簡介
李敏勇(1947年11月20日-),出生於臺灣高雄縣旗山鎮,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畢業,是臺灣知名詩人、文化評論人,曾任《笠》詩刊主編、社長,《台灣文藝》雜誌社社長、「台灣筆會」會長。除寫詩以外,也書寫散文、小說、文學評論與文化評論,關心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等公共議題,作品著重生活經驗與土地情懷,1969年出版第一本書《雲的語言》,另著有《野生思考》、《鎮魂歌》、《暗房》、《情事》、《綻放語言的玫瑰》、《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亮在紙頁的光》、《心的奏鳴曲》、《台灣詩閱讀》、《如果你問起:漢英對照李敏勇詩選》、《詩人的憂鬱:寫給台灣的情書》、《顫憟心風景──當代世界詩對話》、《在寂靜的邊緣歌唱──世界女性詩風景》等20餘本。
--
美術設計:籃閔釋(小葵)
攝影提供:籃閔釋(小葵)
--
◎小編賞析
本詩為1986年出版的詩集《暗房》的序詩。
暗房(darkroom),是一個可完全黑暗的房間,專用於處理對光敏感的感光材料,尤其是攝影用的底片和相紙,通常處於封閉的,自成一個世界的狀態。詩人是這樣描述暗房的:「這世界/害怕明亮的思想」,第一段便直截了當地把身邊世界跟暗房連結,思想是明亮的,卻為黑暗的、畏光的世界所害怕,於是在這世界中,一切的思想是不被允許的、受箝制的;第二段寫著「所有的叫喊/都被堵塞出口」,叫喊是具反抗性質的聲音,無論是因痛苦或是憤怒,都是不得不且自然的發聲,但在這世界中,叫喊也是被堵塞、禁聲的。
原本暗房只是一個禁光的密閉空間,但詩人藉以指涉的世界卻連聲音也禁止,更強化了這個世界的封閉性與壓迫性,同時也反映出詩人所處時代的社會氛圍。賞析一開始提到《暗房》這本詩集於1986年出版,這年5月台灣發生了改變後來命運的大事——解嚴,換句話說,〈暗房〉一詩,甚至於同本詩集中的大多數的詩作都是在早於這一年,也就是戒嚴時期寫下的。在那年代,人民的思想受到箝制,知識份子無法發聲,一切都必須受到嚴格的管制,以暗房的形象來比喻是相當貼切的。
在第二段中,詩人提到了被堵塞的叫喊。叫喊的來源固然是痛苦或憤怒,但真正的原因除了政府的壓迫外,政府所塑造的一切與人民認知的事實相去甚遠才是最主要的。因此詩人在第三段中寫著「真理/以相反的形式存在著」,相反的意思可以是否定的,同時也可以看做是對立的,一如在暗房中沖洗出來的底片,左右相反,色彩也相反。在暗房中沖洗出來的底片是人為的所謂真相,卻與所見的真實相反,正如同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對立,最後政府愈是強調的,就愈是虛假,而政府愈是隱瞞的,就愈是真實。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真理是應該被否定的,這樣才能掌控人民,而從人民的角度來看,政府告知人民的真理其實才是最該被否定的。
然而,暗室是脆弱的,必須不斷維持其完整的封閉性才能完成底片的沖洗,「只要一點光滲透進來/一切都會破壞」。政府的暗房也是如此,只消有一點思想的光芒,政府所塑造的真相就會瓦解,人民將不再受其控制,正呼應了第一段「這世界/害怕明亮的思想」。
自解嚴的1986年至今已近30年,詩人在當時寫下這首作品,無疑是對當時的高壓統治與思想箝制做出強烈的反抗,對黑箱作業的政治形態進行反諷與控訴,同時也向當時勇於發聲的知識份子致敬。而時至今日,近年來社會發動了數起抗爭活動,從國防布事件到三秒鐘事件再到微調事件,乃至最近的握手事件,每件事莫不是大大小小的暗房嗎?30年前這首犀利帶勁的諷刺詩作,如今看來力道不但未減分毫,更增添幾許悲哀。
好文,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