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希望 ◎‪劉克襄‬

 
希望 ◎‪#‎劉克襄‬
 
終有一年春天
我們的子孫會讀到
頭條新聞如下:
冬候鳥小水鴨要北返了
經過淡水河邊的車輛
禁鳴喇叭
 
--
 
◎詩人簡介
 
劉克襄,台中人,十八歲開始寫詩,其作品類型跨足詩、小說、散文。早期作品,無論是何種文類,多以自然生態觀察為對象,像是詩集《漂鳥的故鄉》、《小鼯鼠的看法》、《最美麗的時候》,小說《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嬤嬤》,散文《快樂綠背包》等等,都是台灣自然書寫的指標性作品;之後的作品則多為台灣鄉鎮、山林的踏查為書寫對象,尤其重視環境與人與文化的關係,像是詩集《巡山》,散文《台灣舊路踏查記》、《迷路的一天,在小鎮》、《11元的鐵道旅行》、《裡臺灣》、《男人的菜市場》。
 
--
照片提供:網路素材
圖像設計:小幽

--

◎小編賞析
 
本詩收錄在劉克襄的詩集《漂鳥的故鄉》(1984年出版),從《松鼠斑比曹》(1983)開始,《漂鳥的故鄉》、《在測天島》(1985)、《小鼯鼠的看法》(1988)到《最美麗的時候》(2001),這些作品的創作期間,正是劉克襄在進行自然踏查與生態紀錄的時候,也因此創作主題多側重在生態保育與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書寫上。
 
詩名〈希望〉,說出了詩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望,在書寫的那個當下,詩中所寫的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當然現在也不曾發生過)。第一句「終有一年春天」,使用「終」字起頭就表明了這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而且帶有肯定的語氣,表示詩人認為在未來的某一年的春天,一定會發生這件事情。
 
第二句「我們的子孫會讀到」,到未來的某一年是要多久呢?詩人認為可能得要到子孫輩以後了,換句話說,詩人認為這件事不可能在他們這一輩人身上發生,子孫是未來的象徵,也是希望的寄託之所在。之所以會把希望寄託在子孫身上,其原因可以搭配第三句「頭條新聞如下:」來看,這頭條新聞是什麼呢?末三句「冬候鳥小水鴨要北返了/經過淡水河邊的車輛/禁鳴喇叭」,這是一條關於保育的頭條新聞,也是詩人希望看到發生的事。
 
「頭條新聞」意味著,這是一件會被人們首要關心的事,而新聞內容中的「禁鳴喇叭」更表示出這則新聞是由行政當局所發布的消息,以禁令保護小水鴨的棲息,換句話說,是從政府到社會都以保育為優先考量的事情。然而這樣具有保育意識,尤其是對生物有如此高尊重的態度的新聞,卻只能希望在子孫輩能夠看到,原因在於詩人認為他那一輩的人所關心的事物不會是生態環保,甚至是與之相反的事物,例如:開發、功利、政治……等。而詩人更認為,他們這一輩的人要改變是難的了,唯有透過對子孫們的教育才可能將保育意識扎根下去。
 
小水鴨是冬候鳥,每年秋末冬初時會抵台過冬,來台過冬時數量最多的地點是在關渡平原和淡水河流域,接著在換下冬羽(約12月到1月)後會開始尋找配偶,於春天(約2月到3月)北返後繁殖下一代,生性易受驚嚇,一旦遭受干擾就會另覓棲地。小水鴨是台灣冬候鳥的代表鳥種,其保育等級並不似黑面琵鷺那般稀有,但是連這樣一種普遍的冬候鳥都能如此尊重,不讓牠們因為人為而干擾另覓棲地,人們的生活也能與生物共存,這就是詩人希望看到的環保意識普及的社會。
 
劉克襄在寫下這首詩時還不到30歲,但作為一個長期關懷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寫詩的「革命青年」,這份肯定未來會實現的希望正是支持他不斷為改變現況而努力的動力。
 
●註1:
《革命青年:解嚴前的野狼之旅》是劉克襄早期的三部詩集《松鼠斑比曹》、《漂鳥的故鄉》和《在測天島》的重新編整,由玉山社在20112年出版。
 
●註2:
本詩被選進楊澤主編的《又見觀音-台北山水詩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