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光上黑山》山系列三首 Part3 ◎胡家榮  


《光上黑山》山系列三首 Part3 ◎胡家榮
 
〈疲累的山脈〉
 
深色的山脈
岩石的痕跡
 
這麼多的疲累
都是我刻的嗎
 
--
 
◎作者簡介

胡家榮,1985年生。台北木柵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長大以後,花人生大部分時間寫詩、看漫畫和電影。

(摘自《光上黑山》作者簡介)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CC0|Juan Arreguin (@Unsplash)
 
--
 
◎小編宇路賞析
 
最後看〈疲累的山脈〉,會發現前兩首的「你」不見了,而著重在對山的描寫:「深色的山脈/岩石的痕跡」。這些細節,是在看到畫的山,或是聽別人敘述的山所以上山之前所觀察不到的,可以發現「我」已經在山裡了,因此「你」的角色其實不再重要,更多的是「我」的體會:「這麼多的疲累/都是我刻的嗎」,將山脈、痕跡比喻為疲累,將抽象轉為具象;從「我刻的」可以解釋為,相比之前的畫山、看到山、上山,「我」終於對「山」做出了實際的影響,是深入其中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旁觀者的角色了,「這麼多的疲累」也同樣顯示了「我」所做的努力,像腳下的山一樣大。他在最後用了「嗎」,對眼下的事物提出了質疑——即使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仍然不確定它們是否真實發生,甚至可以說對「山」的真實也迷惘了。
 
連續讀這三首詩,從畫山、看到山,到喜歡山、上山,最後是刻山,這一連串的開始—過程—結束,都經過了非常精心的安排,形成一層一層的思考,篇幅雖短,仍可以看到它的完成度相當高,幾乎不想再對它增添或刪改。如果要問為什麼這三首詩不乾脆合成一首詩,非要變成三首不可?我認為每一首仍具有各自的獨立性,而且給每段安上題目,又有將故事分章節的效果,不會順順的就讀過去,反而影響對這些意義安排的思考。希望介紹完這系列後,能幫助讀者在閱讀這類型的詩時有更多的想像和思考。(全文完)
 
參考資料:楊佳嫻(2014.8)。藍血人:讀胡家榮詩集《光上黑山》。文訊。(https://goo.gl/dvgjs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