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廣場 ◎李志

廣場 李志
 
你的踏板車要滑向哪裡,你在滑行裡快樂旋轉著
有人看著你為你祝福,我曾經和你有一樣的臉龐
 
如今這個廣場是我的墳墓,這個歌聲將來是你的輓歌
你會被教育成一個壞人,見死不救吃喝拉撒的動物
 
請你不要相信他的愛情,你看黎明還沒有來臨
請你不要相信他的關心,他的手槍正瞄準你的胸膛
 
如今這個廣場是我的墳墓,這個歌聲將來是你的輓歌
你會被教育成一個壞人,見死不救吃喝拉撒的動物
 
--
作者簡介
 
李志
李志(19781113日-),中國男歌手,現居江蘇省南京市。曾發行過《被禁忌的遊戲》、《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愛南京》、《你好,鄭州》等多張專輯。現由於不明原因自20194月起被中國政府封禁。
 
--
 
小編賞析
 
今天要分享的,是中國民謠歌手李志的一首歌。還請先容許我們把這首歌放進政治詩的範疇之內,因為若要論及華文的政治詩(歌),李志是一位絕對不能被遺漏的創作者,即使李志並不真的寫詩、出詩集,離開曲子單單看他的作詞,如〈山陰路的夏天〉、〈關於鄭州的回憶〉等,好多句子已經就是詩的質地。(如〈山陰路的夏天〉:「我們之間從來沒有想像的那麼接近/只是,兩棵樹的距離」;〈方式〉:「我可以在睡著的時候假裝又死了幾次/而你體會不到愛,線條般的感官」)
 
作為知名的中國民謠歌手代表人物,李志卻從來不懼於把在中國尤為敏感的政治題材寫進他的詩歌,這更是我們選擇將他的作品放入政治詩的原因。他為中國六四天安門的悲劇寫了這首〈廣場〉以及〈1990年的春天〉等紀念歌曲,讓政治的傷痛被傳唱而不是被和諧;也寫了〈人民不需要自由〉、〈這個世界會好嗎〉等作品諷刺封閉的政治時局,卻也表達要讓自己國家更好更好的殷切期盼。在接受訪談時,李志說:「如果我不做,看起來輕鬆了,但那個不做帶來的負罪感,可能更讓人難受。」
  
「這個世界會好的。」他也這麼說。
 
踏板車象徵著所有年輕人的青春,要滑向哪裡呢,年輕人快樂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要到達怎樣的地方。「有人看著你為你祝福」,他們說年輕人就是國家的未來,「我曾經和你有一樣的臉龐」曾經我也快樂地奉獻著,就像今天的你,明天的他們。只是當時我的踏板車、我的青春滑行過的這個廣場,如今已是我的墳墓。
 
1919年中國天安門廣場發生五四運動,學生不滿當時的北洋政府處理戰後山東權益的方式,自主性的罷課、遊行,連帶著廣義的五四運動,呼喊著德先生與賽先生,希望中國能朝民主與科學的目標前進;1989年的八九學運,當學生再度為民主政治與新聞自由集結遊行,卻迎來了慘烈的六四屠殺,地點正在當年五四運動的天安門廣場,格外諷刺。這首歌以當年葬身廣場的亡者角度出發,看著你,新來的人們以同樣年輕的心靠近著他的遺址,他要呼喊,「請你不要相信他的愛情,你看黎明還沒有來臨」、「請你不要相信他的關心,他的手槍正瞄準你的胸膛」。歌詞裡張揚著愛情也舉起手槍的他,就是你深愛過的國家,黎明總是要來的,只是如崔健歌裡的那塊紅布(1),深愛著的國家正矇住你的眼睛,他們關心著你的行為是否不端(2),在你鼓起胸膛歌唱時讓你倒下身子。

「你會被教育成一個壞人」,他們會教育你這些在你面前倒下的人是怎樣的人,是暴徒、是恐怖份子,你就再也不願意理解他們,無知地享受你的生存,成為「見死不救吃喝拉撒的動物」。這首歌的譬喻醒白、寓意驚悚,在間奏裡你可以聽見有人吶喊著「快!救護車!」也有人高聲罵著「畜生」。〈廣場〉的最後,李志歡快地唱著「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歌曲卻結束在一片混亂的槍聲裡。李志以掀開的傷口清醒他所有的聽眾,用頑強的詩歌刺痛著國家的神經。

就在今年李志的作品在中國媒體內被全面封殺下架,因為他死命地罵著中國,因為他比誰都愛它。
 
註:
(1)中國民謠歌手崔健的歌曲〈一塊紅布〉。
(2)20192月,中國四川當局以「行為不端」為由,取消了李志於四川的巡演活動。
 
--
美編、圖片來源: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今天帶你聽一首歌 #國際政治詩 #廣場 #六四 #李志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相信未來〉 ◎食指


相信未來 食指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灰燼的餘煙歎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
作者簡介
 
  食指,中國詩人。本名郭路生(1948— ),山東魚台人。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出版的詩集有《相信未來》(1988)、《食指 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1993)、《詩探索金庫·食指卷》(1998)等。
 
--
 
小編肥宅賞析
 
談到《相信未來》這首詩,總是會讓人聯想到人對於未來美好的遐想以及憧憬,並且堅信、無畏地邁向理想的目標。是的,詩體的字句中不乏這樣的意象,也有不少賞析從文本的角度切入,並得到這樣的結論。不過,《相信未來》這首詩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這首詩誕生在文化大革命的第三年,當時是一個政治風氣、詩藝發展受限的年代,當時文化大革命中的四人幫江青曾點評過這首詩:「相信未來,就是否定現在」。不得不讚歎,那個時候的文字審查功力甚是深厚,得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論點。這期的主題是政治詩,那麼我們的切入點,也不會僅僅是從文本出發了,而是要從當時的大時代,以及作者當時的身份和思考模式去切入這首詩。
 
那麼要從歷史的層面去切入,就不得不談談文化大革命是什麼。這是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主導,於中國發動的一場從上至下的全方位階級鬥爭,了成千上萬的學生組成文革的動員兵,以打倒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反動主義等為口號,以種種過激的方式去進行的政治運動。有很多人對於文革的切入點是毛澤東用來奪權的手段,是否如此還有待商討 ,而後人對於文革的瞭解是免不了從宮廷化、訴苦化以及道德化著三個方面去研究。
 
不過我們今天主要談的是詩人食指,食指當時作為紅衛兵,在口號「例如赫魯雪夫(官僚主義)那樣的人物,他們現正睡在我們的身旁,各級黨委必須充分注意這一點。」,堅信著教師、父母、地方幹部都是代表著反動、封建以及官僚主義。用這些人去推動國家的改革是不可取的,因為他們都是利益既得者,只有學生,才能維持革命隊伍的純潔性,在這種近乎民粹的精神力量加持下,成為了四處破壞的革命者。諷刺的是,在這自詡為純潔的革命隊伍中其實也是存在著路線之爭,今日的打倒是為明日的被打倒在做鋪路。此時的食指,除了是一個紅衛兵,也是一個詩感敏銳的詩人。
 
1968
年是轉變的一年,在城市中大戰拳腳的少年們在毛澤東的一言令下,開始了上山下鄉的運動,此時的食指面對文革小組內部學生路線的審查,感覺世間最困難的事情也不過如此,不知自己即將面臨著近數年與知識隔絕的災難,他是堅信著毛澤東對他們的信任以及領導。毛語錄中有這麼一句常為學生所引用:「世界是你們的, 也是我們的, 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也許食指的相信未來,是相信著地平線上的太陽。而那個太陽,是位於永遠無法抵達到的邊界。
 
瞭解了詩人所身處的大時代,再來分析文本。第一、二段中,詩人以「蜘蛛網」暗喻時間,「爐台」則為燃燒理想之火的軀體,只是不再得到重視,蜘蛛網是封塵已久,長時間被忽視的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蜘蛛網也是蜘蛛新編織出來的事物,隱喻著自己的存在被逐漸取代。而「葡萄」、「鮮花」,表現出了一種革命之路折戟沉沙,有趣的是「鮮花」這一點,據他友人陳小雅、馬佳等人的回憶,是指他愛情的戰爭也兵敗如山,用一段未知結果的感情去折磨自己的理智以及感性。固執地用會隨時間逐漸蒸發的「凝露」去記錄這段感情,也許也是在期許自己能夠忘記。
 
但是對於自己未成的革命事業,即將步入上山下鄉的生活,或者說是對於他生命價值的肯定,他渴望成為被記載的歷史,即使逝去,也為世人驚歎。「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痛苦,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他如是答道。法國大革命以工人包圍城市,毛澤東以農村包圍城市,而他希望在日後也能被每一位讀史者所記住,記住了他們對制度以及文化的革命,「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是比這個世界任何一場革命都更應該被記住以及肯定。
 
在詩中的最後一段:「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使用非常直白的語言且用一唱三歎的形式寫出,這種筆法如今看來稍稍遜色,不過這是一種有時代感的語句。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式共產主義文學是一種口號式的宣傳機器,能夠盡可能地以簡單的語句構成韻律節奏,使得工農階級的民眾可以快速地學習、吟誦。這是與詩經的特色有異曲同工之處。重複的「相信」一詞,是作者獨自面對著第二段中種種生命由盛轉衰的意象。那麼他相信的是什麼?也許就是那對唯物主義歷史論,那共產主義終將會得到最終勝利的盲目樂觀。諷刺的是,他們自詡為唯物主義者,徒然地以自己主觀唯心去歌頌他們燦爛的未來。也許這種片面下的執著和自信,是任何時代都應該為之動容。
 
--
美編、圖片來源: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際政治詩 #相信未來 #戰勝死亡的年輕 #食指

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六月——致中國母親〉 ◎璇筠



〈六月——致中國母親〉 ◎璇筠
 
長街掛著一枚雕像。
她直視他的眼睛
仔細探問:
他的童年
當他還在她的懷裡
拍著小手的時候
 
她還要問起:
他是怎麼做到的
後來
當他決定開槍的時候
 
——201306
 
--
◎作者簡介
 
璇筠,本名梁璇筠,作家、詩人、中學教師。香港中文大學語文教育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曾獲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香港文學季小蜂鳥兒童故事徵文比賽亞軍。作品散見於《明報》、《字花》、《大頭菜》等,著有詩集《水中木馬》。
 
--
◎小編林宇軒賞析
 
本詩選自香港詩人璇筠的詩集《自由之夏》。「街道」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景,它不但組成了人們日常交通的實體交流網絡,也和每個生活的細節都息息相關。每天有形形色色的事情在各地的街道上發生著,因此,若我們想要窺探人們生活最真實的樣貌,可以輕易憑藉著觀察一個地方的街道,進而推想當地的人文與民情。
 
詩中的長街掛著一枚雕像。當有人的「雕像」被樹立在人們日常經過的街道上,這無疑代表他對於社會有足夠的影響力,以致於必須要以雕像的形式,藉由和生活關聯性很強烈的街道上有這樣一個紀念性的符號,提醒每個人過去的歷史。本詩全以「她」的視角發聲,對象是成為了偉人的「他」。在尚未成為偉人時,他的童年不難看出是被悉心照料著的,所以當他拿著槍扣下板機時,她直視他的眼睛沒有畏怯,像他還在懷中時一樣。她大可以說出很多其他的話,但她只想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是怎麼忘記與背棄自己曾經的良知,向槍口面對的人扣下板機。
 
回到角色的解讀,詩中的「他」曾在「她」的懷裡拍著小手,雖然這些線索可以猜測出這首詩是一位母親對於自己被洗腦兒子的詰問,但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除了單純的「母親」和「兒子」,詩人是否也藉著這個角色關係,指涉「培育起政權的人民」和「拿槍指著人民的政權」呢?我們常說政府人民的公僕,是來服務人民的,但當一個政權會拿槍指著老百姓,這個政權還能夠相信嗎?
 
我們常說「政治歸政治」,但當一位單純的母親面對自己曾在懷中哺育的兒子,如今竟成了只會服從權力的機器最後甚至因此而失去性命,被國家表揚、樹立「雕像」,這時的我們還能主張「政治歸政治」嗎?當政治人物躲避表明政治立場,對著過去的歷史悲劇說著「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幹嘛」、「我們不要去裡他就好了」時,他的良知在哪裡?當單純的親情也被政治因素給全然瓦解,我們該詰問的是開槍的人,抑或是背後操控的政權?
 
--
美編、圖片來源: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際政治詩 #六月 #自由之夏 #香港 #璇筠

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青蠔與文化身分〉 ◎也斯




青蠔與文化身分 也斯
 
都說青蠔沒有身分的問題
也許是這樣?在布魯塞爾
我們照樣吃加拿大的青蠔
那位來自大陸的第六代導演老在說
藝術是純粹的、世界性的。東方?
西方?並沒有甚麼大不了的分別。
捷克的小說家,他認為,還不是
照樣寫出了法國式的小說
           那青蠔呢?
那我總覺得不是那麼世界性
有些地方養得肥美,有些乾癟
由於營養不良,或是思想過度
不計代價地發展工業的地方
化學廢料流入河裡,令青蠔
變了味道。有些連帶著泥砂
有些盛在銀盆裡,用自酒煮
用豉椒炒,肯定適合不同的口味。
 
那我們呢
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口味嗎?
在這國際藝術節上,台灣的身體
氣象館主說有時想自己前生是日本人
來到比利時,又想何嘗不可以當
一個比利時人,誰要說
文化身分那樣老套的問題?
第六代導演大聲喝采了,他認同
宇宙性的說法。
 
可是宇宙裡
老是有不同的青蠔哩,帶著
或窄或寬的殼,陳列在雪上
適合不同的遊客品嘗。我們一樣嗎?
捷克的小說家其實並沒有,我認為,
寫法國式的小說。中國的青蠔離了隊
千里迢迢之外,還是不自覺地流露了
浸染它成長的湖泊。青蠔有它的歷史
並沒有純粹抽象的青蠔。
 
--
作者簡介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香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文化評論家、學者、攝影師。
 
年代初他開始創作,五十年來從沒間斷。一九七八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國新詩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係,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抗衡的美學: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國現代詩的重要文獻。返港後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系及比較文學系,後擔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
 
小編賞析
 
也斯在《蔬菜的政治》中論及:「食物既連起社會與文化,又連起私人的慾望與記憶,有不少豐富的層次。」如此,飲食不單單只能滿足口腹之慾,而可以說是鏈接起個人與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也斯有不少詩作透過飲食的入詩,深入飲食背後的文化意義,這首〈青蠔與文化身分〉便是以生長環境上、味覺與外觀上差異的青蠔來比擬文化間必存的差異性,以及身為「青蠔」的文化身分與藝術表達間的對位關係。
 
詩中除了寫青蠔,就是寫國際藝術節上的藝術家們,而藝術家代表著文化認同中的分歧,首先是大陸的第六代導演:「那位來自大陸的第六代導演老在說/藝術是純粹的、世界性的。東方?/西方?並沒有甚麼大不了的分別。」大陸的第六代導演大多是生於文革之後的一代,直接面臨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思潮與商品經濟,眾多新舊的衝突,使他們成為抗拒被歸納的一代,詩中的第六代導演也以「藝術是純粹的」、「世界性」等等說詞來拒絕文化的歸納,是故「捷克的小說家,他認為,還不是/照樣寫出了法國式的小說」相對於大陸導演,詩人則從對青蠔的疑問中發覺到了問題的端倪:「有些連帶著泥砂有些盛在銀盆裡,用自酒煮/用豉椒炒,肯定適合不同的口味。/那我們呢/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口味嗎?」青蠔料理間的差異馬上被詩人轉化為藝術家身上,不得不被正視的文化差異,「不同的口味」則標誌出文化脈絡底下的獨特性。
 
面對導演喝采的宇宙性,詩人給出這樣的質疑:「可是宇宙裡/老是有不同的青蠔哩」大而無當的宇宙下,青蠔還是得依傍在範圍侷限的水體當中,而「湖泊/青蠔」的從屬其實也就是「文化/個人」的相對關係,因為生長於不同的水體,其身上獨具的味道於焉產生,所以才會「有些地方養得肥美,有些乾癟/由於營養不良,或是思想過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段:「不計代價地發展工業的地方/化學廢料流入河裡,令青蠔變了味道。」展現出的正是工業文明的發展下,個體的異化與變質,這與也斯在都市詩中展現的香港都市有著高度的對照性。
 
「中國的青蠔離了隊/千里迢迢之外,還是不自覺地流露了/浸染它成長的湖泊。青蠔有它的歷史/並沒有純粹抽象的青蠔。」在詩的結尾,「中國的青蠔」直接代表了文化歸納下的個人,詩中的青蠔與藝術家群像正式結合在了一起,或許大陸導演、或許香港的也斯,有意無意,都流露出湖泊給予他的,具有區隔性的文化身分,詩說:並沒有純粹抽象的青蠔,那究竟有沒有純粹文學的文學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青蠔,即使以異國的風味端上碗盤,仍然無法脫去原生湖泊的浸染,所以追求文藝所謂的「純粹」反倒才是一種刻意為之的「不純粹」吧,文化身分與身分認同,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日治推行皇民化運動、國民政府遷台所實施的國語教育,透過語言、藝術服飾與宗教,都在政治的場域中形塑著文化身分,將文化認同引導向權力的一端,那麼談文學避開文化,談文化避開政治,這樣去脈絡化的討論,看似為文學樹立了神聖而不可侵的地位,實則只是閹割了文學,太小看了青蠔可以具有的不同味道。  
 
--
美編、圖片來源: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際政治詩 #青蠔 #文化身分 #蔬菜的政治 #也斯


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一步到位〉 ◎鄧小樺


一步到位 ◎鄧小樺
 
一步到位的人們聚集在城市中央的腹地
要拆毀的統治權位就在手指的前方
神壇築起了他們高呼口號
偶像在高台上說粗話
就是那麼直接
 
某些人的母親被召喚
一步到位的語言你我都那麼熟悉
血緣被重新定義
不要再說我們屬於你們的國家
即使我們操著同樣的國罵
 
我們口裡都有一蓬箭簇等待機括發動
這是劇毒的小蛇被日常壓抑所豢養
我們都那麼精明一眼關七
不再相信美德
沸騰的體液蓋過了眼睛
 
是要以語言炸毀系統
是要以動作取代現實
是要以仇敵取代核心
是要以直接,取代緩慢的集結
 
雲發洩成一場雨
千件T 恤上同一張臉惶惑流汗
帶著對領袖的眷戀他們啟程回家
大廈每個信箱裡都躺著不可抗拒的稅單
體制的中介繁複而且,一步到位
 
世上只有語言一步到位
現實則遠遠落在後方
這就是最直接的沮喪
也許亦是他們又再聚集的原因
 
--
◎作者簡介:
 
鄧小樺,詩人、作家、文化評論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碩士(主修文學)。大學時開始寫作,後於各大報章及雜誌撰寫專欄、訪問及評論。著有詩集《眾音的反面》、散文集《若無其事》、訪問集《問道於民》等。另編有文學合集及個人著作數種,包括《自由如綠》、《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等。
 
2014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坊,後亦到美國維蒙特VERMONTSTUDIO駐場;曾受邀參加台北詩歌節、亞洲詩歌節、台北文學季、澳門藝術節。任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2017年開始,主持港台電視節目「文學放得開」。2018年,任香港文學館「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總監,及文學發表平台「虛詞.無形」總編輯。
 
2006年與友人共同創辦文學雜誌《字花》,曾任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筆可能」寫作教育計劃高級組教育總監、曾任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藝術總監。2009年加入「香港文學倡議小組」,與作家董啟章、馬家輝、潘國靈等一同倡議建立香港文學館;曾主持電台文化節目、青年意見節目。2013任西九「自由野」文字部分聯合策展人。2014年「香港文學生活館」在富德樓建立,鄧任文學館理事會召集人、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由2014年開始,策劃大量文學與視覺藝術對話之展覽;2017年,受邀於「油街實現」策劃「只是看書」展覽。(簡介取自散文集《恍惚書》)
 
--
小編一尾賞析:
 
本詩選自20147月出版的《眾音的反面》,其中輯一通向的是香港的社會運動,詩中有記六四、反世貿運動、保育皇后碼頭運動、佔領中環匯豐銀行地面運動、葵青貨櫃碼頭工潮、五區公投。同年九月發生的雨傘運動,使得這輯好似為讀者回顧了雨傘運動前後的香港社運史。香港的社會運動淵源已久,遠一點可以溯及港英政府殖民時期的1925年省港大罷工,19661967年的六六暴動與六七暴動,近一點大型運動則有七一大遊行、反國教運動、雨傘運動、魚蛋革命與反送中運動,這些社會運動造就了香港社會的眾聲喧嘩,而〈一步到位〉試圖捕捉的就是香港社會運動的浮世繪。
 
這首詩以詩題「一步到位」作為核心,詩中各段不同的「一部到位」皆呼應著詩題,第一個「一步到位」指的是聚集的群眾,群眾受到領導者的鼓舞一步到位,直接到抗爭現場高呼口號。第二個是語言上的「一步到位」,「語言」背後所引申的是母親、血緣、國家、國罵等體現的「國族」。「不要再說我們屬於你們的國家╱即使我們操著同樣的國罵」,此段詩人抗議的是片面強加於香港人身上的中國國族主義。自六七暴動以來香港人建立了自身特殊的本土認同,從殖民到回歸紛擾著香港人的還是身份認同的問題。第三個,是體制的「一步到位」。無論遵守的是《英皇制誥》及《皇室訓令》的「殖民地體制」或者是《香港基本法》規範的「一國兩制」,「體制」的良好運作是從殖民地到特區的香港得以繁榮發展的原因,但諷刺的是「體制」本身似乎正在漸漸崩壞。抗爭者也好、官員也罷,遊行抗議結束了,每個香港人需要面對的還是「大廈每個信箱裡都躺著不可抗拒的稅單╱體制的中介繁複而且,一步到位」。
 
整首詩看起來像是詩人和社會運動者們「一步到位」的同仇敵愾,如「這是劇毒的小蛇被日常壓抑所豢養」、「沸騰的體液蓋過了眼睛」。憤怒過、抗命過,面對自港英政府以來,訓練有素只知服膺行政的官僚與警察,也不見得就換來好結果,因而詩人最後則再次重述:「世上只有語言一步到位/現實則遠遠落在後方/這就是最直接的沮喪/也許亦是他們又在聚集的原因」。
 
We will be back!」是香港雨傘運動的抗命者們許下的承諾,自六月以來抗爭者們重回此地,但這次與詩中情況不同了,「反送中運動」的多起抗爭沒有領導、沒有偶像是一場被稱為「無大臺」的社會運動。香港的社會運動走向了「去中心化」於香港各處遍地開花,同時抗命者也更加純熟於面對衝突,擁武也好和理非也罷,不割席we-connect 。這場現在進行式的運動沒人知道結局如何,而寫作時正值元朗襲擊事件後,但願本文刊登時已有好結果,倘若仍被迫持續抗爭,只願港人:  今宵多珍重\聽日又未必會係咁\今宵多珍重\聽日又另外一個樣」(MLF\My Little Airport  今宵多珍重》)
 
Be water, my friend.
台灣香港,風雨同路。
 
--
美編、圖片來源: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際政治詩 #一步到位 #香港社運 #雨傘運動 #鄧小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