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遺失秩序,成為空間的漫遊者。
我以尋找失物的方式尋人,這樣便利多了
我進入一家商店
看見人被置於架子上,人人胸前掛著名字
以及做人的有效期限被明確標示
前來購買的不一定是人:
人被神以分類方式陳列,
人又被歷史以不分類方式陳列,
人再被物以非人方式陳列,終於
成為一直有爭議的人-從供給
與需求的經濟面來看。
人一層一層靜靜地剝落 (隨著有效期限)
人夢見物在找他
(正確主詞是「它」)-
當我踏入便利商店,自動門喊:
歡迎光臨!當我離開,
櫃檯背後之物小聲問:請讓我們知道
你是什麼東西?隸屬於物化後的哪一種類?
架子上的人必然各有命名,
否則無法陳列,
亦無法分類,即使一罐飲料一包王子麵,
或者一個國家沒有名字就擺不上檯面。
我在便利商店的提款機提領我的靈魂
為付一瓶礦泉水、繳交違物罰款
以及唯物稅。
店裡陳列許多名字,哪一個
是她 (正確主詞也是「它」)-我的戀人
以物化的狀態呼喚我,
店裡沒有無用之物,除了我正在尋找的它 (她)
它 (她)對我有價,我對它 (她)不一定無價
只要一絲空隙,便利商店就會滋生
複製更多無用之人如我者和有用之物
便利商店散發一股沒落貴族的氣質
貴族結盟且提供一模一樣的服務-
愛,就要鎖鏈;恨,方便就好。
進出的物類,擁有各種可疑的壞與好:
它們即興,它們流行,
他們以精緻的統計學和資本主義創造帝國
像我這樣一個漫遊者是等待被分類、命名
被光榮買賣的物類之一
在時空裡流浪太久,哎
人人早就美好的物化了,我呢?
我的戀人正以發現某一種新商品的驚叫方式
將我叫得像可愛的玩具公仔
我終於在便利商店找到它 (她)
其實是找到祂
祂曾以分類方式陳列我,為我命名
我因此擁有了被世界消費的階級與身分。
--
◎詩人簡介
1965年生,臺灣高雄人,曾任職編輯、記者、明日工作室總編輯。
曾多次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臺灣文學獎,以及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2006年度詩人獎等。
(摘自《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作者介紹)
--
照片提供:陳奕辰
圖像設計:陳奕辰
--
◎賞析
「物」作為存在於人自身之外、圍繞著人的客體,一般對人來說,有兩種意義。一是功能方面,另一則是符號方面。著名學者布希亞的著作《物體系》,即討論了許多這種物體與人的關係。簡而言之,「物」之於人,其存在價值便是「被用」,或者標示身分。
李進文這首詩點出了人身處社會,亦有「用與被用」的關係,亦需要成為某種符號 (例如老師、父親、國籍……等身分),方可在社會地圖上佔有立足之地。透過「被用」及「命名式的符號化」將人物體化。強調了人作為社會這台機器的小螺絲釘的一面。然此詩後半段提到了對戀人的找尋,甚至最後以「祂」的稱謂,引帶出愛情神聖的一面。或許唯有朦朧的、看不出明顯利益交換的情感,方可使人暫時放下一切社會身分,回歸到一個單純的「人」。除此之外,此詩將人物化,使之變成可交易、被使用的東西,也讓人思考資本社會中商品過剩、欠卻人性喘息空間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