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他方之音:國際政治詩 ◎賴奕瑋

╣ 他方之音:國際政治詩   ╟
╣ 責編 / 洪崇德              ╟    
╣ 副責編 / 賴奕瑋                ╟
 
 文 / 賴奕瑋

我們是時代的孩子
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
 
所有你的、我們的、你們的
日常和夜間事務,
都是政治的事務。
 
不管你想不想要,
你的基因有政治的過去,
你的皮膚有政治的色彩,
你的眼裡有政治的神情。
 
你說的話,有政治的回音,
你的沉默,訴說著許多話語,
橫著看豎著看都是政治性的。
甚至當你走入森林,
你也踏著政治的步伐,
走在政治的地面上。
 
非政治的詩也是政治的,
天空中懸掛著月亮,
那已經不只是月球。
活著或是死亡,這是個問題。
什麼樣的問題,回答吧親愛的。
那是個政治的問題。
 
你甚至不必生而為人,
才能具有政治的意義。
你可以只是石油,
糧草或是再生原料,就已足夠。
或者是舉行會議的那張桌子,
他們為了它的形狀吵了好幾個月:
到底要在方桌,還是圓桌旁邊
進行攸關生死的談判。在此同時人們橫死,
動物暴斃,
房屋燃燒,
土地荒廢,
就像在久遠以前
不那麼政治化的時代。
 
──辛波絲卡著、林蔚昀譯〈時代的孩子〉
  
日常生活裡,台灣人看起來挺熱衷政治,打開電視是滿天政治的政論節目和新聞、選舉近期掛在路口的廣告刊版、競選文宣,街頭巷尾、餐廳大馬路常聽到許多人對政治各有見解,無論是「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是一種生活方式」、「拒絕參與統治的人只會被更糟的人統治」,似乎都與辛波絲卡的詩句不謀而和,因為「所有你的、我們的、你們的/日常和夜間事務,/都是政治的事務。」
  
這個月的主軸為「政治詩」,本週主編崇德建議以「國際政治詩」作為第一週的主題,但一開始在和崇德討論主題中的「國際」時,我提出質問:「那我們主題中的國際,有包含兩岸嗎?」,我們的初步討論是認同加入兩岸的。但在前兩個月對「外文詩」主題進行嘗試後,內部成員建議可以多多探索非華語世界的現代詩,為我們的讀者進行引介,所以本週的選詩將以翻譯詩為主,華語詩則留待到後幾週的責編進行處理。
 
當我們回到政治詩的定義時,為了有更精確的選詩,我們討論了「政治詩」與「社會詩」的區別問題。崇德認為,若我們把社會詩略分為關懷與寫實二類,社會關懷詩較傾向於人對於特定環境(如戰亂、貧窮、壓迫)有所共感而產生的內心觸動,這種關懷的價值核心雖是普世價值,卻未必能聚焦在一事件或議題上。我們想討論的政治詩需要一個對象——可能是一個個人,一個事件,一個民族或一部分族群——所面對的處境。當對象跟對象代表的事件獲得廣泛關注,這就是政治;當詩呈現的徵候或詩人的關注方式不僅是廣泛的「愛」或「關懷」,而能貼合這些對象,寫出對象的特殊之處,這就是我們所要的國際政治詩(所以社會寫實類型的,只要能呈現對象的特殊性便會納入本次的選詩範圍)。
 
本週的選詩將鎖定在具有事件性的詩作上,「因事而作」:認識作者所欲討論之事,也認識作者如何以詩來討論,是我們想做到的事情。
 
這週的選詩有兩位加拿大詩人、一位英國詩人、一位祕魯詩人、一位以色列詩人和一位波蘭詩人。這系列的最後兩首詩,若不知道作者的身份背景是沒有辦法明確從事件跟時代背景進行判斷的,很感謝寫手們做足了功課,看完他們的賞析讓我們可以對詩有不同的理解。雖然要找「因事而作」的作品,但「因事而作」的作品一定有明確的事件象徵嗎?我們在閱讀的過程,是否需要試著去找一些資料,才能更好的進入一首詩?或許讀者可以跟我們一起深思看看。
 
這些作者之中,有的甫出版受到鄰國政治波動,因而在社群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或是關注國家內部民族間的矛盾、種族衝突與殖民問題,更多的是關注在二戰時期,關於政治的殘酷、種族的滅絕與流亡、左派和右派無獨有偶的皆漸漸趨向的極權統治,而這些極權統治的過往殘跡,至今仍留存於這些社會中,尚待人們去理解與挖掘。
 
--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國際政治詩 #辛波絲卡 #時代的孩子 #社會關懷 #因事而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