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悲歡 ◎駱以軍


悲歡 ◎駱以軍
 
放牧我們的身體
在碑和裂綻的邊境
  
昨日身如花如乳石
在夜與夜的間隙滴落
  
放牧我們的身體
放牧慾望與夢
  
荒饑蔓延在
輕聲的喘息叢林
  
放牧我們的身體
慾望嚼食著夢
彩繪沿腿腹流淌
蜿蜒向足趾
以及 陷入的剎那
放牧我們
身體在無法挽回的下降中
聽見
那些在光裡的 繁簇開放的
拳與指
身體在無法挽回的黑暗航行
拳指在腹脅 委屈綻放
  
昨夜身聽見花如乳石滴落
昨夜花聽見碑在夜海中航行
昨夜我們聽見
慾望如蟲蠱竄行
喀吱喀吱嚼食著夢
聽見 放牧的身體
斷了韁繩
  
--
 
◎作者介紹
  
駱以軍,一九六七年生,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著有:《明朝》、《匡超人》、《胡人說書》、《肥瘦對寫》(與董啟章合著)、《女兒》、《棄的故事》、《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自陳小說創作觀:「我感興趣的,或者是局部的探索——某種懸置、焦慮的情緒處理;或者是嘗試將時間座標拆卸後失序漂浮的人心;或是一些模糊遙遠的傳言——我喜歡從這些開始,譬如時間可由迴廊或是壓扁成字符單元的敘述來處理,這些應被允許是『未完成』或『仍在摸索』吧。我並沒有很清楚地意會或選擇了『後現代』的敘事策略,而只是在這種『局部』的冒險中去體會我們這一代確確實實『被造成』的歷史失重感、蒙太奇式的身世切割、獨白式的聲音氾濫了替代的敘事主體。」(語出陳義芝編《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頁261。)
  
--
 
Q:你覺得哪個部份正在強化「慾望」與「夢」兩者之間的辨證性?

投票選項A:放牧的身體
投票選項B:回憶般的敘事基調
  
--
 
◎小編張寶云應和
 
這是一首宛如波特萊爾《惡之華》般的一首作品,其中夾雜著荒誕、自我懷疑、悖德、越界、幻美的精神命題。像是所有青春的身體終將行經慾望與夢境圍困的孤單曠野,將與存在緊緊纏縛的身體性丟向大海之中翻騰,在無數次滅頂和復生的自我折損裡,逼近所有險象環生的極限經驗,把自己推落懸崖、又把自己從荒棄的暴亂之美中救起,在一切都尚在探勘、校準、摸索及漂流的惶惑鏡象重影之中,持續放牧那些或遠或近的身體感。
 
迷離、哀傷且又踽踽而行,意象與聲音夾著情感的敘事片段,回憶如遠近鏡頭般一一凝視,作者並未明確地將讀者帶進強固的敘事框架,作者給出的是線索、氛圍與暗示,讀者可以一邊臆想一邊代入個人的身體性經驗,詩句成為時間的混同劑,各種蒙太奇式的斷片一再拉長、變形、復又溶解,讀者航行到某個終點的意圖是失效的,放牧的邊界無限擴張,我們進入全然昏沈的暗影與飄搖的波濤中。
 
細心的讀者應可發現詩中各段重複的主旋律:「放牧我們的身體」,成為此詩的基調。「身體」裡的動物性被作者隱藏在「放牧」的動詞之後,身體可以被推向碑和裂綻的邊境,身體可以形變成花成乳石,在夜與夜的間隙滴落。如同有一位隱藏的指揮家再度揚起手來,身體一再漂盪,去到慾望的叢林、去到局部顯現的鮮艷的畫面視覺裡。
 
第五段出現全詩最為幻美的下降和頹敗,但卻像是與世隔絕的、飽滿的流光,情愛之所止似也正是身體之所止,所有歡愛無名的瞬間也是悲歡的瞬間,此詩的意味因此顯現深度和層次。
 
而隨著語言的速度感追上來的,仍在最後一段重新演繹,滴落的、航行的、蟲蠱竄行的,仍亦步亦趨地牽繞在放牧的身體周圍。詩篇最終給予讀者並不是遲來的救贖,而是「聽見 放牧的身體/斷了韁繩」,這致命的斷裂將身體的徬徨推向無窮的放逐狀態,界限將被解離、動物性徹底開敞,詩句已然結束,但冒險才將要開始。
  
--
 
美術設計:李昱賢

攝影來源:李昱賢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駱以軍 #棄的故事 #欲望 #身體 #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