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暗路 ◎許宸碩





※悼林冠華同學

終點是那樣遠的
你身處黑暗
不知前方有無光芒
沒有的道路
就只能用自己的雙腳踏出
 
輪迴在那裡
詛咒也是
年歲讓你看見
石碑上被抹除的字痕
年歲是詛咒
智慧也是
知道是痛苦
知道以後的人不會知道
是更大的痛苦
 
前人在那裡
骨骸也是
石碑上的血鏽還在
不會被抹除
記憶是輪迴
終點就在前方
路走了一半
還有一半
走的人多了
也就成了路
 
「剩下的
 就是我們的事了。」
 
--

 

◎作者簡介

 許宸碩,筆名石頭書,宜蘭人。清大物理系畢業、台文所就讀中。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許宸碩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雖然身處一個變動快速的時代,林冠華這個名字與他代表的事件,對於當代的讀者應當不會太陌生。死亡在普世價值中是一種不可逆的斷裂,關係仍持續著,卻永遠不會再有回音了。這種理智與情感上都知道永遠變成單方面的斷裂感,還有明知道沒辦法做什麼,作為一個詩人,或許也只能以文字致意的無奈,是這首詩寫作的筆法和他想完成的事情。
 
很久以前阿Ben曾跟人很熱烈的討論過,我們寫這種類型的詩有什麼用?其實說真的,寫詩跟做事不同,有能力在災難發生時前往致意那也是很好的,不需也不必一定要以詩人的身份去完成。但有的時候以詩人身份能做的就只是寫了。讓一些人注意到這個議題,或者最少最少,在寫作的過程中達到了自我治療。
 
宸碩這首〈暗路〉寫給往生者,獨行在暗路上,這確實是生者對亡者容易有的想像。因為選擇了一條其他人沒有走的路,從而必須忍受著孤單與寂寞。宸碩在第一段設計了一個不知道能不能抵達,只是「遙遠」的終點,這貼合的可能是林冠華的靈魂獲得安息之處,或者抗爭得以成功的一天又或者兩者皆是。以在黑暗中寫不知是否看見光芒的寫作方式是輕易的,但把這條道路形容為「沒有的道路」,這是在簡潔中復刻了林冠華的情感面向。抗爭原先就是為難的事,即使弱勢努力集結,最後爆發的能量仍然未必可以讓強勢的一方願意有一點動搖。明知是「沒有的道路」卻沒有因此放棄,堅定地踏出,這是宸碩對林冠華精神的體認與讚美。
 
輪迴作為這個沒有到達的「彼處」的想像,宸碩在第二行馬上加碼了「詛咒」。而詛咒到底是什麼?是林冠華這樣一個沒有一般人幸福的,年齡偏高的高中生對於課綱的理解後產生的義憤,對於輪迴的企盼像是一個必須要完成卻不知道能否成功的動機。宸碩很善用段落尾端的意義翻轉和雙重語意,「知道是痛苦/知道以後的人不會知道/是更大的痛苦」被「知道」的到底是什麼呢?可以是林冠華想要用生命捍衛,卻可能要被磨滅的歷史事實。而作為旁觀者,我們亦不妨把他認定為「林冠華的名字」。知道這個名字的人大多是痛苦感慨的,知道以後的人不會知道這個名字,甚至知道自己十年二十年後可能很輕易就遺忘了這個名字,這是更大的痛苦。
 
第三四段把節奏加快,與其說是明確的比喻,倒不如說是期許。宸碩希望這個「知道」背後的信念能被傳遞下去,讓亡者可以更接近象徵者安息的「那裡」,讓亡者在這條信念的道路上不再是孤另另一個人的。最後的一段是反服貿運動中常常被提到的一句話,像這樣的引用手法,成敗並不在是否用了非原創的話語,而是這個非原創的話語「怎麼用」,帶出來的效果是否成功。在我看來,宸碩的以這樣下沉的語調做結尾,配合第三段對這條路被走出來的期望,是讓作品本身的同理性有被提高的寫作方式。
 
一年多過去了,僅以此詩追思林冠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