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深夜聽托馬斯彈琴 ◎蕭宇翔



深夜聽托馬斯彈琴 ◎蕭宇翔

 ⠀ 

一九八九年,藍房子更顯衰舊

推開木門,藉月光洶湧的水壓

 ⠀

我聽見琶音流暢,踏板時機

恰如其分,托馬斯正值健朗

 ⠀

在急煞的琴聲中站起,他走向我

挺拔如一陣銀濤。而我糾結於

要時間靜止而時間未曾

但正因如此,韻律找上我們

 ⠀

「我帶了唱片來。」預先抹除

演奏者與年份。托馬斯接過

 ⠀

這躁動的漩渦,他持以安分的手

難掩的期待,「海頓?」他渴望它旋轉

 ⠀

我明白不忍越是殘忍

就讓音樂漲潮,接管這琴房

⠀ 

燈光流線而琴弦排浪,送他

入黑暗:這一切離心撕扯的中心

⠀ 

我聽見他在顫抖、喘息:「單手彈奏?」

「是的,恐怕——」我潰堤的負疚

⠀ 

此刻,半個托馬斯一動不動,而另一半

坐在未來彈琴,那是二〇〇一年秋天的錄音

⠀ 

此刻黑暗燒錄著我們,直到唱片彈出槽隙

睜開光縫,我看見他靜止於潔白書封

⠀ 

——何曾靜止?此刻

面對鍵盤,輪到我再現那顫抖

與喘息——遙遠的韻律自我內部

加速流出,要我敲擊、敲擊

⠀ 

⠀ ⠀

-

⠀⠀  

◎作者簡介

⠀ ⠀ 

蕭宇翔,一九九九年生,東華大學華文系畢業,現就讀於北藝大文學跨域創作所(M.F.A.)。

 ⠀  ⠀

獲二〇二二年楊牧詩獎,為該獎項至今最年輕得主。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創世紀詩刊開卷詩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以《人該如何燒錄黑暗》榮獲二〇二二年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

⠀⠀ 

⠀⠀  

-

⠀⠀

◎小編 #企鵝 賞析

⠀⠀  

本作收錄於《人該如何燒錄黑暗》,敘述一段與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虛構邂逅。依照時間,整首詩能被劃分成三個區塊:

詩作開頭的1989年,托馬斯正值健朗的時期,「我聽見琶音流暢/踏板時機/恰如其分」、「在急煞的琴聲中站起/他走向我/挺拔如一陣銀濤」,前半段托馬斯的意氣風發,卻接著「而我糾結於/要時間靜止而時間未曾」突然冒出看似割裂的語境,實則為接下來的情節與時間線安排。作品的中段除了描寫托馬斯彈琴的過程,也將主角(即作者)與托馬斯的互動表露無疑。

⠀ 

值得一提的是,「在急煞的琴聲中站起/他走向我/挺拔如一陣銀濤。」、「『我帶了唱片來。』預先抹除/演奏者與年份。」兩句為整體結構中唯二的句點(撇除引號內句子的正常使用)前者是托馬斯走向「我」,後者是「我」將唱片帶給托馬斯並接過,前後文比對,句點在此的用意應該是切分視角,像電影分鏡般在兩人之間切換。「入黑暗:這一切離心撕扯的中心」則讓人聯想到特朗斯特羅姆的作品《一九六六年雪融時節》名句「橋:飄飛過死亡的一隻巨大鐵鳥。」而後半段單手彈奏的情節則源自其於1990年因中風導致癱瘓,僅能倚靠半邊身軀完成鋼琴CD錄製。

⠀ 

「此刻/半個托馬斯一動不動/而另一半/坐在未來彈琴/那是二〇〇一年秋天的錄音」隨著文字視角,時間來到後半段托馬斯一動不動後,坐在未來彈琴的2001年。表面看這裡僅是普通的時間挪移,但手法相當巧妙。此刻的托馬斯仍在1989年,一動不動的半邊身體與2001年秋天的他疊加在一起,共同演奏海頓,將現在與未來的時間線融合在一起,實屬不易。「此刻黑暗燒錄著我們/直到唱片彈出槽隙」又能對應到前面段落「預先抹除/演奏者與年份」,不僅僅只是樂章本身的流動,黑暗燒錄的,同時也是這段私人、細膩的時間與情感。

 ⠀

「睜開光縫/我看見他靜止於潔白書封/——何曾靜止/此刻/面對鍵盤/輪到我再現那顫抖/與喘息——遙遠的韻律自我內部/加速流出/要我敲擊/敲擊」最後是場景轉換至主角,唱片完成後,旋律即靜止在CD中……嗎?末段採用了後設手法,將托馬斯與主角聯繫起來,讓他如同癱瘓的托馬斯般,利用鍵盤敲擊出文字/音樂。是否可以從鍵盤的敲擊,與附註,進而推斷出故事的主角是作者本身呢?答案應該很明顯了。

 ⠀

本作以情節為骨幹,利用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演奏帶出了一段精彩的敘事詩。燒錄的意象,又能連接回詩集名稱。人該如何燒錄黑暗?暗室中敲擊的不僅僅只是文字與旋律,而是在面對困境時仍持續不輟的創作精神。

 ⠀

文字編輯: 企鵝

美術設計: 李昱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