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雨中長巷 ◎楊佳嫻



雨中長巷(節選) ◎楊佳嫻
 
也許曾經造訪天國的河岸
白芒花句讀著水聲
一千兩百歲的魂魄可以穿越詛咒
卻還不能穿越美的誘惑
也許曾經是天使
在冬季裡把翅膀燒了取暖
因此終於看清楚了
霧中愛人的面孔
我們的身體多麼富於感受,多麼沉重
卻終於掌握了怎樣在
隱形火焰中置換性別
 
我曾經是女人
如黃昏中鶺鴒涉於淺水
細石磊磊,精準地啄開長長的等待
在痛悔和愛悅中飽食
我也曾經是男人
行走於第二個創世紀前夕
荒敗的礫原,鏽蝕的樹
你是夢中的斧痕在賁起的肩背
悄悄地疼痛
 
我曾經是孩童
沿路攀下銳利的草葉
被割傷了也還能靈巧的折成
各種昆蟲點綴你流浪的眼神
我曾經是遙遠的母親
你最初的窗戶,永恆的敬慕
整個世界都從我的胸膛中向你展開
 
年老的門緊閉
年輕的牆上寫滿了標語
作為秘密的超現實鑄劍者
我們的鮮血,只奉獻給一個過程
複雜,粗獷,僅僅迎著光
就有無數幻象的招式
凝結於眾神與眾獸之眼
我們何曾需要他人來解鎖呢
此身即是經卷
在灩瀲的意象及其震幅中
就地便能坐化
 
長巷幽靜如斯,聽你的聲音
墜下,旋又彈起
跟著盛大的詩句
一起淋濕了整個世界
 
--
 
作者簡介:
 
臺大中文所博士,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合編有《青春無敵早點詩:中學生新詩選》、《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港澳臺八十後詩人選集》。
 
--
 
小編無格、晨雨賞析:
 
楊佳嫻詩人善於將古典、現代意象精緻地揉合,對初學詩的朋友而言較需要反覆思索,小編在此希望提供一種觀看面向,然而詩的解讀本因人而異,若有筆力不及之處,歡迎一同討論交流。
 
本詩為作品〈雨中長巷〉之節選,主題寫「愛情」--但並不受限於愛情。詩人想更深刻地、更精準地指稱出的那種愛情,是幾近於「詩」的存在。
 
從節選的首段可以看到,這份具有詩的靈性之愛,可以穿越時間、空間:「一千兩百歲的魂魄可以穿越詛咒」意味著時間不再限制;「白芒花句讀著水聲」營造出東方文化印象,與「天使」、「天國」之西方對比。
 
而後鋪排的詩句中,我們看到這份愛甚至能置換性別、母嬰角色:「我曾經是女人」、「我也曾經是男人」、「我曾經是孩童」、「我曾經是遙遠的母親」。這些彼此置換的並排敘述,不僅打破了既定的僵化框架,也打破了「我」與「你」必須站在某個特定角色的互動關係--是男、是女、是孩童、是母親--我是如此,而你亦如是。我們是各自獨立的靈魂,在關係中皆有著相同的等待、傷痛、無邪與包容……
 
第四段中,詩人化身為「秘密的超現實鑄劍者」,談論詩之於生命的意義:「我們的鮮血,只奉獻給一個過程」、「就有無數幻象的招式/凝結於眾神與眾獸之眼」,詩是面對世界的武器;從現實提煉而來的詩句,是打磨後映著光、絢爛著的幻象,由此彷彿看見詩人以「虛假」對抗「現實」的堅定與決絕。
 
「此身即是經卷」--我們的生命存在,即是詩本身。本詩的愛情觀,是自由的、形而上的、深厚純粹的、強烈共感的……詩人之於詩,不也正是如此嗎?當我們意識到「生命」與「詩」是如此相似,是否也會發現,兩個生命體的急遽靠近之親密關係,「愛」,亦是精神上的、純粹清澈的美麗火花?
 
詩的末段,回到了雨中長巷的主題,將精神碰撞、虛構場景拉回現實。「長巷幽靜如斯,聽你的聲音/墜下,旋又彈起」在幽靜的長巷裡,你的聲音像細細雨絲,墜落至地的瞬間又些微濺起;「跟著盛大的詩句/一起淋濕了整個世界」你的聲音,盛大得像雨也像詩,淋濕了整個世界。這幾句似乎意味著:你像雨一般輕柔溫和,又毋庸置疑地存在於我的全部。這是我們的愛——愛不是侵擾、佔有,而是淋濕;愛拋棄限制,如大雨降臨般平等、自由。
 
--
 
美編:籃閔釋
圖片來源:Pixabay
#楊佳嫻 #雨中長巷 #性別詩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