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向陽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向陽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就是思念出聲的時
窗仔外的風陣陣地嚎
天頂的星閃閃啊熾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我置醒過來的暗暝想起著你

我置睏未去的暗暝想起你
想起咱牽手行過的小路
火金姑提燈照過的田墘
竹林、茫霧和山埔
猶如輕聲細說的溪水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向陽老師「相逢有詩」Podcast節目:
https://linkiyo.firstory.io/episodes/cl0qrl4j700060hwghynk8214


◎作者簡介

向陽,本名林淇瀁,臺灣南投人,政治大學新聞博士。曾任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客座教授、吳三連獎基金會秘書長。

曾獲國家文藝獎、吳濁流新詩獎、美國愛荷華大學榮譽作家、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臺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傳藝金曲獎最佳作詞獎、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著有詩集《十行集》、《四季》、《亂》、《向陽詩選》、《向陽臺語詩選》及學術論著等五十餘種。


◎小編 #陳這 賞析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出自向陽 2005 年的詩集《亂》,與本週介紹的其他詩作不同,本詩發表在傳統的紙本媒體上,但在寫就之後多次被不同音樂家譜曲演唱,出現在音樂劇《渭水春風》以及潘皇龍、賴德和、李和莆、陳瓊瑜與謝宗仁等作曲家的作品中(註1)。傳唱至今,反而很難想像沒有音樂、不是被演唱或是被朗讀的〈世界恬靜落來的時〉之存在。

這樣「必須被朗讀、必須出聲」的想像,在台語現代詩中其實並不少見,例如在九零年代台語文運動中蕃薯詩社、台語文推展協會、菅芒花台語文學會等社團舉辦的歌詩演唱會、歌謠演藝會就是主張透過音樂、透過傳唱作為建立台語文學的途徑。對照本週主題介紹的其他作品與傳媒,台語詩從來不需要「重新想起」其聲音,「有語言才有文字」本身就是台語文寫作時常被提起的概念。這樣的特色或許也可以進一步連結到日本時代郭秋生等人主張的「口碑文學」書寫有關(現在華語多稱為口傳文學),台語文的書寫嘗試、台語文學的早期建構與從下而上的、民間歌謠的音樂傳統具有深厚連結。

這樣的歌謠傳統、音樂的特色也影響到向陽老師的台語文創作,在其1985年的台語詩集《土地的歌》在語言經營上對於歌謠性有特別的強調,詩集中〈遊俠篇〉中的〈春花不敢望露水〉、〈杯底金魚盡量飼〉、〈一隻鳥仔哮無救〉、〈草猛無意弄雞公〉更是對於台語經典歌謠的直接回應、變奏(註2)。

回歸到詩作本身,本詩以「世界恬靜落來的時」起頭,作為整首詩在聲音發展上、場景建構上的基礎,如同船隻「下碇」之功能。在首句的基礎上,第二行又指定這個恬靜的時加上「思念」的屬性,三四行的景物也因此可以被放在「思念」的脈絡中被想像。第二節首行承接第一節結尾「我佇醒過來的暗暝想起著你」,比第一節的思念更進一步,將景物加上「咱(台語中包括對話對象的第一人稱複數)」的屬性,不再只是「窗仔外、天頂」的景物,而是與回憶及自身經驗互動的景物如走過的小路、田墘、山埔等等。最後這些經驗的景物又再次回到了「世界恬靜落來的時」,恰當地為全詩做了收束。本詩雖然短小,但是在語言的經營上有其豐富的層次、秩序,同時音韻和諧,可以理解為何適合朗誦、譜曲演唱。


註1 參考國藝會常態補助成果
註2 參見王萬富1985,〈不只是鄉音――試論向陽的方言詩〉

圖片來源:unsplash-Lisheng Chang、Raku Karai、Mariah Hewines、Jessica Knowlden、Osman Ra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