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
這個狂風暴雨的日子好像
終於,終於好像進了?或許
也未必。可是易象暸若指掌:
征伐克服的預言,剝復損益
我消彼長。二十二年前
國姓爺血戰熱蘭遮,天意為
大明衣冠保留一塊淨土以完髮生息
那時韃子登基的小皇帝氣宇兀自不明
如今他果斷鷹揚,剛盛猶過乃祖
罷罷,東寧王氣相形之下
卻一代不如一代,蕩然無存
只剩下疲憊,虛妄,和一些血光
在猜忌萎靡中苟延殘喘了
這些,我是看得仔細,淒慘
他們愚昧,驕橫,貪婪
幻想那小皇帝是永遠長不大的
諸如,幻想舊國廣袤將不腐自爛
孰不知施琅早掛婧海將軍印
爲報殺父之仇,歲月悠久
白髮蕭蕭,他不曾一刻或忘
這人是東海蒼龍,意氣足以興風
作浪,懷柔百神於波濤之間
國姓爺後無人能當。「施琅」
他曾經感嘆惋惜:「施琅與我
情同手足,棄我去乃是為父仇
不共戴天;縱使大過在他
疚恨終屬於我。」可憐這一脈
僅存的海上王氣就此幽晦暗淡
而那狂風暴雨的日子難道
就已經到了嗎?雖然
未必然
--
美術設計:小幽
攝影來源:網路素材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沈光文為明代忠臣,在永曆年間,為躲避清軍而漂流至台灣,隨後明鄭來台,他也眼見鄭成功的興盛,以及鄭克塽之降清,於康熙年間病逝,葬於今台南善化區。楊牧筆下的沈光文,如〈她預知大難〉所言,是位「深刻思維,擔負著先人的光榮,羞辱」的詩人,並且「洞視天機」,善用比喻。作為能預知天命的詩人,沈光文在〈施琅發銅山〉一段,彷彿「先知」的立場,提到鄭氏政權「一代不如一代,蕩然無存/只剩下疲憊,虛妄,和一些血光/在猜忌萎靡中苟延殘喘了」,並且「愚昧,驕橫,貪婪」,而相對的清朝皇帝卻是「果斷鷹揚,剛盛猶過乃祖」,並揭露施琅的代父報仇,攻打台灣,成為南明覆敗的關鍵。
現存的詩劇《五妃記》並不完整,但從殘稿中,可猜測沈光文的角色為旁觀者,能預知未來,並向讀者解釋可能的走向。在現實中,楊牧亦相當在意沈光文的生命,以及作為台灣古典文學代表之重要性。楊牧在2013年獲得紐曼華語文學獎,致詞時,即以沈光文為起頭,描述他輾轉到小島後,其作品對台灣文學的意義:政治變遷、島嶼性、外國殖民、原住民、與詩歌。回顧歷史,台灣文學確實不斷呼應這些主題,楊牧的創作生命亦是。 從仿葉慈的〈航向愛爾蘭〉卻隱含台灣的境遇、〈熱蘭遮城〉的殖民歷史、〈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的省籍問題、〈悲歌為林義雄作〉的國家暴力、到〈失落的指環〉反映台灣總統大選,楊牧的詩歌是在地的,亦是世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