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的守夜人:鐵道詩人錦連專題 ◎主編林宇軒
⠀
本名陳金連的錦連(1928-2013)出生於彰化,一生和台灣鐵路的發展緊密連結,在文學史有著「鐵道詩人」的稱譽。從日本時代、戰後政治高壓到解嚴民主化的歷程,值夜班的錦連隨著時間軌跡不斷前進,艱辛地跨越政權和語言的轉轍,見證了人們是如何從暗暝行到天光。
⠀
談及和鐵路的關係,錦連的父親最早在基隆火車站擔任處理貨物的「驛夫」,而哥哥和他也因此受到影響,將鐵路工作視為職志。以第一名成績從旭公學校畢業後,錦連至專為鐵路職員子弟開設的「鐵道協會講習所」修業,學習隧道、橋樑、機關車、枕木、軌條等鐵路的專門科目。也許可以這麼說:對錦連而言,鐵道不只是他的事業領域,更是家族生活的一部分。
⠀
除了透過詩作和訪談,我們還可以從帶有回憶錄性質的散文,得知錦連的生命故事。在《台灣今昔物語》書中,〈貝沼隊與TAREKI〉提到戰時有「架設機關炮」的火車、〈塞翁失馬〉談及戰後初期的「車票密售事件」、〈鐵道怪談〉記錄了當時諸多的奇聞軼事……正是這些活生生的經驗,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鐵道詩人的傳奇。2025 年七月底,籌備多年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正式開放,藉由柴電工場、澡堂等古蹟建築的修復與展覽,錦連和其同代鐵路工作者的生活景觀也才終於被我們所看見。
⠀
錦連身上的歷史傷痕是不可忽視的部分。甫出版的《暗房與光:臺灣白色恐怖詩選》由向陽和陳允元主編,輯一「日夜我在內心深處看見一幅畫」名稱即是取自錦連 1987 年的詩作,書中收錄了〈誰在敲門?〉、〈地獄圖〉、〈挖掘〉、〈火柴〉、〈鐵橋下〉、〈日夜我在內心深處看見一幅畫〉共六首錦連的詩作。本月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專題,除了介紹錦連不同創作時期的中日文詩作風格,也將帶領讀者們從白色恐怖的視角,仔細探查錦連筆下暗藏的歷史微光。
⠀
⠀
-
本月專題之部分賞析出自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執行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錦連文物展示前置調查計畫」之內容,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