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懷念柏克萊 ◎楊牧


 [利文祺專欄 ▍文學騎士歷險記]
    
懷念柏克萊 ◎楊牧
(Aorist: 1967)
 
我因此就記起來的一件舊事
蕭索,豐腴,藏在錯落
不調和的詩裏。細雨中
兩個漢子(其中一個留了把絡腮鬍
若是稍微白一點就像馬克斯)因難地
抬著一幅3 6的大油畫從惠勒堂
向加利弗館方向走,而我在三樓高處
憑欄吸菸,咀嚼動詞變化
 
他們畫放下來歇歇,指點天空
或許在討論雨的問題而我甚麼
都沒聽見。這時他們決定換手下臺階
我才發現那是一幅燦爛鮮潔的
秋林古道圖,橫過來一級一級顫著搖著
往下移,以四十五度傾斜之勢——
絡腮鬍子在前步步倒退,右手
緊抓著金黃的樹梢,另外那個人左手握住
一座小橋
 
我將菸熄滅
中止本來一直在心中進行著的
希臘文不定過去式動詞系列變化表
倚窗逼視。那是夾道兩排黃楊當中
最高的一顆,而橋下流水清且漣漪
是秋天的景象,筆路刀法隱約
屬於塞尚一派
乾燥的空氣在凹凸
的油彩裡細細流動,接近了
加利弗館大門,在雨中,乾燥流動
 
不調和的詩裏
蕭索,豐腴,藏在錯落
我因此就記起來的一件舊事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來源:CC0|Nikiko (@pixabay)
 
--
    
◎小編利文祺賞析
 
〈懷念柏克萊〉是相對容易理解,也極具審美價值的詩。詩歌創作於一九九二年,楊牧於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某日他在閱讀一首「不調和的詩」,回想起一件「蕭索,豐腴」的舊事,那是在一九六七年,在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所讀書,學希臘文時,看到的一幅景象。
 
那時,他在三樓高處「倚窗逼視」,看到兩位工人將油畫從惠勒堂搬向加利弗館。他後來看到那幅畫的樣子,是「秋林古道圖」,並且「那是夾道兩排黃楊當中/最高的一顆,而橋下流水清且漣漪」,畫風屬於塞尚。畫被搬運的同時,楊牧看到油彩彷彿在流動,接近加利弗館大門。
 
回到詩的開頭,標示了「Aorist」。Aorist tense為希臘語中的「不定過去式」,表示該事件過去只發生過一次(如果重複發生,使用未完成式imperfect tense;如果發生完畢,則使用完成式 perfect tense)。因此,根據該文法,可以知道這次事件是單一卻深刻,是關於視覺的藝術,其記憶則透過一首詩的藝術而被召喚。
 
這種召喚,對楊牧來說,像是那首被閱讀的詩本來就藏著楊牧的記憶。這首〈懷念柏克萊〉,楊牧也透過寫一首詩,藏著自己的柏克萊回憶,並向讀者揭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